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首都,利比亚的百科?
利比亚国(State of Libya)是北非的一个国家,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乍得接壤,面积176万平方公里,首都是的黎波里。
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2013年5月,国名定为利比亚国。利比亚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但由于局势动荡,导致利比亚经济重建缓慢。
利比亚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内陆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其夏季平均气温为35℃,冬季平均气温为15℃。年平均降水量从北往南由500毫米----600毫米递减到30毫米以下,常有来自南面撒哈拉沙漠的干热风为害。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利比亚资源丰富,特别是气储量十分丰富,是世界主要产油国和石油输出国之一。这正是利比亚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之一。
利比亚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1992年开始,因洛克比空难问题遭受国际制裁,经济下滑。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比亚制裁后,随着国际油价上升,利比亚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利经济曾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起,利比亚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尝试建立股票市场,加快部分国营企业和银行的私有化进程。2011年内战爆发前,利比亚原油日产量约160万桶。局势动荡使利比亚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内战结束后,利比亚石油生产一度恢复至战前水平。2014年5月后,利比亚局势再度动荡,石油日产量大幅波动。2018年,利比亚石油生产趋向稳定,日产量约95万桶,达到近三年最高水平。2019年4月利再次爆发武装冲突后,石油生产再次面临波动威胁。2020年1月,利国民军宣布关闭中部、东部油田、油港后,利原油日产量一度大幅下降至不足10万桶。2020年9月,国民军宣布恢复石油生产和出口。目前利原油日产量约130万桶。
土耳其算不算欧洲国家?
土耳其是一个横跨亚、欧两洲的国家——其国土由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又名安纳托利亚半岛)和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区共同构成。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约占土耳其国土面积的96.9%,位于欧洲的东色雷斯地区约占土耳其国土面积的3.1%。也许有人会以绝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的俄罗斯却被视为欧洲国家作为对比,然而俄罗斯绝大多数人口都分布于欧洲,俄罗斯的主要经济地带以及首都莫斯科等主要城市位于欧洲,俄罗斯的历史起源于东欧平原的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属于基督教文明圈。相比之下土耳其绝大多数人口都分布于亚洲部分的领土上,土耳其自称是突厥后裔、信奉伊斯兰教,总之土耳其从哪儿看都不像是一个欧洲国家。事实上国际上一般也都把土耳其划入亚洲国家的范畴,然而土耳其人自己对亚洲国家这一身份定位却并不一定买账:亚运会的比赛土耳其就不参加,亚洲杯上也见不到土耳其的身影,因为人家加入了欧足联,所以踢欧洲杯去了。那么为什么绝大部分国土位于亚洲、绝大多数人口分布于亚洲、首都安卡拉位于亚洲、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老爱和欧洲扯上关系呢?
别看土耳其的欧洲部分领土之战国土总面积的3%左右,然而就在这3%左右的领土之上却坐落着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曾是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土耳其也定都于此。当时的土耳其可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超级大帝国,疆域超过了1000万平方公里。由于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位于欧洲,因此当时奥斯曼帝国也曾一度被视为是一个欧洲国家,况且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也积极介入欧洲事务——通过与法国结盟制衡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由此深深介入到欧洲地缘政治之中。然而进入18世纪后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扩张遭到了新兴的沙皇俄国的遏制——在持续两百余年的俄土战争中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不断遭到沙俄的蚕食鲸吞。到了19世纪后期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巴尔干半岛国家纷纷脱离土耳其的统治而走向独立,至此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大幅缩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站在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作战,最终奥斯曼帝国因为这次做错队付出的代价就是被彻底肢解,至此土耳其只剩下伊斯坦布尔附近一小块欧洲领土和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对这时97%左右的领土都在亚洲的土耳其而言:伊斯坦布尔就显得过于偏欧洲并直接置身于协约国集团的威胁之下。