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骑士,为何骑士打篮网都如此困难?
谢谢邀请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的各种历史级别的神记录,今天大家已经吹得够多的了,这里就不表了,总之一句话--詹姆斯就是骑士队的“擎天白玉柱”,是眼下联盟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尽管他今年总冠军甚至总决赛的前景都非常不妙。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骑士队打篮网队都这么费劲呢?因为很多根本性的顽疾依然存在着。
--用广大网友们的一句戏言就是--骑士队能把联盟每支球队都打成“勇士队”!
--奥特曼的3笔交易带来的有利改变是--
年轻与活力--让外线有了更好的轮转--轮转好了,外线的防守压迫性自然就上去了
骑士的空间感被进一步释放,交易来的4位新援中,有3个人是能投三分的--这是詹姆斯喜欢的射手群效果
--但有些本质性的痢疾却并没有被解决--
内线的护框--不要指望TT了, 虽然他能抢几个篮板,但奢望他坐镇禁区,守住门户,基本是不可能的。倒是新来的小南斯凭借出色的弹跳,屡屡有上佳的护框镜头,可是也然并卵啊,小南斯的身高只有2米06,天然劣势太大--如果今年东部决赛,骑士与猛龙相遇,小南斯肯定吃不消瓦蓝那种腰位大一圈、吨位多一倍的中锋
篮下的终结能力--这个很重要,骑士队是靠攻守转换吃饭的球队,要想在本赛季杀出东部,他们的转换反击就必须打出一个极高的效率来。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篮下的终结效率太低了--除了詹姆斯,真正能造成有效杀伤的人太少,尽管小南斯、克拉克森偶尔能来几个神仙球
--再细谈一下目前这支新版骑士队存在的一些细节性问题--细节很关键,往往能够决定胜败--
缺乏詹姆斯以外的第二有效组织点--克拉克森持球低效,作为终结点,他可以,但作为组织点串联全队,还有待加强;胡德不善于持球,出球效果甚至还不如克拉克森,让他打持球掩护后的分球,那不是他的节奏;至于希尔--上赛季在爵士可是能够掀翻保罗“航母战舰”的选手,但本赛季,不知为何,他打球的状态就是--时常断片
防守沟通问题--以今天对阵篮网为例,最后时刻,希尔与詹姆斯的那个换防,不够默契,结果两人都是收缩篮下,放空了弧顶的拉塞尔,后者三分命中--要知道,这可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而出现这种低级失误,往往是很致命的
太依赖于詹姆斯,已经不单单是在持球组织、篮下终结上,甚至在攻守转换中,大家第一要务就是找詹姆斯,然后把球交给他。好吧,虽然勒布朗的推进效率当世无双,但要知道,反击快攻中的机会往往是转瞬即逝的,这个时候,第一时间不去想好怎么打快攻,而是依赖詹姆斯去处理球,这个问题就很大了--今天对阵篮网,由此造成的停球太多,严重影响了进攻节奏
而他们的比赛节奏本来不对--首发挖坑+替补填坑,本赛季一直存在的问题,或许卢指导应该考虑调整一下球队的先后发了--并且顺带解决一下克拉克森与胡德的球权问题,他们两人都打替补,有时候还要加上一个詹姆斯,兼容性自然出现故障
--骑士未来要想更上一层楼,以下问题必须通过内部挖潜、改进的手段去尽快解决--
磨合问题,自然不必多说,特别是防守端的磨合,尤为重要--骑士队现在的防守效率为109.4,联盟第26,而新援的到来,并没有给防守端带来太多的起色,仅仅属于小修小补
骑士队现在战术凌乱得很,今天打篮网,基本上属于走到哪里打到哪里的节奏,没有明确战术目的,战术统一性不强,以及战术的延续性非常差
关于胡德,今天对阵篮网最后锁定胜局的那个2+1,证明了他有一定的关键球能力。但目前,卢指导给他安排的战术,实际上并不符合他的节奏风格,这一点,后面肯定需要微调--怎么充分开发出胡德的进攻能力,卢指导得绞尽脑汁
得在内部挖潜一个与詹姆斯能打挡拆的后卫,去形成1+1>2的效果--目前来看,这个人只能是克拉克森。为什么一定要做这步?因为在过去几年,夺冠球队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比如当年热火的詹韦挡拆,骑士2.0时代的詹欧挡拆,以及去年勇士夺冠的利器--库杜挡拆
总结一下--今年的骑士队的确危机重重,欧文走后,阵容上的很多弊端都直接暴露了出来,而多笔交易补强,并没有完全根治掉球队的顽疾,所以,这些疾病一旦复发,就有可能成为最终杀死自身的不治之症!未来几年除非勇士有重大伤病?
