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入定修炼,项羽是怎么打赢巨鹿之战的?
对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巨鹿之战,相信很多人都曾听说过。这场战争,简单来说,就是项羽靠着个人勇猛,以及麾下军队的拼死一战,破釜沉舟,最终大胜秦军,打掉了秦朝的最后一点希望。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巨鹿之战,其实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战争。所谓的破釜沉舟,确实是其中的关键节点,但并不代表项羽随便把锅一砸,把船凿沉之后,楚军就能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了。这一战真正的关键,其实并不单单是在战场之上决定的,更多的还是战场之外的事情。
想要说清楚巨鹿之战的来龙去脉,我们还得从当初陈胜吴广刚刚起义的时候开始说起。
公元前209年,在那一年的秋天,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开始起兵响应。一时之间,起义军声势浩大,仿佛随时可以轻易灭掉秦朝。
随着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以陈胜为首的大泽乡农民军,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而其他六国的旧贵族,也纷纷恢复了往日的政权。再之后,陈胜指挥起义大军,开始向咸阳方向进攻,准备一口气灭了秦朝。
在陈胜的指挥下,吴广率领起义军主力,向荥阳方向进攻。打算先取荥阳,然后再攻破函谷关,最后直取咸阳。而其他几位起义军将领,则分别率领少部分军队,分头出击,打算帮助战国时期的几个诸侯国复国。
陈胜的这个计划,在战略上来说,确实是可行的。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当时的秦朝,还非常强大,军队的战斗力也比较顽强,根本不是这么容易就会被轻易打垮的。所以,在这之后不久,当秦朝不断派军队,增援荥阳地区的时候,荥阳地区的抵抗力越来越强,直接导致吴广久攻不下。
吴广当时率领的这支军队,已经是起义军中的主力了。随着主力被牵制在荥阳,农民军的形势瞬间急转直下。在这之后,陈胜不得不派大将周文,率领剩余的农民军绕过荥阳,避免和秦军主力交战,直接进攻函谷关,先趁着秦军主力被牵制住,攻下咸阳再说。
陈胜的这套操作,可以说是经典的‘围魏救赵’的打法,原本是解围的一条好计策。但这条计策想要成功的前提,是敌人本身的全部主力,都已经被牵制住才行。
此时的秦朝,大部分可以调动的主力,确实被牵制在荥阳这边。但陈胜却忘了,在骊山还有几十万骊山囚徒。这些囚徒当中,很多人都是昔日被俘虏的六国士兵。只要给他们武器,他们马上就能形成战斗力。
所以,就在周文即将打到咸阳城下的时候,秦二世采纳了秦朝将领章邯的建议,赦免了这几十万囚徒,迅速把他们武装了起来。再之后,章邯带着这支囚徒军队,很快就击败了周文率领的起义军主力,咸阳之危瞬间就被解除了。
再之后,章邯便直接率领这支囚徒大军,前往荥阳地区增援。原本正处于胶着状态的荥阳战场,瞬间出现了变化。原本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在战场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章邯率领这支大军加入,吴广这边瞬间就被反推了。
再加上起义军内部的矛盾,最终,吴广被杀,他率领的起义军主力,也基本被全部歼灭。而随着吴广这边崩盘,整个秦末的起义军势力,都面临着彻底被扑灭的风险。原本轰轰烈烈的秦末起义,也就此进入了一个低谷。
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因为陈胜吴广率领的主力,被近乎全部歼灭了。所以,原本作为起义军内部分支力量的项家军,开始逐渐凸显了出来,逐渐成为了起义军的中坚力量。
所谓的项家军,就是指项羽和他叔父项梁率领的这支军队。项家叔侄也是楚国贵族后裔,当年那位统领楚国大军,和王翦正面抗衡的名将项燕,就是项羽的爷爷。
早在陈胜吴广尚未起义之前,项家在会稽郡这边,就已经很有名了。毕竟是昔日的贵族之后,而且作为叔叔的项梁,更是结交甚广。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项梁很快就杀了当地的郡守,联络那些昔日和自己交好的当地豪强,迅速起兵了。
最开始的时候,项家叔侄率领的这支军队,在起义军中其实并不起眼,只能算是一个较小的分支而已。当时起义军的主力,都掌握在陈胜和吴广的手里,总兵力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之多。相比之下,项家叔侄率领的这支军队,当时只有几千人而已,实在算不了什么。
但是,随着陈胜吴广被先后镇压,此时残存的起义军当中,规模还能达到数千人级别的,就寥寥无几了。在这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支。一支就是项家叔侄率领的这支军队,而另外一支,便是后来的那位汉高祖刘邦率领的沛县军团。
因为陈胜吴广战死,所以项羽和刘邦,才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当然,想要单凭几千人,战胜秦朝的数十万大军,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接下来,项家叔侄自然是要征兵,扩大军队的规模。但如此一来,项家叔侄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既然是征兵,到底要以什么名义征兵呢?
