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兵书蚂蚁庄园,灭绝师太临终说的话又有哪些含义?
原因非常简单,郭靖和黄蓉战死的时候,杨过和小龙女的孩子只有十三四岁,如果他们要拼死救郭靖和黄蓉的话,就会让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变成孤儿,所以杨过注定不能像郭靖夫妇那样轻易牺牲掉自己的生命。
更重要的是,当时郭靖和黄蓉把倚天屠龙计划告诉了杨过,要他以及世世代代监督好这个计划,保证这个计划顺利完成。同时他们还把丐帮交给了杨过,要他以后好好地照看丐帮,让丐帮存活下来,以期来日时机成熟揭竿而起,再图大业。
在《神雕侠侣》结尾的时候,杨过与小龙女重逢之后,赶回襄阳城救了被架在火堆上烧的郭襄,又在襄阳城大战中用一块石头击杀了蒙古皇帝蒙哥汗,逼得蒙古军队退兵,暂且解了襄阳城之危。
杨过与小龙女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所以便在第三次华山论剑之后告别众人,回到古墓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郭靖和黄蓉则回到襄阳城像以前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城,直到襄阳城破,双双战死。
早在《神雕侠侣》中,在回答杨过提出的襄阳城是否守得住这个问题的时候,郭靖就说过自己经常和黄蓉讨论到这个问题,但是每次“谈到后来,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可见郭靖和黄蓉早已把守城当作自己的使命来执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因此,当蒙古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郭靖和黄蓉必然凶多吉少。
郭杨两家世代相交,郭靖一直把杨过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关心和疼爱;杨过在精神上也早已经把郭靖当作自己的父亲来尊敬与爱戴。所以,无论从郭靖与杨过之间深厚的“父子情”来讲,还是从杨过位列“新五绝”之一的武林地位和武功来讲,这个时候他都应该到襄阳城去助郭靖一臂之力。
更重要的是,杨过虽然生性叛逆,却郭靖一样亦是有一颗为国为民的侠义之心。所以,当郭靖和黄蓉面临危急时刻的时候,他必然不能坐视不管。而且以他的性子,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自然也不会在大敌压境之际,心无旁骛地待在古墓中与小龙女“岁月静好”,对外面的山河破碎,百姓生灵涂炭不闻不问。
但是他如果像郭靖、黄蓉一样战死了,以小龙女的性格,自然不会独活,而是追随他而去。这要放在以前,对他们来说,自然无足轻重,倒是成全了他们生死相随的爱情,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还要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来。
历史上蒙哥汗死于1259年,襄阳城破于1273年。也就是说,从杨过和小龙女重逢到襄阳城破只过去了十四年。假使他们当年一回到古墓就生孩子,到襄阳城破的时候,两人的孩子顶多也就十三四岁,说不定年龄更小。
在《神雕侠侣》的开头,杨过差不多就是这个年纪。我们都知道,当时杨过过得都叫什么日子。由于从小父母双亡,他小小年纪便孤苦无依,只能过着偷鸡摸狗的流浪生活,受尽世人的白眼与欺凌,几乎感受不到他人的关心与爱护。
小龙女从小生活在古墓里,从小陪伴她长大的只有师父、李莫愁和孙婆婆等人,身边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了。而且在遇到杨过之后,他更是历尽了坎坷与磨难,经历了多次艰险才与杨过有情人终成眷属。
要是他们死了,他们的孩子就会变成孤儿,要么像杨过一样,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护与照料,遭到他人的欺凌;要么像小龙女一样,一个人守着黑洞洞的古墓长大,无人陪伴,小小年纪忍受着无边无际的孤独与寂寞。
杨过和小龙女绝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更不想自己的孩子将自己早年遭过的罪再经历一遍。郭靖和黄蓉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的三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都有能力照顾自己了。
