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居岳飞全传,三关点帅与辕门斩子是一回戏吗?
三关点帅和辕门斩子不是一回戏。三关点帅讲的是北宋真宗时期,宋、辽之间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时值中秋,辽邦大元帅肖天佐举兵南侵,在边关之外摆下了一座“天门大阵”要与宋军决一死战以实现南进中原的野心。三关元帅杨延昭为戍边破敌,亲率焦、孟二将及其他将士试探“天门阵”,不料被辽兵察觉,引起激战。延昭之子杨宗保一次偶然被穆桂英捉上山寨,两人便一见倾心,私定了终生。后当两军对峙之时,穆桂英登上帅位,手捧皇家玉玺,亲率士卒投入收复失地、保卫边关的抗辽战争中。
辕门斩子讲的是北宋年间,辽国萧太后南下入侵,大摆天门阵。为破阵,八贤王、佘太君随大军驻守边关抵抗。元帅杨延昭派其子杨宗保出营巡哨,宗保在穆柯寨与穆桂英交战,被绑赴穆柯寨。宗保、桂英一见钟情,遂结为夫妻。宗保返营后,杨延昭大怒,要将宗保在辕门斩首示众。佘太君、八贤王两次求情未果,穆桂英得知消息后,救夫心切,向六郎献上破阵急需的“降龙木”,并允宗保戴罪立功。六郎得知穆桂英智勇双全、才貌出众,加之佘太君、八贤王作保,遂免宗保死罪。宗保、桂英披挂上阵,夫妻二人大破天门阵。
欧阳修文彦博都是名臣?
欧阳修、文彦博等人对狄青的弹劾,是为大宋王朝防微杜渐之“公“,亦是为文官士大夫集团压制武人之“私”,两者本为一体,密不可分。
狄青是北宋名气最大、经历最富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他年少犯事,被刺面而发配从军,在军中因为能骑善射、勇谋兼备,而被范仲淹等文臣惜其才而举荐,从小卒擢升为方面大将。更因为他在战场上披头散发,戴青铜面具,冲锋陷阵时犹如恶鬼,因此所向难当,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屡建战功。
后来狄青又作为大军统帅,奇袭昆仑关,剿灭侬智高叛军,收复广西地区,声望达到极点,班师回朝后,被宋仁宗破格提拔为枢密使,然而这也埋下他被众臣猜忌、并群起而攻之的祸端。
兵者凶器也,因此作为执凶器的武人,必须严格控制。文官政府提防与限制武人参政,本是天经地义。现代各个主要强国,不论实行何种制度,皆不约而同以文官政府执政,现役军队将领被限制不能参与政务。这都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军队这头怪兽的能量太过强大和恐怖,必须牢牢关在笼子里,施以各方制约。
如果放出这头怪兽,让军事将领能够自主参与甚至决断国家大政,便可能形成吞噬一切的军国主义政权,死伤数以亿计、几乎毁灭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便是惨痛教训。而宋朝由文官士大夫集团执政、压制武人地位的根源,同样是汲取晚唐五代兵乱的教训。
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各路军阀数十年混战,杀得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田地荒芜,白骨堆积如山,死尸被腌制当做军粮。此时手握刀剑的武人地位何其隆高,文官儒士与之相比犹如猪狗, 可那样的国家,那样的政权,那样的天下,究竟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因此,当从人间地狱劫后余生的人们,在初生的大宋王朝便痛定思痛,以数十年之功徐徐图之,终于解决了持续数百年、困扰无数明君良臣的藩镇骄兵难题,并确立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文官政府体制。
宋朝历代帝王身体力行,倡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官僚士人主导舆论时评,称唯有「东华门唱名金明池赐宴」的进士们方才算得上“好男儿”,以广泛科举制来收揽天下精英,终于实现了文官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之道。
虽然这种以文驭武体制,必然导致了重文轻武的弊端,但从来矫枉必须过正,令国家再无武将割据反逆之祸,中原百年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实为功德无量。
狄青之所以名气甚高,是因为他并非出身世代将门,而是从行伍小卒出身,却做到枢密使这一国家宰执的高位,经历甚为传奇。 可是这个传奇本身,就是宋仁宗力排众议、乾纲独断的,狄青本人的能力资望,并不足以胜任这一位置。 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绩,即使只在北宋一朝也也远算不得出类拔萃。
且不说宋太宗朝第一名将李继隆,两次大败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斩首万级,又大破党项叛军,几乎将西夏扼杀于摇篮,
宋真宗朝第一名将曹玮,多次大败西夏李继迁(李元昊之父),三都谷之战大破吐蕃三万铁骑,斩首万级,令北宋西部边境安定四十余年。
狄青的战绩比这两位先辈明显逊色,且不必论,此外还有章楶、王韶这些进士出身的文官名将,论战功论将才,又哪里比狄青差了呢?
