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鸭,有哪些食物是以人物名字命名的?
以人名菜,并不是新鲜花样,名人提升了美食的知名度,美食则附庸了名人的风雅,可谓双赢。
一、东坡肉简介: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十年九涝。宋神宗熙宁十年(1078年)夏,黄河在澶州决口,一个月就围困徐州。苏东坡身先士卒,率领禁军武卫营经过7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筑起抗洪堤,保卫了徐州。徐州的老百姓纷纷给他送上猪肉羊肉,以表感谢之意。苏公清廉,酒肉推辞不掉,就指点家人做成红烧肉,回赠给抗洪的百姓。于是,徐州多了一道“市菜”——回赠肉。
两年后,苏东坡贬谪湖北黄冈。黄冈猪肉多,价廉味美,当地人却不热衷。苏公却在这个物美价廉的美食中找到了天堂。他诗中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没过几年,苏东坡复出政坛,任杭州太守。这一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幸亏苏公及早修浚两湖,筑堤防汛。过年的时候,百姓们听说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时最爱吃的是红烧肉,纷纷担了酒和猪肉给太守送年货。苏公又使出了回赠肉的杀手锏,给厨工批了个条子“酒肉一起送”给那些修浚西湖的农民工。结果,厨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烧”,用美酒将猪肉烧得红香酥烂,香飘西湖,令人垂涎欲滴。经过几番锤炼发展,这道红烧肉终成正果,得到了“东坡肉”的美名。
做法制作食材
材料:猪五花肋肉1500克、葱100克、白糖100克、绍酒250克、姜块(拍松)50克、酱油150克。
制作流程
1、将猪五花肋肉刮洗干净,切成10块正方形的肉块,放在沸水锅内煮5分钟取出洗净。
2、取大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先铺上葱,放入姜块,再将猪肉皮面朝下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酱油、绍酒,最后加入葱结,盖上锅盖,用桃花纸围封砂锅边缝,置旺火上,烧开后加盖密封,用微火焖酥后,将近砂锅端离火口,撇去油,将肉皮面朝上装入特制的小陶罐中,加盖置于蒸笼内,用旺火蒸30分钟至肉酥透即成。
制作提示
1、猪肉选以金华“两头乌”乌猪为佳。
2、100克葱其中50克打葱结。
二、东坡饼
简介:
苏公一向喜欢油酥食品。在黄州闲居时,他就住在赤壁睡仙亭。亭北有安国寺,寺里的老和尚参寥常与苏东坡对弈和诗,两人可谓至交。苏公在寺里玩得兴起,就不愿回家,参寥总是做精致的千层油酥饼款待他。时间长了,出于对苏公的尊敬,参寥就把这种油酥饼称作“东坡饼”。
与黄州隔江相望的鄂城,有一座风景秀丽的西山,也是苏东坡喜欢的登高之地。每次登临山上灵泉寺中的僧人们都以最好的素食奉送,灵泉水烹茶,油煎全麦饼,苏公无不尽兴而归,甚至向僧人们讨了全麦饼的做法,家里宴客时露一小手。八百多年后,清同治三年,湖广总督官文游览西山时,也吃了油煎全麦饼。问及饼的名字,时任灵泉寺长老的宏儒念及当年东坡雅事,便不问苏公意愿,以“东坡饼”回应。
做法
1、将鸡蛋取蛋清,加清水500克及精盐、苏打溶化后,倒人面粉,反复摅揉,至面团不沾手,搓成条,揪成重150克的面剂10个,搓成圆坨,摆放到盛有芝麻油(100克)的瓷盘里,饧10分钟
2、案板上抹匀芝麻油,取出饧好的面坨,在案板上按成长方形薄面皮,从两端向中间卷成双筒状,拉成约一半长条,再侧着从两端向中间卷成一个大、一个小的圆饼,将大圆饼放底层,小圆饼迭在上面,复放在盛芝麻油的瓷盘里浸没,约饧5分钟成饼坯。
3、锅置中火上,放人芝麻油烧到七成热时,将饼坯平放锅里,边炸边用筷子一夹一松地使饼坯松散,待饼坯炸至浮起时,翻面再炸,边炸边用筷子点动饼坯心,使饼炸至松泡但不能散开,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去油,装盘每饼撒上白糖(45克)即成。
