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子不学说的是哪位母亲,你知道哪些民国逸事?
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刘知几《史通·杂述》
1
俞樾
俞樾、俞陛云、俞平伯,俞家三代皆为大师。俞樾会试考试,试卷中有一句诗“花落春仍在”,被曾国藩赏识,得以中试。此后,俞樾就将他的书斋名为“春在堂”。“花落”,意为西学传来,国学不盛;“春仍在”,意为中学为体。 俞樾与李鸿章同为曾国藩的门生,两人所走的道路却大相径庭。李鸿章一心从政,官至宰相,位极人臣。俞樾埋头文字,“学究天人际,名垂宇宙间”。
曾国藩评价他的两位高足,曾坦率地说,他不喜欢李鸿章那样醉心于爬官,也不愿意像俞樾那样专攻学术。
但俞樾倒是自得其乐,他的著名自挽联云: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俞樾与曾孙俞平伯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冷泉亭,悬有一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一日,俞樾与夫人游灵隐,小坐亭上,共读此联。夫人道:“此联问得有趣,请作答语。”
俞樾应声而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夫人道:“不如改为: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言毕,夫妻相与大笑。
数日后,次女来,俞樾要她试为冷泉亭旧联作答。女儿沉思良久,笑道:”可答为: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惊问:”‘项’字何指?”女儿道:“不是项羽将此山拔起,安得飞来?” 2
王闿运 王闿运长期从事教育,先后执教成都尊经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和南昌江西大学堂,加上家中私授的弟子,学生达数千人,其中名弟子杨锐、刘光弟、廖平、宋育仁、杨度、齐白石等都卓有成就。 福州诗评家陈衍刻薄,曾对清末民初人物作过一番品评。钱锺书将这些评论记录下来,名为《石语》。其中,尤为陈衍所津津乐道的,是湘潭王闿运逝世后,上海某报刊出的恶作剧式挽联: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可见,王闿运的确长得难看。 王闿运做客两江总督府,曾国藩听他畅论天下大势。王闿运认为平定太平天国后,曾氏应利用此时天下重望,麾军北上,推翻满清。曾国藩闻此,一语不发,径直端茶送客。后来,收拾桌椅的下人发现,满桌都是曾大帅用手指蘸着茶水写下的“妄人”二字。 王闿运80岁,应袁世凯之邀,出任国史馆馆长。进京途经武汉,段祺瑞来访,请求指点。王说:“世上最容易的就是做官,一个人若官都做不好,那就一无是处。过去我年富力强,有许多大事要我去做,现在我老了,无用了,便只好去做官。” 3
林纾 林纾任教北大,有一门在下午两三点钟,是人一天精神最不好的时刻。某日,当看到底下学生又开始昏昏欲睡,林纾把课本一合说:“现在为大家讲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振奋,只听他说:“有个风流和尚,某日走经一座桥,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学生此时已集中精神要听下去,林纾却突然不讲了,学生不干,请他继续。他说:“没什么,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走了。”学生的睡意,也被他驱走了。 林纾翻译《茶花女》,实出偶然。1897年,林纾46岁,其夫人刘氏去世,郁郁寡欢时,适逢友人王寿昌由法归来。
王精通法语,劝之合译法国小仲马《茶花女遗事》以解愁绪。但林不识外文,遂由王寿昌口述,林笔录之。
林凭藉他深厚的古文功底,以文言意译,文笔流畅而优美。每每口述者甫毕,其译文亦竟,不加改动润色而完美如独创。此为中国翻译的第一部外国小说,译书一出,洛阳纸贵。 林纾的书房里,左右放着两张桌子。右边一张普通的桌子,是写作和翻译用的。他坐着写作或翻译,累了,就到高桌子旁边站着绘画。绘画站累了,又回到矮桌边写作或译书,以此调剂精神。
4
辜鸿铭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给年轻的辜鸿铭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进一步悟到:精神的洗礼,品德的修炼,思想的改造,无一不如此。他决意废旧图新,追求中国精神,并使之完美。
于是,借用“汤之盘铭”的话,给自己取字鸿铭。鸿者,大也。商汤王在盆上刻写警语,辜鸿铭将之放大,刻在心中,使之成为座右铭。 辜鸿铭以其出色的智慧和外交才华,协助张之洞创办名闻全球的汉阳铁厂和兵工厂等洋务,为湖北新政立下汗马功劳。张之洞尝与左右说:“辜先生经纶满腹,是真正的杰出之才。”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学贯中西。林语堂曾评价他说:“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 凌叔华在《爱山庐梦影》中回忆,辜鸿铭晚年居于北京,常去她家做客。有天忽然对她父亲说,想刻一个图章,印上他一生的履历:“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5
