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景虎,上杉谦信打败过织田信长吗?
没有。
但是上杉谦信自己可能认为有,也就是我们经常会提到的“手取川合战”,即史料里的“湊川合战”。
湊川合战是一场非常奇怪的合战,虽然这场合战在江户时代的军记物中时常出现,但是在可信度较高的《信长公记》中,太田牛一却完全没有提到湊川合战之事,只是说织田军到加贺国烧杀劫掠后就归阵越前国了。
唯一对这场合战有所记载的比较可信的资料,为《历代古案》中收录的上杉谦信写给家臣长尾和泉守的书信,书信的大致内容如下:
“织田信长并不知道七尾城、末森城陷落,在十八日率军渡过湊川而来,人数约有数万骑。(我)派遣两越、能(越后、越中、能登)的诸军势作为前锋,谦信也作为后阵进军。信长得知谦信亲自出阵前来,于二十三日夜里仓惶撤军,我军随后发起攻击,共讨取千余人,还有许多人都落入了湊川之中。当时正好发生洪水,难以渡河,许多人马都被激流卷走。”
上杉谦信本人认为与自己对阵的乃是织田信长,并且声称讨取了千余织田军的士兵,这可能是为了打倒织田信长进行的一种宣传。不过织田家对这场死伤惨重的合战不闻不问,不禁令人起疑。
其实,这封上杉谦信的书信本身也是有一定的疑点的。例如该书信末尾标注的日期为九月十九日,但是书信的内容里却提到了二十三日、二十六日的内容,并且上杉谦信平时的自称都是“愚老”,极少有自称“谦信”的时候,再加上该文书的行文有些不自然,所以也有人认为这封书信可能是伪作。
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学者谷口克广就认为这封书信应该是九月二十九日时写的,应该是书写时的笔误。考虑到其他的疑点的话,即便这封书信的确是上杉谦信所写,很有可能《历代古案》中收录的并非是书信的原稿,而是后人的抄本,这才会出现这么多的错误。
太阁5武田信玄攻略?
1560年剧本,开始之后传达主命,我只下达拜金的指令,政务我都自己来,武田手下实在没几个能吏可以用啊…… 一个月后到甲府之町就得到有“东海道第一弓取”之称的今川义元在桶狭间遭到“尾张傻瓜”织田信长奇袭阵亡的消息。
2个月之后长尾景虎关东出阵,围攻小田原,拜受关东管领之职,改名为“上杉政虎”。
下一个月足利义辉将军就赐予上杉“辉”一字,上杉政虎改名为“上杉辉虎” 回评定间,认为上杉的行为把关东搞得一团糟,便决定将西上野国平定,出阵箕轮城。
箕轮城主长野业正虽人称“上州之虎”,但17500VS5000的悬殊兵力和箕轮城仅有的70城防实在是难以抵御,就此攻下箕轮城作为武田家在关东的重要据点。 箕轮城攻城战 武田信玄军团:武田信玄4000 武田信繁4000 山本勘助2500 马场信房4000 武田胜赖3000 长野业正军团:长野业正1431 长野业盛1428 上泉秀纲1071 疋田丰五郎535 备大将535 箕轮城落城后,长野业正在本丸内自禁,信玄也感叹其为“智勇兼备、天下无双”的名将。
而有“上野国一本枪”之称的上泉秀纲则拒绝了信玄的邀请,在发誓不再为任何大名家效力,被赐予“信”字,改名为“上泉信纲”之后,开始周游列国,钻研真之剑道的流浪生活。
如果要按照历史来的话,就把备队都放在包围里面,全部委任,静等兵粮见底,全军撤退就会出现历史情节,没有攻下箕轮城,而上泉秀纲照样隐退并改名。
之后静等上杉辉虎春日山城的兵力超过15000,自家踯躅崎馆兵力超过25000,海津城在手就可以进评定间触发“第四次川中岛合战” 到达海津城后,得知上杉军在妻女山布阵,山本勘助献上著名的“啄木鸟战术”,派特别行动部队从妻女山后山偷袭上杉军,而本队则在八幡原布阵,夹击上杉军。
没料到上杉辉虎却利用凌晨的大雾,离开妻女山,从正面迎击人数上处于劣势的武田军本阵,大战就此爆发。