三、王致和臭豆腐
简介:
豆腐乳的一种,颜色呈青色,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发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他原是个文人,多次进京赶考不中,改为以制豆腐为生,并创制出臭豆腐。臭豆 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
制作方法:
1.选料考究:过去所用黄豆均精选自北京效区所产和伏豆。磨豆腐用的水也是取自甜水井中。
2.把含水分较少的豆腐切成长、宽各3.3厘米、厚1厘米的方块。
3.将豆腐块分层排列,入屉发酵,温度在20℃时,需经5天左右时间,即可全部长白而带绿的菌毛。
4.取出将菌毛去掉,装在罐内,一层豆腐撒一层盐。过7天倒罐,改为放一层豆腐,撒一层五香料,最后灌入豆腐浆,将罐封好。2个月后取出,即是臭豆腐了。
5.贮存:应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如浸入臭豆腐汤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可保存1年。食用方法 臭豆腐作为一种佐餐的小菜,宜在春、秋和冬季食用,加入些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等调味品,味道更佳。
四、爆肚冯
简介:
清朝末年,山东厨人冯天杰自临清来京,即在东安门大街摆摊卖爆肚,因其做工精细,人送外号“爆肚冯”。 清光绪末年由第二代传人冯金河(1888年生)继续经营爆肚。在经营中潜心钻研、精心制作,使爆肚味道浓厚,深受宫内画匠、太监以及旗人的偏爱。
制法:
爆肚儿的做法有三种:油爆、芫爆和汤爆。在过去老北京,油爆和芫爆只有在饭馆里才吃得着,街头小摊儿也就是用白水爆一下。爆肚儿之所以称为“爆”,就是因其速度快。
具体做法就是把牛羊肚子切成横丝,放入滚烫的水中焯一下。而功夫就在这一焯再一捞上,因为肚儿分肚仁儿、肚领儿、散丹、蘑菇头等各个部位,火候要求也各不相同。
火候合适,肚儿吃起来又脆又嫩又筋道,越嚼越有味儿;尤其是牛肚仁,水分多,极嫩,微脆,;还有蘑菇头,要六七只羊才得这幺一盘,鲜美滑润;食信是羊的食管,怎幺嚼也嚼不烂,最后只能整吞整咽。
“爆肚冯”的调料有芝麻酱、酱油、醋、香菜末、少许葱花、几样香料,看似简单,却好吃,其实人家是放了十三种密制调料在里面呢。
水爆各色羊肚为老店一绝。“水爆”为烹饪中的爆法之一,爆肚又是水爆牛羊肚的总称。其中爆牛肚有四种:肚仁、厚头、百叶、百叶尖;爆羊肚有九种:肚仁、散丹、肚领、蘑菇头、肚丝、肚板、食信、蘑菇、葫芦。
爆肚的功夫除了原料新鲜外,全在一个“爆”字上。水要量大、滚开,火力要极旺。材料入汤,三几秒钟便熟。像肚散丹5秒钟、肚板7秒钟,肚葫芦、肚领、肚蘑菇8秒钟……如果爆过了火就会老硬。吃爆肚还需蘸作料,作料用酱油、米醋、芝麻酱、香油、豆腐乳、虾油等配成,还要加葱花、香菜、蒜汁和辣椒油。吃爆肚时一般一口只夹一块,要抹着碗底托着香菜葱蘸起调料入口。
五、杜康酒
简介:
杜康酒是我国历史名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贡酒”、“仙酒”之誉。历代墨客文人与它结下不解之缘,常以诗咏酒,以酒酿诗,诗增酒意,酒助诗兴,觥筹交错,华章汗牛。魏武帝曹操赋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短歌行》) 诗圣杜甫云:“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词豪苏轼留下醉语:“如今东坡宝,不立杜康祀”。“竹林七贤”之一的诗人阮藉“不乐仕宦,惟重杜康”,听说步兵校尉衙门藏有杜康三百斛,便辞官而去。
做法:
民间传说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
六、曹家从食
简介:
这是位于开封府的三间大型冷饮店之一,从食就是副食品,位于朱雀门外。卖冰雪、凉浆、甘草汤、药木瓜、水木瓜、凉水荔枝膏……诸如此类的冷饮品种。