在历史上曾长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希腊此时更是在英国的支持下试图占领包括伊斯坦布尔在内的所有土耳其欧洲领土和小亚细亚西部地区。尽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迫于协约国的压力而屈服了,然而这时在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高原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创建了土耳其国民军。1921年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国民军在萨卡里亚战役中遏制了希腊咄咄逼人的攻势。1922年8月25日凯末尔下令土耳其国民军发起总反攻,最终土耳其国民军以伤亡1.3万人的代价击毙和俘虏12万多希腊军队。9月9日土耳其国民军收复被希腊占领了三年的士麦拿,一个月后土耳其国民军从协约国手中和平接管了伊斯坦布尔。1922年11月1日拯救了国家的凯末尔废黜了奥斯曼帝国的末代之君穆罕默德六世,延续了600多年的奥斯曼帝国在这一天正式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
尽管土耳其共和国成功收复了从拜占庭帝国到奥斯曼帝国的千年古都、扼守亚欧分界线的战略要地——伊斯坦布尔,但对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共和国而言:这座城市是陌生的——事实上土耳其国民军的成员绝大多数来自安纳托利亚高原并一直战斗在那里,位处安纳托利亚腹心地带的安卡拉实际上成为土耳其革命的中心。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新政府也明白:如今的土耳其不是奥斯曼时代了——伊斯坦布尔不再处于土耳其国家的腹心地带,而是偏居欧洲一隅,定都于此不利于中央政府对广阔的亚洲领土的管辖。与此同时尽管与协约国的战争结束了,但这时的国际局势还相当复杂,贸然定都于过于靠近边境的伊斯坦布尔意味着土耳其必须在此投入大量财力、军力以维持,这对迫在眉睫的土耳其改革图强运动和整体国防建设是不利的。另外有志改革土耳其的凯末尔新政府认为:伊斯坦布尔尽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也正因为如此继承了太多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弊政,迁都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为了同此前的奥斯曼帝国划清界限,向土耳其国民和外界展现自己的改革决心。1923年10月3日凯末尔正式将国都迁往安卡拉。至此土耳其已完全形成了绝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绝大多数人口位于亚洲、首都位于亚洲的格局,然而土耳其人在心理上更愿向欧洲靠拢: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废除了伊斯兰教法规,以欧洲国家法律为蓝本制定了民法、刑法、商法三大法典;建立世俗学校,规定学校必须加强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和民族意识教育,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和思维方式;进行了文字改革——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抛弃封建时代装束,改用西装。可以说土耳其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以欧洲为发展蓝本并努力追赶欧洲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土耳其在心理认同上无疑是向欧洲倾斜的。土耳其这种心向欧洲的情结的最佳体现就是持续数十年的入欧之路:从1963年起土耳其就对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提出了申请加入的愿望,然而几十年过去后冷战时期东欧阵营的国家纷纷加入欧盟,甚至连全部国土都位于亚洲的塞浦路斯都加入了欧盟,可土耳其还始终只是一个候选国。其实土耳其被欧盟拒绝接纳也正常:土耳其毕竟是一个绝大部分领土和人口都集中在亚洲的国家,其信奉的伊斯兰教和欧洲主流的基督教文化格格不入;土耳其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就其国内经济发展而言都和欧盟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所以一时之间要加入欧盟并不现实;土耳其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等各项指标上都超过了欧洲不少国家,一旦放任其加入欧盟势必改变欧盟现有的格局秩序。
土耳其在一次次被欧盟拒绝后开始对欧盟由爱生恨,况且近年来土耳其在汇率问题、难民问题上同西方国家频频发生摩擦。如今土耳其国内的主流意识形态已逐渐由向欧洲靠拢转变为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盛行——如今的土耳其不再积极致力于加入欧盟,而是更加强调自己的突厥族系和伊斯兰信仰。土耳其人自己声称他们有16个祖先——分别是:匈奴帝国、西匈奴帝国、欧洲匈奴帝国、白匈奴帝国、格克蒂尔克帝国、阿瓦尔帝国、哈扎尔帝国、回鹘汗国、喀喇汗国、伽色尼国、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金帐汗国、帖木儿帝国、巴布尔帝国、奥斯曼帝国。照土耳其这种说法只要是来自亚洲草原腹地的游牧民族似乎都是他们的祖先。然而事实上土耳其是一个高度混血的多民族国家——在作为突厥分支的奥斯曼人征服小亚细亚的过程中不可能将这里的原住民全部灭绝,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现代土耳其人应该是奥斯曼人同由安纳托利亚人、古希腊人和高加索人混血形成的原住民融合形成的。作为游牧民族的突厥本身就是由众多的草原部族联合形成的操同一语系的民族集合,而不是单一民族,作为突厥分支的奥斯曼人同以阿史那部族为核心的突厥汗国的血缘本来就比较疏离,在同小亚细亚原住民融合后实际上今天的土耳其所具有的突厥基因其实已不多了。今天的土耳其人在体貌特征上更接近于欧洲白人,但在文化心理认同上土耳其人普遍接受自己是突厥人并保持着自己的伊斯兰信仰,正因为如此欧洲始终视土耳其为异类。
不同国家的军人在一起?
