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工商业怎么玩,日本人如何看待徐福传说的?
高能预警:本文有大量图片,手机流量党慎入!
1.日本前首相羽田孜:我的祖先就是跟随徐福一起来到日本的秦人!羽田孜(1935-2017)是日本第80任内阁总理大臣,他坚持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秦人,是徐福东渡日本的时候一起跟来的下属,由于秦这个字在日语里读音是hata,羽田的读音也是hata(另有读音haneta),羽田孜坚持认为羽田这个姓实际就是古代的秦。
羽田孜的老家的家族牌匾上挂有“秦阳馆”,他认为这是最好的证据。因为据传徐福带着童男童女来到日本之后,分成了两个支派,一派在长野县,取秦的音成为羽田这个姓;另一派在山梨县,仍然姓秦。
羽田孜曾接受CCTV的专访,特别自豪的提到徐福,他认为自己的祖先为此服务非常光荣。
2.日本现任天皇的叔叔三笠宫崇仁亲王:徐福是日本人的国父!三笠宫崇仁亲王(1915-2016)是日本皇室成员,也是现在日本明仁天皇的叔父,是一位反战主义者,曾经在我国最高领导人访问日本的时候,就日本侵华战争当面说道:“我的良知现在仍然令我很伤痛,我想向中国人民道歉。”
这位亲王一直在为促进中日友好而努力,作家卫挺生写《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神武天皇,还考证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1977年,在三笠宫的支持下,此书被翻译成日语出版,三笠宫在公开场合声称:“徐福是日本人的国父。”
3.日本的确有姓秦的,在日本被称“归化人”,在日本秦氏和另外一个东汉氏同为日本的两个古老姓氏,秦氏自称是中国秦人弓月君(秦始皇五世孙,一说十三世孙)之后,率领许多秦人归化日本,并且将中国的养蚕纺织技术传到了日本。(《日本书纪》)例如这位日本歌手秦基博,不知道的人一定以为他是个中国人,其实他是日本人。
4.日本民间研究徐福兴趣非常浓厚,有专门的徐福协会,有官方网站,由日本各地的分会组成。(图片:日本徐福协会官网截图)
这个协会下属九个徐福研究会。
协会目前很活跃,还在中国连云港赣榆举办徐福交流会。
(图片:中国连云港赣榆第十次徐福故乡海洋文化节)
还举办中日韩三国徐福研讨会以及日本本地徐福研讨会。
5.日本有大量的徐福遗址,基本统计将近四十处。日本有许多纪念徐福的神社,也有徐福公园。
(图片:日本的徐福纪念地。友情提示:这是一个访问日本的中国妹子。)
6.日本徐福小吃店卖的产品:徐福茶,徐福汤,徐福书。。。。。。7.网上研究徐福的民间组织,资料一搜一大片。8.日本媒体也有各种专题研究,也有很多日本网友并不认同徐福,有很多日本网友表示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这种观点非常可笑。(日本网友:人类的祖先是韩国人,日本人追本溯源的话祖先是韩国人----韩国人表示受到了一万点暴击嘲讽伤害。)
(韩国人:日本是我们韩国祖先漂流去日本的
中国人:不,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国人
日本人:Σ(っ°Д°;)っ)
(日本网友:人类的祖先是非洲人)
(日本网友:日本人一般都有D2染色体单倍群,韩国人没有。。。。。。)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草根逆袭成为一代帝王?