做法:
冰雪是宋朝版的冰糕,凉浆是冰镇的发酵米汤,甘草汤是冰镇甘草水,药木瓜是用蜂蜜和好几种中药材把木瓜腌制一番,搁滚水里煮到发白,再捣成泥,然后跟冰水混合均匀的清凉饮料。水木瓜比较简单,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块,泡到冰水里面就成了。凉水荔枝膏跟荔枝基本上没关系,主要是用乌梅熬成果胶,然后再把果胶融入冰水。
这些冷饮都离不开冰,可是宋朝没有现代化的制冷设备,大热天的从哪儿弄冰呢?答案是:赶在冬天有冰的时候提前把冰存起来。存在哪儿?地下的冰窖和冰井。宋朝冰窖很多,宫廷有大型冰窖,到了夏天把冰分赐给后妃和大臣;民间有小型冰窖,冷天雇人去河里砸冰,背到冰窖里放好,等天热了运出来卖钱。
宋朝也没有冰箱,冰块一出冰窖,很快会化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冷饮店里备有一种双层大木桶,底下有基座,上面有圆盖,接口处包白铜,把冰块往夹层里一放,两三天都不会化。冷饮做好,就用这种大木桶冷藏。不冷藏的时候,该木桶还能当空调使——屋里四个角各放一个,打开盖儿,冷气丝丝地冒出来,可以降温。
宋朝冷饮不含色素,不含防腐剂,凭当时的技术水平也做不出来假果汁和假果粒,照理说应该很安全。但是前面说过,宋朝做冷饮用的冰都是天然冰,取自江河,含有很多杂质,用来降温毫无问题,直接饮用是有可能闹肚子的。
南宋皇帝宋孝宗就曾经因为吃冷饮吃得太多,搞得拉肚子。礼部侍郎施师点跟他说:“您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江山社稷和百姓生活,千万不能再凭自己喜好乱吃冷饮了。”宋孝宗“深然之”。
七、麻婆豆腐
简介:
麻婆豆腐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主要原料由豆腐构成,其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称之为八字箴言。材料主要有豆腐、牛肉碎(也可以用猪肉)、辣椒和花椒等。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此菜大约在清同治初年(1874年以后),由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饭店老板娘陈刘氏所创。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发明的烧豆腐就被称为“陈麻婆豆腐’’。
做法:
食材准备:
豆腐1块.葱花、红油豆瓣酱、豆豉、盐、生粉、花椒、生抽、料酒、鸡精;
1、豆腐成小块备用/肉末撒少许食盐,倒适量的料酒腌制备用;
锅中倒入水,撒少少许盐煮沸,下入豆腐块,焯水,可以使豆腐的口感细嫩、爽口,而且在炒的过程中还不容易碎;
2、锅中倒入适量的炒菜油,油温约6成热的时候放入肉馅,中火炒散;
3、肉馅翻炒变色后放入2大勺郫县红油豆瓣酱;(此步如果不怕麻烦可以把肉末盛出后重新倒油炒红油豆瓣酱哈);
4、炒出红油后放入葱花和豆豉,爆香锅;
5、倒入热水;(也可以用高汤);
6、下入之前氽烫好的豆腐块,盖上锅盖中小火略煮3.4分钟,水多的话可以大火收汁,勾芡撒上鸡精出锅后装盘撒上适量的花椒粉即可。
八、宫保鸡丁
简介:
由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所创,丁宝桢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他小时不慎落水,巧被桥边一户人家救起,后来他为官后记起此事,遂前去感谢,那户人家就做了这道菜招待,他吃后觉得味道很好,就加以推广,这就是这道菜的真实来历。
此菜选用净仔公鸡肉为主料,糍粑辣椒等辅料烹制而成。此菜为黔味传统名菜,红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浓、肉质滑脆。
做法:
原料:赤小豆500克、白砂糖200克、油菜叶末10克、水发冬菇1个、料酒10克、精盐1.5克、味精1.5克、细干淀粉15克,水淀粉10克,白芝麻25克(焙好),葱姜水15克。
