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唐人游,王铎的书法怎么样?
在讨论王铎书法之前,先稍微熟悉一下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明末进士,入清后任礼部尚书,据说在清朝为官八年,王铎博学好古,工诗、古文、书、画,但书法独具特色,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在书法的“篆、隶、楷、行、草”五体中,王铎以行、草成就最高,其草书作品中夹入行书,被称之为“雨夹雪”,故也有“神笔”之美誉,开篇中提到董其昌(1555—1636),王铎与董其昌有“南董北王”之称,而董其昌又年长王铎30多岁,按这推测,王铎的书法风格略微有董其昌书法的影子,
而董其昌习书从颜真卿入手,遍临晋唐宋元各家,在注重古意、吸收古人精髓的同时,又力图做到为我所用,融会贯通,其书法融王羲之的秀逸与颜真卿的朴拙于一体,有“楮墨空元透性灵”之誉,又有“姿致中出古淡”之评,董其昌又与米万钟、邢侗、张瑞图合称“明末四大书家”,
王铎又与董其昌齐名,可想而知,王铎的书法造诣了,将王铎并列为“明末五大书家”都不为过,其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又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王铎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总而言之,王铎的行草书风豪放朴拙、个性鲜明。
旧时堂燕大概讲了什么?
《旧时堂燕》应该是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因为里面有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
“旧时王谢堂前燕”,意思是:当年在王导谢安两家贵族堂前筑巢的燕子。
先看王导、谢安何许人也?王导,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高门士族。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人金陵怀古诗的名作很多。这首刘禹锡的《乌衣巷》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乌衣巷”,在南京夫子庙南,三国时吴国茂守石头城的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黑色制服,故称“乌衣巷”。现有“乌衣井”一眼。东晋时期朝廷达官贵人的居住区,巷内华宅高第,鳞次栉比,繁华异常!王导、谢安两大家族便居于此。唐代沦为普通百姓住地。今有王导谢安纪念馆。“朱雀桥”,在乌衣巷旁边秦淮河上,旧曰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故名“朱雀桥”,当时也是繁华之地。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现在也长满了野草闲花。繁华异常的乌衣巷口也在夕阳的残照之下。诗人用了两个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朱雀桥,乌衣巷今日的衰败、荒凉、冷落的景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在王谢两家贵族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也飞进平常百姓家中啦。当然现在的燕子,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这是作者的想象,主要想写出当时乌衣巷的繁荣。作者通过燕子易主这一细节,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用朱雀桥、乌衣巷今日的衰败、荒凉和冷落,与往日的繁华热闹,今昔对比。
作者感慨世事沧桑,引起人们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寓意很深,余味无穷!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是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还家”还是“还朝”?还是“还家”的路上盼着“还朝”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末句,这个“还”到底“还家乡退居林下”还是“还朝拜相再图变法”,千年来一直有争论,还有的把二者结合到一起,说是一面想着“何时还家”,一面是盼着“还朝继续变法”。我的观点就是“天上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到我依恋的钟山家呢”。至于原因,得逐一解析,在此之前,我们得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王安石。
作者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能把这么多个“家”集于一身,而且“著名”,可见是个牛人;“唐宋八大家”里,有一半是这样多职称的,但他们没有改革家这一项。又是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就才华横溢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虽然这孩子有些邋遢,为了读书有时候不洗脸,“囚首丧面”;有点“另类呆”,吃饭时候就吃离自己近的菜,和朋友去洗澡被人把旧衣服换成新衣服也不知道;不耽声色,送来的小妾不但不收还送人回去和家人团聚;他艰苦朴素,连家里来的客人吃剩的胡饼他都得吃了(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儿子贪);为了改革而改革,唯革新派就用(包括宵小之徒),不看结果,老百姓都怨声载道了,还不思改正,人称“拗相公”。
王安石从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少时随其父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宦游各地,早早就接触了社会,了解民间疾苦,这也是他一心谋求变法的心理基础。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政绩斐然。到后来也算是宦海沉浮,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高处低谷两极端,所幸的是没被流放没被弄死,1086年,66岁的时候自己郁郁而终,追赠太傅;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回头来,我们说这首诗,争议有三:
一是认为这首诗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所作。1058年,王安石调为支判官,进京述职,进献洋洋万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提出变法主张,以期改革法度,扭转朝廷积弱积贫的局势;可惜仁宗并未采纳。此后朝廷多次委以馆阁之职,王安石皆推而未就;后来虽然与人同修《起居注》,任直集贤院、知制诰,但不久后辞职;再后来,在宋英宗在位1063—1066的时间里 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不应召。可见他的志向不在为官,而是意在改革,如果不能改革变法,宁可不做官。
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为江宁知府,不久就诏为翰林学士;很快又任参知政事;1070年就拜相,主持变法。三年,从知府到宰相,这一系列操作只是铺垫,为变法做准备。王安石已经在家呆了太久,既然答应了重新入仕,就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怎么会刚从江宁府出来就想家呢?这是意气风发想大显身手的时候,怎么会没走出去就想着“还”呢?
这怎么会是到了京城变法时提出“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呢?大好的前途在召唤,蛰伏的理想终于可以破茧而出,他会想着“还家”?
所以我不赞同这个时间点,这句话也不是在此时思念家乡的意思。
二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路过瓜洲时所作。这个就更解释不通了,自京还金陵,金陵就是江宁府,都到了瓜洲了,和京口(现镇江)就一水之隔了(京口瓜洲一水间),快到家了,钟山就只隔几道山了(钟山只隔数重山),他急的是什么呀?后面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没法解释了。明明已经在归途中了,就差一条江,几座山的距离了,何来“何时照我还”?
