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圣旨都是黄色的吗,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都是什么意思?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语言也魅力十足,比如我们在谈论亲缘关系时,时不时会听到这样的话“出五服了”,那么你知道“五服”的意思吗?
近些年网络上比较火的一句话“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六亲不认”又是哪“六亲”?
类似这样的词汇还有“株连九族”、“祖宗十八代”等,虽然我们在看电视,或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些词语,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完整的说上来它的具体表述。
既然如此,那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都是什么意思?
一、五服在古代,人们对丧葬尤为重视,“五服”就来源于古代的“丧葬”制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指以家族内的亲疏关系为标准,亲人去世时其它人所穿的五个等级的孝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葸麻。
01一等孝服“斩衰”
它是用生麻布制作,且做衣服时不能缝边,要保持毛边。《礼记·丧服小记》记载:“斩衰,括发以麻。”它是为了表示人们的悲痛之情深重 而不暇修饰,服期三年。
穿这种丧服的人,一般是儿女为父亲、父亲为去世的嫡长子、妻妾为去世的夫君、诸侯为驾崩的天子守制等几种情况。
02二等孝服“齐衰”
它是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礼记·檀弓下》记载:“哀公为之齐衰。”这种丧服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一般来说,为祖父母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个月,为高祖父母服三个月。
03三等孝服“大功”
它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由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为伯叔父母,及堂兄弟,未嫁堂姊妹丧服。
04四等孝服“小功”
它亦称“上红”,是次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
为祖父母,堂叔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丧服。
05五等孝服“葸麻”
它是“五服”中最轻,丧期最短的一种,这种孝服是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服期三月。
一般来说曾祖父母,族叔伯父母,族兄弟姊妹,表兄弟,岳父母去世,穿的就是缌麻。
总的来讲,孝服由最粗生麻布到最细熟麻布的五个等级的差别,标志着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亲与疏,所以古人去世,死者的亲属就会依照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确认丧服等级的“五服”,当然哪一种亲属穿哪一种孝服容不得半点马虎。
因此也就有“五服以内为家族,五服以外称宗族”的说法。一旦出了五服,人们不但不用穿缌麻,而且同姓之间还可以通婚。
二、六亲生活中,人们常把不通人情,不重天伦,对亲属都不顾的人称为“六亲不认”。
比如在小说《苦菜花》的第三章中写道:“我丢了差事去找他,他不但不帮忙,反倒六亲不认了。”那么,这里的“六亲”指的是哪“六亲”呢?
“六亲”在我国的古籍中多有记载,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说法:
01《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认为,六亲指的是父母,姐妹,兄弟,姑姐,甥舅,婚媾以及姻娅。
02《老子》认为,六亲指的是父母,兄弟和夫妇。
03《汉书》认为,六亲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
到了现在,我们一般把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最亲近的人归为六亲。
父亲为一亲(包括父亲方的亲戚如祖父母、叔伯、姑娘);母亲为二亲(包括母亲方的亲戚如外祖父母、舅、姨);兄弟为三亲(包括嫂子、弟媳);姐妹为四亲(包括姐夫、妹夫);夫妻为五亲(包括公婆或岳父岳母);子女为六亲(包括媳妇、女婿)。
所以当今的“六亲”,实际上是泛指,说的是所有的亲属,而并不仅仅指六种亲属。
三、九族“九族”这个词语在古代有多种解释和说法,一般认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指的是当事者自己一族,外加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母族三”,指的是当事者外祖父的全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妻族二”,指的是岳父全家和岳母的娘家。
可见古装剧里的“株九族”是一种很重的刑罚,当事者的九族被诛灭,也就意味着所有和当事者有一丁点儿血缘关系的人都就被杀,这也就彻底了断绝了任何后来者的复仇。
历史上株连最广的恐怕是明成祖杀方孝孺了,诛其“十族”。所谓“十族”,就是在方孝孺的九族之外另加上方孝孺的学生。
话说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生有一身傲骨。他两次去见新皇帝朱棣都是披麻戴孝、恸哭不已,朱棣低声下气地请他代拟诏书,他却写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
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