以项家的名义?那肯定不行。项家虽然是楚国贵族,但是影响力也就仅限于会稽郡这一带而已。至于说会稽郡以外的人,根本就不买项家的账。所以,想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更多人的响应,召集更多的军队,就必须打出一杆让所有人都能信服的大旗。
既然项家是楚国的贵族,那自然拥立楚王的后代,是最好的选择了。
所以,在这之后,项梁从民间找了一位楚怀王的后人,将其重新拥立。据说这个叫熊心的楚王后人,在被项梁拥立之前,正在乡下放羊。所以,熊心被拥立之后,大权自然都掌握在项梁的手里。
就这样,在熊心被拥立之后,项梁打着楚王的名义,去各地征召军队。在原本战国时期的楚国国境内,大家未必会买项家的账,但一定会买楚国王室的账。所以,在拥立熊心的同时,项梁迅速兼并了楚地内部其他几支军队,并且大肆征召士兵。在极短时间内,项梁便坐拥数万兵马。
再之后,项梁又率领自己麾下这几万军队,向陈县方向进攻,击溃了原属陈胜麾下的最后一部分军队,并且将其彻底吞并。从这时开始,项梁率领的这支军队,就彻底成了起义军当中的主心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同时,随着项梁这边逐渐壮大,秦朝也开始逐渐注意到了他。到了这个时候,项梁率领的这支军队,和秦朝主力的交战,已经不可避免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在项梁逐渐扩张的这段时间里,秦军在忙什么呢?之前秦军已经打垮了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军主力,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机会,把其他残余农民军统统灭掉,反倒要给项梁猥琐发育的时间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历史上真实的秦军,其实正是这样做的。在击溃了陈胜吴广率领的主力之后,接下来,秦朝几乎调集了所有能调动的力量,疯狂镇压残存的起义军。而在当时的秦朝官方看来,在陈胜吴广之后,最需要剿灭的,并不是项梁,而是其他诸侯王后裔统领的复国势力。
相比之下,项梁只是一个楚国大将的后代,不管是号召力还是影响力,都相对有限。而那些诸侯王后裔则不一样,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非常恐怖。而且,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就仅仅只过去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已。在六国故土,百姓们对这些昔日的王族,还是非常怀念的。只要他们振臂一呼,就可以轻易征召起大量的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指挥,恐怕都会先派军队,去解决这些昔日的王族,然后再去收拾威胁程度相对较小的项梁。至于说项梁后来的发展速度太快,这则是一个超乎所有人预料的意外,事先谁都没能想到。
所以,在陈胜吴广率领的主力战败之后,那位统领秦国大军的章邯,直接就带着大军转移了战场,向北方进军。与此同时,当时的秦朝高层,更是火速下令,命令驻守在北方的长城军团,南下参与镇压农民军的战争。
顺便说一下,当时秦朝能够调动的精锐力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驻守在北方的长城兵团,常年防备北方的匈奴。这支长城兵团,原本由秦朝大将蒙恬统领,由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监军。但后来秦二世上位的时候,矫旨赐死了扶苏和蒙恬。而这支长城兵团的指挥权,就落到了王翦之孙王离的手里。
第二个部分,便是章邯统领的中原兵团。这部分军队,主要是秦朝设置在国内的军队,以及之前征召的那部分骊山囚徒。至于第三部分,则是之前秦始皇派往南方的岭南兵团。但这个岭南兵团,因为走得实在太远,此时想回来参战,都来不及了。
也就是说,当时的秦朝,其实已经是发动了倾国之力,来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尤其是调动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意义更是十分重大。因为王离南下之后,北方的长城一带,就开始变得空虚起来,很有可能造成匈奴大军趁势南下,攻入中原。所以这一战,等于是压上了秦朝的国运。打赢了秦朝还能存在,打输了秦朝就注定要灭亡了。
好在,章邯和王离,都是最顶尖的将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秦军先后灭掉了干掉了复国的魏王和齐王。北方的复国旧贵族势力,已经被压制了下去。但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传来消息,南方那个不起眼的项梁,竟然趁着他们在北方征战的这段时间,迅速做大了。
相比北方的这些复国旧贵族,此时的项梁,才是最强的一股力量。所以接下来,秦朝自然要调转矛头,转回头先去镇压项梁。而项梁这边,也不愿孤军奋战,主动率领主力,前去北方进行支援。
于是,不久之后,双方的战争,正式打响了。
秦军这边,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继续留在北方,准备进攻复国的赵国。而章邯则是率领麾下军队,前去迎击项梁。经过一番大战之后,最终项梁战死于定陶,麾下精锐也被章邯彻底打散。
项梁的战死,对于刚刚复国的楚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楚国这边所有的军权,几乎都掌握在项梁的手里。包括刘邦率领的沛县军团,其实也归项梁统领。至于那位被拥立的楚王熊心,则是完全被彻底架空了,根本没什么实权。
而随着项梁战死,身为楚王的熊心,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掌权的绝好机会。项家这边,唯一能作为领头人的项羽,也仅仅只有24岁而已。不管是军功还是声望,都无法支持他完全继承项梁的兵权。
此时在楚军内部,之前最开始追随项家起兵的会稽军团,基本上可以完全听命于项羽。毕竟这支军队的高层,都是项家的老熟人。但之后逐渐吸纳归附的那些军队,都是冲着楚王熊心的旗号来的。人家或许会听从项梁的指挥,但绝不会听从项羽的指挥。
所以,在这之后,熊心直接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全权负责统领楚军。至于项羽,则只能在宋义之下。可能很多人会好奇,连项家的唯一继承人项羽,都不够资格统领军队。那这个宋义,难道就有这个资格了吗?
