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看似很文艺,游子吟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游子吟》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历史上朱元璋用来治理贪官的剥皮刑罚?
蛇会自己蜕皮,被称为“蛇蜕”,人自己不会蜕皮,但皮依旧会掉,只不过是被“剥”掉罢了。
那个曾经做过和尚的朱元璋做了皇帝,他要惩戒一下最痛恨的贪官和那些对自己不忠心的人。至于有多少人被剥了片,没人计算过,他们隶属什么衙门,又是什么官职,也没人知道。但其中有一个人的官职在这些人中无疑是排名第一的,他就是凉国公蓝玉,当然他不是贪官,朱元璋给他定的罪过也不是“贪恋财物”,而是“贪恋皇位”。
1393年的冬天,蓝玉同其它五个同样被朱元璋亲自定罪的老朋友,被押赴刑场。那五个人是哭着喊着被官军推搡着进入刑场的,而蓝玉却不声不响,被抬到刑场,这倒不是他有骨气不怕死,而是提前被弓弦勒死。这算是朱元璋对他的恩赐,为了让他在众人面前不那么丢人。六个人的得到的惩罚都是“剥皮”,但只有蓝玉是“死剥”,这无疑是最幸运的。
今日的刽子手是特意从扬州请来的“能人”,叫做薛顺子。薛顺子小时候跟师父学宰羊,不知挨了多少次打,终于练成了一手好刀法,只需麻利的几刀,一只活羊的皮就可以被他剥下,这种刀法连师父也不曾有这般娴熟。薛顺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这门绝活却被锦衣卫看中,除了在集市上给羊剥皮外,还兼任朝廷的买卖,给那些判了极刑的家伙们剥皮。薛顺子很中意这份差事,在他眼里那些人跟羊没区别,只不过叫声不一样罢了。
这种差事已经不是干了一次两次,薛顺子已经轻车熟路,前面三个囚犯,在他的刀下已经成了“咕咾肉”。薛顺子只需在受刑之人由后颈部开一刀,顺脊骨往下至尾骨处割开一条缝,而后向两侧撕裂,就如同一只展开翅膀的蝙蝠一样。接着在徒弟的帮助下,只需数刀便可囫囵剥下。皮剥下,人却不死。薛顺子有“好生之德”,末了会在这些人喉咙上来一刀,给他们个痛快。
终于轮到蓝玉了,在薛顺子眼里,死人比活人更难剥。此时的蓝玉好似一只大青蛙,他冰凉凉趴在一扇门板上。薛顺子让徒弟给自己磨磨刀,歇了一小会,接过刀走到蓝玉已经僵硬的尸体前。弯下腰在蓝玉裸露的皮肤上弹了几下,很有弹性,死的时间不长。薛顺子笑笑,跪在地上朝蓝玉的尸体磕了三个头,站起身举起刀围着蓝玉的尸体转了三圈,口中念念有词,他在祭刀。磨好的刀在寒冷的阳光下一照,透出蔚蓝色的寒光,让看热闹的人不由自主的从内心有一丝畏惧。
看热闹的百姓早就等不耐烦了,有钱人大方丢些碎银子到台上,口中嚷着“快点,快点.....”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薛顺子让徒弟把银子捡起来,他朝四外鞠了个躬,表示感谢,然后开始动刀。
此时的蓝玉面朝下、背朝上、双臂伸展、双腿岔开,真像一只大青蛙。生前他是健硕的大将,如今死了却依旧魁梧。只是这些年的好日子,让蓝玉肥胖了许多。薛顺子用舌尖舔了舔冰冷的刀尖儿,这是他的习惯动作。紧接着刀尖在蓝玉颈部横着一刀而过,这是最佳位置。皮肤无声的绽开,血珠冒了出来。接着用刀划开一条直线沿着脊梁,一直往下划,直到尾骨位置,接着在粪门处剜了一圈,而后顺着大腿内侧,小心的转向大腿外面,再到小腿、脚跟、脚心。徒弟拿出钢钳帮师父将蓝玉的脚趾甲一个个拔掉。蓝玉虽然胖,但血流的并不多。接着那两条粗壮的双臂,像两个大木杆子,薛顺子换了一柄口,刀尖麻利的从双臂划过去,接着徒弟又帮着拔手指甲。
周遭的看客睁大眼睛看着,虽然有无数人头攒动,却死一般的寂静,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等着看最后一幕。薛顺子站起身,坐在一旁,眼睛眯成一条缝,笑眯眯的看着徒弟。接下来他要给徒弟一个表现的机会,这小子将来要接自己的班接着给朝廷办事。这个徒弟面容俊俏,眼神中却充满了喜悦,这喜悦太诡异了,令人不安。徒弟知道师父让自己干什么,前面那三个死囚犯,也是自己这样干的。他麻利的将两只手插进蓝玉后背被剔开的皮缝中,顺着脊椎往外撕,这么冷的天,他竟然鼻洼鬓角热汗直冒。
