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控制台2,起飞时为什么要关闭遮光板?
起飞时关闭遮光板是必要的关闭遮光板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飞行员和机组人员更好地观察驾驶舱内和外部的情况,避免出现任何影响飞行安全的潜在隐患例如,在紧急情况下,关闭遮光板可以让机组人员快速地观察外部情况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此外,关闭遮光板还可以使得飞行员更好地观察飞行仪表和控制台的指示,保证飞机航行的稳定和安全在许多情况下,关闭遮光板也可以有效的减少疲劳感,增强视觉效果,使得乘客有更好的旅行体验
美军实验型203毫米舰炮怎么样?
↑1976年6月29日下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莱蒙特岛以南,标准排水量2850吨的福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赫尔号(USS Hull DD-945)正在慢速航行。和其它同型舰相比,赫尔号舰首的MK42型单管127毫米舰炮被一种新型火炮所取代。这种火炮的炮塔略微显得有些高大,为了收容更长的炮尾,炮塔后部形成了一个突出的部分。这种新型舰炮便是美国海军当时正在进行的“大口径轻型舰炮”(MCLWG)计划的研制成果:MK71型8英寸(203毫米)/55倍径单管舰炮。
↑赫尔号驱逐舰,摄于1975年4月,可见其舰首203mm炮和舰尾127mm炮的大小差异。
↑在1970年初,所有的克利夫兰级和巴尔的摩级巡洋舰都从美国海军中退出现役,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也因日渐老化面临封存。这也就意味着,此时美国海军舰船上的全部的对岸攻击武器就只剩下127mm的MK42单管舰炮了。
而这款舰炮不仅弹丸威力不足,更为致命的是其射程比苏联当时的海岸炮要近,而在那个时候大名鼎鼎的陆攻神器“战斧”巡航导弹尚在襁褓之中。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美苏战争爆发,美军舰艇又需要进行登陆作战或是纵深对陆打击任务的话,就要在敌军海岸炮射程内顶着敌军炮火进行作战。再加之美军在越战后认为需要军舰保留一定的炮战能力,以便在低烈度局部战争中进行对陆火力压制。因此大口径轻型舰炮计划便在1970年代初被提出。
图片摄于1975年9月,赫尔号上的舰员正在清洁203mm炮的炮塔。
↑这是MK42型127mm单管舰炮的草图,也就是上图中安装在赫尔号舰尾的那款127mm炮。由图中可见其炮塔(含炮)长8.1m,座圈直径为约2.82米,炮塔高4.26米(包括炮塔上方突出的火控单元)。
但是为了追求较高的射速,该系统安装了双路供弹系统,有两个弹仓和两套装填机构,故在舰体下的安装深度约为9.608m,而所需的宽度较大,应该超过4m。
该炮全重66193kg(含弹药),高低射界-15°/+85°,旋转速度40°/秒,俯仰速度25°/s,最大理论射速40发/分,发射31.505kg重的MK41 Mod0型高爆弹时,最大弹道射程为23691m。
↑相同格式的MK71型203mm舰炮的草图。由图可见其炮塔(含炮)长13.9m,座圈直径为约6.25米,炮塔高4.27米。在甲板下所需的安装深度至少要5.2m,而由于采用了更大口径的炮弹,其装填系统的宽度也达到了4.27m,与MK42的两个弹仓相当。
该炮为全自动控制,但即便如此炮塔的安装重量(含装填设备以及弹药)也高达78425kg。得益于电力驱动的俯仰/旋转机构,该炮的俯仰速度可达20°/秒,旋转速度更是达到了30°/秒,高低射界达到-5°/+65°。
该炮的最大理论射速为12发/分。在发射117.5kg重的MK25型高爆弹(无制导)时,该炮的最大弹道射程为29260m。也就是说,虽然203mm的MK71的炮塔座圈直径是127mm的MK42的3倍,重量却只比后者大18%,而且反应速度和前者相近。更加关键的是,MK71的射程不仅比MK42要远约30%,其弹丸质量更是后者的三倍多重,其对远距离目标的杀伤效能自然不必多说。
↑上图是美军M109型155mm榴弹炮的威力试验。MK71舰炮的高爆弹中装有9.7kg炸药,而当前各国的主流155mm榴弹炮装药量在8kg左右。可以说MK71型203mm舰炮的杀伤力,对付一般的舰船、建筑物、机场、无防护的人员甚至是装甲车辆,都是完全够用的。
