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事件,北宋九个皇帝的庙号?
1、太祖 赵匡胤: 建隆 960年-963年十一月; 乾德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开宝 968年十一月-976年十二月。
2、太宗 赵光义: 太平兴国 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 ; 雍熙 984年十一月-987年; 端拱 988年-989年; 淳化 990年-994年; 至道 995年-997年。
3、真宗 赵恒: 咸平 998年--1033年; 景德 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 天禧 1017年-1021年; 乾兴 1022年。
4、仁宗 赵祯: 天圣 1023年-1032年十一月; 明道 1032年十一月-1033年; 景佑 1034年-1038年十一月; 宝元 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 康定 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 庆历 1041年十一月-1048年; 皇佑 1049年-1054年三月; 至和 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 嘉佑 1056年九月-1063年。
5、英宗 赵曙: 治平 1064年-1067年。
6、神宗 赵顼: 熙宁 1068年-1077年; 元丰 1078年-1085年。
7、哲宗 赵煦: 元佑 1086年-1094年四月; 绍圣 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 元符 1098年六月-1100年。
8、徽宗 赵佶: 建中靖国 1101年;崇宁 1102年-1106年; 大观 1107年-1110年; 政和 1111年-1118年十月; 重和 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 宣和 1119年-1125年。
9、钦宗 赵桓: 靖康 1126年-1127年。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927—976)赵匡胤,汉族,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939年—997年)赵炅,汉族,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像赵廷美大8岁。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人在宋代待遇怎样?
首先纠正一下,虽然后世都称呼柴荣,但准确的还是应该称呼郭荣,如果郭荣地下有知,也会骂那故意给他改回姓氏置他于不忠不孝之地的赵宋皇帝的。
郭荣儿子或死或失踪于史书之后,并没有后代活着,更谈不上待遇如何,还有那什么丹书铁券更是胡扯八道。
看了不少回答,都说宋朝对后周好仁义啊,宽待你的子孙后代,问题是,他们宽待的人有一个是周世宗的子孙么?难不成侄孙或者堂侄孙,会是自己的子孙?真是扯淡。
人后周郭氏的江山用得着你姓柴的来祭祀么,所以说,赵宋这一招极其阴毒,把死了的世宗皇帝黑了一把,还故意恶心郭威他们父子。
还有那什么太祖庙誓碑,说赵匡胤受禅三年时在太庙立了一块碑,书写三条,大致意思就是说,柴氏子孙有罪不加刑,就算是谋逆大罪,也只能狱中赐自尽;一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第三条就是子孙中如果有人违背这两条规定的老天会收拾他的。
这就是所谓太祖誓碑,这么禁不起推敲的一个东西也有人信,不说其他,就说说善待柴氏的问题。
周世宗郭荣死时,活着的儿子有四位,分别是恭帝宗训、曹王熙让、纪王熙谨、蕲王熙诲。正史上的结局是恭帝死房州,熙谨死在八岁,熙让熙诲不知所踪。
【郭宗训剧照】
各种网络传言分别是一善终三被人收养,野史传言说的啊,一个改姓宁,一个改姓卢,一个改姓潘,还繁衍子孙后代云云,要史料出处吧,就是某某族谱,要不就把水浒传都拉出来,还有那什么柴明皇的武侠小说,不知道这些玩意都怎么搞出来的。
失踪的不说,就说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恭帝郭宗训,他在禅位之后被赵匡胤封为郑王,那时候赵匡胤还说什么要以母事符太后,要把少主当儿子一样养。即位没多久就把宗训母子迁居西京洛阳,经过五代战乱,洛阳的居住条件怎么能和东京城相比较呢?不过是迁走免得人心思周。
【赵二剧照】
然后,过了三年,也就是所谓立誓碑的那一年,郭宗训母子被迁往流放之地的房州,按宋史地理志,房州是下等州,人口稀少,环境恶劣,看看郭宗训母子的境地是每况愈下,这就是善待么?这就是当妈对待当儿子对待么?不足十岁的一个孩子都防范如此,可见对宗训母子是何等忌惮了。然后到了后来,二十岁的宗训不明不白的就死了。
会有人说,人家赵匡胤没有即位就杀了郭宗训,何以在他二十岁后影响力更低的时候去杀他呢,何必多此一举呢?
