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郎,你会用哪一个标签来介绍你的城市?
营口西炮台位于渤海大街西段,左岸,为辽宁省省级和省级。营口西炮台始建于1882年(光绪八年),1888年建成,为夯筑四合土。炮台面海“内筑土台三方,中大旁小,高四五丈”。中间为二层,高6米,长宽各50余米。台顶四周为矮墙。墙下暗炮眼8处,置炮52尊,炮台四周围墙900余米。营口西炮台是清末东北的重要海防要塞,也是东北最早的海防工程之一。1894年,经历了著名的甲午海战。1895年初和1900年夏,分别遭到日本和沙俄侵略军的破坏。炮台遗址就其原貌及四周自然景观保护,在全国同类炮台中尚属首位。
正在操练的守备兵勇
重炮
清朝的兵勇正在装填炮弹
躲避炮弹袭击的工事
主炮。据说是进口货
仿制的小炮手
通往二炮的青石通道,据说这个石头是原厂的
我的体格弱了一点
西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竣工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它是清政府兴办北洋水师在东北沿海建筑的重要海防要塞。为东北地区近代最重要的海防工程之一。196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炮台系用沙土、白灰、黄土灌浆夯筑而成,整个建筑包括炮台、护台壕沟、护台城墙、城门、 影壁墙、蓄水池、 水洞、吊桥、军械库和营房等。炮台共三座,一大二小,均方形,大炮台居中,台高6米,分三层,台顶四周加筑矮墙,相互对称。墙下周围有八处暗炮眼,台东是一条长达62米,宽9一12米的登台坡道,与东面正门相对。南北距大炮台35米,各有小炮台一座,台东各设有一条长24米,宽4米的坡道;由此上下小炮台。炮台周围是泥土夯筑的围墙,平面凸字形,全长1,000余米,存高5米。围墙两侧附加沙土、白灰护坡。围墙外8一12米是一周护台壕。在东侧围墙辟一大二小城门,大门居中。三城门外30米处,各有一影壁墙,皆夯土筑成,正门所对影壁尤为高大厚重。这座炮台在1894年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清军海防 练军营 管带 乔干臣曾亲率清军利用此炮台阻击,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1991年在对炮台进行清理工作中,发现了铁炮、炮弹,洋枪子弹、铁、石筑墙 夯具,青砖、柱础、滴水、瓦当、 瓷罐、瓷碗、 瓷盘、瓷匙、銮铃等文物近百件和原来的房址遗迹。 虽经过战火的洗礼和百多年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现遗址内建有陈列馆和兵营,复原炮台一座。 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里已经成为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日本为何脑子进水?
答:世界战争史上一桩公认“脑子进水”的战争决策,正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南下”。随着1941年12月8日,悍然偷袭美国的日军,把珍珠港炸了个稀巴烂。日本随即向英美列强亮起刺刀,更把先前一直“中立”的美国拖进惨烈的二战里。如果再参照几年以后,二战末期的日本被美国按在地上摩擦的景象,以及日本各大城市被炸成渣,好些“军事票友”也就唏嘘不已:你说日本是不是“脑子进水”,非要南下招惹美国干啥?