其实还真有!
因为宋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楚国的令尹!所谓令尹,可以理解成是楚国的丞相,基本上在楚王之下,地位最高的就是他了。早在当年楚国还没灭亡的时候,宋义就已经是楚国的丞相了。当年宋义的地位,大概和项羽他爷爷差不多。
后来,随着项羽他爷爷战败,楚国全面崩盘,而后被灭,宋义也没有投降秦朝。所以,在楚国这边,老丞相宋义的威望,那是相当高的,至少不是项羽这个毛头小子能比的。
随着项梁战死,楚国这边的精锐军队,几乎被消灭得七七八八。就连章邯也认为,南方的叛乱已经算是平定了,无需再留守太多军队。所以项梁战死之后,章邯便再次率军返回,去和王离一起围攻赵国。而楚国这边,以熊心和宋义为首的楚国旧贵族高层,则是开始逐渐掌握了实权,项羽也开始被逐渐架空,成了宋义手下一个普通的将领。
不得不说,老令尹宋义还是有点本事的。在章邯撤退之后,硬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和声望,重新收拢残兵,再次组织起一支军队,并且逐渐击败了章邯留在南方的一些将军。此后,熊心和宋义等高层商量之后,觉得还是得继续去支援赵国。
如果赵国被灭了,那下一步楚国自己也会被灭,这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当时的局面是,不光楚国这边出兵,救援被围困的赵国。就连其他几个复国的诸侯国,也尽可能地派遣大军,去支援赵国,大家都不希望赵国被灭。
就这样,在这之后,熊心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全权统领楚军北上,前去给赵国解围。至于项羽,则是只能在宋义之下,做一个次将。
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最终,宋义带着麾下的楚军,来到了巨鹿地区。其他复国诸侯国的援军,基本上也都来到了巨鹿,和章邯王离统领的秦军,展开了对峙。至于赵国军队,基本上就已经被王离彻底围困在城里了。
以上这些,基本上就是巨鹿之战以前,所有的历史背景。也正是因为历史背景过于复杂,所以在巨鹿之战当中,才会发生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宋义带着楚国军队,抵达巨鹿地区以后,忽然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此时在联军当中,好像就数楚国军队最强了。这其实也不奇怪,毕竟在之前的几个月里,章邯和王离已经横扫北方,灭掉了刚刚复国的魏国和齐国。
韩国在战国末年的时候,就比较弱,此时也是一样,能够复国,还是因为之前项梁借了他们一些军队。所以此时前来支援,基本上就是凑数的。魏国基本全灭,齐国只剩下少量军队,赵国主力被围,燕国也没多少人。
这样算下来,其他几个复国诸侯国的援军,加起来也没多少人。想要给赵国解围,还是得看楚国的。但问题是,此时宋义如果带着楚军,一头撞上去,拼死拼活替赵国解了围,这对楚国有什么好处吗?
答案很显然,半点好处都没有。
对于楚国来说,最好的结果,是等到秦军和其他几个诸侯国的军队,彻底两败俱伤之后,再进行反攻,如此便可坐收渔翁之利。最差的结果,也是要等城里的赵国军队,坚守到最后一刻,尽可能给秦军造成的消耗更大一些,这样对楚军才是最有利的。
所以,当楚军到了安阳之后,就再也不往前走了,反倒是就地驻扎了起来。接下来的整整四十六天里,楚军一步未动,一直在等待机会。
顺便说一句,在这段时间内,其实还发生了一些其他的事情。联军这边,宋义虽然没有派兵去进攻楚军,但私下的活动一直都没停。比如说,宋义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国的认可,被公推为盟主,可以名义上统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再比如,宋义还私底下和齐国做了一些交易,最终把自己的儿子送去了齐国做宰相。
显然,宋义也没安什么好心。此时的宋义,估计也是想着在这场乱战当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如果顺利的话,这场大战之后,楚国军队全归宋义统领,齐国那边宰相又是他的儿子。在这个乱世当中,宋家说不定就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除了联军这边之外,在楚国后方,也发生了一些事情。
在前线准备交战的同时,熊心也意识到,楚国或许还可以做得更多。之前陈胜和秦军交战期间,曾经趁着双方在荥阳对峙期间,派遣大军去偷袭秦国腹地,差点就直接拿下了咸阳。多亏了章邯及时征召了几十万骊山囚徒,这才避免了咸阳被攻破。
然而此时,秦朝的主力军队,基本上都被牵制在巨鹿战场上。而咸阳那边,也再难找出几十万骊山囚徒了,可以说是无比的空虚。既然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抽调一些军队,前去偷袭咸阳呢?只要咸阳被打下来,巨鹿那边的危机,自然就解除了。
所以,在此期间,熊心提出号召,提倡大家一起去进攻咸阳。而在这些响应的军队当中,规模最大的,就要数刘邦统领的沛县军团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刘邦才率先攻入咸阳,成了秦朝的终结者。
刘邦那边,我们暂且不提,继续来说巨鹿战场这边。
随着宋义在安阳地区,驻扎的时间越来越长,战场的局势越来越恶化。首先,已经被围困许久的赵国,已经坚持到了极致,再难坚持下去了。秦军这边,章邯加上王离统领的军队,总数已经超过四十万,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至于联军这边,宋义当时直辖的楚军,大概有六万多人。而其他几个诸侯国的援军,数量也不会很多。所以就算加起来的话,总兵力仍是远逊色于秦军。之前有赵国军队,依托城池牵制秦军,双方还有的打。可一旦赵国被打败,秦军可以抽调所有兵力,对付这些前来救援的联军,联军这边几乎就是必败无疑了。
