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官职,古代帝王和平民为何都穿开裆裤?
秦汉时期中西方都认为,“裤子连着档,不是野蛮来就是装”,
当年秦朝宫中嬴政穿着华服,绕着柱子躲避的荆轲,谁曾想两人穿的都是开裆裤,荆轲刺秦王不成,倚着柱子,箕踞而坐的骂秦王,箕踞是古代一种藐视的坐姿,当然里面有啥一览无遗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形容,嬴政看着荆轲目眩良久。
秦始皇嬴政躲过此劫后,终于将赵国、魏国、韩国、齐国、楚国、燕国全部横扫,统一六国的他还制定了度量衡,古代人强调“衣食住行”,可是秦朝在服饰上却改变不大,到了汉朝时候的刘邦,依然还是穿着开裆裤,斜着躺着一边洗脚一边接见了郦食其,当然这样的坐姿和洗脚行为,在秦汉时期是轻慢的举止,和现在大家去洗脚聊生意完全不同。可是郦食其是出了名的说客,几句话下来,就让刘邦立刻“正襟危坐“以礼相待,可见当时刘邦穿的虽然几层的衣裳,可是依然没有改变裤子是开裆。
刘邦此时的穿着已经非常隆重了,当时秦朝统治六国以后,吸收了赵武灵王的服侍改良,将周朝的上衣下裳的衣服模式,改变成为了上衣下裤的模式,特别是秦朝还出现了深衣和袍的穿法,当然为了方便生产劳动和骑射,延续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引入的裤子,而这一改变,确实让秦军的战斗力加强,并且将古代以车战为主的模式,渐渐改变成更机动更灵活的骑兵突击模式,裤子的出现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当时依然还是开裆裤为主流,只是刘邦坐姿有点轻慢不礼貌,才导致了郦食其找到机会说了他一顿。
刘邦肯听进去,是郦食其说的没错,箕踞这种坐法,古代给人感觉是羞辱人,比如在《韩诗外传》孟子就差点因为妻子在家里箕踞而坐,给忽然创进门来的孟子看见,孟子看了一件妻子后,就跟老妈嚷嚷的将妻子休了,原因就是妻子没有跪踞,在他看来算是不守妇道了。幸好孟母比孟子有智慧,直接改变思路说是孟子无礼,进门就的敲门喊人,你直接进门这就是你无礼了,反正最后这事倒是孟子惭愧而结束,但是可以看出孟子这样的亚圣都无法接受箕踞,在民间看来妇道人家对外人箕踞是更加不可。
说到对人无礼,淮阴侯韩信估计就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说,当年自己的胯下之辱了,先解释一下胯下的意思,可能大家都是以为是大男人钻裤裆而已,其实还是有些误会了韩信,古代没有裤子,只有叫绔或者袴的类似裤子的服侍,这绔,按当时的说法就是胫衣。胫衣,类似于现在围裙一样的套裤,功能只是保护腿部的保暖,但是还是属于开裆裤,所以大家知道为何韩信钻裤裆感觉那么别扭吧,
当然因为两人都是平民,所以穿的是布衣比较寒酸,秦朝时期所用的衣服料子,可没有现在电影和电视剧那么高档,无非就是 夏布,麻料,丝绸,皮料、革料几种,而秦始皇和贵族们穿的相对高档的丝绸,平民老百姓穿的就是夏布和麻料了,这两种材料穿身上容易扎身,让人感觉不舒服,想想如果穿着这样的裤子,大家更加不舒服,幸好当时流行的周朝的上衣下裳的穿法,所谓裳就是裙子,既方便又省钱,所以深受老百姓爱戴。
可是纨绔子弟就不同了,纨绔就是富贵人家用丝绸等上好的布料做的裤子,这种裤子当然比较舒适,可是以前的丝绸可不是寻常人家能够穿的起,但是即便是纨绔子弟当时穿的,依然还是开裆裤,一来是受到了布料的限制,因为开裆裤的做法相对省材料,同时也是因为当时的流行服侍的原因,大家都穿成周礼的高冠宽袍大袖,里面还有深衣,为了保险和礼貌起见,叠加了袴围着腰间,这样一来即便是普通出行和登车也是很稳妥了。
我们知道了韩信后来经受了胯下之辱后,发奋图强的后来逆袭成为汉初三杰的故事,但是刘邦和韩信都没想到改变服饰,特别是刘邦在建立汉朝后,虽然建立了一套朝服制度,其实也是延续秦朝,加上他注重与民休息,经历了文景一朝后,服饰才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出现了绫罗绸缎新的材料。不过还是富贵人家才穿的起。
首次出现想到了开档裤改良的,还是一位历史名人,就是“麒麟阁功臣”霍光,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也是汉武帝托孤的重臣,当年他因为想着汉昭帝刘弗陵独宠外上官皇后,就非常担忧汉昭帝学汉高祖刘邦,因为当年刘邦稀里糊涂的让几位宫女怀上了龙种。所以霍光日思夜想,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重新设计宫中的裤子,让宫女们穿上了自己设计的“穷绔”。可以说霍光确实厉害,跨界也做的如此成功,不但帮助汉朝稳定了江山,还是成了时装设计师,不过他是出于私心,这“穷绔”就是让裤裆缝紧了,这样一来当然有让汉昭帝一时兴起,也可能因为时间过长,而败兴而归,反正霍光确实是经验独到。
