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星宿,春节是怎么来的?
最具春节气氛的手工,必有这5个元素
最年味儿的春节,少不了铺纸写福写春联,贴福字;少不了看舞龙表演,凑热闹;少不了点上一条鱼吃,象征年年有余;少不来了在家门前挂上一个红灯笼,更少不了每年都会买的年桔布置家里....
不要让传统年味消失,请给孩子过一个年味春节吧!带孩子一起来玩下面这些元素手工,一起感受过年的喜庆活动。
福气挂饰手工
传说,民间贴“福”之风开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时。各路神仙分派妥当,姜太公那丑陋、粗俗的老婆也伸手来讨神位。姜太公无奈,便把她封为“穷神”,并规定凡是贴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贴“福”、燃放鞭炮,驱赶这位不受欢迎的“穷神”。
卡纸剪成一大一小的正方形,把福字写好在卡纸上,下面用一张略大的红色卡纸作为底纸。再把卡纸粘贴在纸盘上。
作为吊饰,有流苏会显得更有年味。准备几根相同长度的黄色小丝带,粘贴在卡纸背后。
最后用粗彩带或毛线串起来就完成啦~
金鱼纸盘手工
根据风水,鱼代表财富和繁荣。所以金鱼就意味着钱不断游过来。新春假期,带孩子做一个金鱼创意手工吧~
【准备材料】:纸盘,胶水,豆子,卡纸,颜料,剪刀,画笔。
把纸盘涂上天蓝色,代表水的颜色。
然后让孩子来一个手掌画,用橙色颜料”掌“出一条金鱼。
铺上一些豆子在纸盘底部,代表水底的装饰物之后,就大功告成啦!
手指印灯笼画
传统卡纸灯笼手工看得多了,试试这款小班孩子都适合的超简单手指印灯笼画吧。简单一印,添上几笔,小灯笼就完成了!
无需过多准备材料,即使一张废旧报纸都能创作!Yoyo建议各位妈妈寒假假期带娃可以试试这样陪玩哦~
大吉大利纸团手工
年桔寓意:年年吉祥,大吉大利。家家户户过年必买的年花~今天Yoyo就教大家做一只年桔吧!
你只需:一张废纸,一根绿色吸管,一张闪的橙色彩纸,一根绿色扭扭棒(或者绿色不织布)就能完成!
把废纸揉成一团,用橙色彩纸包裹住粘贴好。吸管预留5-8cm作为根部。粘上不织布的叶子就ok咯~
鸡蛋托龙
龙是中国人崇拜的形象之一,所以端午节、新年、春节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把它做成各种手工。
【所需材料】
鸡蛋托、红色的丙烯酸漆 、扭扭棒、画笔、线、大眼睛、白色卡片、橙色和黄色纸。
一起寻找年味,开启你的新春亲子手工之旅吧~
Hi~我是Yoyo,头条号最专业的手工号,用户20万+,手工文章5000多篇,点我头像关注我,获取最全面详细的手工资源。
能不能讲一个有意思的民间故事?
我自幼在外公身边长大,外公是合浦人,合浦的特产是南珠,“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南珠响誉古今,誉满国内外,历代皆誉为“国宝”,是历朝进贡的贡品。今天小女就给大伙说说“珠还合浦”这个民间传说。
从前,合浦县的白龙海湾是个美丽富饶的海湾,那里鱼虾成群、海蚌成片、珠贝累累,珠还合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白龙湾旁有一个叫白龙村的,这个村子里的人淳朴善良、勤劳勇敢,世代以打渔采珠为生。村里有个长相英俊而且又勇敢的青年叫海生,早年丧父,与双目失明的妈妈相依为命。
