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苔原不太远,北极除了北极熊还有什么动物?
首先是哺乳动物
北极除了北极熊外还有北极狼,这是灰狼的一个亚种,和其他灰狼不同,他们的毛色是雪白的,可以和冰雪融为一体。和其他狼一样,是群居动物,也是采取长途奔袭追赶猎物最终通过团队协作+消耗方式杀手猎物。喜欢吃驯鹿、麝牛、雪兔,也偶尔吃海豹、海狮。
同时还有北极狐,一种比较娇小的狐狸,他们会根据季节换色,夏季灰黑色,冬季则变成雪白色,这是为了融入苔原和冰原,不过也有黑色的个体。喜欢吃旅鼠、鸟蛋和鱼,甚至也会吃吃浆果和苔藓充饥。在食物短缺的时候经常受到来自南方的同类赤狐的威胁,因为赤狐在食物短缺时候会常常杀死吃掉北极狐。
麝牛,是一种北极的吃草动物,虽然名字带牛,但却只是一种羊,身体比较敦实,角也比较宽大,也许因为这样的特征才会被叫“牛”吧?这种东西比较耐寒,脂肪层厚,长着长长的毛。
驯鹿,也是北极地区的鹿,种群特别庞大,体型是鹿科动物里仅次于驼鹿的,角也特别长也很漂亮,不过华而不实对捕食者基本没用,一种速度与耐力都不错的跑步选手。经常被爱斯基摩人猎杀,当然爱斯基摩人也会驯化他们来运输和食用。
旅鼠,相信大家也听说过他们超强的繁殖力,这种东西繁殖力确实可怕,不过为了种群而自杀这是一种空穴来风的谣言了。只不过是迁徙遇到大海跳下去而已,因为他们本身就会游泳。
再来说说海里的哺乳1.鲸类。皮肤颜色冰清玉洁的白鲸和嘴巴伸出长到夸张的门牙的一角鲸是北极特色物种。 他们是一个科的,都喜欢吃鱼、虾、蟹、蚌、鱿,但是都不算大,甚至还会被北极熊捕杀。抹香鲸是最大的齿鲸,头部脂肪厚用来保护脑袋从而可以撞击,喜欢吃鱼和乌贼。弓头鲸也是北极的鲸,是一种大嘴巴的须鲸,因为下颚呈弓状而得名,属于滤食者。
2.鳍脚类。表情包那种很萌的竖琴海豹就是北极的,这种海豹小时通体白色长达后就有黑色的斑点。而北极也有与他们样子相似的斑海豹。此外还有长着大象鼻子的北象海豹,这是食肉目最大的成员。还有长胡子的髯海豹、头上长有肉球繁殖期间会鼓吹气囊的冠海豹以及灰海豹。北极也有海象这种当今犬齿最长的动物。此外最大的海狮北海狮。
我们再来说说鸟类雪鸮,一种生活在雪地里的猫头鹰,通体白色,身上长有黑色与褐色的斑点,让他们可以与周围的冻土冰原融为一体。与常见的猫头鹰不同,雪鸮喜欢白天活动,捕食雪兔、旅鼠,甚至吃其他鸟。
北极海鹦,虽说是鹦,但与鹦鹉无关,鲜艳多彩的嘴巴是其特征,身体比较圆,脚上有蹼,说明其擅长游泳,喜欢吃鱼,繁殖时候在岛屿上的悬崖缝隙里筑巢。
长尾贼鸥,特征就是尾巴长,翅膀比较长而且窄,飞行速度快,而且特别擅长远洋迁。冬季时候会南迁到赤道过冬,夏季时候才回北极。虽然也会做从其他海鸟嘴里抢食的事,但是也会经常自己捕猎旅鼠、小鱼、乌贼。
雷鸟。属于松鸡科的一员,尽管可以飞,但是不能飞太远,但是擅长奔跑。这是一种素食鸟类,喜欢吃植物的嫩芽、嫩叶、草籽、苔藓,偶尔也会吃虫子。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苔原、针叶林或者灌木里。也会随着季节换毛色。
雪雁。在北半温带与寒带之间分布,在北美地区特别常见,在北极也可以偶尔见到,擅长游泳与飞行。一般生活在苔原,喜欢在湿地附近做巢,以植物根茎与种子为食。
红喉潜鸭。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在北极圈的苔原生活。一种擅长捕鱼的鸟类,细长尖锐的尾巴可以帮助他们撕碎鱼类。比较擅长游泳与潜水,飞行能力也很强,冬季常常飞到中低纬度地区过冬。但是陆地行动笨拙。
此外还有漂泊信天翁、皇家信天翁、赤颈鸭、鹊鸭、短颈小野鸭、长尾鸭等。
最后说说鱼类格陵兰鲨是比较著名的鲨鱼,体型比大白鲨还大,而且发育比较缓慢,因此寿命长能活到300岁(可以活着见证一个朝代的建立与灭亡)。不过性情比较温顺,就只喜欢吃小鱼。
此外还有北极鳕鱼、细柳鱼、鲱鱼、灰鳟鱼、白北鲑、胡瓜鱼、红点鲑、格陵兰庸鲽、马舌鲽、北方平鲉、茴鱼。
把北极熊送到南极会发生什么?
