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舰,英国为什么长期性甘愿做美国的马前卒与急先锋呢?
英国和美国的关系如果将其拟人化会比较复杂:曾几何时大英帝国一度傲视全球,如今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成为了以英裔移民后裔占据优势的英语民族国家,如果将这一国际关系比拟为人际关系的话,那么英国应该是美国的爸爸。然而现实的国际格局却是英国认了美国当大哥——自二战时期开始在国际事务中英国一直扮演着美国追随者的角色。英国还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一同被吸纳到以美国为核心的五眼联盟之中:1948年英国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共同签署了电子间谍网络协议,从此以后这五个国家就严密监视着包括自己盟友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一举一动。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部分源自于两国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文化亲近感:尽管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人的祖先来自各地,并不只有英裔移民。然而英裔移民在美国的早期建国历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而美国的政治经济又实际控制在英裔移民手中,在文化上由于英裔作为美国建国早期的强势族系而使英语成为了美国的官方语言并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是两国的政界商界精英或是普通民众之间都具有较高的相互认同感。正如我刚说过的从历史文化的传承意义上而言说英国是美国的爸爸并不为过,即使如今英国在国际事务上更多扮演的是美国小弟的角色,但这依然不改变一个基本现实:英国作为现代宪政制度和工业文明的发源地给全世界打上了深刻的英国烙印,而尤其是像美国这种英语民族国家在相当程度上嫁接了英国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理念,也就是说英、美两国民众之间的三观高度一致、彼此认同度很高。根据两国的民意调查显示:英国是欧洲国家中对美国好感度最高的国家,而美国人对英国的好感度仅次于加拿大。如今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已高度制度化,甚至已然形成一种合作惯性,这点尤其是在情报合作、核武器合作和军事合作等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两国除了在五眼联盟的框架下进行情报合作之外,事实上美国中央情报局驻伦敦分局的情报负责人还会定期参加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每周的例行情报会议。
然而共同的制度文化氛围只是英美特殊关系得以维系的原因之一,这不仅不是英美特殊关系得以维系的全部原因所在,甚至也不是主要原因。”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不仅长期被奉为揭露国际政治真相的至理名言,而且这话本身就出自英国人之口。实际上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英国外交政策的实质——追随美国其实是为了实现英国自身利益最大化。美国本身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美国独立之初两国关系是比较紧张的——美国独立后邻近的英属加拿大就成为了英国的反美基地。1812年美国甚至为争夺加拿大而和英国重燃战火,美国总统官邸甚至在这场战争中被英军焚毁,战后重新维修时为掩盖被火烧过的痕迹而特意漂白,于是就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白宫。1812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在相当漫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比较紧张的。直到1823年英美关系才迎来转折:当时的大英帝国就和今天的美国一样掌握着全球霸权,而当时的英国也和今天的美国一样极力维持各大国之间的均势外交,竭力避免在国际上出现一方独大的强权,因为这会威胁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当时继美国之后拉丁美洲各国也纷纷摆脱宗主国的统治而实现独立,英国担心欧洲列强会以镇压西班牙殖民地起义为名介入美洲事务,从而引起列强之间各自实力的此消彼长,于是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向美国发出照会:建议由美国和英国共同反对第三国干涉拉美事务。美国一直以来有着将整个美洲视为自家后院的野心,因此这个建议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然而在此之前英美之间积怨已久,所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对英国极为不信任——他担心英国会借机扩张其在西半球的影响力,甚至将美国绑在英国的“战舰上”。当时亚当斯说了这样一番话“使美国成为跟在大英帝国大战舰后边的小舢板”。但当时欧洲列强确实出现了一些试图染指拉美的迹象,美国方面对此是不能接受的,于是时任美国总统的詹姆斯·门罗提出了所谓“门罗主义”。在门罗主义中美国反对任何欧洲国家染指拉美——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英国,这就排除了英国借机扩张的可能,也保证了美国政策的独立性。英国方面尽管对美国这种自行其是而不正面回复英国诉求的做法不满,但考虑到门罗宣言基本上也符合英国的利益,因此也就选择了默许。当时的美国可不是今天这个超级大国,尽管以美国当时的实力在美洲充当霸主不成问题,然而同英、法、俄等欧洲列强比起来还不是对手,正由于英国遏制了欧洲列强染指美洲的企图才使美国得以安心向西开拓疆土——最终美国得以由大西洋沿岸十三个州组成的小国一跃成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囊括五十个州,几乎占据北美大陆一半面积的庞大国家,为大国崛起奠定了体量基础。