辅料:大蒜5瓣,淀粉适量,干辣椒10个。注:可酌情配料,
调料:食用油500克(实耗50克),香油1小匙,酱油1/2大匙,料酒1大匙,香醋1小匙,精盐1小匙,白糖1小匙,味精1/2小匙,
基本步骤
1、西红柿切去1/3的盖,用勺子淘空成一个盅;掏出的西红柿肉也不要浪费,切成小丁备用。
2、西红柿盅填入一些米饭,我是用大米小米和玉米碴子一起煮的饭, 所以是金银掺杂的颜色。营养学家说每天吃的食品种类越多越有益健康。当然,如果你用纯大米饭也可以。
3、油烧热,蒜泥、姜末爆香。加西红柿丁和香菇炒,直到出汁。加入酱油、胡椒、盐、糖等调味。可以加少许水,让汤汁多一些。
4、把炒好的西红柿铺在西红柿盅的米饭上。要浇一些汤汁进去,让汤汁渗到米饭中去,会很好吃。
5、用锡纸把西红柿包好,入烤箱,170度,8分钟,即可取出来。
九、小肠陈
简介:
小肠陈起源于清朝干隆年间,以经营老北京风味卤煮小肠而著名。卤煮小肠源自清干隆年间的一道御膳“苏造肉”。后传入民间经改进演变为卤煮小肠。小肠陈第三代传人陈玉田制作的卤煮——“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而不粘,汤浓香醇厚”,堪称一绝。解放前,小肠陈在天桥、虎坊桥、前门和西单牌楼等一带都设有摊位。当时一些梨园名角,梅兰芳大师、张君秋、新凤霞等都在唱罢大戏后叫碗卤煮当宵夜。陈玉田制作的卤煮小肠不但味道独特,且经济实惠,深受京城百姓的喜爱。人送雅号——“小肠陈
做法:
卤煮火烧的主料是小肠、肝、肺、肚等下水,还有五花肉、油炸豆腐块和火烧。
小肠要用盐、碱揉搓,反复清洗,去掉异味。
然后将五花肉、小肠及各种下水切成段、块放入锅内,用武火煮,随煮随用勺撇去浮沫,再将油豆腐、花椒、豆豉、大料、小茴香、葱、姜、蒜、醋、豆腐乳卤等调料放入锅内同煮。
用这些料煮成的五花肉和小肠的汤汁,每次都要留下一些,待下次卤煮小肠时对入,使肉肠更加香味浓郁,待肠、肉煮烂后,将火烧放在锅的四周一起煮。
出售时,捞出小肠、肝、肺等切成小块按顾客要的火烧数量切成小块放入碗内,盛上汤卤即可。
上桌时浇上辣椒油、醋蒜汁放上香菜叶。
名人推荐的美食表达?
太白鸭,五柳鱼,曹操鸡,包公鱼,宫保鸡丁
大白鸭和我国古代哪位名人有关?
川菜大白鸭和我国古代(李白)有关。
扩展:
太白鸭的来历
太白鸭是川菜中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据传,唐天宝元年【公无742年】诗人李白应召入京,供奉翰林,一时间,王公大臣争相交接,达官贵人竟相诵吟他的诗篇。但在唐玄宗眼里,李白始终不过是一个写诗填词的文人,并无重用之意。接着,由于他性格傲慢,蔑视权贵,又遭到了高力士、张项等近臣的谗毁,使玄宗逐渐地疏远了李白,但李白总想寻找机会接近玄宗。一次,他突然想起了年轻时在四川吃过的一道美味鸭子。于是就用枸杞、三七、绍酒等烹调了一只肥鸭,亲手献给玄宗。玄宗食后,大加称赞,诏询李白,问道:“卿所进之菜乃何物烹制?”李白如实以对,玄宗点头曰:“难为卿至诚之心,此菜就名‘太白鸭子’吧。”此后,李白进菜的这段故事和所进的这道菜。至今流传为四川烹饪界中的一段佳话。
川菜十大名菜?
1、四川火锅 以麻,辣,鲜,香著称的火锅已成为四川美食的代表。
2、水煮鱼 水煮鱼又称江水煮江鱼,是一道四川及重庆市的汉族传统名菜
3、回锅肉 回锅肉作为一道传统川菜,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川菜的化身
4、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有名的传统川菜之一
5、鱼香肉丝 鱼香肉丝是一道地道的川菜,
6、水煮肉片 水煮肉片是一道汉族传统名菜
7、辣子鸡 辣子鸡是四川特别有名的一款美食
8、酸菜鱼 酸菜鱼是重庆菜的代表之一
9、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是川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
10、毛血旺 毛血旺是成都有名的小吃
有哪些食物是用来纪念名人的?
