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端午三友,清明下午可以上坟吗?
很多朋友表示自己忙于工作,想要在清明节这一天下午给亲人扫墓,那么清明节下午上坟可以吗?清明节一般都是上午扫墓,且从传统上来看都是上午八九点来上坟的比较多,当然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的风俗也是不- -样的,有的地方还不是很讲究,所以下午也可以扫墓。关键还是看自己的时间安排。其实还是早上上坟的人少- -些,且天气也非常凉爽,下午扫墓会很爽晒,环境也比较嘈杂-些。
清明节下午上坟可以,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上午上坟,而且还要在八九点的时刻,还有的地方讲究在5-7点,即卯时去上坟。如果没时间去上坟,那么最好是在下午三E点之前上坟,完成祭祀拜的活动。但是最好不要选择在晚上去上坟,老话说晚上是阴气最重的时候,也是上坟的禁忌时因此,因此不能晚上去上坟。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的重要意义。
扫墓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最近祭祀扫墓也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由于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我国各地政府现在都在努力倡导移风易俗,大力推动文明祭祀模式,“云祭祀”,那么,清明节扫墓时间有什么讲究呢?上午好还是下午好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看完之后涨知识!
虽然,今年清明节禁止祭扫,因为疫情还没有结束,为了杜绝疫情再次复燃,只能暂时取消一些节日风俗,不过最近几天有农民们陆陆续续会去坟地栽种小树,整理整理坟地的野草,至于清明节上坟是在上午还是下午,各个地方风俗不同,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应该可以确定,一个地方要么是上午,要么是下午,不会存在全天都可以的情况,因此,要根据自家实际情况而合理安排时间,选择大家都能抽空的时间去上坟。如此一来,上坟不仅日期不固定,就连是上午去还是下午也难说了。不过,民间也有“清明烧在前,十月一烧在后”的说法。意思就是说,清明节上坟烧纸,最好选在清明节的前几天,而十月初一上坟烧纸,最好选择十月初一的当天,或者十月初一的后几天;一般来说,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5-7点,但是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所以扫墓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即上午 9 时后到下午 3 点,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当然了,扫墓并不是简单地到坟上转一圈就走,到了坟上还要做很多事。例如,把坟上与坟周围的柴草砍掉,有时还要给坟添土,接着就是一套祭祀程序;其实每年不管是清明节还是十月一,一春一秋两大祭祀节气,都是农村人比较重视的,这就是传统习俗的魅力吧,不过,小编觉得清明节上坟重点在于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宗族之间的认同感,是我们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节日,是我们抒发尊敬祖先、继志述事的节日,这才是我们继承清明节的根本所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天是阳历的三月二十五,清明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这是2021年的第一个小长假,旅行计划也被许多人提上了日程。不过在欢乐之余,清明和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并称为全年“三大祭祖日”,上坟这一习俗必不可少。外出打工的人,也都提前回到家里,聊表内心的思念。 在中国历来都有“死者而大”的观念,在这一天的规矩也是特别多。比如老百姓流传的这句“清明下午三禁忌,如若触犯消财气”,这“三忌”到底是什么?我们还是需要了解一下,做好规避。因为清明才是农历的第二月,难道一年刚开始,就要沾惹上这样不吉利的因素吗? 下山之前要关窗 在清明这一天,人们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关上门窗,这是什么道理?这一天是“鬼节”,这些祖先们都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阴气很重。同时人们讲究“阴阳有道”,那就必须要有明显的划分。白天有太阳,阴阳之间可以保持一个平衡,如果太阳下山之后,阴气就开始旺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让这些阴气飘到自己家里。同时家里的灯必须开到十二点,灯火向阳,代表阳气很盛,二者如果相碰,阴气就会避而远之。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讲,阴气过多就会产生晦气,这来年财运能好吗? 回家之后不串门 很多人在早上上坟之后,想着利用这个假期进行走亲访友,这一点无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在清明下午。因为人在上坟之后,身体上带有很大的阴气,去串门那就代表着把身上的阴气带到别人家里,这对主家能有好处吗? 当然并不是说不能见面,只是尽量避开这一天。如果因为工作原因,只有这一天有时间的话,双方可以约在外面的饭店。因为饭店是十分热闹的,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这些阴气消散,又何来不吉利的因素可言呢? 下午时间不上坟 品史君生活在北方,这边讲究上坟的时间是清明前三天和后三天,当天不允许上坟。一方面是因为上坟的人过多,不利于祖先接收祭品;另一方面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回家的人比较多,许多人都抢不到票,可以避开这个高峰期。
如果准备在清明这一天上坟,那就必须早起。太阳没有出来之前,阴气比较旺盛,利于祖先去接收这些祭品;如果在下午,太阳比较旺盛,容易造成阳旺阴虚,对祖先是不利的。如果惹得祖先不开心,又怎么会得到他的保佑?财运自然也不会旺盛。
你会提报家乡端午节的什么特色民俗?