↑除此之外,位于弗吉尼亚州的达伦军械实验室(Dahlgren Laboratory)还专门给MK71型舰炮研发了一款203mm激光制导炮弹。在1976年7月对伯恩斯号(USS Burns,DD-588)靶舰的射击实验中,赫尔号上的MK71舰炮用该弹取得了五发全中的好成绩。
↑实际上 ,MK71型203mm舰炮原计划是安装在上世纪8、90年代美帝提出的“强袭巡洋舰”(Strike Cruiser)上的。计划中这将是一型满载排水量超过1.75万吨的核动力宙斯盾巡洋舰,计划头5艘的舷号是CGN42-46,但由于其在里根任内的取消,MK71项目也随之下马。美国海军巡洋舰的舷号也空开了CGN42-46,而从后来的提康德罗加级首舰CG-47提康德罗加号开始。
↑强袭巡洋舰计划下马后,美帝也曾做过将MK71舰炮装在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舰体上的设想,可见MK71的结构一直延伸到舰体底部,横向上也占用了大量的舰体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就是沿用斯普鲁恩斯级的舰体。而二者的排水量都在8000-10000吨左右。(在赫尔号上安装的是缩水的实验型,实装型的装填和火控机构比实验型要复杂得多)
但若是用于对登陆滩头的火力支援以及压制任务,实际上当下各国主力大型驱逐舰现装备的100-130mm自动舰炮凭借其较高的射速以及较强的连续射击能力,已基本够用。
若将203mm炮用于防空或是反舰,则又是一笔十分不划算的买卖:比127mm炮大一圈的203mm炮不仅在射速、反应速度、连续射击能力上较前者逊色,只有在弹丸射程以及威力能够取得较大的优势。当然203mm炮弹更大的弹头也就意味在其上采用诸如火箭助推、滑翔弹翼等增程手段的潜力要大于127mm炮,也能够安装精度更高的导引头。
但是上述优势在飞得远、打得准、且威力更大的导弹面前,203mm炮又只有低头认怂的份。可以说,203mm舰炮在当前的技战术背景下,颇为鸡肋。
↑美帝给其最新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满排超过15000吨)则可以看做是当年美帝在苏联解体后自认为一败难求而打造的一款新时代隐身 “殖民地炮舰”,也算是当年203mm炮的设计理念的重生。
该级舰安装两门155mmAGS舰炮系统,而AGS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实际上都要大于前文所写道的MK71型203mm舰炮,甚至达到了二战时双联203mm炮的体量。这门炮就能发射长达2.25m、重达102kg的LRLAP增程制导滑翔炮弹,最大射程高达185km,命中精度误差仅10m。
↑185km的射程用于一般的对陆纵深打击任务完全够用,LRLAP仅仅10米的命中精度误差也相当感人,但这款炮弹也有致命的软肋——太贵(成本大部分来自炮弹的导引头以及制导系统等精密电子设备)——美国军方最早提出AGS计划时曾做出要求,希望将该弹的单价控制在3.5万美元以内。而随着其载舰DDG-1000由于成本过高,计划建造数量由30余艘降至3艘,LRLAP的生产规模也随之大幅缩水,这样在分摊研制成本和费用之后,它的价格大幅度增加,每发单价达到80万美元,而美国海军一枚战斧巡航导弹的单价大约也在100万美元左右,最新型的战术战斧导弹(block4)价格更低,而LRLAP在面对射程超过2000km,弹头超过500kg重(甚至可以遂行核打击任务),技术成熟久经沙场的战斧大爷时,也显得没什么优势了。因此即便对于财大气粗的美帝来说,也感觉80万(刀)一发的LRLAP实在是太过于奢侈了。
↑DDG1000的设计思路,实际上是一款依靠其隐身特性徘徊于敌方近海,“独来独往”的对陆火力打击舰,放弃了反导功能,也大大削弱了对空探测和打击能力。近期曝光的图片显示,因为研发经费不足,原本的集成射频系统被一砍再砍,朱姆沃尔特号上多出了许多外置设备的鼓包,而这将会极大的破坏其原有的隐身外形。