那么,日本的这个决定,真的是“脑子进水”?当然不是,如果细细复盘二战史的话,就知日本这疯狂一幕的背后,却也有许多实实在在的缘由。
首先一个原因是,所谓“南进”,不是哪个侵略狂人的心血来潮,却是长期以来,整个日本军国主义集团的既定战略。近代日本走向侵略扩张道路后,随着其侵略触角的延伸,物产富庶的东南亚地区,也成了他们“预订”的盘中餐。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一战战胜国的日本,拼命在亚洲扩展势力范围,也因此与英美列强矛盾激化。胆子越肥的日本,因此也有了“想在远东称霸必须打倒美国”的想法,所以长期以来,日本一直以美国为假想敌,拼命扩充海军力量,到“偷袭珍珠港”前,他们的海军吨位达到94.4万吨,是美国海军吨位的百分之六十八。
而在1936年时,日本海军《国策要纲》里,正式提出了“向南方发展”的方针。这也就意味着,与英美列强争夺东南亚的大战,早早晚晚,他们必须要打。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早不打晚不打,偏偏选在1941年冬天向美国开战呢?这就是第二个重要原因:中国战场的因素。1941年,中国抗日战争正进入到艰苦的相持阶段。表面上看,日本占据了大半个中国,还收了汪伪政权等一干走狗。中国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在苦苦支撑。但此时的日本,已经越发力不从心。1941年时,日本全国的51个师团,已经有39个投入到中国战场。曾妄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本,战事却越发陷入胶着。
比如就是在1941年里,日军曾动用了十几万兵力,对晋察冀解放区发起惨烈扫荡,但根据地军民经过两个月苦战,依然迫使日军退出解放区。同年春天,日本第十三军也向苏北解放区发起“清乡”作战,虽然当地国民党军队狼狈逃窜,连国民党江苏省部也撒腿跑路,但苏北新四军浴血奋战,不但胜利保卫了解放区,还收复了大片被国民党军队丢弃的国土,甚至从日本手中夺回了苏北产盐区,可以说越战越强。
甚至在正面战场上,1941年的国民政府,也在“偷袭珍珠港”前捷报频传:1941年9月,中国军队取得了长沙会战的胜利。中国第六战区军队还猛攻宜昌,打得日本十三师团司令部差点集体自杀。当时的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也哀叹说“仅仅一个中国,日本的力量就很勉强”。那么,为什么“力量很勉强”的日本,还会在侵华战争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悍然扩大战事,发起对美国的袭击呢?
因为日本侵华战争受挫带来的,是当时他们的全面危机:从1937年到1941年,日本军费在日本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百分之十七暴增到百分之三十四,通货膨胀和粮食短缺问题日益加剧。美国等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使日本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告急。以日本《大东亚战争全史》里的估算,当时日本海军由于资源匮乏,仅仅只能维持两年。
所以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他们已经陷入了一个死结:扩大战事“南进”,把英美卷入战争,有可能会败。但不扩大战事,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他们必然会败。这样的“死结”面前,疯狂的日本侵略者,自然会豪赌一把。
以这个意义说,正是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让日本陷入死结,走上“作死”的不归路。
但除了“南进”之外,日本当时也有“北进”的战略,他们为什么最终放弃北进,选择南进呢?
这就是第三个原因:美英等国在日本“南进”前的表现,实在太“作”。1941年日本扩大战争,直接原因是国际形势的变化:1939年二战爆发,英法等欧洲列强一败涂地,法国荷兰直接被打亡国,英国也几乎被打没了半条命。英法控制下的东南亚地区力量薄弱,自然成了日本人眼中流油的肥肉。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眼看德军高歌猛进,日本的野心也膨胀起来了。虽然此时日本也想过“北进”苏联,但蒙受巨大损失的苏联,依然在阿穆尔等地区保留大量精锐,“诺门坎战役”的惨败一幕,更让日军不敢轻动。
相比之下,英美法等“西方列强”,当时的表现就怂多了。比如“大英帝国”,自九一八事变起,就对日本奉行绥靖政策,在中国抗战最艰苦阶段里,为了讨好日本,英国首相丘吉尔更悍然关闭滇缅公路,断绝了国民政府外援,等于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阶段里卡了中国脖子。这么外强中干且“乖”的对手,自然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至于看上去无比强大的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的近十年里,美国更积极奉行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日本侵华战争早期时,美日贸易更是红红火火,1938年美国出口日本的物资里,近百分之七十是军用物资,1939年日本的石油,更是百分之九十依赖于美国的供应。虽然美国在1939年起,开始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但日本这个战争魔兽,早已被“喂”大了。
而且,虽然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强于日本,但他们的战略重点在欧洲,日本却可以把其占美国海军吨位近百分之七十的舰队,全数投入到太平洋战争,形成局部优势。这样一来,英国外强中干,美国实力不足,对日本的表现又无比软弱,这些所作所为,当然会刺激日本的侵略野心,更让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早期占够了便宜。
所以说,如果让日本,在1941年的苏联和美国之间,选择一个攻击对象,无论重来多少遍,他们大概率还是会选择美国。这样的选择,自然不能挽救他们最终失败的命运。嚣张的日本,已经战败七十多年,但清算法西斯的罪恶,对于全球和平来说,依然是个任重道远的大事。
作者:张嵚
参考资料:谢承国《论二战中日本南进战略的形成》、杨晓杰《二战中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主要原因再思考》、胡德坤《中国抗战与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杨延平有几个儿子?