第四次川中岛合战 武田信玄军团:武田信玄1884 武田信繁1882 山本勘助1176 饭富昌景1176 马场信房1882 上杉辉虎军团:上杉辉虎2892 柿崎景家2888 村上义清2116 宇佐美定满2116 色部胜长2888 川中岛合战的具体讨论参见http://www.netshowbbs.com/showthread.php?s=&threadid=142914 这里以川中岛合战不分胜负为攻略,回到踯躅崎馆之后,发展发展领土,然后把饭山城攻下,达成甲信全土制霸的目标。
回到自宅,信玄感到若要挥军上洛还必须要积蓄更大的力量,于是便在评定间召集众臣商讨今后的攻略目标。
席间手下会提议让别势力大名拖住上杉辉虎,而本家则要避免和这个老冤家的争斗,上杉对于关东管领一职特别执著,自然就让北条和他争去吧。
这样一来去掉北面和东面的发展计划,剩下西面和南面,信玄认为如果向西面发展的话就和上洛没有什么两样了,但现在时机尚未成熟。
最后把目标锁定为远远不及父亲的今川氏真的骏河国的领土,众人都认为用上杉拖住北条,今川就没有能力来抵抗武田了。
但是武田义信却主张扶持今川家的再兴,信玄好心教导他甲相骏同盟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现今的今川已无法给武田更多的利益,义信竟然斥责信玄没有信义之心。
信玄说出挥军上洛终结乱世才是武田家的最终目标,在大义面前信义等等私情都是要舍弃的,并且喝退义信,这样便埋下了叛乱的种子。 2个月后,回到自家突然听到饭富虎昌自杀的消息,饭富昌景前来参见,信玄得知原来是义信联合虎昌要流放信玄,虎昌不想背叛信玄,也不能背叛义信,最后不得不自杀。 信玄大怒之下要让义信切腹,在昌景的苦苦规劝之下总算没有正式下命令,而是把义信关了起来。 1个月后回到自家,接报义信竟然串通今川要亡命骏河,信玄立即派人传唤义信,而义信自知罪孽深重,自杀身亡了。 入评定间发生大井川同盟事件,从此与德川家康联合对付今川家,北条则舍弃了和武田的同盟,改为和上杉同盟,并把北条氏秀送给上杉做养子,改名为上杉景虎。 不久之后足利义辉遭到弑杀,足利义昭逃往朝仓家。 之后就是和德川家康一起攻略今川家的领土,本家的目标是骏河国,而要帮助德川家占领远江和三河。 需要注意的是,今川氏真最后要由本家来消灭,这样就会触发占领骏河水军的情节,并和德川家解除同盟。 回到评定间,甲斐之虎终于开始了上洛的准备。 之后静等信长击溃畿内的敌人,拥护足利义昭上京。 接下来就是三方原合战了,满足以下的条件就可以触发。 1、信玄上洛事件发生。 2、武田义信自刃事件发生。 3、今川家灭亡。 4、武田家存在。 5、织田家存在。 6、足利义昭家存在。 7、武田家领有甲斐、南信浓全境。 8、德川家康本城在滨松城。 面对上洛的武田信玄的大军,松平元康采用召集援军,闭门观望的态度,信玄自然求之不得,无视屯兵滨松的元康,挥军西上。 松平元康中了信玄的计谋,出城追击,结果被信玄杀了一个回马枪,双方在三方原展开激战。 三方原合战 武田信玄军团: 武田信玄2528 高阪昌信2526 山县昌景1894 马场信房2526 内藤昌丰2526 松平元康军团: 松平元康1848 夏目吉信692 本多忠胜1153 酒井忠次1384 神原康政923 佐久间信盛军团:佐久间信盛819 平手凡秀545 水野信元818 备大将409 备大将409 区区松平元康哪里是武田信玄的对手,轻轻松松就全灭了松平元康军团。 信玄本来想继续上洛,但是战前就已有不适的身体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拖着病体众人回到了踯躅崎馆 信玄的身体已无法自由行动,叫来武田胜赖,托付了后事,叮嘱对自己死去的事情保密三年之后,“甲斐之虎”结束了他传奇般的一生。 当然,如果你玩的是武田信玄那么你会惊喜的发现哪怕信长都死了你都还活着。
长尾景虎的通称?