因此,在襄阳城破之际,杨过无法像郭靖和黄蓉那样牺牲掉自己的生命。他和小龙女要活得好好得,精心地照料自己地孩子长大,教他武功,让他慢慢地变得强大起来,在江湖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然后在大限将至的时候,一起躺在石棺中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杨过参与了倚天屠龙计划,帮助丐帮从襄阳城逃出去,并且将这个使命给传承了下去襄阳城破的时候,杨过虽然没有像郭靖夫妇那样战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袖手旁观,毫无作为。
在真实的历史中,襄阳大战是蒙古灭掉南宋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宋元王朝更迭过程中关键的一战。对于南宋来说,整个战况非常惨烈,襄阳城破之前被整整围困了六年。若是将其代入金庸宇宙,必然是郭靖、黄蓉在城内缺乏粮草,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
在这之前,郭靖和黄蓉几十年如一日守城的壮举早已在江湖上被人争相传颂。现在战况这样惨烈,恐怕更是成了全天下瞩目的焦点。杨过即便再不问世事,恐怕也是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情。
他听到郭靖夫妇被围困在襄阳城之后,必然会赶过去助他们一臂之力,并且劝说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能够逃走。但是郭靖夫妇心意已决,自然不肯听劝,而是说他有更重要的事情交待给杨过去办。
在《倚天屠龙记》中,灭绝师太临终前将掌门之位传给周芷若的时候,说当年黄蓉眼见元兵势大,知道大宋江山不保,于是就将杨过送给郭襄的玄铁重剑铸成屠龙宝刀;将杨过的君子剑和小龙女的淑女剑熔合在一块儿铸成倚天剑。
接着又将隐藏《武穆遗书》和《九阴真经》的地图刻在两个玄铁片上,然后藏在这一刀一剑当中。刀剑铸好了以后,郭靖和黄蓉就把屠龙刀传给了郭破虏,把倚天剑传给了郭襄。等将来时机成熟之际,再将这一刀一剑互砍,取出藏宝图,拿到武功秘笈和兵书,用来抵抗元朝的残暴统治。
但是这个计划光靠郭破奴和郭襄是难以完成的,郭靖和黄蓉见杨过来了,心中大喜,便把这个计划告诉了他。或者是郭靖和黄蓉在实行这个计划的过程中,杨过可能直接参与了进来。他们要杨过甚至后代时刻关注和监督着这个计划顺利地进行,甚至在必要的时刻站出来主持公道。
郭靖和黄蓉虽然誓死与襄阳城共存亡,但是他们不愿别人跟着自己白白牺牲。丐帮一直跟着他们在襄阳城中守城,现在由于蒙古军队兵临城下,丐帮的主力也被围困在城中。
他们觉得不能让丐帮的弟兄白白跟着自己牺牲,必须在城破之前将丐帮的人马转移出去,保存实力,以期将来在必要的时候揭竿而起,加入到推翻元朝统治的战争当中去。
然而仅凭耶律齐的力量是无法将丐帮的人马安全带出襄阳城的,于是郭靖和黄蓉又把丐帮交代给了杨过,让他帮着耶律齐和郭芙带着丐帮逃出襄阳城。如果他们哪一天遭遇不测,杨过也要帮忙照看着丐帮中的兄弟。
于是杨过再一次动用了自己在江湖上的人脉和力量,掩护着丐帮躲过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和围追堵截,把他们转移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等他回来的时候,郭破虏在乱军中战死,屠龙宝刀不知去向,郭靖和黄蓉也双双殉城而死了。
郭靖虽然之前是蒙古的金刀驸马,但由于多年守城,早已经成为蒙古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而如今他与妻子双双殉城而亡,早已经成为蒙古人的眼中钉、肉中刺。现在他和妻子双双殉城而亡,两人的尸身落到蒙古人手里,其下场可想而知。杨过不愿意郭伯父、郭伯母的尸体受辱于是毅然帮他们办理了身后事。
郭靖和黄蓉的牺牲固然悲壮,但活着的人也轻松,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将他们的遗志继承下来。从此之后,除了与小龙女长相厮守之外,他人生中又多了一项使命,就是将倚天屠龙计划传承下去。
杨过回到古墓之后,继续着以前的生活。经过这件事情,他的心中有了更多的感触。于是他一边和小龙女一起抚养着孩子长大,一起将郭靖和黄蓉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倚天屠龙计划告诉了自己的孩子,并要求世世代代都记着这个计划,在必要的时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而杨过的孩子以及其后人也不负杨过所望,一直铭记着这个计划,终于在很多年后,当史火龙的妻子带着女儿史红石,拿着打狗棒来到古墓求救的时候,杨过和小龙女的后代黄衫女出山,在关键时刻揪出杀害史火龙的真凶,拯救了整个丐帮,更是主持了公道,使倚天屠龙计划顺利完成。
刘邦为何留下张良只因算准项羽没有杀心?