把北极熊送到南极会发生什么?
在过去的100年前,全球平均气温平均升高了0.7摄氏度,而在两极和高山地区甚至升高的幅度达到1.8摄氏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消融速度逐渐加快,全球海平面也逐渐上升,平均每年达到1.5毫米。在这种气候变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北极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有时在网上看到消瘦的北极熊可怜巴巴地站在消融浮动的冰块上,正是它们很多个体面临严峻形势的写照。那么,如果将北极熊运送到气温更低的南极,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南极和北极的区别南极和北极虽然分别处在地球自转轴的南、北两个端点,但是由于地形地貌、海洋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它们在气候条件、风力大小、栖息生物等多方面的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理位置方面。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具体包括北极区内的北冰洋、陆地海岸带以及诸多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总面积在2100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中陆地面积800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是海洋。
而我们通常说的南极,则主要指的是南极大陆以及围绕南极大陆的陆缘冰、岛屿所组成,总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中陆地面积1240万平方公里,可见主体部分是陆地。
二是地形地貌方面。南极是一个被海洋围绕起来的大陆,大陆表面覆盖着全球最厚的冰盖,其平均深度达2350米,最厚处甚至能达到400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这里储存着全球90%的淡水资源。而北极是一个被大陆围起来的海洋盆地,冰川的分布面积要比南极小得多,而且厚度也不大,平均只有2-4米。
三是平均温度方面。由于南极绝大部分土地都被冰雪所覆盖,冰层也非常厚,因此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非常高,而且陆地对热量的吸收快、释放也快,因此造成南极大陆的温度非常低,中心区域年平均温度低至零下56摄氏度,创造的最低温度可低到零下88摄氏度,大陆整体年平均气温也在零下25摄氏度左右,绝对称得上世界的“冷极”。
而北极较薄的冰层下面就是海水,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能够有效地吸收太阳辐射,贮热能力较强,所以北极的平均温度要比南极高出许多,而且越往中心去温度反倒有可能升高。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在每年的7、8两月北极的平均温度甚至能达到零下8摄氏度,要比南极“温暖”得多。
四是风力方面。南极地区由于气温极低,空气遇冷下沉,所形成的极地高压,要比地球上其它区域的高压强出很多。同时,整个南极大陆的地势比较平坦,而且冰雪表面非常光滑,空气在流动时所受的地面摩擦很小,所以风力非常大,常年平均风力达到每秒18米左右,是世界上的“风极”。
北极虽然温度也较低,但由于海水比热容较大的原因,冬季极地中心的温度甚至比周围的陆地还要高,所以极地高压与周围大气的气压差不是特别明显。再加上周围陆地地势较高的缘故,北极区域是处在一个“四面围住”的相对封闭状态,风力远没有南极的大。
