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水果,历史上有哪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此后的一年多时间中,红军一直在与自然及敌人抗争,转战万里,最终到达陕北,后来将这一伟大的奇迹称之为——长征。
长征的转折点当属四渡赤水,这是由毛主席指挥的一次灵活机动的战役,四渡赤水之后红军为摆脱敌人的追捕,主力部队前进到云贵川的交界地带,在向昆明虚晃一枪之后,毛主席带领红军突然北上,欲取道金沙江,进入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此时的红军虽然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但是国民党紧追不舍,当红军从云南转道北上之后,蒋介石已经判断出红军会北渡金沙江,进入川西,但他无法判定红军会从哪个渡口过江,所以他命令金沙江北岸的第24军军长兼川康边防总指挥、军阀刘文辉严守金沙江各渡口,坚决不给红军留下一船一木渡江,力图利用金沙江的天险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并迫使红军背水决战。
蒋介石想在金沙江歼灭红军的企图也并非没有根据,金沙江水流湍急,水面难以架浮桥,渡过金沙江只有通过船只,所以蒋介石命令所有渡口收缴船只。即使红军有船只,只要在北岸的川军进行阻击,那么红军渡河也将非常困难,而只要红军的动作稍作迟缓,国民党大军压境,红军则非常危险。
蒋介石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刘文辉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当他得知蒋介石要求他守卫金沙江北岸时,他考虑到北岸渡口极多,有龙街渡、洪门渡和皎平渡等多个渡口,所以与其守卫渡口,不如守卫城池。
按照刘文辉的分析,红军渡江北进的路线可能有三:一是由巧家渡江,经宁南攻西昌;二是由姜顺方向渡江直攻会理;三是从通安州方向渡江,攻击会理。红军无论东那个渡口渡江,都需要北上经过会理和西昌等地,所以他放弃守卫金沙江。
而我红军在决定北渡金沙江之后,兵分五路,其中红五兵团和红九兵团为掩护兵团,红一兵团从龙街渡口渡江,红三军团从洪门渡口渡江,军委纵队从皎平渡渡江。结果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虽然都化装成国民党部队,但是国民党早已经将两地的船只清空,红三军团架桥渡过一个团之后,桥就被冲垮了,两路都无法渡江。
我军委纵队在刘伯承司令员的带领下,干部团化装成国民党,连夜翻山越岭180里,偷偷的到皎平渡,然后他们发现了有过江打探的探子带过来的两条船,他们很快控制了这几个探子。接着他们乘着夜色乘坐两条船到达了北岸,北岸的守军还以为是探子回来了,结果被我军突然袭击,消灭了一个连的敌人。
由于川军将主力都放在了后面的会里和西昌,江边的队伍太少了,所以红军很快控制了整个皎平渡,并找到了五条船。此时一共七条船,成为了红军最后的希望,刘伯承司令员到达金沙江岸边之后,他叫来了干部团团长陈赓,要求干部团不畏疲劳,继续前进,赶到距离皎平渡约三十里的通安镇。
通安镇直接关乎红军渡口的安全,当时川军听说红军从皎平渡渡江,所以派遣部队前去阻击,出发的目的地也是通安镇,结果当川军到达通安镇的时候,红军刚刚提前半个小时到达通安镇,一举将川军击退,保证了皎平渡的安全。
后来中央要求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全部从皎平渡渡江,刘伯承司令员就站在金沙江边指挥渡江,在之前刘伯承司令员已经对渡江的部队进行编号,对所有的人马进行排序。所以当部队到达江边的时候,三万人就这样有序的进行渡江,一共七天七夜红军全部渡江完毕。
此时自作聪明的刘文辉依旧命令部队驻守会理和西昌等地,实际上若他们将阻击军队放在金沙江边,以依靠金沙江的天险,对红军而言才是真正的危险。当红军北上时,刘伯承司令员依仗自己在川军中的关系,沿途的很多川军都直接放行。
到达西昌时,朱老总下令《关于我军迅速北进的行动部署》,要求对于固守西昌之地,应监视之,掩护野战军主力通过!最后我军成功绕过会昌,川军重点防守也成为了无用之城。
刘文辉此次放弃放弃渡口守卫城池的做法,让红军轻松占据金沙江的渡口,成功摆脱了国民党追击,而川军重点防守的城池,红军则一一绕过,不与之发生冲突。刘文辉的此举,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然刘文辉事后上报蒋介石说,由于西昌城防组织的好,红军不战而逃。不知道蒋介石听到这个报告,会作何感想,但是换个角度考虑,刘文辉如何与红军死拼,虽然红军会收到损失,但是刘文辉也一定会实力大损,那么他就逃不过被蒋介石兼并的命运,这样看来刘文辉是明智的自保。而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就是蒋介石,因为他一直搞那种顺手牵羊,趁你病要你命的事,早已经让其他军阀失去了信任,所以才有今日的局面。
但是长大了却特别爱吃的?