刘邦贪财好色,公元前206年,50岁的刘邦率军拿下咸阳,一头扎进了秦朝后宫翻云覆雨。多亏了张良的劝谏,退出咸阳,还军灞上,约法三章,等待项羽的到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刘邦手下左司马曹无伤密告项羽说,刘邦这小子想称王关中,以子婴为相国,金银珠宝全部都拿走了。项羽的亚父范增也忌惮刘邦,添油加醋,项羽大怒,这才摆下了鸿门宴,借宴会之名,杀了刘邦,并决定消灭刘邦的军队。
鸿门宴刘邦逃跑为何留下张良?鸿门宴前项羽和刘邦相互达成了谅解,鸿门宴上刘邦担心项羽及其手下加害,趁着和项羽关系暂时缓和的况下,也没有和项羽打招呼,借故尿遁。(项羽和虞姬剧照)
一、古代宴会礼仪和刘邦的拖延战术。
按照古代的礼仪,刘邦和张良等100多人一起赴宴,不能全部都逃跑,需要有一个人照应。当时宴会的情况是这样的,项羽、项伯面向东而做,是宴会之主席;亚父范增坐北朝南,刘邦坐南朝北,他两个是侧席;而张良做东朝西,是尾席,后来加入的樊哙和张良坐在一起,樊哙没有资格坐在宴席之上的,况且他与项羽内部的人都不熟悉。正式参加宴会的只有刘邦和张良,刘邦跑了,需要张良来打掩护,张良不能跑。(张良剧照)
刘邦将打算敬献给项羽一对玉璧,一对玉斗给范增,这时张良要了过来,等宴会上献给二人,同时可以最大限度阻止项羽对刘邦的进攻。
二、张良和刘邦不是一路人马。
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宰相的儿子,他曾经在博浪沙暗杀秦始皇没有成功,逃跑后一直搜罗人马,积极恢复原来的韩国。在遇到刘邦时自己已经组织了100多号人马,一直跟随刘邦起义军,为他出谋划策。陈胜死后,项梁在山东薛城(山东枣庄薛城)聚义反秦,在会议上,张良举荐韩国国君后裔横阳君成,项梁和张良在下邳之时有旧谊,一口答应下来。张良因此找到韩王成,积极辅佐他恢复韩国的故土,无奈国土几经易手,始终不成气候。
正值此时,刘邦的军队到来,韩王成留守韩国故地,而张良则跟随刘邦进军咸阳,张良是来帮助刘邦的客卿。项羽分封诸王后,张良继续跟随韩王成,而不是跟随刘邦到巴蜀之地。(项伯剧照,鸿门宴真正扭转乾坤的人物)
三、张良和项伯的友谊。
项羽的叔父项伯,年轻时曾经杀了人,在张良的帮助下逃过一劫,当张良跟随刘邦和项梁、项羽会师时,自然对张良礼遇有加。况且张良是韩国宰相的后人,而项梁、项羽是楚国大将项燕的亲属,他们的国家都被秦国所灭,在讨伐秦朝这一点上站队是一致的,并且是相互帮助,依存的关系。
此外,张良所辅佐的韩王成根基薄弱,项羽根本看不在眼里,张良对他没有威胁,范增等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张良留下来,危险程度最低。(范增剧照)
后话。张良估计刘邦脱离危险后才进入宴席主场,赠送项羽一对玉璧,范增一对玉斗。项羽问起刘邦的在哪里时,张良称刘邦害怕项羽的责罚,已经回到军营,项羽又傲娇了一把,更看不起刘邦。而范增却将玉斗用剑击碎,对项羽说: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其实这时范增有点危言耸听了,不过判断是没有错的!