美国在完成向太平洋的扩张之后仍秉承门罗主义:尽管美国不再以武力形式实现直接的领土扩张,但仍竭力在拉美各国保持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力,始终高度警惕欧洲列强在西半球扩张的任何企图。美国所警惕的欧洲列强中自然也包括英国,尽管当时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已实现独立,但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仍在拉美保留了几块殖民地。本来美国的门罗主义只是限制欧洲列强在已独立的拉美国家进行渗透扩张,并不干涉欧洲列强在美洲的殖民地事务,然而恰恰由于英国在拉美的殖民地却引起了与美国的一次外交危机:1811年委内瑞拉从西班牙统治下独立出来时其东部与荷属圭亚那(包括今天的圭亚那和苏里南两国)接壤并存在领土纠纷。1814年荷属圭亚那将西部割让给了英国——这块被割让给英国的土地后来成为了今天的圭亚那,而留在荷兰管辖之下的地区则形成今天的苏里南。荷兰这次让地之举就使原来存在于荷兰和委内瑞拉之间的领土纠纷转移给了英国,到了19世纪后半期在委内瑞拉和英属圭亚那之间的争议地区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资源,这就进一步使领土纠纷升级。1888年委内瑞拉断绝了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并向美国发出呼吁:要求美国按门罗宣言的规定保护委内瑞拉。美国方面迅速向英国发出强硬的照会,于是英美之间围绕委内瑞拉问题爆发外交危机。恰在此时英国与南非布尔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同时英国对正在欧洲崛起的德国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势也高度警惕。德国本着远交近攻的原则暗中支持布尔人并向布尔人的领袖发去一封电报“你和你的人民在没有任何友好力量的帮助下独力击退入侵的有损和平的武装分子,本人表示最诚挚地祝贺。你们维护了国家的和平,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偏偏这封电报好死不死被英国截获了,于是一时间英国舆论完全集中在对德国行为的声讨上。英国政府为集中精力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而决心消除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时任殖民大臣的约瑟夫·张伯伦甚至说:“盼望在捍卫人性和正义支持的共同事业时星条旗和米字旗可以在一起飘扬”。最终委内瑞拉危机并没对英美关系造成多少实质性影响,而随着英德矛盾的进一步升级终于导致两国在一战中的兵戎相见,而在一战中英国接受了美国大量的贷款——到一战结束时英国已欠下美国41亿美元战债,这进一步促进了英美关系的发展。
然而一战结束后英美关系开始出现转折:早在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就已丧失了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地位,而新兴的美国则取而代之。尽管美国在工业实力上已超越了英国,然而英国凭借自己在海军、金融以及殖民地等方面的优势仍得以维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可在遭遇一战的打击后英国的国力进一步下滑,这就使英国不得不对发展势头迅猛的美国有所警惕。1932年7~8月在渥太华召开的英国自治领经济会议上签订了实行特惠关税率制度的协定:在英联邦内实行特惠关税,对外则提高关税。这一协定是为防止外国商品低税渗入英国的市场范围,而首要防范的对象就是美国。英国实际上已将美国视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然而二战的爆发使英国开始加速向美国靠拢:由于受到1934年的约翰逊法案和1937年的中立法案的束缚,美国不能向未偿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欠美国债务的国家提供贷款;交战国要购买美国武器必须采取“现款自运”;美国向交战国提供的武器必须被证明是对美国自身国防并不需要的才行。当时英国的现实条件恰恰无法满足以上要求:英国没还清一战中所欠债务;面对战争的巨大损失,美元和黄金储备也即将耗尽。面对纳粹德国海军对英国海上交通线的巨大威胁以及登陆英国本土的可能,丘吉尔首先提出了希望从美国获得50艘老旧驱逐舰的要求。罗斯福面对法律的束缚和国内孤立主义阵营的强烈反对只能通过将英国国防安全的重要性与美国自身相联系的方式来说服国会和民众:一方面要求英国将大西洋上部分岛屿和海军基地的使用权交给美国来换取军舰,这样既可以缓解英国的资金压力,也可以通过强调这些岛屿的国防意义来说明这项交易的价值。同时证明美国海军的防御不需要这些老旧的驱逐舰。另一方面丘吉尔保证:如果英国本土沦陷,英国不会交出海军,而是将舰队移至加拿大继续抵抗,以解除美国对美国军火落入德国手中的担忧。此后罗斯福总统利用美国法律的漏洞提出《租借法案》,进一步加大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力度。实际上除了上述国防需要,《租借法案》的经济价值对美国同样重要:美国可以先替英国下军火订单,生产出来之后在根据需要转交给英国,这样一来可以极大地刺激美国的工业生产,使美国更快地走出大萧条的影响。