是的呀,赵匡胤为什么即位时不杀后周皇室呢?他真杀了也敬佩他是一条敢作敢当的好汉,做了又立牌坊不要说别人骂他又婊又立。
他为什么在即位后不立即杀呢,因为后周并没有失德,更没有对不起他赵某人,反而对他有知遇提拔之恩,朱全忠那样的憨货杀唐昭宗还要遮遮掩掩的,赵匡胤敢光明正大去杀恩人之子?何况人家还是禅位给你的?
以亲,则非李嗣源之为养子,石敬瑭之为爱婿也;以位,则非如石、刘、郭氏之秉钺专征,据岩邑而统重兵也;以权,则非郭氏之篡,柴氏之嗣,内无赞成之谋,外无捍御之劳,如嗣源、敬瑭、知远、威之同起而佐其攘夺也。推而戴之者,不相事使之俦侣也;统而驭焉者,素不知名之兆民也;所与共理者,旦秦暮楚之宰辅也;所欲削平者,威望不加之敌国也。一旦岌岌然立于其上,而有不能终日之势。权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远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诛夷待勋旧;学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轻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王夫之 宋论没功劳没地位没资格,根本不能和李嗣源、石敬瑭、郭威、刘知远相比,所以他即位初期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弑杀恩主呢?
综上,后周世宗郭荣的子孙都死绝了,被宋仁宗授职的是柴守礼的孙子,也就是周世宗的侄子侄孙们,宋史直接说了从孙。一清二楚,嫡系都被弄死完了,拉一个毫无影响力的旁支做门面,历代都是如此,不知道推崇。
【赵三剧照】
其实,赵匡胤稳定局势后真的下毒手了,倒也无可厚非,最恶心的是明明下黑手了,还要装白莲花,自吹自擂,也怪不得自己的儿子或自杀或郁郁而卒了,还不如赵三胖广义,无耻到明面上呢,好歹还可以说一句敢作敢当。
就是这样。
谢绝以讹传讹杜撰历史,请多多关注猴格!谢谢!
或者有哪些发展建议?
你好,我是小高同学,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很多普通电商都觉得不太好做了,纷纷都往农村的方向发展,觉得农村电商的发展前途还是很远大的。我也这么认为,现在外面城市市场差不多已经饱和,而农村发展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前景大好。
那什么是农村电商,电商在农村该如何发展?又要注意什么细节上的问题。
第一,它指的是通过电商渠道去开通农村的市场,把农产品,土特产等经过互联网的包装转销到城市或其它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但农村乡下信息技术一般都比较薄弱,我们该如何转化经营模式呢?
第二,不论任何时候,抱团取暖始终要比单打独斗要有优势的多,所以要想打开农村电商,少不了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因为像农产品品质的控制,品牌的打造,包装的设计及完成,都不是某个单个力量可以完成的,必须要由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才能完成,才能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才能卖出规模,卖出影响力。
第三,现如今互联网竞争异常激烈,如果我们电商只卖农产品,未免闲的内容有些单一,产品单子,风险就会加大,因为没有资本没有能力去打价格战役,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和思维模式,走产品多样化的道路,比如把产品组合起来,卖产品套餐等,从而实现它的组合价值,提高自身竞争力。
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必须走品牌路线和打造定位,线上线下统一结合,可想而知,一般而言,那些农产品上贴有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标签的,或带有当地标志的一般都比较受人们和市场的欢迎,所以,不论何种品牌都必须通过形象设计来达到品牌的定位,而这个设计的logo最好是比较直观,好记,能和人的心理产生共鸣的,这样它就相当于有了可供辩识的元素,可以一下子刻在人们的脑海里,从而使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直接呈现在消费者的面前。
以上,就是我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大家肯定还有更好的的意见,方便的话可以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如何理清宋朝的历史?