康有为 康有为在《自传》中说,六岁时,家人出对子“柳成絮”相试,他应声答以“鱼化龙”。在场的客人很惊讶,赞誉此子定非池中之物,遂赏以纸笔。 康有为批评清人普遍认可的“识字—通经—达道”治学方法,称其为“磨砖作镜”、“蒸沙而欲成饭”。康氏主张先从古圣贤心志入手,读通微言大义,然后再谈具体的考据问题。 1890年春,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下,年仅18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访33岁的康有为。此时,梁启超刚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康有为则科举考试不顺,不过是一名监生。
按当时的科举习惯,梁启超中举在先,应是康有为的“前辈”,所以梁启超有些沾沾自喜。二人见面之后,聊了好几个时辰。梁启超后来追忆这段往事时说,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当头棒喝之后,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以前所学的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学问,于是拜康有为为师。
6
陈黻宸
陈黼宸,是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第一人。 在北大,他不但讲中国哲学史,还在中国历史门讲中国通史。他讲的是温州话,无人听得懂。于是他就以笔代口,先把讲稿印出来。
上课时候,他登上讲坛,一言不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得非常快,学生们抄都来不及。下课铃一响,他把粉笔一扔就走了。
妙在他写的跟讲义上所写的,虽然大意相同,但是各成一套,不重复,而且在下课铃响的时候,他恰好写到一个段落。最难得的是,他有一番诚挚之意,溢于颜色,学生感到,他虽然不说话,却是诚心诚意为学生讲课,真像《庄子》说的:”目击而道存矣。”说话倒成了多余的。7
蔡元培 蔡元培字写得不好,很多人都知道。在《石屋续瀋》(瀋,读作“审”)中,写过这样一件事:其入翰林也,试者得其卷大喜,评其文盛称之,而于其书法则曰:”牛鬼蛇神。“ 辜鸿铭曾对罗家伦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之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蔡元培说明读书方法的重要时,对学生说,吕洞宾用手指点石成金送给穷人,但这穷人不要。问他为什么不要金子,他说要吕洞宾的指头,因为可点无数金子。这种想法从道德上来说,固然要不得;但就求学而言,却是最不可少的。 蔡元培书房中挂有自己画像,上面题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不知老之将至。”在书桌上放有自己写的“学不厌,教不倦”数字。 8
章太炎
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许寿裳先生的《章炳麟》中,认为章太炎“是革命元勋,同时是国学大师”;而在国学大师方面,将他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贡献,列于首位。许寿裳说:“章先生对于语言文字学上的贡献,洵可谓集一代的大成。”章太炎被袁世凯囚禁,不少人想去营救他。有个人转求袁世凯最亲信的张秘书,说:“袁总统手中握有精兵十万,还怕一个书生不成?干脆就把太炎先生放了吧!”张秘书听罢,瞪大眼睛说:“这可不行!太炎的文笔,可横扫千军,也是可怕的东西!” 囚禁的章太炎,在桌子上书上“袁世凯”名字,每日击打数次,以泄心中之愤。1915年,章太炎书“明年祖龙死”,而袁世凯恰恰也就是1916年死掉的。 章太炎在成都时,有一客叙述之贫,请求他向四川当局推荐。章太炎听了勃然大怒说:“你一贫已至此,若至穷时又将如何?”在座的赵熙以为是章的旧友,为打圆场,就说:“贫与穷亦有异乎?”章太炎说:“异甚,所谓贫者,以其贝(古人以贝为钱)分之于人,而己身尚不致一无所有;若穷则弃家而无有,孑然一身,藏身穴内,安能与贫并论乎?”后来,赵熙对他人说:“我读书数十年,今日方才懂得贫穷两字字义啊!” 9
梁启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梁漱溟在《纪念梁任公先生》中说:蔡元培先生好比宋高祖,他不必要自己东征西讨,却能收合一批英雄,以图大事;梁任公无论治学和行文,正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自己冲锋陷阵,所向无情。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启迪了好几代人。梁启超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先生自认:“学问兴味、政治兴味都甚浓。两样比较,学问兴味更为浓些。”由于时势变迁,前期著述只求觉世,以政治论学,变法图强为其宗旨;后期著述意在传世,以人格修养为其归宿。