所以,在之前的四十六天里,联军内部也逐渐产生了矛盾。大家希望秦军被赵国削弱,但却不希望赵国就此倒下,更不希望自家因此而战败。所以,反对宋义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强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羽才有机会袭杀宋义。
在僵持了一个多月之后,某天清晨,项羽忽然进入了宋义的帅帐,直接刺杀了宋义。而随着宋义被杀,楚军内部对宋义的反对声音,也已经越发高涨。再加上楚国的复国军,本就是项家牵头组建的。
所以,宋义被杀之后,项羽很快就接管了楚军的领导权,几乎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
但是,成功取得楚军领导权的项羽,其实才真正到了最危险的境地。
首先,宋义并不是单纯的楚军将领,更是联军的统帅。而联军统帅的这个地位,项羽暂时是无法继承的。其次,以下属的身份,刺杀军事主官,这也是很不得人心的。如果项羽接下来不能率领楚军,击败秦军的话,那项羽几乎铁定要被清算。
所以,这一战,不光是楚军的背水一战,更是项羽本人的背水一战。
从项羽的角度来说,夺回叔父项梁的领导权,这是他的本分。因为在项羽看来,如果没有项梁之前的努力,楚国的复国根本就是空话。但问题是,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战争呢?要知道,此时的秦军,兵力比联军更多。而项羽能真正指挥的,也就只有楚军而已。
对于接下来的战争过程,史学界其实一直存在争议。
根据正史记载,接下来项羽其实打得很简单。首先,项羽率领所有楚军,渡过的黄河。过河之后,项羽凿沉了所有的船,并且砸坏了所有的锅,以此来激发楚军士气。在这之后,楚军士气大振,拼死作战,终于以少胜多,战胜了王离统领的秦军。
但是,据后世史学家分析,这场战争的真实经过,可能是这样的。
首先,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虽然将赵国残余势力,彻底围困在城里,但王离本人并不愿意强攻,而是想通过谈判的方式,让赵国主动投降。这也是为什么联军等了四十六天之后,赵国依然没有被攻下了的原因。
而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王离兵团的粮草补给,已经彻底耗尽。长城兵团的补给通道,都掌握在章邯的手里。而章邯和王离之间,又因为权力和功劳之类的问题,存在一些小小的间隙。
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接下来,项羽率兵渡过黄河,破釜沉舟,以此来激发楚军的士气。但项羽此时也明白,真正能帮他打硬仗的,其实就只有他手下那支起家的会稽兵团而已。好在,这支会稽兵团的战斗力,确实很强。因为早在起兵之前,项梁已经准备了很多年,锻造了不少武器和铠甲。这足以将会稽军团中的一部分,武装成重装军队。
再之后,靠着会稽兵团的彪悍战斗力,项羽向章邯把守的秦军粮道,展开了突袭。因为章邯本就和王离存在一些小问题,所以也没能在第一时间去阻击项羽。于是,就这样,项羽奇迹般地打断了王离的补给通道。
而随着补给通道被打断,王离率领的长城兵团,顿时军心大乱。没了补给,就算长城兵团战斗力再强,仍是无力回天。而且,随着项羽主动参战,其他诸侯国也不甘落后。在项羽顶住了秦军最猛烈的攻击之后,其他诸侯国的援军,也开始纷纷进攻,围殴王离兵团。
就这样,经过一番围攻之后,王离兵团被彻底打乱,最后被打得全军覆没。在这个过程当中,章邯或许有救援的机会。但却因为心里的那点小猫腻,最后看着王离被硬生生消灭了。
此时的章邯,大概是想着,自己接下来可以完成华丽的逆转。毕竟就算王离被消灭,他手下的秦军,一样可以反推联军。而且,经过苦战之后的联军,势必会有所衰落,最后全灭联军的功劳,肯定是跑不了。此战之后,章邯可以一战剿灭几大诸侯国的主力,立下不世之功。以后在秦朝内部,他的地位也会极高。
所以,巨鹿之战后期,章邯率军撤退到棘原。而打赢了巨鹿之战的项羽,在联军内部威势暴涨,很自然地就得到了联军的指挥权,成了联军的统帅。再之后,项羽率领联军,进驻漳水南岸,和章邯再次展开对峙。
然而这一次,项羽却再也没能在短时间内,击败章邯。这场对峙,一下子就持续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这其中,或许有项羽想要借此机会,逐渐收拢权力,彻底控制联军的原因。同时,章邯的强大,也是毋庸置疑的。
原本按照正常的剧本,接下来,项羽和章邯势必会有一场大战。而这场战争的走向,也将彻底决定秦末历史的走向。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原来,刘邦已经成功偷袭咸阳,逼得子婴投降了。
随着子婴投降,秦朝就不存在了。此时的章邯,继续抵抗,显然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在这之后,章邯和项羽谈妥了条件,直接投降了项羽。而项羽也得以继续率军,一路杀向咸阳。
再之后,就是项羽入主咸阳,以及鸿门宴的故事了。
纵观巨鹿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项羽的个人勇武,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确实是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但同时,这场战争,绝对不是项羽单纯砸个锅凿个船,鼓励一下士气,就能直接打赢的。
真正影响胜负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战场之内,而是在于战场之外。
但可惜的是,后世很多将军,从来都只学到了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莽撞,却没有意识到,项羽这样做的时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
刘邦和朱元璋?
