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星球,为何让技术巨头前赴后继?
说到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这绝对是全球科技圈响当当的名字,Tesla、Boring Company,以及SpaceX等等各种脑洞大开的项目,以及马斯克本人的风范,也为全球网民提供了一茬又一茬的谈资。根据此前公布的信息显示,SpaceX即将开启旗下的猎鹰重型火箭的首次商业发射,而就在同一时间,与SpaceX正在进行一场“太空之战”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背后的亚马逊,也在近日搞了个大新闻。
卫星互联网究竟是个什么网
根据外媒报道,亚马逊将SpaceX前卫星副总裁拉杰夫·巴达亚尔(Rajeev Badyers)及其部分团队成员,挖到了自家的Project Kuiper(柯伊伯项目)中。而所谓Project Kuiper,则是与SpaceX旗下Starlink(星链)类似的近地轨道卫星网络,意图使用数以千计的微型通信卫星,组建成庞大的太空互联网。
从爆料信息中来看,Project Kuiper将由三个不同轨道的卫星网络组成,包括地面以上590公里处的784颗卫星、610公里处的1296颗卫星,以及629公里处的1156颗卫星组成。其旨在为全球各地未得到基本互联网服务,和服务不足的区域提供低延迟、高速宽带网络服务。
作为与亚马逊Project Kuiper几乎完全相同的实现方式,SpaceX旗下的Starlink也是一项相当庞大的计划。在其之前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交的报告中,申请建立一个包含4425颗卫星的轨道数字通信阵列,随后又为这项计划补充了7518颗卫星,而这些额外的卫星将部署在地球上方335公里至346公里间的极低地球轨道,以V波段传输数据。
目前,互联网卫星已经俨然成为了海外科技企业的新风口,除了亚马逊和SpaceX之外,Facebook有自家的Athena(雅典娜)、获得日本软银公司10亿美元投资的OneWeb,也计划建立一个由648颗小型卫星构成的网络,此外还有Telesat、Space Norway等公司也先后获得了FCC的批准。
在SpaceX、亚马逊,以及Facebook等企业的设想中,利用高频毫米波无线电信号,发射一系列(数千个颗以上)的近地轨道卫星,为全球任意一个地点提供低延迟、高速宽带网络服务。因此如果说5G是二维地图上的高速高速公路,卫星互联网就是三维的飞机航线,而其核心,就是用星地链路取代了光纤。
用户使用卫星天线把信号发送给卫星,同时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再经过调制解调后传输到电脑等终端设备上,然后打开手机,输入密码,就能连接上来自太空的卫星互联网了。需要注意的,我们现在使用的智能手机是不能与这些互联网卫星直联的,由于现在正在天上的两颗Space X卫星上下行频率在11-13GHz,而目前4G网络的最高频率也只有2635MH,即便是5G NR的FR1(也就是现在全球运营商试商用的中低频段),也只有FR2也就是毫米波频段,才能对上卫星的频段。
画饼,马斯克们是专业的
事实上,所谓太空互联网或者卫星互联网并非是一个新兴概念,此前大名鼎鼎的铱星计划(Iridium satellite)和全球星计划(Globalstar)大家不妨了解一下。在上世纪90年代,从模拟信号走向数字信号的转折时期,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随时随地进行通话的需求,摩托罗拉推出了由11条轨道、每条轨道7颗卫星组成的低轨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铱星计划,用户使用相应设备在地球上任意一个地方打电话,都能绕过所在地的通信网络,通过铱星系统直达目的地。
没错,彼时的铱星计划其实与今天的卫星互联网一样,不管你身处地球上如何偏僻的角落、如何恶劣的环境,都能进行通信。但是,铱星计划本身的优势并没有掩盖掉高昂成本带来的劣势,在铱星还没有完成卫星网络布局之时,通信运营商已经在地面用数以百万计的基站实现了蜂窝移动通信的全覆盖,再加上运营商之间竞争激烈和网络制式的迭代,网速在提升而资费在下降,也直接让铱星公司在本世纪初宣布破产。
在铱星计划的大败局之后,欧美科技企业也放弃了从高大上的卫星上下手,转而将目光投向了热气球和无人机,但是谷歌X实验室推出的Project Loon平流层气球网络计划,以及由太阳能提供动力的自动化无人机项目Titan,也都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最终都宣告失败。
没错,相比于可能因为各种极端天气导致无法正常工作的热气球和无人机,在宇宙环境下的卫星明显要可靠得多,再加上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据悉,SpaceX发射Microsat-2a和Microsat-2b两颗宽带测试卫星的成本,远不如当初铱星计划,因此也给了各大科技巨头组建全球卫星互联网的信心。
不过必须要指出的是,卫星互联网的前景确实存在,但是以目前技术水平来说,这些企业画饼的可能性依然是相当之高。以目前曝光信息最多的Starlink为例,需要12000颗卫星才能完成组网,即便按照1颗卫星400千克计算,共需要将4800吨物质发射到1150公里至1325公里的近地轨道上。按照一箭20星、每颗卫星同轨道不同相位的最理想情况,使用发射成本6000万美元的猎鹰9也需要600次发射,再考虑到卫星发射的窗口期以及SpaceX本身也要承接外部的商业发射项目,马斯克真有这么高的运力可供调配吗?
