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苏酒谁先喝,年夜饭的风俗和由来?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年夜饭子女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年夜饭的由来
辞年,就是在除夕吃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辞岁之风自晋朝以来就很盛行,当夜骨肉团聚,儿孙绕膝,灯红酒绿,共话团圆。接着就是守岁。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许多诗人都有吟咏守岁的诗句。孟浩然写道:“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杜甫也曾有:“守岁阿戎家,椒盘以颂花。”的佳句,把守岁的乐趣写得活灵活现。
江南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门关起来,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饭后,就要将桌子的碗筷收拾干净,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这规矩习俗据说是为了哄骗铁拐李而传下来的。
原来吃年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开着大门的。玉皇大帝想了解民间疾苦,于是派铁拐李在此时下凡查看。铁拐李是个跛脚叫花仙。因此便在人间吃年饭的时候,提着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家乞讨。讨完饭,他把讨来的东西提给玉皇大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富的,玉皇大帝便命令有关神仙让他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间,有一户人家,比别人都奸,很快想到了应对之策。吃年饭时,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家人谁也不准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他家年饭已经吃过,打开大门时,桌上空空荡荡的,无以施舍给铁拐李,铁拐李一看,这家够穷了,连年饭都吃不起,于是在他家门口放上几个元宝就走了。这下,这户人家便发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出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跟着学起来。谁知道铁拐李见家家都关着门吃年饭,便知人们已经知道了他的任务,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可是关着大门吃年饭的习惯,却从此流传下来。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酒”、“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
年夜饭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我国各地的年夜饭习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米团子、水磨年糕等
馄饨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年夜饭,讲究的是: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古人过年和现代人有那些不同之处?
谢邀!
不同朝代过年的时间不一样,意义不一样。夏朝以一月为岁首,商朝以12月为首,周朝以11月为首,秦朝以10月为首(理由是五谷已经收获,新的一年重新开始。)。
过年是由祭祀演变而来。祭祀由天子或者君王主持,君王戴白鹿皮帽,穿白色素服,腰系葛带,持榛木手杖领舞。民众穿黄衣,戴斗笠,象征秋天草木的颜色伴舞和唱:
土返其宅(回到堤坝上挡水),
水归其壑(流入沟河湖海),
昆虫勿作(不要危害庄稼),
草木归其泽(田里杂草长到水里去)。