三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中经瓜洲时所作。我倾向于这个观点。虽然1074到1075短短一年,但是政治风云是瞬息万变的;朝堂之上也是风起云涌,明争暗斗。王安石彼时闲居在家,这个“家”就是“钟山”,江宁府,自1037年王安石随父亲定居在这之后,这就成了王安石的第二故乡,从此后,除了在京任职,他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可以说他对这里的感情是非常之深厚的。这一年,他自己亲手扶持上来的吕惠卿为了防止王安石返京威胁自己的地位,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并兴起李士宁案,想以此倾覆王安石;而且新法是“经是好经,和尚不好好念”,因为触动了大多数官宦集团的利益,他们想尽办法阻挠破坏;加之执行者层层盘剥,弊端很多,百姓怨声载道。王安石不可能不知道,况且他第一次被罢相就是因为郑侠绘制的《流民图》描绘了新法下的百姓困苦凄惨的生活打动了皇帝,才狠心罢了他的宰相之职。这已经严重违背他改革的初衷;加上多年来勾心斗角派别争斗,可能他也厌倦了官场。
所以王安石对这次的恢复相位,心里也应该是矛盾的。一方面依恋家园一方面壮志未酬。但我想前者应该占更多一些,因为此次进京,新法已经难再推行,改革派内部也四分五裂;不久后他就请辞,回到了钟山。
赴京的“京”是北宋国都,汴京、汴梁,亦称东京,就是现在的开封。而钟山,就是现在的南京(故称金陵)紫金山。所以这首诗开篇写景,兼具夸张,京口瓜洲只隔一水,钟山只有几重山的距离,这是没走出多远。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岸,又是一年了。站在瓜洲南望也是回望,心里充满了不舍和依恋,其实就是对朝廷对政敌们心有忌惮,顾虑重重,萌生退意了;问天上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拂着我回转我的家呢?
他回来得够快,1076年他多次请辞未果;十月,长子病故,他坚决请辞,自此,虽然也挂着这样那样的职位,但他再没离开江宁府—他所爱的钟山,直至病故。
总结语综上所述,我认为“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表达了对辞官回家投老山林的向往;并且他很快就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留言: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能推荐几部耐看的电视剧吗?
以下很多剧刷了三遍,绝对不会浪费你的时间,我分别用一句话想您推荐。
1.《大明王朝1566》:一部剧看懂500年的中国封建政治,我认为的历史剧第一名;
2.《走向共和》:电视剧版中国近代史,我认为的历史剧并列第一;
3.《武林外传》:最有内涵轻喜剧;
4.《琅琊榜》:架空剧第一,超越原著的改编;
5.《亮剑》:完美诠释中华儿女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内核;
6.《神雕侠侣1995古天乐李若彤版》:再也无法变白的“杨过”和永远无法抹去的“冰雪”小龙女;
7.《红楼梦1987版》:永远没有看完过小说原著的同学们,请刷5遍,如果刷腻了;
8.《红楼梦2017小戏骨版》:如果你刷1987版刷腻了,看这一版;
9.《雍正王朝》:戏里演的也许是真的;
10.《康熙王朝》:自从陈道明演完这部剧,以后哪一部我都觉得他有点像康熙;
11.《贞观之治2006》:再现天可汗的风采;
12.《大秦帝国之裂变》:秦人精神的根源;
13.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人民最帅总理的年轻岁月;
12. 《士兵突击》:军魂再现;
13.《大宅门》:大院子里装着一部近代史;
14.《闯关东》:中国的北方:我们的土地,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历史;
15. 《岁月2010》:中国最好的演员总在一起拍戏;
16.《富贵》:让所有人读懂《活着》;
17.《茶馆》:电视剧版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
18. 《一年又一年1999》:对得起上一个千年的良心剧;
19. 《天道》:中国知识分子的商业格局;
20. 《后宫·甄嬛传》:宫斗剧第一。
杜牧最后找到杏花村了吗?
杜牧最后是会找到杏花村的,现在的争论在于杜牧找到的是哪一个杏花村,搞清楚了就是真正找到了杜牧诗中的杏花村。
关于杜牧诗中的杏花村是哪一个,历史上也是曾争论已久,只有分析后才能还原历史的面貌。
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关于杜牧这首诗中的杏花村指的是哪里?历史上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杏花村指的是湖北黄州的麻城县古镇岐亭附近的一个杏花村。据说这里的酒是很有名气的。当地民谣说: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当年杜牧被贬,到黄州住刺史时,就经常在这个杏花村买酒吃。
第二种说法是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城西南的那个杏花村,这个地方在古代就曾有酒肆酒家,同时,这里名酒之乡。牧童遥指的就是这里的杏花村。
第三种说法是指山西省汾阳县城北三十里处的一个小村一一杏花村。自古这里不仅产名酒,也且当年的酒家也很多。既有名酒又有酒家,村子名字也一样,好象应该是这里。
第四种说法是南京城西南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历史上,杜牧也曾几次到南京游玩,其中公元838年。杜牧从宣州到扬州去赴任途中,经过南京,还留下了不少诗,如《泊秦淮》、《江南怀古》、《江南春》等。所以,《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就是这个地方的。
第五种说法是指山东省水泊梁山黑风南崖下的杏花村。《水浒传》中的李逵,就曾经常在这个村中饮酒。杜牧也应该到过这里吧。
以上几种说法,虽然都和杏花村有关,但都没有确切证据。因此有人据此认为,杜牧诗中的杏花村,不是指具体的地名,是作者想像中的一个有杏花开放的小村庄而已,我们也不要过度解读。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