北极熊的生活习性北极熊是一种只有在北极地区才能看到的动物,主要的栖息区域为北冰洋周围的浮冰、岛屿以及与北冰洋相接的大陆海岸线附近,有监测记录显示其最靠南的活动区域为加拿大的詹姆斯湾浮冰上,最北的区域为北纬88度的北极点附近。北极熊的主要生活习性有:
一是耐冷不耐热。北极熊拥有很厚的皮毛和脂肪层,而且肤色为黑色,毛发中空且油性,这种结构可以使它们能够非常有效地吸收和保持热量。但是,一但环境温度升高,它们这种吸热和保温的身体结构,反而成为劣势,失去了有效的降温手段,所以北极熊一旦离开低温环境,自主活动来到温带、或者被带到其它地区的动物园内,就会出现脂肪减少、毛发脱落、精神萎靡等问题。
二是游泳能力较强。北极熊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休息的“静止”状态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减少能量的消耗,为维持体温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静止不动的时间之外,它们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行走和游泳,目的就是为了寻找食物。其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近海的陆地以及漂浮的浮冰之上,这里既是捕猎对象经常出没的区域,同时也为北极熊在静止与活动的转换上提供灵活的条件。
三是属于典型的肉食主义者。北极熊一生所进食的食物中,高达99%左右的都是肉类,而且最喜欢捕食海豹,而北极地区生活着多种类型的海豹,比如环斑海豹、髯海豹、鞍纹海豹、冠海豹、灰海豹等,除此之外,在北极地区生活的海象、海鸟、鱼类、小鲸鱼和其它一些极地哺乳动物等,也是北极熊时常抓捕的对象。在捕猎时,主要的手段就是趁着这些动物在浮冰或者靠近浮冰活动、休息时,以极强的爆发力冲上去将其制服。
将北极熊运送到南极会发生什么北极熊对严寒,虽然有极强的耐受力,但是在温度非常低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都会选择冬眠。如果将北极熊运送到南极大陆的腹地,由于这里常年气温都要低于零下40摄氏度,远高于北极的平均温度,所以北极熊冬眠的时间会大大延长,再加上南极大陆腹地环境条件非常恶劣,生物量非常少,北极熊的能量补给绝对会是个大问题。所以,如果将北极熊运到南极大陆的中心区域,北极熊将无法生存。
所以,最理想的情况是,将北极熊运送到南极大陆靠近海洋的大陆边缘区域。这里虽然年均气温也要比北极低一些,但是对于北极熊来说没有什么问题,而且这样的区域,在每年的夏季也会因气温的升高,随着边缘冰盖的消融,出现许多浮冰,这样就会北极熊的捕食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从南极的食物来源上看,这里也有北极熊最爱吃的海豹,品种不比北极少,比如豹海豹、威德尔海豹、罗斯海豹、食蟹海豹、象海豹等,除此之外,还有海狮、海狗等体型较大的动物以及企鹅、南极贼鸥等鸟类,这些都可以在北极熊饥饿时提供充沛的食物来源。所以,在短期时间看,如果北极熊被送往的地点,处在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带,生存下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运送的北极熊数量太多,从长远看,对南极的生态系统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和灾难,到头来北极熊也将受到牵连。
有没有好的旅行地推荐?
青岛是座临山濒海的城市,美丽而又浪漫,这里有啤酒、有海鲜,也有无限的精彩故事!