民间祭祀则家家户备上贡品,在乡里称为“祝"的主持下,领着扮鬼神的队伍穿家走街。死去的亲人(扮作)抬头看椽子,低头看几案,旧物尚在,人已归阴,备感落寞,于是阳间人好酒好菜招待他们。等他们吃饱了,喝足了,该送他们上天了,钟鼓音乐暂停,"祝"宣布祭祀结束。
为了送"尸”和祖先的灵魂踏上归程,钟鼓再次响起。庖厨和侍女们撤去祭品,准备宴请。秦人平常难得享受酒肉,这时可以大饱口福,狂欢庆贺,这就是秦朝人的过年。
汉初基本上沿袭秦朝的习俗,汉武帝时期(公元104年),司马迁、落下闳等人建议改10月为孟春正月为岁首,汉朝开始兴给压岁钱。原来叫压胜钱,压胜就是当时风行的巫术(避邪)。
魏晋南北朝时期,祭祀之风不减。执掌军权的曹爽为了突出个人形象,前往高平陵祭祖,被蓄谋己久的司马懿抄了后路,成功夺取曹魏政权。
民间过年,初一穿戴整齐互相拜会贺岁。先拜长辈健康长寿,平辈道贺平安喜乐。过年习俗必饮椒柏酒和桃汤,椒柏酒是加了花椒和柏树叶的酒,用于防病治病;桃汤是加了桃叶的汤,用于避邪;敬酒秩序先敬幼小,再敬长辈,因为孩子是家里的希望和未来。
还有一种名为屠苏的酒,也是必喝的,主要为大黄、防风、白术、桂枝、花椒、马头、附子等中药所泡;还有一种胶牙糖,是老人和小孩的最爱。
魏晋南北朝时期,燃放爆竹,张贴门神,那时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
唐朝人过年,不管多远,都要在除夕赶回家吃团圆饭,喝花椒酒,守岁。第二天,选童男戴恐怖面具,穿红黑衣服,“方相士"领舞,伴舞及执事12人,击鼓舞蹈驱鬼。家家户户燃爆竹,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门首,传说这兄弟二人是驱鬼高手。
唐人初一走亲访友,互相邀请作客,吃五辛盘,一种有辛辣味的食品,用以驱散脏内陈腐之气,饮屠苏酒,饮酒秩序先幼后长。
宋朝时,火药发明,纸作鞭炮问世,焰火为节日添彩。宋人吃饺子,饮屠苏酒,守岁拜年,官绅人家派佣人拿拜帖拜年。除夕净门户,换门神,钉桃符,挂钟馗像(新捉鬼高手)。
北宋末年,门神改用唐初名将秦琼、尉迟敬德,东京皇城放假三天,达官庶民自初一早晨起,互相庆贺,坊巷、店铺张灯结彩,民宅、私院披红挂绿;高宗时放假五天,舞场翩翩,歌馆萧萧,灯市辉映,车马交驰。
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袜、靴鞋、玩意、销售火爆,大姑娘小媳妇头戴珠花,身穿彩衣逛街走市,热闹非凡。
宋人过年要备办羊腔(去了皮毛和内脏的羊),果子(水果、干果、蜜饯),酒檐(装酒的红漆木桶),馈岁盘盒(送礼用的),糁盆(除夕至初一放在厅中的炭火盆。
还有百事吉,起先是把柏树叶、柿子、橘子放在一起,依次折断树叶、掰开柿子和橘子,取意百事吉。后果图省事,商人把画有柏树、柿子和橘子的彩绸卖给平民,平民解开结子后挂到房梁上,又吉祥又好看。
元朝时,蒙古贵族吃羊肉喝奶茶,过白节。在门前立灯笼竿,清扫庭院,设祭坛,贡上熟羊肉、面食品、奶制品。穿白袍,互赠白色礼物,点篝火吃手扒肉。初一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唱吉祥贺歌。汉族人沿袭宋朝旧俗。
明朝人最值得一说的是鳌山灯会,那是多少人向往的灯会,相当于今天的春节晚会。永乐七年元霄节,宫城搭巨鳌花灯,许臣民赴午门观鳌山三日。设计独特的奇花、火炮,层层叠加起来达13层,有数丈之高,钟鼓音乐,宫娥曼舞,有如人间仙境。
民间过年莫过于逛城隍庙看热闹,庙会演出由大小老板集资赞助,《八仙过海》、《西游记》里的段子由老板们分别扮演,谁出的钱多,谁就演主角,公平合理。
明朝人初一放灯,即可以尽情狂欢,十五收灯,即要收心了。初一至十五见面行大礼,当街叩头贺福,拜客进门不喝三五行酒不能走。
清朝人过年,左手抱右拳行拱手礼,正月不剃头,放烟花。
皇帝腊月26放假,称歇笔。初一天刚亮,文武百官集合太和殿广场拜皇帝。辰时,钦天监宣布吉时己到,午门上鸣钟击鼓,乐队奏乐,皇帝登太和殿宝座,百官依品级秩序下跪,两名大学士上贺表。读完,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
朝毕,皇上打赏如意荷包,受赏者有八旗子弟、宫女、太监、依皇上喜好,有的是金如意、有的是银如意、有的只是银钱。
在民间,初二子孙进献礼物尊长,初三尊长赐赏子孙。饮食方面,早上饮椒酒,中午喝柏酒,中等人家吃饭时客厅罗列锦屏,称锦堂。清人过年互相邀请作客,礼数很多,传到今天所剩无几了!
(以下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古代人如何跨年?
