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谋士大赛答题器,三国演义各诸侯有哪些有名的秘书?
秘书这个职位大家都知道,是领导的笔杆子,为领导掌管文书,迎来送往,写些文章,相当于工作方面的管家。在三国时代,不叫秘书,这个职位有个名称叫做――“主簿”。
现在稍微上点台面的官员都配备有秘书,古代也一样,丞相府有主簿,郡守也有,刺史也有,普通县级官员也有。
“盖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皆有之。”
当时主簿这个职位还是相当风光的,责任重大,权利也不小,谁都给面子,收入也是相当不错的,甚至比一些国家正规编制的官员还强。正如那句话“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当然,想当主簿也没那么简单,你得有相当高的文化程度,文笔要好,还得精通法规典籍,礼仪人情,还得对国家的政治形势了如指掌。
那么在三国时代有哪些著名的主薄呢?咱们举些例子,也许会让人大吃一惊,颇感意外。
1.陈琳
这位可以说是鼎鼎大名了。他以前给大将军何进当过主簿。陈群的文笔是相当的犀利,袁绍讨伐曹操时就是陈琳写的檄文,曹操当时正在患头风,卧床不起,看到这篇檄文,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头风不治自愈。
所以说,陈琳这个主簿除了写文章之外,还能治病,疗效相当不错。
2.吕布
很多朋友感觉很震惊,没想到“三家姓奴”还是个文化人呢?没错,吕布在并州刺史丁原麾下时就担任过主簿一职。
吕布可不仅是三国第一猛将,他还是个知识分子。吕布厉害了,不仅长得高大帅气,还很有文化,武艺又天下无敌。真是孔夫子挂腰刀――文武双全。
3.杨修
这位大家都知道,是曹操的主簿,曹操成为魏王的时候,他在魏王府担任主簿一职。
曹操不仅是个军事家,还是个诗人、文学家,给曹操当主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杨修聪明绝顶,反应机敏,颇有急智。但他后来参与到曹家内部兄弟之争中,犯了大忌,被曹操找个借口杀掉了。
4.黄权
熟悉三国的朋友对黄权也是很清楚的,黄权在益州牧刘璋府中当过主簿。
黄权其实本事很大,能文能武,政治眼光老辣精明,人品还特别好。刘璋引狼入室,迎接刘备入川,黄权就看出了刘备来意不善,衔衣苦谏,刘璋不听。刘备占据益州后,对黄权还是很重用的,后来征伐东吴,让黄权独率一军,在江北盯防曹魏异动。彝陵大败,黄权退路被切断,无奈降曹。黄权和他部下都得到曹丕的高封厚赏。
5.杨仪
杨仪唯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杀魏延。他以前曾经在荆州刺史傅群的府中担任过主簿。
杨仪这个人性情比较偏执,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他和历任上级都处不好关系。在荆州时关羽也不喜欢他,把他打发给了刘备当军需官。刘备自立汉中王,让他在府中作事,又和上级刘巴闹别扭。诸葛亮把他安排到了军队中,他和魏延又水火不容。可见杨仪不是个合格的主簿。
6.廖化
最令人吃惊的就是这位廖先锋了,他在荆州期间给关羽当过主簿,真是让人想不到,廖化居然是个文化人、笔杆子,还文武双全呢。
廖化这辈子活得太精彩了,参加过黄巾起义,占山为王当过草寇,给关羽当过秘书,还能率兵打仗,担任过先锋大将。真是个多面手,奇才!
7.司马懿
司马懿也给曹操当过主簿。曹操当初征辟他入府效力,司马懿是千推万推不肯,曹操发狠要宰了他全家,司马懿就怂了。曹操先让他去喂马,后来又让他担任了主簿。
能从曹操手下混出来,司马懿的水平当然无可置疑。“三马同槽”,居然瞒过了一代奸雄,司马懿还是很有能力的。
8.陈寿
这位是三国历史的记述者和评判人,陈寿可不仅是个史学家,他还曾经给姜维当过主簿呢,他的文化水平当然是很高的。
能写出《三国志》这样的伟大著作,正是因为陈寿曾经亲身参与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所以他能够见得更多,看得更真,写得更细,评得更客观。
以上就是三国时代几位比较有名的秘书,有些还是很令人感到意外的。
用什么词能形容你看完今日头条后的感受?
