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工厂,繁荣武器工厂怎么找到地下室入口?
从武器商房子出去,向左转,沿着他房子墙壁走,拐角继续沿着右转,向前快到尽头,有一扇门,撬开进去。里面有狗注意。向前继续开门,然后就是下去的楼梯,夹在柜子和墙壁之间被挡住,所以要让人物沿着上面的墙走以便透视 晚上商人会回房,因此别进。
如果你不在乎和他冲突的话,也可以从商人的房子里直接打开铁丝网的门进北面他的卧室,其实目标和上面是一样的。但是肯定会和他战呀。
近代哪些国家入侵过阿富汗?
阿富汗被称为“帝国的坟墓”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论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还是二战之后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曾在这里“大展拳脚”。那么作为一个穷困潦倒、资源匮乏的内陆国家,为何却屡屡被这些超级大国所“青睐”呢?
近代以来,阿富汗屡遭入侵十九世纪,曾经强悍一时,有着“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英国,便曾于1839年至1842年、1879年至1880年和1919年三次入侵阿富汗,然而在世界各地屡屡获益的英国,却在阿富汗遭遇了“滑铁卢”,先后三次入侵全部以失败告终。
△“日不落帝国”曾三次入侵阿富汗
在二战之间的漫长岁月中,阿富汗便一直是英国和俄国反复争夺的地区,而阿富汗也只能在两大强国的夹缝中生存。直到二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先后没落,收回了伸向世界各地的爪子,但随着美苏争霸的开始,阿富汗再度沦为两大超级大国之间博弈的棋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围绕普什图斯坦问题发生严重争端,两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苏联利用这个机会,表示坚决支持阿富汗的立场,并对当时亲美的巴基斯坦进行打击,迅速将阿富汗龙落到了苏联的大家庭之中。
△苏联也曾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
而从1973年至1979年9月,苏联在阿富汗先后发动三次政变,先是国王查希尔被首相其堂弟达乌德推翻,其后几年达乌德又被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推翻,紧接着塔拉基又被哈菲佐拉·阿明推翻。而这些政变均是由于阿富汗当权者不愿听从苏联摆布而被推翻的。
1979年9月底,苏联开始以“支援阶级兄弟”为由对阿富汗出兵,然而强大的苏联却就此深陷于阿富汗各个势力的游击泥潭当中,难以速战速决。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才决定终止一直没有结果的阿富汗战争,最后一批苏联部队于1989年初撤离阿富汗。
△美军在阿富汗付出大量美元和士兵代价
1994年,奥马尔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成立塔利班政权,并于1997年基本占领全国,虽然塔利班政权相较于之前的军阀政权要正规许多,但却因残忍暴力、歧视女性、抵制现代化、仇视异教徒等方针,使得这个国家长期处于压抑和恐怖之中。直到“911事件”后,美国以打击藏匿本拉登为由,发动了以推动塔利班为目的的战争。然而十几年来,除了美元和美军尸体外,美国仍然未能彻底掌控局面。
在历史上一度极为强大的三个国家全都入侵过阿富汗,但却均已失败告终,阿富汗算倒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帝国的坟墓”了。
阿富汗为何屡遭大国入侵正如前文所说,阿富汗乃是一个穷困潦倒、资源匮乏的内陆国家,那么他为什么屡遭超级大国的入侵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阿富汗周边形势
阿富汗位于几乎位于亚洲的中心位置,东接中国、东亚,北边则是当年苏联的直接统治区域,往南则直接与印度洋南亚地区相连,往西则直通中东石油大国。作为超级大国,不论是要掌控世界格局,还是要控制石油资源,阿富汗都处在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都是必须争夺的目标,也就造成了大英帝国、苏联、美国反复争夺阿富汗控制权的局面。
△上世纪二十年代亚洲地图
当年,大英帝国在控制印度之后,便准备北上控制中亚地区,而苏联则视中亚地区为自己的后花园,为了维护中亚的稳定自然不允许阿富汗落入英国之手,于是双方围绕中亚展开争夺。而到了美苏争霸时期,为了维持在亚洲的绝对霸主地位,苏联更是不允许阿富汗有所闪失。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重返亚泰,更是不断向中亚地区渗透,为了遏制俄罗斯向西南方向发展,阿富汗便又成了一个必须控制在手的地区。
正因为所处位置的特殊,使得阿富汗成为了各个大国博弈的战场,这也是其长期以来屡遭入侵的主要原因。
当年的德械师在战争中的战斗力如何?