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刘邦每次路过当初魏国的都城大梁,都会专门抽时间去给信陵君扫墓,后来还刻意安排了守陵人;
治学严谨、评价历史人物严格的司马迁,对信陵君魏无忌出乎寻常的高看一眼。他在《史记》为战国四公子各写了一篇列传,对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他都是用XX君这种官方称呼指代;只有对魏无忌,他全文中都恭恭敬敬的称呼“公子”;对于前面三人,司马迁经常毫不客气地批评,但对信陵君无忌却不吝赞誉之辞。
信陵君的独到之处在哪里?与其他战国公子相比,信陵君魏无忌身上的人性光辉、人格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他忠于国家和家族,对待朋友无所保留,对待人才真情实意,在沽名钓誉、以权谋私成风的战国时期,这样的贵族是极其罕有的。
公子,在先秦时期指的是诸侯的庶子,以跟能够继承诸侯之位的世子区别开来。魏无忌,就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弟。
公元前276年,魏无忌被哥哥封为信陵君。此时的魏国日子艰难:秦国的魏冉主政,任用白起大杀四方,魏、韩首当其冲;到了公元前270年,形势更加恶化,范睢被魏国丞相魏齐欺辱后逃向秦国,其后获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并提出了远交近攻、优先解决三晋(韩赵魏)的战略,随后对魏国发起了凶狠的报复。
对于当时的不利局面,“魏王及公子患之”,信陵君为了替兄长分忧,也采取了“养士”的方式。
养士之风盛行于战国时期,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家竞争,各诸侯国的国君、贵族纷纷招揽门客,将众多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收归门下,以求提升国家实力。齐国的孟尝君,是第一个开创“门客数千”壮举的公子。
信陵君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虽然贵为堂堂魏王之弟,但他丝毫没有贵族的架子,为人宽厚仁爱、礼贤下士,那些人才无论才能大小,都得到他谦恭有礼的对待。通过这种方式,他从各国招揽了超过3000名人才,在他们的辅助下,魏国的颓势一度得到了遏止,十余年间各国不敢轻视,而魏安釐王对这个弟弟也颇为依仗。
但人臣的名声、威望过大,向来不是什么好事。有一天,当魏王发现信陵君在赵王身边都安排有眼线时,顿时感到惊恐:原来自己的弟弟对政务的掌控、权术的运用,竟然已经超过了自己,从此心生畏惧,逐渐收回了信陵君手上的权力。
到了公元前258年,秦国挟长平之战的余威,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此时的赵国已经失去了40万最精锐的部队,在秦国虎狼之师的围困下危在旦夕。这是秦昭襄王“远交近攻”战略的关键一步,若赵国彻底倒下,那么本已孱弱的韩、魏更加毫无抵抗之力;而一旦三晋被拿下,秦国一统天下之路将一片坦途。因此,用“唇亡齿寒”来形容此时的魏、赵关系,再也贴切不过。
面对赵国的求救,魏安釐王本已派出了十万救兵,但却被秦王的一番威胁吓得连忙按兵不动。此时,信陵君的姐夫——平原君赵胜派来催促的使者络绎不绝,但无论信陵君如何劝说,魏王仍按兵不动。万般无奈下,他采用门客侯嬴的计策,偷来魏王的兵符,击杀晋鄙、抢夺十万大军的指挥权,随后率领魏军击退秦军、挽救赵国于危亡之中。
紧接着,信陵君把魏军遣回魏国,自己则由于担心魏王的责怪,带着一些门客留在赵国。
到了公元前247年,秦将蒙骜(蒙恬的祖父)率秦军攻打魏国,魏军节节败退、形势危急,魏安釐王情急之下终于想起了信陵君,于是派人前去请其回国。
信陵君归国后,凭借其多年建立起来的威信,迅速召集了燕、赵、韩、楚等各国军队前来救援。在各方的团结打击下,秦军大败而退,甚至被追到了函谷关,遭受了多年罕见的羞辱。而信陵君魏无忌则更是因此威震天下。
然而,在度过危机后,魏王再次对弟弟起了猜忌,而秦国也趁机派人携重金来魏国施展离间计,捏造信陵君觊觎魏王之位的谣言。没多久,信陵君的兵权再次被魏王剥夺。
经此打击后,他彻底心灰意冷,再也没有振奋魏国的雄心壮志,改为日夜饮酒作乐、自暴自弃,四年后便因酒色过度而死。
而在信陵君死后,魏国也失去了能够抵抗秦国的资本。18年后,在秦军不间断的蚕食下,魏国灭亡。
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有以下过人之处:
其一,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
战国时权臣养士之风虽盛,但绝大多数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所在的政权服务,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以“四公子”中的元老——齐国孟尝君为例,他曾毫不掩饰自己养士的动力:出名。而他追求这份名声、威望,根本目的是为了和齐王争夺权力。最终,他在与齐闵王的博弈中失败外逃,其后却不顾自己的身份、悍然配合各国联军伐齐,其行径让人不寒而栗。
而信陵君养士,虽然客观上带来了名声,但他这一举动的目的只是为了振兴魏国,避免在强敌环伺下丢掉祖宗的基业。因此,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他虽两次被魏王排挤,但却从未作任何抵抗,这种“逆来顺受”,在利益至上的战国时期难能可贵。
对于魏无忌最大的争议,也许是他窃符救赵、击杀晋鄙的举动,从表面上看,他公然违抗王命、暗杀魏将、抢夺魏军兵权,行为几乎等同于叛乱。但他的这一过激举动,根本目是为了避免各国被秦军各个击破,反而是最符合魏国利益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战略大局观远远高于魏王。
其二,他对朋友坚守信义,甚至奋不顾身。
平原君赵胜不仅是信陵君的姐夫,也是他的好友。邯郸之战期间,鉴于魏国按兵不动,平原君派使者催促小舅子:“我赵胜之所以与您联姻,就是仰慕您能够急人之危的高义。如今邯郸危在旦夕你们却袖手旁观,纵然您看不起我,难道也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被姐夫这么一激,信陵君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费尽心思劝说魏王出兵,但仍被拒绝。不得已,他只好带着几百个铁杆门客出发,准备前去陪着平原君送死,好在经侯嬴的提醒才想到了窃符救赵这一更加可行的对策。
