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电子版,可是阅读什么类型的书呢?
家长们可千万别错过这个阅读黄金期,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这无论对孩子的学习还是成长都有着巨大帮助。
阅读启蒙关键期,起点不可过高,与其用艰涩难懂的书籍去折磨孩子,不如让孩子读适龄的“儿童文学名著”,既培兴趣又养品味。让孩子接触一些经受得起时间检验的语言大师、名家的典范作品,这对培养孩子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真的是很有帮助,而且能让孩子受益终生。2020最感动的一句话是什么?
“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1月28日,84岁钟南山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谈及武汉抗疫,双眼满含泪水。
“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
大家平时看什么书?
我也喜欢看书,但是新书太贵,我消费不起。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旧书摊,淘旧书看旧书成了我现在生活的一部分!有时淘旧书也能捡着宝!旧书不贵,值得一淘!
古时人们的宇宙观为什么是天圆地方?
人类在原始时期和动物是没什么大区别的,人类还没有所谓的文明史,文明史特指人类发明了文字,我们开始用文字记录我们的社会活动,标志就是文字的发明和记录,人类种群社会中的个体记忆进而能够转换为集体记忆,可以用记录的方式往下不断地延续,因为有了文字记录历史活动,才促进人类形成明确的历史意识,不然的话人类一茬接一茬的死去,没有什么所谓对之前的历史观,只有传说和神话那种极其朦胧的故事性描述。
人类最开始的宇宙观非常简单,最初就是盖天说,中国没有所谓的西方地心说,我们这里是天圆地方说,也就是他们认为大地是一个托在神龟背上的平板,天空像一个穹窿一样扣在地上这叫天圆地方说,我们今天把地点还叫地方,跟这有关。
西方的地球观念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尽管古代有浑天仪的模型,但那个概念不是球的概念,地动仪也是一样,本质只是具象的演示,只是今天人拿地球球体的观念去看那东西,以为古代人认为地球是个球,这个很容易证明,查一些古代的资料,你看看他们的原文描述就知道。
那么西方认为地球是个球啥时候开始的呢?不是从托勒密时代、大航海时代才开始的,是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时代一直到柏拉图时代,他们经常观察天象,他们在观察月亮盈亏和月食的时候,认为这实际上是地球弧形影子投在月球上的一个表现,而我们则认为是天狗吃了月亮,这是两方不同的观念。
(毕达哥拉斯)
他们建立了地球说,后来发展到西方的地心说,这就是著名托勒密的《数学汇编十三卷》,他用多个精巧的数学模型组合来解释自然现象与天文。为什么是多个?因为地心说漏洞很多,可人们的神学观念导致无法打破人类中心论,上帝宠儿等自恋,于是得用多个数学模型将这些漏洞进行合理解释。
无论西方的地心说还是东方的盖天说,人类根据长时间观察的直观经验总结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与当前时代背景及其需要所匹配。
(托勒密的世界地图)
(托勒密的地心说)
你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不认为地球是个球呢?这跟文明类型有关,想想最开始原始部落的那些人抬头看天,站在自己的房子门口看待大地、该如何理解眼前的世界和看待宇宙?他总是从具象去推导具象,他看一眼自己的房子就明白了,世界就是放大版的房子,这是他在感性直观上建立的宇宙观,毫无疑问是盖天说。
这个盖天说的宇宙观跟什么匹配?跟当年采集狩猎生存方式匹配,跟当年小范围领地化生存相匹配。这个阶段西方在最早期也经历过,只不过后来他们过快的早期频繁贸易和地中海工商业交换,这个观念于不匹配于是失效,取而代之的就是地球说这个更合适的。
接下来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加上神学的发展中人类对自己在上帝那的定位的理解,发现又不合适了,所以西方随后进入地心说,这个时候地心说的出现。中国没有更新观念是因为没有神学吗?不是的,而是因为我们的封闭地貌决定文明类型一直是农业,所以无需更新观念,于是直到1840年的时候,老百姓都还没有觉得地球是个球体,尽管那时候英国已经满世界乱跑殖民去了,并且给皇帝好多天体模型,可社会的总信息量没有产生爆炸,为什么?因为你社会没有变革,文明类型没有发生转换,信息量的累计是有限的。
我们古代有拿鸡蛋做类比,你可能会觉得这不也是个球体?其实不是,这还是具象推导具象,跟西方人所谓的球体是两回事。
对于信息量的爆炸,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思想认知模型是如何与信息量产生匹配关系,过去时代抄书,印书,可现在都是电子版的复制粘贴,你说哪一个信息增长速度快呢?反过来想,今天的人信息太多,工具方便,于是你不用死记硬背把自己变成一个U盘,你得学会去识别和筛选有用信息,这叫今天人应该有的认识和观念,可是这个你能用到古代吗?你不记住你每次查书你看看你有多难?今天的人你放着工具不使用非要自己把每一本书都抄一遍,你觉得合适吗?
