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称好蚂蚁庄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冷知识?
【1】:北大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
【2】:乾隆和华盛顿是同一个年代的人,虽然一个听起来像古代人,一个像现代人,但他们两个是同时期的人,而且还是同一年去世的所以为了防止鞋子粘上脏东西,就发明了高跟鞋,香水也是,因为体质和不喜欢洗澡加上粑粑的原因,为了掩盖臭味就发明了香水
【11】: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成了奸臣,写出(悯农)的李绅成了贪官,让梨的孔融成了睚眦必报的人【12】:在唐朝的时候,爸爸的称呼是爷爷,或者阿爷,叫哥哥为阿兄,叫爷爷为阿翁,另外爸爸的称呼还有其他,比如大人,或者阿大,所以穿越回唐朝后记得不要随便叫别人为“大人”【13】:大才女李清照非常喜欢玩牌,没事就喜欢玩两把,当时叫打马,类似扑克牌,赌了一辈子,但是基本上没输过,人送外号—博家之祖【14】:宋朝以前都是吃两餐的,早上十点左右吃一顿,下午四点左右吃一顿,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一日三餐【15】:清朝的格格在出嫁前,会先挑一个丫鬟来跟驸马试婚,主要就是检查驸马的时间,耐力,如果不行的话就会被退婚,然后叫驸马娶那个丫鬟【16】:汉朝的时候,女孩过了十五岁,男孩二十岁还没有结婚的话就要被罚钱和监禁,宋朝是女十六,男十八,明朝是女十四,男十六诸葛亮三兄弟为何有人被骂成狗?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魏蜀吴三国鼎力,各霸一方。被史学家称为“龙虎狗”的诸葛氏三兄弟,各事其主,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精彩的故事。
这里的“狗”, 是“功狗”的意思,“功狗”一词就用来比喻那些杀过敌、立过功的人。
多才多艺诸葛亮诸葛亮的名字,从小到大,听过无数遍。在我们这些寻常百姓的眼里,诸葛亮这三个字就是智慧的象征!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理家。蜀汉丞相!公元234年, 诸葛亮逝世于在宝鸡。
神机妙算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的故事。“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 、“羽扇纶巾”、“火烧赤壁”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还在为我们津津乐道!这位三国史上的杰出人物,在我国人民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在隆中时号称“卧龙”, 不仅在政治, 军事方面有卓越的天才,在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是有非常深的造诣,!诸葛兄弟三人中, 以诸葛亮的成就最高,这位原本躬耕于南阳的布衣,力挽狂澜,辅佐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后来刘备离世托孤,才有名作《出师表》。中学的时候,第一次读他的《出师表》,我被他深深地折服!这条卧龙,有这么深的文采!
生死不渝诸葛瑾人人都知道三国中有聪明才智的诸葛亮,却少有人知道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诸葛瑾的才能和成功其实并不在弟弟诸葛亮之下,只不过他在历史的痕迹中不多而已。
一代奇才诸葛瑾,幼年丧失双亲,和诸葛亮一起由叔父诸葛玄抚养。但是,诸葛瑾在15岁的那年,一人外去打拼。乱世中的少年,一路颠簸,直到南下遇到孙权,凭借自己真才实学,帮助吴国建立霸业。
诸葛瑾,胸怀宽广,深得孙权信赖。公元215年,诸葛瑾奉命出使蜀国。有人向孙权进谗言诋毁诸葛瑾, 说诸葛瑾与刘备互通信息(因为弟弟是刘备的重臣)。
孙权说:"我和子瑜在一起很多年了,有生死不易的誓言。他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当初孔明出访吴国,我让子瑜留下他。子瑜对我说:'弟弟已经跟随他人,义无二心。弟弟不会留下,就像我不会离去一样。
后来, 世人就用"生死不渝"这四个字,来用来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的忠贞不移。
诸葛瑾,温厚纯良的品德,对乱世中的东吴政局,有着巨大的稳定作用,孙权称帝后,封诸葛瑾为大将军。“恰如猛虎卧江东”,这句话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
平凡英雄诸葛诞当诸葛诞长大成人的时候,他的两位堂兄都已经在蜀吴两国举足轻重了。他没有依靠“诸葛”的光环,也不像他的两个哥哥,一开始就被主公赏识。在三国乱世的腥风血雨中, 诸葛诞自己摸爬滚打,在魏国是从底层做起,靠着自己的功劳,一步步爬升到征东大将军的位置。
诸葛诞在魏国的功劳,都是实打实的军功,先后参与过王凌、毋丘俭叛乱的平叛之战,表现出色,战功彪炳,因此才被史家称为“功狗”。 诸葛诞对得起这个称号,他是了不起的平凡英雄!
