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朝105隐藏英雄,陕西埋葬了多少帝王?
中国有句民谣:“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陕西帝王陵墓志》记载,陕西帝王陵共有82座。
据了解,自西周建立至唐灭亡约2000年,先后有14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帝王们把自己的归属地陵墓也修筑在此,历史上的周、秦、汉、隋、唐为陕西创造了辉煌的地上地下文化。
陕西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出现过传说中的黄帝、炎帝这样的部落英雄,也有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中国古代杰出帝王,目前历代帝王在陕西留下的帝王陵墓是中国乃至世界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陕西帝陵数量和密集度为全国之最西汉共有11个帝陵,其中7个在咸阳市秦都区,1个在兴平市,3个在西安市区。
唐代在位皇帝21个,有陵寝20个,其中18个均在陕西境内。唐陵散布于渭北原区,自西向东,史称:关中唐十八陵。
乾陵石刻在历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六十一宾王像。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宣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
秦公一号大墓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的先秦古墓。该墓有186具殉人,椁室采用“黄肠题凑”,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
西周早期文物,镇国之宝,它的最高价值在于尊内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历史如同脚下的黄土,随着年轮一层覆盖一层,那些指点江山的帝王,无一例外都埋葬在这片黄土里。
楚汉传奇秦始皇为什么掐自己?
这里小编说下为什么会这样
几年前,电视连续剧《楚汉传奇》第九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秦始皇在沙丘亲手掐死了自己。
我们知道,真实历史上,秦始皇是生病死的。自己掐死自己的桥段属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虽说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但历史上还真有自己掐死自己的人,还不止一个。
《汉书·张耳陈余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上贤高能自立然诺,使泄公赦之,告曰:“张王已出,上多足下,故赦足下。”高曰:“所以不死,白张王不反耳。今王已出,吾责塞矣。且人臣有篡弑之名,岂有面目复事上哉!”乃仰绝亢而死。
张耳的儿子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刘邦在经过赵国期间,对张敖的态度很差,惹恼了以贯高为首的一帮老臣子。
贯高背着张敖策划了一起针对刘邦的刺杀计划,可惜功亏一篑。
事发后,贯高身陷囹圄,各种严刑拷打,但贯高一口咬定此事和赵王张敖无关,坚决不肯攀扯到自己的小主人身上。
到后来,连刘邦都开始佩服贯高的骨气,反正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就法外开恩释放了贯高。
硬气的贯高在得知赵王张敖安然无事之后,自杀身亡。
自杀的方式有些奇特,“绝亢而死”。
所谓“绝亢而死”,“亢”就是脖子、咽喉的意思。徐灏《段注笺》说:“颈为头颈之大名,其前曰亢,亢之内为喉。浑言则颈亦为之亢。”
从常理推断,自己掐自己,怎么也不可能把自己掐死。
掐脖子会导致窒息,但自己掐自己脖子,在窒息后,大脑缺氧会让你失去对手的指挥权。你的手会自然而然地放松,人也就苏醒过来了。
除非你力大无比,一下子可以掐断自己的颈动脉,又或者直接掐断自己的颈椎。
贯高是个文官,总觉得他不太可能做到。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像贯高这样“绝亢而死”的人还不止一个。
《晋书·载记十八》记载,“佛嵩果为勃勃所执,绝亢而死。”
杨佛嵩是投降后秦政权的原东晋将领,在对付新崛起的赫连勃勃时,杨佛嵩受命领军出征。
出发没多久,前秦的君主姚兴就后悔了。以姚兴对杨佛嵩的了解,杨佛嵩是个勇将,身先士卒没问题,但运筹帷幄就不行了,所以他最多只能带五千兵,兵越多他越指挥不好,估计凶多吉少。
不久,消息传来,杨佛嵩果然大败,本人也被赫连勃勃活捉。杨佛嵩不堪受辱,自己把自己掐死了。
《新五代史·景延广传》记载,“(景延广)引手扼吭而死”。
景延广是五代时期后晋的实权派人物,在向契丹人自称“儿皇帝”的石敬瑭死后,景延广扶立石敬瑭的儿子石重贵登基。
在按照惯例要向契丹人汇报的时候,针对自己国家和皇帝身份的问题,景延广决定与契丹人掰掰手腕子。
石敬瑭已经是儿子皇帝了,那么石重贵就应该是孙子皇帝了。景延广认为,这是个人的问题,可以有,但国家和国家之间是平等的,契丹人和后晋王朝之间的“君臣关系”是不能接受的。
延广对契丹使者说:“先皇帝北朝所立,今卫子中国自册,可以为孙,而不可为臣。且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
景延广高调地喊出“称孙不称臣”的口号,结果招致契丹人的强力打压,直接灭掉了后晋,景延广也在监狱中掐死了自己。
贯高、杨佛嵩、景延广都是正史中记载的人物,还有一个自己掐死自己的历史人物被记载在野史上。
这个历史人物所处的朝代比贯高、杨佛嵩、景延广都要早,可以说是“绝亢而死”的第一人,这个人就是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出现过的大力士朱亥。
朱亥在跟随信陵君前往魏军大营时,出手击毙了魏军主帅晋鄙,使信陵君夺得指挥权,从而救援赵国成功。
关于朱亥的故事,在《史记》中戛然而止。但在在西汉刘向的《列士传》中,朱亥再次出现,也是最后一次出场。
秦昭王约见信陵君,信陵君就派朱亥带着一对玉璧前往。秦昭王看见信陵君没来,很是生气,把朱亥扔进老虎笼子。但朱亥“嗔目视虎,眦裂,血出溅虎,虎不敢动。”愣是用眼神吓退了老虎。
秦昭王对朱亥很欣赏,用高官厚禄诱惑朱亥,希望朱亥为秦国效力,但朱亥不为所动,秦王只好把朱亥囚禁起来,朱亥不愿意苟且地活着,用头撞柱子,结果柱子断了,朱亥没事,于是,朱亥用手掐住自己的喉咙,把自己掐死了。
依然想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太不科学了!
