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t弹道轨迹瞄准器,有人说榴弹炮炮弹落在坦克周围50厘米内可以把坦克炸成零件?
榴弹炮和榴弹炮不一样,坦克和坦克也不一样。这里有一些照片演示了大口径榴弹对坦克的杀伤力。很多坦克正面装甲虽然很厚,车体和顶部不过30mm左右,超压和3倍音速的榴弹破片是完全可以摧毁坦克的。二战中的su152,就能放翻整个动物园,前提是打得中。
不但大口径榴弹直接命中可以有效摧毁坦克,近失弹也可以破坏坦克行走装置/外部附件,从而瘫痪坦克。
当年面对北方钢铁洪流,中国军方验证了以大口径榴弹炮对坦克集群进行拦阻射击战术的有效性。当然,在一马平川的北部边陲,坦克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从最大射程处冲到榴弹炮阵地面前,这种战术的悲壮不言而喻。
一种常见的抬杠说法是,榴弹炮能反坦克,还要破甲弹、脱穿干嘛。这就从效能上解释一下。800g的聚能装药,足够破甲弹打穿200mm装甲,而同样的能量,四处发散的高爆弹显然只能给坦克主装甲挠挠痒。然而大口径榴弹可能装上8000g的炸药,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如果坦克能装上155炮打榴弹,就是偏上几十米也能破坏对方坦克,但是重量,机动性,携弹量,瞄准速度等限制了用榴弹炮反坦克的效果。
就如同步兵武器没法用脱穿弹,而只能用破甲弹反坦克一样,坦克炮使用脱穿弹是一种综合指标的妥协,并不说明榴弹不能打坦克。
su152,大力出奇迹的坦克歼击车兼职自行榴弹炮
据说是su152的牺牲品,一只被爆头的灰熊
152拆黑豹,零件
152拆大象,零件
侧面偷袭不够英雄,正面来一发,零件
被105mm榴弹击穿前装甲的黑豹
155mm榴弹落在30米内,摧毁了坦克行动装置。
脉冲多普勒近炸引信高爆弹近炸和直接命中造成的毁伤
中国军队的93式迫击炮?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迫击炮?这可是步兵利器,不说别的,根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面战场上的伤亡有一半以上都是来自于迫击炮。
当年抗战那会,八路军打日军的时候,迫击炮这算是重火力武器了。
怎么说?迫击炮过去厉害,其实放到现在也不逞多让,同样是部队里列装的必选武器。
根本性原因,就是迫击炮具有结构简单,机动性强,发射速度快,杀伤力大的特点。
而战场上要的是什么?要的就是快准狠,而小小的迫击炮还就囊括了这三个属性。
所以迫击炮如今不仅仅装备给了步兵,甚至于空降兵,海军陆战队或者其他兵种,迫击炮都属于必备武器。
今天要说的这款九三式迫击炮,是我国在1993年研发出来的。
那么当时为什么要研发这款迫击炮呢?
原因是当时的大环境照成的,在1990年以后,世界上对于迫击炮的需求不仅开始增加,而且对迫击炮也有三个要求,第一射程要远,第二威力要大,第三机动能力要强。
围绕这三个要求,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搞自己的迫击炮,这让迫击炮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迫击炮。
那么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也就开始研发起新一代的迫击炮,最终出来的成果就是九三式迫击炮。
九三式迫击炮的口径其实并不大,只有六十毫米而已,按照口径来算的话,九三式迫击炮算是小口径迫击炮了。
但因为当时的研发要求是围绕这三个要求进行的,最终出来的成品出人意料,九三式迫击炮陈伟同类迫击炮中射程最远的一款,最大射程达到了五千五百三十二米。
就这个射程和世界上比较著名的迫击炮,比如法国的六十毫米迫击炮比较起来,还超出了五百三十二米的距离。
当然了迫击炮不仅讲究射程远,还得讲究最小射程,九三式迫击炮最小射程可以达到一百零二米。
以上算是对九三式迫击炮的一个大概了解。
接下来,就来说说九三式迫击炮的结构,然后再来说说九三式迫击炮所使用的一些弹药,从这两个角度来说,就可以解答九三式迫击炮的威力了。
九三式迫击炮的结构。话说迫击炮其实就五大部件,炮身,炮架,坐板,瞄准镜和附件。
炮身
而炮身又包括三个部分,炮管,炮尾和缓冲机组。