一天,海生出海打渔,在返回岸上的时候碰上了一条似蛇又像鱼的海怪。这条海怪很是凶猛,一个尾巴过去直接把海生扫进了海里,还把他的脚咬了一块肉。海生心里很是害怕,但仍然拼命地和海怪打斗。可无奈脚受伤,人又忙了一天很是疲惫,加上血腥味的刺激,海怪很是疯狂。慢慢地,海生只有躲的力没有了避的气,就在海生不敌海怪的时候,海怪被一道似利剑的白光射中了双眼,痛苦地逃跑了。海生用尽气力游上渔船,发现渔船上不知什么时候站着了一位白衣姑娘。白衣姑娘告诉海生,她叫珍珠,也是一个渔家女,是她刚刚利用夜明珠所发出的白光把海怪赶跑的。
后来,珍珠和海生回到了白龙村。珍珠利用珍珠粉、海马等海中药给海生的妈妈治好了眼睛,还给村民治好了许多病,赢得了大家的一片称赞。海生和珍珠在日常相处中日久生情,结成了夫妻。海生夫妻利用夜明珠的光可以照明和驱赶海怪的特点,带领全村人一同出海捕鱼,每次都平安回来,满载而归。
然而,好景不长,珍珠在白龙村的事传到了合浦县官的耳朵里,这个县官心术不正,对于海生能拥有珍珠和夜明珠极为妒忌。于是又将这事密告了廉州州官。而这个知州也不是良官,一心想升官发财,却又苦于没计,听了县官的话后,就想着把夜明珠进贡给皇上,以便能升官发财。于是忙写了一份奏折,派专人火速送去京城。
不久后,一向安静祥和的白龙村被州兵团团围住了,大家知道官兵是为了抢珍珠和夜明珠后,人人奋起反抗。可终究民不敌兵,最后火烧进了村子里,官兵闯进了村,闯进了海生的家,海生的妈妈被烧死了,海生被捆绑抓了起来,可珍珠和夜明珠却不见了踪影。就在官兵让海生交出珍珠和夜明珠,海生不肯,官兵便不停的鞭打着海生。就在这时,夜明珠飞了出来,光越来越亮,也越变越大,最后变得像脸盆那样大,而珍珠也脚踩在夜明珠上,在海生和村民的哀求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白龙村,回到了白龙海湾的白龙珠宫。
因为海生被抓,婆婆被烧死,村民伤的伤,死的死,珍珠很是伤心,夜夜在珊瑚礁上思念流泪。泪水被礁石下的蚌群所吞咽,日久天长,这些眼泪在海蚌肚子里孕育成了一颗颗像泪珠般浑圆、透亮的珍珠。珍珠每在珊瑚礁上坐一阵就往海生经常打渔的七个海区来回踱步,边走边思念,边走边流泪,渐渐的这七个海区就形式了盛产珍珠的珠池,即是现在所看到的白龙、杨梅、平江、乌泥、断望、白沙、青婴这七个珠池。
知州不甘心没抢到夜明珠,就派官兵逼迫渔民下海捕珠。因为没有了珍珠和夜明珠在旁,有不少的渔民死于鲨鱼之口,更有不少人因在海底劳作太长缺氧而死。一时间,整个海湾哭儿唤夫的,哀嚎遍地。而在京城的皇帝看到知州的奏折后,也派了两名内宫太监来运珠。这两名内宫太监为人心狠手辣,到了白龙村,得知夜明珠没到手就当场停了知州的职,把没捕到夜明珠的渔民一律全斩首,还命令老弱渔民和十三、四岁的少年下海寻珠,还下令寻不到夜明珠不许上岸。珍珠知道后,极为悲痛,命夜明珠去救渔民。
太监得到夜明珠后,命人雕刻了一个九层沉香珠盒,并将夜明珠包了九层绸缎,上了九层锁,带领千军护送回京。但行至合浦县边界梅岭,在九重岭坳时,夜明珠不见了,它化作一道白光飞回合浦了,太监只好又带领大军返回合浦了。这时有人献计说“割肉藏珠,可出南隅。”眼看皇上的限期马上到了,两太监中的一个只好忍痛割股,剜洞,藏珠。谁知,又是行至梅岭,夜明珠又破肉而出飞回了合浦。大军只好又折回,另一太监没办法,只好又割股,剜洞,藏珠,缝线。可,还是行至挴岭,夜明珠还是破肉而出飞回了合浦。最后,两太监只好自刎而死来复皇命了。
而后人为纪念珠还合浦这件事,将梅岭改成了还珠岭。这只是个传说,而历史上的珠还合浦却说的是:东汉时期,因为合浦郡盛产的珍珠闻名久远,当地的老百姓都以采珠为生,而当地官史又黑暗,重重剥削,导致珍珠被过度开采,产量锐减,所以饿死了不少人。事情发生后,汉顺帝刘保便命孟尝来当合浦的太守。孟太守到合浦后,大力改革。不到一年,合浦珍珠又恢复了往日的产量。
珠还合浦: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乐舞诗代表作?
