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恩,曹操使用的两把剑叫什么?
剑是古代最为常见的兵器之一,两方开刃,尖存锋锐,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凶险异常,生而为杀。在诸多兵器之中,剑乃兵中王者,为“百兵之王”,又因古王皆有君子之气,亦有皇上君临天下之说,故剑也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在古代,剑不仅是一种武器,还是古代服饰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用来标识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从周到唐,往往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佩剑,而且身份地位越高的人佩戴的剑也越好,帝王与诸侯所佩戴的往往也都是些十分著名的名剑,那么三国时期,地位堪比君王的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佩戴的都是什么名剑呢?
汉昭烈帝刘备的佩剑想必大家都能叫上名字,那就是著名的雌雄剑,也叫鸳鸯剑或者双股剑,也有人干脆直接称其为雌雄双股剑。鸳剑长三尺七寸,鸯剑长三尺四寸,利可断金。左手雌剑重六斤四两,右手雄剑重七斤十三两。刘备与曹操和孙权不同的是,他有直接上阵拼杀的经历,因此他的雌雄双股剑不但是他作为一方诸侯的佩剑,也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与张飞的丈八蛇矛一样是他战场杀敌的武器。
魏武帝曹操的佩剑有两把,一把名为倚天剑,一把名为青釭剑,两剑齐名,并称绝世双剑。倚天剑用宋玉《大言赋》中的名句“拔长剑兮倚长天”命名,和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倚天剑并非一物,乃是曹操佩剑,《三国志》中他在成皋吕伯奢家中“手剑夜杀八人而去”用的正是这把剑。青釭剑与倚天剑齐名,也是削铁如泥的名剑,曹操常令佩剑将军夏侯恩代为保管,不料在长坂坡被赵云夺走,此后青釭剑便与龙胆亮银枪一起成为赵云无敌于天下的臂助。
吴大帝孙权所藏的名剑较多,这也与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内,吴越之地为铸剑圣地有关。在晋代经学博士崔豹所著的《古今注》记述了:“三国吴大帝孙权有六柄宝剑,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这六把剑的名字,起得极有特色,极有诗意,极富想象力,也极具震撼力。不管这六把剑是如何锋锐无匹,但终究没有临阵杀敌的机会,倒也十分可惜。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权利剑出鞘仅有两次,一次是赤壁之战前,孙权拔剑斫案以明抗敌之心,一次是与刘备一起,拔剑斫石以卜来日。
剑可以作为武器,同样也可以作为装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在新版《三国》之中,曹操、孙权、刘备的佩剑都是精雕细琢,十分考究的,看起来十分养眼,你们更喜欢哪一把呢?
司马家族有哪些人?
夏侯敦,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后代,大将军,高安乡侯。
夏侯充,敦子,忠侯。
夏侯廙,充子,忠侯。
夏侯劭,廙子,忠侯。
夏侯茂,敦子,娶清河公主,历任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列侯。
夏侯廉,敦弟,列侯。
夏侯渊,字妙才,敦族弟,征西将军,愍侯,在阳平关战死。
夏侯衡,渊长子,安宁亭侯。
夏侯绩,衡子,虎贲中郎将,安宁亭侯。。
夏侯褒,绩子,安宁亭侯。
夏侯霸,渊子,讨蜀护军、右将军,博昌亭侯,被司马氏怀疑逃入蜀。
夏侯威,霸弟,渊子,兖州刺史。
夏侯惠,威弟,渊子,乐安太守。
夏侯和,惠弟,渊子,河南尹。
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征南大将军,荆州牧,昌陵乡侯。
夏侯奉,尚弟,关内侯。
夏侯玄,字太初,尚子,太常。
夏侯本,尚从孙,昌陵亭侯。
夏侯献,领军将。
夏侯儒。
夏侯恩,曹操的背剑官。夏侯杰,被张飞在长板吓死了
张飞是如何喝退曹操百万大军的?