↑而随着中国052d神盾舰“下饺子”一般的服役,最新锐的055已经下水,054、056护卫舰也已服役数十艘,无论是近海还是远洋,我国的海军实力只能说是逐步提高。当年美帝自认为孤独求败的时代一去不返,DDG1000在敌方近海的单舰生存能力堪忧,又难以融入现有的美军作战体系,或许也就陷入了一种用途上“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通过LRLAP下马,美帝最新锐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陷入有炮无弹的窘境,我们或许也能管中窥豹一番,在导弹兵器面前,传统的舰炮早已沦为了军舰的第二武备,大炮巨舰的时代,也早已一去不返。
↑或许,柳暗花明又一村。今年年初,国产电磁炮上舰实验的信息流出。或许我们也能够期待,新兴的电磁炮能够弥补传统舰炮相对导弹在射程、精确度、反应速度以及威力上的诸多不足,在不久的将来撑起一片新的天地。而电磁炮新潮流的引领者身在何方,是东方亮亦或是西方亮,还看今朝。
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1987年5月28日,前苏联在这一日举行“边防战士日”,为求顺利完成活动,苏联当局制定了严密的领空防御计划。
令任何人也想不到,就在这一天,一架小型飞机突然出现在红场上空,盘旋过后,大摇大摆的降落在莫斯科红场之上。驾驶者是19岁的西德青年马佳斯·鲁斯特,当飞机停稳之后,他爬出机舱,热情地与游客合影。慌张的苏联卫队、疯狂跑来的苏联特工、热情洋溢的游客,满脸笑容的西德青年,这一幕定格的画面,让人忍俊不已。
历史上将这次事件称之为“红场飞机事件”,这个事件令苏联举国震惊,迅速引发全世界的关注,一时间成为焦点新闻。事件过后,包括苏联国防部长在内的200多苏军军官被解职。在如此严密的领空防御计划中,一个没有多少驾驶经验的西德青年竟可以冲破重重铁幕进入莫斯科,而且还是降落在红场之上。这个青年是怎么做到的?苏联防空部队当时又在干什么?他最终的结局又会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人充满好奇。
早在2010年时,俄罗斯《论坛报》重提此事,并且给出如下答案:1、“炮下留人”
尽管当时冷战已经接近尾声,但还未结束,苏联与北约之间的空中区域,拥有史上最密集的防空炮火。理论上别说一架飞机,就是来一支空中战队,也可以瞬间将其全部击落,但偏偏西德青年马佳斯毫发无伤的冲过这片领域,安全着陆红场之上。
马佳斯之所以能这样,很大可能是涉及到1982年苏联颁布的《航空法》。根据该法,苏联防空部队在非本国飞机侵入苏联领空时,可以不加任何警告地动用防空武器将其击毁。谁也不曾想到,这部彰显苏军捍卫领空坚定意志的条例,却在颁布10个月后闯下大祸。
1983年8月,一架韩国航空波音747客机因为机械故障偏离航道进入苏联防空区域,苏军发现后,立即将其击落,结果造成200多位平民死亡的惨剧。此事发生后,立即引起轩然大
波,世界舆论为之喧哗,西方借机对苏联施压。重压之下,苏联当局颁下指令:今后在无法判定飞机是否执行军事任务的情况下,禁止向外国飞机开火,违者严惩不贷。
或许正是因为这条新条例的规定,使得西德青年马佳斯可以“肆无忌惮”的驾驶飞机到达红场。
2、“纯属巧合”
资料显示,莫斯科时间1987年5月28日13时,西德青年马佳斯驾驶着自己的“塞斯纳”
飞机,从芬兰赫尔辛基机场起飞。14时,苏联驻爱沙尼亚的雷达站发现了这艘小型飞机的踪影。雷达站立即进入戒备状态,并通过无线电向飞行员进行询问:“请告知所属国家!”,在数次无线电询问后,基地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很快,无线电信号中断,显然飞行员关掉了通讯设备。
按照以往的处理方案,苏军会毫不犹豫的将其击落,但这次却一炮未发,雷达站也仅仅是向上级报告情况。不过上级单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给予任何答复,雷达站只能“耐心”等待。
此后几个站点也发现了这架不明国籍的飞机,隶属于防空部队的3个地空导弹营甚至已做好开火准备,数枚导弹锁定了马佳斯的飞机。但他们不敢贸然开火,只能等待上级单位的指令。很显然,他们同样没有得到任何指令。
14时30分,两架执勤的苏-15型战机发现目标,开始为鲁斯特“伴飞”。除此之外也别无他法。两架战机上的飞行员没有想到,马佳斯在一个俯冲之后,从两架战机的雷达显示屏中消失了。意识到情况不妙的战机快速追寻,结果没有找到目标。这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情。