狄青的人品操守,也远远算不上完美无暇,而是功名之心甚重。他之所以和之前赏识提拔他的韩琦、范仲淹等文臣,在之后都产生极大矛盾,分道扬镳,其实一半责任要算在他自己身上。
比如韩琦之所以会当面打脸,称「东华门唱名金明池赐宴」的进士们方才算得上“好男儿”,是因为狄青竭力称赞力保的那个“好男儿”焦用,其实是个贪污军款,被不堪忍受的部下告发的兵痞,韩琦不顾狄青求情而斩杀此人,正是为整肃军纪。而狄青却因此怀恨在心,觉得自己不如韩琦的只是“少一进士功名“。
因此,宋仁宗定要让狄青这样一个德不配位、无以服众的武人出任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因此才会遭到文官士大夫们的集体抵制。这更违背了宋朝开国百余年来的文官政府传统,很容易让人不愉快联想到五代乱世,如后周王朝建立者郭威,便是在后汉政权枢密使的位置上,起兵篡了皇位,自己也落得个满门百余口被杀的惨痛下场。
宋初从晚唐与五代兵乱汲取的最大教训便是,「一千个文官贪污对国家对百姓的危害,也比不上一个武将割据一方,起兵造反。」 这在当时不止是赵宋皇帝的私心,更是整个统治精英集团的普遍共识。
因此,不止是欧阳修、文彦博,在所有文官士大夫看来,宋仁宗的任命,是成心把狄青这个于国有功的将才去往火坑里推,让他成为举国公敌,人人必欲除之而后快。 而他们不断上奏章弹劾狄青,给他加以种种捕风捉影、不切事实的”罪名“,并非要致狄青于死地,而仅仅是为了逼宋仁宗将狄青调任,正是出于为国家保全功臣的”公心“,也是真心为了狄青好。
正如唐朝初年,李靖攻灭东突厥汗国回朝后,首先收到的就是一大堆朝中大臣弹劾他的奏章。立下灭国不世之功的武将,因为满朝百官群起而攻之,就避免了君主必然的猜忌,免去了可能的杀身之祸。所以李靖战战兢兢伏地请罪,唐太宗宽免其”罪“仍赏其功,如此则上下得安,才是保全功臣之道。
可惜,宋仁宗和狄青都不能体会一众大臣的良苦用心。宋仁宗坚持了四年,才终于扛不住满朝众臣,给狄青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头衔,让他离开中枢外放陈州。狄青也因为这四年的持续煎熬,如坐针毡,竟郁郁而终。这场悲剧不能变成大唐卫国公李靖一样的喜剧,如果非要找一个所谓“凶手”的话,也只能是拔苗助长、不切实际的宋仁宗。
两宋三百年,论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可说是冠绝华夏古代各朝;而宋仁宗赵祯执政时期,文明之华美、人才之昌隆又可说是盛冠两宋,这一切都离不开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欧阳修、吕夷简、庞籍、包拯、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章惇、王韶等千古名臣的群策合力。和众星璀璨的嘉佑、庆历盛治相比,狄青个人的悲喜剧,也只是历史大潮的小小浪花罢了。
哪个省是河南的兄弟省?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看一下这张图,这是一张中原官话图。中原官话是以河南为中心覆及390个县市共有十多个片区。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一个河南史就是半个中国史。
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人口大迁徙。
当时河南省有3000万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灾荒而死亡者,据官方统计竟达300万之多。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或扒火车,或步行,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的。
据估计,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绝大多数,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从中原到西北,漫延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
即使到现在,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城镇,河南人都占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
说着中原官话的人们应该都是河南的兄弟,毕竟根就在河南!
水浒传中两个水性杨花的女人为何都姓潘?
