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豪传,关羽在吕布手下能撑个多少回合?
你好,我是国风
关羽从来没有和吕布单挑过,最多给张飞打过两次下手,两人联手虐过吕布。所以关羽在吕布手下能撑多少回合?实在难为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肯定不如张飞撑的回合多!
当然这也并非是藐视关羽的武艺,过分的抬高了张飞的战力。而是基于面对的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吕布。若非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实在难能支撑保命。
是如此分析一下三个人的武艺特点。首先看吕布,使一杆90斤方天画戟,三国时一斤230克,折合到今天的重量40余斤。相之一丈二长寸五口的全铁戟,40多斤的重量也很正常。但对于战场厮杀的将领,妥妥的是重兵器。关于使用的是82斤青龙偃月刀,实际重量还不足40斤,但也算是重兵器了。张飞使的是68斤丈八蛇矛,实际重量31斤。三国中除了这三位用的是全铁兵,另外三个用全铁兵的只有典韦刘备和武国安了,典韦用80斤双铁戟,单只20斤以下。刘备使48斤双股剑。实际重量右手剑12斤,左手剑十斤。武国安用两柄铁锤,不晓得重量。其余诸将,就连许褚徐晃这样的力将用的刀斧也都是木柄的。别人则更是!赵云,马超使用的长枪也是木柄加装金属头和钻!
但是方天画戟虽然属于重兵,却又是敏式武器,使用的方法类似长枪,又比长枪多了一个平砍的功能。所以吕布的武功特点是力加敏双系猛将。
然后先看看张飞的武功特点,张飞使用的是丈八蛇矛,显然他自度力量上不太占优势,所以选择一个敏系的兵器,但是他又比平常的将领多上几分力气。因此选择了有些重量的全钢兵器。所以张飞是敏加力型猛将。故而张飞吕布之战是敏加力对力加敏。张飞以自己灵敏的长处克制吕布画戟稍显迟钝的弱点。规避了自己力量不足对吕布画戟施展不开的长处。所以可以略与之抗衡。但是时间长了肯定不行,毕竟力大强八分。双方僵持的时间越久,等张飞的敏捷度降下来,露出破绽,也就岌岌可危了。
因此后面关羽丢掉了江湖规矩冲上来两打一。显示关羽已经看出来再拖个三招两式,自己的兄弟可能就交代了!
现在分析关羽的武艺特点,关羽是妥妥的力量型武将。所以他武功的优势是势大力猛,一接战就不给你机会,争取前三刀就把你砍下马!但是只要对方扛过了这三刀,把对抗拖入僵持状态,关羽的气势立马就降了一半。然后再对阵三五十合,关羽的力气再用的差不多了。如果对方还有能力坚持,那么关羽就危险了。显然对付吕布这样的力敏系猛将,关羽别说前三刀,就给他30刀的气势也不可能把吕布砍下马。一旦开始拼实力,吕布又有敏的加持,关羽根本坚持不了多久就败了!
张飞对抗吕布50回合出现了颓势,关羽对抗吕布最多也就撑三四十回合罢!〈这里还要声明一下,并非是关羽的武艺比张飞弱。关羽和张飞对阵,两个人真可能只是势均力敌。因为以吕布的敏三四十回合也不能把关羽挑下马,张飞更不能。但是以张飞的力只能撑吕布50回合。关羽的力抗也能撑吕布40回合。两个人相差不多。所以张飞战关羽只能拖到僵持然后拼体力。恐怕大战300回合也不分胜负〉
〈三国演义中唯一能与吕布势均力敌的只有同为超一流武将的赵云。基于赵云的武力特点。赵云是敏系第一武将。他这一条枪滚出,便是吕布也只有招架之功,未有还手之力。二人对阵绝对会拖入对抗僵持状态。拼的就是体力和忠勇之气了。赵云的忠勇突击能力三国他要排第二就没有人敢排第一。所以吕布和赵云之战,最后拉锯体力二人大战几天几夜,上千回合。显是吕布更胜一筹。只不过吕布这个人生性多疑,即使是自己的武力稍强,在赵云面前也看不出强盛多少。只见对面赵云枪法如前缜密,不知还有多少勇力。吕布自谓天下无敌,头一次见此生猛之将,武力绵长。但觉自己已是强弩之末,生怕一个失手,丢了天下第一的名头是小,丢了小命可就不值了。于是吕布虚晃一戟拔马逃出战场。却让几近拼到极限的赵云赢了!〉
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
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其实在秦国破灭后,其他六国乃至更多国家恢复了自己的国家。但为什么没有保持下来?