刘邦白登之围是怎么突围的?
“白登之围”是关系汉匈关系的大事件,历史上大致是这样记载的:
公元前201年,匈奴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最出色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在统一草原大漠诸多少数民族部落之后,亲率10万铁骑围攻韩王信的封地——代地之都城马邑,韩王信不能抵挡,在没有告知刘邦的情况下,数次派使臣前往匈奴游说请求和解。刘邦发兵援救韩王信,却怀疑他试图勾结匈奴,对他怀有二心。于是派人对韩王信大加斥责。韩王信害怕被杀,于是跟匈奴立下盟约,一起攻打汉军。韩王信投降之后,献出马邑城,然后出兵攻打太原。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借镇压韩王信的叛乱之机攻伐匈奴。在铜鞮(今山西长治市沁县)大败韩王信的军队,韩王信逃往匈奴。而他麾下的将领曼丘臣、王黄等人,收编韩王信的游兵散勇之后,跟韩王信以及冒顿共同谋划,准备联兵攻打汉地。匈奴派左、右贤王各领一万多骑兵与王黄等人汇合,在广武以南安营扎寨。军队抵达晋阳的时候,与汉军交战,被打得打败。汉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离石,再次大败叛军。两次大胜让刘邦有点忘乎所以。当匈奴随后在楼烦西北部聚起2万老弱病残之兵时,刘邦凭着绝对优势的兵力再次将匈奴击溃。匈奴败逃,汉军追击。当刘邦听说匈奴首领冒顿在代谷时,刘邦派哨兵打探敌情,哨兵回来报告说“陛下可以发动攻击”。于是,刘邦率大军来到平城白登山(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匈奴王冒顿立即帅军40万包围了白登山。此时,刘邦才发现中了敌人的诱敌深入之计了。于是组织军士突围,但经过数次激烈拼杀,也没能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出去。
冒顿指挥四路匈奴大军向上围攻汉军。此时,正值严寒的冬季。汉军虽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但匈奴军有人员优势,且能忍饥耐寒。双方数次交锋,都伤亡惨重,僵持不下。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一连七天没吃上饭。士气低迷,危在旦夕。刘邦仰天长叹,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陈平在山上看见冒顿单于和新得的宠妾阏氏,骑着马浅笑低语,情深意笃。于是,陈平向刘邦献计从阏氏身上下手。刘邦同意了。陈平派人求见阏氏,阏氏见汉使求见,便屏退左右召见。汉使献上金银珠宝说,这是汉帝送给您的。阏氏把玩着珠宝,爱不释手,把玩着这些珠宝。此时,汉使拿出一幅图画说,这是我们陛下请您转交给冒顿单于的。阏氏画上绘着一个绝色的美女,不禁心生妒意,便问:这幅美人图是干什么用的?汉使说,陛下被单于包围,愿意罢兵言和。所以把金银珠宝送给您,想请您向单于求情,让单于网开一面,可又怕单于不答应,就准备把本国第一美人献给单于。因美人现不在军中,所以先把她的画像呈上。阏氏略有怒气的说:这个就不用了,您拿回去吧。汉使说,陛下也知道把美人献给单于,万一日后单于宠信了美人而冷落了您,也不是很好,可没办法啊!如果您能解我们的围,我们当然不会献上美人了。至于那些金银珠宝您随便要多少都可以。阏氏说,你回去告诉你们的陛下,让他尽管放心好了。阏氏说完把画丢给使者转身离去。
第二天,天刚亮,匈奴骑兵渐渐开始撤离白登山,留一出口通山下。刘邦瞅准机会,下令士兵弓箭上弦,逐次退出匈奴之围。汉军撤到平城的时候,救兵也到了,于是,匈奴的骑兵也解围撤离了。
《史记》作者司马迁向来喜欢春秋笔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对白登之围这件事的记载上,也是“漏洞百出”。
第一,当汉匈双方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之际,匈奴单于为什么还有闲情逸致与自己的女人打情骂俏?他有什么胆量身处汉军将士的目光之下而不担心暗箭伤身?