所以时代的观念之所以进步,背后原因是信息量的增加使得需要一个更加适合匹配需要的新观念和新思想。
往小了说是个人,往大了说是整个人类文明,所以一个时代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想要进步,它需要信息量暴增。
为什么人类过去时代的观念统治人类时间那么长?无需要改变,因为农业文明只需要观察记录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时间,这就是古人留下来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以及历法,这个宇宙观很稳定,在农耕文明的图景下是一直不变。西方也是,在地心说的模型下,至少在西方在托勒密模型上,它有效维系西方农业文明长达1400年。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可是到了前科学时代的发生,哥白尼的日心说启动了科学时代的大门,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有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大家看一下我下面的图片就发现了,他和古希腊人认为的一样,天体轨道都是完美圆形,这肯定不对,因为很多天文现象解释不了,那总不能是日心说不对。
直到后来天文立法者开普勒,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他俩的研究下更进一步,但还是不够,此时需要一个更加精确的模型来解释自然,这一次用数学的方式理解自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由此诞生,这就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说,后人利用牛顿的引力解释和惯性力、微积分以及参照系等各种概念去理解世界,人类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门。
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
可还是出了问题,随着人类的信息量暴增,牛顿力学解释不了世界了,人类发现世界不是所谓的绝对论,宇宙也不是所谓从一开始就决定之后一切的机械决定论。我们需要重新去理解时间、光线、参照系和各种力的思想认知模型,于是爱因斯坦登场,他的相对时空观以及四维时空等内容奠基了现代宇宙论,由此开启了核物理时代、电子时代直到信息时代,之后的几次产业革命都在这个基础上发生,很多人把之后的也称作工业革命这个不准确。
我们上面说的只是很简短的一个过程,中间有非常多复杂的内容,比如神学哲学世界观的变化就是一个庞大的信息量,平时节目我经常也聊这些,所以我只说大框架,剩下各位自己补充。
所以我们会发现刚才咱们说的总结一句话:新的宇宙观缔造新时代,新的宇宙观的产生需要社会变革和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可是过去的宇宙观关心的几乎都是宏观,也就是说只关心往天地之外的宇宙,比如人类的天文望远镜就在干这事,如果你要说对物质微观的探索有吗?有,不过那都是哲学思辨,纯逻辑的游戏,跟实验没多大的关系,我们之前讲过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就是探究万物的基质,有说水的泰勒斯,有说数的毕达哥拉斯、有说原子的德谟克里特,以及他们不断探寻的光是什么这条思路都在干这个事情,包括我们这边,老子探讨的道,孔子的一以贯之说的都是还原论,也就是万物的复杂是由最简单的状态发展而成的。
东方哲人习惯用抽象的东西来说明,西方的哲人喜欢用具象化的事物来说明,西方人炼金就是干这事,中国人炼金是求长生不老,一个诞生化学,一个造出火药,听着挺棒,可因为技术受限,两边其实啥也没干成,大家都只是说说罢了,最终都没有能证明。
(伽利略)
这一切不能只停留在哲学层面,更不是交给神学,而只能由科学来做,也就是伽利略开启的实验科学验证理论思想模型的时代,直到人类有能力对微观世界进行探寻,并且因为对光和电磁波等认知的提升,生物学上的进化论有一点探求生物内质的状态。比如到爱因斯坦,他在探讨时空弯曲、狭义相对论的时候,顺便推演质能方程。E=mc²,他也已经开始探讨物质的内在本质,后来产生量子概念,人类对万物内质的探索一直在深入,早期是哲学思辨后期是实验科学。
到今天,我们向外探索宇宙外部的广阔世界,比如前段时间拍到黑洞的照片,向内我们对物质微观粒子,对基因和大脑是否在量子层面运行等深入研究从未停止。
(天文立法者开普勒)
这就是人类认知的现阶段,当然还有什么弦理论、平行宇宙啥的,可那些不过是假说,没有实验验证,我们就不谈了。
不知道从上述内容中,你能否体会到什么是宇宙观?
报刊亭现在还有没有存在价值?
在全国“拆亭”拆得差不多的时候,你还记得上一次去报刊亭是什么时候吗?
20年前?买一本《知音》或是《读者》与朋友换着看;15年前?热卖的《故事会》去迟了可就卖完了;10年前?买一份报刊匆匆赶去上班;或许是1年前,买一瓶矿泉水、一根烤肠或是孩子闹着要买的玩具?
曾经街头的人气集结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那个名叫“报刊亭”的绿色小建筑物,早已名不副实,化身成为卖水卖零食卖玩具的小卖部,毕竟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
那么,早已换了用途的报刊亭结果如何?是直接从人们的生活中退出吗?
01
1999年报刊亭面世,2001年温州邮政在市区设置了首批30个第一代报刊亭。
十多年前的报刊亭可以说是温州的文化窗口,里面满满当当陈列的都是报刊杂志,可没有其他什么东西的身影,毕竟光卖报刊杂志老板就已经忙不过来了。
早上是老板最忙碌的时候,“老板,都市报一份啊,2块钱给你了!”
“别挤啊,诶诶,日报啊,钱放那儿了。”
通常早餐铺子和报刊亭相连,一手拎着早餐一手挤进人群,扔下两块钱,夹着报纸就赶去上班了。
傍晚时分,陆陆续续迎来了一天中的又一波人潮。
“老板,《故事会》还有没有啊?”