乱世中的魏国,宦海沉浮,诸葛诞的仕途并不是很顺利。不是在为了得到权力地位,就是为了保住权力地位的路上!因此,他的政治立场,在我们后来人看来颇为模糊。
但是,诸葛诞做官、做事、做人都很有一套, 深得人心,是个了不起的人。诸葛诞之乱,他的亲信几百人被活捉,魏军一个一个的问,“投不投降”?只要不投降,立刻斩杀。就这样从头问到尾,几百人无一人投降,都说:“能为诸葛公而死,没有什么遗憾的”。
由此可见,诸葛诞的英雄气魄,是尽人皆知且受人敬仰的。
时人曰:蜀得一龙,吴得一虎,魏得一狗。传奇的诸葛家族,一门三杰,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读史让人明智,我是三少,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这么乱?
魏晋南北朝没法不乱,乱才是正常,不乱才是异常。官面着说是因为矛盾丛生、矛盾激烈,通俗着说就是:想当老大的人多、能当老大的人也多。
01.已经管不住的豪族汉武帝外伐四夷、内用酷吏,关键是这个内用酷吏。打仗得花钱,但是花谁的钱,很重要。如果花穷人的钱,那肯定处处都是陈胜、吴广和李自成。如果花的是豪族大家的钱,那就简单一些,只要中央能够压制地方和豪族,酷吏就可以搞定。
汉武帝缺钱了怎么办?学秦始皇,把天下豪族迁到长安、迁到茂陵,说是不许这些人欺负小民,实际上就是在敲诈富人。富人有钱、朝廷缺钱,怎么办?动不动就搞个迁天下豪杰。如果还不够,那就重发货币、收财产税、搞盐铁专营。说是掠夺民间经济,但也得看掠夺的是哪伙人。
但是,汉武帝以后就不行了,汉朝皇帝再想迁徙豪族就真迁不动了。不仅皇帝迁不动豪族,而且豪族还要挟制皇帝。东汉就是一个皇帝与豪族共治的天下。灵桓之时,亲小人而远贤臣,小人就是太监、就是外戚,贤臣则是世家大族。
袁绍出身显赫,四世三公。从袁绍角度来看是:老袁家真牛!但是,从汉朝皇帝来看呢?我这个皇帝直接就让给你们家当得了,基本上你们几个豪族就把朝堂垄断了,我们老刘家可以退位了。所以,桓帝、灵帝时期,就得起用所谓的一帮小人,来压制豪族贤臣们。
但是,压不住。黄巾起义加董卓乱政,满天下就成了豪族的世界。东汉末年,天下是真得乱。但是,聚焦在地方,却一点儿都不乱,因为豪族能够维持地方秩序。然而,乱还是要乱的,因为有了力量的豪族与有了力量的地方,就要搞割据、就要搞战争。
汉末到魏晋三国这个阶段,看着是军阀战争,但军阀战争之下却是豪族恩怨。能称雄的,要么自己家就是豪族,要么得到了豪族的支持。
豪族太多,于是想当老大的就多、能当老大的就多,所以天下只能一直乱。
02.统一的西晋谁也管不了西晋实现了统一,但晋武帝仍旧面对豪族林立的局面。而且,西晋豪族比东汉豪族更厉害。看西晋君臣关系就能发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荆州“土豪”石崇,来到首都洛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外戚王恺抢洛阳首富的位置。然后,就有了石崇王恺比富。王恺可是外戚,不仅有钱而且还有皇家支持。但石崇根本就不鸟这些,一入洛阳就挑战外戚。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了,不仅不制止而且参与其中,拿出宫中宝物送给舅舅王恺,跟石崇比。结果呢?比不过,连皇帝都没豪族有钱。
没你有钱,但比你有权啊,皇帝可以收拾这些有钱的豪族啊。但是,东汉皇帝就已经收拾不动了,晋朝只能更没戏。一次晋武帝南郊祭天,就向身边的大臣求表扬,问自己像哪个历史上的皇帝。结果大臣刘毅直接来了一句,我看您像汉桓帝、汉灵帝。司马炎肯定不高兴,自己刚刚完成三国归一,哪能跟汉朝的昏君比啊?结果,刘毅接着又来了一句:汉桓帝、汉灵帝,卖官赚了钱,还知道往国库放;您司马炎,卖官赚了钱,都装自己腰包了,我看您连汉桓帝和汉灵帝还不如。然后呢?然后司马炎就是哈哈大笑,桓灵之时可容不下你这样的忠臣,看来我还是比他们强。
