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爱用呵呵,小学一年级先认字再学拼音?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个科目,将全部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在三科当中,统编《语文》教材最受社会关注。在此,我们邀请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为老师、学生和家长解读其中的变化。
变化一识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打开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学了”的栏目,在“我上学了”之后先编排了一个识字单元,之后才是拼音教学。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变化,即编排顺序是先识字再学拼音。
这么多年都是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为什么统编《语文》教材要改变惯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先云解释,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语言和汉字,而不是拼音。这种变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与识字的关系,即识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小学生先学拼音再学汉字的教学有一些问题。比如,小学生识字量少,学会拼音后,可以借助拼音读文章。但很多学生偷懒,很多字即使会认,也不愿意巩固记忆,而是借助拼音读字音。
实际上,我国的语言环境早已发生改变,生活中到处都是识字资源。比如,逛公园、坐电梯、乘火车的时候,父母都可以随时随地教孩子认字。可以说,现在学龄儿童对汉字的熟悉程度比拼音的熟悉程度要高,很多孩子入学前就已经在学语文、用语文。
调查显示,90%的学龄儿童入学前都认识“天”和“人”,而80%的学龄儿童认识“地”。所以,统编《语文》教材在“识字”单元,呈现给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课是学认“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字。“由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提高心理接受程度,缓解学习语文的压力,降低学习难度,减少畏难情绪。”陈先云说。
当然,拼音的作用不能忽视。低学段的学生识字量小,他们借助拼音能够阅读较长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方言地区,拼音对于学习普通话尤为重要。
此外,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他们在入学前虽然认识了一些汉字,但对字义不一定理解,需要借助拼音,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待获得一定语文能力后才能扔掉这个拐棍。因此,拼音的作用很重要,还是应该学习的。
变化二大量增加古诗文篇目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与尝试。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共编排了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初中有古诗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从《诗经》到清代诗歌,从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呈现。
小学古诗文中,一部分是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目,还有一部分是儿童在阅读白话文时已经了解过的。比如,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每学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学生们对这些课文的白话文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而且所选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简练,有时候一篇课文只有三五句话,小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吃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大大加强了古诗词的积累量。据了解,教材中除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75首古诗词外,还选入了适合小学生阅读、背诵的古诗词540余首。这些古诗词多数没有以课文的形式出现,而是增加在课后的“日积月累”这个栏目中。该栏目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背诵、积累,但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对诗人表达的感情不要求掌握,等学生达到一定的年龄,便会自通其义,在生活、工作中自如运用。
在文言文的学习安排上也有所调整。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过去,文言文是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编排的,而统编教材将文言文教学提前到了小学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难度和数量。
此外,小学统编《语文》教材还增加了很多成语、名言警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文化常识等内容,以期通过积累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而初中的《综合性学习》,则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变化三
“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所以语文素养无从谈起。”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某种意义上,统编《语文》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英法海底光缆被剪断?
疑似与北溪有关?“嫌疑者”可能有两个,美国?还是俄罗斯?