“师父,好了!”过了一会后,徒弟对师父说。薛顺子没搭话,站起身走过去,将蓝玉肥胖的身子翻转过来,然后在头皮上几刀而过,剩下的事儿只需顺着头皮往下扯就可以了。他怕徒弟一个人的力气不够,于是爷儿俩一起用力。“好了!齐活”薛顺子喊了一嗓子,然后站起身,手里拎着一张完整的皮。接着往旁边早已备好的石灰粉一丢,他的差事圆满完成。那张皮会被石灰粉焐干,然后会被挂在某处示众。
那些看客打破了死一般的沉寂,纷纷叫好,欢呼的人们将的银子被纷纷丢在了薛顺子的脚下,他满意的笑笑,不知道是对这些银子满意,还是对自己的手艺满意。
蓝玉此时成了一只剥了皮的青蛙,依旧趴在门板上,不远的树上有无数乌鸦呱呱乱叫,它们等着吃碎肉呢。
蓝玉是第四个,还有两个等着薛顺子师徒俩开刀,只不过这两个是活剥。
(本文由悟空问答‘历史问答达人’大狮所写。大狮喜欢以文章的方式来回答问题,这是为了让大家看到不这么累。如果您喜欢大狮的写作风格,那就请关注大狮吧!)
朱元璋却不能放走刘伯温?
张良和刘伯温都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也是皇帝身边的谋士,可刘邦放过了张良,朱元璋却干掉了刘伯温,不同的待遇,最大的差别是刘邦和朱元璋两人的不同!
刘邦还是讲点仁义的,虽说刘邦是流氓,可不是残暴的人,他杀的都是异姓王,二代对待功臣并没有杀心!张良和刘邦的感情是深厚的,张良在危难时陪着刘邦经历风风雨雨,忠心为刘邦出谋划策,既是君臣也有朋友之义,能陪着你渡过风雨的人,你还忍心杀张良吗。张良很聪明,既然推翻了暴秦,就功成身退,退的非常彻底,张良说自己要隐居山林,从此不再过问世事,刘邦就说你帮了这么多忙,要什么赏赐呢!张良不要多高的爵位和金银,只说要一块地罢了!刘邦问那块地呢,张良说就是当初我和陛下你相遇的那一小块地方,你就赐给我当做留念吧!刘邦听了,感动啊,什么都不要就要当初相遇的地方,这是什么感情啊,这是念旧啊,同时也在告诉刘邦,我张良真的没有什么野心,完全威胁不到你,我帮你就是为了朋友的感情,你有什么理由不放过我呢!念旧的人是没有反心的,刘邦明白张良这是向自己表达心迹啊,刘邦实在不想对自己的朋友下手啊,大家好好的活着不就是很好嘛,干嘛要怀疑呢,刘邦是有感情的,所以放过了张良,毕竟张良没有对自己产生任何的威胁,只有深深的友情,刘邦还是讲仁义的,也就不杀张良了!
朱元璋不同啊,他完全就是穷人出身,对权力有着极强的控制欲望,他对刘伯温并没有像刘邦和张良那样有深厚的友情,朱元璋可是冷血的很,功臣几乎被他杀光了。刘伯温是半路才进去朱元璋的团队的,明朝建立,刘伯温也不是第一功臣,李善长才是,刘伯温还是一个排在最后面的伯爵,可见刘伯温在朱元璋心里不是非常重要!刘伯温是文人,是浙东文臣集团的代表,而朱元璋是看重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淮西老臣,李善长就是淮西集团的代表。刘伯温和李善长是有意见的矛盾的,后来刘伯温就辞官回家了,可刘伯温并没有完全归隐,还时不时的上书给朱元璋,朱元璋是不爽的,你都退了还在指手画脚,你以为我朱元璋不能管理国家吗。还有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刘伯温会天文地理和风水啊,朱元璋自己能当皇帝深信自己有这个命,还有老家的风水庇佑啊!而刘伯温懂风水,投靠自己,就是看出自己是真命天子,这样的人不放心啊,万一刘伯温留个后招,指点别人葬在风水名穴,那明朝的江山还能保吗,所以朱元璋死死的盯着刘伯温,就怕他留有后手指点别人风水,而这个隐忧,朱元璋觉得只有杀掉刘伯温才能彻底消除隐忧,别人就再也不能抢夺自己的皇位了,对权力极度的控制欲,让朱元璋必须杀了刘伯温,虽说风水很玄,可万一起作用了,不就亏大发了嘛,所以刘伯温必须死了,朱元璋才放心啊!