从中能够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皇帝是真没钱,朝廷就更别说了,肯定也没钱;另一个是皇帝是真没权,根本就管不住手下的这些豪族大臣,朝廷也是这样,根本控不住地方。
03.五胡乱华的内在矛盾东汉的时候,匈奴是被彻底打残了,而且打得叫爸爸,我们大匈奴不仅臣服而且集体投降。于是,东汉以后,就一直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这伙数量庞大的胡人移民。但是,根本就没人花心思去处理,因为豪族们一直在搞政治、搞战争。豪族不管,那朝廷还不管吗?你就看司马炎被人怼成那副德行了,他还能管得住谁,朝廷还能管得了谁。
管不住也得管,不能司马家再被篡权。于是,那就管,去天下郡县府兵、大封司马王,目的当然是压制豪族。西晋就是这么管的,结果呢?管出了八王之乱,乱战的八王找不到兵,顺手就把内迁的胡人给武装起来了,然后就是举国内战,再然后就是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只是问题集中爆发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就是汉人与胡人的关系怎么处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如何实现胡汉融和。但是,这个问题没人管,因为士族精英和司马王爷们一直搞内斗。然后,这个问题就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集中爆发了。
然后,就只能是天下大乱。乱到什么时候?胡汉融和的问题不解决,这个乱局就不可能结束。
04.匈奴、氐羌和鲜卑的三次实验汉人拿不出解决方案,那就只能让胡人提出解决方案。胡人的方案非常简单粗暴。匈奴的前赵和后赵,拿出的方案就是胡人国士、汉人奴婢,胡人欺负汉人。
但是,这个方案不行,因为汉人不仅人多力量大,而且也不允许你们这么欺负。冉闵屠胡令,就终极了这个方案,还顺带手把羯胡给灭了。
氐羌,主要是氐人皇帝苻坚,拿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彻底的四海一家、胡汉平等,大家谁也不欺负谁,一起开创新世界。但是,淝水之战后,部族存在模式的其他诸胡,立即搞起了分裂。
鲜卑,主要是拓跋鲜卑,胡人欺负汉人不行、胡人汉人大团结还不行,那就胡人向汉人学习,我们搞彻底的汉化。汉人高兴了,洛阳权贵也高兴了,但是北方的军事权贵不高兴了,于是六镇起义,北魏终结。
这是北方,胡人一直在搞实验。那么南方呢?南方一直在搞内斗,北方是胡汉融和最主要,南方是豪族问题最主要。豪族与皇室之间怎么相处、豪族与豪族之间怎么相处、地方与中央之间怎么相处?这些问题不解决,南朝不要说北伐,就是稳定下来都不行。南朝搞出了结果吗?南朝一直在搞八王之乱,只不过没有胡人掺和,规模和烈度比较小。所以,南朝就一直自己折腾自己。
05.宇文泰终于拿出了解决方案北魏分裂成为东西两魏,然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北魏汉化失败,那就集体开倒车。胡人以汉为师,肯定是不行了。那就回到原点,继续搞胡人欺负汉人,胡人就是国士、汉人就是奴婢;胡人国士去打仗、汉人奴婢勤稼穑。
东魏的老大高欢,虽然是个汉人,还是渤海望族,但他就这么玩,而且玩得特别彻底。而西魏的宇文泰却没法玩得太彻底。为什么?因为西魏守在一个又穷有小的关中,要钱没钱、要地没地、要人没人,不能实现内部高度整合,肯定会被东魏灭国。东魏占据了除关中以外的大半个北方,要人有人、要地有地、要钱有钱。所以正常发展的话,东魏灭西魏是迟早的事情。