您好,我是小殷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刘邦和朱元璋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的两位出身布衣的开国皇帝,他们二人的经历都不平凡,能够成为开国皇帝都是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让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我认为刘邦应该更胜一筹。综合能力当然是朱元璋强,不过刘邦这个人情商更高一些,对于自己的仇人能够不计前嫌,这一点难能可贵。
第一:都是出身布衣,伟人对他们的评价不一样,所推翻的朝代都不得了1: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出身布衣,这一点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特例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布衣皇帝,往往捉襟见肘。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刘邦和朱元璋无疑成为这两个代表性人物。刘邦的家庭情况比起朱元璋来说还要稍微好一点,毕竟人家当过小小的泗水亭亭长,家境不能算太差,中产阶级。可他跟朱元璋一样都没读过什么书,针对当时的那个局势,能够镇定自若。刘邦仅仅用七年夺得了天下,朱元璋用了十五年。他们的对手都很强大,统一时间上来说刘邦更胜一筹!
2:伟人评价刘邦是最厉害的皇帝,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仅次于李世民
我们的伟人曾经对刘邦有过这么一番评价:“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厉害的皇帝!”这个评价可以说到头了,不过我们看刘邦的用人和历代皇帝的用人。明明看起来没多大本事,实际上韩信,张良,萧何等汉初三杰愿意为他效命,都是历史上顶级人才;伟人一度给朱元璋这样的评价,自古以来军事才能最高的皇帝除了李世民,就是朱元璋。如此一看,朱元璋还是比刘邦略逊一筹,不是说朱元璋啥本事都没有。两个人的能力都不一样,一个会用人有度量,另外一个军事格局高。
3:刘邦推翻暴秦消灭项羽,朱元璋横扫长江流域灭掉元朝
刘邦和朱元璋面对的对手也不一样,刘邦和朱元璋首先一致对外的强敌就是秦朝跟元朝。元朝末年,朝廷军队的战斗力远远不如前期。秦朝则不然,由于皇帝暴虐无道严刑峻法,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刘邦最难缠的对手是项羽,此人是战神;朱元璋的对手是陈友谅,野心能力不下朱元璋。项羽这个人不但个人勇武,而且破釜沉舟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个方面,个人认为刘邦要强一些,虽然朱元璋的经历得到人们同情。
第二:对待仇敌功臣态度不同,创建帝国对后世影响,政治制度影响不一样1:刘邦和朱元璋都曾经杀戮过功臣,刘邦杀的人没有老朱多
刘邦和朱元璋都曾经杀戮过功臣,不过刘邦杀的人远远没有老朱多。在很多人心目中,朱元璋就是暴君的代表型。很少有人说刘邦是暴君,对于功臣仅仅杀了彭越,韩信,英布三人。跟他沛县起兵老家的功臣可一个都没杀,季布曾经帮助项羽追杀过刘邦,刘邦夺得天下后到处找他。在夏侯婴跟朱家的劝说下,让刘邦放弃了复仇,还让季布担任中郎将。朱元璋在为人度量方面就远远不如刘邦,恩仇必报。朱亮祖曾经欺骗他,害他杀害了道同,最后被活活打死。
2:汉朝的影响远远大于明朝,刘邦的后代比朱元璋后代争气
刘邦所建立汉王朝的影响力之大让人瞠目结舌,这就是汉文化的由来。他的后代汉武帝派遣军队多次远征匈奴,建立起来了汉民族的自信。除了开国皇帝刘邦之外,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病己,汉光武帝刘秀都为汉王朝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朝除了朱元璋父子之外,其他的全部都是守城之君。后代也没有人家厉害!