朱棣再问:“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
这下子算是彻底激怒了朱棣,他立即下诏将方孝孺的九族,以及他的学生,凑成十族统统杀掉。
“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攀染,村里为墟”,据史书记载,因方孝孺案连坐被杀者达873人,发配充军者多达千余人,时人称之为“瓜蔓抄”。
四、“祖宗十八代”生活中,如果有人和对方说“祖宗十八代”这几个字,会让人产生歧义,因它含有出言不逊的意思,那是因为这个词语在现今有点被用坏了。
关于“祖宗十八代”的由来源于一段历史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属于联姻结盟,从秦穆公到秦惠文王总共十八代。在秦惠文王在位的最后年间,秦楚两国关系破裂,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秦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秦武王即位,两国十八代联亲算是彻底结束。诅楚文就产生于这个时段,祖宗十八代也因此传了下来。
现在依据《汉语大辞典》、东汉的《尔雅·释亲》和《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等史书考证,最终确定了中国人本族内“上下九辈”的称呼所谓的祖宗十八代,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上下九辈,共计称谓十八个。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那么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
01上九代
鼻祖(始祖)为一世祖,如今各种文化流派,行业,手艺,事业的创始人等都称为“鼻祖”;
远祖:二世祖,指很遥远的祖宗;
太祖:三世祖,指相隔太远的祖宗;
烈祖:四世祖,指列传之祖,比太祖要近一些;
天祖:五世祖,指往上、靠前的祖宗;
高祖:六世祖,古人规定在列祖列宗中,以一定的、相隔不是太远的祖宗为高祖;
曾祖:七世祖,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祖宗;
祖父(爷爷):简称“祖”,为八世祖;
父亲(爸爸):简称“父”,为九世祖;
02下九代
儿子:简称“子”,一世孙;
孙子:简称“孙”,二世孙;
曾孙(重孙):三世孙;
玄孙(元孙) :四世孙;
来孙:五世孙;古人的寿命不是很长,七十岁就是“古来稀”的年纪,所以第四代孙往往自己亲眼看不到,属于“未来之孙”了;
晜孙:六世孙;
仍孙:七世孙,指沿袭、一脉相承下来的孙辈之意;
云孙:八世孙,指与自己中间隔七代的孙子,已经感到很飘渺、很遥远了;
耳孙:九世孙,指与自己中间隔八代的孙子,远到只能有所耳闻了;
由此可见,生自己的人为父母,那么自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是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的。
结语:
古人重视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家族也一直流传至今。所以就有了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这些包含自家亲戚的词汇,可以说只要沾亲带故的,就都在这个关系体系中了!
谁能拿出明确的史料来证明宋代有金牌制度?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金牌并不是用金子做的令牌。宋高宗发出的十二道金牌,其实应该说是十二道金字牌,这种金字牌是创立于北宋时期。
金字牌是宋时落后交通条件下一种最快速的邮递我们在演义小说或者戏曲上往往会看到有金牌令牌这样的说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金字牌是在宋代交通条件非常落后的特定基础上而出现的一种最快速的邮递。金字牌创立于北宋神宗时期。
《梦溪笔谈》卷11记载,木牌“长尺余,朱漆,刻以金书:‘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以作递送皇帝发下急件的标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金牌”是木牌用朱漆刻上金书后而称为“金字牌”。当时北宋神宗时制作这种“金字牌”就是为了解决邮递慢的这个问题。
“金字牌”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南宋,成为南宋初期传递紧急军情的重要措施南宋初期,宋金两国经常发生战争,在军情紧急时,都是用金字牌来传递文件,当时用金字牌递发的文件数量是比较大的,例如从绍兴四年九月至次年二月,《要录》卷86记载“计发过金字牌文字一千二十三封”。而宋朝的臣僚给朝廷的急件,则是用“急递”,并没有享受“金字牌”的待遇。按规定,金字牌“日行五百里”,急递“日行四百里”。拿临安至开封二千二百里,距洛阳二千五百里来举例,用金字牌或者急递,应须要四五天或六七天。
岳飞被十二道金牌调回有人认为是假的原因《宋史·岳飞传》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岳侯传》载:“忽一日,诏书一十二道,令班师,赴阙奏事。”单单从这两份历史记载,我们就可以得知岳飞被十二道金牌调回是确有其事的。被人认为十二道金牌调回是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宋高宗给岳飞的手诏原有数百章,现已经大部分遗失。因此有人认为这么重要的“金牌”都丢失了,才怀疑十二道金牌是子虚乌有的事。
综合历史记载中所说宋高宗给岳飞的手诏高达“数百章”,但在《金佗续编》卷一中却仅仅保存了86份宋高宗给岳飞的手诏。由此可见宋高宗的手诏遗失是非常严重的。同时在《金佗续编》里同样也记载有关于十二道金牌的描述,因此可以说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是有非常大的可能的。
综上所述,金字牌邮递制度的出现最初是在北宋神宗时期,并一直沿用至南宋,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邮递措施,为皇帝传送重要信息的手段。
清朝皇后的权利有多大?