如果将标准下调到有限商用的800颗,也需要猎鹰9进行40次发射,并且即使以一颗卫星2000万美元的白菜价计算,最低成本也要184亿美元。而目前Space X的估值也就在百亿美元的水平,除非马斯克有卖了一切家当赌一把的觉悟,或者有"冤大头"买单,否则Starlink在短期之内这一计划也只能停在纸面上。
一切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为什么卫星互联网依然需要相对不菲的成本,亚马逊、Facebook、Space X还是要继续画大饼呢?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担忧,或许能够解答这一问题,其担心数千颗在轨卫星带来的轨道碰撞风险非常之高,如果变成了太空垃圾或者坠入地球,都将会带来不可控的危险。
众所周知,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是该产业发展的核心,而且通信卫星常用的地球静止轨道是有限的,再加上工作频段相同的静止卫星在轨道上不应太靠近,否则会相互干扰,因此简而言之就是,资源是稀缺而有限的。
目前,国际规则要求各国无线电管理部门,在卫星网络投入使用前不早于5年,但不晚于2年,向国际电信联盟申报并公布拟使用的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了,这与许多互联网企业抢占赛道的原理类似,不管这条路能不能成,反正得先占个好位置,只不过换成高大上的卫星互联网,显然也就更引人瞩目了。
到了5G全面铺开,乃至之后的6G时代,卫星互联网就能够成为继海底光缆、地面基站之后的又一大“交通工具”。而掌握了卫星互联网的亚马逊、Facebook、SpaceX,也就或将拥有投射全球的能力。
而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在全球互联网都陷入流量枯竭的今天,全球还有近一半的人没有接入,这些“未得到基本互联网服务和服务不足的社区”堪称是一座座流量金矿,但是在当地运营商没钱投资基站的情况下,这些企业自然会选择亲自上手。一旦这些科技巨头的卫星网络建成,这种排他性极强的网络势必会极大拓展自家用户群体,有了“下一个十亿”、“下一个二十亿”、“下一个三十亿”在手,这股价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方面是先到先得的卫星轨道资源,另一方面是数以十亿计人口到来的庞大流量,因此也就不难知道为啥大家都要拼命画饼了。
有人说远古时期的黄帝和蚩尤大战?
脑洞问题,以无厘头方式来解答,严肃的朋友请慎入。
如果黄帝和蚩尤都是地球生物*,而风伯雨师等都是外星来客的话,这应该是一场有外星文明干预的星球区域争霸战争,而不是星际战争。(注:为什么不写是地球人?下面会讲到。)
所谓星际战争,是一个星球文明跨越宇宙空间(可能还有时间)向另一个星球文明发动的战争,其目的是以殖民、掠夺、宣布领域霸权、或是纯粹遵循黑暗森林法则。
对此,大家可以参考所有已知的文学、影视、游戏作品。星际战争的本质,和我们所知人类战争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上古时期的涿鹿之战,交战双方是黄帝部落和蚩尤的九黎族(各带有其他氏族作为盟军),而传说中双方各自请来的外援(应龙、女魃、风伯、雨师等),并没有成为战场上的独立势力,他们只是代表不同的阵营,协助人类完成了这一场战争,自己并没有得到什么切实的利益。
所以说是星际战争,相当于夸大了规模,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对。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涿鹿之战是一场有外星文明干预的战争?1. 蚩尤军有硅基生物存在
根据汉代谶纬之书《龙鱼河图》记载:
“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因为“食沙石子”,所以排除是机器人的可能性;因为“兽身人语”,所以排除是人员驾驶机甲的可能性;综合起来判定,这81位是和我们不一样的硅基生物(上古地球生物,和碳基生命的人类完全不一样,所以不好称他们是地球人。)。
因为生命介质不同,所以他们只能吃硅类化合物,呼吸则是吸入氟气或氟化氢,吐出四氟化硅(刺激性有毒气体,在潮湿空气中会产生浓烟,酷不酷?)
2. 威力强大的超级武器
传说中,双方的黑科技层出不穷:有可以制造大水、雾霾、降雨、风暴的气象武器;
有可以在迷雾中导航的定位仪器;有可以声震500里的次声波武器(夔鼓);
甚至可能还有瞬间释放能量,将大水挥发,制造一片旱地的核武器(女魃)。
这些威力无穷的神力,如果代之以今天我们所了解的高科技武器,不难想象成一场远古文明的大战。
最终,还是要提出质疑哒1. 上古时期诸多传说的人物形象,都已在历史长河中变得模糊,甚至面目全非。
比如女魃,最早是身着青衣的黄帝之女,后来演变成秃头丑陋的妖魅。
2. 如果应龙他们是外星人,为什么要帮助黄帝与蚩尤?
诸神各自站队,倒有点像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操纵不同部落,玩《文明》游戏吗?
3. 如果上古先民已经接触到外星文明与科技,为什么还使用冷兵器作战?