用眼花缭乱这个词,形容头条,应该是恰如其分。
头条面对的是亿万大众,为了应付各色人等,于是会有各种对付的办法,才能拉住人,才会让人喜欢。否则,没有粘性,千遍一律,谁会那么依依不舍。
今日头条,真的是既让人恨,又让人爱。恨的是在这上面浪费了无数时间,并无收获。爱的是不看头条,总会觉得每天缺了什么,打开手机,总是难舍难分。
然而,如同很多人那样,觉得头条也是可以耕耘的土地,只要你有本事,也是可以在此有收益的。是的,真的有人在头条赚到了钱。每天的青云,都是实在的收入。有人可以每月中二十多篇,这样的高手,加上别的收入,如果能获得月度奖,真的可以过万。
但对于许多人,那也仅仅是梦吧。真不知道会掉多少头发,才会有那样的收益。写作,是脑力劳动,有时需要绞尽脑汁,才会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而想拿青云,更得让别人满意,那些审核如果不通过,写下的文字,只是白费心血。有时候实在是让人欲哭无泪呢!
其实,更多的人也只是在头条打发时间,或者只是有写作的爱好,不计得失地在头条奋斗,完全是为了梦想。
至于头条上的那些文字,如果是想要获得知识,怕根本不可能。尽管也有专业人士在其中写作,但头条根本就是快餐文化。那些高深的东西,在头条往往是无人问津,人们感兴趣的是八卦是娱乐。
好了,不说了,人们的感受各不相同,那就自己去体会吧!
北魏权臣柱国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生平?
尔朱荣本是匈奴人,史称“契胡”人。尔朱荣家族是匈奴贵族,一直率部众游牧在漠北草原。后来鲜卑拓拔氏崛起,建立了北魏帝国,尔朱荣所在的家族便集体投靠了拓跋氏。
尔朱荣家族降魏后,被鲜卑人安置在秀容川(山西代县以北)放牧牛羊,到尔朱荣当部落酋长时,已发展至8000余户部民,而且还积累下数量可观的财富。恰逢北魏六镇兵变爆发,局势不稳,尔朱荣觉得有机可乘,便大散金钱,结交英雄,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场。后来,尔朱荣靠镇压秀容川民众起义发迹,很快就被北魏朝廷攫拔为车骑将军并且兼任“六镇剿总司令”。在镇压六镇起义的过程中,尔朱荣麾下逐渐兵强马壮,随着他势力的迅速扩张,就连北魏朝廷都感到了来自他的威胁。
武泰元年(528年)2月,胡太后擅权秉政,贪权的她竟毒死孝明帝元诩(北魏皇族拓跋氏后改汉姓元),另立年仅3岁的元钊为帝。拥有强兵、驻扎在晋阳(太原)的“契胡”酋长、大将军尔朱荣乘机兴兵发难,欲行废立之事,以操纵朝政。
要推翻胡太后和她所立的幼帝元钊,就必须在元氏宗室中另立君王,总不可能立刻就由自己取而代之吧?在众多的北魏宗亲里,他选中了素有名望的长乐王元子攸。这年4月,尔朱荣率大军挺进洛阳。元子攸和其兄弟闻召偷偷潜出洛阳,赶到河内(今河南沁阳)与尔朱荣会合。负责守卫洛阳的将领们都心向长乐王元子攸,对尔朱荣的军队不作抵抗,尔军因此毫不费力地渡过黄河,屯扎在洛阳城郊的邙山之北、河阴之野。
尔朱荣带元子攸兵临洛阳城下,守城将士一见元子攸便放弃抵抗,伏地山呼万岁。就这样,尔朱荣兵不血刃就进入了洛阳城,他扶持元子攸当上了皇帝,是为孝庄帝。 此时的胡太后已成孤家寡人,哪有本钱和尔朱荣对抗。她很识趣,不仅令宫里的大小嫔妃们出家为尼,她自己也剃度出家;她以此表示无意与尔朱荣争个短长,余生准备在忏悔中度过了。不过,尔朱荣并没放过胡太后,他一进城,就命人将胡后和小皇帝元钊抓捕,并送到河阴(洛阳北)军营。胡太后痛哭流涕,苦苦哀求,说尽了求情乞命的话。尔朱荣不为所动,令武士将胡太后和小皇帝元钊掷入黄河溺毙。
此时的尔朱荣,若想颠覆早已风雨飘摇的北魏帝国,可说不费吹灰之力。他的亲信部将武卫将军费穆鼓动他不如乘势灭魏称帝。尔朱荣早有称帝自立的打算,于是便策划了一场以杀戮魏室王公贵戚为目的的历史大惨剧,史称“河阴之变”。
杀胡太后还说的过去,可现在尔朱荣刚刚开始掌管朝政,正是笼络人心和使用人才之际,怎么能大开杀戒呢?可尔朱荣利令智昏、鬼迷心窍,居然听信小人撺掇,下决心将北魏宗室亲贵、文武群臣一网打尽。谋士慕容绍极力反对他这样做,劝说道:“ 胡太后荒淫无道,宠信小人,天下混乱不堪,所以你才起兵诛杀奸佞,整肃朝廷。现在却要无故屠戮朝臣,而且不分忠奸善恶,这恐怕会令天下人失望并反对你啊!此乃下下策,请三思而后行”。