张飞喝退曹操大军在历史上是存在的。这件事在《三国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曹操占领荆州后,刘备向江陵方向逃跑。因为江陵城坚粮足,曹操害怕被刘备占据,于是派遣五千精骑追击。这时刘备带领荆州数十万军民,每天只能行走数十里,很快就在当阳的长坂坡被曹操追上,并被打得大败。刘备只能抛弃妻子和儿女,带领诸葛亮等人逃跑,与关羽会和。刘备在逃跑的时候,留下张飞带领二十余骑断后。当时“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为什么张飞能够喝退曹操大军:
首先,张飞勇猛知名在当时已经被各方熟知。张飞从黄巾之乱,与关羽一起跟随刘备起兵,征战四方,已经二十多年。关羽和张飞万人敌的威名被各方势力所熟知。从目前的正史资料中,我们看不到张飞在此之前战场的勇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万人敌关羽在万军之中轻而易举斩杀颜良,并且全身而退。这样的场面,曹军之中恐怕会比任何一方面人都感受得更深刻,其震慑作用也更大。而这时,曹军又遇见了和关羽不相上下的张飞,以无以伦比的胆气和豪气,带领二十余骑,要与曹军5000精骑决一死战,再联想到平时了解到张飞战场的表现,被万人敌威名所慑,不敢前去 决战。
其次,张飞占据地理优势。据记载,当时张飞是“据水断桥”。在《三国演义》的小说的记载,应该是张飞先拒水却敌,然后断桥,阻止追兵。但是从《三国志》记载看,应该是张飞在水边拆段桥梁,然后大喊“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这样,虽然比小说表现张飞勇武的形象略有逊色,但是应该更符合实际,正是张飞拆段了桥,曹军必然要涉水过河,占据不利地势,谁率先过河,就会首先面临张飞的猛烈攻击,自然无人敢来迎战。
第三,曹军害怕中张飞埋伏。这才是导致曹军退军的重要原因,正符合兵法上的“虚而虚之”。因为《三国志》记载的太过简洁,很多细节,我们不得而之。但是张飞拒水断桥,喝退曹军却是实事。五千精骑对阵20余骑,西楚霸王项羽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想要正面取胜是不可能的。正是曹军看到张飞的势力太过悬殊,认为其中必有埋伏,不敢贸然前进。《三国演义》小说大概也是觉得张飞喝退曹操大军,太过匪夷所思,提到“飞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飞却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张飞用带来的二十多骑兵,带着树枝,来回乱跑,故作疑兵。曹军看到这些,认为张飞还有伏兵自然不敢追击。虽然,这个情节是虚构的,但是我觉得还是比较符合当时情况,至少说明曹军并是不真的害怕张飞,更多的是怕中埋伏。在汉中之战中,赵云也摆过类似的“空营计”,还因此取得了小规模的胜利。这也可能是赵云借鉴了张飞的战术。这里面,智慧、胆略、勇气、威名,各方面因素缺一不可。首先,只有智慧的大脑才能想出这样的计策,在《三国演义》中,把这样的战例安排给了诸葛亮,作为诸葛亮智慧的一个典型例子,可见其必须以高超智慧做支撑。其次,需要胆略,如果主将做不到镇定自若,没有无比勇气,是无论如何不敢单独面对强大敌军的。再就是威名,不管张飞也好,后来的赵云也好,还有虚构的诸葛亮也好,他们都在曹军中树立了战无不胜威名,如果一个不知名的将军,示敌以虚,曹军早就一窝蜂的冲上去,砍了再说。
第四,曹军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曹操追击刘备的战略目的就是,以五千精骑追击刘备,占据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已经不足为患、。曹操的战略目标已经转向了江东的孙权。这是如果追为追击刘备,中了埋伏,得不偿失。因此,放弃了追击。
最后,就是当时曹操追兵数量。在《三国志》记载是五千精骑。号称百万是不准确的,是曹操当时的夸张说法。他称自己有八十万大军。当时,周瑜曾经为了坚定孙权抵抗决心曾分析过曹操兵力“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加上荆州兵总共也就二十多万人。而曹操派去追击刘备时,只有五千精骑。张飞抵挡的只有这五千骑兵。当然,张飞仅带20多骑兵,面对曹操五千精骑,势力同样非常悬殊,张飞能够全身而退,已经非常不易,更不要说与敌军决战,这不是一般的勇气所能做到的。
赵云的兵器?
赵云的武器是什么
1、青釭剑

青釭剑出自于小说《三国演义》,原本青釭剑是曹操的武器,而后来则成为了赵云的武器,是因为曹操总将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于是后来在长坂坡被赵云夺走,就成为了赵云的武器。之后,青釭剑也有一些与赵云相关的传说。
在澄江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赵云的武器青釭剑在关银屏与李恢之子李遗成婚之时,被赵云当做贺礼赠与关银屏,这个关银屏,是关羽的女儿,同时也是赵云的徒弟。平南蛮时银屏常背负此剑出战,关银屏死后青釭剑也与张飞所赠宝珠一起埋葬在银屏墓附近。
另有传说墓中赵云的武器已被盗贼偷走,盗贼离开俞元的时候不敢走陆路,因为出俞元的每个关口都有关银屏的弟弟关索的庙宇。关索已经成了大神,谁敢把关三小姐的宝物带走?盗贼走水路,结果在澄江县西南面的抚仙湖上,船翻了,盗贼淹死,两件宝物沉入抚仙湖中。
2、亮银枪
左手青釭剑,右手亮银枪,跨下白龙马,一身白盔白甲,长坂坡单骑救主,于百万曹军中往返折杀,所向披靡,如此猛将乃常山赵云赵子龙是也!赵云的武器除了青釭剑外,还有一杆亮银枪,在长坂坡大战时,赵云杀死了曹操的侍从夏侯恩,从夏侯恩那里得到了曹操的绝世双剑之一青釭剑。
赵云长坂坡曹军的人数?
诸葛亮在博望坡用火攻,击败夏侯惇之后,曹操发誓要扫平江南,派五十万大军进攻新野 刘备不敌在逃亡中,妻儿失散,这才有了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的故事,所以长坂坡的人数是五十万,赵子龙号称一生是胆,说的就是赵子龙敢在五十万大军中找阿斗的实际,胆大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