“没啦,没关系,已经再进了,明天早点来。”
那时候的报刊亭包揽了从老到少所有的乐趣,各类型的报纸和杂志充实了每个人的生活。
记得以前单是一份报纸就能满足一家人。
爸爸看新闻的版面,妈妈爱看电视剧连载,而我则对后面的小说连载极感兴趣,看完各自的版面,再互相交换着找点别的乐子看。
报纸上曾经连载的《福尔摩斯》
而《故事会》一家子都爱看,厚厚的,垒得极高,最下面的都发黄了。
据说,2000年左右的《故事会》是最畅销的,温州邮政报刊零售公司派车去出版社,一车一车地运回温州,而每一处报刊亭都是一整箱一整箱地进货,再增订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家里的《故事会》全卖了,而报刊亭里的《故事会》也只是五本、十本地订,还不见得有人会买。
其实,丧失魅力的不是报刊亭,而是其中贩卖的报刊杂志。
02
“未来5年内邮政报刊亭可能完全消失。”去年邮政公司对于未来报刊亭总趋势这样说道。
乍一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当你去街上转一圈,你就会发现报刊亭消失的可能性极大。
以后再说起报刊亭,可能只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标记而已。
位于温州老火车站附近的报刊亭
老火车站的这家报刊亭生意不算差。
“老板,玉米给我拿一根。”
“老板,鸡爪要两只。”
“老板,矿泉水给我拿一瓶。”
这家报刊亭的主要经济来源已经是食物饮料了,两侧的报纸俨然成了装饰,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人记得这是一座报刊亭。
“杂志、报纸这些没什么人来买的,偶尔有些外来务工的想了解温州就来这里翻翻。“报刊亭老板这样说道。
“比起其他报刊亭我这一个月下来也能赚不少,杂志报刊这些是指望不上的,通常就是买水买烟买吃的这些的。”
是的,放眼温州,光卖杂志报刊的报刊亭都关门了,根本活不下来。
位于温州虞师里的报刊亭
位于虞师里的报刊亭,乍一看,你还能看到报刊与杂志吗?
只有琳琅满目的玩具挂满了整个报刊亭,因为地处建设小学附近,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孩子吧?
在一堆玩具中间,才能看到两三本漫画小说。
看着外层发黄的塑料膜蒙着点灰尘,可见销量也不是太高。
问起以前爱看的《青年文摘》,老板说没多少人看就没进了。
位于温州汽车南站的“报刊亭”
其实汽车南站这个“报刊亭”已经不能叫报刊亭了,它已经彻底转型成为了一家小卖部。
上面的邮政标志处理得一干二净,只是空有一个报刊亭的型罢了,唯独写有红色大字“地图”的牌子才稍稍能跟报刊亭扯上一点关系。
烤肠、玉米、菠萝……老板表示因为在汽车站和车站附近,生意还是挺不错的。
在全国都对报刊亭不看好的情况下,只有温州在报刊亭转型这件事情上乐此不疲。
转型成为小卖部是常态,当然也有不少文艺型的。
有的转型变成花店:
有的转型成为咖啡店:
据统计,不包括彻底变身的,温州每座报刊亭仅20%卖报刊杂志,剩余的80%为饮品、零食、玩具等。
按这种情况,五年内全部消失并非不可能。
03
其实说起来,对待报刊亭的情感是复杂的。
去报刊亭买每周一刊的杂志,是曾经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可是不少以前买的杂志也停刊了。
有人喊着说,电子版无法代替纸质,呼喊着不要关闭报刊亭,可是中间有多少人是突然心血来潮想买一本杂志,才发现报刊亭不见了的?
事实就是如此,一样东西的消失从来不是突然的,大部分人也不见得有多珍惜报刊亭。
生意极为惨淡的报刊亭
在我看来,对于传统报刊亭的消失,大部分人只不过是一种面对离别的不舍,以及对曾经回忆的一种怅惘而已。
但你要说真的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文化消失,却也不是这个道理。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人们放弃的只是纸质的呈现方式,如今主流还是电子版。
该了解的新闻知识与文化趣味丝毫不减,只不过途径从曾经的报刊亭转为了手机。
而现在转型的报刊亭,相比较而言才更为适应现况。
大多数报刊亭经营者多半属于就业困难人群,报刊亭就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支撑,光靠卖杂志报刊,一个月只能赚个1500左右,而现在报刊亭总收益在3500-80000不等。
因此,温州报刊亭的收益在全国范围内是最高的。
………………………………
其实,在时代的前进之下,许多事物的淘汰是必然,而在淘汰的过程之中,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或者是是收益继续增长才是问题关键。
在所有人都纠结于报刊亭的保留与消失问题时,温州走出了一条新路——转型升级。但是记忆里的报刊亭始终是要消失了,那么,就回忆一下曾经的报刊亭,作为对报刊亭最好的送别吧。
请问,关于报刊亭你留有哪些回忆呢?
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温州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