首先现在的马刺在完整阵容下可以和勇士一战。
骑士和火箭除非有大的交易动作否则几年内不是勇士对手。
而后面有几个潜力股球队,如湖人,凯尔特人,几年后如果成长迅速的话可以和勇士一战
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惨烈战争,而苏德战场又是这场大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场。在这场耗时近4年的战争中,苏德两国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与资源,也都遭遇了空前的损失,战败的德国可以说是一片狼藉,苏联也是损失惨重。
苏德战争(巴巴罗萨计划)
谈到苏德战争中的经典对决,可以说数不胜数,基辅战役,莫斯科会战,列宁格勒保卫战,哈尔科夫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华沙战役等都是双方火星撞地球级别的碰撞。但是若问那几场战役是比较重要的,那么答案无疑会是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三次会战。在这三次夏季攻势中,德军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再由重点进攻转入孤注一掷的决战,最终由攻转守,而苏军则逐渐控制主动权。
莫斯科会战
发生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的莫斯科会战是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重量级对决,也是德军第一次夏季攻势中的终极行动。德军试图通过“台风”行动占领莫斯科,一劳永逸的瓦解苏联军民的斗志。而苏军则试图以莫斯科为诱饵,对德军发起了一场歼灭战,然后转入反攻迅速打败德军。 显然,苏德双方对莫斯科战役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也都高估了这场战争的结果,所以选择了义无反顾的死磕到底。
德军兵败莫斯科
在希特勒看来,只要占领了莫斯科,苏联就会屈服,所以即便德军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攻击季节,即便冬季物资没有准备充足,即便1941年冬天的雪下得比往年早,依旧坚持在冬季攻击莫斯科,前线的德军官兵也都非常乐观,他们坚信自己能在寒冬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然后在城市里过冬。
1941年夏季的基辅战役
而在斯大林看来,只要在莫斯科打一场大胜战,歼灭德军几十万部队,德军的好日子就彻底到头了,后面就可以看着苏军表演了。所以在基辅战役中严令数十万可以撤出包围圈的苏军坚守阵地,虽然遭遇了空前绝后的惨败,但是也消耗了德军最宝贵的时间,硬是将德军从夏季拖入了秋季,迟滞了中线德军向莫斯科推进的速度,错过了最佳的进攻时间。莫斯科会战爆发后,苏军且战且退,一方面表现出很想守住莫斯科,但是随时都会丢失的架势,吊住希特勒的胃口,一方面又从远东地区抽调了大量的预备队,一心要围歼莫斯科城下的德军。莫斯科会战最终以德军的溃败而告终,这场战役是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吃到的第一次大败战,也是二战爆发后德军遭遇的第一次大溃败,更为重要的是德军损失了数十万部队,这些部队大多数都是二战开战以来东征西讨,经验丰富的精锐部队。苏联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在当时可能还看不出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苏联自身也损失了近百万的军民,不过从全局来看,这场战役改变了二战的命运。巴巴罗萨计划宣告破产,德军被迫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处境。
哈尔科夫战役
不过欣喜若狂的苏军同样也误判了时局,认为德军大势已去,在尚未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就迅速开始了反攻。盲目反攻不仅没有取得期待中的胜利,反而遭遇了重大的损失,将为数不多的优势再次丢失,形势对苏联再次非常不利。战力依旧强大的德军很快就重整旗鼓,在1942年的夏季掀起了新的攻势。
斯大林格勒会战
1942年夏季到1943年春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德双方的第二次重量级对决。已经无力全面进攻的德军选择了重点进攻,试图占领伏尔加河下游的重镇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到高加索地区的交通联系,进而进兵高加索占领油田。然而兵力上已经相对匮乏的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再次遭遇顽强的抵抗,在这场历时200多天的大会战中,德军的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保卢斯元帅及24名将军被俘虏,2500多名军官及9万多士兵投降,损失和丢弃的技术装备不计其数,这是德军自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溃败,从此苏德双方的攻守逐渐发生改变。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联眼中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各国对二战的公认大转折。
斯大林格勒会战
然而战争主动权的易主是一个反复较量的过程,并非一场战役就能改变战争走向。伴随着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束,德军的攻势虽然被全面遏制,不过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甘心失败的希特勒试图挽救危机。苏军虽然逐渐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是毕竟损失严重,需要更多的准备,消耗更多的德军生力军,积累更大的优势才能彻底发起反攻。
德国实行全国总动员
