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肃肃宵征蚂蚁庄园,求袛裯的解释?
裯 短衣 裯,衣袂袛裯也。――《说文》 汗襦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方言》四 被荷裯晏晏兮。――《楚辞·九辩》 惟有布衾敝袛裯。――《后汉书·羊续传》 单被。泛指衾被 床帐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诗·召南·小星》 裯chóu1.单被。亦泛指衾被;一说为床帐。 裯dāo1.袛裯,贴身短衣。2.指破旧衣。
古代的人们在夏季是怎么对付蚊子的叮咬?
记得小时候住在围龙屋里,那种房子冬暖夏凉,就是夏天的时候蚊子超多,因为附近种了不少竹子,围龙屋内的排水是开放式的天井,很容易滋生蚊子。每到夏天的时候,我就喜欢收集散碎的蚊香放进铁瓶子里,等收集到半瓶以上就点着,整个瓶子都冒出浓浓蚊香烟,这种杀蚊子方式感觉超级爽!
后来去大伯家的时候发现,他使用的灭蚊方式更厉害,用整个铁脸盆装了满满一盆晒干的布惊草,点着火后用生的布惊草盖上去,这样火灭了但烟一直冒出来,布惊草的味道老远就能闻到。围龙屋的结构是每间房屋相连,大伯家用布惊草熏蚊子,隔壁几家人都能受益。大伯这种的驱蚊灭蚊方式既简单,又高效!
古代的人在夏季是怎样对付蚊子的?其实古人对付蚊子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类似我大伯的“烟熏法”。
宋朝的诗人陆游在他的作品中写过:“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陆游是用艾草来熏蚊子,不过我试验过,艾草驱蚊的效果没有布惊草好。古代药书记载,布惊草又叫小荆、土柴胡、蚊子柴等,其叶可以治疗虫、蛇咬伤,有灭蚊、灭蛆的效果。这种草被客家人视为宝贝,包粽子的时候也会用到它,而且还会把这种草的果实收集起来填充枕头,可以起到安眠镇静的效果。
除了烟熏法,那就是挂蚊帐了。其实蚊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记载,齐桓公就拥有“翠纱之帱”用于防蚊子。《诗经》里也有关于蚊帐的记载,比如“肃肃宵征,抱衾与裯”,这里的“裯”就是指蚊帐的意思。
最后古人会使用“釜底抽薪”的方法,就是在院子里放大缸,里面装适量的水,然后捉一些青蛙养在里面。蚊子产卵是要产在水里面的,青蛙也会在缸里产卵乳化出小蝌蚪,这样在春末夏初的时候,蚊子正好开始繁殖,而蝌蚪也就在这时候出来,它会把蚊子的幼虫吃掉,大大减少夏天蚊子的数量。
古人对付蚊子的方法很多,而且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方法,只是驱蚊灭蚊的效率会比较低一点,不然欧阳修也不会在他的诗里表达对蚊子的憎恨了“虽微无奈众,惟小难防毒。”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形容的是什么场景?
哎呀,这么简单的场景,不过就是基层小吏的加班,以及带加班的厌烦的牢骚罢啦!
辞职,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啦,要知道,无论古今中外体制内的怎么着都比体制外的活的要潇洒自在一些。
且体制内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证和个人的尊严,总比体制外的平头小,老百姓要多那么一丢丢,牢骚归牢骚,现实归现实,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肃肃宵征,庄严其境。
夙夜在公,谨言慎行。
肃肃衣冠,参差其羽。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明光其案,森然秩序。
典册笔牍,躬身实地。
加班过年,日夜以续。
牢骚什么?没有出息。[奸笑]
古人冬天睡觉盖什么保暖?
其实棉花这种作物,很早之前就传到中国了,只是并未大面积种植,而且也都是被贵族拿来做观赏作物。
即使到了北宋时期,也并非是每一家都能做得起棉被,毕竟那时候生产力低下。棉花又属于经济作物,老百姓粮食都吃不上,所以也根本不会选择大面积种植棉花。
不过我小时候,外婆就喜欢种棉花,我每次放学还跟着她去地里捉棉铃虫。
事实上直到明朝,人们才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我想了想,好像跟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演的很像,高翰文后期不是去种棉花,做棉布生意了吗。
其实现在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回去问一下,几十年前,包括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棉被呢。弄点稻草一铺,狗皮褥子,羊皮袄的,一盖,烧点热炕头,一样很暖和。
那么在古代,人们睡觉怎么保暖呢?
一些富贵人家,像皇亲国戚们,他们用得起绫罗绸缎,用它们制成“绵被”、“罗被”、“锦被”,这些就是染了颜色的丝绸,蚕宝宝吐出来的丝做成的。
其实这玩意也不太保暖,估计还得填充一些动物皮毛,芦花,杨絮啥的,还有鸭绒,别说,鸭绒被早就有了。而且那时候人们睡觉是要穿睡衣的,当然,那时候衣服的材质也大都是麻做的,也不怎么暖和。
当然,再有钱的,可以盖貂裘,估计这玩意也得从游牧民族那里换。像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哪去找蚕丝被,除了跟内地人换点,其他人大都一身貂啊。
穷人嘛,被子用麻布做,里面填充一些稻草、芦花、杨絮啥的,这玩意还有季节性,得提前准备好,一不小心错过了芦花、杨絮,估计冬天就要挨冻。
连大诗人杜甫,都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写到: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这这床被子,就是麻布做面,杨絮或芦花做里,盖久了又冷又硬,还被顽皮的小孩子踢破了。足可见那时候一床被子有多贵重,杜甫都盖了这么多年,不舍得丢。
包括现在北方农村结婚时,也要做很多棉被,估计棉被在过去确实属于贵重物品。如果被子不够厚,或者天气特别冷咋办呢?
其实也好办的,现在搞环保,家家不让烧热炕了,其实古代北方几乎家家有炕,南方没调查过,不是很清楚。
晚上做饭时,往灶台扔几把稻草,一晚上炕头都是热乎乎的,我小时候睡炕头,经常半夜热的踢被子。
还有热水袋,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我小时候常用,灌上热水扔被窝里。
再有就是烧炭了,杜甫还写过《卖炭翁》这首诗,可见那时候炭的需求还是挺旺盛的。
家里有小孩子的,也挺好,可以让他们来热被窝,毕竟小伙子壮,火气旺嘛。还有有钱的人家,妻妾成群,为啥有些老家伙还那么热衷于纳小妾,估计一项功能就是用来取暖。
大家想一下,为啥杨玉环这么胖,李隆基还那么宠爱她?
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冬天不冷吧!
白露滋园菊?
出自: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的“捣衣诗”
捣衣诗·谢惠连
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
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
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
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
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
盈箧自余手,幽缄俟君开。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