不过由于汉昭帝比较短寿,没多久就驾崩了,但是霍光非常的悲催,因为自己设计“穷绔”,刘弗陵竟然没有生育一儿半女。
而大家选出来的海昏侯刘贺被霍光给撤了后,找到了刘病己此时这“穷绔”也没啥大作用了,宫中觉得不方便也就慢慢淘汰,随着霍光病逝和霍家倒台,到了汉灵帝时候,为了自己方便,在宫中完全恢复了开裆裤,导致“穷绔”没有在民间没有传播推广起来。
但是为什么这名字叫“穷绔”呢?
因为在古代中西方的贵族看来,越身份帝地位的越穿开裆裤,紧裆裤是野蛮人才穿的,既然是上等人就的穿衣裳,和汉朝同时期的罗马和希腊人也是怎么想的,在他们看来穿裤子只有两种人,一是从事劳动工作的人民,另外一种就是骑马的游牧民族或者叫野蛮人,因为游牧民族为了骑马方便,才选择了穿裤子,而作为汉朝和罗马贵族都不要觉得这太没面子了,所以当时还是要面子不要里子,中西方上流社会选择了裙子。可是中国的转变来自胡服骑射之外,还有就是民间的耕作需求,因为无路你是插秧还是耕作,都无法穿衣裳,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叫(犊鼻裤)短裤,由于外形很像牛的鼻子,所以有了这个名字,和我们现在相扑手的裤子类似,大家自己去头条百科可以查阅一下,还有短裤当然也有长裤,就是加裈的裤子,不过这只是民间比较受欢迎,在士大夫看来,还是穿衣裳或者穿绔比较好区分自己的身份地位。
西方本来想法也一样,改变的契机来自一次寒潮,由于寒潮的出现,让西方发现裤子原来真香,由此改变了原来的想法穿起了裤子,但是即便如此,还有有一些保守的民族保留了男人穿裙子的传统,英格兰的还依然能见到男人穿裙子。
而裤子是不是有西域传来的,这个可能性猜测很难说,因为中国现存发现最早的裤子,是在新疆一座古墓中发现的,通过碳14的检测,其时间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是当时游牧民族为了骑马方便使用的,那么中国难道裤子真的是外来货,
中国文化服侍发展,传说轩辕黄帝开始,在考古发现中,曾经发现一些树皮做的衣服,现在黎族树皮衣还依然保留了这个做法,并且在古代遗迹中发现了骨针和还有各种装饰品。中华在服侍上的起源应该就是从皮毛和树皮衣服开始发端。
据说嫘祖经过研究,通过养蚕和抽丝编绢之术,制作出了丝绸,中国由此出现了衣裳,但是服侍是随着农动力发展而发展的,在当时的环境下,织布技术不发达,而且人民农耕的技术也一般,所以衣裳已经是比树皮更好的服侍,但是只适合部落首领,而且裤子的工艺做法相对损耗布料,大家为了方便,还是一大块布料一裹就成了一件衣服,相对省事了很多。
到了后来即便是生产能力上去了,但是这个也约定成俗了,通过了夏商周的发展,上衣下裳基本定型,想要改变这数千年下来的穿着,确实比较难,所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其功绩确实是伟大的,但是到了唐朝流行胡服,这开裆裤一度被满裆裤取代,可是到了宋朝时期,有流行复古,我们还是依然能够看见许多文人墨客,比如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依然是喜欢上面碟衣,身着开裆裤,而南宋的一个古墓,其中出土文物里就证实了这点。
纵观中国裤子的演变,其实服饰和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在黄帝时期由于是原始社会,物质上相对匮乏,在人们的观念中服饰以“用”为主,当然包括开裆裤。后来随着夏商周的发展,社会出现了高度的发展,文化也相对完善,服饰由用改为装饰和文化寓意,其中也包含着划分富人和平民的功能,不同的布料出现,代表不同的层级。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文景之治,让社的物质更加的丰裕,服饰更加入了审美功能;此时裤子由于社会的需要,有胡服骑射发展到社会各个角落,出现了长短的筒裤,到了唐宋朝以后裤子基本定格,而开裆裤最后消失,是在清末时期在真正被西方的外来裤子所取代。
从这点看出,这一条简单的开裆裤,不但能够给人保暖和行动方便,还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的体现,而小小的一块布,所承载出来的服饰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则天墓前61个无头石人?