我小时候不吃这几样东西:面条,豆腐,蘑菇,茄子,苦瓜,辣椒。
不吃面条是因为觉得手擀面淡而无味;不吃豆腐是因为过去都是卤水点豆腐,豆腐吃起来有苦味;不吃蘑菇是因为蘑菇(主要是平菇),有种特殊的腥气味儿;不吃茄子是厌恶茄子特殊的味道。不吃苦瓜是因为它苦;不吃辣椒当然是因为太辣了。
后来慢慢长大了,很多东西都吃了。到现在为止,那些不吃的食物只有茄子还是接受不了,不管生的还是熟的。小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抱着茄子当水果生啃着吃,实在是理解不了怎么就能吃得下去!
现在茄子这种东西,只有茄子洋葱肉的馅饼和茄夹能接受。其他的做法一概不行。看到茄子做的菜就绕行。
长大后,原来讨厌的卤水豆腐现在一点也不讨厌了。隔三差五的就得买点吃。
最喜欢的做法莫过于大葱拌豆腐和炖豆腐。
说也奇怪,做葱拌豆腐一定不能把豆腐捣得太碎,要是成了稀泥就不好吃了。只需要把盐,味精,香油和生葱碎放到豆腐上,然后用筷子来回搅拌就可以。豆腐多少要保持点形状,不能过于细碎。有一次我好奇心起,狠命的捣碎豆腐,结果就真的不好吃了。
炖豆腐是我自创的做法。本来家里做饭一般都是老妈掌勺。但是她做豆腐一向是油炒。点火放油,用花椒和葱花姜丝炝锅,然后下切好的豆腐块翻炒。这样做出来的豆腐太油腻不说,里边都没滋味。所以我很不喜欢吃。
我换了一种做法,也是炝锅,但是豆腐下锅后马上加一碗水,然后在水里放“淮南牛肉汤”的汤粉料,再放点老干妈辣酱一起炖,汤汁收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关火放味精香油,最后撒一把葱花就可以出锅装盘了。
这样炖出来的豆腐,软嫩鲜香,滋味十足,还不油腻!我的儿子本来是最爱吃肉的,但是一吃这个豆腐就吃一大盘子。做这个豆腐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水和佐料放锅里后,不要用铲子铲豆腐,那样很容易碎。只需要端着锅把左右晃动,把锅中的汤汁晃均匀就可以了。当然下入佐料后可以轻轻翻动,但注意尽量不要让豆腐碎掉。
苦瓜本来我是一贯不感冒的。本来嘛,谁喜欢吃苦苦的东西呢?小时候看大伯吃苦瓜津津有味,实在是理解不了。而且大伯还说,苦瓜特别香,越吃越香。年幼的我想:苦都苦得咧嘴了,怎么还会香呢?
直到我二十八岁那年,到了一家公司上班。这家公司管吃管住。菜谱每天都换。有两个厨娘给大家做饭菜吃。
某天我发现有炒菜还有新拌的苦瓜。这个苦瓜是用海米拌的,红艳艳的海米搭配青翠的苦瓜,很是好看!于是我被它的美色引诱了,要了一份。
坐在位子上,夹起一块苦瓜闻了闻,有种清香味儿还有香油味儿。做好了满嘴苦味儿的思想准备,放到嘴里大嚼起来。
哎?居然挺清香脆爽?
