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国和同盟军,假如二战当年三个轴心国都是德三的水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失败而告终,在富丽堂皇的凡而赛宫里,以英法为首的老牌帝国主义,提出极尽苛刻的巴黎条约,强加给战败后满目苍夷的德国,
从此德国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工厂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国内矛盾尖锐。在这个大背景下,以极富表演,演讲,鼓动宣传见长的希特勒,深受社会底层特别工人阶级的支持拥护,最后脱颖而出,成为德国人民众盼所归的元首。
1934年,希特勒执政以来,到1939年,德国悍然闪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短短几年时间,德国工业加速发展,特别是军队和军事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一雪前耻,收复失地的呼声高涨。
自铁血首相一统德国以来,德国工业经济持续加速发展,1939年,基本恢复和超越战前水平,如果三个轴心国各方面和德国水平相当,在短时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席卷欧洲大陆,红色苏维埃接接败退,日本在亚洲也是战果非凡,处处以高傲征服者的姿态,环顾四周,筹处满志,野心勃勃,强烈占有欲达到极点,北非热带沙漠地区,意大利重创英国部队。
战线在短短几个月,绵延几千公里,这种爆炸式的军事发展势头,后勤保障和后勤及养越来越跟不上前线战场需要,无奈之下,不得不再国内大量征兵,然而三个轴心国国内人口加起来不足两亿人,面对当时二十亿的世界人民,倍感力不从心,不得不从前线抽调大批部队充实后方。
随着战争的缓慢退进,大批将士战死在异国他乡,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英,美,法等国同命相连,团结一致,加上地广人稀,以战斗民族著称的苏联加入,同盟国大本营士气高涨。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彻底摧毁敌方军事工业的战略大反攻,马不停蹄的迅速展开,熟悉的地形地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轴心国补及线不断袭扰,大批军用物资破坏和粉焚烧。轴心国部队石油和钢铁,橡胶空前紧缺,许多飞机大炮形如虚设。
在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轴心国越来越被动,精疲力尽,后劲不足愈发明显。不可挽回的败局以定。交械投降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中轴心国背靠意大利各沿海军港夺取了地中海的制海权了吗?
如果说说意大利在二次大战中的表现,充满了喜剧感,是德国一个非常搞笑的合作伙伴,因为有了意大利的帮忙,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现在回答问题,轴心国背靠意大利并没有在地中海夺取制海权。原因如下:
意大利海军装备还行,但是训练较差,海军和空军有分歧,空军把所有的飞机都控制了,所以海军要出动舰载机侦查先要向空军司令部申请,飞行员才可以起飞。海军空军配合就和更差劲了,意大利空军好几次都把炸弹扔到自己舰队的头上。
塔兰托袭击后意大利海军主力损失近半,从而失去了和英国海军决斗的勇气,大部分时候都在躲着英国主力舰队。德国潜艇在地中海非常少,所以地中海制海权基本就属于同盟国的了。
同盟国有几个国家那些国家叫什么?
协约国有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中国、塞尔维亚王国等。
1.大英帝国:由英国管理的领土、领地、殖民地、托管地和其他地区组成。它被国际社会和历史学家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国家的官方名称仍然是法兰西共和国。以法国第三共和政府命名,1870年至1940年担任法国东正教政府。
3.俄罗斯帝国:又称沙皇俄国,自称“第三罗马”。从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为皇帝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它一直是俄罗斯的一个国家。它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罗马诺夫王朝统治。
4.意大利王国:1861年复兴门托后建立,是继罗马帝国之后第一个控制整个亚平宁半岛的国家。
5.美利坚合众国:它是一个联邦共和国和宪政国家,由华盛顿特区、50个州和关岛及许多其他海外领土组成。它的主体位于北美中部。
为什么德国五月刚刚打完南斯拉夫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又进攻苏联?