你游览过乾陵吗?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他的老婆武则天的合葬墓,是唐朝唯一未被盗墓贼打开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为数不多的陵墓之一。
然而就在乾陵述圣碑和无字碑之间,即乾陵内朱雀门外东西两侧,站立着的61位石人像却齐刷刷地没有了头颅,难道所有头颅被盗墓贼盗走了?
1971年秋末的一天,陕西省乾县瓜婆岭村的两位村民推翻了“头颅被盗”的结论。
原来两人在自家农田里劳作挖出了一颗石像的头颅。经过专家的比对,和其中一位石像的脖颈断痕完全吻合。
石像的头颅怎么会跑到村民承包田里了呢?考古学家考虑到了自然灾害,比如地震、发洪水等……
当务之急就是确定这61位石像的来历?考古学家通过石像的衣着发现都是左衽(右衣襟掩左衣襟),异于汉服的右衽(左衣襟掩右衣襟),这说明石像是胡人,即所谓的少数民族番人。
后来确认,石像是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各少数民族的藩王首领入长安城祭奠太宗的人们。武则天生前命工匠雕塑这些石像,就是为了再现盛世大唐场景。
古代唐朝确实很牛叉,繁荣昌盛四海臣服。
可是到了南宋、元、明、清就不同了。尤其是元朝和清朝,这两个国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于是人们猜测,是不是元朝统治时期,他们看到老祖宗们为女皇武则天守墓是种耻辱,于是就把头像的脑袋砍了下来。
但是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假如元朝为了这个原因,为什么不把61位石像全部都砸烂呢?何苦要砍掉脑袋而暴露出衣着呢?
后来有人说,是清朝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洋人把这些石像的头颅砸了下来。这个说法更不靠谱,八国联军根本没有进入陕西。慈禧不就是在西安避难吗?再者说了,藩人并不等同于洋人。
如此信马由缰的思考永远得出结论,这时考古学家把思维聚焦到这些石像是从什么时候没了脑袋问题上?即缩短历史时间。
考古学家推定历史事实,一般以文物为准,没有相关的文物以资料佐证,这里面包括非正史资料。
一般提倡大胆设定,积极论证。考古学家发现,宋代时石像还完好无损,没有出现石像断头的诗篇。
<刘伯温>
到了明初,开国元勋刘伯温曾到过乾陵,并留下了:“藩王严似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的诗句。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立马和藩王像栩栩如生,好像“马要飞人要活过来”的样子。
但是到了明末就有诗人描写乾陵时出现了“立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这个时间点上民间传说也有这种说法。
于是考古学家把时间缩短到了200年左右。这段时间明朝发生了哪些自然灾害呢?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最后把目光聚焦到了嘉靖年间那次震惊世界的大地震上。
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发生了8至8.3级的大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陕西华县。地震造成了83万人的死亡,余震持续了17年。由此可见这次地震的威力很大。
<嘉靖>
乾陵距离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属于震中地带,因此乾陵也势必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专家从石像的断痕发现,石像的颈部是最脆弱的地方,石材里面也有瑕疵,比如气泡,加上地震的因素,石像的头颅在那次地震震断掉在了地上是合理的解释。最后加上山洪的冲击,流落到了四面八方,掩埋到了不知的地方。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头颅会被陆续发现,完整的61位蕃臣像就会出现在游客面前
当然,所有的推断在没有找到头颅之前都是推断,我就有个疑问,为什么乾陵有的神像就有头呢?不都是一样震源吗?谁能解答我的疑惑呢?(如图)
也许随着考古的发现,新的学说会推翻这个结论,不过目前这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说法。
文/秉烛读春秋为什么在正史里比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还厉害?