是有点苦味,但没有想象中那么苦!
又吃了只海米,味道不错!
不知不觉,那些海米苦瓜全都吃了。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从那以后,只要有凉拌的苦瓜我都要一份。一根根苦瓜条放到嘴里“嘎吱嘎吱”的嚼,那种苦瓜特有的清香汁水吞下肚,我瞬间理解了大伯为什么说苦瓜越吃越香,是真的香!我竟然越来越爱吃了!
春节放假回到家里,吃了几天大鱼大肉,突然就想吃海米拌苦瓜爽爽口了。赶忙跑到超市里去买苦瓜,买海米。
拿回家还在家里人面前露一手。把鲜嫩苦瓜剖开去瓤后切成条,用水焯一下然后过凉。海米热水泡一下放到苦瓜上,放盐味精香油一拌,端上桌来红绿相间,煞是好看。家里人纷纷品尝,也都说好吃😋,我这心里真的超满足!
蘑菇现在也爱吃了。小时候很厌恶那种蘑菇的腥气味儿。但是现在觉得也没什么了。
电视里的营养学家也说了,要营养全面,吃饭就得“一荤一素一菇”。蘑菇是健康食品,对身体好,当然要经常吃了。
现在我把蘑菇买回来炒,都是摘洗干净以后,烧水焯一下,这样那种难闻的蘑菇味儿就小多了。这还是三叔跟着厨师学来告诉我的。原来我炒蘑菇是从来不焯水的。
炒的时候,放花椒粒和葱姜丝炝锅,再放抓拌腌好的肉片,炒到八成熟下入蘑菇翻炒,放盐,来点生抽,来点醋。还有最最关键的还有一点就是,出锅前一定要放青尖椒丝提味儿!放入青尖椒以后翻炒几下,马上关火放香油味精出锅。
这样炒出来的蘑菇炒肉,肉片鲜嫩可口,蘑菇鲜香有嚼头,略有酸味,带清香的青椒味儿,很是下饭,一吃一大碗。
另外,这种平菇还可以做炸蘑菇。200克蘑菇收拾干净后撕成小条。然后焯水10秒钟捞出,攥干水分。把挂的糊调好——用两个鸡蛋,60克面粉,40克淀粉,盐和胡椒粉适量加一点水,搅拌成稀糊。再把蘑菇条放进去裹上糊。等油锅烧到七成油温就可以下锅炸了。要一个一个的放入,尽量防止相互粘连,炸到金黄色就可以出锅。如果想要吃更酥脆的口感,就复炸一次。装盘后放点辣椒粉和孜然粉,味道更加丰富。
这样炸出来的蘑菇,外脆里嫩,焦香可口。一点也没有蘑菇的腥气味儿,还带有一种烧烤的风味,佐酒下饭都是一道美味小菜!
其实现在想想,小时候那么东西不爱吃,主要是因为小孩子的味觉比大人更敏感,有一点不喜欢的味道都比大人感知得更强烈。长大以后,吃过的东西太多了,什么滋味都尝试过了,味觉也就不那么敏感了。很多味道也就能接受了。
比如辣椒,从来不敢吃的东西。当吃过几次以后,从辣的流眼泪,到没有辣椒就不想吃菜,也不过用了一年的时间。现在我什么样的辣味菜都敢吃,不拒绝任何辣味食物。
除了茄子,我现在什么都不忌口了。朋友们,你们有和我一样不爱吃茄子的吗?