西魏宇文泰表面搞胡化,让汉人都改胡姓,提高胡人待遇;但实际却搞起了融和,通过关陇贵族的内部通婚,实现了统治阶层的胡汉融和;通过府兵制打破了胡汉的界限,胡人和汉人都编成府兵一起上战场。上层搞关陇通婚实现融和,下层搞府兵袍泽实现融和。还有继承均田制、解放奴婢运动,通过这些手段,关中地区实现了空前团结,力量也就增强了。
关键是西魏拿出了解决胡汉矛盾的方案,获得了胡人和汉人的共同支持。那么统一这件大事,就只能由西魏、北周以及大隋来完成了。
06.还有一个矛盾始终没能解决
南朝是怎么把自己玩死的?转折点应该是侯景之乱。侯景之乱前,南朝在西边控制了四川,在东边推进到淮河,在中间扼守着荆襄。侯景之乱后,南朝在东边直接推到了长江以南,四川和荆襄基本就全丢了。
南朝为什么混得这么惨?没有能打的士兵、没有能打的将军,这只是表象原因。真正的原因就两个,一个是南朝经济实力干不过北方,因为开发晚;另一个是最根本的,南朝的豪族问题始终解决不了。一群拥有各自利益而且实力超强的地方豪族,根本就不听中央的。所以,北方即便有可乘之机,南朝也没法向北方输送暴力,因为自己还搞不定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刘裕北伐打到了关中,陈庆之七千白袍兵打到了洛阳。但是,即便输送了暴力,也无法输送秩序。要向北方输送秩序,必须解决胡汉融和的问题,南朝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就输送不了秩序,问鼎北方肯定没希望。
北周灭了北齐、大隋灭了陈朝,然后天下一统。这个一统的天下,就没问题了吗?当然有。
从以上这些历史中,我们能够看到魏晋南北朝之所以乱,是因为两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一个是豪族问题,一个是胡汉问题。东魏宇文泰,解决了胡汉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豪族问题。而且,在豪族问题之上,他又制造了另一伙豪族,也就是关陇军事贵族。在关中这个地方,关陇军事贵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北周和大隋把统治范围扩展到整个天下,问题马上就出来了。那就是豪族问题怎么解决?豪族问题还会衍生出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央地关系的问题、权力分配的问题、官僚队伍的问题。但是,南北朝的乱世总算结束了,至于剩下的豪族问题,就只能交给隋唐帝国了,但它们也没有彻底解决。
为啥刘备曹操孙权都没有一个能实现天下一统?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因为华夏大地上第一次出现了三个并存的政权,分别是:曹操创建的魏朝,刘备创建的蜀汉,孙权创建的东吴,虽然历史上以魏朝为正统,因为魏朝不仅势力强大,而且占据华夏核心地区,但一本《三国志》的出现,还是让人承认了三个同时并存的政权。
以华夏的传统文化来看,”天无二日、地无二君“,从秦始皇开创封建社会皇帝制度以来,到三国相继建立的公元229年,已经有四百多年了,在这四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乱世之外,普天之下只有一个皇帝,华夏核心思想也只承认整个天下只有一个皇帝,现在一下子出现了三个皇帝,这种情况让整个华夏子民感到困惑,无数仁人志士想从思想上找到原因。
魏蜀吴三国鼎立
为什么在东汉末年乱世结束之后,曹操、刘备、孙权分别代表的魏、蜀、吴三家政权,没有一家统一天下呢?