如果说随着李世民打天下的人中,有那么一个人,比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还厉害!可是说出他的名字,你却不一定知道!
那么这个人恐怕就是存在感不高的侯君集了。要知道,这可是一位被小说耽误的高人!在历史上着实厉害,更是被李世民亲自认证高于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的传奇人物!
首先,说起官方证明,就不得不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什么呢?就是李世民为了怀念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设立的,当然其中是不是有收买人心,平衡势力的理由在我们不提。但是其中记载的名单,可绝没那么简单!
对于李世民来说,既然要公诸于世,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就要有很多考量,绝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所以这凌烟阁最终分成了三层。
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那么为什么,这么一个有名的人物,却往往在描述隋唐小说之中混成了“打酱油的”,导致现在也存在感不高呢?
其实这正是因为史书中关于他早年经历的记载,语焉不详,只说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艺,却以武勇自称。
而这,也导致古代小说家无法结合他的早年事迹,编造相关故事情节,故在小说中也只好语焉不详,更是只能虚构出所谓“六大战神”、“四绝”的真实原因所在。
如在《隋唐演义》中,他被列于李元霸、罗成、秦琼、尉迟恭、程咬金之后,与上述五将合称李世民“六大战神”。但是介绍却不多,只会说其有飞檐走壁的轻功绝技,并与与罗永年的五虎断门枪、尚师徒的盔甲枪马四件宝、程咬金的三板斧并列为“四绝”。
但是殊不知,这位唐初名将,并非以“轻功”著称,而是李世民的重要智囊!
对于李世民来说,最重要的一段事情,就是玄武门之变,而这些将领里面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张公谨、侯君集、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屈突通等十人人。先不说长孙无忌出力很多,所以排名第一。秦琼其实早在史料上没有记载参与过玄武门之变,所以排名最后也就不出意外了。
而尉迟敬德、侯君集他们就是坚定的支持者,那么为什么又要说侯君集比尉迟恭还要厉害呢?
虽然史料记载不多,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首先在武德九年清晨,李世民率先进入玄武门埋伏,拉开了玄武门之变的序幕。
要知道,当时李世民需要注意两方势力,一是李建成,因为是竞争关系。二就是李渊了,但是恰巧他们又是君臣和父子关系。如果李世民想要上位,那么就需要逼宫李渊,可是在世人眼中这就是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必须要暗中进行,那么能够执行这个任务的是谁呢?
有那么一个人,在玄武门之变前,名不见经传,可是玄武门之变后,却摇身成了与尉迟恭等人并称的大将,更有趣的是,史料上却对于其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功劳语焉不详。
如此,我们或可以认为,他的功劳是无法被明确记载的,而这也充分说明了他受的李世民的信任,和其厉害之处。
不过,之后他也确实证实了自己的本事,不但攻灭高昌,就连讨伐吐谷浑,也出谋划策,并亲身率军追击,成就了李靖军神的美称。
可见此人确有本事,只可惜其后却密谋造反,不光坏了自己的性命,也算是毁掉了一世英名,落得如今的下场。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二十四将?
淮西二十四将,是朱元璋决定单干时的原班人马,不是其发小就是死党,大明王朝说是这二十四人打下的一点都不为过。这二十四人从濠州奔赴定远,开始了他们血雨腥风的征战岁月,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淮西二十四将中,有11人是病死的,有4人是战死的,有7人被朱元璋杀死的,有2人死因不明。现将淮西二十四将分别介绍如下:
魏国公徐达(追封中山王)主要功绩:在鄱阳湖战役中大败陈友谅,先后攻取淮东、平江,之后剿灭张士诚;在消灭各路起义军后,与常遇春挥师北伐,灭亡元朝。此后屡次出征,消灭北元势力。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六王之首。
最终结局:1385年,徐达病逝,享年53岁。被追封为中山王,朱元璋赐葬阴山且配享太庙与肖像功臣庙。
