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一中,可以给我讲一个可以笑十年的笑话吗?
有件事,我笑了30年!现在想起来还是嘴角带笑!
我是农村长大的,小学的时候,在村子里上学读书,当时的学校教室就是几间大平房,在村子里,除了村大队办公的房子,就是学校最宽敞,教室外边是一个大大的院子,院子里有几个附近村民家的草垛,还有一片沙地和一大片花花草草,是课间小伙伴们疯闹的场地。院子与外界的分割线是一个比较破烂的围墙。
围墙和大门的拐角偶尔会有几个满脸鼻涕泡的学龄前小土豆,害羞又羡慕地张望,偶尔也会有家长或者赋闲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出现在墙外,他们就默默站在那里望向矮墙内的教室,眼睛里会闪现出多年久违的一丝光。因为学校在偏僻贫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看来,是一片神圣之地,这里孕育着走出穷乡僻壤,走出山村的希望,当他们浑浊的目光越过长满荒草的学校矮墙,看向正在读书的儿孙,仿佛他们年轻时拥有过的诗和远方的理想才会偶然在闪烁一下。
我们的老师只有一个人,他一个人带我们4个年级的学生,几个年级经常混在一起上课,一排是二年级,隔壁一排是三年级,还有一排多是四年级,一年级在角落里。一个大屋子高矮胖瘦,拥挤在一起,大家也倒很守规矩,相安无事,其乐融融,非常和谐。直到有一天上课发生了一件事,从此变了样子。
我们的老师也是农民,后来叫民办教师,做民办教师的微薄工资只够补贴一下家用,主要还是靠种庄稼过活,他有自己的几亩庄稼地,其中就有一片玉米地。农忙时,老师白天要给我们四个年级上课,往往是大清早或者到了傍晚,才能去地里干活,干到很晚才能回去,接下来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现在想想真的非常辛苦。
有一年,在收获玉米🌽的时节,我们班(混编班级)就有同学突发奇想提议,我们去帮老师收玉米吧!因为收玉米在农活里相对来说操作上简单很多,我们小孩都会做,就是把玉米棒子从玉米杆上掰下来,最后收集在一起,让老师找一个手扶拖拉机🚜或者手推车,运到家里再进行后边剥皮晒干等步骤,我们完全可以帮老师。唯一比较有挑战的是,掰玉米要钻进玉米地,因为是夏天,穿衣服少,整个人会被玉米叶子多次来回摩擦,无论是脸,脖子,还是胳膊,腿,都会被擦的发红,又红又痒。但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发动起来去帮老师收玉米了。
现在想想,这帮小屁孩,有的还流着鼻涕,在自己家里的时候,家长安排干农活,每每都是各种推脱,各种不乐意。有个同学他老娘就曾经绘声绘色地讲过:只要是让这小兔崽子下地干活,要么就是肚子疼,要么就是头疼,要么就是浑身不舒服,要么就是一会觉得渴了,一会觉得饿了,一会要去抓蚂蚱,一会要去逮虫子……反正根本不能指望这个宝贝蛋去干农活。但这一次,帮老师下地收获玉米,大家难得的一致。
就这样,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一起跑到了老师家的玉米地,分头行事,吵吵闹闹,嘻嘻哈哈中,很快就帮老师掰完了一大片地的玉米。这片玉米地,如果是老师和他老婆两个人干,估计要好几天才能收获完成。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老师冒着夜色骑自行车到隔壁村子卖大饼的瘸子家买了整整一张大饼,分给到场的所有小伙伴。在夜色和星光的照耀下,这帮孩子们捧着一块大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那时的农村在小孩子看来,安全安静祥和,纯洁淳朴又平静。
玉米收获了,老师因为家里院子太小,又需要上课的间隙给玉米剥皮,于是就把一大堆玉米做到了学校的院子里,课间或者午间,一个大人带着一堆孩子,还快也就把皮剥开了,然后就是把两个玉米拴在一起,垛起来,晒干。
最后,这一年的玉米晒干后,就垛在了教室的后墙边,挡住了大半个后黑板。每次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排剁成两三米高的玉米,金黄色,温暖又饱满。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冬季,大家都开始习惯了玉米的存在,开始熟视无睹,顶部已经落了一层灰尘和粉笔灰。直到有一天教室里传出了一阵骚乱。
这先要从一个小胖子同学说起,他爹是杀猪宰羊的,所以大家觉得他肯定经常吃肉,因为还有更关键的证据:他每次放屁都很臭,无论是带响的还是默不作声的。这天自习课,他又放了一个很响的屁,之后几秒仿佛过得很慢,全班同学都还沉浸在他排出的气味和声响里。突然之间,教室后面传出来一声轰隆的巨响,同学们都屏住了呼吸……
原来小胖子的一个响屁把那一大排的玉米垛给震塌了。
后来,小胖子有一个星期没去上学。
现在我们都已过而立,这件事,让我笑了30年!现在想起来还是嘴角带笑,偶尔会笑出鼻涕泡!