3:明朝是封建制度的一大高峰,刘邦则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
秦朝和元朝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为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刘邦朱元璋也是想尽办法,先来说刘邦。他没有完全把分封废除,采取的是郡县制度和分封制度并行。再一个废除秦朝统治以来的严刑峻法和诸多暴政,对外跟匈奴和亲,维持了边境的和平;元朝灭亡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四种人制度,让很多能人志士无法报效国家。再一个就是宰相权利太大,因此朱元璋政治方面废除宰相制度,创建殿阁大学士,也就是内阁的前身。地方上把行中书省一分为三,中国的封建皇权在朱元璋手上到达了巅峰。
综上所述,我认为还是刘邦略胜一筹,当然朱元璋也很不错!
那么少林七十二绝技乔峰到底会多少?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因为这关系到许多读者对“少林七十二绝技”的认识。虽然少林的武学功法不下千门,但有少林神功之称的七十二绝技,历来是少林一派武功冠绝天下,所依靠的最大资本。乔峰自小得玄苦大师传授,修炼少林武功,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武学根基,这也是乔峰拜汪剑通为师之后,能够练好“降龙掌”的原因之一。那么作为少林俗家弟子,乔峰身拥多少门少林绝技呢?按照新修版小说的设定,以羽菱君个人的理解而言,应当就只有一门“降魔掌”。在说明乔峰所学的“少林绝技”之前,羽菱君先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讲对“少林七十二绝技”的认识。
实际上,“少林七十二绝技”并不能等同于少林派所有的武功。少林一派,自当年达摩祖师创下七十二门武学功法之后,武学一道,历经千年的增补和去粗存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学功法不下千门,也铸就了少林武学之渊博,以有天下武学祖庭之称。由于当年达摩祖师所创功法,有七十二门,因而外界一直以“七十二绝技”代称少林武功,但是“七十二绝技”却早已不是当年达摩所创的那七十二门功法。
比如说其中的“降魔掌”是少林寺第八代方丈元元大师所创,而“摩诃指法”则是在少林寺挂单四十年的七指头陀所创。也就是说,后来少林所说的“七十二绝技”,是指少林千百门武功中,最精深的七十二门。
像乔峰在杏子林最先使出的“龙爪手”,实际上就算不上是少林真正的“七十二绝技”,(这点与后来《倚天》中,空性所用的“三十六式龙爪手”有区别),这门武功跟“擒龙手”、“鹰爪手”、“虎爪功”、“金刚指”(区别大力金刚指)、“握石掌”等等,只是少林派较高明的擒拿手法而已。而像“罗汉拳”和“韦陀掌”等,则是少林派武僧习武扎根基的最粗浅的武功,“达摩掌”“雪山掌”和“如来千手法”等,虽技高一层,但同样也算不上是“七十二绝技”。《天龙八部》小说中对这点的交代很清楚。
韦陀掌是少林派的扎根基武功,少林弟子拜师入门,第一套学“罗汉拳”,第二套便学“韦陀掌”。般若掌却是最精奥的掌法,自韦陀掌学到般若掌,循序而进,通常要花三四十年功夫。般若掌既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练将下去,永无穷尽,掌力越练越强,招数愈练愈纯,可说学无止境,到最后一掌“一空到底”,自这掌法创始以来,少林寺中得以练成的高僧,只寥寥数人而已。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四十章》至于“七十二绝技”究竟是包含了哪些武功,这一点其实小说中并无全部交代出来。鸠摩智声称一人身兼七十二门绝技,只是个大话,他当年在慕容博处所得的功法其实只有二三十门。
通过小说中鸠摩智在天龙寺的展示,和在少林炫耀并与虚竹交手时所使出的功法,还有少林玄字辈各高手的傍身绝技,羽菱君个人总结了一下,能够称得上“七十二绝技”的,并有给出功法之名的,大概有以下这些,分别是:“拈花指”“多罗叶指”“无相劫指”“般若掌”“摩诃指法”“大金刚拳”“袈裟伏魔功”“托钵掌”“如影随形腿”“燃木刀法”“大智无定指”“去烦恼指”“寂灭爪”“因陀罗爪”“降魔掌”等等。这些只是七十二绝技中,以拳掌见长的绝技,另外还有许多以其他武器见长的功夫,比如玄悲的“大韦陀杵”。
少林七十二门绝技有的专练下盘,有的专练轻功,有的以拳掌见长,有的以暗器取胜,或刀或棒,每一门各有各的特长,使剑者不能使禅杖,擅大力神拳者不擅收发暗器,精于腿上功夫的,拳掌之道不免稍逊。虽有人同精三四门绝技,那也是以互相并不抵触为限。少林诸高僧固所深知,神山、道清等也皆洞晓。要说一身兼擅七十二绝技,自是欺人之谈。新修版《天龙八部•第三十九回》实际上,鸠摩智能够一人运使二三十门少林绝技,全是因为他所修炼的“小无相功”之故。少林派七十二门绝技虽然名震天下,但自少林创派以来,除了宋初曾有一位高僧身兼二十三门绝技之外,从未有第二人曾练到二十门以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这也导致乔峰的“少林绝技”所会不多。
玄字辈高手一般只精研一门绝技,玄苦大师身兼两门,但受碍于门规,只能传乔峰一门。首先,绝不可能一人身兼“七十二绝技”的最大原因,是这七十二门绝技中的功法,有许多门是相互抵触的,刚柔不同的功法,并不能同练。比如“降魔掌”和“摩诃指”,均列于七十二绝技,但一者轻柔,一者刚猛,就不能并学齐练。