东汉末年的乱世与秦朝末年的乱世是完全不一样的,秦朝末年,是整个天下除原秦国之外的所有关东六国,无论是贵族还是百姓全部起来反抗秦朝,大那个反秦就是绝对政治正确的大背景下,只要扯一张大旗,拉一支队伍,几乎没有不成功的。
但在东汉末年的乱世,则完全不一样。东汉末年的乱世是因为朝廷内部政治势力的火拼,导致汉朝中央政府失去了对整个国家的掌控,朝廷名存实亡,相反,地方政府或者军阀势力却不受控制似的发展壮大,汉末乱世之中争夺地盘的基本上就是这些势力。
袁绍
比如袁绍,袁家四世三公,算是朝廷的栋梁和天下的名士,袁绍是以朝廷任命的渤海太守开始,夺冀州,占河北,败公孙,成为汉末最大的政治势力。再比如曹操,曹操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东汉朝廷的高官,曹操同样是从东郡太守的任上开始发展,击败青州黄巾军,升任兖州牧,迎天子,升任司空,败吕布,收张绣,战袁绍,统河北,一跃成为整个北方最大的政治势力。
再比如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凉州的马超,汉中的张鲁,这些汉末哪吒风云的人物,都是以朝廷命官开始发展壮大的,打着汉朝地方官的名义,抢人口,扩地盘,争资源,这些原本是东汉既得利益者,在失去朝廷的控制后,一下子变成了左右地方和天下的政治势力。
从东汉末年到走向三国鼎立的几十年间,就是这些政治势力相互角逐的时期,但是在这些政治势力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壮大的势力,这就是士族门阀。
曹操
以刘表为例,他是荆州牧,刘表之所以能够成为荆州牧,那是因为他得到了荆州当地士族门阀蔡瑁、蒯越、蒯良等豪强大族的支持,没有刘表,也有其他人作为荆州士族豪强的代言人,真正左右荆州局势的是当地士族门阀,刘表只是一个傀儡,这从他儿子刘琮被逼投降曹操就能看出。
再比如袁绍,袁绍之所以发展很快,同样是得到了河北士族和豫州士族的支持,袁绍在汉末时期是当时名声最盛大的士人,出身名门,家族四世三公,真正的根正苗红,所以支持袁绍的士族门阀越来越多,所以袁绍很快能成为汉末第一大势力,袁绍手下基本上全都是士族门阀在为他打天下,袁绍已经与士族门阀的利益绑在一起,所以士族门阀会大力支持袁绍,出钱,出人,出力,出粮,这是袁绍成功的最大作用。
再看曹操,曹操有些特殊,但是支持曹操的基本盘主要是他的家乡谯县的夏侯氏和曹氏宗亲,再加颍川士族的支持,比如荀彧、郭嘉、陈群、钟繇等等,就连当时的皇帝汉献帝都在颍川郡的许都城,曹操与士族的融合是相当多的,这是曹操在兖州大战后学到的经验,因为兖州大战,正是因为曹操打击兖州士族,所以差一点被兖州人消灭了,所以后来曹操开始融合士族势力,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及曹操个人能力非常强,所以势力越来越大,最终统一北方。
汉末局势
再说孙权,孙权是继承的父亲孙坚与兄长孙策打下的基业,直接成为一方诸侯,但是孙权巩固江东权力采用的方法却是与江东当地士族门阀不断的融合,否则孙权无法在江东生存,因为江东士族势力是非常强大,孙权依靠这些士族成功地抵御了来自北方曹操与西边刘备的攻击,并成功地建立了政权。
最后说刘备,刘备是东汉末年唯一的例外,因为整个刘备政权在早年就是一群屌丝和社会底层人物通过打拼建立的,刘备本人虽说是皇族,但早已经没落,关羽、张飞就不用了,就是社会底层人物,没有背景,投资刘备的糜竺、糜芳兄弟,只是商人,商人在当时的地位很低,连农民也不如,当时有钱可不一定有地位,还有像赵云、黄忠、魏延等人,都来自社会底层,就连诸葛亮也是没落士族,刘备政权又是一群外地人管理本地人的政权,所以一直得不到益州当地士族门阀的支持,所以在三国第一个灭亡。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
与其是三国政权的较量,不如说这三家政权背后所代表势力的较量,也就是魏蜀吴三家背后的士族力量加上君主的个人意志和能力在较量,比如说三国鼎立的最关键一战,赤壁之战就是一群为了保住江东而利用孙权野心的士族挡住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像周瑜、鲁肃这些激烈的抗曹派,哪一个不是出身士族门阀?
这些士族门阀最大的特点就是:守土有责,统一无志。他们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不愿意冒险去进行统一天下的重大风险,这可是要花钱,耗费物资,消耗人口的,所以在曹操攻打南方时,南方士族联合起来抗曹,曹操就无法统一南方,所以只能分裂为三国。
为啥谁吃不了谁呢?