大千世界听我说,一名历史领域的创作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想理清宋朝的历史还真需要些时间,下面我从十个方面说说宋朝的历史。
一、开篇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学者不在少数。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二、统一天下五代时期,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军队驻扎在宋州。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定都开封,后改为东京开封府,并设陪都西京。宋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
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 太祖一心希望统一全国,还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进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烛影斧声"的历史疑案。其弟赵光义即位后忙于整顿朝政,统一事业暂告停止。
三、步入治世宋真宗上台后勤政治国,北宋由此进入咸平之治。 雍熙北伐后,辽朝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 ,到景德元年(1004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 。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被迫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开放边境贸易,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 。
夏李元昊于大庆二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了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导致了重熙增币。 尔后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吕夷简、富弼、包拯、韩琦等能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国家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朋党。由于宋仁宗一向最厌恶结党营私,这些官僚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 。在边疆上,宋仁宗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了南蛮侬智高的叛乱和西夏的挑衅。
四、变法党争宋英宗去世后,他的长子宋神宗赵顼即位。宋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产生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辽和西夏又虎视眈眈。宋神宗因此锐意改革,启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进行朝政改革,将其任命为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对新法强烈反弹。加上全国天灾不断,宋神宗的新法实行的决心也有所动摇。
宋神宗驾崩后,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对刚即位的宋哲宗赵煦严加钳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并冷落宋哲宗,结果引发严重的新旧党争。宋哲宗亲政后,贬斥旧党,信用新党,变法事业因此得到了持续。
五、靖康之耻宋哲宗没有留下子嗣,死后由他弟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宋徽宗专好享乐,对朝政毫无兴趣,他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等。赵佶的生活糜烂,喜好逛青楼,还大兴土木,听信道士所言,在开封东北角修建万岁山,后改名为艮岳。艮岳方圆十余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胜地。里面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徽宗还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在东南搜刮奇石,是为花石纲,引得民怨沸腾。