对于德国来说,如果不在7月以前发动对苏的进攻,那么这一次对于苏联的进攻就会拖延到1942年,到时候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而这些问题都是希特勒很难解决的。南斯拉夫王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国家,民族众多。铁托和他的战友,铁托在南斯拉夫进行的游击战争,其悲壮程度不亚于中国的游击战争。
本身攻打南斯拉夫属于突发事件,本来南斯拉夫是亲德政府,但是在英国的运作之下,加上本身南斯拉夫国内就是有很多的矛盾,南斯拉夫爆发了政变,亲德政府被换下,换了一个亲英的政府,这个正是英国希望的,就是首先从巴尔干开始在欧洲大陆行动,这样抢先进入中欧。但是对于德国来说,这等于是在屁股上踢了一脚,如果英国人从巴尔干进入中欧,就像几千年来奥斯曼帝国一直走的路线,那么德国准备对苏作战集团的侧翼就已经暴露在了英国人的面前,而这是希特勒绝对不能容忍的。希特勒并不糊涂。
德军对南斯拉夫的作战还是比较顺利的,很快就解决了南斯拉夫的问题,亲英政府被打垮,大规模的抵抗行动也消失了,虽然铁托开始组织游击战,但是对于德国来说,铁托的游击队还是用不着太担心的,所以在解决了南斯拉夫以后,德军还是坚持在6月开始了对苏的进攻。
其实,这就是要在冬天以前解决苏联。一开始德军计划在5个月内解决苏联问题,如果按照原计划,在5月中旬开始进攻,那么按照计划,对苏作战就会在10月底以前结束,这样就可以在冬天以前结束战争。
气候对于战争的影响是很大的,德军的将军们还有希特勒都明白,一般来说最适宜作战的季节就是夏天秋天,这个时候天气条件比较好,没有苦寒,在冬季作战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个不大不小的课题,对于德军也一样,虽然德军的闪击战在此以前都是比较顺利,但是苏联比波兰和西欧国家大,而且国内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就算基础设施良好,绝对距离也在那里,对苏作战的时间也肯定比对法国要长,而如果进入冬季后勤保障的问题就会大很多。
所以,德军要想在冬季到来以前结束对苏的战争就不能再拖延时间了。事实上,后来的历史也表明,德军还是没有能够避开冬季作战。
如果是南斯拉夫的抵抗更加顽强,让德军多打2个月,那么德军在1941年就不会有足够的时间结束对苏的进攻了,南斯拉夫战时在7月结束,德军的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需要1月左右的时间修整,那么对苏联的攻势很可能就要到8月份才能开始,那么很快就会遇到连绵的秋雨过不了几天就又要到冬天了,那么这种情况下,德军对于苏军的进攻就会被推迟到1942年才会发动。苏军在1940年到1941年中正在忙着扩军备战,大规模更换新的武器装备,时间拖的越长,苏军中新式武器装备的数量就会更多。
而斯大林后来对于美国特使曾经说过,如果到了42年,我们就会准备的更好了。这个不是胡说,苏军当时的确就是在扩军备战,而且可以说是在加班加点的大练兵,当时卡拉什尼科夫,正在坦克连里边搞小发明,他回忆那个时候就是每天高强度的练兵,尤其他是坦克兵,属于重点训练的部队。铁木辛格元帅,1941年苏军的领导人。朱可夫当时在帮助铁木辛格共同推进苏军的军事变革。
而如果德军推迟到1942年发动进攻,那么1942年的苏军可就不会象1941年那样一败涂地了,德军将会遇到更加强大的抵抗,苏军将领设想的一遇到德军入侵,马上发动进攻把入侵者赶出国境将会成为现实。
说老实话,斯大林在那里建立东方战线,入侵芬兰,划分波兰都是为了给苏联争取更多的备战时间,而如果德军在南斯拉夫拖的时间越长,苏联的备战时间就越长,这对于斯大林来说在付出了巨大的道义代价,就是为了把战争拖到1942年。让苏军能够慢慢的进入战备状态。苏军的确在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伤亡惨重,但是1941年开始,苏军就开始按照在苏芬战争和诺门罕战役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来训练部队,如果假以时日,苏军的战斗力肯定会有较大的提升,尤其是如果能够到1942年再开战的话。
对于德军来说,如果是拖到了1942年等于是又给了苏军一年的备战时间,虽然说苏军不可能完成那个规模巨大的扩军计划,就是朱可夫计划成立20个机械化军,一下子要32000辆坦克,而且都是T-34和KV这种新式坦克,加上已经是训练了一年的坦克兵,那个时候德军相对的质量优势可就大大降低了,而德军的坦克可没有什么变化,德军可就不会有在历史中那样的高歌猛进了。而朱可夫提出的那15张纸的备忘录恐怕就恐怕不会再只有15张纸了,而会是150页的详细的作战计划了,没准还会更多,是能够真正实行的作战计划。这个所谓的大雷雨很可能就是真正放在斯大林的桌上,等着斯大林批准实施的计划了。斯大林竭力推迟战争的爆发时间,就是为了让苏军尽快的进入战争状态。如果是战争推迟到1942年爆发,这种情况就不会再出现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俄罗斯和欧美在相同意识形态下仍然互相敌对?
俄美敌对不单纯是意识形态闹得,而是双方在的国家利益发生了冲突。我们经常看见美国在俄罗斯周边搞动作,但俄罗斯除了古巴危机在美国周边搞过动作么?到底是谁在欺负谁?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新型的国家经贸关系早已取代了20世纪落后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而现在通过世界贸易大发展,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十分紧密,彼此间的对抗只能达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效果。
美国自苏联解体后,一直在追求构建全球霸权地位和石油美元地位,尽管俄罗斯早已作为改为民主制度,但美国慑于前苏联的余威,对俄罗斯仍然保存戒心,并且趁机加快分裂肢解俄罗斯以达到彻底击垮斯拉夫民族。但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看清西方国家的真实面目之后,决定坚决捍卫自己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普京能长期担任俄罗斯总统的原因。
为了彻底的打趴下俄罗斯,美国先是资助车臣恐怖分子,使其分裂出来。这已经就激怒了原本就因为信奉民主而上当的俄罗斯人,所以俄罗斯军队宁肯再多牺牲也要维护领土完整。之后的格鲁吉亚战争、克里米亚冲突也都是俄罗斯在被迫自卫。北约的导弹直接部署在俄罗斯边境线边上,北约的侦察机天天飞在俄罗斯的海岸线上侦查,北约的大型雷达天天往俄罗斯境内搜索,是个国家都会愤怒,所以美俄起冲突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