你见过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2010年夏天我在一个山村里教学,总有个穿得很旧的瘦弱女孩去蹭课,忽然有一天再也不见她去,一问班里的孩子才知道,她已经去世了。
大二那年暑假,我为了挣点生活费,就和同学一起去了一个山村做补习老师,当时一看到那些孩子,就觉得十分亲切,因为和我们小时候太像了,大多小孩都穿着朴素,眼神纯净。
那些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其实大多数爷爷奶奶,非常不愿意让孩子读暑假补习班,即便我们当时,每人才收了几百元,还包含了两个月的饭钱、书本费用,完全不用他们再另外交钱,但这些老人依然觉得很贵。
大多数去补习的孩子,都是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作主,爷爷奶奶拗不过,很不情愿地送到我们那里的。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直到现在都无法忘记的,是一个没交任何费用,但是每天都去蹭课的瘦弱小女孩。
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以为她是去试听,因为当时有很多老人就是这样,知道试听不收费时,就提出先让孩子试听几天的课,孩子喜欢了再交钱报名。
为了省钱,那些老人通常会让孩子试听个三五天,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再去交费。
而这个小女孩,一直到了快半个月,还没有交钱的意思。
但是当我问她的时候,不等她回答,就有其他孩子说话了:
“老师,青青交不起钱,我们上学的时候,她连材料费都交不起。”
我立刻意识到她的境况可能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让她像其他小学生一样,照常上课。
这个叫青青的女孩,看起来实在太瘦了,胳膊像麻杆一样细,皮肤还很黑,只有眼睛里闪着倔强的光芒。
从其他小孩的嘴里,附近村民的口中,以及和我们同去的女校友,那个担任语文课的老师丽娜的嘴里,我断断续续地知道了青青的情况。
她已经11岁了,但是看起来仍然像是七八岁的样子,因为从小身体就差,有先天疾病,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所以身材又瘦又小。
她的爸爸因为出车祸,在她还不记事时就去世了,她远嫁过来的妈妈当时就疯了,后来一直精神不好,再后来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再也没回来过。
青青的爷爷一直是自己拉扯儿子长大的,儿子就是命根子,儿子去世后,他也没了精神支柱,又把全部的心思转移到了青青身上。
爷爷自己的身体也不好,整天咳个不停,但他还是给足了青青所有的爱。
农村的流浪狗很多,青青很喜欢收养它们,她经常和爷爷一起捡流浪狗回家,还给它们都起了名字,有的叫勇气,有的叫爱心,有的叫大胆,有的叫笑脸……
青青说,希望自己能给爷爷带来这些东西,所以就给小狗的名字安排上,这样天天叫着叫着,自己就有了。
我那个教语文课的女同学丽娜,知道这个事之后,哭了半天,她自己也是缺少父母关爱的人,父母感情不好,早早离婚,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父母都嫌她是累赘,几乎没回去看过她。
丽娜说,自己也曾经养过一只小狗,专门给它起了和妈妈一样的名字,似乎这样就有妈妈陪伴了,她太理解青青的感受了。
平时,我不敢对青青太区别对待,怕伤害她小小的自尊心,铅笔和本子那些东西,都是借着奖励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到她手里的。
当时我担任的数学课,青青听了几次之后,就一直跟着丽娜走班,因为她喜欢语文,她说丽娜讲的语文课里有故事,她爱听故事。丽娜去哪个班上课,她就跟着去哪个班。青青也很喜欢这个语文老师, 因为她就像姐姐一样,是除了爷爷之外,对她最关心的一个,尽管才认识不久,但是关系好得俨然一对姐妹。我十分清楚,丽娜更是在青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响,她想尽最大努力帮助青青。有一次,我们周末一起去当地赶集,丽娜买了一双漂亮的儿童凉鞋,一看尺码,我就知道,肯定是送给青青的。
但是她拿给青青的时候,青青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换上,她觉得太贵重,只有穿别人送给自己的旧鞋时,才没有心理压力。
最终,丽娜把新鞋送给了另外一个女孩,换来女孩的两双旧凉鞋,青青这才欢快地穿上了。
脚上原本那双破得几乎看不出样子的白色运动鞋,她执意要再带回家,并在后来的一次作文中,写了关于自己脚上那双运动鞋的故事。
原来,那是她爷爷曾经给她买的。
为了买那双鞋,爷爷攒了很久的钱,有卖破烂的收入,还有卖蔬菜的收入。
爷爷经常起早贪黑地卖菜,有时是赶集卖,有时是去城里,走街串巷卖,经常是和最早的一抹亮光出发,卖到夜幕降临,再和呼呼的北风一起回家。
那天,爷爷早早起来,和等在门口的青青一起,带着前一天晚上就整理好的蔬菜,赶集去卖。
他们打算早点卖完,就可以给青青挑双新运动鞋了。
那时还是冬末春初,爷孙俩顶着寒风,守着面前的一堆蔬菜,大声叫卖着。
临近中午的时候,还没卖出去多少,眼看着集上的人越来越少,爷爷还以为又要把菜扛回家了,不料,一个高个头男人走到摊位面前,提出要买走剩下的所有蔬菜。
青青和爷爷高兴极了,这种好心人,他们以前也多次遇到过,所以,爷爷为了表示自己的感谢,还特意便宜了一些。
称完之后,那个人给了爷爷一张50元的纸币,可那些菠菜才不到10元,爷爷就小心翼翼地拿出心口包着的“存款”,给那个人找了回去。
就在爷俩欢欢喜喜地拿着钱去买鞋子时,正要付款,鞋店老板娘摸了一下那张50元纸币,就大叫一声:
“大爷,你收到假钱了!”