康、梁神离貌也不合时,康有为曾访周善培,问周:”我真佩服你,言必称赵先生(指赵熙)。你为什么那样服从赵先生呢?“
周知南海恨任公不服从他,就答复说:”赵先生只同我讲学问,学问的道理是方的,我无法违背他,只有服从他;你同任公变法以前也是讲学问的,变法以后,就专讲政治,政治的道理是圆的,你有你的办法,他有他的办法,自然他对你就从有违。还有一个重点:我做官是做的我的官,不是替赵先生做官。我做了六年官,赵先生从来未向我要过一个钱、荐过一个人。你对任公是否如此,请你反省一下。”康有为听了,很不满意。 10
张伯苓
南开是私立学校,经费需向社会各界募捐,有学生提出:“我们不要官僚军阀、土豪劣绅的臭钱!”张伯苓说:“美丽的鲜花,不妨是由粪水浇出来的!” 张伯苓鼓励学生苦干,但又怕年轻人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他以炖肉为例说:“炖肉要慢火,长炖,不能性急,肉自然又烂又好吃。若心急,一会儿揭开看看,一会儿揭开看看,这锅肉是炖不好的。” 1929年,南开女中部第一届学生毕业,张伯苓的讲话既幽默又深刻。他说:“你们将来结婚,相夫教子,要襄助丈夫为公为国,不要要求丈夫升官发财。男人升官发财以后,第一个看不顺眼的就是你这个元配夫人!” 张伯苓常讲:“人可以霉运,但不可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净发理,衣整鞋洁,让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觉,霉运很快就可以好转。”他还编了句顺口溜:“勤梳头勤洗脸,就是倒霉也不显!” 张伯苓特别注重仪表,他信奉这样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南开有四十字镜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尔幼学的尔是什么意思?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於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於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火水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与丝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名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着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彀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堕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於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兴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 辽与金 皆称帝 】 此段为宋版所无, 【 】 见注释. 【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 【 】 【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 【 阉乱後 寇内讧 闯逆变 神器终 】 【 清顺治 据神京 至十传 宣统逊 】 【 举总统 共和成 复汉土 民国兴 】 【 】 【 廿二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 十七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缺字, 原文棋用或体, 基
易经是怎样的一部书?
《易经》是一部什么书?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非常难以明确回答的问题。
《易经》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它也许是中国最神秘的一部典籍了。有人说它是一部哲学书,宣称它包含宇宙中所有的奥秘。也有人说它只是古代卜筮事务的工具书,是那个时代巫觋的通用的工作手册。那么,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呢?其实这个问题按道理来说应该不是个多么复杂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假设它是一本哲学书,那么这本书的内容就必然是在讲述某个或某些哲学道理。如果我们能够清楚明白地确定经文的内容正是在讲述这个或这些哲学道理的话,那我们说《易经》是一部哲学书就是确定无疑的决断了。
很显然,将它视作为卜筮工具书也是有很多证据的,至少在形式上它就是一部卜筮书。之所以会有人怀疑这个论断,是因为它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留传下来的最古老的一部书籍了。人们希望它能够是我们中华文明智慧的源头。怀疑归怀疑,希望归希望,问题的关健还是在于确定经文的内容到底是在讲什么。经文的内容确定了这部书的性质也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定论。