其三,没有阶级偏见,名副其实的任人以才。
受时代观念及个人意图所限,战国四公子名为“招贤纳士”,实际上大多包藏玄机。
比如孟尝君,他找人是本着追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原则,不仅“鸡鸣狗盗之辈”来者不拒,甚至很多是“有罪亡人”,也就是犯法的逃犯,他的薛邑,基本上成了藏污纳垢、包庇罪犯之所,因此司马迁称他是“奸人之雄”;
春申君黄歇,对门客划分等级,高级门客穿珠带玉,让一些诸侯的使者都自惭形秽。
平原君赵胜,同样门客数千,但他心中已经给当时的人才划分了三六九等。得知信陵君前去酒馆求见人才时,平原君曾经回家嘲笑自己的老婆:“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连赌徒、酒店伙计都愿意交往,看来公子只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
而信陵君魏无忌,则跟上面三位完全不一样,他招揽人才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在意对方的身份,无论贫贱高下,只要真的有才,自己就屈尊结交;二是不依靠重金收买人才,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动对方,讲究“神交”。而他这种真诚的方式,往往能找到有真才实学、且忠心耿耿的人才。
战国时期的很多人才出身寒门,往往从事着低贱的工作。比如为信陵君制订窃符救赵计策的侯嬴,只是个大梁城的看门人,但却凭借才能得到了信陵君的尊重;
信陵君在邯郸的赌档、酒店结交的朱亥、毛公,被平原君发自内心地看不起,但正是这俩人,在信陵君发脾气不愿意救援魏国时,以“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提醒信陵君与魏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使其明白了魏国存亡事大、自己与魏王的个人恩怨事小这一道理。信陵君被一语点醒,毅然回国赴国难。
“仁而下士”,战国四公子中,真正爱才、求贤若渴的,只有信陵君;真正为了国家、家族而养士的,也只有信陵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信陵君一心为国,得以流芳百世;他发自内心的尊重人才,这些人才也以死相报,多次在危难时刻帮他挽救了自己、挽救了魏国。相比之下,孟尝君田文为了私利背叛国家、落得绝后的报应;平原君轻视底层人才,而被近半门客抛弃;春申君玩弄权术,惨遭人头落地、全家抄斩,在这些与自己并称的“公子”的衬托下,信陵君的流芳百世当之无愧。
有没有什么很有感觉的句子?
1、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2、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情深共白头。
3、后海有树的院子 夏代有工的玉 此时此刻的云 二十来岁的你
4、秋天短到没有,你我短到不能回头
5、人最值得高兴的事:父母健全、知己两三、盗不走的爱人,其他都是假象,别太计较。
6、如果有一天, 让你心动的再也感动不了你,让你愤怒的再也激怒不了你,让你悲伤的再也不能让你流泪,你便知道这时光、这生活给了你什么,你为了成长,付出了什么。
7、把脾气拿出来,那就本能;把脾气压下去,那叫本事。
8、人之所以活的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结。
9、20岁前的人生是父母给的,20岁后的人生是自己给的。别把自己的窘境迁怒于别人,我们唯一可以抱怨的,是不够努力的自己。
10、你想的越多,遇到的麻烦就会越多;什么都不想,反倒一点麻烦没有。
11、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12、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13、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14、最大的遗憾不是错过最好的人,而是当你遇见最好的人时候,已经把最好的自己用完了。
15、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风景;伤得最深的,也总是那些最真的感情。
孙子兵法中上兵的是指的什么?
答:
1. 孙子兵法中上兵指的是能够在不战而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将领。
2. 孙子兵法中提到了“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也就是说,能够在不战而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将领才是真正的上兵。
这是因为在战争中,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需要有智慧和谋略。
上兵能够在不浪费资源和人力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战术,取得胜利。
此外,上兵还需要具备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指挥和管理部队,使其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3. 如果想成为一个上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学习军事理论和历史,了解不同战争时期的战术和策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 培养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学会分析形势和制定战略,能够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 提高领导和组织能力,学会有效地指挥和管理部队,使其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 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在战争中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绪左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