尔朱荣听罢拂袖而去,他已下决心要杀尽群臣。几天后,尔朱荣请孝庄帝元子攸出城到河阴之野祭天。之后,他领随行的文武百官聚集到皇帝行宫的西北,突然,一大队全副武装的骑兵出现并将这群人团团包围。尔朱荣跨上一匹高头大马,满脸杀气的指责文武百官说:“如今天下大乱,孝明帝突然暴毙,都是你们这些人贪赃枉法,祸乱朝纲,使朝廷无法有效管理国家造成的,所以今天你们全得死”。这样,几乎所有的王公贵戚、文臣武将,不论忠奸好坏,统统被杀。文献记载,“河阴之变”中共有2000多人罹难,可以说是尸如山积、血流成河了。
孝庄帝元子攸很明白,自己不过是尔朱荣的傀儡,但面对一个摇摇欲坠的衰朽帝国,他只能依靠尔朱氏的力量勉力支撑了。
尔朱荣受封为太原王,上柱国大将军,后来他又率军将规模浩大的河北义军镇压下去,而进官至大丞相。他的两个儿子也都被封王爵。尔朱氏家族势力不断膨胀,俨然已是北魏第一大家族。
孝庄帝元子攸不甘心当傀儡皇帝,经过长期精心策划,他于永安三年(530年)9月,诈称皇子诞生,招尔朱荣进殿朝觐庆贺。尔朱荣不疑有诈,大剌剌地入殿朝觐,突然伏兵四起,尔朱荣情急窘迫,竟慌不择路直奔元子攸御座而来。元子攸早已横刀在膝,见他跑近,挥刀猛刺,亲手除掉了这个野心家和杀人魔王。其子尔朱菩提,帮凶元天穆也被伏兵所杀。之后,尔朱氏残余势力发起疯狂反扑,抓住并绞死了孝庄帝元子攸。北魏陷入了更深的动乱中。最终,北魏的大权落到了 大将高欢和宇文泰手中。这两人找到两个元氏后裔做傀儡,分别建立了东魏和西魏。北魏从此分裂,中国北方大地进入了北齐和北周对峙时期。
【答题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但是对考高中有影响吗?
初中三年成绩不好,但是对考高中有影响吗?
要说没有是不可能的,初中成绩不好,说明你的学习不好,学习不好,不管是初中高中大学 都是学习不好,那成绩会好嘛,能没有影响嘛
公元前1600年 商朝建立联想:石榴(16)被老鼠咬个洞洞(00),伤(商)不起
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注意 公元前)联想:爱您(20)又气您(70),最后您“下雨-哭”(夏禹)【恋爱的过程】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联想:商鞅变法前要吃三只蜗牛(56)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记忆:晚清的老残二十年来目睹官场是如何孽他的
五等爵位:公爵 候爵 伯爵 子爵 男爵联想:候=猴 伯=脖 男=蓝
记忆:公猴脖子发蓝
组成蛋白质的微量元素:铜铁锌锰碘佟铁鑫猛点头
铜铁锌锰碘
原核生物的种类蓝色细线织(支)毛衣
即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联想:太皞=太好 炎帝=眼底 颛顼=专嘘 少皞=烧好
记忆:黄帝不太好 专嘘眼底烧好的食物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西周建立联想:要冻死牛(1046),不长庄稼,稀粥(西周)都没得喝
公元221年 刘备称帝,蜀国建立联想记忆:刘备称帝太辛苦,按按腰(221)
公元581年 隋朝建立,创立三省六部制联想:5只白蚁(81)随(隋)风吹
abandon vt.离开;遗弃拆分:a一个;band乐队;on在...上
联想:一个乐队在离开的路上。
absent adj.不在场的;缺席的拆分:ab“阿伯”的拼音首字母;sent送,寄出。
联想:阿伯送出不在场的证据。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应具备的条件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注释:土肥-土匪 水足-水族
联想记忆:土匪很自然的坐上交通车去水族馆找地平线
世界上面积居前五位的国家: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联想记忆:额的家中美吧?