笔者是甘肃庆阳人,说到端午节的名俗特色,知道庆阳的朋友肯定也知道“庆阳西峰香包甲天下”吧!
说到端午申遗,笔者肯定会提报佩戴香包这个习俗。
庆阳香包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货"。庆阳地区有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绌"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后借称用布缝制、袋口能松能紧的包袋)的习俗。其起始时间尚不可考,据说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薰蒸法"。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不断。草药被称为"香草",因而药袋便称为"香包"或"绌绌"。中华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800年以上。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20世纪60年代以前,庆阳香包的绣制普及到家家户户,庆阳女孩儿多"七岁八岁学针线"。20世纪60年代,庆阳香包开始走向沉寂。近二十年,香包的制作与刺绣又开始复兴,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庆阳香包的制作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汉族纯手工艺术品,构型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线盘类香包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即将线盘成品连缀,吊上彩穗)等,如此制成的香包可以随身佩戴,可以挂在门庭,也可以馈赠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立体刺绣类香包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平面刺绣类香包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庆阳香包的主要类型
庆阳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头戴型、肩卧型、胸挂型、背负型、脚蹬型。
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
庆阳香包的文化传承意义庆阳香包,传统色彩浓重,工精湛,立体感强,动静互补,民俗意识深厚,均有其美好的象征性,是民间艺术瑰宝。作为端午节的民间传统饰物,庆阳香包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件件都被赋予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华夏古老文明博大、雄奇、阳刚的民族魂魄。
祛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题。而隐喻象征、托物言志则是香包的鲜明艺术特色。庆阳香包的图案和造型非常考究,具有丰富的意蕴:老虎狮子象征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保平安;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两性相爱、交合、生育;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的坚贞甜美;用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取其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喻意老年生活富有情趣;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盼望孩子健康平安。
在庆阳农村,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楼台亭榭、几何图案,以及人物等等均可成为香包刺绣的题材。心灵手巧的民间艺术家们,凭着一针一线一把剪刀,就把活灵活现的龙、凤、金鱼、小老虎、狮子、蛇、蟾蜍、壁虎、蜈蚣、蝎子等图案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在芳香四溢的香包世界里把玩欣赏,以此寄托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
庆阳香包节庆阳连续14年来端午节来临时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展示各种各样异彩纷呈的香包,向全世界展现了不一样的香包文化,香包节还促使庆阳决策者提出了在庆阳香包刺绣的基础上发展"陇绣"产业的概念,要经过不懈努力使"陇绣"能与中国的苏绣、湘绣齐名,使作为北绣的"陇绣"以独特的"雄风雅意"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这也是庆阳人的气魄。庆阳人探索着,大步地前进着。
最后一句话,如果是我进行端午申遗,我会提报甘肃庆阳端午节佩戴香包的特色民俗,了解庆阳的朋友们,你们的看法呢?说说看。。。草木灰为何被农民称为万能灰?