刘邦和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成功农民起义家,也因此经常被拿来做比较,但在日慕乡关看来,这二人虽然都是农民底色,却并非一类人。
刘邦原本是个“不事生产”的小混混,三十多岁不找媳妇,却和本村的寡妇厮混,连私生子都整出来了。像他这样的人,太平盛世也就是个混混,难有大的成就。
朱元璋和刘邦完全是两码事,他出身孤苦,父母双亡,早早品尝了世道艰辛,造反是他不得已而为之的求生路,如果放在太平盛世,他应该是个勤奋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终,抽一袋烟,引一群儿女,看满山的庄稼。
但他们的命运都被裹进了时代的激流。
刘邦造反,一半是时局变动,让大家有了造反的冲动,不为活命,只为自保,另一半是他半生混江湖,带头大哥他最合适,与其说是老家人对他的信任,不如说是农民对世界的无知。
比起后来者朱重八,刘邦从开始就是大哥,朱不过是个小喽啰,用今天的话说,刘邦是自己创业,从小老板做成大富豪,而朱元璋是在大公司打工,最终做到了总裁。
不同的成功之道,特质也不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点。
(1)胆大揭竿而起,看似豪迈,实则是脑袋别裤腰上的危险之举,彭城之战后,刘邦的老爹老婆都被项羽抓去,险些做成肉汤,同时代造反的陈胜吴广项梁项羽武臣等人,不是死于敌手,就是亡于属下,能成功的万里挑一,如果造反是门生意,绝对是风险最高的生意。
朱元璋同样如此,陈友谅、张士诚,哪个都不是善茬,最终不都死掉了。
想造反,的有胆,虽千万人,吾往矣!
(2)有魅力,会用人刘邦虽是混混,却是个很有魅力的混混,萧何、曹参、韩信、张良,一大票人中龙凤围在他身边,舍命保驾。用刘邦自己的话说: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这三位,就服刘邦,造反机会千千万,人家就是不反。
这就是刘邦的魅力,如同港片中的带头大哥,一呼百应,应者云集。
朱重八的人格魅力远远不如刘邦,但他是实干派,用自身的实干苦干巧干折服了身边众人,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独当一面都是好手,但他们能做的朱元璋也能做,他们服朱元璋看重的不是朱元璋的“混”,而是实实在在觉得,跟着这位老大混,有前途!
良臣择木而栖,朱重八就是那块木头,金丝楠木!
(3)志存高远安于现状,目光短浅是农民造反者的通病,李自成才进北京城,就把人家小蜜给抢了,洪秀全刚打到南京,就止步不前,做起了皇帝。
要做大事,必须有长远的规划、超人的眼光,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刘邦过了武关,入了咸阳,面对眼花缭乱的秦皇宫,选择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不是他不爱香车美人,而是他看的长远,只有一统天下,才能安心享用。
朱重八扫平江南后,不做停留,即率众北伐,一举打破中国历史上北伐总是失败的怪圈,终结了中原大地自幽云十六州失手后四百年无险可守的困局。
(4)无毒不丈夫打天下需要虚怀若谷、唯才是举的胸怀魅力,坐天下就的乾纲独断,恩威并施。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刘邦朱元璋虽然读书不多,但操控权力都是好手,帝王心术,自学成才!
刘邦刚坐了天下,就把彭越韩信英布三元实力大将送去见了阎王爷,就连多年鞍前马后的萧何,也被他送进监狱锻炼了一段时间。
朱元璋更夸张,几乎把一起起事的兄弟全部干掉!