军衔当然论高低了,否则要军衔干嘛?
军人之间第一次见面,只要穿军装,第一眼看的就是“军衔”;不同国家的军人在一起更在乎军衔,这里不但有个人因素,还有国家间对等的因素。
先说一件本人经历的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和美国关系不错,两军的交流也很多。美国有一个国会军事代表团到中国南方某军事院校交流;代表团成员和中方人员有一个座谈会。
美方带队的是一个“准将”军官,我们带队的是一个“余”大校,这是对等接待。我国不设“准将”衔,大校是师级军官,余大校是某旅旅长,美国准将也是一个旅长。
一、军衔最早出现在15世纪的欧洲军衔从“列兵”到“元帅”,把军队里的指挥序列规范得特别清楚。但在15世纪以前,军队没有军衔,只有“管衔”,指挥关系的级别不多,呈现“扁平化”特征。
那时候的军队士兵要么是农奴、无业游民,要么是雇佣兵;而军官成分也比较复杂,要么是“骑士”、贵族或者职业军人。所以,军官指挥士兵非常不方便。
随着军队任务的多样化,“扁平化”指挥非常累,往往指挥官忙得要命也打不好仗。于是,让指挥按级、按层次进行的“军衔制”在欧洲出现了。
最初的军衔制和早期的军队编制一样,非常简单。早期军队一般由国王委派的指挥员指挥,军队以“团”的建制管理,一个团将近十个连,没有“营”的编制。
于是,连长就被授予“上尉”,团长被授予“上校”,副连长和副团长就是“中尉”和“中校”;国王派来的指挥员就是军队的“总管”,英语是“General Manager”,所以干脆军衔就叫“General ”,将军。
实行军衔制有很多的好处:首先,指挥按级开展,方便顺畅;其次,上升通道规范,打破贵族对军官的垄断,有利于下级士兵奋勇战斗;最后,规范了军队的日常管理和内务要求。
后来,随着热兵器的出现,一个团能干很多事,也有主攻兵力和掩护兵力,一个“上校”不够用了,而十个连也不方便分派任务,军队里出现了“营”的编制,对应的“校官”出现。
总之,军队越正规化、分工越细,军衔也就分得越清楚,逐渐完善成“元帅、将军、校官、尉官、士官”;每一个层次又分为上、中、下各级;就连“兵”也分成不同级别。
二、中国古代没有军衔,但级别设置上近似军衔中国古代的军队在编制设置上其实很接近现在的军队,很早就有“帅”、“将”;到封建王朝时,有“太尉”、“提督”、“节度使”等不同的官职。
到清朝时,军队官员被分为“3级9等”:三级是“都统(将官)、参领(校官)、军校(尉官)”;每一级都分“正、副、协”三等,共九等。比如“副都统”就相当于“中将”。
受中华文化影响颇深的日本在军职设置上,对应“将、校、尉”设置为“将、佐、尉”,并且每一级都有四等,出现“大将、大佐、大尉”等衔级。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正式施行“军衔制度”,因为第一次正式实施,军队既多又杂,所以特意把军衔设置得细一些,共分6等20级。1955年军衔元帅两级:共和国大元帅、共和国元帅;将官四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五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普通士兵也分为“军士”和“士兵”两等,军士三级: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两级是“上等兵”和“列兵”。第一次的军衔制施行了十年,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军队实行平等,没有级别分明的军衔,仅仅在服装上有个细小的区别:军官上衣是个口袋,士兵只有两个口袋。因为没有军衔,军队里除非熟悉,大家见面都不知道级别,这在非常讲究资历和上下级关系的军队非常不便。1988年7月1日起我军再次实行“军衔制”,这一次没有了“元帅”军衔,军官军衔也只有3等11级: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后来,“一级上将”军衔在1994年取消了,军官军衔变成“3等10级”;同时,在1995年9月规定了“3等8级”的预备役军官军衔: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1994年军衔军衔代表军人级别、荣誉,也与待遇、职务一体,军人很在乎的。在军兵种交流、国家间互访时,军衔是唯一能清楚明示级别的标志。在战时,军衔也是一种现成的指挥体系,在不明确职务的情况下,军衔高的指挥军衔低的,大家都有这个自觉。三、太平洋战争后,美日互相授勋章,是因为“军衔”误会搞出来的无厘头事件美日在太平洋战争中杀得你死我活,当时日本海军突袭珍珠港时,第一航空队的指挥员叫“源田实”,这伙计是个猛将,也是个福将,战争打完,他活了下来。