quantity n.量;数量拆分:quanti“全体”的拼音;ty“汤圆”的拼音首字母。
联想记忆:全体汤圆的数量很大。
assumevt.假定;设想;假装拆分:ass驴;um“幽默”的谐音;e鹅
联想记忆:驴设想自己有一只幽默的鹅
amountn.数量;总额;总数拆分记忆:a一个;mou“谋”的拼音;nt“难题”的拼音首字母
联想记忆:一个谋士的难题是数量不清
Tuesday ['tju:zdi:, 'tu:z-] n.星期二拆分:Tu(拼音)兔;es(拼音)饿死;day(英文)天
联想:兔子饿死的那一天是星期二。
purchase n.购买;购置物 vt.购买;购置拆分:pu“铺”的拼音;r外形像小草;chase“茶色”的拼音。
联想:(不要)购买铺在草的茶色(家具)。
chain n.链条;连锁;一连串拆分:cha“茶”的拼音;in在……里面
联想:在茶里面有链条
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
正统之争,要不就不做,要不就要做绝了,放虎归山是很愚蠢的事情,因此只能杀死。
李建成要杀的原因:
玄武门之事,李世民本是被动(这一点在历史上是毫无争议的),先同样是李元吉先开的弓射杀秦王李世民,但奈何李建成紧张手抖,连射几箭都不中。那对于李世民而言呢?李建成这态度摆明是你死我活的局面,李世民自然要动手反杀,即便涉及到唐太宗后世被人批判:弑兄夺权,但却没有人认为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放过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真的放过了,李世民的唐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不起来,这就是帝王的心术和冷血。
李元吉要杀的原因:
再说李元吉。齐王李元吉在这里面充当什么人物?在许多史书的侧面来分析,李元吉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算计两个哥哥,先和不怎么聪明的李建成干掉李世民,而后自己再想办法干掉李建成,自己获得渔翁之利。早期的李建成和李世民是绝对的好兄弟,不论后期怎么变,在隋末和唐初,两个人相处得非常好。在后来李建成集团屡次对李世民出杀招,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李元吉的教唆怂恿,才导致的玄武门之变,所以即便李建成不该死,李元吉也一定要死!
李唐家变 一玄武门事件的背后,是连李渊都无法掌控的一场内斗,最大劣势方是李世民!不杀李建成,即便压制了玄武门战乱,李世民逃不过李渊处死。李世民作为玄武门事变之后的大赢家,一开始却是被动的。公元626年夏,李元吉在几次出谋划策都让李世民化险为夷之后,就和李建成开始酝酿必杀一击,抽调李世民身边的将士去攻打突厥,其中就包括了尉迟恭。那么按照常理来说,李渊知道吗?
当时李建成向李渊提出把将领换成李元吉,并且向李世民借兵借将,这都是要通过李渊同意的。因此,李渊本人在玄武门事件中的动机,对李世民是百分百没有好处的!