九三式迫击炮的炮管长度是一千三百五十毫米,重量有近十公斤的样子。
这个长度的炮管,十公斤的重量算是比较轻的了,说一组数字就明白了。
比如八九式迫击炮,口径和九三式迫击炮相同都是六十口径,但八九式迫击炮的炮管长度比九三式迫击炮药短很多,才七百九十毫米,但九三式迫击炮的重量也仅仅比八九式多出四公斤多一点的样子。
原因是九三式迫击炮使用了新型材料——轻型合金钢。
其实炮身这块,最值得说道的应该是缓冲机,因为九三式迫击炮使用的缓冲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结构,不仅减少了缓冲机的体积,还让士兵携带起来更加的方便。
要知道之前的八九式迫击炮的缓冲机适合架腿连接到一块的,战士们携带的时候,很不方便。
再有就是炮架,整个炮架可以说是相当轻,只有六点一五公斤。
重量算是其次,炮架上有一个相当新颖的设计,过去的迫击炮设置在炮架上的水平微调仪都是上下结构。
而九三式迫击炮使用的水平微调仪是左右结构,这种变动让九三式迫击炮的精确调整幅度变大,还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炮架变的更加的稳固了。
再就是这个水平微调仪,从过去传统的左架腿上移除,安置在了右架腿上了,让一炮手(瞄准手)和二炮手的协同操作变得更加的快速。
接着是座板。
整个座板的重量只有七点三公斤,算是迫击炮的后支点,迫击炮发射炮弹的时候,这块座板就要承接大部分的后坐力。
这块座板可是有讲究的,是我军第一次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出来的。
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外观看起来要比之前的迫击炮好看多了,线条流畅了不少。
当然这个看起来好看,也没什么实际作用,但另一个特点就有用了。
这块座板放置在任何土质当中,都可以轻松拔出,而且带出来的泥土只有少量,或者干脆就没有。
这样的好处就是,便于迫击炮手可以快速转移阵地,减少他们的负重。
毕竟在战场上,是以快为主的,座板上有泥土,炮手很少对座板进行清理的。
如果拔出的座板少带或者干脆不带泥土,或多或少会减轻炮手的负重,提高机动能力。(别小看了这点分量)
再有就是九三式迫击炮使用小号装药进行射击的话,其实这款座板根本就用不到。
用炮身进行一个三百六十度圆周射击,就可以直接抵消射击产生的后坐力。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战场上可以让九三式迫击炮最快的进入到发射状态,加快迫击炮的火力反应速度。
九三式迫击炮的瞄准镜
这个瞄准镜的重量只有三百二十克,放大的倍率达到了两倍,除此之外瞄准镜上还配有照明用具。
这个照明用具其实就一个发光二极管,一般情况下只在晚上使用,一块一号电池就可以驱动这个发光二极管了。
这么算下来,一门九三十迫击炮的重量仅仅是在二十二点四公斤而已。
所以总体来说,九三式迫击炮是向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的。
那么迫击炮的重量轻了,这就让九三式迫击炮进行单人单炮的射击变得容易起来。而且在持续射击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一分钟发射二十发炮弹的样子。
所以这些特点,让九三十迫击炮在世界小口径迫击炮中的排位是名列前茅的,说它是其中的佼佼者也不过分。
九三式迫击炮的配用炮弹话说过去的炮弹外形都是水滴型的,如今九三式迫击炮的炮弹外形采用了流线型的,就这个外形简单地更改了一下,就大幅度提高了迫击炮的射程。
除此之外九三式迫击炮的配用炮弹还采用了新材料,新结构。
比如弹体由原来的铸铁材料,改成了现在的球墨铸铁材料,或者是锻钢材料。
炮弹里边的配药是梯恩梯或者干脆是黑索金和梯恩梯的混合炸药,然后弹体制作了一点预制破片槽,或者安装了一些杀伤钢珠在里边。
作为军迷应该知道,有预制破片槽和杀伤钢珠的存在,当炸弹爆炸的时候,飞射出来的破片就会更加地密集,或者说能直接打出一片碎片云出来。
这种弹药的威力可想而知了。
怎么说,我军过去的迫击炮弹药种类不多,比如八九式迫击炮的弹药的种类,其实就两种,一个是发射杀伤性榴弹,另一个是发射发烟弹而已。
那么如今的九三式迫击炮不仅有以上两种炮弹,还有钢珠杀伤燃烧弹,照明弹等等,可供发射的弹种明显增加了不少。
那么这些弹药的威力如何呢?