草木灰之所以被农民称为“万能灰”,主要是草木灰用途比较广。不仅是农家肥的一种,用于农业生产,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材料,还可用于一些传统民俗之中。
在农村,草木灰主要有两种来源:
一是农村传统统柴火灶,烧柴火时产生的灰,或者火塘烧柴火时产生的灰。通常来说,这种方式产生的草木灰数量不多,但是,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累积起来后,到了一定时间,数量也不少。
二是野外积肥烧制。这种做法,是长久以来,农村一种传统的积肥方式。在农村集体时期,虽然有了化肥,但要指标和钱购买,生产队为了节省成本,还普遍采用这种办法。主要做法是,在野外铲草皮、肥土等,与草木堆在一起烧,烧透后就成为草木灰。因这种方式烧成的灰,泥土占大多数,草木灰占少数,农村习惯称之为土灰。
农村所说的万能灰,通常指柴火灶或火塘里的草木灰,野外烧制的草木灰不能称“万能灰”。
1、草木灰作为肥料并非“万能”,受很多限制在农村,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草木灰作为肥料,一般都是单独使用,不能与人畜粪尿混合使用,也不能与粪肥、厩肥、堆肥等混合使用。
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说,草木灰是非常好的无机肥料,是碱性肥料,不能与农家有机肥混合使用,否则就会降低肥效,也不能和酸性化肥混合使用,比如,硫酸铵、硝酸铵和碳酸氢铵等,否则就会起化学作用,失去肥效。
另外,草木灰不适宜在带碱性的土壤中使用,否则,会使土壤的碱性更重,不但起不到增肥的效果,反而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同时,根据农民的经验,使用草木灰时,通常要用土覆盖,这样才能达到施肥的效果。
因此,草木灰作为肥料使用,并不是“万能”的,其优势比较突出,如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同时又含有所有植物矿质元素。草木灰的缺点也比较突出,也就是在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上面已经讲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2、草木灰在农村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较广一、用于食品加工
草木灰带有碱性,在农村常被作为碱,加工制作一些食品。农村比较常用的就是用来做粽子和魔芋等。下面就列举几个比较常见的例子。
草木灰溶液煮粽子
到了农历五月初三和初四这天,村里家家户户到门口烧稻草,把草灰收集起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把草灰放在清水中搅匀,等澄清后,用布把水里的草灰渣滤过,然后用这水煮粽子;二是把草灰包成粽子,放到锅里与粽子一起煮。也有的不用烧稻草灰,而是用柴火灶内或火塘内干净的草木灰,包成粽子形状,放进锅里与粽子一起煮。
也有的地方不用草灰或草木灰,而是用石灰包成粽子形状,放进锅内与粽子一起煮。
三种“灰”的作用是一种的,都起到碱的作用。但是,煮出来的粽子的色香味有一定差别。以稻草灰煮的粽子最佳,颜色呈暗黄色,香味浓郁,米粒煮成溶胶,口感特别好,粽子放的时间也比较长,不会变味。柴火灶中草木灰煮的粽子次之,石灰煮的粽子又次之。
草木灰溶液煮蘑芋
蘑芋,古称蒟蒻[jǔ ruò],我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如鬼芋、蒻头、花麻蛇、南星头、花梗莲、虎掌、蛇头草、灰草、山豆腐等,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