结合当前局势分析,“嫌疑者”可能有两个,最受外界怀疑的便是美国。第一,虽然这次是英法两国海底光缆被切断,可是所遭到破坏的只是其中4条,其他的海底通信依旧在工作线上正常运行。第二,从被破坏的海底光缆数量来看,英国一条,法国三条,凶手明显对英国更加手下留情,或者说是英国被破坏的一条,很有可能就是所设的“障眼法”。第三,此前俄罗斯北溪管道遭到他人恶意破坏,对天然气进出口都造成一定影响。在那次事件中,美国本就存在嫌疑,如今海底光缆破坏,外界自然也会将怀疑的目光放在美国身上。最后,美国还有一个很大的动机加深外界怀疑,就是希望通过破坏英法海底光缆,然后嫁祸俄罗斯,借此激发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些分析,外界才一直将美国作为最大的“嫌疑者”。其次,俄罗斯也是被怀疑的对象之一。之所以怀疑是俄方所为,首先还是根据之前北约管道一事得出,这次事件很有可能是俄罗斯一次“复仇行动”。近来,俄罗斯为报克里米亚大桥之仇,对乌克兰多个地区进行轰炸,现在又将目光放在欧洲上,来为先前管道一事一雪前耻。而且,美西方有99%的天量数据都是靠海底线路完成,这样一来,美西方的通信、数据都会遭到破坏,对俄罗斯也是极为有利的。不过,假如是俄罗斯所为的话,以俄方一贯作风,定会一不做二不休将全部的海底光缆都切断,而不是仅仅破坏4条线路。通过以上分析,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有一定的动机。对于这次事件,外界目前都还只是猜测,这背后“真凶”暂时还很难找到,这件事情会不会如俄罗斯北溪管道一样不了了之,还要看英法两国会不会锱铢必较。其实,无论是破坏管道还是海底线路,这两种行为都应受到谴责,在背后恶意搞破坏,始终都有违道德法则。呵呵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几年前,有网友撰文说“呵呵”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韦庄的“菩萨蛮”,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书信中最爱用“呵呵”。我查遍网络,发现他们没有查阅苏东坡的原书,来源都一样,引用的都是一篇文章中哪同样的四通书信。看来,没人下这个死功夫,还是我来。“呵呵”是不是宋代的流行语,唐宋八大家里都有谁爱用“呵呵”,我们来用事实说话。
我把唐宋八大家的文集都查阅了一遍。我知道,“呵呵”这种表述,在正经文章中肯定是很少用的,那我就重点放在他们的书信中。唐代的有两家,韩愈和柳宗元的书信留下来的不多,我查遍《韩昌黎文集》和《柳宗元全集》,都没见到“呵呵”的影子。宋代六大家除了苏洵、苏轼、苏辙这“三苏“外,其他就是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这三位。
我遍翻《欧阳修文集》,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为人比较豁达,他总共有十二封书信用了“呵呵”;王安石比较正统死板,在他有限的书信里边,很少有私情的流露,所以一点也不“呵呵”;曾巩也是,是个老正经,书信里一般也不开玩笑。在《苏轼文集》中,里面有数百封书信,东坡是个老顽童,虽然屡遭逆境,但通信不改,他在书信里有四十七封带有“呵呵”。
——下面我们看看几封代表性的书信:
▲所索拙诗,岂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耳。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某每蒙公眷念,远致珍物,劳人重费,岂不肖所安耶!所问凌翠,至今虚位,云乃权发遣耳,何足挂齿牙!呵呵。
▲王家人力来,及专人,并获二缄。及承雄篇赞咏,异梦证成仙果,甚喜幸也。某虽窃食灵芝,而君为国铸造,药力纵在君前,阴功必在君后也。呵呵。
▲某启。比日蒸热,体中佳否?承惠杨梅,感佩之至。闻山姜花欲出,录梦得诗去,庶致此馈也。呵呵。
▲数日前,率然与道源过江,游寒溪西山,奇胜殆过于所闻。独以坐无狂先生,为深憾耳。呵呵。
▲前某尝携家一游,时家有胡琴婢,就室中作《索凉州》,凛然有兵车铁马之声。婢去久矣,因公复起一念,果若游此,当有新篇。果尔者,亦当破戒奉和也。呵呵。
▲天觉出蓝之作,本以为公家宝,而公乃轻以与人,谨收藏以镇箧笥。然寻常不揆辄以乱道尘献,想公亦随手将与人耳。呵呵。
▲离浙中已四年,向亦有少浙物,久已分散零落矣。有药玉船两只,献上,恰好吻酌,不通客矣。呵呵。
▲示谕亲情事,专在下怀。然此中殊少士族,若有所得,当立上闻也。写字,俟少闲,续纳上。墨竹如可尊意,当取次致左右,画者在此不远,必可求也。呵呵。
——嗯,全引下来估计一天你也看不完,就引这些代表性的书信吧,已经能看出问题了。这说明“呵呵”虽然不是苏东坡发明的,但他用得最多,而且都用得恰到好处,显示了他的达观和敏慧。我看后确实佩服,呵呵。
百年孤独读不懂?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
《百年孤独》——世界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这部主题宏伟的文学巨著,描写了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加勒比海沿岸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
而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几代人的著作,除了本身深刻的主题与神秘的故事,还在于作者马尔克斯创造了一种新的写法——“魔幻现实主义”,就连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都说:“在马尔克斯这里,我只是一个小学生”。
这部文学作品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不停穿梭,能够让读者产生一个唯美的想象。
《百年孤独》的诞生,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变幻莫测的历史,也反映了几个世纪以来人性的历史。从这本文学著作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历史,也可以读懂人性。
百年孤独史,也是拉美国家的风云变幻史
不管是文学巨作,还是小憩文章,读懂它的前提,首先要理解这本书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