九三式迫击炮使用的杀伤榴弹
杀伤榴弹的主要功用就是摧毁敌方的军事器材,土木工程,以及有效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那么九三式迫击炮使用的杀伤榴弹,整个弹体的长度达到了三百八十二毫米,重量是二点一八公斤。
根据发射的距离需要,九三式迫击炮可以使用从零到九的装弹。
其中零号就是不加装药包,使用基本药管,一号装药就是在基本药管上挂装附加药包一个(粉色),二号装药再加装一个附加药包(白色)以此类推,一直可以装到九号装药。
不过一般情况下,装药装到八号装药就可以了,很少使用九号装药的。
其中全装药是八号装药,打出去的炮弹初速度可以达到三百零八米每秒,接近声音的速度,落地之后密集杀伤半径不小于十七点八米。
八号装药的射程是五千一百六十七米,使用九号装药可以打到五千五百三十二米的距离。
最小射程使用零号装药,之前也说了,射程是一百零二米,如果炮弹带上闭气环的话,这个最小射程是一百五十一米。
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闭气环,这里解释一下。
迫击炮是一种从炮口装弹的武器,所以它就需要炮弹和炮管之间有缝隙,不然不会轻松地装进去。
那么这么做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炮弹和炮管之间不紧密,当发射药燃烧起来,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就会从这些不紧密的缝隙中泄露出去,导致发射药产出的高温高压气体能量不够,这枚炮弹推送的距离就变近了。
这个时候,就有人想办法,想把迫击炮和炮管之间的缝隙给塞上,不让这些高温高压气体随便地泄露出去,以期让炮弹获得更多的能量进行发射。
最终就研究出了闭气环这种东西。
闭气环就安装在炮弹的尾部,在装炮弹的时候,闭气环的体积不大,可以让炮弹轻轻松松地装进去,当发射药产生高温高压气体的时候,闭气环一经接触,体积立刻膨胀起来,最终就把炮管给封起来,这就达到了闭气的效果。
关于杀伤榴弹这块,还有一个引信值得说道一下。
最初的九三式迫击炮杀伤榴弹使用的引信不仅麻烦,结构复杂,效果还单一。
比如前期引信不管任何时候,它的保险距离都是四十米,是固定的。
而后期开发出来的引信,保险距离是六十到一百二十米,之所以会出现一个大致的范围,是因为后期引信的保险距离是根据当时的发射速度定下来的。
比如速度越快,这个解除保险的时间就越短,速度越慢,解除保险的时间就越长。
再有就是前期的引信因为结构比较复杂,在装填炮弹的时候,这个引信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取下保护帽,然后逆时针旋转位于引信头部的一个涡轮,这还不算,旋转的时候还要盯着涡轮上的一个红点,让原先对着引信的安,变成对着的射,这才能够使用。
后期的引信就简单多了,直接去掉保护帽,塞到炮管里就可以进行发射了,方便快捷。
另一种炮弹就是钢珠杀伤燃烧弹
这款弹药出得比较晚,在2003年才设计定型的,杀伤半径不小于二十米,这款弹药还附带纵火功能,纵火半径不小于十二米。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这种弹体内部不仅增加了一个钢珠圈,还装有一个纵火体。
除此之外钢珠杀伤燃烧弹,装有两种引信,一种近炸引信,另一种就是碰炸引信。
碰炸引信就不用说了,这个近炸引信就很好,它可以让九三式迫击炮发射出去的钢珠杀伤燃烧弹,在距离目标一定高度的时候,就发生爆炸。
炸弹在空中爆炸的威力,可要比落地爆炸的威力要强,第一个是杀伤范围可以做到无死角,第二个是杀伤范围变大。
再有的炮弹类型就是发烟弹,这是在2002年设计定型的,主要的作用就是释放出烟雾保护自己,迷惑敌人,或者是给队友指示目标。
照明弹是2006年设计定型的,这种弹药不仅可以照明(照明范围可以达到一千零二十二米),还可以对敌人阵地的易燃物进行点火,毕竟这款照明弹燃烧的时间就有三十秒。
从这些弹药的研发时间,就能看出,其实一款武器研发出来之后,还在进行着不断的改进。
所以九三十迫击炮虽然很好,但更好的还在后边。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投弹的飞机又是如何逃脱的?