皇后皇后,并不是皇帝后面的女人。
“后”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启就称作夏启后,后引申指君主的妻子。
《说文解字》上载: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因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发号施令者为女性的权威,所以“后”的意思为有权威的女性长辈。
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后”还经常被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
在封建社会,天子独大,没有人可与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齐”的谐音“妻”,只能叫“后”。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能穿明黄色的衣服,可以陪着皇帝去参加重大祭祀,再得宠的妃子也不能越过皇后。
皇后在礼仪上与皇帝平等,出同车、入同座。在元旦、皇帝以及本人生日要接受百官的朝贺。
皇后拥有自己的官署(如汉朝的皇后三卿),负责管理后宫,理论上皇帝的所有嫔御、后宫的宫女、女官等,都是她的臣属。
清朝选定皇后以后,首先要行纳采礼,之后还要举行纳采宴,大征礼。
册立当天,正副使节为前导,后为存放册宝的龙亭及皇后全副銮驾,再后面还有内大臣及侍卫等一行长长的迎亲队伍,由太和门至大清门各中门出,直奔皇后府第。
皇后梳双髻,穿礼服出迎,皇后跪听册文和宝文后,向北行六肃三跪三叩礼,至此皇后名份已定,然后皇后乘坐八人明黄大轿入宫后进宫。
皇后进宫,称迎娶,是经大清中门进宫的,示意皇后才是皇帝嫡妻。
而妃嫔只能坐关防车,从后门神武门进宫。 清宫剧中,有些受宠的妃嫔可以对皇后指手画脚,甚至一些太监宫女都不把皇后放在眼里,这些神剧误导了很多人。
皇后是中宫之主,妃嫔们巴结都来不及,再得宠的妃子每天都要去向皇后请安。
封建帝国“外事五权,内事五枚”。“五权”指治国五事:地以权民、物以权官、鄙以权庶、刑以权常、食以权爵。
内事五枚是指监督之权。“五枚”是像梅花一样的印章,分五瓣,用来监督五权,与五权相互制衡、监督。在重大事情的指令上,须由五个瓣同时落款,该指令才能得以执行。
五枚均由皇后执掌,取其“母仪天下、艸盛上出”的意思,协助皇帝对五权的管理、平衡。另外皇后有自己的凤印,执掌后宫,有约束妃嫔、颁布旨意的权力。
皇帝临幸后宫都需要皇后要盖凤印,升、降妃嫔都是以皇后的名义来宣布,皇后颁布的中宫表笺,相当于圣旨,原则上皇帝都不可以反对。
皇帝想要哪个妃子侍寝,这事也归皇后管。
清朝的皇帝宠幸后妃的时候,并不是像电视剧中一样翻牌子,而是写一个召谕,由皇后盖章,被选中的妃子才能侍寝。
后与妃的区别:
如果没有皇后的盖章,就是皇帝私下偷情,皇后有权阻止,并对妃子进行“教育”,严重的可以治罪。
我们看了那么多宫斗剧,女主们的终极目标就是登上皇后宝座,为了这个目标,她们机关算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难道还不能说明皇后之位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吗?
参考:《礼记》
作者: 歪眼小史工作室 —— 冯生
故宫的结构简短50字?
北京故宫受力结构主要是木结构,木材是一种取材容易,加工简便的结构材料。木结构自重较轻,木构件便于运输、装拆,能多次使用,因此木结构应采取防腐、防虫、防火措施,保证其耐久性。
在木结构的细部制作方面,采用干燥的木材制作结构,并使结构的关键部位外露于空气之中,可防潮而免遭腐朽;在木柱下面设置础石,既避免木柱与地面接触受潮,又防止白蚁顺木柱上爬为害结构;在木材表面用较厚的油灰打底,然后油漆,除美化环境外,兼有防腐、防虫和防火的功能。彰显人文特点。天然材质使建筑具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消除建筑本身作为外来物的冰冷感觉,木结构建造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个性化,人性化特点。而北京故宫真是木结构的巅峰之作!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
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大多采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
站在高山上看故宫,根本看不到一个窗户,是为了防止刺客找路。大门前有两个铁缸,是防火的,里面盛满了水。
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后门“神武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蹄在古文里都有什么意思?
(1) (形声。
字从足,从帝,帝亦声。
“帝”意为“原初的”、“原本的”。
“足”与“帝”联合起来表示“原本的脚”。
本义:(马的)天足。
野马的脚。
引申义:牛、马、猪、羊等有蹄类哺乳动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质覆盖物,以将趾的末端几乎全部包裹住,又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
说明:1.野马的脚是原生的脚,家马的脚会被钉上一个人工制作的铁掌。
未安装铁掌的马脚就称为“天足”,即“蹄”。
2.本字《说文》所无) (2) 同本义 [hoof] 马候蹄。
——《谷梁传·昭公八年》。
释文:“蹄,马足也。
” 马蹄可以践霜雪。
——《庄子·马蹄》 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如动词:踢。
)——唐· 柳宗元《三戒》 (3) 又如:牛蹄;马蹄;猪蹄;蹄涔(留有牛马脚迹的小池塘);蹄洼(留有蹄迹的小水塘);蹄道(有着兽蹄鸟迹的走道);蹄蚤(蹄趾与脚爪);蹄书(诏令;诏书。
因用赫蹄纸书写,故称) (4) 指牲口 [draught animals]。
(5) 如:蹄尾(泛指禽兽);蹄腿(牲畜的腿部);蹄躈(古时用以计算牲畜的头数) (6) 兔网,捕兔的工具 [net of catching hare]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庄子·外物》 (7) 又如:蹄筌(蹄和筌。
蹄是捕兔器,筌是捕鱼器) (8) 另见 d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