宋徽宗不理朝政,政务都交给以蔡京为首的六贼。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赵佶吓得立刻传位其子宋钦宗赵桓。宋钦宗患得患失,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后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启用李纲来保卫东京。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是金朝并未死心,二度南下。
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沦陷。十一月,开封外城沦陷,金军逼迫宋钦宗前去议和。闰十一月卅日,宋钦宗被迫前去金营议和,三日后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银。宋钦宗因此大肆搜刮开封城内财物。开封城被金军围困,城内疫病流行,饿死病死者不在少数。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宋钦宗被废,贬为庶人。七日,宋徽宗被迫前往金营。金朝另立张邦昌,建立一个名为"大楚"的傀儡政权 。徽钦二帝被金人掠到五国城。北宋后宫和大量官民女眷被抵押给金国,其中大部分被没入金国官妓院-洗衣院,史称靖康之耻或靖康之祸。 北宋灭亡。
六、建炎南渡金国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是其在江南地区重新建立宋朝的宋高宗中的一位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济州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即位为宋高宗,于鸿庆宫谒太祖庙 ,改元建炎,重建宋朝。自此开启南宋的历史。半年之后,为避金兵进攻,以巡幸为名,先后流亡至扬州、苏州(后升为平江府)、江宁府(后升为建康府,今江苏南京)、越州(后升为绍兴府)、杭州等地,均以"行在"名之。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临安府,实为"行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 。宋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后借口"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宋高宗生父宋徽宗的灵柩和生母韦皇后才被送回南宋。
绍兴卅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击退。此事让宋高宗萌生退意。绍兴卅二年六月,五十六岁的高宗下诏退位,太子赵昚即位,是为宋孝宗。他自己则称太上皇,居德寿宫,高宗成为太上皇后,纵情享乐,花费巨大。
七、偏安江南宋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北伐虽然一度胜利,但由于各路将领不和加上轻敌思想,北伐历时仅二十日就告失败。之后,宋孝宗不得已与金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宋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将领的辞世,最后北伐事业不了了之。在内政上,宋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宋高宗死后,宋孝宗对政治日益冷感,最后决定让位于其子赵惇,也就是宋光宗。然宋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对自己非常不孝,让宋孝宗十分伤感。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孝宗去世。
八、内忧外患宋宁宗初期,赵汝愚任宰相。赵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皇室任职宰相本就不合礼法,加上韩侂胄煽风点火,最后他被罢去相位。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北伐,结果很快就遭到了失败。北伐的失败让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他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和韩的反对派集结成联盟。而金人又以杀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伪造密旨,将韩侂胄杀死。从此之后开始了史弥远专政时期,史弥远与杨皇后勾结,大权独揽。
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三日,宋宁宗去世。赵昀接替即位,是为宋理宗。但是,史弥远继续其的专政,而宋理宗也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去世。宋理宗终于摆脱了史弥远的阴影。次年,宋理宗改元端平,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理宗将史弥远旧党尽数罢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观。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缢,金朝灭亡。宋将孟珙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宋理宗将金哀宗遗骨供奉于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 。