上杉谦信(うえすぎけんしん,UesugiKenshin)(1530年2月18日—1578年4月19日)一名活跃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后称长尾景虎。育有三名养子,名字为景胜、景虎和上条政繁。由于继承了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并先后得到任关东管领的上杉宪政和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赐名,故又称上杉政虎、上杉辉虎。
上杉绘虎为什么也叫上杉谦信?
长尾景虎看重旧秩序,将成为关东管领上杉氏视为莫大荣耀,还可以获得出征关东的正当理由便答应了上杉宪政。永禄四年(1561年),把后北条打得龟缩不出的长尾景虎继承上杉氏,改名为“上杉政虎”。
越后长尾家此后便改名为越后上杉家并延续至今。上杉政虎后来出家为僧,法名“谦信”,故名“上杉谦信”。根据有些史料记载,上杉政虎改名“上杉谦信”的时候,武田信玄都已经去世了。
被誉为长尾景虎的到底是上杉谦信还是上杉景虎?
上杉谦信(うえすぎ けんしん ,Uesugi Kenshin ) (1530年2月18日—1578年4月19日) 一名活跃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后称长尾景虎。育有三名养子,名字为景胜、景虎和上条政繁。由于继承了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并先后得到任关东管领的上杉宪政和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赐名,故又称上杉政虎、上杉辉虎。出家后法号谦信。由于他拥有很高的军事统率能力,所以在后世被称为越后之龙,一般通称为军神。官位为从四位下弹正少弼,死后赠回正二位。
历史上著名的常败将军都有谁?
说起常败将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明朝大将李景隆。他是明建文帝最为信任的大将,也是建文丢掉皇位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统帅,李景隆光荣的完成了坑死数十万大军的光荣任务,帮助朱棣完成了逆袭,成功的断送了表弟朱允炆的江山,最后投降了朱棣。
打败仗的将军不可耻,只是坚持打一辈子败仗的统帅就很少见了,何况这个统帅最后还迫不及待的投降了敌人。
一、李景隆其人
李景隆和朱家还是亲戚关系,他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也是大明开国元勋,为大明建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曹国公。
李文忠是少数能在朱元璋手下得到善终的开国功臣,死后配享太庙,封岐阳王。可以说,李景隆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李景隆)
李景隆和赵括一样,从小就喜读兵书,讲起军事理论来头头是道,人又长得英俊潇洒,《明史》说他“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朱元璋也很喜欢这个侄孙子,亲自赐名“李景隆”,荣宠有加。
李景隆是个练兵专家。
他在练兵中十分注重阵法阵型及部队的配合,将兵书中的战阵在训练中演练,训练出来的士兵“闻鼓则进,闻金则退,进退合一,蔚然有序”。
可以说如果李景隆在军事教学这个领域发展的话,肯定会有很大的成就。
(断送江山的建议)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想从藩王手中收回权力归于中央,于是将藩王们举起了“削藩”的大刀。
深得朱允炆信任的李景隆担任第一个藩王——周王朱橚的削藩总指挥,成功的完成了任务,并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更加得到了朱允炆的信赖。
战场上的李景隆 在建文帝削去几个藩王,把目光对着燕王朱棣后,朱棣决心与这个侄子皇帝斗上一斗。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在北京起兵,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大幕。