说起来不地道,但站在个人和王朝的立场上,消除不稳定因素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不过比起扭扭捏捏的赵匡胤,农民出身的刘朱二人更加直接狠毒。
如果项羽能有朱元璋这心思,哪还有刘邦什么事。
当然, 说这一大堆优秀特质也不能保证人人做皇帝,就如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中所言:听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最后我想说:他们能做皇帝,有一半的原因是运气好,不知道你信不信!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唐朝时期的唐懿宗李漼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唐朝历史上的倒数第四位皇帝,在唐朝的历史上,唐朝是一个非常繁盛的朝代,最开始的唐朝人们生活安居乐业,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非常高,不过到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唐朝的经济迅速回落。到了唐朝晚期就彻底的不行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皇帝便是唐朝晚期的最平庸的昏君唐懿宗,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唐朝晚期唐懿宗的个人生平简介吧!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宣宗爱夔王滋,欲立为皇太子,而郓王长,故久不决。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渐,以夔王属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立郓王为皇太子。癸巳,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在位14年,终年41岁。曾用年号:大中、咸通;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唐懿宗李漼,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5年,骄奢淫逸侏儒俑,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大中十四年(860),即懿宗即位的第二年,二月安葬了宣宗,十一月改元为咸通。使用这一年号,据说是因为宣宗所作的一首曲子中有“海岳晏咸通”的句子。懿宗改元时记得他的父皇,但君临天下以来的言行举止却几乎看不到宣宗的影子。咸通之政与大中之政相比也是相距遥遥,不可以道里计。《新唐书》的作者说懿宗是“以昏庸相继”,正是对他的综合评价。沉湎游乐——懿宗在位期间,对宴会、乐舞和游玩的兴致远远高出国家政事,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懿宗在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个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奇珍异宝,花样繁多。除了饮酒,就是观看乐工优伶演出,他一天也不能不听音乐,就是外出到四周游行,也会带上这些人。懿宗宫中供养的乐工有500人之多,只要他高兴,就会对这些人大加赏赐,动不动就是上千贯钱。他在宫中腻烦了,就随时到长安郊外的行宫别馆。由于他来去不定,行宫负责接待的官员随时都要备好食宿,音乐自然也不能缺少。那些需要陪同出行的亲王,也常常要备好坐骑,以备懿宗随时可能招呼他们外出,搞得大家苦不堪言。《资治通鉴》中说,懿宗每次出行,宫廷内外的扈从多达十余万人,费用开支之大难以计算,这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沉重负担。对于懿宗的“游宴无节”,担任谏官的左拾遗刘蜕提出劝谏,希望皇上能够以国事为重,向天下展示出体恤边疆、关怀臣民的姿态,减少娱乐。对此,他根本听不进去。咸通四年(863)二月,懿宗竟将高祖献陵以下到宣宗贞陵十六座帝陵统统拜了一遍。司马光说:“拜十六陵,非一日可了。”唐朝皇帝陵墓坐落在关中渭北高原上,1986年春天,笔者因隋唐考古学课业随师门高谊乘坐专车考察关中唐帝十八陵(个别陵还没有到),还足足用了近两周,古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要带上众多的随从、祭祀物品,必定不是三两天可以来回的。游乐和歌舞,成为懿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他的表率作用下,整个官场也都弥漫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风气,晚唐著名诗人韦庄诗中有“咸通时代物情奢”的说法,他所咏“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正是对这一世态最好的描绘。任相不明——懿宗即位之初罢免了令狐绹,改任了白敏中。白敏中是前朝老臣,但在入朝时不慎摔伤,一直卧病在床无法办公。他三次上表请求辞职,懿宗都不批准。