这一叫,把青青和爷爷的魂都叫没了,她爷爷呆住了。
那个老板娘经常见到他们在集市上卖菜,认识他们,知道他们非常不容易,立刻自顾自地大骂起来:
“这是哪个坏良心的崽子,专挑苦人家坑,让我知道了非扒烂他的脸不可!”
话没说完,老板就赶紧问青青和爷爷,还记不记得给钱的人长啥样,青青勉强说出了几个特征,但是,又不知道名字,哪有那么容易找到?
老板两口子常年做生意,对周边的人都很熟,但也没猜出到底是谁。
老板娘安慰了青青爷俩一番,和青青的爷爷意思性地要了5块钱,就把运动鞋塞青青手里了。
假钱的事,被爷爷念叨了很久,他把那张假钱放在一个透明塑料袋里,一闲下来就拿起来仔细端详。
青青知道,爷爷是在记住假钱的样子,免得以后再吃同样的亏。
丽娜本来就多愁善感,看到青青写的这篇作文时,又一次哭得眼睛红红的。
我发现,青青从来不午睡,每次其他学生午睡之后,我们这几个老师,不是在忙着收拾他们吃完饭的碗筷,就是在批改作业,或者准备下午的课。
青青就总是凑在丽娜旁边,一会帮她递个东西,一会帮她倒点水。
实在没事干的时候,她就拿本书,坐在那安静地看。
中间有一个多星期,丽娜因为有事,回自己家了,她临走时告诉青青,要好好听课,等到补习班结束,会送给她一个惊喜。
担任语文课的,在那几天换成了另一个男生,也是我们的大学同学,但他比较懒散,基本上都是按教材读,讲的课远没有那个女老师精彩。
青青又回到了我的班里,因为我班里的,大多是她熟悉的老同学。
我发现,每到课下,青青就会趴在桌上写着什么,看我总关注着她,有次她就在课下神秘地告诉我,她在给语文老师丽娜写信,每天好几封。
丽娜回去后,青青的情绪明显高兴了起来,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把那些信送给她。
晚上,我这个女同学拆开一封封信,一会哭一会笑,我们凑过去一看,心里五味杂陈。
原来青青只当语文老师回家只是借口,还以为她再也不会回去教课了,但其他老师都说过她会回来,所以,青青心里既期盼又焦虑,还不敢表现出来。
在大人的一句话就可能占据整个内心的孩童时代,青青的担忧无可厚非。
那些信,被丽娜压在一摞崭新的作文书下,那些作文书,是她回去前,特意从书店买的,我们当时也都是穷大学生,看得出来,她买那些作文书,肯定又要节约一年半载的生活费。
受到青青写信的启发,回去后的每一个晚上,丽娜都会在睡前制作一张硬纸卡,上面写着对青青的鼓励,分别夹在每本书中。
她俩那份双向奔赴的美好,似乎让人眼前溢满了幸福和希望。
然而,生活总会不按预期发展。
青青的爷爷,不知道从补习班里哪个老师说起,县城里有很多旧书店,里面的书都是按斤卖的,一本书几毛钱就能买到。
爷爷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青青后,第二天一大早,就骑着那辆破旧的脚蹬三轮车,出发去县城了,上面还拉满了他自己种的蔬菜。
可能那一整天,青青心里都满怀期待,但等到天快黑了,也没见爷爷的影子。
青青一个人去接爷爷,快出村的时候,还碰见村里的几个人,那些人听说她去接爷爷,还以为她爷爷是去下地干活了,就没多想。
不料,她这一接,再也没回来。
等到半夜的时候,爷爷才回到家,好心人送他回去的,他的三轮车在半路上没气了,推了很久才到一个村庄,有人借给他打气筒,发现打不进去,再一看,是胎破了,那人还帮他修了轮胎,眼看都晚上了,一问他家还有很远,又开着面包车把他送回了家。
到家后的爷爷没见到青青,还以为她去邻居家玩了,四处去问,都没找到。
邻居们都开始帮忙找,几个碰见过青青的村民才说傍晚见到青青,她说要去接爷爷。
