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妖精的尾巴,明朝皇帝谁比较正常?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5岁便给人放牛,15岁父母兄长更是瘟疫而死。家庭条件可以用恶劣来形容,更不用说元朝末年的纷繁战火,战场杀伐与陈友谅,张士诚斗争多年,晚年更是猜忌多疑,弑杀成性,单单胡惟庸案、李善长案、蓝玉案所牵扯被杀之人便有数万之多。但奇怪的却是即便如此,明太祖朱元璋也是71岁才去世,还是有明一朝活的年龄最大的皇帝。
明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但是,在明朝时期,皇家却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即:皇帝的寿命都不是太长。
十六位帝王中,论高寿也就明太祖、明成祖两个早期皇帝,他们的寿命皆超过六十岁。而后,明朝皇帝寿命大幅下滑,多数在四十多岁的时候驾崩。
在明朝历史中,寿命最短的为天启,年仅二十三岁;正德皇帝离世的时候也不过三十一岁;虽说,古代平均寿命不够,但是,作为一国之君,寿命还没有平均线高,实在令人疑惑。
皇帝短命,但明朝大臣却出奇的高寿,在明朝中期,寿命超过五十岁的大臣数不胜数,进入内阁的官员基本都是五十岁以上,连首辅大臣寿命都超过古稀之年。
与之年代相邻的清朝,除了顺治皇帝因病早逝,其他皇帝大多都是长寿之命,甚至,乾隆成为古代年龄最大的帝王,康熙则成为执政岁月最久的帝王。
鲜明对比下,明朝的帝王则显得命运多舛。那么,为何会造成如此明显的差异呢?
通过历史记载可知,明朝历代的皇帝身体虚弱,这或许是造成早逝的主要原因。成化在三十岁的时候,身体腐朽如老年,他就曾叹息“老将至”;孝宗自幼身体虚弱,即位后,在繁重国事的劳累下,身体积劳成疾,历史学者认为,不排除孝宗患有先天性病症。
在此之后,嘉靖、隆庆、万历等三位皇帝的身体同样不容乐观,这一定程度上在遗传中处于劣势。后来的泰昌、天启健康更加糟糕,如同弱女子一般。如果说,明朝皇帝短命,是因为基因遗传的问题,但是,为何同为皇室血脉的其他蕃王却依旧长寿呢?
许多出自朱家的亲王、郡王能够活到七八十岁,且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甚至在晚年的时候妻妾成群,儿孙最多可达百个。因此,朱家皇帝寿命不高,跟遗传并没有必然联系。后世便有人猜测,是否是,明成祖朱棣自身存有遗传病症,导致在他之后的永乐系帝王普遍短命呢?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一下永乐系的留下的子孙中,有多少人活到了中年时期,他们占据的比例又是多少。朱棣有两个儿子,共同被封为蕃王,后来,有个人欲要计划谋逆结果被除国。
洪熙时期有九个儿子,如同朱棣一般,全部封为蕃王。后来,其中一子早夭,另四位蕃王因没有子嗣而除国,此刻只剩四位蕃王。可以看出,此时期早夭加无后占据的人数达到一半,而且,这些无后的蕃王,许多都不久后离世。
宣德时期留有七子皆成为蕃王,其中三人无后,人数占据一半。正统年间,出现一个成年儿子,即成化。景泰时期最为悲惨,虽然儿子众多,但都是短命之相,相继早夭,连太子都没有幸免。
成化时期,共有十位皇子,尽皆封为蕃王,六人无后,比例再次占据一半。其中有一人死于地震,算是意外而亡,其他几人皆为患病而死。无后蕃王中,死于疾病的占据一半人数。
弘治时期,仅有一子达到成年,也便是后来的正德皇帝;嘉靖时期有六个儿子,四个早夭,只有两个活到成年。而这两人,其中一人因病而死。
嘉靖皇帝只留下一支后代,即隆庆皇帝。在隆庆时期,仅有一子,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明朝皇室的传世子嗣逐渐减少,弘治只有一个子嗣,但其子却没有后代,此脉自此断掉。
嘉靖只有一子,隆庆之后生两子。
万历皇帝执政岁月最久,达到48年。在这期间他培养了四个儿子,皆顺利传承,为当时留下后代最多的皇帝。因此,在南明的众多蕃王,多是万历一脉的人。
泰昌时期,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崇祯皇帝。天启虽然有儿子,但均未撑到成年,皆为早夭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