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 电子版,一定要等没有疫情才能上班吗?
这个应该视疫情的发展情况而定,如果疫情还是很严重,应该是不能复工,得在延迟一段时间;这个主要出于对大家的生命安全来考虑的!
但从这几天的数据结果显示来看,在全国一线防疫工作人员的努力下,除湖北省外,其它各省市的新冠状病毒确诊人数已经实现了14连降,这绝对是个好消息。这能表明疫情的控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和胜利。
现在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所以一些企业也已经开始陆续的复工了;很多人也开始去公司上班。但我们心里一定不能松懈,即使复工了,也要加强防疫意识和措施,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把个人卫生做好,少去人多的地方聚集,保护自己的安全。
因此不是一定要等没有疫情的时候才能工作,当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后,就可以去上班了。疫苗的研制还需等一段时间,所以在这段时间上班,记得保护自己。
综合对比谁更厉害?
作为二战的两个主要战败国,日本和德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客观的说,今天的日本国力还是强于德国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
1、客观条件:日本国土面积37.8平方公里,人口1.27亿,岛国,海洋资源丰富。德国35.7万平方公里,人口0.83亿,煤矿资源丰富。虽然日本人口更多,但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全国人口的1/4,老龄化相当严重,所以这方面两者条件差不多。
2、经济条件:日本GDP大约5万亿美元,人均约4万美元,优势产业在于电子、汽车、造船、化工、机械等领域。德国GDP大约3.7万亿美元,人均大约为4.5万美元,优势产业为机械、汽车、化工等。两者各有优势,差距也不大。
3、科技教育: 日本近年的科研经费都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德国科研经费在欧盟国家中居首,占GDP的比例也在3%左右。到2018年,已有26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2名美籍日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除欧美各国之外,日本是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而德国更为恐怖,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已经上百位,大大超过日本。教育方面,根据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榜前200名里头,日本占了10所大学,德国占了12所。日本教育经费投入约为1560亿美元左右,人均教育经费约为1200美元左右。德国2016年度各级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总计达到了1126亿美元,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382美元,人均比日本更高一些。
4、军事力量:由于日本宪法为和平宪法,放弃战争权。所以日本没有军队,只有自卫队,目前拥有总兵力编制为33万人,其中现役兵力为25万人,文职人员为2.4万人,预备役5.6万人,其中陆上自卫队编制定员16.1万人,海上自卫队编制定员4.4万人,航空自卫队编制定员4.5万人。德国联邦国防军现役部队17.7万人。预备役部队4万人,和日本差距比较大。军事武器装备和技术方面以及军工自主生产能力方面差距更大。日本已经拥有F35战斗机并在国内有组装生产线。日本潜艇无论吨位、数量、舰龄、还是技术方面都有很大优势。日本有2万多吨的出云级直升机护卫舰,搭载垂直起降的F35B战斗机就能快速变成轻型航母,这类舰艇是德国根本没有的。军事方面日本对比德国占据了很大优势。
总体来说,日本国力还是要强于德国。但德国已经赔偿了以前的侵略国,并得到了它们的原谅。而日本还被很多国家所警惕并且受害国百姓对此非常不满。
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有哪些看点?
诺,让你一次瞧个够。参照辽宁剖视图,大致是这个样子,有称001A,变得是个大舰岛,更干净了,你看:
这样再看001A的整体效果吧:
漂亮吧?有嚼头。外形上与大辽倒差不差,舰岛虽小了,但电子设备更强大,滑跃甲板小了2度,起降效率也更高了。不要小看这些事,不能弹射起飞,向甲板和舰岛要战斗力,尽可能停放更多飞机,加速起降,这是我们使用大辽总结出的经验。
把甲板以上的事搞清楚,接下来就是甲板下面的事,那个大机库,原来的设计总密布着导弹,接下来看看大辽的机库:
拆除了旧设备,改进空间没有增加多大。001A自不一样,我们具有非常优越的保障条件,专门为大辽和001A各建一般生活保障船,88和89号,那待遇,吃住一条龙,能看病,有娱乐,可以说全乎着哪,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战斗力呀。
我们的航母将会变得更加具有战斗力。
现在来小结一下,001A甲板面积更大,起动效率更高,机库面积更大,专家估计,舰载机能多么三分之一,这便是了不起的进步。
再看一眼001A:
它威武的样子:
想了解更多新鲜出炉的航母咨讯,请关注魂舞大魂。
沧州师范学院怎么样啊?