我承认,锁死低级文明的科技树也是一个原因;但是跨越星系来到地球孜孜不倦帮助蒙昧人类走向文明曙光的外星白求恩们,连一把火药枪都舍不得给咱使使么?
所以,回答题主的疑问:“有人”先生说的话,不是真的。就像你和我都知道,没有任何力量能在7个工作日里,创造出一个宜居的星球一样。
最后是彩蛋:关于星际战争星际战争这个词源于1898年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发表的科幻小说The War of the Worlds(也翻译为《宇宙战争》、《世界之战》、《大战火星人》),讲的是一群对地球细菌不免疫的火星人跑来地球挑起战争的故事。
【关注历史,坚持原创,我是夜未央】
冲出宁静号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元素?
这个涉及到《冲出宁静号》的背景故事。
《冲出宁静号》严格来讲并不算是一部大众商业电影,而是粉丝电影。是一部被砍掉的科幻电视剧《宁静号》的电影版。在宁静号的背景故事里,很久以后的世界是中美两个好基友掌握了地球政权,组建了联盟然后向外太空殖民。而很久很久以后,由于联盟的残暴统治引发了偏远殖民星球的反抗。反抗被扑灭以后,曾经是反抗军的一名中尉退役后搞了一艘旧飞船起名“宁静号”,在宇宙里四处捞偏门,偶尔兼职走私。所以,因为当初组建联盟的是中美两国。所以在电影里,中国元素四处可见。火星和月球哪个更适合成为人类第一个外星永久殖民地?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地球环境日益恶劣,外太空移民成为了航空发展必不可少的趋势。
不久之前,美国白宫已经签署命令,重启登月计划,而下一步就是登陆火星。SpaceX的CEO马一龙也表示,将在10年之内,实现外太空移民。
那么作为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天体,火星和月球,到底哪个更适合成为人类的外星永久殖民地呢?
让我们来做个对比吧。
首先是大气层,人类活着必须要呼吸。然而这两颗星体中,火星是有大气层的,这就为制造燃料和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条件。
而且人类还可以更改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把火星变得更加宜居。而月球大气层稀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大气层的存在,火星的温度稳定在-143℃~30℃之间,相比起月球极端的昼夜温差更适合人类居住。
其次,火星的昼夜交替也更适合地球人,火星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39分,而月球由于潮汐锁定,一天约等于一个月,要一个月才能和小姐姐去看日出日落,你难受吗?
除此之外,NASA早就宣布在火星上发现液态水了。
火星两极的冰川融化的也能补充不少水资源。
更不用说靠近小行星带的天然优势,使得火星更接近各种金属和矿产。
如果以后外星移民条件成熟了,小伙伴们愿意申请去其他星球吗?
把月亮改造成地球可能吗?
如果地球发生不测,人类需要搬家
哪里最好呢?
假设月球,显然我们不能直接拎包入住
如果我们将月球地球化会怎样!
你有问过自己吗?
为什么我们选择月球而不是火星?
在火星地表下有冷冻的水,红色星球似乎是最佳人选
但我们还没有改造其他行星的经验
应该优先考虑殖民最近的卫星
月球得到的阳光是火星的两倍
距离地球只有三天路程
综上所述,这种类地改造将花费更少的时间和金钱
我们现在谈论的不是建造永久月球基地
而是将月球改造成微型地球
要实现这一疯狂的想法
首先要带着数百颗彗星撞击月球
用彗星带来的水灌满月球平原
并分解出二氧化碳、水蒸气、氨和甲烷
这些气体会形成月球的初始大气层
新形成的海洋会反射更多阳光
从地球上看月亮,亮度提高了五倍
这些冰制小行星,还会给月球自传带来动力
自转一周将从27个地球日缩短到60小时,甚至更短
让卫星以接近地球自传的速度旋转
怎么抵挡太阳风的撕裂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月球自转
这样会产生发电机效应
唤醒曾经活跃的月球磁场
如果不行
我们将不得不在其轨道上安装一个巨型盾牌
这个盾牌将解决月球缺乏磁场保护的难题
带上转基因植物,在月球的岩石地面上播种
还需要带些海藻,它们会将氧气释放到空气中
这将是月球生命的开始
想象一些纯粹的投机进化
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会进化出什么样的生命形式呢?
每只脊椎动物都有两只胳膊和两条腿
这是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千百万年最成功的进化结果
但在月球微弱的重力作用下
脊椎动物不需要这么多肢体协助就能生存
它们附肢较少,只有两条腿将成为常态
只需要靠自己的重力就能活的很好
植物寿命更长
重力小了,它们会长的比地球高得多
月球的孩子会问翅膀是什么?
鸟类不需要用翅膀飞行,它们已经消失了
最后,经过数百年艰苦工作和高昂付出
我们将登录第一个人类改造的殖民地星球
月球会通过温室气体变热,还会有很多云
生活在月球上,一个小海浪能高达20米
这是冲浪者的天堂,比佛罗里达更刺激
定居者能轻松跳到,距地面十米高的地方
并在空中停留四秒钟
如果他们的身体状况良好、充满精力
也可以在月亮湖中奔跑!
在月球水上漂,只需要很少的肌肉力量
你会去月球体验所有这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