信国公汤和(追封东瓯王)主要功绩:跟随朱元璋屡破元军,镇守常州时多次击败张士诚。又在浙江东部击败方国珍,在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随徐达征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巡视海防设立卫所,功不可没。
最终结局:1389年,汤和告老还乡,朱元璋赐府邸于凤阳。1395年,汤和因病去世,享年69岁,被追封为东瓯王。
江阴侯吴良(追封江国公)主要功绩:吴良是海国公吴祯之兄,镇守江阴十余载,作为朱元璋的东南屏障抵御张士诚的进攻,使朱元璋可全力西征。后辅助邓愈征讨广西蛮族,平定粤西地区。
最终结局:1381年,吴良在青州病逝,享年58岁。追赠光禄大夫、上柱国、江国公,赐葬钟山。
(吴良)
靖海侯吴桢(追封海国公)主要功绩:跟随哥哥吴良等大将南征北伐,吴桢深谙水战兵法,被封为靖海将军及靖海侯,曾在流球大败倭寇。
最终结局:1379年,吴桢在南京病逝,享年51岁。追赠光禄大夫、左柱国,追封为海国公,赐葬钟山。
东丘郡候花云(为追封爵位)主要功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擒获怀远敌将,又攻克全椒、缪家寨等。在滁州之战中大放异彩,在和州战役中擒获敌军数百。后攻克太平城和集庆,在常州、常熟战役中擒获敌兵万余。属于朱元璋少有的猛将。
最终结局:在太平城与陈友谅大战三昼夜,城破后被乱箭射死,终年39岁。朱元璋称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祭祀。
(吴桢)
临江侯陈德(追封杞国公,后除爵)主要功绩:曾率军支援长兴战,随常遇春大败李伯升,随徐达讨伐北元,随傅友德南征明夏,随冯胜北伐。
最终结局:1378年,陈德在凤阳去世,被追封为杞国公。在1390年,被牵连进胡惟庸大案党,爵位被除。
济宁侯顾时(追封滕国公,后除爵)主要功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参与了剿灭张士诚的战争。后随徐达讨伐元朝,随傅友德征伐明夏,随李文忠征伐北元,战功卓越。
最终结局:1379年,顾时去世,享年46岁。被追封为滕国公,赐葬钟山。1390年,顾时牵扯到胡惟庸大案,其子顾敬被杀,爵位被除。
(费聚)
平凉候费聚(后被除爵)主要功绩:早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先后随明军平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割据势力。后又随军平定云南,讨平蛮族叛乱,并镇守西南等地。
最终结局:1390年,费聚因参与胡惟庸案而被杀,爵位被除。
高阳郡公耿再成(追封泗国公)主要功绩:跟随朱元璋大败元军,攻克处州后留守。
最终结局:1362年,处州的苗将发生叛乱,耿再成被叛军所杀。朱元璋为其立庙,并追封耿再成为高阳郡公。1370年,配享太庙,加赠泗国公。
(耿再成)
管军总管耿君用主要功绩:跟随朱元璋渡江救援宜兴时,在与张士诚交锋中力战而死。
最终结局:早年战死,职位由其子耿炳文继承。
延安候唐胜宗(后被除爵)主要功绩:唐胜宗在早年归附朱元璋后,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后因擅驰驿骑,被降职为指挥。
最终结局:1390年,唐胜宗牵扯到胡惟庸大案而被杀,爵位被除。
(唐胜宗)
吉安候陆仲亨(后被除爵)主要功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在歼灭陈友谅的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此后又在广东、湖南屡立战功,之后又平定蛮族叛乱。
最终结局:1390年,陆仲亨和唐胜宗因胡惟庸案入狱后被赦,又因此案而被杀,爵位被除。
淮安候华云龙主要功绩:率众归附朱元璋,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所有战争。后随徐达北伐北元,又于云州边境大破元军,为大明边境安全作出了贡献。
最终结局:1374年,华云龙因被弹劾而召回京,在回京的途中去世,享年42岁。其子华中因涉谋杀李文忠而被贬,又牵扯胡惟庸案而被除爵位。
荥阳候郑遇春(后被除爵)主要功绩:郑遇春是郑遇霖之弟。随朱元璋攻取了铁佛冈、三汊河、大柳等寨,立有战功。后参与平定陈友谅,随同傅友德平定云南。
最终结局:1390年,郑遇春因牵扯到胡惟庸案而被杀,爵位被除。
总管郑遇霖主要功绩:郑遇霖随朱元璋攻取了铁佛冈、三汊河、大柳等寨,立有战功。后在渡江作战攻打芜湖时战死。
最终结局:1355年战死,享年23岁。
巩昌候郭兴(追封陕国公,后被除爵)主要功绩:郭兴为武定侯郭英之兄,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鄱阳湖水战时,朱元璋采用郭兴火攻建议,大破陈友谅。随徐达攻取中原,直捣奉元。后郭兴又攻伐蜀地,攻克汉州、成都,战功卓著。