白敏中有病,正中下怀,懿宗可以借故不理朝政,和其他的宰相朝会讨论政事也是敷衍了事,他心思根本不在这里。所以有位担任右补阙的谏官王谱说:“白敏中自正月卧病,已有四个月了。陛下虽然也和其他的宰相坐语,但未尝有到三刻(古代一昼夜为一百刻)的。这样,陛下那有闲暇和宰相讨论天下大事呢?”这番话使懿宗很不舒服,竟把王谱贬出朝廷去任了个县令。负责行使封驳权力的给事中认为王谱是谏官,论事不应当贬斥,就按照唐朝的制度退回了这一命令,没有下发。懿宗就将此事交给宰相复议,那些宰相不顾国家体制,认为王谱不仅是对皇上劝谏,也涉及到宰相白敏中,竟然同意把王谱贬职。懿宗在位期间,一共任用了21位宰相:令狐绹、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毕、杨收、曹确、高璩、萧寘、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由于懿宗自己对政事兴致不高,宰相的事务性权力还是很大,本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问题是大多数宰相不是碌碌无为者,就是爱财如命、为人不堪之辈。像咸通初任宰相的杜悰,是德宗朝宰相杜佑之子、宪宗的驸马,本人并不具备实际才干,尸位素餐,人送外号“秃角犀”。咸通五年任相的路岩拉帮结派,招纳贿赂,奢肆不法,还把政事委托给亲信属下小吏边咸。一个叫陈蟠叟的官员向懿宗报告说,如抄了边咸家,可佐助国家两年的军费,被懿宗痛斥了一番,从此更是无人敢言。路岩和稍后任相的驸马都尉韦保衡沆瀣一气,二人“势动天下”,当时人称他们为“牛头阿旁”,意思是像厉鬼一样“阴恶可畏”。懿宗朝的宰相贪污腐化相当严重,长安城中的居民把其中的曹确、杨收、徐商、路岩等几个宰相的姓名编了一首歌谣说: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路)几时休?懿宗朝的这些宰相,毫无大臣风范,更加加重了唐王朝的统治危机。不惜官赏——与宣宗爱惜官赏不轻易授人不同,懿宗对于官赏毫不在乎。他赏人官职、赐人钱财,常常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伶官李可及,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宛转曲折,听者忘倦,京师市井商贾屠夫像追星一般模仿他,呼为“拍弹”。懿宗爱女同昌公主死后,他谱写了《叹百年舞曲》,词语凄恻,闻者涕流,使皇帝的思念之情深受抚慰。懿宗因此很宠爱他,把他封为威卫将军。授以伶官朝廷官职,这是唐朝从来没有的先例。太宗时对工商杂色之流的任职做了严格限制,对这些人仅限于赏赐财物,从来不准超授官秩。文宗时想授予一个乐官王府率领的职务,也因为遭到谏官的强烈反对而改授为地方州政府的长史。懿宗授予李可及朝廷官职,宰相也提出过意见,但是他根本不听。李可及的儿子娶妻,懿宗赐他二银樽酒,其实里面不是酒,而是“金翠”。另外,科举取士是唐朝以来最为士子看重的入仕之途,尤其是进士科在唐朝享有崇高的声誉,所以唐人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本来是每年春天由礼部负责考试选拔,懿宗的亲信则不需要参加礼部考试,直接以“特敕赐及第”的方式被授予进士出身。在殿试还没有像赵宋时期已经制度化的唐朝时期,这一做法显然是出于懿宗个人的爱憎。皇帝的敕书代替了礼部的金榜,君主成为赐进士及第者的座主,因为皇帝的恩崇而“登龙门”,所谓“禁门就是龙门,圣主永为座主”,在懿宗时期成为人们嘲讽的话题。爱慕虚荣——懿宗是一个极端爱慕虚荣、好大喜功的皇帝,这从他尊号的数字之多就可以看出。尊号,就是为了表功名德,每逢皇帝加尊号,一定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向全国颁布诏书,同时举行大赦仪式。咸通三年正月群臣给懿宗上了“睿文明圣孝德皇帝”的尊号,但是他感觉还不满足,到咸通十二年正月,再上了12字的尊号: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唐朝的皇帝中,高祖、太宗都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加尊号,此后皇帝上尊号基本上都是4字或者6字,有的达到8字或者10字。玄宗曾给自己加了“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14字的尊号,并给列祖列宗一律追加了尊号。后来武宗也有14字尊号: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肃宗时群臣加尊号“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但他在上元二年(761)九月二十一日下诏去掉了“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10字的尊号,只称“皇帝”。后来宪宗的尊号也是10字: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可以看出,懿宗的尊号字数几乎可以赶上玄宗和武宗,但是就政绩或者治国才干而言,不要说无法与玄宗同日而语,就是武宗他也比不上。亲信公主——懿宗对待宗室亲属的态度,从对同昌公主的溺爱就可见出他与宣宗严格要求宗室的情况明显不同。同昌公主是他宠爱的飞天青玉佩郭淑妃所生,选韦保衡为驸马。公主下嫁之日,懿宗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他还在京师的广化里赐给公主一处宅院,门窗均用杂宝装饰,井栏、药臼、槽柜等都是金银制作,连笊篱箕筐都是用金缕编织而成。