如果德军停止盲目的进攻,利用苏联与美英之间难以消除的隔阂做做文章,或者是利用“卡廷惨案”来掀起一些事端,缓和一下局面,拖上个一年半载,或许局势可能会发生改变。或者停止进攻,集中精力进行防御战,苏联要想打败德军,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一旦德国抢先研制出核武器,那历史很可能真的就要改写了。不过希特勒并没有收手,他的执着加速了苏德战争转折点的到来,也让人类的文明得以喘息。苏德战争转折点的最终到来,是很多人忽视的一场战争,那就是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战役是二战中存在感相对较弱的一场大会战,它没有列宁格勒保卫战那么悲壮,也没有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那么辉煌,但是这场战役却是苏德双方一次斗智斗勇,比拼先进武器装备的大会战,苏德战争中规模空前的坦克战和空战都发生在这次战役中。
库尔斯克会战的德军指挥官——曼施坦因元帅
为了挽回颓势,夺回战争主动权,希特勒进行了全国总动员,他趁西线的英美还没有开辟第二战场,集中了东线的全部精锐部队,配备了大量的新型武器装备,委任了经验丰富的曼施坦进行指挥,在1943年夏季再次发起了攻势。
德军投入新式武器——费迪南坦克歼击车
然而库尔斯克战役不同于前面的两次会战,苏军在军队数量上已经远远优于德军(190万对90万),技术装备也逐渐与德军缩小了差距,甚至略有优势。更重要的是,苏军已经提前侦察到德军的行动计划,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是一场苏军以多打少,以逸待劳的防御战,结果可想而知。尽管战斗力顽强的德军依旧让苏军损失惨重,但是德军毫无意义的进攻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不仅损失了几十万的精锐部队,也损失了大量的坦克、火炮与战机。武器装备损毁了,工厂还可以造出来,大量经验丰富的老兵毫无意义的战死了,这就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训练出来了,应该说,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的一次自杀性攻击,也是苏德战争中的最后转折。
损失惨重的德军
库尔斯克会战的失败让德军一蹶不振,被迫全面转入了防御,再也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进攻,苏军牢牢的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全面反击。可以看出,苏德战争中的三次大会战,各自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闪电战的破产,德军陷入了两线作战。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宣告了德军重点进攻的破产,逐渐丢失战争主动权,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让苏军彻底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诺曼底登陆
在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英美也很快意识到了,继续坐山观虎斗的话,大桃子就要被苏联全部摘走了,于是加紧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准备工作。1944年6月,英美法等国的联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因为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上的失误,最终一步步走向了坟墓。
苏军攻克柏林
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三次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三次会战,也是德军一步步走向败亡的三次战役。准备不足,兵力与物资的捉襟见肘,部分关键战役的战术失误,以及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是德军最终失败的直接原因。而轴心国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反法西斯盟国与轴心国综合实力的对比,绝非一场或者几场战役的失败就能左右最终的命运。历史不可能倒退,但是历史常常会重演,今天的人们回顾曾经的岁月,应该珍惜和平,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让后代子孙安享太平。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QQ飞车手游未来战士和恶魔骑士哪个好?
QQ飞车手游两款赛车对比解析
【特效】
未来战士:使用氮气或道具时,30%概率7秒内每秒获得2%集气且小喷动力提升14%
恶魔骑士:每4次使用双喷,7秒内小喷动力提升8%且小喷最高速度+2.4km/h。
恶魔起手这款摩托在特性上,效果还是不错的,而且优势是每使用四次双喷,就能够获得一个7秒内,小喷动力提升8%且最高速度+2.4km/h的一个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一个效果,在加上,摩托的特性,效果是很不错的。
【对比】
耐撞,在耐撞性能上,未来战士和恶魔骑士是差不多的,在游戏中,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在多人游戏的时候,耐撞性能是很重要的。
加速,在加速属性上,恶魔骑士的加速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在速度上,有着比较不错的优势的,而未来战士这款摩托,在速度上,也是比较不错的。
集气,在集气性能上,恶魔骑士这款摩托在集气性能上,也是比较不错的,集气效率上也是比较好的,而未来战士这款摩托,在集气方面不如恶魔骑士,差一点
转向,在转向性能上,恶魔骑士这款摩托在转向上是很不错的,而且摩托在转向上的上比起赛车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未来战士这款摩托在转向上的性能也是比较不错的。
喷射,而恶魔骑士这款摩托的喷射性能上,是比较不错的,而且在特性上,有着对小喷动力方面的效果提升,而未来战士这款摩托,在喷射上的能力还不错的。
漂移,恶魔骑士漂移能力的性能是很不错的,这款摩托在漂移上的性能是非常不错的,未来战士这款摩托,在漂移方面,比起恶魔骑士还是有点差的。
总结:这两个车所有属性对比下来恶魔骑士相对来说要好一点,漂移和集气方面比较强,别的属性都是一样的!
