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泽遥远直播,能否简述一下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
韩国自韩虔公元前403年开国至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共历174年。韩是“三家分晋”的产物,因邑而氏,国姓为韩。其祖先原本与周同姓,系周成王之叔姬虞(唐叔虞)的后代,名叫姬武。此人在晋国做大夫有功,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史称“韩武子”。自此因邑而氏,便有了韩姓。
春秋末年,武子的后裔韩宣子与赵襄子、魏献子联手灭了先晋,被封为诸候,始有韩国。第一位是景侯韩虔(即“三家分晋”中的韩宣子),最后一位叫韩安。
公元前 453年 , 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伯 , 建立三个封建政权 , 从此形成了 “三家分晋 ”的局面。之后三家纷纷把都城迁往中原 , 向中原扩张势力。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韩国由山西平阳南下中原 , 迁都宜阳 , 后又徙都阳翟 , 韩哀侯二年 (公元前375年 ) 灭掉郑国 , 又把都城迁到新郑。宜阳、阳翟和新郑是韩国在 “三家分晋 ”后建立实际的国家政权的情况下 , 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三个都城。
韩国先祖韩厥初期在晋国只是普通的大臣,和手握重兵的赵氏以及重臣魏氏相比,简直不值一提,然他深明大义,在晋国发生权臣屠岸贾陷害赵氏的重大变故中,他主持公道,保护赵氏孤儿,成为闻名天下的忠义之臣,而后屠岸贾家族被歼灭,韩氏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并与赵氏结为同盟,地位一举得到提升,这为韩氏家族后来的争霸奠定了政治基础。
韩国立国后,率先灭掉了郑国,并迁都新郑,虽然在二流诸侯国中,韩国是佼佼者,但韩国本身也被强国包围,想要在弱肉强食的战乱时期活下来,必须要增强自身实力。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成为韩国宰相。申不害是战国时代三大变法改革者之一,同时也是法家重要创始人。申不害主张“法”治,“术”治。
先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见功行赏,因能授官,使韩国的国家政权行政效率大大提升。而后他又整肃军兵,亲任将军,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大提升。最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多种粮食,同时鼓励手工业发展,尤其是兵器制造。
《史记》中有记载“以韩卒之勇,被坚甲,执劲弩,戴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韩卒之勇,天下莫能当”。而除了强劲的韩国劲旅之外,韩国的兵器在战国也是最有名气的,韩国拥有用之不竭的战略物资,战国时期最大的铁矿山就位于韩国,韩国的冶铁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所谓“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天下之宝剑韩为众”,韩国的弩尤为厉害。在遥远的春秋战国,弩简直就是黑科技一般的存在,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足以令各国畏惧,其次韩国的宝剑也异常锋利,“陆断牛马,水截鹊燕”,一下就能斩断敌人坚硬的铠甲。
申不害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百姓富足,国家安定,虽然被列强包围,却在申不害的治理下“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才能跻入战国七雄之列。
韩国处于中原地带,由上党郡、三川郡、新郑首都组成,《后汉书》中将此处称为“天下有变,常为兵冲”。这个位置极为尴尬,尤其是上党地区,有“天下之脊”的称号,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韩国西控河东,北连晋阳、南俯伊洛,东控河北,乃是军事要冲,四战之地,在烽火连天的春秋战国,必然会遭到周边政权的疯狂争夺。
秦国地广人稀,为了鼓励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公元前 256 年,商鞅实行变法,从而使秦国迅速强大,野心也膨胀起来,率先把吞并目光投向邻国韩国,因为韩国位于秦国东出函谷关之后的交通要道,成为秦东扩的障碍。当时秦军是虎狼之军,作战勇猛果敢,且使用的武器也十分先进,锐利无比。面对强秦威胁,韩国成了惊弓之鸟,都城数迁,也摆脱不了秦国咄咄逼人的凌厉攻势。
公元前 307 年,秦国终于夺取了梦寐以求的函谷关。这时,大平原上肥沃的土地和物产开始暴露在秦军面前,秦国与邻国之间短兵相接在所难免。当时,和秦国邻近的魏国比较强大,公元前 293 年,韩魏联手,同秦国进行一场大战。结果,秦军致命一击,杀死韩魏联军 24 万人。公元前291 年,秦军势如破竹,攻取了韩国中原重镇,冶铁手工业中心宛。短短一年后,在秦军威胁下,韩国大片沃土被迫割让给秦国。
然而,秦国一心想吞并天下,亡韩之心不死。从公元前 403 年立国到公元前 246 年,韩国共受到秦国较大进攻有 19 次。从公元前 265 年开始,秦国每年都从韩国夺取土地。韩国就像秦国嘴边的一块肥肉,被一块块蚕食着。
公元前 262 年,秦军夺取韩国重镇野王,切断了太行山上上党通往新郑的道路,逼迫韩投降。最后,在强秦进攻下,韩国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将士尸横遍野,百姓流离失所,景象惨不忍睹。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使滕攻韩,掳韩王安,在韩地设立颖川郡,韩国亡。
是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诱敌深入而后大胜的战例?