这不得不说一说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赞颂一下秦始皇的功绩。
民族划分的主要依据:文化、经济、地域、人种等等。
只要符合这几点基本就是类似同一个民族,作为同一个民族就有向心力,统一就是必然趋势,所以有俗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秦灭六国前,这七个国家总体来说,并不满足以上标准,最接近的东方六国,也存在不小差距,相对独立,各自发展,就如同我们现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各有特点。但当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在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文化上形成统一认识,形成文化向心力。
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
使得全国经济一体化,彼此交流频繁,认同感增加。
在地域上:北击匈奴,南服百越,建立了统一的大华夏圈。修建长城、令六国之地拆除关塞、堡垒,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全长1800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 五尺道 ,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在人种上:牵六国贵族到咸阳,秦兵各地驻扎,事实上一次彻底的民族融合。为汉朝时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制度上: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立体管理。
在制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各地的管理力度,各地的向心力加强。取消了世袭的贵族分封制度,从根源上消灭了分裂的种子。
总结: 由于是制度上的大变革,所以在变革上有反复,再加上统治全国的经验不足,暴政引起反弹,最终秦国被推翻,但是它形成的趋势却不可逆转。虽然各国都在之后尽力恢复原来的气象但终归时代、民心、地域、文化等等因素导致失败,最典型的就是项羽为代表的分封集团和刘邦代表的大一统集团。最终是代表大一统的刘邦集团取得最终的胜利。虽然汉初,刘邦实行了双轨制,同姓分封王和郡县制并行,但随着历史进程的转变,最终确立的完全的郡县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
时代呼唤统一,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然会被钉在耻辱柱上,祝愿祖国早日统一。每次完全意义上的统一,都是中国民族一次伟大复兴。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的红字“关注”我,谢谢!
五虎上将中你觉得谁是被高估的那一个?
马超的综合实力,绝对被高估了!肯定会有人立即提出反驳,不应该是赵云或者黄忠吗?好吧,我们从武力、智力、功劳三各方面综合评定,再对比其余四人,看看马超是否被高估。
马超的武力先说虎痴许褚。濮阳之战,许褚单挑吕布20合,典韦就助攻;虎牢关之战,张飞单挑吕布50合,关羽才出手;对比之下,张飞明显优于许褚。其实,许褚被张飞克制多次,具体如下:新野之战时双方厮杀,许褚“不敢恋战”而走;当阳桥,张飞嚣张,许褚不敢出头;葫芦谷口,许褚纵然凶猛,但是与张辽、徐晃三人围攻张飞,仍然“各自带伤”;阳平关,许褚醉驾被张飞一矛戳个半死,从此退出战场。可以说,许褚遇到张飞,从来没有好果子吃。
下邳之战,许褚与徐晃联合截击,却被关羽(无赤兔)奋力杀退。白马之战,许褚被颜良震慑到“栗然”;延津之战,曹操问谁敢出战文丑,张辽、徐晃一起出击,但许褚又选择了沉默;关羽得到赤兔后,一合斩颜良、三合斩文丑,这种表现,许褚难以望其项背。关公挑袍时,许褚仗着人多势众,曾经说“何不擒之”;但是到了华容道口,许褚刚刚还敢血拼张飞,却在关羽面前哑火了。