有谁见过人狠话不多的人?
2020年6月,他出狱啦,村子里关于他,12年前的案子,又重新从村头巷尾传开。血染几百米,巨额赔款,一夜白头,举家迁移等等词汇,不绝于耳。
他就是一个人狠话不多的人。
他是谁?他是我们村的gyy。08年的时候,内陆农村,大部分人还在靠种地为生,收入甚微。gyy他爸爸,在村附近煤矿上做了一个小负责人。家庭条件富裕。
14岁的gyy在乡镇一中上初二,身型微胖,体虚偏白,身高一米七二,学习中等,性格内敛,很少和班里其他同学交流。
中午饭和晚饭gyy,都是骑自己的小踏板摩托车,回家吃的。一到放学,学校门口,就会出现一批学生,头发长乱,刁着烟头,强行拦车让带他们回家,稍有不从者,就会被他们恶语相加,甚至拖进厕所,众人拳打脚踢,扇耳巴子。
你要问,学校为什么不加强管理。那个时候,学校年轻的ls,组织的反击队伍,手持钢管,和混混学生的互殴事情,每周都要发生数起。ls骑车路上,被混混学生们,套进麻袋,打的鼻青脸肿的也不在少数。
08年11月的一个周五下午,放学后gyy骑车,从校门口出来,混混学生ndd,双手抓住车尾,一个翻身,就做到了gyy的车上。gyy头也不回,知道是他,顺路,稍一程也就是了。不想多惹是非。
路上ndd点燃烟头,含在口中,打后面对着gyy耳朵就是一口浓烟吐出,见gyy只是侧头躲避,ndd轻蔑的露出笑容。随后ndd将含在口中的烟头,估计蹭gyy的头发,蹭gyy的上衣。
一路下来,gyy头发被燎了好几片,衣服已被灼了十几个洞。
gyy不满,出声斥问,ndd顺手就是一个耳光,两人扭打一起,随后被路人拉开,伴随着ndd的鸟语花香,gyy沉默离开,心中却对ndd最后一句,今晚各自找人,9点庙会后面树林见,暗暗记下。
gyy知道ndd一起玩的,有一群混混,加上自己生性内敛,虽知要被欺负,也没有告诉自己的亲人。晚上9点,gyy神色慌张的穿过看庙会的热闹人群,来到后面的小树林。ndd刁着烟,对着gyy鸟语花香一番,随即开始挑唆众人对gyy进行围殴。
gyy忍着被打了十几分钟,本以为对方会就此作罢。没想到对方的殴打,越来越频繁,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
就在ndd跳起来,要跺gyy的时候,gyy抽出藏在棉袄里,劈材用的斧头,横扫过去,ndd大腿当即被劈出一道口子,血流不止。
ndd顾不得疼痛,掏出匕首,欲还刺gyy,伸手未碰到gyy的时候,只听一声惨叫,匕首和三根手指落地。
gyy上前对着ndd头部两斧子下去,ndd倒地不起。跟随的混混见状,不敢向前。6人抬着ndd向村卫生院走去。
从庙会后面的树林,一直到村卫生院,几百米的路上满是xj。
随后武警包围村庄,警笛声笼罩整个村。听说上面要求3小时内破案,要不警察局长直接开除。
ndd是家中独子,听说其父41岁一夜白头,看到过一次,头发确实全白,精神恍惚。gyy家人举家迁移外地,具体地方不得而知。
gyy当时还小,有自卫行为,加上巨额赔款给ndd家,被判16年有期徒刑,后在狱中表现良好,减刑4年,于
今年6月出狱。
钓鲤鱼用什么饵料最好?