床用水晶、玳瑁、琉璃等制作,床腿的支架雕饰也是金龟银鹿,其他如鹧鸪枕、翡翠匣、神丝绣被、玉如意、瑟瑟幙、纹布巾、火蚕绵、九玉钗等均来自异域。另外赐钱500万贯,其他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同昌公主家有一种“澄水帛”,长约八九尺,似布又比布细,色亮透明,光可照人。夏日炎炎的时候将其挂在房子里,满座皆觉凉爽,暑气全无。据说澄水帛中有龙涎,故能消暑。同昌公主用红琉璃盘,盛夜光珠,家里晚上光明如昼,驸马家里人晚上玩叶子戏,丝毫不受影响。公主出嫁的第二年,不幸染病,不治身亡。懿宗迁怒医官用药无效,将其中两人处死,还把他们满门都下到大牢。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宰相刘瞻希望谏官能上疏进谏,但谏官迫于皇帝的淫威,无人敢于火上浇油、引祸上身。刘瞻无奈,只好自己上疏替医官辩护。果然,懿宗大怒,立即罢了刘瞻的相职,同时,还把与刘瞻关系密切的朝廷官员数人贬斥到岭南。懿宗为公主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陪葬用的衣服玩具,与生人无异,又用木料雕刻了数座殿堂,陪葬的陶俑和其他随葬品一应俱全,龙凤花木、人畜之众,不可胜计。发丧出葬长安东郊那天,懿宗与淑妃亲御延兴门送行并恸哭,又出内库各数尺高的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刚经》卷子金骆驼、凤凰、麒麟,以为仪仗。场面宏大,京城士庶都停业观看,送葬的队伍长达20余里。懿宗又赐给送葬的役夫100斛酒和30头骆驼满驮二尺宽的大饼,作为饭食。懿宗不顾国家对待公主的礼制,随心所欲,对内忧外患则全然不放在心上,一个昏君的嘴脸暴露无遗。崇佞佛教——武宗灭佛以后,佛教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宣宗即位后,又陆续恢复了寺院。到懿宗时期,佛教势力又迅速发展起来。他本人沉溺其中,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钱财无数。在懿宗的倡导下,大规模的法会道场空前兴盛,长安佛寺中的经声佛号又开始响彻捧真身菩萨起来。佛经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印刷术的发达,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就是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刚经》卷子,今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现存国内最早的印刷品,也是佛家的“陀罗尼经咒”。从法门寺地宫发现的“捧真身菩萨”和“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仗”等,也是敕造于咸通年间的精美文物。懿宗崇佞佛教的高潮是继宪宗之后又一次举行了大规模的崇佛活动——法门寺迎奉佛骨。咸通十四年(873)三月,懿宗安排迎奉佛骨的诏书一下,立即招致群臣的劝谏。大臣们一致的理由是此举劳民伤财,而且有宪宗迎奉佛骨之后暴死的前车之鉴,均认为此举不祥。懿宗对此充耳不闻,他对大臣们讲:“朕能活着见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了!”这次迎奉佛骨的规模,比起宪宗时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京师到法门寺沿途之上,禁军和兵仗绵延数十里,场面之壮观,远远超出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四月八日,佛骨舍利迎入京城,在宫中供奉三天后,懿宗允许送到京城的寺院让百姓瞻仰。虔诚的信众不惜点燃自己的手臂或者在头顶上燃香奉礼,富豪之家则举行法会,不惜花费巨资,他们甚至以水银为池,以金玉为树,招集高僧大德,又请来戏班子载歌载舞。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竞相施舍金帛,数量相当可观。这次迎奉佛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僖宗即位后才把佛骨送归法门寺。懿宗如此坚决地迎奉佛骨真身舍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百姓祈福”,实际上他是为给自己带来福气,是为了“圣寿万春”,也就是为自己祈求平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佛骨真身舍利并没有给这个倒行逆施的皇帝带来福荫。佛骨迎入京师后的当年六月,懿宗又一次病重。七月十六日,懿宗就已经“疾大渐”,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难怪旧时史家有人评价说:“佛骨才入于应门,龙已泣于苍野。”意思是说懿宗迎奉的佛骨刚刚进门,载着他灵柩的丧车就已伴着众人的哭泣到了墓地。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十九日,41岁的懿宗在咸宁殿结束了他骄奢淫逸的一生。第二年二月,被安葬在简陵(位于今陕西富平)。这时大唐帝国末世的挽歌已是隐约可闻了。果断除掉中国第一大贪官和珅?