九、抵御蒙军金朝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理宗意图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东京开封、南京应天、西京洛阳) ,光复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后,宋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大坏 。
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诏立赵禥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宋理宗去世,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宋度宗即位后不理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战合州时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贾似道借机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 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建国号为元。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九日,年仅35岁的宋度宗去世。
十、崖山海战宋度宗去世后,其长子赵显即位,为宋恭宗。当时,宋朝的统治已进入瘫痪状态。德佑元年(1275年)春,元军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贾似道能出征,结果宋军大败。
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城里举行受降仪式,宋恭宗被俘。南宋灭亡 。宋室和广大的爱国军民始终没有投降,拼命抵抗。
赵显之弟赵昰和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昰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在元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广东新会)。元军在汉人将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全线溃败。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 。张世杰悲痛不已,堕身入海,爱国军民纷纷投海自尽。至此,宋朝至此宣告彻底灭亡。 张弘范特于此立"张弘范灭宋于此"碑。
崖山海战极为惨烈,战后,有十万人自杀殉国,海上都是尸体。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抗战名枪盒子炮是谁设计的?
盒子炮,中国又称驳壳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匣子。
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一种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
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较广。20响的“驳壳枪”和“盒子炮”就是指这种手枪。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急需武器的清廷增加了四川机器局的拨款,把年度经费增加到了10万两之多。但是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的主要武器除了落后的马梯尼有烟步枪、蜀利后膛抬枪之外,居然又增加了三种更加落后的前膛枪——利川前膛枪556杆、定川小前膛枪203杆、前膛抬枪44杆。
但是就在生产前膛枪的同时,四川机器局又增加经费,生产出了新式的毛瑟枪。在当年四川总督的奏折中,从1901年开始,四川局生产的装备包括了三种毛瑟枪:毛瑟抬枪、单响毛瑟枪、毛瑟手枪。特别是在四川总督的奏折中,当时反复出现过“毛瑟手枪”这种武器。而自此之后,包括《中国近代兵工史》等书,都把四川机器局当成是中国最早仿制成功驳壳枪的兵工厂,认为该厂在1901年就仿制成功了盒子炮。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一、四川局添置机器制造毛瑟枪这事儿还要从1900年末说起,当时四川局的年度经费达到了10万两,但是由于八国联军侵华,当时国内需要的武器量太大,这些经费仍然是不够的。因此在1901年1月10日, 奎俊请为四川机器局添造枪械经费立案:自1899年经费改为10万两,规模仍小,请于1900年12月2 日起, 每月增加七百两, 每月可添造蜀利抬枪10枝、马梯尼枪10枝、前膛手枪20枝、 前膛抬枪15枝。