15时,这架“消失”的飞机已经飞临普斯科夫州(距离莫斯科700公里)上空。十分巧合的是,一个空军战斗团正在此处演习。此时空中有多架战机,他们很好的为马佳斯的飞机提供了“掩护”环境。
更荒唐的事情,发生在谢利格尔湖上空,此时马佳斯的飞机距离莫斯科仅仅只有200公里。
恰巧一天前这里刚刚发生了战机相撞时间,数架搜救直升机在此地忙碌的执勤,这一来再次给马佳斯提供了掩护。
15时40分,马佳斯已经进入莫斯科境内,莫斯科的防空部队严阵以待,等待着开火命令。但是,这项命令仍然没有到来。如此一来,马佳斯如入无人之境。他朝着莫斯科红场径直而去。接下里就是开头的画面,他成功降落,并且收到热烈“欢迎”。 几位克格勃特工奔跑赶来将鲁斯特带走,在被带走的同时,马佳斯朝着人群高举上臂称欢呼状。
青年的下场
此事对苏联防空部队的声誉造成极大打击。导致200多名将领和军官被解职,有些人还被送进了监狱。一个青年的鲁莽行为害的这么多人丢了饭碗,这实在让人可发一笑。
马佳斯在事后被判处4年徒刑。在服刑14个月后(1988年8月3日),他被提前释放,驱逐出苏联国境。他回国后,成为西欧家喻户晓的大明星。而他驾驶的那架“塞斯纳”小型飞机则成了苏联人的囊中之物。几年后,一位日本收藏家花重金将这架飞机买了下来作为藏品展示。
现如今,51岁的马佳斯在柏林一家杂货店内担任店员,他的名气早已被人忘却,他拥有一个不错的家庭,儿女双全,不知道他会不会给子孙讲述他当年的“壮举”。
csgo怎么关天空?
在CSGO中,你不能直接关闭天空。天空画面是由游戏内部生成的,并且对游戏玩法有一定影响。然而,你可以通过调整游戏设置和使用视觉效果相关的命令来改变天空图像。
1. 调整视频设置:进入游戏设置,点击“视频设置”选项。您可以尝试将“特效细节”、或者“材质细节”设置为较低的选项,这样可能会减少一些天空细节和效果。
2. 使用console命令:按下“~”键打开控制台,然后输入以下命令来修改天空的亮度、颜色和云彩效果:
- sv_cheats 1(启用作弊模式)- sv_skyname "sky\_name"(用实际天空名称替换"sky\_name"。例如,"vertigo"表示黑夜天空,"cs\_baggage\_skybox\_01"表示机场天空等)- r\_drawskybox 0(禁用天空绘制,但这可能会影响游戏体验,不建议使用)
请注意,使用控制台命令需要在游戏中启用作弊模式。此外,修改游戏设置和使用控制台命令可能会影响游戏的性能和稳定性,以及可能违反游戏规则。请确保只在自定义游戏或与朋友的私人局域网游戏中使用这些命令。
飞机起飞检查清单?
机组人员对客舱内的设施检查:
飞行前检查,关于飞行设备:机组人员对客舱内的设施检查,和乘客按照标准坐好。关于飞行员:入职或驾驶飞机前的体测。飞行员人体尺寸数据是飞机座舱尺寸和布局 、弹射座椅及安全通道 、个体防护救生装具 等产品设计的基本依据 ,可依据测量姿势分为立姿尺寸和坐姿尺寸 。立姿尺寸数据既可用于代偿服、抗荷服、代偿背心等个体防护救生装备设计 ,也可以通过人体侧得。
起飞设备检查:
在起飞机场,机长或一名被指定的飞行员应进行飞机外部安全检查并负责燃油的加注。乘务组负责客舱设备的检查,以保证所有客舱设备符合飞机放行要求。当飞机执行当天的首个航班,或者该飞机执行机组执勤期中的首个航班,机长必须指定执行航班任务的飞行人员和乘务员对驾驶舱和客舱的紧急设备进行检查。在检查结束后,须将检查情况通告机长。
飞行员检查:
飞行员人体尺寸数据是设计飞机座舱和研制飞行员个人防护救生装备的最基本依据。同时 ,凡与中国男性飞行员人体尺寸数据有关的国家军用标准的制定或修定 ,均要以此数据为根据。因此 ,人体尺寸测量工作是实用性很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对于大样本人体尺寸测量工作 ,测量数据的精度固然重要 ,对测量对象有关年龄、民族、出生地和飞行机种等测量资料的分析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 ,这些测量资料是测量数据获取的源头 ,分析和掌握其特点对测量数据的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飞行检查单:
检查单是飞行中机组可以依赖的最重要指导性文件,是飞行安全的最后屏障。每个飞行机组都应该严格执行检查单,但是事故调查数据表明飞行机组执行检查单时往往会出现“错、漏、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