“降魔掌”为少林寺第八代方丈元元大师所创,出掌轻柔,若有若无。“摩诃指法”则是在少林寺挂单四十年的七指头陀所创,因系外来头陀,功法与少林派传统功夫大不相同,纯走刚猛路子。因而“摩诃指法”的经书中谆谆告诫,凡已练少林佛门柔功者决不可练,否则内息极易走岔,如师承照护不善,难免呕血,重伤难治。之后玄慈就是以乔峰练过“降魔掌”不能再学“摩诃指”来力证智光大师并非乔峰所伤。而玄慈自己则是因练了“大金刚拳”,就在“般若掌”上出现了停滞,最后还是乔峰助他悟成神功。
他玄慈缓缓说道:“神山师兄垂询,何以得知智光大师并非中了乔峰的摩诃指力。只因乔峰是在少林派学的武功,他学过降魔掌,便不能再学摩诃指,这两门武功相反,不能并存于一身。”新修版《天龙八部•第三十九回》第二个原因,就是扫地僧所说的“武学障”。“七十二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但这道理寺中僧人却也并非人人皆知,一个人武功越练越高之后,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会受到障碍,在少林这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要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方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诸般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因此参不透“武学障”的僧人,心有所往,贪多务得,佛法修为不足,却要强自多学上乘武功的,练将下去,若非走火入魔,便是积成一身难愈的内伤。被先辈高僧均许为少林二百年来武功第一,一身超凡绝俗的武学修为的玄澄大师,就是这样在一夜之间,突然筋脉俱断,成为废人。而参透“武学障”的,则不会继续有贪念,想身拥多门绝技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跟少林历代祖师的传法授徒,均以佛法为首,武学为末的思想有关。七十二项绝技,每一项功法均极难练,纵是天资卓异之人,一生亦不易练成一项。何况各项绝技练到精处高处,总之不过在武学上胜人一筹而已,既能以甲门功夫胜人,便不必再以乙门功夫胜人,至于丙门、丁门,更加不必去练了,大多只是精研一门。比如玄渡是精研“拈花指”,玄悲则是“大韦陀杵”。而且少林历代祖师传法授徒,均以佛法为首,武学为末,僧众若孜孜专研武功,于佛法的参悟修为必定有碍。就算是俗家弟子,少林也向来不教他修炼一门绝技以上,以免他贪多务得,深中贪毒。
因此,就如玄慈所说,玄字辈师兄弟以及下一辈武功较高的僧侣,大都自罗汉拳学起,学到练成“七十二绝技”中的“降魔掌”或“般若掌”而止,有心再继续潜修的,则以自身的根基和兴趣,再选练一门绝技深修。比如乔峰的师傅玄苦大师,在练成“降魔掌”之后,便选练了“燃木刀法”,身拥两门少林绝技,玄字辈中除了玄澄,就应当只有身兼六门绝技的玄生最多。
也因此,曾由玄苦授以“降魔掌”,亦未跟别的少林僧学过武功的乔峰,真正会的少林绝技,就只会一门“降魔掌”而已。至于“燃木刀法”,不要说玄苦大师传授乔峰时,他自己都尚未练成,便是练成也不会交给乔峰,违反门规。
实际上,玄慈之所以安排玄苦来传授乔峰武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玄苦的内功深厚,对少林内功的修为大有造诣,二则是他选练的第一门少林绝技就是“降魔掌”。说白了,就是玄慈想让乔峰练得一身高深的内功之后,练好“降魔掌”,以便他日后去练丐帮的“降龙掌”,因为这两门掌法都是刚柔并重,路子相同的武功。可以说,为了将乔峰培养成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玄慈用心良苦。(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茶文化起源哪里?
茶,除了用来喝,还能干什么?你以为茶文化只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亦或是规规矩矩,毫无趣味的礼仪?当然不是!茶文化,比你想的更有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茶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角色。
一,融入生活,潜移默化
经过长时间的饮用,人们有意无意将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和表述,通过谚语和谜语的形式,流传开来。极大的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人们生活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例如茶谚中有倡导茶礼的:“客来敬茶”、“客到茶烟起”、“茶七饭八酒加倍”,这讲的是茶的礼俗。“茶七”是指泡茶之水以碗之七成为宜,饭盛八成,酒则加倍。
还有提醒饮茶与健康的。如:“姜茶治病,糖茶和胃。”“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食了明前茶,使人眼睛佳。”“常喝茶,少烂牙。”
而茶谜就更受欢迎了,如“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生动有趣的茶谜。民间制作的茶谜,往往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如以茶叶特征制作的茶谜:“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形象生动,猜而不忘。又如以茶叶的生、采、制泡的过程而制作的茶谜:“深山坞里一蓬青,五龙十爪摘我心。带到潼关来逼死,投进汤泉又还魂。”构思奇巧,妙趣横生。
二,功夫茶与茶百戏
怎么把茶叶玩出新花样,不仅是现代人的思考,也是古代人的兴趣所在,于是出现了功夫茶与茶百戏!