也就是说,按照满人总督奎俊原来的想法,这增加的年度经费8400两,是为了增产马梯尼有烟步枪120支,大小三种前膛枪540支的。但是他这个人不懂业务,而机器局的技术人员自然不甘于仅仅生产老古董前膛枪,因此他们拿到新的经费后,实际上是把这个钱用来生产新式的毛瑟枪去了。因此在总督1901年度汇报工作的奏折中,四川局在1900年生产的武器之中,就多了两种新的毛瑟枪:毛瑟抬枪和单响毛瑟枪。“局中修理机器179件、水龙8座、旧洋枪2,054杆、 续成各种机器57起、 新造蜀利抬枪484枝、 马梯尼枪312枝、利川前膛枪1,170枝、 定川小前膛枪80枝、 毛瑟抬枪550枝、单响毛瑟枪312枝、前膛抬枪300枝、蜀利抬枪药弹173,000颗、 毛瑟抬枪药弹108,000颗、 药弹637,800颗、马梯尼枪药弹47,060颗、 铜火帽5百30万粒、 小火42万5千粒、 铜钉22万4千颗、 各种机件1,102起、 洋火药90,082斤,均经试放合用。”
如果和上一年的新造马梯尼枪978杆、马梯尼马枪40杆、蜀利抬枪1,533杆、利川前膛枪556杆、定川小前膛枪203杆、前膛抬枪44杆相比较的话,该厂1900年生产的马梯尼有烟步枪的产量大大减少,各种旧式前膛枪和蜀利后膛抬枪的数量大大增加,并且增加了单响毛瑟枪和毛瑟抬枪两个新品种。二、关于单响毛瑟枪和毛瑟抬枪而所谓的“单响毛瑟枪”,在中国其实是个专有名词,它指的是单发的1871年式毛瑟有烟步枪。此枪系德国著名枪械设计专家彼得·保尔·毛瑟于1866年发明的,1871年为德军正式采用,并随之行销到全世界。这毛瑟1871现在虽然不出名,当年可是历史上第一支使用金属弹壳的步枪。该枪发射11毫米有烟步枪弹,在闭锁时突榫支撑在节套前端的闭锁内,左右对称而且受力均匀。由于其闭锁与击发机构平稳可靠,所以这种所谓的毛瑟枪机,在后来的近代步枪中得到广泛运用。从江湖地位来说,这可是一位开山鼻祖级别的人物。而该枪进入中国较早,李鸿章的淮军曾经一次性订购了2万支,其后国内各大兵工厂也多有仿制。除江南制造局1883年试造12支外,四川、河南、广东、广西等机器局也都曾经先后生产过。而张之洞的汉阳兵工厂在采购机器的时候,一开始买的也是生产这种落后单发有烟步枪的机器,只是后来才改成较先进的1888委员会无烟步枪。而毛瑟1871由于只能单发,而且需要打一发装弹一次,所以火力密度极低。因此后来又给它增加了8发弹管,这样加上膛内的一发,一次性可以发射9发子弹,即为毛瑟1871/84式,中国国内称之为“九子毛瑟”。在后来的大多数毛瑟1871,都经过了这种增加弹管的改造,而四川局直到1900年还在生产无弹管的“单响毛瑟枪”,无疑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当然了,再落后也比那些前膛枪要好啊。而至于毛瑟抬枪,则只是对于毛瑟1871步枪的简单放大。这种抬枪由于枪管很厚,因此可以采用较差的材料,使用古法折叠锻打而成,不需要多高的技术多好的设备就能生产,所以为清末一些技术落后的兵工厂所喜欢。的来说,在1900年的这一年,四川局并无真正的创新,整体技术水平还是停留在建局的1870年代。只不过已经由独特的马梯尼步枪,开始转产国内已经逐渐流行的毛瑟步枪,算是有了一些统一制式的苗头,算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了。三、关于1901年的川造毛瑟手枪但是很快,四川局就爆了个大雷!根据史料记载,这还在生产前膛枪和毛瑟1871步枪的四川局,居然在1901年生产出了“毛瑟手枪”!在1902年,总督奎俊的支用经费折中说:“局中修理机器143件、 水龙10座、 旧洋枪3,941杆、 续成各种机器37起、 新造毛瑟抬枪540杆、 毛瑟手枪387杆、利川前膛手枪1520杆、 毛瑟抬枪药弹180,000颗、 毛瑟手枪药弹2,240颗、 马梯尼枪药弹528,000颗、 小火1,189,000粒、 铜钉61万4千颗、 各种机件1,071起、 洋火药38,252斤, 均经试放合用。”
要知道这所谓的“毛瑟手枪”,在中国几乎就是一个专有名词,那指的就是毛瑟C96手枪!这是毛瑟公司在1896年才研制成功的新产品,先后出口中国上百万支,又被称为“驳壳枪”或“盒子炮”,是其后几十年中国军人的标志性装备。而四川局在1901年的时候就仿制成功毛瑟手枪,而且生产了387支之多,如果这是真的的话,那这就是国内最早仿制成功的毛瑟手枪,仅仅比毛瑟C96研制成功晚了5年。比国内其他兵工厂在1921年生产的民十年仿毛瑟手枪,更是提前了近20年!而比通常说的四川于1918年仿制成功最早的毛瑟手枪,也早了整整17年。而到了1903年,总督锡良的支用经费折中又说:“局中修配机器182件、 修理水龙11座、 旧洋枪2,830杆、 新造毛瑟抬枪190杆、 毛瑟手枪1,088杆、 利川前膛手枪450杆、 蜀利抬枪40杆、 毛瑟手枪药弹308,120颗、 马梯尼枪药弹11,840颗、 小火570,000粒、 铜钉90万4千颗、 各种机件1,826起、 洋火药35,332斤, 均经试放合用。”
