娃娃鱼冬天会冬眠吗蚂蚁庄园,寒冷地区养殖什么?
在北方有些地区冬季室内是不够暖的,特别是有的人白天上班,晚上才能够下班回家,放到室内的花,白天温度低就会出现冻伤的情况,我们知道的多肉植物大部分都是不耐冻的,但是有些多肉植物,您只要选对品种的话,它们的耐寒性能也是非常强的,如果您在北方寒冷地区,小齐给你推荐5种多肉,这5种多肉能够忍受零下10~20度的低温,到时候温度低叶片包起来,状态也是非常美的。
1,瓦松
瓦松它是一种中药,好多人在农村就会看到它,我们的瓦房上面长的全是这种植物,它也是能够开花的,但是开花以后开花的老的植株就会死掉,下边的小侧芽就会不断的分生成活,它是一种比较漂亮的多肉植物,如果缺光的话,叶片是绿颜色的,见光以后会变为红色,而且温度低不长了,它的叶片就包起来,就像一个松塔一样,非常的漂亮,而且个性。它是非常耐寒的,能够耐零下20度的低温,大雪覆盖照样不会冻死,你养在家中的话绝对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是一定要记住,因为它开花老本就会死掉,我们用肥的话尽量的少用磷肥,多用点高氮高钾的肥料,壮根且能够让它容易出状态。
2,观音莲
观音莲是属于普货的一个品种,它是属于长生草属的,它的叶片长得并不是很大,但是它的莲花座形状非常的明显,光照充足,出来状态以后叶片红红的,非常的漂亮,而且底下会不断地往外长小侧芽,一圈侧芽长得整整齐齐,非常的美。它也是一种典型的耐寒的多肉植物,冬季能够耐零下20度的低温,小齐之前把一些长生草属的多肉扔到外面,结果一个冬天零下18度大雪覆盖照样不出问题,叶片全部包起来,底下的叶片稍微有点干枯,状态红红的非常的美。
3,黄丽
黄丽它是属于景天科景天属的多肉植物,它的叶片长得并不是很密集,但是它出来状态非常的美,叶片出状态以后有一种黄黄的果冻的颜色,中间配着绿色,非常的漂亮。它也是一种非常耐寒的品种,而且冬季的时候更加的容易出状态,小齐之前拿着黄丽去试验过,扔到外面,在温度零下10度左右的时候,它的叶片只是稍微收缩,并没有彻底的冻死,但是超过零下10度就彻底的冻死了,所以说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家中养,只要温度不低于零下10度,它是不会出问题的。
4,冬美人
冬美人也是一个大普货,他也是景天科的多肉植物,它的叶片比较肥厚,而且长得比较大,顶部圆圆的,叶片上带着粉,出来状态有一种发紫的感觉,非常的美。它也是一种非常耐寒的植物,到了冬季如果温度不低于零下10度,它是不会出问题的,但是前提条件如果您浇上水以后它的叶片含水量大,到了冬季叶片会整个冻起来,尽量的少浇水,在冬季之前给他补充一下高钾的肥料,才能够在零下的温度中安稳的度过。
5,子持莲华
子持莲华它是单独的一个一个的植株,长得像玫瑰花一样,温度低了以后叶片包起来,有一种灰灰的颜色,有一种稍微带点粉色,非常的美,而且它的分生能力非常的强,跟观音莲一样不断的分生走茎,走茎上不断的长小侧芽,侧芽自己长根扎到土里,非常的漂亮,多颗栽到一起就像一盆玫瑰一样,非常的美,到了冬季温度低,如果不浇水的话,叶片会包起来,能够耐零下10度左右的低温,根本就不会冻死,耐寒能力非常的强。
水温对大鲵生长有什么影响?