功夫茶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品茶风尚,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它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三,不可不知的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作为茶的发源地,每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作为爱喝茶的中国人,知道了这些才敢说真的懂中国茶。
四,茶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成了一种风潮。
7、元代:700年以前,开始出现散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为明代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五,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便以为火生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食用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六,饮茶方式的转变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而当今延续下来这种喝茶方式的地方有甘肃通渭,这里的人长年喝着煮茶,有亲戚朋友来也是以煮茶来招待。
2、宋代点茶法,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而泡茶的方法也是当代人喝茶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不管是洽谈工作还是招待亲朋都是一泡茶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如想了解更多茶文化,大家可以去自己所在的茶馆,邀上好友叫上一壶好茶,倾听茶馆每个人的故事,你也可以要求他们的茶艺师以专业的茶艺仪表,礼貌礼节知识与茶艺接待技能和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及冲泡技巧,让你感受在茶道精神上茶文化的核心以及灵魂。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雄心勃勃的秦王赢政,自号“始皇帝”,后世则以计数,希望传之无穷。然而,历史却与他开了个大玩笑,帝位只传到二世,王朝维持了短短的15年便坍塌了。秦朝速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违背了经济规律
有人认为,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利用新生的封建玫权,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而是忘乎所以,横征暴敛,滥兴徭役,干出了一系列违背经济规律的蠢事,使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是秦速亡的根本原因所在。主要表现在:
(1)据有的研究者推算,当时全国约有600万农业劳动者,按照那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正常年景下提供的剩余粮食,最多只能供200万人食用,但秦始皇为了修驰道、造宫室、筑长城、开山造墓,连年动用大量的劳役,仅造骊山墓和阿房宫两项就超过150万人,加上别的工程和庞大的军队,需要靠农民供养的人口在300万人以上,造成了“子力耕,不足粮饷”,整个社会无力承受这种沉重的负担。
(2)从战国起,商品经济活跃起来了,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没有因势利导,促进这种发展,而是推行了所谓“上农除末”的政策,严厉打击工商,许多商人被当作罪犯而充军。这就堵塞了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3)在封建社会里,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地主阶级的国家政权,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一般总是想方设法,去延缓兼并的速度,减轻兼并的程度。但秦始皇却反其道而行之,他颁布了一项法令,“令黔首自实田”,实际上承认了地主用各种手段兼并而来的土地,迫使大批农民纷纷破产。
不过,有人也强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虽犯有“急徭重赋、大兴土木”的错误,但有些工程还是必要的,如开渠、修道、筑长城,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有积极意义何况,在秦始皇任内,全国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对秦始皇不必过于苛刻。比较起来,秦二世更加无能和可恶。
2.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
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虽然根据“以刑去刑”的法家教条,对内实行严厉的政治压迫,但他并不像以后有些开国君主那样杀戮功臣,所以“上层”还是比较稳固的。当他的宝贝儿子胡亥上台后,却开了杀戮功臣宿将之戒,加上旧六国贵族的激烈反抗,造成秦朝的的速亡。这是因为,秦二世是靠与赵高、李斯合伙搞阴谋而上台的,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先是杀了公子扶苏,诛连了大将军蒙恬兄弟,公子12人和10个公主也无一幸免。继而,进谏犯颜的右承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被逼自杀,李斯不久也被“夷三族”。最后,赵高逼迫二世自杀,而子婴又杀死赵高。这一场政治集团内部的狂斗,使秦朝内部处于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境地,严重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秦速亡的主要原因还在秦始皇身上,“天下苦秦久矣”,秦二世的许多政策措施,还是秦始皇的那一套。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并非是导致速亡的根本原因。
3.北击匈奴是一大失策
有人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既无军事优势,又无财力支撑,更兼人心不顺的情况下,急于兴师动众北击匈奴,是导致秦朝暴亡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这是因为:
(1)大规模的战争妨碍了统治政策重心的转移。与匈奴交战后,一下子动员了30万兵力,还征用数十万民夫修筑延绵5000里的长城,投入了巨大的财力,欲罢不能,丧失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
(2)大量徭役征发,破坏了社会生产。为了防备匈奴卷土重来,秦朝先后动用了一百多万丁壮,离开了生产第一线,伤亡又很严重。
(3)滥用严刑酷法,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维持对匈奴的战争,靠正常的徭役征发已无法保证,秦朝以暴虐手段,人为地制造了无数刑徒,把他们送往前线,从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北方匈奴经常侵扰内地,危害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秦始皇对匈奴用兵,这是正义之举。对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治理有好处,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可见,秦朝二世而亡,应该另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