简介: 沧州师范学院坐落于河北省东部渤海之滨、运河之畔的沧州市,秉承“明德博学知行日新”的校训,经过59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以教育类学科为主,涵盖文、理、工、管、艺术等多学科的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学校始建于1958年。1962年更名为沧州师范学校,1970年并入泊头师范学校,1976年复建沧州师范学校,1984年升建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5月,沧州地区教育学院并入沧州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9月,沧州师范学校、沧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沧州农机工程学校并入沧州师范专科学校,2010年3月升建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更名“沧州师范学院”。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规划用地1028亩。现已完成713亩的规划建设,附属中学占地62.8亩,政府新批建设用地249亩。目前建筑面积36.82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实验(实训)室239个,校外实习基地130个,固定资产44376万元,其中教学设备仪器总值8747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28万册,纸质期刊1439种,电子图书44万册,其中线装图书6000余册,《许氏说文》为明末清初影印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为1936年由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委托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申报》《大公报》等珍贵影印资料200余册。有15个数字资源数据库。校园网全面覆盖教学与办公区。 现有教职工871名,其中专任教师607人,副高级以上职称23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405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等一批优秀教师。外聘教师130人,并聘请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18个二级学院,目前招生专业中本科38个,专科26个,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形成以师范专业为基础,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主要面向河北省招生,生源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有全日制在校生12603人,其中本科生8578人,专科生4025人。 建校近60年来,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造就了一批以资深文物鉴定专家赵榆、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韩宝成、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等为代表的文化教育精英,许多毕业生成为省、市、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近几年,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教师5000余人,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近万人。2014-2017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近90%;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录取数与报名数比例)为51.3%,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在国家级、省级电商大赛、创业创新大赛等各类专业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奖111项。冰窟救人的大学生王盼荣登“中国好人榜”,杜茜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并出席全国第十七届团代会。 我校化学专业是教育厅首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与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是河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有2门省级精品课。获河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我校有应用化学与文艺学2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有中国武术培训基地、齐越教育研究中心、河北省绿色化学研究中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21个科研平台。近三年来,完成省部级课题6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完成横向课题21项。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102篇,被SCI、EI、A&HCI、ISTP检索收录论文18篇;出版著作49部,教材40部。获沧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4项;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5件。 学校建有3个独具特色的科研和教育基地。“中国武术培训基地”充分挖掘整理沧州武术文化,开展武术专业的国际推广培训,推进“武术进校园”活动和武术段位考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承担野生动物救护、疫源疫病监测、鸟类环志、湿地研究等工作,为国家、省市野生动物救护提供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中心被命名为“全国重要野生动物疫病主动预警试点工作实施单位”“河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齐越教育研究中心”依托齐越教育馆,集展品保护、革命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努力建设成为国内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播音艺术教育研究基地,中小学教师汉语口语表达技能培训基地,京津冀语言、传播交流发展综合实训基地。 大力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聘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与韩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40余所高校结为友好院校,完成30余次互访,建立了广泛的合作。留学韩国已成为我校国际交流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00多名学生出国交换或深造。多次承办国家级、省级学术会议,2017年举办学术讲座116场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200余人次。 学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北省文明单位”,先后获得“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基地”、首批“河北省青年普法志愿者培训基地”“河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被团中央授予“MM百万青年创业计划”优秀组织奖;被评为河北省第一批高校文化讲坛;《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环球时报》、人民网、新华网、河北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我校的办学成就。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张庆黎同志为我校题词:“希望沧州师范学院培养出更多靠得住、有本事、用得上的合格人才。”
体坛周报和足球还存在吗?
《足球》和《体坛周报》曾经是我年轻时追逐的报纸,后来成为《足球》的一员,见证20年的风云变幻,想说的是,时代一直在变,但内容仍旧是第一位的。
1995年到1999年,我在长春上大学的时候,很快成为了《足球报》和《体坛周报》忠实读者,相信很多球迷都有类似的体验:一份报纸买来,撕成很多单页,然后互相换着看。2000年底,我成为了一名体育记者,2002年,我成为《足球》报的记者,那是《足球》和《体坛周报》最兴盛的时候,世界杯期间单期发行量轻松突破百万分,甚至达到数百万份。
再后来,中国足球进入了黑暗时期,《体坛》和《足球》也开始了下滑之路,不过,真正的下滑是从手机智能化开始的。
电脑的应用一度给纸媒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真正给纸媒致命一击的是手机智能化,手机智能化意味着人们可以无时无刻通过手机关注比赛和赛后相关内容,几乎是彻底取代了纸媒的地位。
如今的《体坛》和《足球》在蓬勃发展的中国足球环境下,其实处境比此前更好,但和众多APP相比,仍旧有些有心无力,但我想说的是,这么多年来,《足球》和《体坛》一直坚持传播最真实的新闻,坚持深度报道,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快餐,但是,我们终究不可能彻底远离深度。
更重要的是,自媒体的兴起意味着信息传播已经在时间上没有差异,但所有的信息都需要来源,目前中超中甲俱乐部的信息开放仍旧不足,此时信息的来源就非常非常依靠纸媒的记者,不仅仅是《足球》或者《体坛》,可能是《北京青年报》的,也可能是《东方体育日报》的。
或许,你在某一个自媒体上看到的消息,其实就是他们转发的《足球》报的,只是,你可能习惯了自媒体,而忽略了消息来源的本身。甚至可以说,中国足球真正的新闻,就是《足球》、《体坛》以及少数几家报纸和部分网站,和少数几十个记者亲身采写的。
形势一直在变,内容永不落伍。这就是记者想说的话。坚持下去,只为传播真正的足球新闻,无论声名能否显达,当然,我们也在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