是如何在多如牛毛的德意志诸国家中崛起的?
我觉得俾斯麦对德国的贡献功不可没。
中国人大多知道俾斯麦这个名字,但其实并不清楚他做过什么事情。很多军迷能说出纳粹德国造的"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很多细节,但是对这个人却了解甚少。因此,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来自于带有偏见的宣传。
俾斯麦的名字叫奥托·冯·俾斯麦,了解德国的人知道中间这个"冯"字代表他祖上是容克贵族。关于容克大家理解成有领地,要打仗的骑士即可,而这在德意志地区更多地代表荣誉,而不是小地主的财富。在历史上,德意志地区有上百个公侯国,它们之间经常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打仗。其中地盘最大的是奥地利,你把它理解为中国战国时的楚国就可以了,而最能打仗的是来自今天波兰境内东普鲁士地区的普鲁士人,你把它想成是秦国就可以了。
普鲁士有多么能打仗呢?在德国统一前的300年里,它打了无数次战争,只输了两场,还都是输给拿破仑。但是,天天打来打去,也没打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即使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特别是在赢得了滑铁卢战役以后,德意志地区还是四分五裂,落后得不得了。纵观德意志地区这三百年的历史,可以讲是做事情毫无目的性,虽然出了很多大思想家、艺术家和文学家,比如黑格尔、贝多芬和歌德,但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低,而且一直是被他国利用的对象。比如英、法争夺世界殖民地打了七年战争时拉拢利用他们,美国打独立战争时也利用他们,最后英国取得了很多殖民地,美国独立了,法国强大了,德意志地区什么也没有得到。
究其原因,就是统治者们太糊涂。虽然德意志地区出了一大堆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但是知识精英阶层和统治者是完全分割开的,那里的统治者都是一些崇尚强权的军事贵族,也就是容克们。一般来讲,如果统治者净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老百姓是要造反的。德意志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爆发革命,也就是说老百姓的忍耐力特别强。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以至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花了很长的篇幅专门讲这件事。德国从封建时代,到今天民主社会主义时代,都是靠自上而下的改良。相比之下,它旁边的法国就喜欢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也正是因为老百姓忍耐力强,统治者们才敢有事无事就打仗。当然,天天打仗总不是个事儿,德意志地区必须走出这个怪圈,在拿破仑战争之后,这个机会来了。从大的契机讲,拿破仑给德意志地区的人,特别是城市里的商人阶层,带来了平等的思想,并且促进了工商业资本家对权利的要求,从具体的契机讲,就和出了俾斯麦这样的政治家有关。
俾斯麦的父亲是个小地主,过去参过军,当过低级的军官,他退役后终日无事,只与友人打猎。他35岁时娶了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门肯小姐。俾斯麦的母亲与其父亲的出生和家庭背景完全不同,自小生活在城市资产阶级的家庭,因而有着比较开放、先进的思想,而不像他的父亲那样保守、守旧。俾斯麦的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并且给家族赢得荣誉。但是其母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因为门肯不喜欢打打杀杀的事情。俾斯麦6岁时,父母就将他送到柏林。由于同学们都是来自大城市的资产阶级家庭,因此都看不起他这样一个没落容克的后代。俾斯麦幼年时承受了极大的痛苦与压力。等他进入中学后,依然受到同学排挤,不过俾斯麦试图通过努力读书来让别人看得起他,在中学他学会了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和意大利语,这为他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了基础。
俾斯麦中学毕业后,进入了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还是遭人看不起。这时他年纪已经大了,开始保护自己,天天腰带佩剑,牵着一只大狼狗,和同学决斗过27次。在俾斯麦的整个求学过程中,他一直是被当作一个乡下人被城里人看不起,而两次恋爱也因为没钱结婚而失败了。从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在各种行业混了几年之后,开始从政。在从政最初的十多年间,他一直是作为外交家,周旋于德意志各国,然后又先后出使俄国和法国,这段经历让他对使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非常娴熟。1862年,俾斯麦担任了普鲁士首相,并且很快在下议院发表了"铁血演说",从此他就得到了"铁血首相"这个标签。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他和国王威廉以及军事家毛奇就开始了德国的统一进程。俾斯麦先要解决的是北边的丹麦,因为丹麦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俾斯麦打仗的目的很明确,一是拿回丹麦在1863年波兰革命中乘机拿走的一块有争议的土地,二是通过战争观察当时普鲁士的同盟军奥地利的实力,为随后要进行的普奥战争做好准备。为了确保欧洲的列强不会干涉,俾斯麦做了一系列的外交准备。