这本书描写的是拉丁美洲哥伦比亚 19 世纪到 20 世纪的社会背景。当时的拉美大陆先后经历了自由派与保守派的各种纷争,战乱频发,据历史文献记载,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拉美国家发生了27次内战。
同时,拉美各国相继独立,独裁、暴政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资本与跨国公司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纷纷入驻拉美,抢占各种资源,资本家成立各种公司,抢夺拉美的生产资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进行产品倾销,严重地破坏了当地本有的经济形态;随着经济形态的破坏,外来文明也逐渐入侵了“马孔多”这个小镇。末日也在逐渐降临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而马孔多镇本地的居民,由于缺乏对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理解,因此,在这样水深火热的背景之下,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又被深刻地动摇了。
但这也是马尔克斯的隐忧。因为在这个时候,拉美已经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眼中觊觎的地方。面对着压迫、掠夺和歧视,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礼上致辞的时候谈及到:
“拉丁美洲不愿意,也没有任何理由成为任他人摆布的棋子。它除了希望自己保持在西半球的独立自主地位,没有其他任何过分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即便如此,面对这些磨难,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饿、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让我们放弃对生命的渴望!
到那时,任何人无权左右他人的生活或死亡的方式;到那时,爱情将成为一个千真万确的现实,幸福将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希望;到那时,那些命中注定成为百年孤独的家族,将永远得到在这个美丽星球生存的第二次机会!”
这是马尔克斯对拉美这一百年命运的反思和激烈的愤怒,也是所有拉美人对于独立自由与幸福的渴望与向往。而只有读懂了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这本书深沉的主题。
尽管时代不同,但并没有改变人性的底色是孤独这一现实
这本巨作除了向我们展现了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还在这个主题之下,细致地描写了人性的欲望和孤独。
书中有一段话非常有名。马尔克斯写到: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永远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只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那些让你以为美好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疯狂的爱情会根究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我很佩服作者,将人性通过这本书展现的淋漓尽致
奥雷里亚诺上校,纵观一生,最后却靠在自己的金屋里锻造小金鱼度过余生;
阿玛兰妲,因爱误杀,被良心谴责了大半辈子,最后孤独抱憾而死;
丽贝卡,离开未婚夫,谋害了自己的丈夫,最后在一间小屋里终老余生;
梅梅,因为母亲的专制,和自己深爱的男人分开,生下私生子,却在修道院里默默的过完了一生。
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可怜的、孤独的。
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说:
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活在无数人的中间并且是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而这意味着孤独。
第二,每个人生来就有欲望,但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所希望的东西,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
第三,每个人生来都想好好活着,但纵观一生,都在向死亡靠拢,而这就意味着恐惧。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不过有可能是我们理解错了,上帝原是要给我们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
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认为:孤独就是空虚,精神和肉体对此感受到同样的恐惧。
用历史关照现实,提醒我们不能忘掉那些“被遗忘的孤独”
当我们看完这部文学巨作,不妨来关照一下历史与现实,每个国家,每个社会,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孤独的呢?又有谁不是从创伤和孤独中成长起来呢
但比起孤独地成长,最可怕的是“被遗忘的孤独”。
正如黑格尔那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小说中的人们遗忘了这段历史,遗忘了那段历史之下的绝望的孤独,还有刻在人心上那些挥之不去的屈辱。
在马尔克斯那里,被遗忘的孤独,是更可悲、更深层次的孤独。这似乎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即使现在岁月静好,但永远也不要忘记曾经受到过的耻辱,时刻用历史的反光镜看看自己,是否和曾经一样!