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雌鲵产卵后,“任务”即告结束。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雄鲵从此就要担当所有的孵卵任务,直至15—40天后,小“娃娃鱼”分散生活为止。 正文 1、大鲵养殖池的设计建造 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人工建造大鲵养殖池最好应仿照大鲵自然界的生活状况等来进行。 1.1养殖场址的选择要求 1.1.1水资源要求 根据我所多年采水样分析结果表明,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1.1.2环境要求 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1.2养殖场的设计建造 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平方米,幼鲵池(幼鲵阶段1~2龄)1~2平方米,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平方米,亲鲵池(4龄以上)5平方米左右。大鲵各阶段养殖池,其形状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长宽比为3: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二至三倍,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在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便于大鲵隐蔽躲藏,各养殖池应建造独立的排灌设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水进出自如,排污方便。 整个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大鲵防逃、防偷、防害设施。 2、大鲵苗种放养及种苗鉴定 2.1养殖池的消毒 新建的养殖池,特别是水泥池,必须浸泡二个月以上,待其碱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苗种。对于原有养殖池要进行消毒,消毒药物一般用1PPM的漂白粉或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杀灭细菌或寄生虫等敌害生物,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新水方可放养苗种。 2.2鲵种消毒 为防止鲵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池内,应将所有放养的鲵种用呋喃类药物每立方米水体0.2g或亚甲基0.5g兑水浸泡5分钟,然后将药水和鲵种一同轻轻放入养殖池内。 2.3种苗鉴定 2.3.1大鲵苗种与其他苗种的区别 在两栖类中。有尾目中的小鲵科、蝾螈科、洞源科等种类与大鲵极为相似,区别它们最主要的是比较其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隐鳃鲵科(大鲵)、小鲵科、蝾螈科形态特征比较 2.3.2大鲵苗体质优劣的鉴定 大鲵苗种体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功与否。优质的大鲵苗种应该是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未变态前外鳃完整无病变。反之,则为劣质鲵苗。 2.4放养密度 大鲵养殖池其放养密度视养殖大鲵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一般情况下,苗种阶段考虑大鲵其活动范围较小,摄食能力较弱,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便于集中管理饲养。在成鲵阶段考虑大鲵活动范围大,摄食能力强,加之有互相攻击性,其放养密度应小。我们多年的养殖实践认为,苗种阶段其放养密度为60~100尾/平方米,成鲵阶段5~20尾/平方米。放养时,要求规格尽量保证整齐,个体之间不宜相差0.5倍以上。 3、养殖管理 3.1饵料投喂 大鲵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好,其饵料投喂与鱼类养殖饵料投喂一样,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时,根据大鲵活动状况,投喂多在傍晚进行;定位,饵料投放位置应在大鲵洞穴附近,便于懒惰的大鲵取食;定质,大鲵对饵料质量要求较严,要求鲜活,并且对饵料的品种不能变化太大,避免大鲵拒食;定量,大鲵贪食,喂食量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一般按体重的10~15%进行投喂,具体投喂时还应根据水温、天气状况、大鲵个体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另外,在大鲵饵料投喂吃食时,应尽量保持大鲵不受惊吓,避免其吐食。 3.2调节水质 养殖大鲵应经常保持大鲵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间。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池水流动。 3.3调节水温和光照 大鲵对水体温度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大鲵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大鲵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另外,大鲵畏光,养殖场应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 3.4防逃防偷 大鲵逃跑能力特强,其陆上或水中运动较为敏捷,并能爬高顶重,稍有不慎便会逃逸,必须时刻注意防逃,尤其在下暴雨时要注意。养殖池和整个养殖场所有进出水口和陆上通道口都要装防逃设施。 大鲵其经济价值较高,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盗。 