大郎杨延平(杨家将人物),金刀老令公杨业的长子,名杨泰,字延平(或“渊平”)。北宋殿前大将,战功显著,官拜保驾大将军、封忠孝侯。 父——杨业(金刀老令公) 母——佘太君(老令婆) 弟——二郎延定;三郎延安(延庆);四郎延辉(延朗);五郎延德;六郎延昭;七郎延嗣 妹——八妹延琪;九妹延瑛 妻——花解语(正妻)、周夫人(次妻) 子——宗显(《金枪传》人物) 杨延平有2个妻子: 花解语,杨大郎正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张金定,花氏本征讨南唐时候著名五少阴将之一,素珠圣母之徒,太祖加封正一品夫人,乃是下一代杨门女将的头领,详见《赵太祖三下南唐》。后金沙滩、双龙会后,花解语出家离府,长儿媳之位继由周氏代理。故后来十二寡妇之中,已无花氏。 周云镜,杨大郎次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周氏为原北汉降将汾阳铁旗令公周审义之女,后为十二寡妇之首,家传铁旗藏刀法,随营征西,智慧机巧、指挥有方。
有哪些虐哭过你的文剧电影动漫?
世俗无法容忍的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并不美丽,满是凄凉
很久之前,对《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一部电影不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个名字,而在后来无意间观看了这一部电影之后,才发现,原来就一个名字就是最真切的名字。《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就好像是一段被尘封起来的历史,被尘封起来的一段传说,看过之后就会让人深深的记在心里,但是却又不想,也不忍心提起来。
世人有很多来评判美的标准,一直觉得美是一个无法被定义,无法被评判的存在。一直很喜欢玛莲娜,因为在我看来,这真的是一个很美很美的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那张海报一度被用作桌面背景,因为那一个俯身的玛莲娜是那样的美,而在她身后有一个少年,没有模糊,也不知看向何方,可是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知道玛莲娜是那个少年的梦,也是那一个小镇的梦。
故事其实很俗套,在战争期间,西西里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特别特别美的寡妇,就如大家能够想象到的情节,所有的男人都喜欢这个华夫,而所有的妻子都特别的讨厌她。玛莲娜因为生活而选择了沦落,因此在战争结束后他被赶出了小镇,而他已经残废的丈夫回来寻找她,整个影片中,小布觉得,或许真的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爱着玛莲娜的,无论他是什么模样。剧中的少年雷托纳自青春期开始,便觉得玛莲娜是他的女神,为了玛莲娜的美而不可自拔。
他那样真切而单纯的喜欢着玛莲娜,每一天都在路边等着她经过,也在晚上去看她跳舞,他所做的只有静静的等待,静静的关注以及静静的幻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安安静静的喜欢着那一个漂亮的人。其实青春期的喜欢可能就是这份纯洁,一个人心动,一个人等待,一个人幻想。或许因为他是一个孩子,所以小布总是能够感觉他的喜欢真的很真实,表现出来的也很真实。
随着剧情发展,在不久之后少年雷托纳与玛莲娜有了亲密接触。雷托纳的父亲带着他去妓院,而他在那里碰到了自己的女神玛莲娜。如今的玛莲娜与曾经的玛莲娜已经大有不同,而雷纳面对玛莲娜的时候,只有心疼以及悲哀。因为曾经在他印象中,美得不可方物的女神已经剪去了长发,在生活的泥沼中苦苦挣扎。看到这里的时候,小布却忽然间明白,电影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他依旧是没有脱离生活的,电影或许总会有美好的结局,可是有时候电影所展现出来的不那么美好的结局,却令人觉得很是心疼。
玛莲娜她是一个很美的人,有人爱他有人恨他,可最终不都是因为嫉妒与羡慕。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美丽,可这美丽却成为她生活的障碍,她的美丽让她与全世界进行抗争,没有人相信她的贞洁,而她失去了丈夫,其实离小布很感动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玛莲娜的眼睛呈现出来的依旧是一种平静,无论他的内心有多么的痛苦,她表现出来的却依旧是平静。小布不知道该如何来表达这样一种感觉,可是小布却觉得这样一个美丽的女人,其实更多的是让人心疼。
在战争结束后,其他的女人终于对他们进行了辱骂,以及殴打,在这个时候一直平静的玛莲娜终于痛哭出声。她哭的是那样的,撕心裂肺,却似乎没有人同情她。小布一直在想,美丽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呢?美丽似乎是无法扎根于世俗的,世俗的许多人,许多目光,许多想法,似乎都无法容忍一个人过于美丽。这样的世俗觉得真的很可怕。
其实让人觉得最讽刺的是结局处玛莲娜和她那残疾的丈夫回到了小镇上,这个时候的玛莲娜已经没有当初的美丽了,她成了一个特别普通的中年妇女,臃肿的身材,朴素的发型,衣着,他和其他人一样拎着篮子在菜市场买东西,而在这个时候没有人嫉妒她,也没有人对她进行辱骂,议论纷纷,他们似乎都变成了她很好的朋友,热情的送东西,并挽起她了胳膊,这样一幕让我觉得真的是讽刺至极。人性的弱点在哪里呢?关于美丽人们的弱点又在哪里?这一部电影似乎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什么军衔的日本军官才能使用指挥刀?