谢邀。
很多朋友可能也知道,咱们现在过的这个元旦呢,其实并不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辛亥革命以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采用了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公元纪年,将每年的1月1日定为新年,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农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元旦的来历。
当然,在我国古代,也是有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元旦的,那就是农历的正月一日,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咱们中国的主体民族叫做汉族,汉朝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咱们传统文化的基础部分,过年自然也不能例外。今天,就让咱们回到汉朝,一起来看看汉代先民和他们的“元旦”。
一、汉代官方的元旦礼俗在汉代,元旦有正旦、正日、元日等不同的称呼。之前冬至的文章里跟大家聊过,汉代的元旦正式独立出来作为一个节,应该说是从汉武帝改太初历之后开始的。在这之前,因为元旦和冬至离得很近,所以经常是一起就过了。从汉武帝之后,元旦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并一直延续了下来。
黄晓明饰演的汉武帝
汉代的官方非常重视元旦节日,在元旦有许多的大型活动,下面咱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1、傩戏与驱邪
元旦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一些驱邪的活动,希望把坏运气留在旧岁,在新的一年里能有好运气到来。汉代的官方会在元旦前的腊日,举办大傩戏,以求驱除疫病。傩戏的场面非常盛大,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当时的傩戏要用120名穿皂服的少年,手持大鼗(táo,即拨浪鼓);有戴面具披熊皮的方相,与十二兽做舞等等,最后由骑兵驱赶着代表疫病的造像扔到洛水里烧掉,总之场面非常隆重。
傩戏表演
这种大傩戏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祈福祭祀典礼,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后世,至今在我国民间的一些地方还有留存。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唐砖》里面,曾经复原了一部分唐朝的傩戏,虽然和汉代有差别,但大家也可以看个大概。
2、汉代元旦的大朝会
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在古人的观念里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当然是要好好的庆祝的,所以类似“贺新年”性质的节日集会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汉武帝太初历以后,元日正式和冬至分割开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节日之后,庆祝活动就更加隆重了。
汉代元旦当天,汉庭要举行大型的朝会活动,称为“正旦大会”,文武百官都要在朝会上向天子贺礼。正旦大会的地点,东汉时是在洛阳城的德阳殿,大概的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公卿百官和外国使节依次上店为皇帝拜贺,而后地方郡国的上计吏上殿拜贺,并呈上过去一年地方上的收支文书。可见这正旦大会也不完全是典礼,还有一点政事的味道在里面。
汉代画像石中的宴饮图
然后,作为对文武百官贺礼的答谢,皇帝在朝拜之后往往会赐下酒宴。据文献记载宴会“作九宾彻乐舍利,从西方来戏于极”“障日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游戏于庭”,有奏乐和百戏等文艺表演,还是非常热闹的。
汉画像石中的百戏表演
仪式结束后,“谒者引公卿羣臣以次拜。微行出罢。”
整个正旦大会的礼仪规程还是非常严格的,向皇帝祝贺要按照官职高低有相应的顺序要求,甚至对官吏的仪容仪表都有严格要求。东汉后期著名的外戚粱冀就曾因为大朝会的时候仪容不整而被言官弹劾。
二、汉代民间的元旦庆典元旦是汉代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重视的最重要的节日。如果说官方的元旦庆典还有着一些政治宣示的目的,那么民间的元旦庆祝活动无疑更加的单纯和直接:纪念过去一年的辛苦劳动,以及期待来年的美好生活。
1、神荼和郁垒:汉代的门神
祭门神是我国自远古时期就有的风俗习惯,而到了汉代,门神们更是有了自己的名字和比较固定的形象,其中神荼和郁垒是比较常见的两位。
神荼和郁垒的传说起源自上古时期,《山海经》上记载他们生长在一个大桃树上,看守着鬼门,用苇索抓捕害人的鬼怪,然后喂给老虎吃。这种传说演变到后来,人们用桃木做门,在上面贴上神荼和郁垒的画像,认为这样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
桃木门神挂件
汉代的时候,每到元旦前一夜,人们就会祭祀门神,以求辟除灾厄。通常的做法在门上贴老虎画像,在门两侧摆上画有神荼和郁垒形象的桃木牌,再在门梁上悬挂一条苇索,供门神抓鬼使用,时人称这种仪式为“悬苇”。
2、燃放爆竹
说到过年放爆竹,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吓走一种名为“年”的怪兽。实际上如果深究起来,关于这个“年兽”的形象,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以汉代来说,人们在元旦这天一起床就要在院子里燃放爆竹,是为了吓走一种叫做“山臊”的鬼怪。这种鬼怪在汉代的传说里,住在西方的深山里,有一尺来高,人们被它碰到就会传染疫病。这种鬼怪有一个弱点,就是很害怕爆竹的声音,所以人们在元旦的时候燃放爆竹,为了吓走这种鬼怪,其实也是一种来年不生病的祈愿。
今人想象中的山臊