首先,丹麦接管了普鲁士和丹麦边境有争议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给了俾斯麦开战的理由,英、法、俄三国也不好说什么;然后和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答应战后将荷尔斯泰因划归奥地利,这样对普鲁士存有戒心的奥地利也不反对。战争倒没有什么悬念,普鲁士打赢了,然后大家在1864年签订了《维也纳和约》。合约规定丹麦放弃两地,第二年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由于荷尔斯泰因在德国的北边,和奥地利中间隔着一个普鲁士,因此这块土地其实奥地利很难管理,而且日后也成了普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二步是要将德意志地区最大的奥地利赶出德意志。奥地利虽然也是德语国家,但是因为地处南方,宗教和文化都和北方的各公侯国不同,很难被统一进未来的德国,它希望维持现状,这就和要统一德意志地区的普鲁士有了矛盾。俾斯麦的想法是,既然你不愿意加入,就把你赶出去。这就是接下来俾斯麦要打普奥战争很清晰的目的。为了保证欧洲列强不干涉,俾斯麦首先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然后他去和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同时他利用当时英国奉行的光荣孤立的政策,确保英国的中立。最后,他与和奥地利有矛盾的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和奥地利开战,意大利也要与奥宣战,并且只有在奥地利向意大利归还威尼斯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后来,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为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对奥地利开战。意大利也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普鲁士在战争中征服德意志北部地区的各个亲奥小邦,然后在决战中打败奥地利。获胜的德国将军们指望着一鼓作气拿下维也纳,但是俾斯麦制止了这种行为。将军们对此很不理解,俾斯麦指指旁边的法国讲,人家在看着呢,意思是不要给列强干涉的口实,毕竟目的只是将奥地利逐出德意志联邦,而不是消灭它。于是在俾斯麦的主导下,普鲁士不仅和奥地利讲和,而且条件极为宽容,以便于今后保持对奥地利的良好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并且打败法国。在获胜后,如何处置法国,俾斯麦和普鲁士从皇帝威廉到下面的官员都发生了分歧。俾斯麦认为战争胜利了,德国完成了统一,目的达到了就可以了。而民族情绪被唤起的德国人一定要拿回在200多年前三十年战争时期被割让走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就是我们中学课文《最后的一课》中讲的那两个地方),这就和法国结了仇。俾斯麦认为,夺走法国这两块土地,看似赚了便宜,将来却麻烦不断。因此,后世历史学家认为他是开始狂热的德国人中唯一清醒的人。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仍需面对众多国内外问题。对内,他一方面打压天主教与左派劳工,另一方面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来拢络工人阶级,使得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对外方面,俾斯麦一直避免树立外敌,他自称"诚实经纪人"来协调欧洲大国的纷争,其表现和姿态与人们印象中的"铁血宰相"的风格完全相反。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俾斯麦和欧洲各国签订了很多友好条约,确保德国有一个长期和平的时期,能够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正是靠这样韬光养晦的国策,德国得以悄悄地超越英国,成为了欧洲最强国。1888年,老德皇威廉一世逝世,经过了其子几个月的过渡期,其孙威廉二世继位,时年仅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新皇帝觉得73岁的俾斯麦"暮气沉沉",毫无进取心。于是一年后俾斯麦退休回家,结束30年执政。
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在访德时专门拜会了81岁高龄的俾斯麦。大清国当时唯一不糊涂的老人,和德国唯一不疯狂的老人相谈甚欢,这也是在情理之中。几年后,这位欧洲的宰相悄然离世。此后不久,德国走向了俾斯麦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并防止的军国主义,最终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纵观俾斯麦成功的一生,最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地方有三个:1. 但凡做一件事,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不要逞一时之快,很多人努力做事,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2. 政治家不做无用功,俾斯麦的一生对德国长期来讲,没有好处的事情都不去做,特别是动武这种事情。当普鲁士不得不动武时,他也尽量不去做画蛇添足的事情。3. 人也好,国家也好,撕破脸这种事尽量少做。俾斯麦一生都是在和列强周旋,基本在德国的军力已经是欧洲最强大时,也是力争通过外交达到目的。通过合作,达到目的,这是商人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战胜对方,这是野蛮人的思维方式。之前一些读者问什么算是国际化人才,像俾斯麦这样懂得进退是一个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