穰山之战,许褚单挑赵云,30合战平,但赵云次日搦战时,许褚并未表现出来恶战马超时决一死战的气势,而是选择了坚守不出。夜间伏击战,许褚追击刘备时,遇到赵云,又表现出了“与赵云力战”,看样子并不轻松;此后,李典、于禁加入围攻后,三人合力也没能占到赵云的便宜。长坂坡,赵云势如疯虎,曹洪下山问话,但曹操身边的许褚又选择了沉默;汉水空营计,曹操下令总共,许褚与张郃、徐晃猛冲时,看到赵云岿然不动、银枪反指,竟然跟着曹操一起溃逃。
但是许褚遇到马超后,竟然像打了鸡血一样,生猛无比!战前,马超曾经想要突袭曹操,但是看到许褚“手提钢刀、圆睁怪眼”后,被他的气势所震慑,竟然选择了立即拨马而回。许褚与关羽、张飞、赵云从来未曾厮杀上百合,但是血性骤然后,竟然与马超血拼220合,而且还夹住了马超的枪头,又凭借力气将马超的枪杆折断。整个厮杀过程及结尾表现,许褚固然是略显下风,但可以说与马超的差距微乎其微了。战后,马超却暗自心惊,并且说“吾见恶战者莫如许褚”!与其说马超拉高了许褚的上限,不如说许褚拉低了马超的下限。
总之,关羽、张飞、赵云的巅峰武力,绝对强于马超。
黄忠,以六旬高龄、低劣坐骑和关羽硬刚,单挑150合完全战平,而且受到关羽由衷的赞叹夸奖,并且以神箭扳回一局,这种表现,无愧于五虎之称。黄忠属于愈老弥坚,战长沙时可开两石之弓,在汉中之战时却能奋力之下、接连拽折两条三石之弓。黄忠壮年时期,毫不夸张地讲,应该不亚于巅峰吕布。
还有三个问题,需要补充说明。
1.关于马超的评价。
曹操有过两次评价,一句是“马超不减吕布之勇”,但这句话最大的作用在于激将许褚;另一句是“马儿不死,无死无葬地也”,但这句话只是表明马超为心腹大患。这两句话,并不能作为评判马超武力的直接依据。其实,类似的评价有很多,比如刘备所说的“若斩张郃,胜夏侯渊十倍”,比如程昱所说的“(徐庶之才)十倍于昱”,再比如关羽所说的“此人(张辽)武力不在你我之下”,这些赞誉之词,都是作者罗贯中以高超的手法在烘托气氛,并不是评判武将或者文臣之间能力的硬性参数。
有人可能会反驳,“前表吕布、后表马超”,或者说“金吕布、银马超”,首先这不是演义的说法,其次这种说法也不是评判马超武力的硬性参数。其实,关羽多次被赞誉为“真天神也”,张飞被赞誉为“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如何如何”,赵云被赞誉为“长坂英雄尚在、浑身都是胆”,这些评论,都不亚于“马超不减吕布之勇”!
2.关于张郃。
其实张郃与徐晃的武力极为接近,很难分出高低。颜良20合速败徐晃,曹营诸将栗然;但是马超20合速败张郃,曹营众将毫不畏惧,许褚甚至还叫嚣着“来日必生擒马超”。
有人说,马超20合败张郃,而赵云30合败张郃,因此马超强于赵云,这种说法明显太片面。赵云在穰山夜战时,先于许褚单挑,又与许褚、李典等三人厮杀,然后寻觅了一夜到处找刘备,这种体能损耗是巨大的;但是赵云找到刘备后,一合就袭刺了高览,然后单枪匹马作战,张郃可是带兵厮杀,而赵云却能30合将其杀退。赵云这种表现,至少不低于马超,甚至更强。
3.关于葭萌关之战。
张飞有两个减分项:避其锋芒、折其锐气;摘掉了头盔。马超有一个减分项:心急之下,率先诈败扔铜锤。公平公正地讲,这场最热血精彩的单挑,应该是平分秋色。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重要因素,葭萌关时期,张飞49岁,而马超正值壮年38岁;张飞早已不是巅峰,而马超是妥妥的巅峰。
小结:壮年黄忠,堪称天下第一;老年黄忠,算上神箭的话,优于壮年关羽。关羽、张飞、赵云,均有凭实力问鼎天下第一的不同时期。唯独马超,在巅峰时期,也只是以微弱优势强于许褚,而打平了非巅峰的张飞。马超对于老年黄忠可能略优,但对于巅峰期的关张赵三人,无任何优势!
马超的智力五虎将中,马超的智力最低;智力这一块,其实是马超的硬伤。我们书归简短来说。
关羽,熟读春秋,文化程度应当是五人中最高的。早年刘备每逢出征,都是带着关羽商讨军机大事。关羽在攻拔襄阳、水淹七军时展现出来的能力,毋容置疑,尤其是看到于禁的安营扎寨,就断定了要生擒之,以至于威震华夏。
张飞,最善于用计,他可不是莽汉!以醉酒之计生擒刘岱,以疑兵之计喝退当阳桥曹兵,以诈术生擒严颜,甚至将计就计大败张郃。诸葛亮甚至两次赞赏张飞,说“翼德能用计,乃主公之福也”!