事实上,日本武士刀和日本军刀并不是一回事。日本武士刀都是用手工制造的,有上千年的历史。
而日本军刀,尤其是日本士官的军刀,武士刀或者军刀,有时都被称为指挥刀,军刀主要是工业化机械生产的制式武器,它的制造历史可能仅仅限于1868-1945年之间,连80年都不到。
那么,什么军衔的日本军官才能使用指挥刀呢?可以从这么三个方面来了解。
其一、日本军官的指挥刀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日本军官的祖传之物,是他们自己的私人物品,也可能是军队特别配置的武器中国文化对日本刀剑的影响,实际上从汉代就开始了,但日本武士刀被一致公认是脱胎于唐代的“唐大刀”,最初日本人按照唐大刀的样式直接仿制刀具,仿制品就叫作“唐样大刀”。
部分日本军官只发军服和枪,军刀、望远镜都要自己掏钱装备。
许多世家子弟就带着家庭留下来的战刀出征,既沾了祖先的余威,又有一点为战刀添彩的愿望。
结果战败的是日本,腰间的佩刀作为武器和指挥权的象征解了下来,双手交出去,留在了战胜国。
日本军刀昭和9年也就是1934年,日本陆军部以日本大刀为范本,制定了94式,也就是所谓的皇纪2594年。
昭和13年,也就是1938年,94式军刀装废止第二佩环,制定了制式军刀外装,其年为皇纪2598年,通称98式军刀。
日本部分高级将领使用祖传的古代名刀比如,日本海军海南警备府司令长官伍贺启次郎中将,在投降时呈交的指挥刀。
日本高级将领的配刀,很多都是流传有序的古代名刀,但不知这把刀的详细历史背景,其实刀身刻有铭文,是日本武藏系著名刀工长曾弥兴正制于宽文九年,也就是1632年的“新刀”。
不懂日本纪年,也不懂日本刀工名匠的传承就很难搞清楚这些玩意的来历。
事实上,日本的这些古刀、名刀都必须砍杀过真人,才能被佩带、使用。
其二、日军低级军官,当时大量装备的是95式军刀日军低级军官当时大量装备的是95式军刀,该刀俗称“曹长刀”,即日本皇纪2595年,日本陆军下士官,也就是曹长、军曹、伍长也配发军刀,称95式军刀。
95式也分早期、中期和后期,战争后期日本侵略者资源匮乏,缺铜少铁,军刀从装饰堂皇到粗糙简陋的变化,就是日军战备物资供应缺乏的历史见证。
在中国,抗战胜利受降的日本军刀有30万把之多,相当一部分是武士家族的战刀。
由于中国旋即陷入内战,这些军刀大多在战乱中散落民间。缠着把子的东洋战刀倚在农家的柴扉上,干着所有切切剁剁的杂活。
在武士文化中,刀是武士最重要的战争武器。
解放战争时期,又被解放军作为战利品,而使用过的是32式骑兵刀,一把普通的军刀在侵略者手中它就是一把凶器、一把铁证,日本军刀对中国人并不陌生。
当年日本侵略者挥舞着手中的军刀,滥杀无辜的照片,日本军人进行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也告知着每一位善良的中国人,日本军刀就是一种十恶不赦的凶器。
曾几何时,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军刀也被全民大炼钢铁的洪流吞没,终于有一天很多人明白了,日本军刀不应该被销毁,应该作为侵华罪证,应该作为祖辈的荣耀,作为战利品而保存下来。
后来,冈村宁次从日本,又将上等的一批军刀运到中国,以奖励那些杀人多和有功之人,那些刀的铭文为“南京攻略战百人斩竞争纪念”,这三名残暴的低级军官战犯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田中军吉,于1948年1月28日被押往雨花台刑场执行死刑。
据说,冈村宁次的佩刀,他没有交给国民政府,早已拿回日本本土。
日本军刀的样式普通尉官军刀,日军骑兵军刀全长102厘米,普通军刀93厘米。