穿行在老城区中,无论是白天还是傍晚,随处可见婚纱、写真的拍摄,随时提醒着我们青岛人民爱美的特质。
青岛古来便是重要港口和战略要地,民国以来更是备受政府重视,众多名流政要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老城区内的名人故居可谓星罗棋布。
在青岛,随便走进一座宅子,或许就能邂逅一段故事
大学路
网红首选拍照地
青岛的大学路是青岛历史上第一条现代化的道路,被称为“第一路”
在大学路东侧的一段红墙,成为了年轻人拍照的网红墙。
大学路的路牌也是年轻人到青岛必打卡的地方之一。
在这条风景街的中段西侧的一条岔路里,有一所安静而又特别的建筑,这里曾是老舍在青岛的居住地。
老舍故居
文艺聚集地
去往青岛老舍故居,这里是老舍先生创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地方,也是国内首个以一部文学作品命名的博物馆,是喜欢写作的青年们热衷来访的地方。
但最为美妙的是这周围的老城氛围,这里像极了北京的南锣鼓巷,青岛的老城区被成功的改造成了一处时尚的人文景观。
八大关
玩出欧洲范
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也是每一位前来赏景的游客必来的地方。
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汇泉角景区北部。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最初只有有八条马路(现已增到十条),是以中国古代长城著名关隘命名的。此处是著名的别墅区,在当地人称“万国建筑博物馆”。
八大关四季皆有特色,春天赏韶关路的盛开碧桃,夏天看正阳关路怒放的紫薇,秋天则要来看居庸关路金黄的银杏。
八大关也是青岛人最喜欢的地方,酷爱它的质朴、天然,毫无雕琢的痕迹。东方瑞士青岛这颗黄海夜明珠将永远存留这一小片安静。
啤酒博物馆
醉美享受
啤酒博物馆是青岛啤酒场的原址,里面会介绍青岛啤酒的百年历史,还有啤酒酿造工艺以及制作过程,门票包含两杯啤酒和一包花生米。
博物馆从世界啤酒的起源一直讲到青岛啤酒的今天,内容详细,不仅图文并茂而且有很多老物件,有助于全面了解啤酒的历史。
栈桥
一起来喂海鸥呀
青岛栈桥位于游人如织的青岛中山路南端,桥身从海岸探入如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
桥身供游人参观并在此停靠旅游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岛,这里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
栈桥是来到青岛必打卡地标。每到了青岛的旅游旺季,栈道都会给你实力演绎什么叫“下饺子”,建议大家避开人多的时候去。
五四广场
最美灯光秀
五四广场有一个地标性雕塑,叫做“五月的风”,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发源地而建的,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炬。
每到重要节日,五四广场上就会亮起灯光秀,这里的灯光秀可是排名全国前5的哦!
老舍先生说: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的放在那黄色的地图上面。
手里恰好有一把一米五长的大砍刀?
手拿1.5米长的大砍刀野外遇到狼,谁会赢?这个问题乍一看属于一边倒,毕竟1.5米的大砍刀可不是吃素的,这一刀下去就是头牛,不死也得重伤,更不用说是狼了。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并不这么认为,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野外遇到狼的情况狼是现存最大的犬科动物,尤其是马更些狼(密歇根苔原狼)更是现存最大的灰狼亚种,其成年个体平均体重高达45公斤左右,目前科考最大个体体重达到了79.8公斤。当然,在我国的野外是不可能遇到马更些狼的,在我国野生的狼一共有两种:藏狼和欧亚狼。其中藏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狼,它们曾经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但是目前仅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有分布,属于濒危物种,成年后藏狼的平均体重在25公斤左右。
欧亚狼又称普通狼,它是曾经欧亚大陆上最常见的灰狼亚种,也是曾经数量最多的灰狼亚种之一。不过,在““人狼冲突”中,它们首当其冲地被大面积的捕杀,目前在我国只有黑龙江,内蒙古,西藏,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有分布的体型与马更些狼有一拼,平均体重在40公斤左右,目前科考(俄罗斯)最大的个体体重为72公斤。虽然欧亚狼属于“无危物种”,但是从分布范围以及数量上看已经大不如从前。