这每年生产过千支,这产量不可谓不大了。而奇怪的是,这川造的这批最早期的所谓“毛瑟手枪”,仅仅只生产了三年。根据《中国近代兵工史》中记载,先后共制造了毛瑟手枪1787支,子弹毛瑟手枪药弹1,273,560颗、 平均每支驳壳枪配备子弹700发,也就是说当时的驳壳枪生产能力,是大约每年在600支左右。但是根据总督奎俊和锡良的奏折,该枪的生产数量是1902年387支,1903年1088支,1904年1037支,合计2511支,平均每年能够生产837支之多!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这合计2511支的川造1901式毛瑟手枪,却就此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仅当年的记载中并无任何使用记录,也没有照片传世,今天的收藏家百般搜索,更是连个零件都找不到!四、川造毛瑟手枪和前膛手枪并存所以这个事儿,那是非常让人怀疑的。要知道这驳壳枪虽然是毛瑟家的名门闺秀,一开始也是冲着成为德国制式手枪去的,但是在当年却不出名,而且还在德国官方的选秀中惨败给了鲁格家的千金。而在“待选”失败之后,她也像宝钗一样很长时间都待字闺中,一直都无人问津。直到一年多以后的1897年,这位名门千金才接到了第1批奥斯曼土耳其的1000支订单。又等了三年后的1899年,她才拿到了5000支意大利海军的订单,还是“偷工废料”版的特殊订制型号——大镜面匣子。而这位毛瑟家的千金真正打开市场,那还是在日俄战争失败之后的俄国,他们从1907年后开始允许军官私人购买。这四川局何德何能,居然能够远隔万里之外慧眼识金,去仿制这种独特的手枪?川局又是从哪里拿到的工艺和样品,又有哪位高人掌握了生产技术,能够仿制出这样一种制造精密、工艺复杂、粗大笨重、而且毫不出名的手枪呢?要知道在1901年,这四川局主打的手枪类产品,可是利川前膛手枪,而且还生产了1520支之多!虽然根据四川机器局产品总表里面,并没有前膛手枪弹,却有六门转珠连手枪弹约40万发的记录,小编陈天刑大胆推测这所谓的“利川前膛手枪”,很可能是一种6发的前装转轮手枪。其真实技术水平,可能和柯尔特M1851海军型火帽式击发前装单动式转轮手枪相似,虽然装弹过程非常麻烦,但是也能一口气打六发,并非特别落后。但是既然能生产先进的毛瑟手枪,却还在大量生产前膛手枪这种老古董,也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啊。这“毛瑟手枪”和“前膛手枪”并驾齐驱的画面,就像一个打洋伞的摩登洋妞和一个顶着旗头的八旗女子站在一起,而且居然是两姐妹,未免有点太违和了吧?五、川造1901毛瑟手枪的真相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这个其实并不复杂,同样可以在四川总督的奏折里面找到答案。在满人总督奎俊卸任之后,由锡良接任。而锡良可没有信誓旦旦抓着“毛瑟手枪”一词不放。在1903年12月17日, 他在奏报四川机器局应添设新式枪厂一折中说到:“川省机器局去年造抬枪五百余杆, 毛瑟枪三百余杆, 前膛枪─千五百余杆。抬枪笨重,用时最少,毛瑟、 前膛在今日亦问□废。”这里面指的,就是奎俊那所谓的“毛瑟手枪387杆”。而锡良报告里,唯独漏掉了至关重要的“手”字,直接称之为“毛瑟枪”。那么可想而知,这压根就不是刚问世的毛瑟手枪,而是头一年四川局仿制成功的毛瑟M1871单发有烟步枪!不过这究竟是“毛瑟手枪”还是“毛瑟步枪”,这位新任的四川总督锡良大人,明显也不是什么明白人,他也是糊里糊涂反复无常的。在1904年,锡良又在支用经费折中说:“局中续成机器246起、 修理机器157件、 水龙13座、 旧洋枪2,046杆、 新造砝蓝单响毛瑟手枪1,037枝、 毛瑟手枪药弹715,135颗、 哈乞开斯枪弹1,324颗、 小火256,300粒、 铜钉20万1千8百颗、 各种机件2,650起、 洋火药37,892斤,均经试放合用。” 当年同时停造其他各式步枪。所以从满人奎俊到满人锡良,这川造毛瑟枪的称呼,先后有毛瑟手枪和毛瑟枪两种不同说法。而到了1904年,却直接转进到了“砝蓝单响毛瑟手枪”上去了!而众所周知,这真正的毛瑟手枪可是半自动手枪,弹仓容弹量从5-20发不等,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单响毛瑟手枪”这种稀罕东西。所以说,这事儿很可能压根就是个乌龙,可能只是满人总督奎俊不懂武器,直接把单发的“单响毛瑟枪”,写成了“单响毛瑟手枪”,就此老母鸡变鸭,毛瑟1871步枪变成了毛瑟1896手枪了!而带着这个疑问,小编陈天刑继续翻阅资料。果然到了1905年,这总督锡良又在支用经费折中说:“局中续成机器104起、 修理机器168起、水龙27座、旧洋枪2,026杆、新造砝蓝单响毛瑟枪1,118枝、 毛瑟手枪药弹1,273,560颗、 六门转珠连手枪弹1,220颗、十三响马枪弹945颗、快利子885颗、 铜罐火260颗、 小火457,000粒、 铜钉12万1千颗、… 各种机件3,534起、 洋火药26,231斤, 均经试放合用。”看清楚了吗,这回这位总督大人终于搞清楚了,人家把“砝蓝单响毛瑟手枪”,给改成了“砝蓝单响毛瑟枪”,就连这连年产量,也是相似的1037支和1118支!所以这事儿就此弄明白了,这1901-1903年生产的所谓三年的“毛瑟手枪”,其实就是“毛瑟枪”,而且还是所谓的“砝蓝单响毛瑟枪”,即所谓的毛瑟M1871型单发有烟步枪。所谓四川局在1901年就造出驳壳枪的传闻,其实只是满人总督奎俊不懂武器,把“毛瑟枪”当成了“毛瑟手枪”来记录,而继任的满人总督锡良又原版照抄,最后搞出的一起乌龙事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