广岛是8月6日美国第一次核打击任务的主要目标,小仓和长崎是替代目标。埃诺拉·盖伊(Enola Gay)号由飞行员蒂贝茨驾驶,从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北田机场起飞,飞行时间约为6小时,由另外两架B- 29飞机伴随,载有摄影师,埃诺拉·盖伊号当时是一架名不见经传的飞机,后来被世人称为“必要的邪恶”,由乔治·马夸特机长指挥拍摄。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莱斯利·小格罗夫斯少将希望这一事件能被后人记录下来,所以飞机的起飞是由补光灯照亮的。当飞机起飞时,蒂贝茨探出窗外,给旁观者指路。应要求,他友好地向摄像机挥手致意。
离开蒂尼安基地后,飞机分别飞往硫磺岛,在那里他们在2440米处会合,并向日本飞去。飞机在9855米处清晰可见目标。指挥这次“阿尔伯塔计划”任务的威廉·s·迪克·帕森斯上尉在飞行中检查了原子弹,以尽量减少起飞时的风险。他的助手莫里斯·杰普森少尉在到达目标区域前30分钟拆除了安全装置。
08:15(广岛时间)原子弹的投放按计划进行,小男孩用了43秒从飞行在9470米的轰炸机上投落到城市上空约600米的预定爆炸高度。埃诺拉·盖伊飞行了18.5公里,才感受到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尽管受到冲击波的影响,但埃诺拉·盖伊号和机组乘员及摄影师都没有受伤。
爆炸产生了相当于1.6万吨梯恩梯的爆炸威力。铀-235小男孩原子弹被认为效率很低,只有1.7%的裂变材料发生反应。完全破坏的半径约为1.6公里,由此产生的火灾覆盖11平方公里。美国人估计这座城市有12平方公里被摧毁。日本确定广岛69%的建筑被毁,另有6-7%受损。发生的爆炸和随之而来的冲击波造成约7万至8万人死亡,另有7万人受伤。在遇难者中,有20000人是士兵。
埃诺拉·盖伊号在12小时13分钟后,于下午2点58分安全返回了蒂尼安基地。机组乘员和轰炸机紧随其后。数百人,包括记者和摄影师,聚集在一起观看飞机返回。蒂贝茨是第一个下飞机的人,当场被授予杰出服务十字勋章。
高射炮机枪打在人身上会怎么样?
题目中所说的“高射炮机枪”应该指的是高射炮和高射机枪两种武器吧?枪械与火炮的划分是这样的:口径在20mm以上(包括20mm)的火器属于“火炮”;口径在20mm以下的火器则属于枪械。高射炮是口径在20mm以上具备对空射击功能火炮,如37mm双管高射炮;高射机枪是口径在20mm以下的机枪,如14.5mm高射机枪。所有具备对空射击火器的共同特点是火器本身的高射速和弹药的高动能,目的是提高火力密集度以提高命中率和弹药初速以提高射程,防空火器用于对空射击的同时也具备对地攻击功能。使用防空火器对地攻击时高射速和高动能特点带来的效果表现为巨大的杀伤力,比如二战时期德国的88mm防空炮用来对地攻击时可击穿盟军所有坦克的正面装甲;又如12.7mm高射机枪对地射击时可压制2000米范围内的敌方火力,在1500米以内击中人体时其巨大的威力能将中弹者的身体撕裂,能在500到1000米的距离击穿无复合装甲防护的装甲车。下图为武装分子安装在卡车上的俄制12.7mm“卡试探”高射机枪。
高射机枪的威力是装甲车防护的极限以我国92式步战车为例,其防护装甲仅能抵御7.62mm枪弹和炮弹爆炸时产生的高速碎片,不具备抵御12.7mm高射机枪的射击能力。而新型步战车如05式虽然在使用复合装甲的情况下能够在100米以外抵御12.7mm枪弹的射击,但是在面对口径更大的14.5mm高射机枪射击时其防护装甲则表现为无能为力。可以说世界上所有型号装甲车的防护极限就是12.7mm机枪的攻击威力了。装甲车尚且不能有效抵御高射机枪的攻击,更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类呢?倘若人体被这类枪械击中,势必出现“惨不忍睹”的杀伤现象。下图为士兵被高射机枪杀伤的场面。
高射机枪在实战中的表现高射机枪的平射功能通常用于远距离对敌实施火力压制。高射机枪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的战机飞行速度慢,飞行高度通常不超过1000米,因此有效射程在1500~2000米的高射机枪完全具备威胁和击落空中目标的能力,直到二战时飞机的实用升限已经接近一万米,高射机枪对空打击的作用已经明显下降,士兵们索性用来对付地面目标反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以美军12.7mm勃朗宁高射机枪为例,由于二战时期的装甲车甚至轻型坦克的防护装甲十分薄弱,使用坦克车顶或装甲车配置的12.7mm机枪能轻松击穿敌方装甲目标。在对敌方生动目标射击时这种效果更加明显,12.7mm枪弹能穿透用沙袋或沙土构筑的简易工事,对躲在建筑物墙体内的软目标同样具有显著的杀伤力。高射机枪对地攻击的战术运用在冷战时期达到新高度,成为许多装甲车的标准火力配,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优势,甚至在高射机枪的基础上研发专用车载机枪。下图为我军士兵正在使用85式12.7mm高射机枪进行平射实弹射击训练。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高射机枪射程远、威力大,命中人体会直接扯断躯干,如果是被具有爆炸功能的14.5mm口径机枪弹命中则会被弹头爆炸时产生的威力撕碎。虽然14.5mm口径的高射机枪被划分为“枪”的范畴,但是其杀伤弹的弹头内设计为爆炸弹头,内部装填有大约10克的TNT高爆炸药,杀伤方式跟火炮是一样的。因此用高射机枪射杀人是非常残忍的,中弹者非死即残!不过话说回来,战争本来就是一种有组织的屠杀行为,任何一种杀伤他人的方法都是残忍的,愿世间再无战争。
下图为14.5mm高射机枪子弹,它的弹头涂色为黑色加红色,意味着这是一发穿甲燃烧弹,不会爆炸。
有哪些事是没有一定军事知识的人会感到匪夷所思?