因此,狼虽然是欧亚大陆上最常见的食肉动物之一,但是与狼野外相遇只会发生在小范围的地区。
狼遇到人的反应无论是藏狼还是欧亚狼,它们都是典型的群居动物,有着高度的社会性,这使得人一旦遇到狼,就不会只有一只,而是一个狼群,而且如果只是遇到一只狼,那么这只狼也很有可能是狼群的“探子”,只要我们看到了这只狼,证明狼群离人已经不远了,它们只需要通过狼嚎就能将同伴召唤过来。
当然,狼虽然是群居动物,但是也有出现孤狼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孤狼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年轻的灰狼脱离了原族群,至于原因是待在族群中没有繁殖的机会,只有自己闯荡建立族群成为头狼,才有繁殖的权利;第二种是短期的分离,狼群在每年食物丰度达到最高时,会形成大量的孤狼,这是因为食物充盈时,不太需要团队协作。当然,这种孤狼身份会随着食物丰度的降低而减少。(白俄罗斯森林中,猞猁杀狼主要就是靠着食物丰度最高,狼多为孤狼时,下图为猞猁阻击孤狼)
因此,在狼不同状态下,它们遇到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在狼群遇到人时,它们多半会对人有敌意,而且考虑到己方的实力占优,可能会发动攻击;在年轻孤狼遇到人时,多半会逃走,毕竟人在狼眼中才属于猛兽级别的(一方面是人直立行走,一方面是长期人们对狼的猎杀);在食物丰度较高时期形成的孤狼对人通常是没有敌意的,因为一方面它们在这个时期偏游猎,一方面食物有保障。
所以,人遇到狼时,除了狼群会对人有威胁外,孤狼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的,而且狼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它们在发动攻击前会衡量敌我差距。因此一般情况下,狼与拿着1.5米大砍刀的人搏斗的场面,只存在于假设之中。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患有狂犬病的狼,这种狼通常会自己或被动离开狼群,这种狼见到人是必然会攻击的。早在20世纪中期,法国历史学家Jean-Marc Moriceau曾经统计过从14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间,法国被狼袭击人的记录,发现在7600起狼杀死人的记录中,有4600起是患有狂犬病的孤狼导致的。因此,如果人遇到了患有狂犬病的狼,拿着1.5米长大砍刀的人与狼搏斗的画面就会变为现实。
拿着1.5米大砍刀的人与狼搏斗,谁能赢?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说,第一种情况就是健康的狼:
1.5米的大砍刀在手,人能单挑大多数的动物,因为再凶猛的动物,其防御也不至于抵抗住大砍刀的砍击。况且人的对手是体重平均只有25-40公斤的狼,无论是从武器还是体型上看,都是人有优势。但是,如果抛开其他因素,狼真的敢与拿着1.5米大砍刀的人搏斗的话,输的一方极有可能是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笔者小时候家里有把砍柴刀,这把刀也就一米左右,当时上小学的我双手握住仅仅是能挥一下,如果是1.5米的大砍刀,推测至少要有5斤以上。因此,我们要考虑砍刀重量对人的耐力需求。
其次,人在与狼搏斗时,大砍刀几乎是离地的,因为这样才能有效地防御和挥砍,但是每一次的挥砍都会消耗人的体力,包括提着这把刀也需要体力。
第三,狼在面对拿着砍刀的人时,它不会笨到自己往砍刀上撞,相反的,它会利用自己耐力、灵活性的优势不断地消耗着人的体力。一头成年的狼在追逐猎物时可以一气跑10-20公里,这就是说人拿着大砍刀的体力消耗要大于狼佯装攻击人所消耗的体力,这样人虽然拿着大砍刀,但是挥砍砍不到,追也追不上,跑也跑不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会随着体力的逐渐消耗,最终变得“提不动刀”了,结果显然易见:人被耗死。
第二种情况是患有狂犬病的狼
这种情况下,狼已经没有的思考,它们的行为通常都不受控制了,变得极具攻击性,此时它们遇到人会主动地扑上去,在人体力没有消耗且拿着大砍刀的情况下,一刀下去狼不死也得残,因为大砍刀的砍击是深入骨头的,这种伤害会让狼失去攻击的能力。
总结人之所以能够站在如今食物链最顶端的位置就是懂得用自己的智商去弥补一些不足,在这些不足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个体战斗力的不足,所以人从演化开始就选择了群居、用工具等方法来对付野兽。虽然人拿着1.5米长的大砍刀非常的唬人,但是过长、过重的工具对人来说很可能会变成累赘,被狼抓住弱点,所以,我认为人拿着1.5米长的大砍刀与狼搏斗,最终的结果极有可能是人被狼“磨死”。
当然,如果遇到没有了“思维”的患有狂犬病的狼,它会自己来找死,这时,当然是理智的人胜。
世界上哪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最好?