一战至二战期间英国尽管在走下坡路,可大英帝国余威犹在,还不至于放下身段去追随自己的前殖民地。然而二战中面对来自纳粹德国的巨大威胁无论是在军事上或是经济上英国都需要得到美国的支持,丘吉尔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打造英美特殊关系的构想。二战后大英帝国彻底分崩离析,英国人这才发现:原来英国是真小啊。长期以来英国始终对欧洲大陆实行均势外交政策:平时不与任何国家保持固定的盟友关系而保持中立,不过当欧洲大陆某个国家有出现独霸欧陆的苗头时英国就会联合欧陆其他国家坚决打击这个国家,从而始终维持欧洲大陆各国基本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的对峙状态,以免对英国构成威胁。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英国曾先后同西班牙、法国、沙俄、德国对抗过,而在二战后苏联的强势崛起令英国寝食难安,在这样的局势下英国试图通过引入美国的力量来牵制苏联从而实现欧洲的均势。英国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由此确立下来,几十年下来英国也的确从中收获了一些利益,这才使英国始终坚持这一基本国策。那么英国究竟从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获得了哪些利益呢?首先是获得国防安全的保证:二战时期英国在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支持下战胜了纳粹德国,面对战后的冷战格局英国仍需要依靠美国制衡其担心的苏联入侵问题。当然美国对英国国防安全的意义也不仅仅只针对德国、苏联这些足以威胁到英国本土的大国,事实上在英阿马岛战争中美国就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尽管美国名义上对马岛战争保持中立,但对英国提供了情报技术支持:美国设在全球的47个监听站专门截听和破译阿军的密码通信,不能不说这对英国最终赢得这场战争起到巨大的作用。其次是获得经济利益:在二战后百废待兴的战后重建时期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令英国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即使在英国度过最困难的时期后追随美国仍然能为英国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崩塌,大英帝国彻底解体,英国已失去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权。然而美英联手则足以控制全球主要贸易航道,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最后是获得外交支持:英国作为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长期以来同欧洲大陆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尽可能维持欧陆均势外交。然而当大英帝国解体之后随着英国自身国力的大幅下滑,实际上这时的英国在面对欧陆强国时已并不具有多少外交优势,引入美国这一区域外势力能使英国通过狐假虎威的方式在欧洲外交事务中保持超脱的地位,从而最大可能地维护英国自身利益。
很显然英美特殊关系在本质上就是共同利益的互相融合——英国之所以选择维持这种追随美国的特殊外交关系的最终目的仍是为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事实上英国出于本国利益而弱化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的先例是存在的:1967年7月1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组成了如今欧盟的前身欧共体——这实际上是欧洲各国试图在美苏两极之间维持自身的话语权和存在感的一次尝试。显然美国是试图把欧洲各国打造成为自己的小弟马仔的,自然不希望看到欧洲各国抱团取暖,因为这无形中对美国构成了一种潜在的挑战。在欧共体成立之初强调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的英国采取的是冷眼旁观的态度,然而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霸权在石油危机的打击下有所削弱,而作为西方国家战略对手的苏联则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出击,一时间美苏冷战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以及苏联威胁的增加使英国的海上生命线面临被切断的危险,于是英国有限地松弛了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于1973年宣布加入欧共体。距离我们目前更近的例子则是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日益强大使美国的霸权出现相对衰弱的迹象,于是一向扮演美国小弟角色的英国第一个跳出来表示要加入亚投行。由于美国的衰落只是一种相对衰落而非绝对意义上的衰落——至少迄今为止美国仍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只要美国这一国际地位没大的变动,那么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也不会出现大的波折。事实上迄今为止强调英美特殊关系仍是英国外交的重点——这从英国和欧盟的关系就不难看出:当初英国加入欧盟是建立在有限度弱化英美特殊关系的基础之上,而如今英国脱欧的背后同样存在美国因素。
NDS最终幻想3魔剑士之村怎么走?