结 语:
魔幻与现实的交融,宏大与微妙的结合,让《百年孤独》不仅成为了一部影响世界各国几代作家的著作,更成为了一部可以直达每个人的内心,让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警示的经典之作。
当“人工智能”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便捷高效”便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即便如此,到最后,你会发现,还是那些经历过岁月沉淀的经典文学,更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净化我们的心灵。
《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值得任何人去品味,不仅是因为它获得过诺贝尔奖,更是因为作者马尔克斯本人,是一位有着伟大家国情怀与强烈悲悯之心的作家。他的思想、见地和情怀,让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接近,不去敬仰。
就像马尔克斯在自传中写到的一句话那样:“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最后希望每一位读到《百年孤独》的读者,都能够获得内在的觉醒,感悟人生的美好!
中国古代最牛的预言是啥?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灿烂文化历史的同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神秘色彩的传说。
中国文化中,存在易学一说,其奇妙诡谲,可知前身后事。这易学的基础上,对后世的推论便称之为预言,而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十大预言书。
充满神秘色彩的“易学”文化
《乾坤万年歌》相传,此书为周朝姜太公所作,每七字一句共一百零六句,文末有“行仁行义立乾坤”“我今只算万年终”两句,故称《乾坤万年歌》。
其书推算值公元3400年左右,但由于时代过于古老,在语法及文字形式上,存在着很多的漏洞。
《乾坤万年歌》
《武侯百年乩》又名《诸葛武侯乩文》,名为武侯,但却是民国时期的某位易学家,借名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的文学作品,预言了民国开始一百年后的中国国运。
预言分为三段,前两段预言了二战、国共内战、五星红朝,最后一段预言了救世圣人会出现。
《武侯百年乩》
《马前课》又叫《马前神课》,这才是真正有诸葛亮冠名创作的预言书,由于是在出征前在马前占卜的一卦,因此成为马前课。
这部预言非常简洁明了,只有十四课,每一课预言一个历史时代,而且每一课都按顺序排列。
《马前课》
《步虚大师预言》步虚大师本是隋朝大将,由于隋末腐败乱世,出家避难到天台山中。但此书也并非是步虚大师所著,而是在清·光绪年间佛家僧人高静涵扶乩请得隋代步虚大师降下预言。
此书预言的是1904年后100年左右国运。
《步虚大师预言》
《推背图》推背图是中华预言书中最为著名的奇书之一,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两位预言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对唐朝及以后朝代重要事件的预测。
相传李淳风以术数易卦推衍,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唐朝以后两千年的历史。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才发觉自己已泄漏太多天机,慌忙停止,留下了六十图像,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别命名。
《推背图》
《藏头诗》《藏头诗》是唐代道士李淳风和太宗以对话的形式,预言中华千年国运。被当朝史官记录成书的一部推测国运的谶语诗作。前小段为事件起因,后大段推测国运。
《藏头诗》
《黄蘖禅师诗》黄櫱禅师是唐时福建福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
黄蘖禅师诗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由黄檗禅师口述,当朝官员裴休记录成书的一部推测国运的预言书,收录在《钟陵录》,但此诗是从明朝开始预测,所以存在疑点。
黄蘖禅师
《梅花诗》《梅花诗》又名《邵雍谶语》、《梅花易数之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道士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自北宋开始预测,共10个朝代。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
但其书相对于其他预言书比较隐晦,难以揣度其深意。
《梅花诗》
《烧饼歌》起因是在公元 1368年某一天的早上,明太祖朱元璋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会报刘伯温觐见。太祖心想测试刘伯温一下,于是便以碗盖住只咬了一口的烧饼,再召刘伯温入殿觐见。
刘伯温掐指一算,“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于是“帝即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
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用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撰。
烧饼歌
《金陵塔碑文》相传同样是刘伯温所作,于民国七年(西元1918年)国军入南京时发现。碑文预言的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的事。
金陵塔碑文
这样的预言书籍在被封建时代大都列为禁书,统治者害怕流传民间,引起恐慌,威胁自己的统治力。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昌明,这类预言更多只是民间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