刘备、曹操、孙权
有两个原因:
一是天下大势。两汉已经统一了四百多年,只在汉末时期乱了四十年而已,根据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则,天下大势力仍然是”分“的状态,所以魏蜀吴三家谁也吃不了谁,只能维持分裂的局面,这是天下大势力,非人力所能改变。
二是力量均衡,南北有差异。
魏蜀吴三家之所以维持平衡,是因为蜀+吴的力量在致等于魏的力量,除了魏蜀吴三家,其实在早期还有辽东的公孙康势力,以及西北草原和北方草原上的鲜卑人和乌桓人,曹魏要同时对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时机不成熟,所以曹操不能统一南方,曹丕也不行,不能统一就只能维持分裂了,于是就是有了三国鼎立。
吴国被灭掉的原因核心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孙权时期的衰败因素
1.孙权后期的酗酒与刚愎自用
孙权从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继其兄孙策统事,到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称吴王,太和三年(公元229年)称皇帝,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四月病死,他实际做了五十多年的江东之主。
孙权继承孙策统事时,只有十五岁。他在前半生是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他能团结人,对周瑜、鲁肃、吕蒙、诸葛瑾、陆逊这些将领,能够推心置腹地信任他们,从而取得了他们的拥戴。
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沉湎于酒。他称吴王的时候,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三国志·吴志·张昭传》)又在一次宴会中,孙权自起敬酒,有人假作喝醉了酒不肯再喝,孙权几乎将他杀死,经大臣谏争得免。“权因敕左右,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这种酗酒的风气到孙晧时更加发展了,酗酒成为东吴亡国的原因之一。
孙权在称帝以后,刚愎自用,这在三国的君主中,也是少见的。公元233年,割据辽东(都于襄平,今辽宁辽阳北七十里)的公孙渊向孙权上表称臣,孙权非常高兴,实行大赦;并且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率兵七八千人(号称万人),乘船前往辽东,授予公孙渊燕王的封号。满朝文武都说:“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宿舒、孙综,两人为公孙渊的使节)。”(《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孙权不听。
东吴的元老张昭更是竭力规劝,孙权和张昭反复辩论,甚至要杀张昭。张弥、许晏等人到了辽东,果然被公孙渊所囚杀,公孙渊还把张弥、许晏的首级送给魏主曹叡请赏,七八千士兵中,由海上逃回到东吴的只有六十多人。这个例子,说明孙权的刚愎自用,发展到什么样程度。
2.皇储之争
孙权晚年,统治集团内部斗争逐渐激化。孙权立长子孙登为太子,登先于孙权病死。孙权又立登弟和为太子,封和弟霸为鲁王。孙权宠爱孙霸,孙霸想夺取太子的地位,于是朝臣就分为两大派。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拥护太子和;骠骑将军步臂、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支持鲁王霸。
孙权看到大臣分成两派,恐怕自己身后也会像袁绍身后那样酿成大乱,就废太子和,并命令孙霸自杀,而立少子孙亮为太子。公元252年,孙权病死,孙亮即位,那时他才九岁,不得不由孙权生前安排好的大将军诸葛恪来辅政。
3.江东世家豪族的扩张
东汉末,由于牧守混战,江准构兵,江东以吴郡顾、陆、朱、张姓为首的世家豪族大地主,希望江东有一个强有力的军事集团和他们的地主武装结合起来组织一个理想的政权共同来维持江东的局面。
这种政权的出现不仅可以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而且可使他们的庄园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孙策兄弟,正是他们物色中的理想人物,而孙氏兄弟也端力拉拢他们,孙策嫁女给陆逊、顾邵;孙权称吴王以后,亲拜顾雍老母于庭前。后以顾雍为丞相,雍为相历十九年之久;朱桓被重用,领有部曲万人。陆氏家出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四姓子弟,担任郡县守令的更多。
这样承平日久,形成了世家庄园,庄园内俨然一个实力雄厚的独立小王国。庄园经济实力这样雄厚,毋怪江东世家豪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一直到南朝陈亡还未下降,吴郡陆氏,在唐一代还出了六个宰相,吴郡顾氏在唐代亦有宰相,到唐末,才渐渐衰落下去。他们的政治地位延续那么久,从他们的庄园经济来看,并不是偶然的。