针对你的问题,我觉得要辩证的回答,因为季节,温度,气压,鱼体大小等都是影响饵料的因素。所以,饵料不能确定说用什么饵料最好,需要区别对待。可能你是想问当下用什么饵料钓鲫鱼最好吧?为了更全面的回答你的问题,我就多说几句吧。
一,季节因素。
1,鱼谚有云:春荤夏素秋蚯蚓,冬季唯独用线虫。不难理解,春季野钓鲫鱼首选蚯蚓和红虫,这些虫饵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这些正是繁殖季节的鲫鱼所迫切需要的,所以,来者不拒。
2,酷暑高温高湿,水中的蜉蝣生物充盈,这些高蛋白的食物鲫鱼都吃腻了,蛋白质都过剩了,就想吃点斋饭拉拉油水,所以,素饵就成了香饽饽。其实,鱼和人一样,每天大鱼大肉的,就想吃一些青菜水果。这也是夏季使用果味饵料的主要原因吧,什么草莓味,苹果味,水蜜桃味等。野钓最常用的方法是红虫粉粘酒米,还可以做到诱钓结合。
3,秋季。到了秋季,特别是晚秋时节,鱼类要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存充足的营养,荤素不拒,狂开口。这个季节鱼肥水美,也是一年中第二个钓鱼高峰期,可是也有让钓鱼人烦恼的事情,小鱼闹腾的厉害。使用蚯蚓是最合适的了,既可以刺激鱼口,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小鱼,实在有小鱼闹的话,就挂上蚯蚓再粘红虫粉吧。
4,冬季。鱼谚中的线虫,在现在看来就是红虫,当然其他的线虫也可以,不过红虫是最好用和广谱的。如果蚯蚓是红烧肉的话,红虫就是鲍鱼,这个比喻够形象了吧。可能有钓友会质疑,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当然有,红虫除了营养高之外,还和鱼的索饵习惯有关,野生水域的鱼都吃过,而且都知道是美味!冬季用蚯蚓可以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钓获的鲫鱼个体还会偏大一些,可是鱼口会差很多。
二,温度因素。
温度越高,饵料要越素,比如米饭粒,蒸熟的玉米面,发酵麦粒等。温度越低,饵料越荤腥,比如蚯蚓红虫等。就拿现在来说吧,当持续几天大晴天,使用红虫会有小鱼闹窝,可以改用蚯蚓,再过一段时间,温度持续上升,用蚯蚓小鱼还会闹窝,就可以粘酒米钓了。
三,气压因素。
再影响鱼类活性的因素中,气压尤为重要,低气压可以让鱼一口都没有,让很多钓友空军,一点脾气都没有。气压过低的时候,水中就会缺氧,鱼会停口或者上浮,这时候就要想办法刺激鱼,逼其开口。怎么逼呢?根据我的经验就是加重味型,比如使用腥味,酸味,果味,臭味等。气压问题主要会出现在春夏秋季,冬季不考虑,以夏季最为突出。
四,鱼体大小。
有经验的钓友都知道,通常饵料越腥,钓上来的鲫鱼鱼个体越小,大鲫鱼比较偏爱谷物香味的饵料。
最后,喜欢使用商品饵的钓友,帮忙在评论区补充一些配方吧。
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老师王某某辱骂学生,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2019年7月13日消息,婷婷(化名)今年13岁,就读于陕西省商洛市商丹高新学校初中一年级。自从她转学到这所学校,班主任王某就总是用侮辱性语言经常辱骂她。婷婷说给家人听,家人都无法相信老师会说那样的话。直到婷婷开始录音,在2019年6月14号到7月5号,婷婷断断续续录下来一百多条录音,总时长超过20小时。
录音中,这名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公然频繁辱骂学生,还诱导全班同学一起对婷婷进行人格侮辱。从录音中可以清楚听到,一名男子脏话连篇—“下学期你不要来了,你要来了,我把你捏死在教室里”、“你贱不贱,你自己丢不丢人,你像个死人一样坐在教室里”。其中一段录音显示,一名男子称,咱班同学谁贱?没有得到回应几秒钟后,他又喊道,谁贱?多人一起高喊同一个名字。在视频中,婷婷称,从晨读到晚自习,只要王某进教室,就频繁骂她。王某甚至不让其他同学接触婷婷,“和那个二货(方言,傻子)在一起,你们也会被传染成二货”。
听到这样的录音,看到这样骂人的话语,真是让人吃惊,这竟然是一位班主任老师,这个老师的素质太差了,简直像一个泼妇在骂大街。就这样素质的老师讲课也好不到哪去,自己不仅是班主任,他也应该是有孩子的人,可能也是孩子的家长。他怎么会对一个初一的 女孩使用这么难听,侮辱人格的语言,真是枉为人师。
这位王某某老师行为很是恶劣,必然引起公愤。那么,他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寻衅滋事罪: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显然,这位老师王某某做法符合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他辱骂婷婷的录音就有100多条,符合情节非常恶劣。还让全班同学不要和婷婷在一起,称和婷婷在一起也会成为二货等等。这样的老师真是闻所未闻,希望陕西商洛教育局能严格处理。2019年7月13日晚,陕西商洛市商州教体局,官方微博就“商丹高新学校初一女生遭老师辱骂”一事通报称,目前该问题已经立案,正在深入调查中,将根据调查情况,依规依据的严肃处理。
独中三元的明朝宰相商辂有哪些可以记述的轶事?