如果说古代社会卜筮活动普遍是由于古人迷信这一点我是持异议的,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在社会生活中所面对的各方各面的众多疑难问题与古人是一样的。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日常经历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难题来困绕我们。比如,生病了,我们现代人可以去医院看医生,但是对于人类最古老的群族来说,他们既没有医生这个职业,也没有医学这门学问,怎么办?要么等它自然痊愈,要么等着病死。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在古人看来那也只能是天意或神意。又比如,男主人出了远门,几个月或几年都不见回来,怎么办?如果搁到现代,通讯发达,交通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发电报,发寻人启示等多种渠道设法联络。可是古人呢?古代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人们都是睁眼瞎,怎么办?那也只能问天问神。还比如,丢失的财物是否还能够找到?走丢的马匹或孩童是否还能寻回?凡此种种。这些疑难该如何解答应对?于是,古人便发明了卜筮等活动来交通人事和神明,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疑难与神明的意志之间构建了一个桥梁,从而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具体疑难解答应对的方案。所以,我们说古代的卜筮和巫祝等社会活动的职能与我们今天医学、科技和通讯等事物的社会职能是一样的,它们不是缘于迷信,而是根源于社会生活中具体疑难解答应对的实际需要。今天我们所谓的文明就是从远古的那些“迷信”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事务中发展、分化和丰富而来的。正因为我们不能将我们的孩童时期称为迷信年代一样,我们也不能将远古社会人们的巫祝和卜筮等活动简单地定性为迷信。那个时候这些社会活动只能采取这样的形式,这与当时代社会文化的特有的特性有关,而且与现代社会一样这些活动同样也只能由同时代中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来从事。
远古时代,卜筮事务的意义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交通神明和人事,占卜师是代表神明来说话的,它是天、神明与人事的中介。卜筮的结果不是占卜师的技术,而是神明的旨意。所以,远古时代是神统治人的时代,巫祝和卜筮这些活动就是根源于人群在与自然界做斗争过程中,人群的力量相对的弱小。由于认识自然不足,掌控自然力量的能力有限便导致了凡有疑难就诉诸神明的必然结果了。伴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进步,控制和利用自然力量的能力增强,才能够摆脱了神灵的观念,脱离蒙昧而步入文明。神灵、天在实质上是自然力人格化的结果,它的精神实质是自然的力量远大于人群自身的力量。所以,远古时期人们前去占卜,就是要向神明寻求指示,所以占卜问卦前就必须献牲享祭神明,以表示对神明的敬畏以及求占者对神明启示的虔诚意愿。经文中“亨"字的意义就是享祭,也就是俗称的上供,其中“元亨”、“亨"、"小亨"等字样就是标志享祭时所使用的祭品或供品的品质优劣或等级次第。“元亨”就是大享,意味着占问该卦需要使用较高规格的供品供奉神明,比如使用重牲,牛、羊、猪肉等用作供品。“亨”和“小亨”则意味着是相对较小规模的享祭,不使用过于贵重的肉类供品,可以用些面食类、果蔬类的祭品供奉。我们在这里也只是使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达这么个意思,事实的细节未必真是如此。总之,“亨”是享祭,就是献牲供奉的意思,“元亨”、“亨”、“小亨”就是说明这个享祭的品质和等级,这就意味着求占卜者前往卜师那里寻求神灵指示时必须要举行一个祭祀的仪式,献上他们的供品,所以,他们不是带着银钱去就是要带上合适的祭品,来表达对神明的敬畏和诚意。
《易经》中每一个卦都是由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几个部分组成的。每一幅卦画都由六个爻组成的,所以我们称易卦为六爻卦。而且易卦的每个爻都有对应的爻辞,这是占卜师据以断吉凶休咎的主体。为了便于读懂《易经》,我们将爻辞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称为释爻,叧一部分称为断辞。比如,乾卦初九爻对应的爻辞是“潜龙。勿用”。这里面“潜龙”二字为释爻部分,它的功用是解释初九这一爻的性质。“勿用”是断辞部分,它的功用是根据该爻的性质推论出的吉凶吉咎的性质的推断。为什么我们要将爻辞的这两部分内容区别开来呢?我们使用类比的方法对此加以说明。