除了佃客的赐予以外,东吴的军队中,由于士兵的佃耕土地,多是父子相承,因此出现了世袭兵制度。兵是世袭的,将领也有不少是世袭的。东吴将领统率军队,往往是终身职,身死之后,他的部曲,照例应由长子来承袭“兵业”,长子死后,或有其他原因,则改由次子统率;无子或子幼,则由弟或兄弟的儿子来带领。
江东的世家豪族大地主,差不多都是将领,因此,他们差不多都有部曲。朱桓部曲万人,以后由他儿子朱异承袭他的兵业;陆逊部曲数千人,以后由他儿子陆抗承袭他的兵业;陆抗部曲数万,抗死,五子分领。当时江东世家豪族大地主的实力,连敌国都不敢轻视,所以魏大将邓艾说:“孙权已殁,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世族地主权力的扩张也就意味着政府权力的缩小,因此,在东吴政权后期,皇室和大族之间是有矛盾的,不过矛盾是次要的,而他们之间的互相依存,共同对隶属农民进行榨取,却是主要的。
二、后孙权时代的乱局
1.诸葛恪的劳师动众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年轻时就为孙权所器重,在陆逊死后代逊领兵。他秉政以后,裁撤监视文武官吏的校官,豁免百姓积欠政府的逋债,除去关津的杂税,开始时吴人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史称诸葛“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可是东吴统治集团内部,自孙权废太子和时起,矛盾一直很尖锐、诸葛恪秉政以后,还没有能够完全控制这种局面,照理他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的整顿上,而不宜轻启边衅。
诸葛恪在秉政的第二年,忸于巢湖东兴堤(在今安徽含山西南)一次小胜,就轻率地征发了近二十万兵众,围攻曹魏的合肥新城,从四月围攻到八月,由于暑天,士卒疲劳,感染瘟疫,死亡的很多,诸葛恪只得撤兵。于是吏民失望,朝野怨艾。东吴的宗室孙峻(孙坚弟孙静的曾孙)就利用人们对诸葛恪的不满,在宴席间杀诸葛恪,由孙峻以丞相代恪辅政。
2.统治者的先后更替与民生的日益艰难
过了两年,到了公元255年,孙峻病死,孙峻从弟孙綝代峻辅政。公元258年,孙綝废黜了孙亮,拥立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孙亮兄)为帝。同年,孙休杀孙綝,把统治权力收回到自己手里。
孙休做了六年皇帝,公元264年病死。这时蜀汉刚灭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变为魏、吴两国对峙的局面,吴国西、北两面,都受到魏国军队的威胁。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等认为国家面临危机,宜立长君,所以拥立故太子和的儿子二十三岁的孙皓为皇帝。
从孙权末年,到孙晧亡国,二十余年间,东吴屯田上的隶属农民,生活更为困苦。民屯的屯田客过去是不服兵役的,到了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后,东吴为了要补充兵力,来充实长江防务,就取消过去屯田客不服兵役的规定,开始抽调民屯的屯田客万人去作战士。兵屯中的佃兵,过去规定“不给他役,使春惟知农,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责其死效”(《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自孙权死后,什么工作都交给佃兵去做,兵士不但要给皇帝修建宫室,而且还要替将领“浮船长江”做买卖,或受雇去当佃客,把盈利和薪资,全部交给将领,这样不仅影响屯田,使收获量减少造成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蓄的严重危机,也使屯田土兵因徭役太重,出现了“弃子”(《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不养,“父子相弃,叛者成行”(《三国志·吴志·贺邵传》的现象。
东吴的统治者为了加紧对人民的压榨,还采用西汉统一时代的“酤籴”“算缗”等等旧办法,来增加政府的收入,供养庞大的军队。当时全国民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而“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平均十人负担一个士兵,自然弄得“民力困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老幼饥寒,家户菜色”(《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全国人民要怨声载道了。
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腐化奢侈的生活,打算扩大官营的手工业工场,命交州的地方官吏抽调民间的手工业工人一千余名到建业,来补充官奴隶数额之不足,以致引起了交州以吕兴为首的农民起义,接着永康(今浙江永康)也发生了以施旦为首的农民起义,广州又发生了以士兵郭马为首的起义,东吴境内的阶级矛盾,已激化到不可缓和的程度。
三、孙皓残暴统治与亡国
1.孙皓的残暴统治