德国是陆军强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便是参照的德国军制,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更是几乎照搬普鲁士陆军军制。
1924年在苏联人的帮助下,国民党创办了黄埔军校,这时候是中苏两国以及国共两党的蜜月期,自然而然接受的是苏联的军事援助。但是,蒋介石在1926年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在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事变”,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合作宣告破产,苏联人也自然停止了军事援助,此时的蒋介石会向谁求助呢?
蒋介石曾在日本留学,深受日本军事思想的影响,日本又受到德国的影响,蒋介石也对德国军事极为推,于是,蒋介石便开始寻求与德国展开军事合作。
所谓的“德械师”,便在这场军事合作中应运而生。
何谓德械师?一
德械师,德械师,自然首先是要将军队的装备德械化,然后是让军队接受德式军事训练,两者皆具方可算是真正的德械师!
但是,事实上国军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德械师,原因也很简单,人家德国自己也需要武器装备,所以不可能优先满足国军。此外,德国的经济和生产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否则也不会那么迫切地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去发动二战了。所以,德国可以给国军提供军事援助,但是这个过程会分步骤完成。当然,所谓的援助也不可能是免费的。
因此,军队德械化并不是每个部队都能享受的。
二
我们知道蒋介石是靠着黄埔军校起家的,所以对军校自然特别厚爱,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也因为蒋的厚爱得以优先进行德械化,教导总队也是德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队,但是6个团中也只有3个团装备了德制毛瑟步枪,另外3个团仍然装备仿德制毛瑟的中正式步枪。
除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能够优先享受德械化的部队则是87师、88师和36师,这三个师脱胎于蒋介石的警卫部队,但是它们的德械化程度却比不上教导总队。即使如此,87、88、36三师仍然成了蒋介石手上早期的王牌德械师。
87、88、36三个德械师的基本人员编制约为1.4万人,步枪是进口德制1924年式毛瑟步枪或者中正式,轻机枪也多是仿造的捷克式ZB26,重机枪则是二四式仿马克沁水冷机枪,手枪以被称为“盒子炮”、“驳壳枪”的德制毛瑟C96为主。
所以,更准确的叫法或许应该是“德式师”,不是“德械师”。
1938年5月,德国停止对国民政府的军事援助,国军的德械化也由此陷入停滞状态。
蒋介石视为王牌军的德械师战斗力如何?一
事实上,对于德械化部队指挥官的任命,蒋介石多少有点所托非人,比如教导总队的总队长桂永清,又比如88师师长孙元良。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德械师作为主力部队上了战场,但是在1937年10月5日到10月9日这5天的时间里,德械师竟然伤亡过半,简直让人不敢想象。诚然,他们在淞沪会战中浴血奋战,为国牺牲,但是在这惨重的伤亡背后又透露着什么呢?
国军的德械师虽然不是真正的“德械师”,但是毕竟在武器装备去仍然优于杂牌军,战斗力虽然比不上日军,但是也不是很差,可是多数在日军面前却如同泡沫,实在让人无奈。
所谓“好马配好鞍”,这军队不管再怎么好,你也得有好的指挥官呀!