▪️政治根源:李渊的纵容
根据624年到626年这段期间,李建成频频对李世民下死手,李渊早就看出来李建成要杀李世民。他也想过阻止,他知道他的二儿子聪明有能力、不骄奢,所以在之前很多次双方互相诋毁栽赃的时候,李渊都设法化解双方矛盾。但久而久之,正统的思想还是占据了关陇代表人李渊的头脑。没错!当时的唐朝,根基是关陇而不是李唐,所以李渊准备向李建成妥协,让秦王归西,他们自然理所应当,认为这是时代的悲哀。(一旦二皇子继承帝位,那么正统就乱了,关陇也会有无数的借口改朝换代)
二皇子比太子有才能,在任何一个封建皇朝,都是该死的!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 ”——《资治通鉴》评:(毒酒意图害死李世民一事中,李建成的毒辣,李渊的偏袒,才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反杀的导火索)
因此,难题到了李世民手中。杀李建成,李世民顺位获得嫡传地位,李渊也不可能再对他下手。不杀李建成,也别说什么囚禁了,只要李建成破了点儿皮,李世民就得糟糕,迟早死路一条。
所以局势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不公平的。李世民没得选,他已经陷入帝王家的“蠱斗”中了。李世民去求李渊解决,那也不现实,李渊要是有这个本事,也不至于后面被迫让位也没人帮他(李世民在李唐的威望很高,一手打造了半个唐朝)。所以只能杀,只能斗。李世民一骑马进入玄武门,理解就遭到李建成的死手,几发致命箭矢射来,但都没有本事把李世民杀死。(李建成这类人物注定成为炮灰,条件给他了,都无法获得成功)李世民常年征战,心智过硬,而且有着心灵主动权,毫无愧疚感地还击,击杀李建成,这一刻,夺嫡之争,算是正式告一段落。
所以归根到底,李世民杀李建成,就是保全自己的唯一出路。先不说有没有心当皇帝,正统就是当时两方互争的唯一物,是帝皇子嗣的毒药,李建成要吃得安心,李世民也被迫抢着吃。(李建成死后,李元吉逃跑向皇宫求助李渊,半路被尉迟恭杀死)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狠毒心肠!
其实在早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还是很好的。李世民没有争太子之心,平时就是喜欢打打胜战,交交朋友。而李建成也是乐得清闲,弟弟打下江山,父亲做完皇帝,又要轮到他。两者相安无事。但有人不是这样想啊,那个人就是李元吉!
大哥不慧,二哥不争的心态,那干脆就便宜了有野心的弟弟好了。在李渊登基后,李世民依旧做着打手,但成绩却斐然。当时割据在北方的王世充和窦建德是两个很难缠的人物,可最终还是被李世民拿下,李世民一时风头两无。于是公元624年,李元吉开始和大哥建议,杀掉李世民,李建成一开始还不肯,不相信二弟会影响他的地位。但结合之前李渊把领军大都督给李世民,而在平定割据之后,还让李世民拥有了更加重的兵权,还在许多赏赐上,和李建成持平,李建成此时就开始心里生疑,决定杀掉李世民。
时秦王有功,而太子不为中外所属,元吉喜乱,欲并图之。乃构於太子曰秦王功业日隆为上所爱殿下虽为太子位不安不早计还踵受祸矣请为殿下杀之太子不忍,元吉数讽不已,许之。於是邀结宫掖,厚赂中书令封德彝,使为游说,帝遂疏秦王,爱太子。——《新唐书·高祖诸子传》说起狠毒,其实元凶就是李元吉。按常理说,李元吉跟随李世民征战,若是真的识得大局,必然是倒戈到李世民的麾下,扳倒李建成。那为什么李元吉还是选择和李建成去扳倒这个“看似无敌”的秦王兄呢?
一是因为,在剿灭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中,李元吉一路跟随李世民,看得出来,李世民为人洒脱,没有夺权之心,但是手段却不少,不易为敌。而李建成呢?说蠢那有些过份了,但是比起李世民,那绝对是比不过。由此可见,李元吉的目的很明确啊,弱弱联合,歼灭唯强,夺渔翁之利,两位顺承哥哥都死了,那必然就是他登基了。
后面的两兄弟栽赃陷害,各种污蔑就不说了。李世民屡屡接下,上报自己的父亲,父亲一副“忍一忍”的姿态。换个角度想: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半功绩,父亲享受最高成果、随后又是哥哥,现在连弟弟都要把自己杀了。试问?谁能忍?谁能容忍这些嫉妒的萌芽和祸根继续留存?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触犯到了李世民底线,两人是必须要死,没有余地可论!
李唐家变 二李世民根本没有软禁封王和太子的权利,一旦放过,就是放虎归山!唐初李渊追封李虎为唐太祖,李世民虽不世之功却不骄奢,这是李家一脉最为真实的一种孝顺传统。那么后来呢,最开始的老好人“李世民”被针对,与李渊游玩帝王心术有关,也与李建成的不安有关。
▪️李世民无权软禁太子和封王
李世民有着巨大的兵权,但是对于中央朝政呢?是不得肆意染指。先不说李世民于情于理上都要必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即便真的心软下不了手。那么又是什么后果?能软禁吗?能重归于好吗?