芹菜花生豆怎么凉拌?
茶香西芹花生藕丁
茶香花生藕丁这道菜非常简单,是一道清口菜。只是在煮花生时,加了一个茶包,带了些茶香, 只要你有拍黄瓜的厨艺,就能做好这道菜,这盘菜,虽是平淡,让人嚼得齿颊生香,且滋味悠长。
花椒油超市里也有卖的,不妨自己来做一种独特的,适合自己口味的花椒油,自己做的的花淑油当然是又健康,又好吃,做花椒油时,要注意它的做法:
先将油加温100度左右,这时的油温没有生油味,然后关火,等油温降至80度左右时,先少放进去几段葱,看看油中的葱段是否会立即变焦,如变黑色表示油温过高,如色正常可以将花淑全部放扔进锅里了。
花椒慢慢的炸出香味,晾凉后倒入瓶中,可以拌凉菜或面条等。
菜谱:
材料:花生200克,藕200克,西芹100克。
调料:茶叶3克,花椒2克,八角1个,桂皮1小块,香叶2片,甘草2,陈皮2克,盐3克,花椒油1勺,鸡精、香油适量。
做法:1. 花生用冷水泡4小时。
2.藕去皮,切丁,西芹切丁。
3.所有香料放入调料盒中,茶叶放入茶包中。
4.锅中倒水,把泡过的花生放进去,然后放入茶包和调料包,大火把水烧开,然后调小火煮 20-30分钟,到花生熟。
5.煮好的花生,倒入大碗中继续放在煮花生的水里面泡1小时。
6.锅中加水,放入藕丁、西芹丁,焯水。
7.将焯过水的藕丁、西芹丁和煮过的花生米倒入碗中。
8.放入盐、花椒油、鸡精、香油调味即可。
厨房小语:1.煮好的花生在茶汁中浸泡的时间长一点会更入味。
2.一勺约等于15ML。
传说中奈何桥边的孟婆?
这也是我国传统生死轮回文化的一部分。民间传说,人在死后,魂魄要在阎罗各殿里受刑,然后依次送往下一殿,直到押送至最后第十殿,准备转生。
在转生投胎之前,需要走过黄泉路,经过忘川河上的奈何桥,看到三生石以后,就要喝下孟婆汤,忘却前尘往事,重新投生到到人世红尘之中。
笔者就根据目前能找到的文献来谈谈吧。
在辽代成书的《玉历宝钞》中,孟婆有比较正统的来历。这本书相传为辽代淡痴道人与1030年所作。这时辽国由辽圣宗执政,国力强盛,和宋已经达成澶渊之盟。安定的国内局面让民间文化有了大发展。在宋神宗1068年时,淡痴道人把此书传给了弟子勿迷道人,于是1098年宋哲宗时期,该书得以发行出版。
基于宋代发达的印刷发行技术,《玉历宝钞》在民间广为流行。传到清代,经过了中间多次增补,终于成型。
这本书混杂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宣传了阎罗十殿为执行因果报应而制定的“阴律”,即阴间的法律条文。对死者从入地狱到受赏罚做了详细的记述和分类。对我国民间的因果报应,地狱,投生等有重大影响。
书中阎罗殿分为十个殿,每个殿里又有多个地狱。
比如偷税漏税,贩卖假药会在第四殿16个小地狱受刑罚,有断筋剔骨,戮眼,灌药,刺嘴等等酷刑。欺占他人财物,拐骗少女男女会在第二殿的16个小地狱里受刑罚,有粪尿,饥饿,寒冰等等酷刑。
孟婆的由来。孟婆在书中被称为“孟婆神”。她是西汉人,自幼熟读儒家典籍,长大以后更诵读佛经。她为人非常虔诚,既不刻意去回忆过去,也不专念去考虑未来。在世的时候她只是专心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到了81岁,她还是头发乌黑,长相如同少女,始终保持着处子之身。对于自己的名字,她不清楚,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们都叫她“孟婆阿奶”。后来她到山里修炼,直到东汉时期。