作者:史遇春
引言
礼仪的目的,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维护秩序。
仅就维护秩序的功能而言,礼仪在各个社会阶段、不同历史时期都是必须存在的。
以往的社会,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划分等级之后,人便有了尊卑。这一种尊卑的存在,体现在礼仪上,是更为严格的等级。
社会之中,秩序时时处处都需要维护,所以,礼仪便处处时时都要体现。
礼仪体现的其中一个方面,便是座次的安排。
不要说在旧时的社会中,人们重视座次,就是在所谓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对座次还是很在意,还是要小心谨慎、毕恭毕敬地安排,具体事实,随处可见,稍微留心,便十分明了,此处不赘。
原本,坐在哪里,就“坐”这件事的本质来说,是不打紧的。可是,因为坐的过程中,陈旧思维的遗毒还在、维护威权的用心还在、内化至骨子里面的尊卑观念还在、自觉不自觉把人划分等级的心理还在……所以,坐在哪里,座次的安排,似乎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就世界发展的形势看,座次的存在,可能还会持续下去。至于会持续多久,目前,还无法预测。
今天的人,看重座次;旧时的人,更是看重座次。
这里,来说一个古人的故事。
说这个故事的目的,不是要宣传等级,也不是要肯定尊卑,而是想要说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
至于读者看完之后,会怎么理解,只能各自随缘了。
话入正题。
清人朱克敬在《瞑庵二识》卷一中,记述了一段关于座次的事情。
这个事件的主人公,是商辂[lù]。
既然,事件的主人公是商辂,那么:
先来说一说商辂其人。
商辂,生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卒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享寿73春秋;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
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乡试第一名(解元)。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郕王(郕王是明代宗朱祁钰登基之前的封号)监国时,进入内阁,参与机务。
明代宗景泰(公元1450年~公元1457年,前后共八年)中,官兵部尚书。
明英宗复辟后,被削籍除名。
明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二月,再度入阁,官兵部侍郎、吏部尚书;后被汪直所谮,上疏辞职告退。
历仕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三朝,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等职。
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面临大事、决定大政时果敢刚毅,不为他人所动,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逝后获赠太傅,谥“文毅”。
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纂有《宋元通鉴纲目》等。
接着,说说商辂独中三元一事。
根据《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商辂传》载:
“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不过,资料显示,明朝276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元年。也有说明朝319年的,时间从朱元璋建立西吴政权(公元1364年)到明郑台湾被清军攻占(公元1683年)〕之间,还有一名三试第一的黄观。
似乎,黄观更为厉害,他是县考第一、府考第一、院考第一、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号称“六首状元”。
时人赞誉黄观,有句云: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若黄观之事属实,那么,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便是官方组织修撰的正史,如《明史》,也有疏漏的地方。
继续,说一说商辂的最高职位。
查相关资料,商辂在明代宗朱祁钰朝(年号景泰,公元1149年~公元1457年)、明宪宗朱见深朝(年号成化,公元1464~1487年)任宰相。
关于明朝有没有宰相,肯定会有人有跳出来说话。
那么,这里也一并讲说清楚。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70年),为防止大臣争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
不过,时事变迁,明世宗(朱厚骢)嘉靖帝以后,内阁成为独立的、凌架于六部之上的中枢机构,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另外,明、清时期,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
所以,说明朝有宰相,并不是什么错谬。
又据明史《商辂传》记载:
“《宋元通鉴纲目》成,改兼文渊阁大学士。皇太子立,加太子少保,进吏部尚书。十三年(公元1477年,明宪宗成化时期)进谨身殿大学士。”
根据以上,说商辂为明朝的宰相,也不为过。
最后,讲述关于商辂上坐的轶事。
在说商辂上坐之前,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一生,自己坐上座的机会有几回?