地理位置好坏评价标准可以简单的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条件,另一个是地缘政治。自然条件对人类友好,地缘政治简单的国家就可以称为地理位置好。其中自然条件的权重要大大高于地缘政治。
先来说说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地形地貌,二是气候条件,三是自然资源(可以细化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两种)。
世界人口80%生活在北纬20度和60度之间;同时80%生活在海拔500米以下。也就是气候湿润的亚热带,温带海拔较低的平原丘陵人口密度最大。哪个国家这样地方面积更大,气候更好则地理条件更好。
排在前五位的是,美国、中国、巴西、印度和阿根廷。这些国家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域广阔,对人口承载力大。
矿产资源的重要性要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但也非常重要,矿产资源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源矿产,另一类是其它矿产。加上这一条,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凭借辽阔的土地面积和丰富的资源可以排在前五国之后。
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矿产资源无疑是地理位置好坏的关键,生物资源跟地理位置有啥关系呢?在当今世界不那么重要,随着运输工具的变化,生物漂洋过海非常容易。但在古代不是这样的,一个地区生物资源对地区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上边说的排名前五的国家,有三个在美洲,而在古代,美洲文明相对亚欧大陆不值一提。主要是生物资源限制了美洲的发展,人类能利用的生物资源太弱了,比如没有原生的可驯化的大型牲畜就直接限制了美洲人类改造自然地水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利用这个给大家提个醒,地理位置好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转化的。假设气候大幅度变暖,全球温度升高5℃,温带北移,亚热带变得干旱,那么亚寒带平原广阔的俄罗斯、加拿大就可能取代现在美国、中国地位。
说了一大堆,难道现代文明起源的欧洲西部地理条件不行么?
西欧地区虽然没有前五大国家那么好,但也很不错,如果西欧地区是一个整体,其应该排在俄罗斯之前或者至少和俄罗斯并列。但那里国家太多,单独拿出来任何一个体量都太小,没有量再好的质也是白费。如果非要挑出一个了,那肯定要算是面积最大,平原较多的法国。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使得欧洲国家不能入选。那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大项——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越简单越好,比如孤悬于大洋的新西兰。
美国这方面也是得天独厚,北边虽有大国,但加拿大大部分地区高寒,人口承载量低,加上和美国文化近似,没有历史积怨,纯属后花园。南部只有墨西哥和小型海上邻国,地缘政治很简单。
欧洲则要混乱多了,分分合合几千年。中国也要差很多,周围强邻环伺并且历史上多有恩怨。
综合以上各个因素,今日世界美国地理位置最佳。美国本土地处亚热带温带,降水充足,平原广阔,沙漠、隔壁、高寒山地等不适合人类生存土地面积占比很小,有效国土面积世界第一。这里矿产丰富,能源自给,大宗矿产几乎都不需要进口。同时美国地缘政治简单,并且周围邻居弱小对美国基本没有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