在萨洛尼亚城旁边,要获得大战舰无敌号才能进入
假如海军大将执行任务时候碰见了4皇?
谢谢邀请!
这要看是哪个四皇!
譬如凯多,要是海军大将真不巧,执行任务的途中碰到他,那就不是攻击,而是要防守了!这个到处寻死的家伙,脑热起来,管你是谁、带多少兵力,狭路相逢,先弄你再说,这就是为什么他被俘那么多次的原因!
但有什么办法,你又弄不死他,处刑40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了!
凯多的疯狂,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应数那次空岛自杀了!那天,基德、阿普、霍金斯,三人正在基地商讨着怎么搞垮香克斯,热血澎湃,对未来的称霸充满了无限憧憬……可八字还没一撇,就被自杀未遂的凯多,刚好从空岛降落自此,顺便连着老窝都一锅端了……
假如海军大将遇到的是香克斯,个人觉得,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就算有时候会有理念上的冲突,要维护海军的正义和威严,顶多只会发几个擦边的炮弹过去,意思一下,不会真打起来!因为红发海贼团算是四皇里的一股清流,不觊觎名利,不危害百姓,用五老星的话就是“幸亏红发不是个野心家”,海军大将没有理由主动去攻击红发,何况这还是吃力不讨好的活!
香克斯在《海贼王》中,更多是担当一个引导者、维护者的角色,从海军方面来说,他是个正面的反派人物。所以在顶上战争时,香克斯站出来说“请大家给我一个面子”时,战国回了一句:“红发,是你的话,我可以交给你!”
但如果是碰到黑胡子,大多数情况下会主动攻击。黑胡子是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为了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与海军的理念发生了冲突,海军最想消灭的就是这种类型的海贼,所以顶上战争刚结束,赤犬立马就亲自领兵去追剿黑胡子。
不过黑胡子头脑却很聪明,懂得避开对他不利的任何因素,如果时机未到,或者没有他想要的东西,他一般都会选择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黑胡子本来是想将擒住的乔艾莉·波妮与海军交换军舰,听到赶来的是赤犬时,全部立马就撤了!
我觉得大妈并不像其他三皇,喜欢到处闯荡,而是呆在蛋糕岛内,享受来自所辖地区上供的各种美味甜食,所以大将去海上执行任务,可能遇到也就像蛋蛋男爵、波克慕斯这样的外派战斗员,基本是见不到大妈的。
当然,这里谈的只是碰巧遇到,无论海军总部,还是四皇,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任谁都是不敢进入对方的老巢来闹事的,那等于千里送人头,再不济也会两败俱伤了!
就算强悍如白胡子老爹,去海军本部营救艾斯之前,也早已经做好了将命赌在新时代上的心理准备了。所以当路飞救出艾斯,白胡子老爹就发最后的船长命令,站在前线,掩护全儿子逃走,最后光荣的死在了战场上!
感谢你的阅读,喜欢请给个赞~
为什么梅西和c罗光看集锦差距那么大?
因为梅西是球王,身披核心10号球衣,是10号中的10号!能传能射,能组织能进攻,能突破能策动,而C罗只是一个机会主义者,身披7号球衣,等着门前大力出奇迹。
梅西的作用是中前场,需要组织时就回撤,需要进球时就突前,需要传球时就手术刀,需要英雄时就连过N人,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
C罗的作用就是临门一脚,球队通过中场过渡,组织者策动进攻,传球手把球喂到门前,然后C罗或拉开空档一脚爆射,或逆天弹跳似核武罗一样,头球轰炸。
核弹头常有,而球王难遇......
灵魂核心就像汉武帝一样,统筹全局+御驾亲征。核弹头需要指挥官指挥+操作手传达,然后才能去轰炸。
引用阿扎和托雷的话,足坛近15年,没人能和梅西并论,即便荣誉上接近;技术上很难,即便进球上接近;组织上很难,即使组织上接近;突破上很难,即使突破上接近,传球上很难......
和中场比组织传球,组织第一,和前锋比进球突破,前锋第一,你要说他不是球王,那么请找出一个以他的标准接近的先!