赵云自不必说,是全演义中最睿智的武将,空营计,劝刘备不要伐吴,等等多次表现,都突出了极高的智商和情商。
黄忠,在黄魏争功时展现出了不低于魏延的才能。在连夺三山时,多次诈败并斩杀韩浩、生擒夏侯尚,此后一鼓作气,斩杀夏侯渊。
我们看一下马超的表现。
围攻长安十日后,马超一筹莫展;庞德献计献策,并亲身用命、连夜爬上城楼放火、斩杀守门将领,这才攻克长安。蒲阪津之战,韩遂、庞德意见一致,但马超对形势的判断模棱两可、犹豫不决。其实,马超只是依仗了西凉军的铁骑,他的统帅能力真的很一般,综合能力绝对不如智囊庞德。
曹操使用反间计,其实手段并不高明,马超立即挺枪就刺韩遂;贾诩一封离间信,马超就乖乖地入彀,甚至一剑砍断韩岁的手腕。韩遂是马腾的结拜兄弟,又是马超报仇的得力盟友,但可以这样说,正是马超的无脑,才将韩遂逼反。
此外,马超攻冀城,人家韦康投降了,他还把人家灭门,这种做派,直接激起了关中诸将誓死抵抗的决心,甚至导致自己的妻儿全部被惨杀。马超还被杨阜牵着鼻子走,甚至对他深信不疑,结果就是被杨阜借兵所破,狼狈逃窜。
马超还比较暴戾,有两大污点。其一,在夜间偷袭历城后,竟然屠城;其二,将尹奉、赵昂全家灭门,还亲手拔剑杀死了姜叙家82岁的老母亲。
再看一下庞德的评价。庞德曾经救过马超的性命,但马超并没有善待庞德,而是将他扔给了汉中张鲁。庞德在曹操面前说,“故主马超,有勇无谋,与之旧义已绝”;关羽劝降时,说“汝故主马超”如何如何,庞德直接破口大骂。
综合来看:马超的武力不足以吕布相提并论,但马超的“有勇无谋”和残暴戾气,却足可与吕布前后呼应。
马超的功劳这一条更明显了。关羽、张飞,跟随草根刘备干革命,出生入死,立下功劳无数。关羽,保全了甘糜二夫人,等于保全了阿斗;还夺取长沙,间接收降了黄忠、魏延。张飞,入川之战义释严颜,轻松时攻破54城;巴西之战,歼灭张郃的三万人马。赵云,多次救刘备性命,两次救阿斗,还在汉水、街亭之败、凤鸣山等战役中立下奇功。黄忠自不必说,仅凭斩杀夏侯渊、助力刘备进位为汉中王,即可傲视其余四虎。
反观马超,对于蜀汉集团,并没有什么惊天大功。马超之所以被封为五虎,也只是出身问题,以及西凉军的影响力,以及对于羌族的震慑力。
备注:上述分析,均取材于《三国演义》。
如果是历史上的马超,人品更差,演义实在把他美化太多了!至于武力,关羽斩颜良,张飞据水断桥、大败张郃,赵云长坂坡、截江夺斗、汉水之战,黄忠跟随刘备斩杀夏侯渊,都是史料记载;而马超确实被许褚吓退,还差点被阎行刺死!
结语:通过综合分析马超的武力、智力、功劳,我们不难发现,马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强大。马超的武力,在五虎中最对排名第四;马超的智力,在五虎中垫底,甚至不值一提;马超对于蜀汉的功劳,也远不及其余四人。整体来说,五虎将之中,马超真的被高估了!三国时期最堪称搅屎棍的人是谁?