否则纵使有劲儿,你也无处使了。
二
桂永清带着教导总队参加南京保卫战,他的表现是很难让人满意的。
桂永清这人有什么本事?他可会拍蒋介石的马屁了,“德国出了一个希特勒,使德国复兴。中国有了我们蒋校长,只要大家一致拥护,中国必可复兴。”所以,曾经被判过死刑、被撤了职的桂永清又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后来还当上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长。
谁都知道南京守不住,所以留在南京的桂永清也是整天提心吊胆,等到撤退的命令终于下达后,他立刻迫不及待地去邀请参谋长邱清泉一起撤退,说白了便是跑路,还是扔下自己的军队不管不顾的跑路!邱清泉鄙视这种行为,视为耻辱,所以没有跟着桂永清跑路。
在战场上,一个为了逃命而不顾自己的部队的指挥官能带出什么好兵?即使是好兵,他又能发挥好兵的几分力?
三
蒋介石让孙元良当88师师长也是个败笔,孙元良不管带什么部队都没有辱没他“飞将军”的威名。
孙元良这位“兔子将军”打起战来,跑的比兔子还快!
在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的88师负责守卫雨花台,结果雨花台刚刚被攻破,这厮便抛下军队想要偷偷地渡江逃跑,当时甚至连撤令也没有下达,最后还是宋希濂拿枪顶着他的脑袋给“劝”回去的。孙元良被“劝”回去继续指挥作战,但是心思也不在指挥作战上,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逃跑,结果撤令刚下,孙元良立马化身为难民藏身在难民营中,然后在德国人拉贝的帮助下顺利逃脱。
让孙元良这种货色当师长,岂不是坑了整个88师?
巧克力工厂和平精英需要多少钱出衣服?
抽奖出皮肤概率很低。巧克力工厂三套衣服加ak皮肤都要的话,大概5000rmb以上,如果只要一套衣服的话估计一个600就够了(看人品)。抽奖很坑的,后期升级枪械等级和配件都需要很多服饰币(满配以万为单位)。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远离抽奖。传说活动接近尾声时概率会大一点,也就是会花的少一点。
战斗力极强的7万清朝军队?
西北的准噶尔部,自崛起之后,一直都是清朝的心腹大患。康熙在位时,曾三次御驾亲征,虽打败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但没能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
噶尔丹被平定后,准噶尔部的权力由策旺阿拉布坦掌握。策旺阿拉布坦是噶尔丹的侄子,但其野心丝毫不亚于噶尔丹,他无视清廷的警告,多次制造边境争端,祸乱西域,于是便有了康熙晚年派遣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之事。但康熙采取的是防御性策略,结果就是胤禵只将准噶尔势力逐出西藏,威胁没有解除。
雍正刚继位时,对外的重点是处理与罗卜藏丹津的矛盾,对准噶尔问题也暂时放到一边,还将防守准噶尔的军队撤回内地。策旺阿拉坦也表示出诚意,派遣使者进京谈和,形势有所缓和。
雍正二年,罗卜藏丹津兵败后,逃往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将其接纳,这就使西北问题复杂化了。雍正既担心罗卜藏丹津东山再起,又担心准噶尔利用罗卜藏丹津再次反叛并趁机入侵西藏,更担心他们联合沙俄扰乱西北。
雍正派遣使者索取罗卜藏丹津,策旺阿拉布坦拒不交出。因为这件事,清朝与准噶尔关系再次恶化,双方继续对峙。
随着内部的稳定,国库逐渐充盈,胤禵、胤禩等对手也被清理,雍正有机会腾出手来,专注解决准噶尔问题。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噶尔丹策零继位,向雍正申请入藏为其父“设供”。雍正非常担心噶尔丹策零有不法举动,因而将其拒绝,双方的矛盾也公开化。