百万清军敌不过一两万英军吗?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而发起的侵略战争,同时也是西方工业文明和东方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
在这场侵略战争中,清王朝并非处于完全弱势,主场作战的优势就不是英国所能比的,但结局却让人悲伤!
那么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呢?汪郎认为,主要是以下两点原因造成的。1、投降派的过份渲染加大了道光帝的厌战情绪!
事实求是的说,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因为他的摇摆不定让以穆彰阿为首的“穆党”找到了妥协、投降的理由!
在古代天大地大皇帝最大的皇权时代,还有什么比皇帝的想法还重要?
林则徐一开始的虎门禁烟,到英国刚发动战争,道光虽然在战与不战中徘徊,但总体上还是支持林则徐抗英的。按他的想法,西夷怎么能和大清天朝相比?只要天朝出手,英国宵小立刻束手就擒。
只是道光不知道的是,英国是19世纪的第一强国,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是它们国家既定的国策。清朝虽然是东方大国,但对比英国而言还是弱的。
所以在广东受阻(林则徐严阵以待)的英军乘舰北上,直逼京畿重地,震动了清廷高层。这让道光意识到英国和新疆张格儿的情况截然不同,这是一个未知的、可怕的对手,如果要继续战下去,很可能是一场长期的战争。由此,让道光对林则徐生出了些许不满。而他的这种微妙的情绪变化被善于政治斗争的穆彰阿敏锐地抓住了。
穆彰阿很清楚,一旦林则徐抗英成功,将会有极大的可能性进入军机处,分剥他的权利。而这正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穆彰阿是道光朝第一权臣)。
为此,穆彰阿集合穆党成员,开始对主战派进行打压,并无肆攻击林则徐等,又拼命渲染英国的可怕!
这种政治手段是成功的。
道光的厌战情绪被成功挑起,根本没有认真去辨别穆党弹劾林则徐的真假,撤了林则徐两广总督的职务并发配新疆,先后任命琦善、奕山奔赴广东处理和英国人之间的事宜(二人都是穆党成员)。
此后,广东前线落入了投降派之手,道光彻底地被蒙在了鼓里,在投降派的哄骗下加深了他的厌战情绪。2、英军军舰到达南京江面,意图切断清王朝对江浙的控制!
事实上,鸦片战争是分两段进行的。
早在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的1月中旬,钦差大臣琦善就已经私自对英国侵略者作出了割让香港岛、赔偿烟价 600万银元、开放广州等妥协的卖国条件。
5月,新任的靖逆将军奕山又私自和英国签订了可耻的城下之盟,即《广州和约》,向英军缴纳600万两的广州赎城费(中国的土地,还需要花钱赎回,天下第一等笑话)。
但这一切并不能满足英国政府的胃口,为此扩大了对清王朝的军事打击,统帅也由义律换成了璞鼎查,并对中国沿海一带重镇发动了攻击,相继攻陷了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吴松、宝山、以及上海县城,期间又攻打台湾。
1842年8月5日英国军舰进入南京江面,这次对道光帝的心灵震动比此前英军威胁塘沽时更大!如果说威胁京畿重地,道光还能组织军队扛一扛,但切断朝廷和江南的联系就不是扛一下那么简单了。
首先,沿海一带的重要城市防御都被英军击破,西方文明展现出的强大武力已经让清廷惊吓不已。
其次,江南一直是清廷防御的重点,防谁呢?防汉人!这里也是民间反清的重地!所以清廷设南京将军、杭州将军镇守江浙,进行军事威慑!
最后,江浙毕竟是经济命脉所在,是清王朝的赋税重地,也是清廷的粮食重要基地。江浙一丢,清王朝就会失去半条命!
何况,南北交通也主要依靠大运河,如果这条大动脉也被英国人控制,被清廷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
一旦英国占据南京,再和之前的沿海重镇连成一片,对清廷而言也就意味着丢掉了半个江山。
基于此,清廷或者说道光帝,再也生不出和英国硬抗的念头。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29日,清政府全权代表耆英和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当然,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还有其他,汪郎只抓住了其中两个要点进行分享。
实际上,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和英军相比,武器虽然有些差距,但绝对不是战败的主因,关键还在于人。
汪郎有时候在想,如果道光铁了心要抗英到底,也许就会出现另一种结局,但这也只能想想而已了。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