这个问题就有点牵强附会了。
水泊梁山108人,想不重名可以轻松做到,但是想要不重姓却是很难做到的。
同样如此,《水浒传》里写了二三十个有名有姓的女人,出现两个姓潘的又有什么奇怪呢?因此就断定作者与姓潘的有仇,故意丑化潘姓女人,纯属于牵强附会的乱点鸳鸯谱。
另外,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憎恨女人,恶意丑化女人也是没有道理的。
施先生确实写了两位潘姓女人不守妇道,但同时也写了金翠莲,桃花村刘太公的女儿,林冲的夫人林娘子,花荣的妹妹,李逵的母亲,雷横的母亲,阮小七的母亲,京城名媛李师师, 飒爽英姿的扈三娘等诸多良家妇女形象。她们虽然着墨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毫无疑问——都是好人。因此,说施先生憎恨女人丑化女人,是没有根据的空穴来风,是站不住脚的。
至于说到潘金莲和潘巧云这两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尽管她们确实有错,但也确实事出有因。本文绝非是要替她们评功摆好,而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来说一说她们的有苦难言。
一、潘金莲出身贫寒,先前是个没有劣迹的良家女子。
有的朋友一提起潘金莲,就习惯往《金瓶梅》上联系,其实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文学作品本来就是虚构的,它一旦独立成章,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是独立的个体。而一旦把它和其它文本掺合起来,就势必会割裂作品的完整性,对分析评价该作品只有坏处,没有任何好处。
施先生在《水浒传》中对潘金莲这个人物,描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准确、具体。
潘金莲本是清河县张大户家里的一个使女(佣人),是处在当时社会的最底层。张大户垂涎她的美貌,想占她的便宜,却被潘金莲严辞拒绝。
为了避免张大户的纠缠,潘金莲把这件事告诉了张大户的夫人。为此张大户怀恨在心,宁可倒赔嫁妆,也把她白送给街头卖炊饼的武大郎。
武大郎又矮又丑,人称三寸丁谷树皮。潘金莲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这明显是张大户的报复陷害。可封建社会的女人是没有婚姻自主权的,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同时也用事实在说明,潘金莲在此前并没有嫌贫爱富傍大款,更是没有劣迹的受到迫害的一个良家女子。
二、一时不慎误入歧途,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
嫁给武大以后,街头的混混们看到潘金莲一个美貌女子嫁给了一个丑八怪,三天两头便找上门来闹事。为了息事宁人躲避纠缠,他们就把家从清河县搬来了阳谷县,在紫石街赁房居住。有朋友说武大和潘金莲有一个小二楼房产,也算中产阶级。其实纯属误解。武大是赁(租)房居住,对所住房子没有产权。
一个是花容月貌,一个是丑陋不堪,这种搭配如果能幸福,鬼都不相信。但潘金莲只是把它埋在心底,并没有出外拈花惹草。对此有两个事例可以验证:一是为了躲避纠缠而从清河县搬家到阳谷县,二是和西门庆是偶然相遇。是她关窗户时,手里的叉杆不慎脱落,正好碰到了在楼下路过的西门庆。
是西门庆这个色鬼抓住不放,和王婆狼狈为奸,以做针线活为诱饵,把潘金莲骗到了王婆家里。等到武大被西门庆踢伤,武大提出以武松回来相威胁,又是王婆提出毒死武大焚尸灭迹,让武松回来死无对证。
一失足成千古恨,潘金莲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六神无主的情况下,轻信了王婆和西门庆的指使,亲手给武大喂下了毒药。
三、潘巧云更是有苦难言的守活寡,出轨也是事出有因。
潘巧云是二婚,他丈夫杨雄是衙门里的刽子手。不难想象,一个专门砍死刑犯脑袋的人,毫无疑问是个粗人,不可能有缜密的心思来考虑女人的心理。另外,他还兼管着牢里的杂事(节级),不仅白天不着家,还经常上夜班。包括家里办道场这样的大事,他都委托石秀帮着照顾,自己照样不回家。
潘巧云和庙里的和尚裴如海是老街坊,自幼相识,而且两家还经常有来往。这次潘巧云为他前夫王押司的祭日作道场,裴如海还带来了私人礼物:挂面和红枣。正由于有这层关系,潘巧云自然要热情接待。
一个正当虎狼之年的女人,长年得不到丈夫的温存,守着冰锅冷灶过日子。当她面对风流倜傥又含情脉脉的裴如海这个老相识时,潘巧云心猿意马守不住底线,这无疑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原因。
换句话说,如果杨雄是一个顾家又懂女人心思的男人,潘巧云能走上这条路么,这恐怕要打个问号。
结语:
《水浒传》中的二潘,走上极端固然与她们自身缺乏约束有一定原因。但是,她们各自的丈夫也有致命的缺点,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所以,作者施先生并没有刻意的丑化贬损她们,而是实事求是的把事情讲解清楚,让读者来自行判断。
由此也就说明,施先生写的二潘,没有任何其它企图,是合乎逻辑和艺术创作规律的创作手法,
如此而已。
唱满江红原唱?
豫剧满江红的原唱者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贾廷聚老师。
贾廷聚在唱满江红的时候,有大气磅礴之势 ,运用二本腔的唱法把岳飞当时的心情,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演的淋漓尽致。贾廷聚先生的代表作品有:(三哭殿),(大明惊雷) ,(魏允贞)等。深受广大戏迷观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