蜀汉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再出祁山,第四次北伐曹魏,这次进军仍以袭取陇右为目标,但把大军前进基地从汉中前推至武都、阴平一带,分兵一部围攻祁山 ,他亲率蜀军主力准备与曹魏援军决战。为保万无一失,他又招羌、鲜卑首领轲比能等人率军至故北地石城,以作援军,并与北伐蜀军遥相呼应。此外,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留汉中府事,负责督办大军粮草,并转输供应前线。
为了解决在崎岖山地间转运粮草的运输难题,诸葛亮开始使用“木牛”运粮。“木牛”是一种经过改良的独轮车,负载能力强,能极好的适应山区险峻道路,故而被用作战争后勤保障。事实证明,它在蜀军伐魏的战争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军围攻祁山,急忙调兵遣将,以作增援。当时大司马曹真得了重病,不能统兵,魏明帝急召司马懿从宛城赶回洛阳,当面叮嘱道:“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命他代替曹真领大军西进长安,督领大将张郃、费瑶、郭淮、戴陵等共同抵御汹汹来犯的蜀军。
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年)三月,大司马曹真病逝,从此曹魏重臣相继凋零殆尽,军权遂被司马懿所掌控。司马懿抵达前线后,命费瑶、戴陵领四千精兵据守上邽(今甘肃天水),主力全部西进,救援祁山。名将张郃建议分兵防守雍县、郿县(陕西扶风属县),以便牵制敌军,有事也好互相呼应。司马懿认为分兵会削弱力量,很容易被敌人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司马懿拒绝采纳张郃提议。于是,魏军集中优势兵力,向西浩荡而去。
诸葛亮侦悉司马懿率大军去救祁山,立即指挥蜀军主力围攻上邽。驻守上邽的魏将费瑶、戴陵率守军出城迎战,被蜀军打的大败亏输,逃回城里坚守待援。彼时正是麦收时节,诸葛亮见上邽城外麦子黄熟,就命四千军士去抢收下来,以补充军粮。
司马懿闻警率军回援上邽,见蜀军气势正盛,不敢交战,下令收兵,在险要处扎下营寨,坚守不出。诸葛亮派军士前去挑战,魏军置之不理。诸葛亮为了引诱魏军出战,下令退军。
司马懿见蜀军撤退,就立即率军拔营追击,并跟在蜀军的屁股后面一路追到了卤城(今甘肃陇南礼县盐官镇)。刚靠近蜀军,司马懿又下令据险扎营,并令军士登山挖战壕固守。众将几番请求出战,司马懿始终不许。
诸将不满,纷纷揶揄道:“司马公畏蜀如虎,难道不怕惹天下人耻笑吗” ?司马懿听到众将的议论,心里很不是滋味,再加上麾下悍将张郃多次挫败蜀军,“名著关右” ,更使他感到有些尴尬和难堪。
到了五月,魏军诸将一再请求出战,司马懿感觉压力倍增,出于无奈,他只好分兵一部令张郃带领向祁山之南去攻击蜀将王平,自己率魏军主力去正面进攻诸葛亮。张郃率部到祁山之南后,由于王平坚守不出,一时难以攻克,正在犹豫时,忽然传来司马懿被诸葛亮击败的消息,急忙引军撤返。
诸葛亮在祁山卤城大败司马懿,这一仗史称“卤城之战”。
战前,诸葛亮派兵占据卤城外南、北二山 。司马懿命张郃攻击王平据守的南山,却久攻不克,只好撤围而返;他自己督率大军进攻由诸葛亮亲自把守的北山,面对魏军的凶猛进攻,蜀军很快就放弃阵地逃走了,司马懿、张郃不知是计,率军紧追不舍,半道上遭遇蜀将魏延、高翔、吴班的突袭,魏军猝不及防下被蜀军击溃。
文献记载,卤城之战,蜀军阵斩魏军甲士三千多人,缴获玄铠(盔甲)五千套,角弩三千一百副,战马数百匹。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诱敌深入、半道截击之计,损兵折将,只好与张郃合兵一处,退回上邽后坚守不出 ,任凭蜀军如何叫骂邀战,再也不肯出城迎战了。卤城之战是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诱敌深入而后大获全胜的经典战例 ?我认为不是。类似这样的“诱敌深入,一鼓聚歼”之战例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屡见不鲜,且所取得的胜果比这次大得多的战例也不胜枚举。
史载,当时司马懿所率的魏军总共有三十余万,而诸葛亮的北伐蜀军人数远少于魏军。经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后,蜀军士气高昂,斗志旺盛,人人摩拳擦掌,准备与魏军决一死战。
到了六月,因天降大雨,连绵不绝,山道泥泞,粮草运输困难,负责大军后勤粮运的李严假传圣旨令诸葛亮退兵。因粮草不济,诸葛亮被迫指挥大军撤退,途中又设下埋伏,将领兵追赶的曹魏名将张郃射死于木门道(今甘肃天水木门)旁。
诸葛亮领大军撤回汉中后,才发现是李严督运军粮不力,贻误军机。李严为推卸责任, 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想嫁祸于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会同众臣上表弹劾了李严。
此次退兵,蜀军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在兵力上也基本没有损失,但却没有改变魏强蜀弱的大势。诸葛亮意识到,北伐曹魏的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充分,而且连年用兵,对蜀国的经济和民生消耗巨大,于是决心暂停北伐。在之后的三年里,他整饬吏治,奖励耕织,减轻赋税,行与民生息、恢复国力之策。吸取了前几次北伐失利的经验教训,他用“木牛流马”陆续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囤积起来,为下一次北伐做着精心准备。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