嘉庆帝处死和珅,不明智,他是后悔的。过了好多年,有一次,有个大臣上奏章议政,借和珅(贪官)来说话,被嘉庆帝训斥:“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是很有办事能力的!”
一个已经被整臭处死了的贪官,而作出这项决定的人正是嘉庆帝,他居然还能给和珅作出这样的评价,说明什么呢?是嘉庆帝心里很清楚:和珅是大清国开国以来最有理财能力的大臣!
翻遍清朝历史,直到溥仪下台,都找不出第二个有和珅50%理财能力的大臣了!确实没有。
看看和珅的档案资料: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担任职务: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
这些职务中,其中户部尚书和内务府总管,这两个特别重要:
户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民政财政经贸部部长,一目了然,乾隆朝的财政国库归和珅负责和管理。
内务府总管,就是皇宫大内的人员和事务(主要是经费来源)归和珅负责和管理。
负责,不是嘴巴说说的,没钱了,你负责筹款解决开销!管理,就是这两个机构出现问题,运营不当,有混乱,你想办法处理好!
简单地说,乾隆帝的国库和大内私房钱都归和珅负责和管理!
你说和珅没四板斧玩得动吗?
乾隆帝是好摆排场、爱奢华的皇帝,在皇宫吃饱喝醉玩腻了,就往江南游山玩水猎美女,御驾南巡,运河走龙船,沿河两岸都要好好建筑修饰一番,处处有风景,要让皇上处处有心情有诗兴(乾隆帝是作诗最多的诗人),还有吃喝住行样样都要准备周全,而每一样都要银子!
没有和珅的办事能力和理财有道,乾隆帝能那么逍遥快乐?
看看嘉庆帝往江南旅游吗?他为啥不去?喜欢宅在紫禁城?不是,是没银子啊!
不当家,不知油盐柴米贵,等到嘉庆帝坐稳龙椅了,白莲教起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声势越来越大!打仗就要银子、粮食!这时候嘉庆帝才想起和珅的好处,多么渴望本朝有第二个和珅出来帮忙理财!镇压白莲教起义,前后九年,战乱波及十几个省,朝廷总共耗银二亿两!
这么大的窟窿,除了和珅,嘉庆朝还有谁填得了?
和珅不仅仅是做官,他还是乾隆朝的大企业家,大金融家,大老板:
和珅亲自经营工商业,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开设当铺75间,开设大小银号(钱庄,银行)300多间,他派管家去广州做贸易生意,长期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行商)等有商业往来,生意做得很大。
试问:大清国还有哪个大臣具有这种办企业的履历?
据有些资料记载:和珅做上高官,从来不拿朝廷俸禄(工资),他自己做生意有钱。他还拿自己的银子给乾隆帝用,补贴大内开支。比如给皇太后建宫院。
否则,乾隆帝会长期宠信和珅?乾隆帝离不开和珅:这个人会办事,又肯拿自己的银子给领导用!(清朝历史还有第二个吗)
嘉庆帝杀掉和珅,就是砍掉大清国一尊“财神”!对他有用?
和珅是死于派系倾轧,党争,内讧,皇帝妒恨!
乾隆帝逊位后,仍然把持朝政,不放权。一切政令听太上皇!