一、唐代宗教乐舞的特色之一,是融合了古丝路沿线的各个地区的舞蹈文化元素。
当时,这些地区大都信仰佛教,向唐王朝传入了很多佛教乐舞。比如,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骠国(位于今缅甸)乐传入长安(今陕西西安)。骠国乐共有12首乐曲,包括乐舞作品和器乐作品。其中曲名如《佛印》《禅定》《甘蔗王》(意为“佛教民如蔗之甘”)等,都是佛教乐舞,“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意”。(《旧唐书·骠国传》)
对此,唐代诗人留下了众多诗篇。白居易《骠国乐》诗:“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元稹《骠国乐》诗:“促舞跳趫筋节硬,繁辞变乱名字讹。千弹万唱皆咽咽,左旋右转空傞傞。”这些诗句是对其舞姿的生动描绘:舞者头梳椎髻,佩戴珠缨花鬘,在玉螺和铜鼓的伴奏下,如龙蛇蜿蜒般地舞蹈(这种舞蹈在南传上座部佛教流传地区至今流传)。
古丝路上的佛教乐舞为中国传统佛教乐舞注入了新的元素。佛教初传中国,佛曲念唱都使用梵音梵文。但是当时传入的佛曲在音节上适应不了汉语歌词;而用汉曲来咏唱梵文则语音与乐调无法协调,所以采用说唱形式的“俗讲”。(参见慧皎《高僧传·经师论》)而古丝路上传入的佛教乐舞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因此被广为接受。所以白居易《骠国乐》诗中写道:“闻君政化甚圣明,欲感人心致太平。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非由声。”
二、道教神仙世界,是唐代诗歌和乐舞重要的表现内容。
诗歌中驰骋瑰丽的想象和乐舞中绚烂华美的艺术,表现了对道教神仙世界的想象和向往。比如,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乐舞诗运用奇特绝妙的联想,生动记录了乐舞表演的高超技艺,同时用文学语言传神地再现了乐舞中表现的神仙世界:诗歌起句写箜篌、演奏时间、地点,随即就开始描述箜篌声的优美:浮云为之凝滞,传说善于鼓瑟的江娥与素女也被乐声感动;不但人间陶醉在美妙的弦歌声中,乐声甚至传到仙府、神山,紫皇(天帝)动容,女娲听得入迷,神妪感动不已,月宫的吴质(吴刚)倚着桂树,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不肯离去……这首诗将外在物象和内在情思融为一体,想象丰富、设色瑰丽,后人将其与白居易《琵琶行》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三、在唐代,乐舞被运用于很多宗教活动中,比如祭神、祈雨等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祀乐舞。
很多诗歌都描绘了用于娱神的民间祭祀乐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诗:“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诗歌描写了唐代凉州(今甘肃武威)乡村赛神活动的场景,展示了当时边塞农村的人文景观。诗中既描绘了“赛田神”的过程,也描绘了赛神活动中祭祀乐舞的情况:在箫、鼓伴奏下,翩翩舞者步履灵动,罗袜轻扬雾似的芳尘。王睿《祠渔山神女歌》中“蓪草头花椰叶裙,蒲葵树下舞蛮云”的诗句,描绘了迎神乐舞的情形:舞者头戴蓪草、着椰叶裙,在蒲葵(棕榈)树下起舞,舞姿优美奇特。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中“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婆娑起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的诗句,描绘了朗州(今湖南常德)赛神中的乐舞。
唐代在岁终除夕日要举行“傩祭”用于驱鬼逐疫。在这一活动中的乐舞被称为“傩舞”,有固定的舞蹈和伴奏。通常宫廷中的傩舞以鼓、钲为主要乐器,参与者有数百人之多,称为“大傩”。民间的傩舞则要简单、随意得多,唐诗中对这一场景也有很多描绘。孟郊《弦歌行》诗:“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裈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诗歌表现了濑水(今江苏溧阳)河畔乡村傩祭的场景,对傩舞的描绘自然、生动:舞者穿戴各种奇怪的衣着、头饰、面具,手里拿着茅鞭、桃木弓等,随着鼓和长笛声一起舞蹈
有哪些关于七夕的好诗好词呢?
古代的七夕即所谓“乞巧节”,其中蕴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牛郎织女相会,另一种是拜织女,即祈求心灵手巧。
先说第一种,以下挑选几首比较出名的:
古意 唐.孟郊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这诗比较浅显。)
七夕 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这首也比较好理解。)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写七夕这首这首应该是最好的吧!)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织女、牵牛、天津二为夏夜星空著名的大三角,抬头即见。牛郎星又称河鼓,中间最亮的那颗为河鼓二,即大三角的南角星。可惜,城市的夜空是看不到银河的。犹记得,幼时在乡间看到的银河,乳白如带,正如银河的英文 the Milky Way,非常恰切形象。)
长恨歌(节选) 唐.白居易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是古代长诗中罕有的杰作,诗光璀璨,名句迭出,此为节选。)
迢迢牵牛星 汉.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古意,二千年依旧清新如斯。《笑傲江湖》之任盈盈,即取之于此吧?)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秦观最好的一首词。)
其次,是关于乞巧节的诗词,不过这类诗词虽然很多,但出名的不多,因为意境没有牛郎织女相会和星象那样的意境。以下列举两首。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古诗藏有民俗,所以古代文史哲是不分家的。)
七夕 北宋.杨朴
未会牵牛意如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这是讽世诗了。)
孙悟空自己就是妖怪?