以人名菜,并不是新鲜花样,名人提升了美食的知名度,美食则附庸了名人的风雅,可谓双赢。
麻婆豆腐:此菜大约在清代同治初年(1874年以后),由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饭店老板娘陈刘氏所创。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发明的烧豆腐就被称为“陈麻婆豆腐”。
宫保鸡丁: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 一般认为由清朝官员丁宝(人称“丁宫保”)桢所创,丁宝桢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
宋嫂鱼羹:起源于南宋的一种汉族名菜,距今已有800 多年的历史。据(宋)周密著的《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六年(公元1171 年)3 月15 日,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命内侍买湖中龟鱼放生,宣唤中有一卖鱼羹的妇人叫宋五嫂,自称是东京(今开封)人,随驾到此,在西湖边以卖鱼羹为生。高宗吃了她做的鱼羹,十分赞赏,并念其年老,赐于金银绢匹。
太白鸭: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唐玄宗之诏入京供职翰林,文武百官都敬重他。当时李白虽然想为朝廷出力,但在政治上并未受到重用,相反由于杨贵妃、杨国忠、高力士等人,在唐皇面前对其进行谗言攻陷,而逐渐被疏远。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曾设法接近唐玄宗,他竟然想起了年轻时在囚川曾经常吃过的美味鸭子,就用肥鸭,加上百年陈酿花雕、枸杞子、三七和调味料等蒸制后,献给玄宗。
东坡肘子:相传,有一次苏东坡的妻子王弗在家炖肘子时因一时疏忽,肘子焦黄粘锅,她连忙加进各种配料再细细烹煮,以掩饰焦味。不料这么一来微黄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顿时乐坏了苏东坡。苏东坡不仅自己反复炮制,并留下了记录,还向亲朋好友大力推广,于是,“东坡肘子”也就得以传世。
文山肉丁:相传在南宋末年,文天祥率兵抵抗元军入侵,打到了江西老家,受到父老乡亲的夹道欢迎。为表达谢意,文天祥举行家宴,亲自下厨为众乡亲做饭。其中一道肉丁菜肴最受大家喜爱,只因文天祥号“文山”,所以后来江西人便把这道美味佳肴称做“文山肉丁”了。自此,“文山肉丁”便流传于世。
王致和臭豆腐:一年炎夏清晨,王致和正要挑担外出卖豆腐。不料一位亲戚闯进家门,说要娶媳妇,请他去帮几天忙,随后便将王致和拉走。离家数日后回家,王致和推开屋门就闻到冲天奇臭。待他打开蒙豆腐的包布一看,雪白的豆腐生了一层绿毛。王致和自幼以勤俭为本,他不甘心地抓起一把豆腐就送到嘴里,竟然有股香味。王致和喜出望外,除去豆腐上的绿毛,又将豆腐切成小块,挑着担子便卖起“臭豆腐”来了。就这样,王致和的豆腐买卖越做越大,而且白豆腐、臭豆腐兼营,并在京南卫北渐渐出了名。臭豆腐由此也成了饭桌上的美味珍馐。
曹操鸡:相传在三国时期,庐州(今安徽合肥一带)地处吴国和魏国交界,是兵家必争之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从都城洛阳率领83万大军南下征伐孙吴。行至庐州时,他带领士兵日夜进行操练。曹操因统率千军万马,南征北战过度疲劳,他的头痛病再度发作,卧床不起。行军膳房厨师遵照医嘱,选用当地仔鸡配 以中药、好酒,精心烹制成食疗“药膳鸡”。曹操开始时还没有吃,品尝一下,感到味道不错,就一连吃了不少,他不知不觉地感到头痛病轻多了。为了尽快将病治好,指挥军队打胜仗,曹操令厨师们每顿都做这种鸡给他吃,他接连吃了数天,身体渐渐康复,数日后便下床了,重新指挥他的千军万马。从此以后,不论部队开到哪里,只要有条件,曹操都要吃这种“药膳鸡”。
五柳鱼:以唐代诗人杜甫命名。
贵妃鸡翅:相传,杨贵妃平生最喜食两样东西。这第一种是荔枝,第二种就是鸡翅。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后,曾一度失宠,京剧艺术家据此演义《贵妃醉酒》这出戏、该剧主要是表现杨玉环在宫内备受宠幸,偶尔尼疏,在百花亭独饮,不觉沉醉而哀怨自伤。后来,有四师受到这些事情的启发,创制了“贵妃鸡翅”一菜。此案是用葡萄酒切鸡翅团呈玫瑰色,具有贵妃醉酒之色韵,巨翅善飞,飞与妃音喻,故得名。
昭君鸭:传说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出塞后不习惯面食,于是厨师就将粉条和油面筋泡合在一起,用鸭汤煮,甚合昭君之意。后来人们便用粉条、面筋与肥鸭烹调成菜称之为“昭君鸭”,一直流传至今。
西施舌: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计灭了吴国,大局既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国,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国会受宠,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绑一巨石于西施背上,沉她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
云林鹅:元代大画家倪瓒(号云林子)所著的《清閟阁全集》和《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都记载有烧鹅的方法。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倪瓒所述之法极为推崇,并冠以云林鹅雅称,从此云林鹅声名远播,为世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