4、病害防治 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人工养殖大鲵比野外大鲵发病率、死亡率高出几十倍以上,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注重预防为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成功出成效。 4.养殖条件: 室内外均可养殖。室外为露天专门修建的养殖池,室内为各种闲置设施改造成的养殖池。养殖池只需保证安全牢固不渗漏水,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室内养殖池的大小可从1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养殖池在放养前需用水浸池1个月,使pH值在6.4以下,一般不要强光照,只保持微光或无光均可。 5.种苗放养: 大鲵养殖一般引进10厘米以上的幼鲵,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鲵20条左右。种苗放养前养殖地用硫酸铜2毫克/升浸泡5小时消毒,鲵体用氯化钠5%药浴10分钟。事先在池内用麻石搭建洞穴,放置水草以供大鲵躲藏。 6.饲喂: 养殖池设饵料台,台面高出水面少许。投喂饲料,以天然饵料为好,主要有浮游生物类、虫类、肉类及鱼类、贝类等。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时间为早晨7:30前及晚上10:30前为好。在投饵料时应先清理掉上次的残饵。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当水温在16-23℃时应加大投饵量,次数及时间可保持不变。 7.日常管理。 大鲵的日常管理简单,但很重要。投饵时保持三定:定时、定点、定量。了解大鲵的生态习性很重要,大鲵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养殖中要尽量照顾它的这些习性。另外,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 [编辑本段]烂尾病防治 一、大鲵烂尾病发生的原因 (一)水质的影响 大鲵常生长在有流水的深山溪流之中,水质新爽快活,无污染。而人工养殖大鲵的水质容易被污染,被污染的水体中常繁衍着大量病原微生物,当大鲵机体受到创伤时,这些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引发病变。 (二)环境条件的影响 由于人工建造的养鲵场,难以达到野生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新建的养鲵池池壁(底)较为粗糙,易使大鲵肌肤擦伤,当大鲵爬行活动时,因尾部不停地摆动,更易受损。 (三)放养规格大小悬殊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工放养大鲵的密度比较大,如规格大小相差悬殊,饵料缺乏时,常为争食而发生格斗,个体小的争食能力较弱,常遭受大个体的攻击和撕咬,其尾部又常是受攻击的对象。 (四)饵料营养不良的影响 大鲵属肉食性两栖动物,常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当所投喂的饵料适口性较差,又缺乏必需的营养成份,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及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铁、钙、微生素等,会诱发大鲵相互之间的残杀。 二、大鲵烂尾病症状 大鲵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点状,周围组织充血发炎,表皮略呈灰白色,当病期过长,形成疮样病灶,病灶处常粘附大量病原菌及杂物,严重时病灶部位出现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病鲵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尾部摆动无力,不久便会死亡。 三、预防方法 (一)营造舒适的环境条件 在修建养鲵场时应考虑到光照,排灌水管、饵料台、栖息陆地等设施。由于大鲵具有喜独居怕光照的特性,池内可用砖头砌成多个人工洞道,洞口直径12~20cm,洞内较宽敞,洞壁尽可能做得光滑,养鲵池建成后不能立即放养鲵种,因为新水泥池有较强的碱性,而大鲵适宜的pH值为6~7。 可将新建成的水泥池注满水,连续浸泡2~3天,再放干,并重复数次,使池水pH值接近中性及池壁、洞壁粘上一层光滑的附着物时,再投放鲵种。 (二)消毒处理 鲵种放养前应用1%浓度的龙胆紫药水作消毒处理,其方法是药与水的比为1∶100兑好后,将鲵种浸洗20分钟,龙胆紫药水对大鲵皮肤刺激小,可有效地防止真菌和细菌的体表感染。 (三)控制水质与水温 养鲵池水质要保持清爽,无污染,尽可能地应用溪水或清泉水。并做到定期更换池水,条件允许时,养鲵池可保持有常年流水。大鲵适宜生长水温为14℃~28℃,炎热夏季,更换池水显得更为重要。 (四)放养个体规格整齐 现阶段的鲵种来源,均由人工繁殖,个体规格基本一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个体大小差别越来越明显。这时应进行筛选,分级分池饲养,可避免以大欺少,以强欺弱的现象发生。 (五)投喂优质饵料 大鲵饵料应富含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如鲜活水鱼虾、动物内脏、动物血液、下脚料等是大鲵的好饵料。投喂饵料时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科学投喂方法,切忌将动物内脏、血块、下脚料等直接投入水中,否则,易造成对水体的污染,既要防止饵料浪费,又要防止部分个体吃不到或吃不好。 四、治疗方法 (一)当发现大鲵患烂尾病时,应及时将病鲵隔离饲养,如不分开饲养而后患无穷,有可能殃及整个养鲵场。一是病原体在池水中不断扩散,感染其他个体;二是健康个体随时都可吸吮病鲵患处的血液,致使病鲵病情愈加严重,并将病原体传染给健康个体。 (二)用强氯精0.3~0.4ppm浓度或二氧化氯0.2~0.3ppm浓度全池泼洒(包括栖息陆地、饵料台等)每天一次,连用3~4天为一疗程。 (三)对病情较重的大鲵,先用15~25ppm浓度高锰酸钾或0.3~0.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鲵15~20分钟,并彻底清洗创伤表面的附着物,随后用消治龙软膏或硫磺软膏等消炎药物涂敷患处,每天一次,4~7天可治愈。 (四)用氯霉素2~3g十卡那原粉2g+Vc2g+Ve2g+Vb2g(每公斤体重用药量),将上述药物均匀拌入饵料中投喂,连用3~4天。
巧克力娃娃可以冷水养么?