不过,说到燃放爆竹,这里要多说一句。因为一提到爆竹,可能多数现代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种好看的烟花吧?然而,这种填充火药的烟花爆竹,在汉代应该是没有的。虽然火药是咱们的四大发明之一,春秋时期也有过一些疑似火药的记载,但现在大家一般承认的火药,是八、九世纪左右发明的,汉代自然还没有。
爆竹,就是把竹子烧爆啊
那么汉代的爆竹是什么样子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烧爆的竹子。当时的人们用火烧竹节,使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来惊吓山臊。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爆竹”了。
3、聚宴和椒柏酒
相比于皇帝赐宴那种政治仪式,汉代元旦时的民间的元旦宴饮就有了真正的辞旧迎新的欢快味道。这种宴饮一般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从元日头天晚上就开始,然后还要守岁到第二天。这实际就是我们现在年夜饭、过除夕等习俗的早期形式。这方面汉代还有个有意思的做法,那就是除夕夜的年夜饭不能都吃光,要留一点剩饭,元旦早上起来要把剩饭撒到大街上,取一个辞旧迎新的彩头。这在当时叫做“留宿岁饭”,其实还是挺有点仪式感的。
既然是家族的聚餐,那自然少不了喝酒。不过古代的饮酒,尤其是这种年节时的饮酒,和咱们电视剧看到的那种大碗喝酒可不一样,是礼仪的一种,是有着比较严格的规矩的。这些规矩集中体现在敬酒的次序上。元旦当日,由家族的族长带领全族祭祀先人之后,即行饮酒礼:从年龄最小的开始依次向族中老人敬酒祝寿,敬完之后再从年龄最小的开始饮酒。前者表示小辈对长辈的尊重,后者则寓意年幼者长一岁,年老者失一岁。
乡饮酒礼
汉代元旦时饮的酒,和平时也有所不同,称为椒柏酒,实际上是由椒和柏酿成的两种酒。“椒”是一种香草,汉人喜其性温、气香、多子的特点,制成椒酒供新春祝颂。柏是长青之树,古人将之视为长寿的象征,于是用柏叶酿酒,用于新年祝寿。
此外,汉代民间的元旦习俗中,还保留了一些原始巫术的痕迹,比如要饮用桃汤、屠苏酒等具有驱邪防疫功效的“饮料”。
文史君说岁首庆典,这是我国民间最古老的节日庆典之一,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汉武帝时制太初历,正式将每年的正月初一定为岁首,这一规定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汉代人将这一天成为元日、正旦,隋唐以后逐渐称为元旦。民国采用公元纪年后,将传统的“元旦”这个称呼安给了公历的一月一日,又新造了一个“春节”的名头给农历的新年。所以说,这各种关于农历岁首的称呼,现在的春节反倒是最晚才有的。
参考文献: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李翠华:《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中山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两句古诗词?
1、《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2、《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3、《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4、《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元日 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6、《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7、《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8、《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9、《癸已除夕偶成》(清)
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10、《凤城新年辞》(清)
查慎行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24节气歌里都有哪些节气?
白露是,来一坛芬芳醇厚的岁时酒
诗意栖居的古人,春节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立夏饮青梅酒,重阳饮桂花酒,岁时白露时节必饮白露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陈酿,又称“白露米酒”。白露酒中的极品为“程酒”,因取程江之水酿制而得名,盛名弥久。
白露酒又叫程酒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记载“郴县有渌水,出县东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馆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也。”程酒 、渌酒均系传世美酒,《晋书.武帝纪》:“荐 、渌于太庙”,可见程酒当与、渌媲美。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白露日作《拂舞歌辞》有:“樽有鸟程酒,劝君千万寿”之句。北宋时期王存主编历史地理典籍《元丰九域志》亦云:“程水在今郴州兴宁县,其源自程乡来也,此水造酒,自名‘程酒’。”白露酒的酿制相当独特。先将白酒与糯米糟酒,按比例混合,然后入坛密封,埋入地下,待数年乃至几十年方开坛。
“微醺忆尧夫,止酒见渊明”白露酒酒色呈褐红,斟之现丝,清香扑鼻,甘甜温热,润燥通络,但后劲极强。清光绪元年(1875)纂修的《兴宁县志》赞程酒:“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酿可千日,至家而醉”。明朝思想家、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应岁时节令畅饮,作《程酒诗》云:“微醺忆尧夫,止酒见渊明”。白露饮酒这样的寻常事,让古人演绎出千般滋味万种情韵。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原创,版权号……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