究其根源,要从三个方面分析:身份转变,人生经历,性格。
在其位,谋其政。当孙悟空接受唐僧做自己师傅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不是妖怪了。他的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妖”变成了一名光明正大的佛家弟子。
他的任务就是:斩妖除魔,保护唐僧西去。
曾经位列仙班,他没有珍惜。授业恩师菩提祖师教给他36变,教给他打架的本事、逃跑的本事,独独没有给他一个合法的身份,甚至严令他不准在外面泄露是自己徒弟。这其中的用意就很明显了:本领教给你,以后的路你自己走。
花果山为自在为王,五湖四海的交朋友,大家都是妖怪,谁也不嫌弃谁。
后来孙悟空闹出的动静太大 ,以至于惊动了玉帝,然后顺理成章“受了仙录”,做了弼马温,身份由“妖”变成了“仙”。
也算是他不负师望,凭本事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可惜那时候的孙悟空太年轻,有点“狂”、有点“飘”。一听说官职太小,二话不说就掀桌子不干了,闯出南天门继续占山为王做妖怪去了。
那么,弼马温这个官职真的那么不堪吗?按编制,属于“未入流”,又辛苦又没地位。在天庭里论资排辈,地位自然是极低的。但是从整个三界着眼看呢?
许许多多的修道者苦苦的打坐、参禅、修功果,穷其一生未必有机会到天上走一遭。
白骨精为了吃口唐僧肉求长生,连小命都搭进去了。金鼻白毛老鼠精妄想配唐僧成太乙散仙,弄到最后洞府被毁自家被捉,落得个人财两空。
人家孙悟空,玩玩闹闹,不经意间就混成了天庭的一份子。虽说只是个马夫,好歹也是正经八百的“神仙”。
不知多少人羡慕呢。
仙录,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初次到天界,没有太白金星发话,他连南天门的都进不去。后来有了“弼马温”这重身份,南天门就可以出入自如了。
原文是这么说的:“……众天丁知他受了仙录,乃是个弼马温,不敢阻挡,让他打出天门去了。”
可见“仙录”的重要与尊贵。而西游记中的“仙录”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举个例子,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一个小小的宠物坐骑,到了凡间就能轻易的占山为王,摇身一变成了威风凛凛的赛太岁。他一开口,朱紫国国王就得乖乖的把自己的老婆亲手奉上。这还不算,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搭两个宫女去服侍。这售后服务也忒好了些。
后来金毛犼犯在孙悟空手上,观音菩萨还亲自赶来 救了他的性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里,大户人家的奴才下人,一旦走出去,地位比普通的平民百姓都要高。
比如红楼梦里的袭人,在贾府她是奴才丫鬟,处处看主子眼色行事。可是一旦离开贾府回到自己家,母亲和哥哥都要敬着她,为什么?因为她是大户人家出来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了,再不是原来那个必要时可以卖掉救命的懵懂小女孩。
再次得到果正成佛的机会,分外珍惜。当年孙悟空没有珍惜这轻易得来的宝贵的“仙录”,吃了很多苦头走了很多弯路,事后想起来肯定也是后悔的。
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他早已想通了其中的关键。所以到了后来得到了一个成佛的机会,他是很珍惜的。
第26回,孙悟空为寻找医治人参果树的方子遍访三岛,到瀛洲拜访九老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行者认得是九老,笑道:“老兄弟们自在哩!”九老道:“大圣当年若存正,不闹天宫,比我们还自在哩。如今好了,闻你归真向西拜佛,如何得暇至此?”
第73回,孙悟空去请毗蓝婆菩萨对付蜈蚣精,说,俺老孙如今早已“皈正佛门”。毗蓝婆菩萨立刻接话:“几时皈正?恭喜恭喜!”
孙悟空本人,也常常把“唐僧大徒弟”这一身份挂在嘴边上,恨不能昭告天下:
俺老孙可是要成佛的人呢!牛吧,厉害吧,羡慕吧?
哇哈哈!
性格使然孙悟空是个聪明人。想通了,就能够迅速调整心态,及时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他不再是妖,而是一名以降魔除妖为己任的佛家弟子。
孙悟空又是个性情耿直、责任心极强的猴子。一旦认准了的事情,行动起来就绝不含糊。所以他一路上打妖怪兢兢业业,从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