一伙人都出村去找,夜空中飘着大家的呼喊声,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一直到几个小时后,跟随人们出来的几只青青收养的流浪狗,一直对着一片田地叫,众人才发现,青青坠落在了邻村田里的一个水井里,看起来她是想抄近路,但是不熟悉地里的情况。
有人报了警,并七手八脚把她打探上来,却发现已没了呼吸,那些被叫做“勇气”和“大胆”的狗狗们,转着圈吠个不停。
青青的爷爷知道消息后,一下子瘫倒在地上,话都说不出来,用手指着三轮车上的那堆旧书,喉咙里发出含糊的“呜呜”声。
我们几个吃住都在补习班那边,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消息,是丽娜第一个发现的, 不管青青在谁班里,我们点名的时候都会算上她。
当时丽娜没等点名,就一眼瞥见教室里没有青青的影子,她一问,有个男孩子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
“青青没了!”
没等她反应过来,这个“没了”是什么意思,那男孩又加了一句:
“掉井里淹死了!”
这话如同晴天霹雳。
放学的时候,我一回宿舍,就发现丽娜已经在那里掉泪了,面前是她买给青青的那堆作文书,她的眼睛已经肿了,我猜测,她应该是当天下午没上成课。
看到我之后,她在那里喃喃自语:
“我是打算补习完,把这当奖品送给她的,要是一带回来就给她,她有书看了,可能也不会让爷爷去买书了,也就不会发生这事了,我好难受……”
一直到补习结束,她的状态就没再好过。
听说青青的爷爷把买回去的作文书,全都烧掉了,边烧边说:
“乖孩子,以后也不用跟着爷爷受罪了,下一辈子,去个有爹妈疼的人家。”
而我那个女同学丽娜买的十几本,在她的默许下,被其他语文老师当作奖品,发给了其他小学生。
不知道这件事,对丽娜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她本来品学兼优,回去之后,直到毕业,成绩刷刷下滑,整个人天天无精打采,似乎对什么都没了热情。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她总是无缘无故地哭泣,后来被家人接走,申请了延期答辩,听说被诊断出抑郁症,幸亏恢复得还行,第二年跟着下一届学生答辩通过。
那几个曾一起去补习班工作的同学说,感觉青青的事件,对她打击太大,她曾以为,自己从泥潭中走出来过,可以帮助青青更快地脱离泥潭,不承想,青青连泥潭之外的世界,都没来得及看一眼。
社会底层的人,光是生存,就可能耗尽了所有的力气。
我始终记得自己在小时候的生活情景,那时候的农村,又穷又苦,直到小学快毕业,我才知道香油是什么味道,直到初中,我才第一次吃到炒的菜,永远无法忘记,我吃的第一口炒菜,是我哥做的炒辣椒,只是放几滴油和一点盐,就觉得是世间最好的美味。
但身边又有无数人,过得更加艰辛,他们可能没有体会过父爱母爱,可能身体从出生就不健康,可能用尽能想到的所有办法,都无法完成学业。
哪怕是在当今时期,社会发展如此迅速,依然有大量的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有可以努力的方向,或者付出了百分的努力,都不及更高层次的人,稍微努力个一分两分,取得的成果显著。
这个世界的很多艰难,都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美国媒体提到中国的地摊经济?