其三、通常来说,最低军衔的日本军官都能够使用军刀,曹长、军曹、伍长配发的军刀也被称为指挥刀,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指挥刀,起码是日军小队长的军刀,才有指挥刀的作用据说,被太行军区评为“山地英雄”的八路军,曾经在一次战斗中,曾亲手斩杀日本军官,缴获了一把日本鬼子的指挥刀。
部队首长作为奖励,将那把指挥刀赠给了他。
说听老辈子讲,日本军官的指挥刀倒是见过,那还是在红军医院里从一个伤兵手里看到的,那伤兵是从鬼子军官手里夺下来的,那刀锋利无比,他舍不得上交,就一直藏在身边。
中国人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日本的侵华战争,在日本侵略战争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痛恨的莫过于日本刀!
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刀是日本人的一种精神象征,是日本人社会地位、权力富贵的一种体现。
尤其在日本的部队中,日本指挥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上战场劈杀砍刺,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使用者所拥有的指挥权,在战场上指挥刀可以有特权,对待不听指挥者有斩杀权,这在日本的军队中尤为显著。
但是,当一个军官一旦没有了指挥刀,那他在士兵面前的地位将一落千丈,还要受到士兵嘲弄和耻笑。
指挥刀也是军刀,除了指挥作用,它也是一种锋利的武器。
历史上,有一次粟裕带着警卫员跃下山坡,冒着枪林弹雨指挥大家猛扑残敌。
一场激励肉搏战开始了!
有的战士抓起烂泥巴,往日本兵的脸上和眼睛上打,有的日本兵眼睛被烂泥巴击中,战士们便冲上前去,噗嗤一刀,要了他的性命。
突然,一名已中弹受伤的日本军官,从路侧沟壑里跳起,举着指挥刀,向正在指挥战斗的粟裕后脑勺劈来。
在这危急的一刹那,机警的警卫员举枪击毙了这个敌人,敌人的指挥刀当啷一声!应声落在了地上。
后来查明,此人系梅泽武四郎大尉。
日军在我战士凌厉冲杀下,伤亡殆尽。
战斗打得干脆利落,半个小时就打完了。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军官挥舞着指挥刀,指挥日军,催促日伪军向前,与此同时,也指挥滥杀无辜。
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
日本兵把他们连同抓来的人排成几排。随后架起了机枪,一个日本军官拿着指挥刀,往空中一挥,大叫一声,日军的枪同时响了起来,无数同胞当场倒地身亡。
日本军官的指挥刀,往往成为八路军的战利品当年,日军为封锁抗日根据地,采用了残酷的“囚笼”政策。
铁路为柱,公路为锁链,连接铁路和公路的据点为锁。
据说,为了打破封锁,王近山的16团伏击日军,往往大获全胜。
后来,王近山望着八路军缴获的重机枪和指挥刀,沉吟半晌,他说:“这群日军特别凶顽,而且很多人还佩戴指挥刀,身份显得不一般呢!
王近山遵照陈赓所嘱,速战速决速离,战斗结束后,立即离开韩略村战场。
综上所述,日本军官使用指挥刀比较普遍,低级军官都可以用指挥刀,日本军官的指挥刀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日本军官的祖传之物,是他们自己的私人物品,也可能是军队特别配置的武器。
日军的低级军官,比如曹长、军曹、伍长配发的军刀,也被称为指挥刀,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指挥刀,起码是日军小队长的军刀,才有指挥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