举个医生和病人的例子来说吧,一个病人来找医生来看病,作为医生呢,他要根据病人的病症的具体表现,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对病人的病状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诊断疾病的状况并制定出合理治疗方案。那么,医生诊断病情时所依据的知识和规则就类似于爻辞中释爻的那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卜师需要掌握的主要部分,它是卜师据以推断吉凶的主要依据。对于病人而言,他不属要了解和掌握医生需要掌握的那些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他只需要知道诸如我的病厉害不厉害?好不好治?死不死人?这类有关疾病性质及预后的信息。而这类信息就相当于爻辞中断辞的那部分内容。它是求占者前往占卜师那里要获取的主要内容。医生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诊断病情,从而对疾病的好恶作出一个推断并告知病人。同样占卜师依据释爻那部分内容,对爻的性质作出推断,从而依据这个性质做出吉凶的论断并告知求占者。所以,在读经文的过程中存在着释爻与断辞之间的自然断句,两者不能连成一句来读。所以,乾卦初九爻的爻辞就不能连读为“潜龙勿用”,应断开为两部分即“潜龙。勿用”。而且两者之间断句应当使用句号而不是逗号,因为这部分内容功用不能,语意也不能联贯。不注意这两者的区别经文是不好读通的。同样的道理,乾卦九二爻爻辞我们的断句应当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cc见龙在田”是释爻,“利见大人”是断辞。两者之间使用句号分隔开。这些都是基础性的内容,很重要的,不加以区别就很难读通读懂经文。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将乾卦的内容写下面的格式: 区别释爻和断辞是正确阅读和分析经文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怎样才是读懂了经文?我们首先要知道卦画是如何画制的,如何合命名的,卦辞和爻辞又是依据什么规则进行论断的。其次我们还要知道古人画制这些卦画是要来干什么用的。我回答这些疑问的结论写在了我的新书《周易探源》里面。这本书通过哲学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全新的结论,不同于以往的任何研究《易经》的作品,但却拥有令人信服的逻辑自恰性。我们今天试图揭开《易经》之谜,不仅要告诉你六十四卦每一卦为什么取这个卦名。还要告诉你每个爻的爻辞为什么这样释,这样断。
《易经》将还原它的本原面目,二千年来无数学人钻凿探究,终将迎来它大白于天下的这一天。 最终的结论可能会有些悲观,它不是一部哲学书而仅仅是一部实用的卜筮工具书,而且它的原理也很简单。但至少它告诉中国的学人不需要再皓首穷经,竭一世甚至几世的精力来探究它了。寻求宇宙的终极法则最终还是要从研究自然界开始而不是某部经书,中国学术的未来方向是理智的理解自然和社会。它的方向仍旧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方向。古人的经典是古人研究世界的成果和结论,我们要振兴中华文明就要从重新研究世界开始,并作出新的理论成果和结论,而不是扎在本本里。发展新文明不能离开古文明的成果,但也不能不离开它。我们尊重古人但不要迷信古人。古人的结论是否正确我们还是要经过理性的审查。它们合不合理?正确的为什么正确?错误的为什么错误?理性的方法是科学和哲学的根本方法。打破迷信的黑暗,必将迎来理性的光明。
从古至今都是唯一的吗?
干巴巴的说人性没有说服力,还是先讲故事吧。
话说明朝有个庐陵县令,判案与众不同,别的官要么严刑拷打要么站枷数日,所谓三木(木枷jia,足桎zhi,手梏gu)之下何求不得
古时候判案口供比较重要,窦娥案,人证物证口供俱全,窦娥被杀天经地义,不杀不足平民愤,你都作伪证认死罪了,临了临了你还喊冤?
玩呐?
我要是官我不做了,给窦娥你自己判案,你自己说该不该死!
这天逮到一个江洋大盗,知道自己罪不可赦一言不发,要杀要剐随便。
县官也不生气,和大盗扯闲篇拉家常:天气颇热,衣服脱了如何?
大盗二话不说,脱掉外衣扔在地上:“这有什么?老子砍头都不怕,还怕这?”
县官说:“敢不敢把内衣也脱了?”
大盗痛痛快快又把内衣脱掉:“这回行了吧?”
县官笑了下又说:“外衣,内衣都脱了,内裤一起脱了吧!”
大盗先是一愣,然后支支吾吾的说:“这,这……多不方便。”
县官看着大盗,说:“有什么不方便?你不是什么都不怕吗,还怕不穿内裤?”
大盗哑口无言,脸唰的一下红了。一低头,放声痛哭,哭罢交待了所有罪行。
这就是人性。
盗跖sha人越货奸ying妇女吃人rou无恶不作,在这些畜生眼里,这都不叫事,职责所在。
如果你骂它和别的强盗没什么区别,盗跖会义正辞严告诉你盗亦有道!
你接下来问他,你和你的匪众衣食住行日常开销费用何所出?和其他贼寇何异?
这下子盗跖瞠目结舌无话可说。
人是社会动物,不是畜生,是有底线的。
人和畜生不同就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和牲口不同就在于发乎情止于礼!
人和禽兽不同就在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就是人性!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