最终结局:1384年,郭兴在南京去世,享年54岁。追赠陕国公,后因为牵扯到胡惟庸案被削除爵位。
武定侯郭英(追封营国公)主要功绩:郭英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负责警卫工作。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因妹妹是朱元璋宁妃而受到恩宠。
最终结局:郭英活到了朱棣朝,于1403年去世,享年67岁,被追赠为营国公。
(郭英)
东川候胡海主要功绩:胡海归顺朱元璋后,击败贾鲁兵,攻克泗州、滁州,后渡江攻陷水寨,破陈野先军队,跟大军攻破集庆、镇江,击败元将谢国玺,跟随徐达攻下庐州。随从杨璟攻占湖南、广西,后与沐英攻破大理。
最终结局:1391年,胡海病逝,享年63岁。
凤翔候张龙主要功绩:早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有战功。曾与张士诚在交战中活捉彭元帅。之后进兵山东、河南,跟随徐达攻入沔州、兴元,招降守将刘思忠、并击退吴友仁。此后随李文忠进攻洮州,随傅友德征战云南,随冯胜出金山,招降纳哈出,最后辅佐蓝玉平定都匀。
最终结局:1397年,张龙病逝。其子张麟尚为朱元璋第八女福清公主的驸马。
(陈桓)
候陈桓(后被除爵)主要功绩:跟随朱元璋平定张士诚、陈友谅,讨伐元朝,南征明夏的战争,为明朝的建立和疆域的统一作出了贡献。随傅友德南征云南,战功卓著,为明初对云南的开发和统治作出了一定贡献。
最终结局:1393年,陈桓被告发勾结蓝玉谋反而被杀,爵位被除。
永平侯谢成(后被除爵)主要功绩:谢成投靠朱元璋以来,屡立战功。在与张士诚、陈友谅、徐寿辉、方国珍以及讨伐元朝的主要战役,谢成都有参加屡建军功,为明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此后征战边陲,南征云南,平定叛乱,为明初的边疆安定和统一作出了贡献。
最终结局:1394年,因牵涉颖国公傅友德之事而被杀,爵位被除。
(谢成)
航海侯李新材主要功绩:李新材虽朱元璋智取张家堡护寨武装,打下定远,收编私家武装,在明初立有战功。为明朝的海疆工作作出贡献。
最终结局:正常死亡。
恩国公张赫(为追封爵位)主要功绩:张赫归附朱元璋后,屡立战功。主要战绩是与倭寇的较量,期间又开辟海运航道,督促海上运输事务。
最终结局:1390年,张赫病逝,享年66岁,被追封为恩国公。
(周德兴)
江夏候周德兴主要功绩:周德兴跟随朱元璋,历经百战,建功无数。先平广西,后平明夏。此后又平云南、湖贵、四川等地蛮夷,在楚地练兵、兴建水利。后又在福建练兵、筑城,为明朝初期的海防作出了贡献。
最终结局:1392年,因其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而被杀。
综上所述,淮西二十四将中,被朱元璋杀死的有费聚、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陈桓、谢成及周德兴,共7人。
泉州自古至今有多少大人物?
泉州的大人物还是比较多的。菲律宾的多位总统还有菲律宾首富施至成,祖籍都是福建泉州的。从古至今,泉州也有一些很出名的人物。
林俊德当代工程院院士,泉州永春人。生平致力研究中国爆炸力学和核试验工程。2018年被评为全军挂像英模,为中国的科学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郑成功郑成功是泉州南安人,出生于明末清初,是有名的军事家,在对抗清军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一直为后世称赞。
洪承畴洪承畴,泉州南安人,出生于明末清初,被称为中国史上最聪明的十个人之一。在位期间深得皇太极、顺治帝器重。
苏缄泉州晋江人,是北宋时期科学家苏颂的堂叔。他的一生做过很多官,为人刚正耿直,得罪过不少朝廷权贵,后世为了纪念他,还为他修建了“苏忠勇祠”。
吕惠卿泉州南安人,曾任北宋宰相,生前曾与王安石交好,在位期间帮助王安石变法,不过两人后来闹翻,他的仕途也变得坎坷,至死都没有再入朝。
曾公亮泉州晋江人,生于北宋,与丁度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军事方面的百科全书《武经总要》。在位期间公正廉明,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欧阳詹泉州晋江人,生于唐朝。在唐朝这样一个诗人辈出的朝代,欧阳詹的名声没有其他学士那么响亮,但是他博学多闻,是闽学的鼻祖,才华是没话说的。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城市之一,出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大人物,他们都是对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应该被人们尊敬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