不可以冷水养的。
巧克力娃娃是原产印度的热带鱼,适合巧克力娃娃鱼的水温在二十二摄氏度到二十九摄氏度之间,适宜巧克力娃娃鱼生长的环境温度是22℃到29℃之间,所以在冬季的时候需要加温设备的辅助喂养。巧克力娃娃是一种观赏河豚,而且巧克力娃娃是观赏河豚中最小的。
为什么越冷的地方昆虫体型越小蟑螂?
昆虫的体型没有表现出越冷的地方越小的规律。题主说蟑螂在越冷的地方越小是不准确的,只能说最大的几种蟑螂都在热带。
世界上最重的蟑螂是澳大利亚的巨型穴居蟑螂Macropanesthia rhinoceros,体长可达90毫米,体重超过30克。身体长度与之相当的是中美洲的巨型蟑螂Blaberus giganteus。最长的蟑螂是南美北部的Megaloblatta longipennis,体长可达97毫米,体宽有45毫米。拉丁美洲的Megaloblatta blaberoides的翼展可达185毫米。这几种巨型蟑螂确实都是生活在热带的。
最大的蟑螂Macropanesthia rhinoceros
然而,我们要注意热带的小型蟑螂同样非常多,而且占绝大多数。蟑螂本就是一种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动物,据统计,蟑螂在温带的北美洲有50种,而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澳洲有多达450种。热带地区蟑螂的多样性高得多,出现大型种类的概率自然也就大的多。
蟑螂是个目一级的单位,叫蜚蠊目Blattodea,包括真蟑螂和白蚁。我们通常比较动物体型变化规律都是同种内进行的,至少也是同属内,目这个单位太大了点。早在3.2年前的石炭纪中期,就已经有现代意义的蟑螂的若虫和成虫化石了,而更古老的蟑螂种类更是在泥盆纪就出现了,当时人类的老祖宗才刚刚离开大海,还是两栖动物呢。这个古老的目在地质史上有过太多种类,绝大多数种类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
类似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最大的种类都生活在热带地区,例如大鲵、象龟、蟒蛇和鳄鱼。然而,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大多数种类也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温带种类少,寒带极为罕见,例如,蛇类没有一种在寒带有分布,鳄类无一例外地全部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种类多,出现大型物种的可能性也就大。实际上,热带地区也有的是小蜥蜴、小青蛙,不但在当地占绝对的大多数,也远比高纬度地区种类繁多。
最大的爬行动物咸水鳄
昆虫、两栖类和爬行类都是变温动物。有人说,在炎热的环境下,变温动物体型越大越有利,体型大意味着它们不会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身体过热。这种说法未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也无法解释热带地区种类繁多的小虫子、小青蛙和小蜥蜴。
总的来说,变温动物的体型变化与纬度并无很直接的关系,就拿昆虫来说,欧洲有种蚂蚁叫尖细胸蚁Leptothorax acervorum,就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越往北体型越小。变温动物对极端温度的耐受能力有限,这也限制了它们的分布,通常不会跨越太广的纬度范围,也就无法进行属种内的比较。全世界的老虎只有一种,熊只有一科8种,而蟑螂有一目500多属4400多种。
不过,现在地球的气候确实难以在温带出现大型变温动物了,变温动物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越大的动物越难找到合适的蛰伏场所,过冬会是个大难题。
鸟类和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与前面说的完全不同。生物学上有个贝格曼规律,即恒温动物倾向于在较高纬度的地区体型较大,因为体型越大意味着表面积/体积比越小,散热面积就越小,这样恒温动物要维持体温,单位体重消耗的能量就越小。例如,北极熊比熊科任何其他熊都要大,东北虎比华南虎要大,而华南虎又比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虎、爪哇虎要大。
然而,贝格曼规律也是饱受批评和非议。这个规律本身不能预测体重,动物界有很多符合贝格曼规律的情况,也有很多不符合的。例如棕熊虽然总体是北方大、南方小,但分布在俄罗斯和北美最北端的棕熊体型却不大,远不如科迪亚克棕熊和堪察加棕熊。靠南的孟加拉虎体型比靠北的华南虎大得多,而且较之最北的东北虎也不遑多让。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贝格曼规律的局限性。
生物学家Valerius Geist根据1986年的一项研究提出,体型与温度的关系是虚假的,体型与动物在生长期获取的营养成正比。真正影响体型的是资源的可利用性,比如说,寒冷的温度往往意味着食物稀缺,较大的生物可以依靠其更多的脂肪储备来供给生存、繁衍所需,从而更好地度过食物拮据期。因此,资源可利用性是对贝格曼规律的一个不错的修正和补充。
生物的特征归根结底是对环境的适应,影响体型大小的因素众多,不是单单的纬度、温度所能说清楚的。大自然的更多奥妙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呢。
了解动物知识,关注动物博览。
王八乌龟鳖甲鱼有什么区别?