作为朱棣对手的朱允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表兄李景隆,让他挑起了带兵平叛的重担。
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赐通天犀带,帝亲为推轮,钱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
建文帝在大军出征之时,亲自为李景隆推车,送他犀带,让他便宜行事,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建文这是将举国之兵交给了李景隆,也是将大明国运和自己的命运完全押在了李景隆的身上。
李景隆指挥的政府军,一开始是占据上风的。因为朱棣毕竟是造反,政府这边占据道德和伦理的高地,出师有名。
何况政府军集中了整个王朝的力量,朱棣仅有区区北京一个地区,所以双方实力上的差距也很大。
当李景隆兵临北京城下之时,朱棣正在率军攻打大宁,这正是李景隆拿下北京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当政府军发动强大攻势之后,北京几个城门就已被攻破,李景隆手下的大将瞿能正准备冲进北京城时,却接到了李景隆收兵的命令。
收兵的理由是“候大军同进”。 李景隆为什么要收后?很明显他是忌贤嫉能,怕别人拿了第一个杀进北京的头功。
但他忘记了他是大军主帅,拿下北京,功劳全是他的,在这种时候嫉贤妒能,实在是愚蠢之至。
李景隆的嫉妒并不只针对大将瞿能,另一名将盛庸在东昌取得了对朱棣的胜利,李景隆心里便很不是滋味,于是在建文帝面前“谗间之”。
这种气度狭隘的人,怎么能胜任几十万大军的统帅? 由于李景隆的错误收兵,政府军错失了良机。
朱棣回师后,在北京城外的郑村坝大破李景隆,李景隆弃军逃至德州。
做为一个大军统帅,弃军而逃,这是死罪,可是建文帝非但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还一如既往的信任这个表哥。
(建文帝)
建文帝总结失败的原因,认为是李景隆的兵少了,所以又将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所部全部交给李景隆指挥,这一次李景隆手下有六十万之众,比朱棣的叛军多了数倍。
但是双方在白沟河决战时,李景隆又是大败,几十万大军又灰飞烟灭。
李景隆的无能,也遭到朝中许多大臣的弹劾。
黄子澄弹劾他“出师观望,怀二心”,练子宁对建文哭谏:“怀陛下事者,此贼也,请诛之!”但朱允炆却对李景隆仍然抱有幻想,并将南京的城防全部交给他,只能说朱允炆是“不作不死”啊。
(投降)
深受信任,担一国之干系的李景隆,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城中尚有二十万兵士,粮草充足,城高垒深的情况下,李景隆早早的打开南京城门,放燕军入城,断送了建文帝的江山,朱允炆也自焚身亡。
李景隆有没有能力 李景隆投降后,被朱棣列为第一功臣,封为左柱国、太子太师、光禄大夫、曹国公,甚至超过了朱棣手下第一大将朱能。
李景隆为什么有这样的待遇?
很多人认为李景隆是朱棣的内奸,否则无法解释。
建文帝手下内奸不少,驸马王宁、徐达的儿子徐增寿都是。只是李景隆隐藏得很深,朱允炆没有发现而已。让一个内奸担任统帅,江山能不易主?
(南京失守)
李景隆在靖难中的表现,非常可疑。他手下有平安、盛庸、瞿能等有勇有谋的大将,也曾数次面临歼灭朱棣的良机。
可是在李景隆的乱指挥之下,必胜也变成了必败,数十万大军就这样灰飞烟灭。
朱棣认为李景隆指挥的大军军纪不严,将士不同心;对北方环境不适应,后勤保障不足;贪功求胜,贸然轻进;刚愎自用,不听忠言;嫉贤妒能,任用小人。
这些都是李景隆的责任。
李景隆一遇到形势不妙,马上丢下大军逃跑,这是最为恶劣的行为。
主帅一逃,大军群龙无首,当然一溃千里。所以主帅是草包,那真是将怂怂一窝了。
(李景隆)
李景隆因为“默相事机之功”成为朱棣的大功臣,“默相事机”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李景隆一直在寻找时机,暗中帮朱棣的忙!怪不得屡战屡败呢,原因在这。
李景隆虽然出卖了建文帝,但也没有得到什么好报。
朱棣登基不久后,他被朱棣软禁在家,过着没有自由的行尸走肉的日子。
虽然活了好些年,但没有自由的日子,幸福吗?
参考文献: 《明史-李景隆传》、《明史纪事本末》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