经过两年的储精养锐,雍正任命傅尔丹为靖便大将军,率兵三万两千出师北路,进攻阿尔泰;任命川陕总督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率兵三万六千人出西路,进军巴里坤。两路大军,于雍正五年五月启程,拉开了雍正征讨准噶尔的序幕。
西北用兵,比拼的不仅是战场胜负,对后勤也是一个巨大考验。游牧民族骑兵作战,机动性比较高,战争消耗比较小,甚至可以以战养战。
对农耕文明而言,后勤的成本远高于游牧文明,司马迁曾记载,汉武帝运三十石粮食去西域,只有一石可以当作前线士兵的粮饷,因为来回时间长,大多都被运输人员消耗。雍正朝的军粮运输问题,也好不到哪儿。
在宣战前,雍正还只能“低调”地运送,他命令田文镜准备三千匹骆驼和骡子,交给岳钟琪。但是,用骆驼、骡马运送粮草,又容易被对方机动性更高的准噶尔截取。岳钟琪就提议用车战,即建造长五尺、宽二尺的战车,一个人推送,四个人护送,行军时车上装满补给,驻防时用车作为军营屏障。雍正采纳其建议,对此表示满意。
经过排兵布阵,军粮运输,雍正认为准备好了,可以找准噶尔摊牌了,就在雍正七年二月发布圣旨,对准噶尔一通乱骂,说噶尔丹策零如何忘恩负义,丝毫没有悔改之意,出兵讨伐是为了完成康熙未竟的事业,如不将其彻底平定,将来危害甚大。
这时,叛逃的罗卜藏丹津想谋害噶尔丹策零,但最终失败被抓。噶尔丹策零是一个十分狡猾之人,他利用这件事拖延时间,派遣使者去京城,告诉雍正,已将罗卜藏丹津抓获,愿意献给大清,希望朝廷不要出兵。
岳钟琪对噶尔丹策零的诚意表示怀疑,但雍正却认为事情可信,就下令先不要进军。准噶尔乘机出兵两万,进攻科舍图的清军,夺走牲畜无数,清军主帅查廪仓皇出逃。
此战,清军损失惨重。参赞大臣纪成斌准备处决查廪,幸亏被及时赶到的岳钟琪救下。但查廪恩将仇报,反咬一口,上密折弹劾岳钟琪。
科舍图遇袭,雍正开始不信任西路军,甚至怀疑岳钟琪。雍正九年三月,任命都统伊里布为副将军,开始监视岳钟琪;五月,再派石云倬前往西路军,进一步牵制岳钟琪;后又派查郎阿取代岳钟琪川陕总督的位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前线主帅被雍正处处掣肘,将领频繁更换时,必然会出现军心不稳,进一步削弱战斗力。
噶尔丹策零得知西路军缺乏牲畜,后勤保障出问题,一时半会难以主动出击,于是,他仅留少部分兵马牵制西路军,亲率三万兵马,进攻北路军。
北路军统帅傅尔丹听信噶尔丹策零散布的假情报,以为准噶尔内部分裂,来的只有一千多老弱病残,仓促应战且孤军深入,结果被准噶尔“包了饺子”,丢盔弃甲而逃。
这时,军机处的弊端暴露无遗,将领没有相机行事之权,更不能随意出兵。岳钟琪请求进攻乌鲁木齐,以分散敌人势力。雍正批准后,岳钟琪从巴里坤出发,兵分三路进攻乌鲁木齐,还好大获全胜,稍微扭转战局。
雍正十年二月,准噶尔进攻哈密。当时的岳钟琪驻守巴里坤,得知消息后马上下令出击,并命石云倬切断敌军后路。石云倬对岳钟琪的命令不以为然,进展缓慢,等他到达时,被击退的准噶尔军早已逃脱。
北部战线这边,喀尔喀蒙古亲王会同顺承郡王锡保夹攻敌人,准噶尔大败,但北路军新任统帅马尔塞却不配合出战,导致噶尔丹策零逃脱。
雍正十二年,准噶尔已无力再战,遣使求和。朝廷劳师糜资,收效不大,雍正只好同意议和。
秋媚说:这场战争,看似平局,从损失上来看,清廷是失败的。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雍正,他不明敌情,结果中了敌人的缓兵之计。他成立的军机处,虽然起到皇帝集权的作用,但如同一顶将领头上的“紧箍咒”,排兵布阵都需要皇帝同意,前线将领的自主权也因此而丧失。此外,雍正本人对前线将领的不信任,安排岳钟琪却又让人制衡他,导致战争效率低下,难以及时把握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