孙晧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暴君。濮阳兴和张布拥立他做皇帝不久,见他粗暴骄盈,又好酒色,非常懊悔,孙知道后,就杀死兴、布。接着又杀死了孙休的妻子和孙休的两个儿子。夏口(今汉口)督孙秀(孙权弟孙匡之孙)以宗室至亲握兵在外,为孙晧所不满,被迫投奔晋朝。侍中韦昭著有《国语》注等书,是东吴著名的学者,“常领左国史。晧欲为父和作纪,曜(即“昭”,晋人避司马昭讳所改)执以和不登帝位,宜名为传。如是者非一,渐见责怒,晧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酒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
韦昭平日的酒量,不超过二升,孙晧嫌他不多饮酒,“积前后嫌忿,收曜付狱”(《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最后还是把他杀了。常侍王蕃也以“不能承颜顺指,时或迕意”,在一次酒会中,“沉醉顿伏”,孙晧还说他是假醉,“呵左右于殿中斩之”《三国志·吴志·王蕃传》)。
孙晧还常常施用剥面皮和凿眼睛的酷刑,如果臣下不顺从他或敢于迕视他,他就施用这些酷刑。小小一个吴国,当时后宫将近万人。孙晧还“激水人宫,宫人有不意者,辄杀流之”(《三国志·吴志·孙晧传》)。
在晋灭吴之后,晋武帝问东吴旧臣薛莹:“孙晧之所以亡者何也?”薛莹回答说:“晧之君吴也,呢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危亡之衅,实由于此。”(《三国志·吴志·薛综传》)。单凭薛莹这几句话,就知道东吴是非亡不可的了。
2.西晋灭吴之战
公元279年(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分六路出兵: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趋涂中(今安徽全椒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横江浦,南对江南之采石),建威将军王戎趋武昌,平南将军胡奋趋公安(油江口),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趋江陵;益州刺史龙骧将军王濬自巴蜀顺流而下。
六路军队共二十多万人,受大都督贾充节制,贾充率中军驻扎在襄阳。王濬在公元272年时,就在蜀中召集兵夫一万多人赶造船舰,大舰“长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八年)。当王濬大规模造船的时候,木片碎屑沿江漂下,东吴建平太守吾彦把这个情况向孙晧汇报,并请求在秭归增加军事力量以防晋军出峡东下,孙根本不考虑吾彦这个建议。吾彦只得在江碛要害之处,加置了一些铁锁链来横截江路,同时还铸造了许多一丈多长的铁锥,暗置江底,使大的船舰无法顺利下驶。
这时王濬率水陆军七万人乘楼船东下,先作大筏几十个,方百余步,筏上缚草为人,披甲持仗,由善识水性的兵士推筏前进,遇到江底潜伏的铁锥,设法取出。又做了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的火炬,放在船前,遇到横截江路的铁链,用火炬把它烧断,楼船便通行无碍。王濬顺流而下,于次年二月攻下东吴的西陵(今湖北宜昌市东)、乐乡(今湖北松滋东);随后又会同王戎,进克武昌,直趋建业。杜预也攻取江陵,沅水、湘水流域及其以南州郡望风归顺。
东吴丞相张悌率精兵三万渡江迎战,结果为王浑的军队所击败,全军溃散,张悌阵亡,这样,长江的制江权完全掌握在西晋方了。王濬自武昌扬帆东下,“戎卒八万,方舟八里”,“兵甲满江,旌旗烛天,威势甚盛”(《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吴军军心涣散,望风而逃,孙晧只得投降。吴立国凡五十七年而亡。
四、东吴灭亡后江东世家豪族的影响
东吴政权被西晋消灭了,可是江东世家豪族大地主除了缴出东吴政权过去交给他们率领的一部分世袭兵以外,他们的经济基础一点也没有变动,他们的家兵,也并没有收编或解散。
这支武装力量,在以后西晋政权崩溃的时候,还起了周玘“三定江南”的作用,成为东晋统治阶级稳定江东的重要支柱力量。
江东世家豪族大地主的经济基础,何以不为西晋政权所消灭呢?江东世家豪族大地主的武装,何以不被西晋政权所解散呢?这有一定原因。西晋统治者在灭吴之后,看到江东世家豪族大地主内部很团结,经济势力很雄厚,武装力量很强大,这对中央来说,固然有所不利,可是东吴末年,江南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保留江东世家豪族大地主的武装力量以及滋养这种武装力量的庄园经济,来共同镇压人民,比消灭它远为有利。
因此,吴亡之后,西晋政权一面让江东世家豪族大地主的庄园经济和武装组织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另一面还吸收江东世家豪族大地主中的著名人物如陆机、陆云、顾荣、张翰等到中央去。
不过,江东世族大地主并不留恋“素衣化为缁”的中朝一一洛阳,天天想回到江南去。陆机临死,还惦念着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西平原村)的鹤唉;顾荣念念不忘江南的水味;张翰见秋风起想到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脍,立刻辞职回家,正因为他们的庄园,不因东吴政权的倾覆而荒芜,才念念不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