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国颇具烟火气的各式地摊重现,不仅引发美媒特别关注,甚至连痴迷疯狂甩锅的总统特朗普都在奇怪“疫情没能扩散到中国其他地方,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疫情能传遍全世界,却无法传遍中国?这事可真奇怪。”。
奇怪吗?其实一点都不奇怪,我国疫情突发时不惜经济停摆,武汉封城、湖北实施军事化全封闭管理,其他省市不仅倾尽全力援驰湖北,同时亦严控居民随意外出,可以说我国防控新冠疫情优异成绩单,是举国上下一盘棋用巨大牺牲换回的。
如今我们为了解决部分因疫情失业人员民生问题,重启地摊文化,不仅体现了我国促稳定保民生的决心,同时也是我国已基本控制住新冠疫情的最好明证。
而我们再反观世界疫情,当我国突发新冠疫情时,有些西方国家隔岸观火,尤其美国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派头。可惜新冠病毒不懂政治,西方国家错过我国为其预留的防控新冠疫情最佳时机,很快就成为新冠疫情重灾区。
美国身为世界老大,当然要一马当先跑到前面。截止6月8日,美国已有确诊新冠病例2007449人,死亡112469人,远远未见疫情缓解拐点。
而且美国近日又因非裔黑人佛洛伊德被白人警察跪杀事件,引发美国抗议种族歧视示威游行,进而演变成打砸抢暴乱事件,已蔓延至20多个州,140多个城市火光冲天。
甚至美国白宫都被示威群众围攻,总统特朗普先后两次躲入白宫地堡避难,由此特朗普又得一个“地堡老男孩”新绰号。
我们试想美国媒体以及总统特朗普,眼见美国疫情、暴乱双重乱象,美国全面复工重启美国经济遥不知期,而我国不仅早已逐步全面复工,现在连熙熙攘攘的地摊都摆出来了,成为疫情后世界第一个重启的国家,你们说美国心中能不酸吗?
我国已有27地明确鼓励地摊经济,首届上海夜生活节6月6日启动、济南提出发展“小店经济、南京新增1410个临时外摆摊点、成都谋划更精细的地摊政策2.0版本。
地摊经济在多地开花,也许大多数人不能靠地摊赚大钱,但付出终会小有收获补贴家用,更主要是我们能在市井烟火气息中,体验到何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美好。
如今美国总统特朗普很焦虑,需要一天发200余条推特发泄情绪。当他看到美国五月份失业率13.3%,远低于预期估算时,兴奋得又开始胡言乱语,随后才知数据错误,应是16.3%,美国还有2000多万人失业,特朗普又被其口中的睡老头拜登嘲笑一番。
这段时间,美媒与特朗普没少抹黑我国,就让他们在美国乱象中狂欢,然后看着我国地摊经济红红火火,羡慕嫉妒恨去吧!
削苹果分几步?
步骤/方式一
准备好苹果、削皮器、水果刀,将水果刀、削皮器清洗干净,苹果洗干净后擦干表面的水。
步骤/方式二
用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分别拿住苹果的上下头,固定住苹果,食指在后、无名指在下顶住苹果;
步骤/方式三
右手拿削皮器,用右手的拇指按在苹果上,其余四个手指握住削皮器,先用削皮器将苹果轻轻割开个小口。
步骤/方式四
左手的拇指和中指掐住苹果,然后食指轻轻转动苹果,右手的拇指配合左手转动苹果,同时削皮器的刀片顺着苹果的球面慢慢削皮。
步骤/方式五
在转动苹果削皮的过程中左右手要配合好,转动苹果速度适中,两手用力一定要均匀,这样削的苹果皮才厚薄适中且不会断。
步骤/方式六
削完苹果皮后,将苹果上下头未削的部分用水果刀挖去,这样一个苹果就完整的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