说起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估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毕竟根据三国为背景创作的《三国演义》已经可以说家喻户晓了。熟读三国我们会发现当时有很多人可以称得上是搅屎棍一般的存在,要不是没有他们或许三国就不会一直战乱不断。
要说三国时期最堪称“搅屎棍”的人是谁,还真不好说谁是第一,只能说几个人都有争夺最堪称“搅屎棍”的实力。首先我们要知道何为搅屎棍,搅屎棍刚开始只是一个用具,后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搬弄是非,喜欢兴风作浪,到处臭搅和,好事搅成坏事的人,也就是形容把事情搞的更糟更臭。要说三国时期的这样的人就有很多了,比如张角、何进、吕布和贾诩等等。
本来东汉末年虽然说税赋严重,朝廷又是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可这些专权之人无一不在抵抗那些外族入侵。可是张角却揭竿而起,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致使局势动荡。没有张角的黄巾起义,也就没有后来的群雄割据,自然也就没有后来的三足鼎立,可以说三国战乱多年全是拜张角所赐。
何进想必大家也是知道的,其乃是外戚大臣,后来因为不听取陈琳和曹操劝谏,引董卓入京并联合袁绍诛杀宦官,可是自己却被宦官诛杀,董卓趁机引兵进京把持朝政祸乱朝纲。说到底三国之乱何进也有脱不了的干系,十足一个搅屎棍的存在。吕布除了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美名外,还有一个被人成为笑谈的称呼那就是三姓家奴,本来丁原可以把持朝政被吕布给搅和致使丁原被其诛杀,然后董卓把持朝政,吕布又因为一些琐事把董卓诛杀,王允也是因为有吕布这样的上将自大起来,最后落了个身死的下场,吕布可是接连三番搅和了多人的好事。
贾诩被我们称作第一毒士比起汉初的陈平不遑多让,其也是一个十足的搅屎棍本来吕布诛杀董卓,朝廷算是重新回到了王允这些汉臣手中,不管王允心境如何,总之朝廷相对来说比董卓在时要稳定一些。董卓死后其手下大将李傕郭汜没有了目标都准备解散军队回家种田了,可贾诩一言让李傕郭汜带兵攻入京城,致使曹操袁绍等多位诸侯可以名正言顺的起兵,群雄顺势而起,可以说贾诩的一句话让天下大乱了起来。
除了他们还有很多搅屎棍的存在,比如仁义无双的刘备,四世三公的袁术袁绍,诸葛亮也算其一。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以上几人都是搅屎棍的存在,要不是他们天下不会如此大乱,也不会战乱不断更不会出现后来的三足鼎立。几人之中要说谁是第一,个人认为只能说吕布为其中的佼佼者。
曹操为什么不先灭了刘备?
这是放长线钓大鱼。
曹操没及时灭了刘备,最后让刘备成了他统一道路上的心腹大患,这确实是曹操的一大失误。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有一段时间的膨胀,也很正常。
在曹操看来,刘备如丧家之犬,逃到江夏仅一郡之地,随时都可以收拾。作为一个战略家不能仅为眼前的事情考虑。灭掉刘备后,曹操主要的敌人就只剩下了益州的刘璋和江东的孙权。(汉中、辽东、交止不足为惧)
这两处地方相对来说都比较难打,打益州山路难行,打江东需要舟楫水军。而此时曹操刚刚接收了刘表的八万水军,全建制,打江东正合适。
所以谋划孙权成了曹操的下一步作战目标,如果能利用一下快要灭亡的刘备震慑一下孙权,榨取一下刘备的剩余价值那就再好不过了。所以他不急着灭刘备,而是以剿灭刘备为理由,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这封信的大意就是展示拳头,恐吓孙权。最好是孙权看到信能够乖乖的投降,省去许多的麻烦。就算不能招降孙权,也能通过实力的展示(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让孙权内部产生分歧。
这封信最初还是产生了效果的,孙权内部果然分成了主战和主降两派,争吵不休。孙权本人也犹豫不决,一直不敢表态(干好了,仍割据江东;干不好,小命玩完)。好在最后在鲁肃和周瑜等人分析和劝说下,孙权下定了决心。
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
主公因见操檄文,言水陆大军百万,故怀疑惧,不复料其虚实。今以实较之: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
曹操给孙权写信,如果能吓住孙权,让他选择投降,那是最好的结果。如果孙权不识时务选择战斗,那曹操就有了一个讨伐孙权的借口。
当然孙权可能还会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犹犹豫豫,不降也不战,关闭门户。这时候被曹操放掉的刘备就有了作用,他仍不灭刘备,把刘备往孙权的地盘上赶,曹操大军迅速跟上。孙权如果阻拦曹军,那就是和刘备是一伙的,打你没商量。如果不阻拦,曹军就可以借着剿灭刘备,趁机占据孙权州郡,逐步蚕食。
曹操的想法固然不错,但是他低估了孙权和周瑜。再加上他的运气也不大好,军中爆发瘟疫,错失了这次占据江东的机会,使得刘备获得喘息,并借机迅速崛起,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也彻底断绝了曹操在有生之年一统全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