话说,明朝的宰相商辂,在告朝归家之后,没有什么事情做。于是,他就想着,出去教教小朋友读书,以此来消遣时日,也算是为国育才了。
主意拿定之后,为了隐蔽身份,商辂就变换名姓,到离家稍远一点的地方去谋教席。
当日,有一富户人家,为自己的小儿子聘师,商辂就去应聘。去了之后,他就被那个富户人家选中了。
与商辂一同在那一富家坐馆的,还另有三人。
这三个人呢,都是孝廉(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商辂应聘时,大概只说自己只是一名秀才而已。
因为身份上的差异,加之其他原因,那三位孝廉对商辂有些看不上眼,于是,他们便一起挤兑商辂。当时,授馆的主人家也对商辂十分轻蔑,较为鄙视。
那三位同馆授书的孝廉,常常同出同进,故意不和商辂一起。似乎和商辂一起,就会降低他们孝廉的身份一般。
有一次,正赶上那富户家主的母亲寿辰,家主富翁为示庆贺,便大宴宾客。
同馆教学的四人之中,富翁请了其他三位孝廉参加其母的寿宴;他独独落下了商辂,未予理睬。
商辂不知主人请了同馆的其他先生而未及自己。
猜想,即使知道,以商辂的人生阅历来说,他也会毫不在意。
可是,商辂的小学生、那富翁的幼子,对于此事,他很为老师愤愤不平。于是,小学生跑过去对老师商辂说是:
“老师,老师,我家祖母明天生日,我父亲请了其他三位先生参加宴席,为啥不请您啊,这太不公平了!”
商辂一想:
请不请我赴宴,倒是无所谓;只是,我这学生年纪幼小,不应该让他有什么心理负担,让他觉得自己的老师不如别人。
第二天,商辂整理好衣冠,穿戴整齐之后,来到那富户人家的宴客之处。
进了主人家的厅堂之后,富翁见商辂人都已经来了,也不好说什么,不得已,只能请他入座,并忍着内心的不悦,请他喝酒。
商辂来到桌边,见上座无人,他就径直入上座坐定。
大家见商辂这样不客气,心中都很是不高兴。
商辂坐稳,悠然地和大家一起吃菜喝酒,并没有任何不自然的神情。
这时,桌上有一人,他大概实在忍不住了,就开口问商辂道:
“请问先生,您生平在上座上坐过几回啊?”
问话那人的言下之意是:商辂大概从来就没有上坐过,不懂得规矩;
或者是说,他认为:商辂一辈子没坐过上座,见了上座就着急,不请自入。
商辂笑了笑,然后,他屈指边数边说:
“不多,不多,也就五回吧!”
“我还记得,年少的时候,娶亲之后,在岳父家喝酒,这是我第一次上坐。”
这话说完之后,众位宾客哄堂大笑。
新婿至岳家,入席上坐,此话不假。
众人大笑,不是笑商辂说了大实话,大概是在笑商辂的傻吧!
商辂又徐徐说道:
“在乡试中拔得头筹,赴鹿鸣宴,这是我第二次上坐。”
众人听言,颜色为之稍动。
没想到,这老秀才还曾经是乡试的解元。
所谓鹿鸣宴,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朝,明、清两代沿用,在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宴饮之中,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昭示才华,故称“鹿鸣宴”。
《鹿鸣》出自《诗经·小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谌。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此诗共三章,每章的头一句分别是: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其意为:
鹿儿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类一块进食。
古人以鹿儿此举为美德,遂有鹿鸣之宴。
说完鹿鸣宴,商辂继续说道:
“考中进士之后,赴琼林宴,位列榜首,这是我第三次上坐。”
大家听完,已经非常惊诧了。
清人王士禛《分甘馀话》卷二有《琼林宴》:
“今新进士赐宴谓之琼林宴。琼林,宋京城西御苑之一。《石林燕语》:‘琼林苑、金明池,每二月命士庶纵观,谓之开池。岁赐二府从官宴于此,进士闻喜宴亦在焉。’自明代相沿至今,犹唐之题名雁塔也。”
商辂接着说:
“赴恩荣宴,这是我第四次上坐。”
皇帝于礼部赐宴殿试读卷官以下各考官及新科进士,谓之恩荣宴。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设恩荣宴于礼部,始著为令。(有人解释,说是恩荣宴就是以前琼林宴,不知是否?)
听商辂这么一说,大家都要惊呆了。
商辂的话还没有说完,他藉前言道:
“去年春天,天子宴请朝臣,老夫是领班大臣,这是我第五次上坐。”
听完商辂的话,富翁赶忙站了起来,众位宾客也纷纷跟着离席起立。
富翁一再向商辂道歉,说是自己安排不周,多有失礼之处,还望先生海涵。
商辂笑笑,安慰富翁说,没什么事。
因为身份暴露,商辂再也无法在富翁家里任馆职,过了一日,他就辞馆归家了。
因为喜欢富翁幼子的聪慧,商辂就让那孩子跟着自己学习。
后来,那个孩子也考中了进士。
生平上坐有几回?
既有此载、又有其人,还有这事,大家看一看,想一想,甚或笑一笑就好,其他的,千万不要纠结!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