这些都是幻想。软禁太子,整个唐王朝,只有李渊有这个权利,首先他是皇帝,其次他是李建成的爹。李世民是弟弟,而且地位要比太子低,他一旦软禁李建成,那就叫造反,就是他的死期。因为他想和李渊平起平坐,让李渊知道了,再亲的儿子都是不能留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数次离间计都让李渊中招了。在现在看来,李渊的确是傻,这样的借口都信,但在唐朝,换任何一个人他都要信(除了李隆基不信)。所以从最初还想着立李世民为太子,到后来李渊打压李世民,都能看出来李渊不仅不会觉得有一个这样勇猛的儿子而开心,反而担心起自己的地位了。
归根结底,李建成和李渊担心的是什么,是:德不配位!
玄武门事变,其实李元吉注定是炮灰,李世民死,他还能活,但李渊会死盯着他(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玩意李渊自己非常清楚),李建民死,李元吉也要跟着陪葬,毕竟太子和齐王的反秦阵营中,李元吉才是最恶心的那个人。
唯独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最主要的。若是战过一场,李世民和李建成未死,那么李世民就肯定要死,毕竟李渊不可能杀太子,而且李世民对李渊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威胁,李渊自然会权衡!
所以死掉的李建成,才是最好的李建成,才能让李世民德配其位,被正统所庇护!
▪️只有够果决才能被关陇所忌惮
俗说唐初李唐并非最大,还有关陇在其中。其实当时皇朝的代表人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他们主要的九家从西魏到唐初,一直合作很密切。其中宇文家、杨家、李家三家都做过皇帝,隋末杨广成绩差,就被迫下课。到了唐初,李渊上位,其实也有一部分是关陇的默认。那么李世民在进入玄武门漩涡的时候就想好了:“这次就算是撕破脸皮了,要不就死,要不就当太子等着当皇帝”。所以这个时候,李世民自然要顺势让关陇看到自己的手腕!
首先是李世民在617年到626这9年间所积累的谋士和将才,就足以让关陇世家看到李世民这些年来自己新建立起的政治核心,杀掉李建成,也代表着,唐朝迟早一天是李世民的,关陇也不要想着反乱拨正,李世民就是那个拥有着尉迟恭、程咬金、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的李世民,可以说,玄武门之变,也是李世民展示政治肌肉的一次机会!
所以呢?不杀掉李建成,除了主要隐患,后者关陇也同样会小看李世民,认为他优柔寡断、不够大胆。
评价帝王家的孩子本就是一场“蠱斗”,心狠手辣者胜之活之!李世民的优秀,注定他这一生不当皇帝都不可能平安。从一开始哥哥忌惮,到后来父亲都害怕了他,对于李世民而言,这是莫大的悲哀。所以后来李世民干脆让尉迟恭控制李渊,最后一步步逼李渊结束帝王生涯。与其让自己去逢迎别人的心情,还不如自己推到一切,主宰他人!
而且李世民熟读古书,自然会懂,为皇室成员,最邪恶的从来都是身边的亲人。李世民不算一个好人,带过将领杀过兵,客观且相对来说,他在李建成没死之前,或许是个重视家庭感情的人。那么后来呢,父亲和兄弟教会了他心狠手辣的重要性,李世民自然不会乖乖等死,换句话来说,整个李唐王室,都没有李世民重要,凭什么他要死。该死的是李建成、李元吉这两个不顾兄弟情义,为了权利谋杀自己的人,所以再老好人,也一定要发怒,并且镇杀根源!
再后来呢,李建成死后的几个逃跑的残党,李世民也放过了。所以这很显然,李世民不是一个嗜杀的人,杀兄灭弟,只因为他看到了危及他生命的根本所在,于是就对症下药。所以说啊,最是无情帝王家,臣如何,君又如何,始终是一株风雨飘摇的脆弱浮萍,不搅碎风雨,永远难以善了或成长,这与李世民人品无关,仅是封建皇朝的人性规律罢了!
结语:《帝王只有杀》
帝王家嗜杀,权由暗流乱惊马。若是不得正统佑,万般才华皆该杀,若想求得正统期,斩亲斩情殿驾马,岁月清秋,不铁血,悠也作罢、贤也作罢!
参考史料:《新唐书》《资治通鉴》《玄武门事变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