和珅是乾隆帝的“代言人”,因为乾隆帝年纪老大,说话不够清晰,就由和珅服侍身边负责翻译、转述。所以当时一些外国人就在报纸上评论:“和珅是二皇帝。”
嘉庆帝会有什么感觉?自己做皇帝都要乖乖地听和珅的!因为和珅翻译、转述的话就是“太上皇谕旨”啊!
满朝文武大臣不敢说不!嘉庆帝也不敢说不!
这就是和珅,有钱,有权,有势,就不知收敛、避嫌。
是嘉庆帝首先对和珅心生不满,嫉妒,怨恨。
等到太上皇驾崩,嘉庆帝亲政后,他手下的几个亲信心腹大臣就极力要求铲除和珅!他们眼红嫉妒和珅很久了,不扳倒和珅,他们占不到肥缺!因为朝廷中有和珅大把亲信占住了肥缺(好职位)。和珅在乾隆朝是最得宠最有权势最有钱的大臣,他培植了多少党羽?少说三、五百人。连乾隆帝都乐意与和珅做亲家:把自己的十公主嫁给和珅的儿子!
可想而知,当时大清国有多少官员想巴结和珅呢?
嘉庆帝本来就对和珅不满,心里妒恨,被几个亲信心腹煽风点火,不断撩拨,就把和珅恨到极点了:将和珅下狱,抄家,处死!(史载,赐和珅自尽)
这么一抄,就把和珅家底抄出来了:
①有8亿两银子(注意:和珅开办300多家钱庄,这里面银子肯定有85%以上是钱庄存款,储户的银子);
②还有古董字画无数(按当时估价值几百万银子)。
以我对历史经验和办企业经验来看,和珅这些财产不完全是贪污受贿得来。他是办钱庄的大老板,只有钱庄才有这么丰厚大量的存银!
说和珅贪污,从一个企业家正常心理来看,他不一定会去贪污,因为他有钱,不用去做犯罪的事。但和珅受贿,肯定有!他是乾隆朝“红人”,权势显赫,太多人找他办事,谋求职务升迁,送银子给他,这种事肯定有!
嘉庆帝除掉和珅,他治国安民,镇压白莲教起义,处处都要用钱!他的国库和大内私房钱怎么够用?
所以说,嘉庆帝除掉和珅,不是明智之举。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如何看待现在对明清两朝的对比与评价?
谢谢邀请!朱氏的大明朝和爱新觉罗氏的大清朝,在我国历史上都有过辉煌的时期,都有中华民族值得扬眉吐气的地方!两朝比较,各有功过。
1.在历史贡献方面,在开国前期,国力都强胜,中期以后,国力逐渐衰落。明朝前期,永乐年间,太平盛世,中外有名,属世界强国;清朝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雍正时期也是很强盛的,这是清朝辉煌的时代!当时是亚洲强盛的国家
2.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方面,明朝注重对外贸易,文化交流,不断同亚非国家发展友好往来。因此,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清朝采取的是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遏制了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到了清朝末期出现了落后挨打的局面。
3.在保疆护土方面,清朝贡献大于明朝。首先是新疆、西藏没让分割出去,蒙古、外兴安岭、库页岛,虽有分割出去的土地,但疆域也比明朝大多了。
4.在反抗外敌入侵方面,明朝优于清朝,明朝政府坚决打击入侵之敌。如戚继光抗倭,打得倭寇不敢侵犯。明末,郑成功攻打荷兰殖民者,使帝国主义闻风丧胆。清朝政府末期,在帝国主义面前,表现软弱,因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特别是《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明朝没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污点就是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去了,这是明朝的耻辱。
5.在文学贡献方面,明清两朝小说创作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非常高的地位,四大名著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特别清朝的《红楼梦》达到我国小说创作艺术的高峰。明朝冯梦龙的《三言》,清朝文学评论家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等都是名作。
6.在科学教育方面,明朝的造船技术世界有名,在当时的全世界,是尖端技术。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的药物学经典。清末的洋务运动,废除科举,大办学堂,重视教育,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对后世的作用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