“王八、乌龟、鳖和甲鱼”这看起来是四种动物,但其实只有两种动物,其中“王八”和“甲鱼”都是鳖的俗称,而乌龟不同于鳖。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说一下鳖为什么有这么多名字?以及与乌龟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有着多个名字的鳖鳖属于龟鳖目鳖科动物,在我国,鳖有着诸多的俗称,诸如:王八、甲鱼、泥龟等等。其中,王八和甲鱼是最常见的俗称。那么,鳖为什么叫王八呢?这个名字其实还要从我国的古代说起。
据《史记·龟策列传》载:“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凤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七曰九洲龟,八曰王龟。”
从史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龟古代是一种“祥物”,而《史记·龟策列传》中更是将龟划分为八种“神龟”,而第八种正好是王龟,所以就有了八王龟的说法。后来有好事者将八王倒了过来,就成为了王八了。除此之外,龟的腹部的形态有点像“王八”,如下图:
再加上鳖作为龟鳖目鳖科的成员,它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20种不同的种类,而且中华鳖作为我国最常见的鳖,它几乎遍布我国各地的淡水水域中(西藏、新疆地区除外),所以,最常见的鳖就代替了乌龟被叫做“王八”了。
至于甲鱼这个名字就很好理解了。鳖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生物,它会经常像鱼一样在水中游来游去,而且背上还有硬壳,所以就有了“甲鱼”这个名字。
鳖和乌龟的区别鳖和乌龟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同属龟鳖目,除此之外,它们的不同之处太多了,下面我们就列举几个比较明显的区别:
01 科属
上面我们说了,鳖和乌龟是同目下的物种,但是,从科开始,它们就已经分道扬镳了。鳖属于龟鳖目鳖科,而乌龟则是龟鳖目龟科。它们两种动物的区别就像是老虎和熊的区别一样(同属食肉目,一个是猫科,一个是熊科)。生物的分类是根据其基因的相似度,次级分类约接近的物种,它们的亲缘关系越接近,比如同属的动物就比同科的动物亲缘关系要近,而鳖和乌龟从科就不同了,所以它们的亲缘关系非常的远。
02 形态
虽然乌龟和鳖都是四肢短小且背着“壳”生活的动物,但是它们的形态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首先是两者“壳”的区别,乌龟的壳非常的坚硬,而且上面有着明显的龟纹,而鳖的壳则比较的软,而且上面没有明显的花纹。其次,乌龟的四肢和头部都能缩进壳里,这样依靠坚硬的龟壳,它们在遇到危险时就能很好的保护自己。但是鳖则不同,它的头部和四肢都无法完全缩进壳里。最后就是乌龟的头比较圆,而鳖的头则比较的细长。
03 攻击性
乌龟大都是被动防御性的,所以它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攻击力,也没有牙齿,而鳖由于其头部和四肢不能伸缩,所以,只能靠主动防御来保护自己,这样就使得鳖有牙齿,而且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并且一旦被鳖咬住,它很少会主动松口。
04 习性
所有的鳖都是淡水动物,而乌龟则不同,它们有的是生活在淡水中,有的则是生活在海水中。其次,乌龟大都可以在陆地上行走很长时间,而且即使在水中,它们也最多的水底,而鳖则不同,它们除了产卵外,大都是待在水中的,即使是出水晒太阳,它也是在水中找一个凸出的的地方,并且在水中时,鳖大都喜欢待在泥沙之中将自己包裹起来。
总结“王八”、“甲鱼”都是鳖的俗称,它与乌龟是同目不同科的两个物种,无论是从栖息环境还是习性,亦或是形态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作为食材方面,鳖的“出场率”也远高于乌龟。最后,留一个问题跟大家讨论:为什么人经常是鳖而不是乌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