源田实第一批轰炸珍珠港美国为了拉拢日本,对日本使用二战军官也睁一眼闭一眼,源田实又在日本政府当官了,成为日本自卫队空军的装备部长、第一代航空总队司令、第三代航空幕僚长。1963年,源田实代表日本岛美国采购F-104战斗机,当时他的职务对应的是“上将”,军衔是“三颗星”;到了美国后,美国人认为他是“中将”,因为美国准将一颗星,少将两颗星,中将三颗星,上将分四星和五星。美军按照自己的理解,用中将规格接待了源田,就连礼炮也只有15响,而不是上将的17响,搞得源田非常不痛快,他认为美国人“恨”他当年炸珍珠港,故意羞辱他。但源田又不好发作,于是第二天自己给自己的军衔上加了一颗星,成为“四星”;这不伦不类的军衔在日本根本没有。美国人一见源田第二天挂着四颗星到处走,马上就懂了:这是嫌昨天的接待不好。为了顺利卖出飞机,美国人马上用上将的规模接待源田。不但接待规模上去了,美国人还给源田授予了一枚“荣誉军团勋章”。要说美国人也真的不讲原则,这个“荣誉军团勋章”是美国发给二战反法西斯领袖级将领的,他们给斯大林、戴高乐、蒋介石、朱可夫这样的人物发过,源田实何德何能接受这样的容易。美军“荣誉军团勋章”源田实接受了这个勋章,一下子就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了,一方面,这是统帅级别的勋章,说明美国人把他当“帅”来看;另一方面,说明美国人不认为他是二战敌人了。回到日本后,源田实的心久久不能平复,他要给美国人表个态,也给美国人授勋,要授就授最狠的:日本最高勋章、皇室“勋一等旭日大绶章”。颁发给谁呢?源田实想到美国投下原子弹的飞行员,给他们授勋说明“日本不恨美国扔下原子弹”,这个表态美国应该满意。李梅的“功绩”但是一打听,美国投弹的人只是一个校级军官,级别实在太低了,日本这个勋章一般连“首相”都不容易得到;另外,给投原子弹的人授勋,日本人实在受不了。于是,源田实建议:把勋章授给李梅将军。李梅是什么人呢?是他指挥美国空军用凝固汽油弹轰炸东京的,实际上被他烧死的日本人比原子弹炸死的还多。因为李梅炸掉了一半东京,烧死了近十万东京人,烧伤的不计其数,日本全国都对他恨之入骨,连日本天皇都知道,这家伙是“鬼畜李梅”。把最高荣誉给“鬼畜李梅”,日本很多人受不了,日本天皇也不干;但是,这时候的天皇没有实权了,说了不算,只好暗地里生气。气得天皇都不出席按照日本规定:日本最高“勋一等旭日大绶章”要由天皇亲自颁授,但这一次给李梅授勋,天皇死活不干,这是唯一不是天皇亲自颁授的日本最高勋章。总之,军衔在军队非常重要,军人对自己的军衔都非常珍惜、也非常在乎。不同国家的军人到一起,第一眼看的基本都是对方军衔;同时,也非常在意自己军衔受到的待遇。被取消的“一级上将”班加西是什么国家?
班加西是利比亚的一个城市,位于该国东部的地中海沿岸。利比亚是非洲北部的一个国家,与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乍得、苏丹和埃及接壤。该国拥有广阔的沙漠地区,但也有一些沿海城市,如首都的的黎波里、班加西和托布鲁克等。利比亚在2011年爆发了政治动荡,后来发生了内战和分裂,目前该国处于政治不稳定的状态。
世界上强制火葬的国家?
中国 日本 马来西亚 澳大利亚 菲律宾 泰国 缅甸 等等
这些国家不是火葬的:以色列,科威特、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沙特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索马里、吉布提和科摩罗),非洲的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塞拉利昂、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和乍得,欧洲的波黑、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以及亚洲的土耳其、阿塞拜疆、伊朗、阿富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俄罗斯、朝鲜、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等等国家没实行火葬.
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其中以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闻名于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纷纷效仿死后火葬的葬式,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