第二,即便陈平能够看到他们的打情骂俏,他如何能肯定这个女人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匈奴单于的女人不止一个,他怎么知道是哪一个说话顶用?
第三,匈奴的作战习惯往往是把阏氏留在王庭,管理家庭事务的。阏氏身份再尊贵,也没有干涉政治军事的权力。她怎么可能有胆量私自会见敌方使者而不让单于知道?!
第四,冒顿单于是什么人?杀爱妾,杀宝马,杀父亲,为了王位,可是手段狠辣。纵使阏氏真是生得千娇百媚,也不可能一阵枕边风就吹散了单于的意志。
所以在我看来,陈平的贿赂不是匈奴撤兵的主要原因,更大的可能是单于也想通过谈判解决双方相持不下的问题。
那么,冒顿单于为什么愿意坐下来跟汉方谈判呢?如果冒顿单于有绝对的实力碾压汉军,他是不可能坐下来和谈的。
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四点:
第一,匈奴内部矛盾重重,如果与汉朝战事迁延日久,恐有分裂之危。单于以绝对的军事势力横扫草原大漠,建立起庞大的部族国家。但他们部族众多,无法在思想意识层面完成真正的统一。他们之所以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迫于单于强大的军事势力造就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利益层面,他们的强势联盟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财富和奴隶。
在汉匈对峙期间,就有部族不服单于领导,发动叛乱。而汉匈双方的对峙,属于彼此消耗战。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时间越长,对匈奴越不利。统治内部的各部族有瓦解的危险,毕竟匈奴也才立国八年。
第二,汉军的援军赶到了。既然单于围刘邦七天七夜都不能彻底消灭刘邦所部,证明双方谁也吃不掉谁。刘邦不敢再贸然下山攻击匈奴,单于也不敢轻易上山攻击汉军。再拖下去,单于反倒会陷入汉军的反包围圈,到时候他面临的处境要比刘邦严峻得多,能不能脱险都没有把握。
第三,汉匈双方国家建制完全不同,汉军有“光脚不怕穿鞋的”。匈奴以军事势力至上立国,谁有压倒一切的军事力量谁就是老大。而汉军以法通立国,除了有皇帝,还有太子,王后,大臣等等,即便刘邦真的在这场战争中挂掉了,王后太子可以主持大局,国家不会陷入混乱。这反倒更能激起国人同仇敌忾之势。到时间可能是真正的你死我活。而单于则不一样,如果单于身边的军事力量在这场战争中被消耗殆尽了,他要想再东山再起就难上加难了。而他所建立起来的一切财富和女人,很快就会为别人所有。他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也可能很快因各部族的分裂而瓦解。在收益对等的情况下,单于面临的政治风险要比刘邦高出数倍。单于何等英明,怎么可能不会料到这一点呢?!
第四,一棵能持续不断生钱的摇钱树要比刘邦的头颅值钱得多。匈奴属于北方游牧渔猎部族国家,比起对土地的占有,他们实际上更需要的是粮食、玉帛、子女、奴隶等等。他们在军事势力与汉相当的情况下,站到了谈判的制高点。陈平的求和,实际上是示弱,给了匈奴单于台阶下。只要他金口一开,汉朝就会送银子送女人。单于实际的目的已经达到。汉人送的钱粮可以巩固他在统治区内的权威和地位。不用再流血拼命了,单于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上,汉帝国时代的和亲政策,正是始于刘邦轻率傲娇导致的“白登之围”。以女人和财富换取和平的这一一直延续到雄才大略的武帝时代的国策,成了开国皇帝刘邦一生最大的遗憾和屈辱。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不求医治,非要以病取亡,是否跟白登之围带给他的那份屈辱有关呢?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恨也好,怨也罢,刘邦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为你擦拭眼角的泪水————
秦国姓氏有多少个?
秦朝姓氏有张姓,嬴姓,李姓,姬姓,樊姓,项姓等等。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
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秦始皇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中国空前辽阔的王朝。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为什么还说秦第一个封建王朝?
夏商两朝一定是属于奴隶制王朝的,和封建制不搭边。
严格的说,中国的封建制王朝只有周朝,因为只有这一个朝代是采用分封建邦的制度,比如说姜子牙封地为齐国,周公旦封地为鲁国,召公爽封地为燕国,各诸侯国和中央的关系是自治纳贡的关系。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封建制度就很不明显了,秦始皇采用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直接纳入中央管辖。
说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其实是不准确的,秦朝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制王朝。
纵论历史,畅谈文化,欢迎关注三日轩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