蘑芋不能生吃,要进行加工后才能吃,且还要加工到位,如果加工不好,吃起来会“咬”人的口,即口腔很“麻”。实际上,蘑芋全株有毒,以块茎的毒性最大,因此不能生吃。在加工时,也就是把蘑芋的块茎磨碎时,如果沾在皮肤上,会痒得让人难受。因此,人们在加工蘑芋时,总是小心翼翼的。
然而,蘑芋的块茎加工成豆腐状,又是农村一道农村传统美食,因此,蘑芋才在农村广为种植。
蘑芋传统加工,也同样用稻草灰,或草木灰。也有一些人用石灰和碱,但在颜色上没有稻草灰加工的粽子漂亮。稻草灰加工出来的蘑芋是青灰色的,青油油的,比较软和,口感好。石灰和碱加工出来的是灰白色的,比较硬,口感要差一些。因此,过去农村普遍用稻草灰或草木灰加工蘑芋。
草木灰煮干蘑菇
在农村,山野之中生长各种蘑菇,但是,能够吃新鲜的只是少数的一些品种,大多数的蘑菇都有毒,吃了有毒的鲜蘑菇会中毒。然而,如果把蘑菇采回家晒干后,通过长时间的开水煮,山里大多数蘑菇就变成可食的了,只有少数的蘑菇仍然不能采摘食用。
干蘑菇水煮的办法,就是把干蘑菇放到水里,然后加一定数量柴火灶里的草木灰,一起煮沸,煮沸后,在煮沸过程中,还要多次加入草木灰,煮上两小时以上,再焖上一晚,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就可以炒菜吃,是农家一道美味。
二、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用草木灰清洗锅碗瓢盆
农村每天用来做炒菜的锅瓢,吃饭的碗筷,洗碗的盆等,免不了要沾上油脂,用水洗不掉。
过去农村还没有洗碗液及洗涤剂,通常用热水洗碗,靠热水把油脂溶化后洗净。但有时,一些油渍用热水也洗不去。农村民众就发明将碗淋湿后,用草木灰擦拭,很快油渍就去掉了。
过去农村,人们依照这种办法,用草木灰洗一些污垢比较多的衣服和被子,效果也很不错,有时比皂角(过去农村用来当肥皂的植物果壳)还好用。
因此,草木灰是过去农村常用的一种原生态“洗涤粉”,可以清洗多种物品。
用草木灰消毒
在农村,农家常用草木灰消毒,其功效与石灰粉是一样的,只是石灰粉刺激性,对人畜的眼睛和鼻子有一定的刺激,严重的还有伤害,草木灰则没有这种刺激性,只是在用量上比石灰粉多。
草木灰一般用于上关着家畜和家禽栏舍的消毒,不会对家畜和家禽造成伤害。没有关家畜家禽的栏舍,一般用石灰,没有石灰的人家,也用草木灰。
在农村,有老人去世的房间,通常也先撒草木灰,隔一段时间清扫后才使用。
草木灰用来止血消炎
过去,农村养母猪下仔后,要把雄性猪阉割掉,买来的仔猪如果是雌性的,要宰掉。
按照农村传统做法,在阉割和阉完仔猪的时候,阉割仔猪的人(通常为非专业人员)和宰猪匠(通常为专业人员),要在伤口上涂抹一把草木灰(有的地方用锅黑粉末),这样就可以止血和消炎,仔猪的伤口就长得快,也不怕被感染。
3、草木灰在民俗中的用途在过去农村民俗之中,柴火灶膛或火塘,被人们视为“神圣”之处,民间认为是灶王爷(柴火灶)和火炉神(火塘)居住之地,不能亵渎。
比如,在过去农村,不能向灶膛和火塘吐口水、抛鼻涕,也不能让小孩的尿拉进灶膛和火塘,不能用脚踩踏灶膛和火塘,不能在灶膛前面和火塘边洗澡,不能在灶膛和火塘污秽之物等。
也就是因为如此,除夕更换香炉灰的时候,有些农村(不是所有的地方)认为灶膛和火塘里的草木灰是最干净的,也就用里面的草木灰来作香炉的底灰。
一些农村,还有草木灰打粮囤的风俗。正月二十四这天,人们在院子内用草木灰在地上画粮囤,俗称打粮囤,寓意一年的粮食生产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收获的粮食装满粮囤。
过去农村,人们迷信地认为草木灰能够避邪。比如,在一些农村,家里有人到别人家参加丧事,在回家进门时,家里人要在门前撒一些草木灰,让参加丧事的人从草木灰上走过。人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参加丧事的人,把晦气带回家里,而草木灰有祛除晦气的作用。
类似这种民俗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而言之,草木灰被过去农村民众称为“万能灰”,其中的含义,并不仅在于肥料的作用,还在于草木灰在日常生活和民俗中,被人们广泛使用。
端午节卖水果广告语?