说一个冷门武器吧。不知大家对空袭怎么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庆幸自己身处祖国强大起来后的保护之下,才不会面临那些只有在新闻报道、战争纪录片以及影视剧里面才看到的场景。
二战时期的空袭作战大多是在夜间发动的,一般是先由侦察机在白天对轰炸目标进行抵近侦测,并且记录观测数据,然后在夜晚由轰炸机利用夜幕的掩护,对敌方军事要害目标进行空中打击。
由于当时的夜间能见度差,对于空袭目标的摧毁效果也受到限制,因此,夜间飞行的轰炸机只能依靠侦察机在白天目测的数据范围进行投弹,而且为了达到摧毁既定目标的任务,只能进行大范围覆盖式的轰炸。
于是在二战的某个深夜,一架架飞机从城镇、战场呼啸而过,随着密密麻麻从天而降的航空炸弹落下,爆炸声此起彼伏,四处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黎明时分,从防空洞走出来的人们惊魂未定,随之映入眼帘的是被空袭后城市的残垣断壁,以及一具具破碎的躯体,无家可归的老百姓开始流离失所的日子。
二战结束后,这种夜战能力而导致的大范围、无差别的毁伤,对于交战双方老百姓的伤害与引发的恐慌都是难以弥补的,同时,人道主义的舆论也强烈谴责这种手段。由此,为了提高精确打击目标的能力,夜视侦察器材与精确制导技术被发展出来了。
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夜间空袭,是利用红外侦测系统,夜间导航攻击系统,以及地形跟踪系统等技术手段,同时,不断提高普通炸弹、制导炸弹的精度,这就可以让飞机在夜间,以及各种气象条件下精准攻击目标。
但是,即便再精确的制导炸弹都是通过爆炸才能杀伤目标,并且一炸一大片,杀伤半径高达数十米。而有些军事机构以及军事目标就在城市当中,使用制导炸弹轰炸难免会伤及无辜,进而引发人权道义等方面的舆论压力,这种问题在反恐战争中尤为凸显。
为了尽量减少对目标附近建筑的破坏,避免平民伤亡,一种既不会产生爆炸、也没有火光硝烟的炸弹出现在了中东战场上,而且精度范围不超过1-2米,因此,不容易对目标以外范围造成伤害,实在是一种杀人越货的刺客性武器。
这其实是一种与真实炸弹体型和弹道相同的训练弹,由于弹体内部不装炸药,而是填充与炸药密度近似的水泥,因此被称为“水泥炸弹”。
这种造价低廉,被用于航空兵日常训练的训练弹,既可以通过训练炸弹投掷,提高投掷准确性,而且可以降低投掷实弹爆炸带来的危险,顺利完成日常训练任务。
由于这种水泥弹上面安装了制导装置,从万米高空的飞机上悄无声息的扔下来以后,不管是军事用途的建筑物,还是坦克、装甲车,甚至是移动的武装皮卡车,一旦被一个万米高空坠落,几百公斤重的大水泥疙瘩砸中,毁伤效果不容小觑。
于是在2011年4月,法国在发动对利比亚的轰炸中,为了打击藏身在城镇的武装分子,就曾经用了水泥弹。由于毁伤效果不错,几乎没附带伤害,后来的美军也多次在反恐行动中使用了水泥炸弹。
尤其是在2017年,基地组织二号人物乘坐车辆穿越闹市区时,美军无人机的一枚水泥炸弹,直接从车顶贯穿而入,车内的人也被当场砸死,不但精度非常高,而且对周边环境没造成破坏,这种效果倒是值得我军借鉴,以后完全可以用在“介寿馆”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