这时候,世间有人能知晓前世因果的事情,跑去和自己前世的姻缘相认。这样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时常泄露了天机。因此,上天正式把孟婆封为幽冥之神,还建造了醧忘台,派出鬼吏作为她的属下使唤。
孟婆采取人世间的药物,混合制作成像酒又不是酒的汤水,分为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来到这里等待转世的的鬼魂,会被安排喝下这孟婆汤。一旦喝下,就会忘记了前世的遗留记忆。汤的药力会被带往阳间,各自会有一二三分的病痛。
像那般前世行善的人,带往阳间后他们的眼耳口鼻四肢会比过去更健康。而作恶者,则会四体衰弱,神智消耗,一身疲惫之躯。这还会让作恶者提前知道这种下场,让他们有机会忏悔为善。
投生的过程。孟婆所在的醧忘台处在阎罗第十殿,殿前六座桥之外。四周的廊房一共有108间,向东只有一条一尺四寸宽的狭窄甬道。各房间里的厨房摆放着各种器具。来到此处的男女鬼魂都会被招呼来喝下孟婆汤,至于喝多喝少则无所谓。
有的鬼魂刁钻狡猾,不肯喝下孟婆汤,他们的脚下立即就会突然出现钩刀,绊住双脚,并且有尖利的铜管刺穿喉咙,让鬼魂受痛,强迫其喝下。
一批鬼魂喝完以后,各个鬼卒会搀扶着他们从狭窄甬道而出,推上麻扎苦竹浮桥。下面是鲜红的河水横流,若是站在桥心一望,对岸赤石岩上有斗大的粉色字四行:
“为人容易做人难,再要为人恐更难;欲生福地无难处,口与心同却不难。”
正当鬼魂们看读之时,对岸跳出两个又高又大的鬼。他们扑到水面,让两旁的鬼魂吓得站立不稳。仔细看时,一个大鬼头戴乌纱帽,身穿棉袄,手拿纸笔,肩头插着利刃,腰间挎着刑具,他圆睁着两眼哈哈大笑,这叫“活无常”。另一个血流满面,身穿白衫,手捧算盘,肩背米袋,胸口悬挂纸锭,眉头紧锁,声声长叹,这叫“死有分”。(这就是黑白无常的原型)
他俩催促鬼魂,把这些鬼魂推落到滚滚红水之中。根基道行浅薄的,欢呼可以幸运的得到人身,根基道行深厚的,则悲伤哭泣,恨自己在世时没有修行出世的功德,难以切断痛苦之根源。
于是这些男女鬼魂,在水中如痴如醉,纷纷因各自的因缘,投生到各家房舍之中将要出生的胞胎之内。由于阴间阳世的改变,他们感到气闷昏沉,又加上胎位颠倒,不能自由。于是他们双脚用力一踢,蹬破胞胎,奔出了娘胎。‘哇’的一声落地,开始了新的一生。
本文作者“文史小茶馆”。参考辽代《玉历宝钞》《吴下谚解》《阎王经》。《玉历宝钞》原文附后。
(谢谢观赏,点赞和关注是最好的支持)
孟婆神:生于前汉。幼读儒书,壮诵佛经。凡有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事不想。在世惟劝人戒杀、吃素。年至八十一岁,鹤发童颜,终是处女。只知自己姓孟。人故皆称之曰‘孟婆阿奶’。入山修真,直至后汉。世人有能知前世因者,妄认前世眷属,好行智术,露泄阴机。是以 上天敕命孟氏女为幽冥之神,造筑醧忘一台。准选鬼吏使唤。将十殿拟定,发往何地为人之鬼魂,用采取俗世药物,合成似酒非酒之汤,分为甘苦辛酸咸五味。诸魂转世,派饮此汤,使忘前先各事。带往阳间,或思涎,或笑汗,或虑涕,或泣怒,或唾恐,分别常带一二三分之病。为善者,使其眼耳鼻舌四肢,较于往昔,愈精愈明愈强愈健。作恶者,使其消耗音智神魄魂血精志,渐来疲惫之躯,而预报知,令人忏悔为善......双足蹬破紫河车,奔出娘胎,哇的一声落地。日久口贪滋味,勿顾物命。迷失如来佛性,有负佛恩以及天帝神恩。不虑善终恶死何样结局,而复又作拖尸之鬼矣!以上二十二行,系醧忘台下书吏,谨附奏 玉皇大帝,并纂载《玉历》,通行下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