好吃才是硬道理
果然多
花果山
送礼佳品
精神零食
甜蜜蜜
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健康的要求并帮助家乡农业走出农村,芥菜种特地为大家带来了远自安徽寿县的不打农药化肥的原生态桃子。根据当地桃子的生长周期,预定端午节前后开售(欢迎预订)。
为此,特向各位读者征集端午节售卖桃子的广告词,要求作品简洁精炼,朗朗上口,易读易记,便于传播。
1、端午尝好桃,寿县原生桃。
2、不约王母蟠桃会,只吃寿县油桃脆。
3、美好寿福,“桃”醉端午。
4、“寿”祥端午,“桃”你欢欣。
5、端午可贵,寿县“桃”醉。
6、天宫蟠桃,人间寿(县)桃。
7、粽·情端午,桃·醉天下。
8、一品寿县鲜桃,乐享生态美味。
9、你淘,我淘,寿县毛桃。
10、寿县临塘有三友?蟹虾鱼齐享天然;莫非桃花源中国?往来结果众人盼;桃之夭夭及时选。
11、寿县好桃,世界骄傲。
12、端午,“桃”醉寿县,美味果不其然。
13、原生毛桃,健康食尚。
14、生态好品质,绿色好味道。
15、端午送礼生态桃,健康美味哪里逃。
16、鲜桃献寿,端午开售。
17、端午寿县桃,经“尝”忘不了。
18、盛名生态桃,寿县信诚达。
19、好桃原生态,好吃乐开怀。
20、这个夏天我不会让你桃出我的手掌心。
21、生态寿县,桃醉天下。
22、寿县桃,jinTang114.ORg长寿桃。
23、传千年寿脉,享生态原桃。
24、原生态,超水灵,正当时——安徽大寿桃,端午快尝鲜。
25、端午寿桃(售桃),逃(桃)之夭夭。
26、生态毛桃,美味佳肴。
27、端午约棕更约桃,寿县好桃上海到。
28、寿县的桃子是个宝,无农药化肥就是好。
TIPS:
我们安徽寿县的养殖基地一期总产量约15000斤,拥有毛桃和油桃两个品种。
我们的优势是:阳光充足,无农药化肥,原生态。因为我们选用的桃子都是依傍着在蟹塘、虾塘和鱼塘成长的,而化学肥料一旦进入土壤便会影响水产品的生长,因此,我们的桃树根本不可能使用化肥!
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如何共处?
节日的背后是文化!
节日是民俗的缩影,当民俗逐渐消退,节日就失去了灵魂,只留下“假期”这幅躯壳,空荡荡、冷清清,于是新兴事物乘虚而入,比如——热热闹闹的消费狂欢。
小时候,觉得节日越多越好,至于怎么过不重要,可以放假、不上学就好。以前习惯叫“礼拜天”,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个名称、一个放假的日子,现在叫星期天。现在的人们,都觉得春节越来越没年味了。当下,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都尴尬,谁也不比谁强。
很多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没过明白,估计也不会深究圣诞节的背景,热闹就好。现在的节日,更像一场快餐,还没到日子,商家就帮你安排好了,商超希望你去购物,景区希望你去旅游,餐馆希望你去吃饭,看楼车早就到位,院线希望你能再挤点时间,去看场电影。还不够的话,商家为你再创个新节日,花钱就对了哦。
还原节日元素,输出节日内涵。当你真的了解屈原,你会发现,包粽子比吃粽子更有意义,划龙舟比看龙舟更过瘾。
端午是祛病防疫的节日。时值寒气和暑气交替,阴雨较多,容易形成寒湿之邪,因此古人在端午时节用艾叶、菖蒲、大蒜等祛除寒湿以防疾病;阳气变盛,五毒出动,古人以雄黄酒克之,大人饮用,小孩脸上涂个“王”字。许仙的白娘子,注定逃不过端午这一劫。
“端午三友”艾叶、菖蒲、香囊,你齐集了几个?雄黄酒涂在哪里了?还有什么健康生活方式值得推广?只吃几口粽子,不算过端午节。
把文化底子做足了,把活动形式丰富了,在节日中找到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才算是过好了传统节日。
你能西化,我也能东进。光绪年间,李鸿章在俄方的招待酒会上,见盘中的冰激凌冒着白气,以为是冰激凌热得冒气,就向冰激凌吹气为其降温。俄国人见此哈哈大笑,李鸿章十分尴尬,心中一直耿耿于怀。
不久后,李鸿章请俄国使臣吃过桥米线。俄国使臣不知有诈,以为这是一种温热食品,俯身就喝汤,被烫得哇哇直叫。
文化是包容并蓄的,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可以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广东地区有很多侨乡,有很多中西风格结合的建筑,建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象妇女节、劳动节这类西方现代节日,我们就过得很愉快。幼儿园做得很好,母亲节、父亲节时,教会小朋友做卡片向父母表达爱意,就很有意义。
提出这个问题,估计是担心西方宗教节日。知己知彼,开眼看世界,都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取其精华吧。我们要有文化自信,相信中华民族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几千年来,底蕴和底气都应该是杠杠的。
我们既要参与到西方节日中去,也要肩负使命,将传统节日推广出去,让世界过好中国节。
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如何共处,我觉得很简单,合理安排好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