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2:北非1943,如果德国把在北非和南欧战场的兵力调去东线战场?
面对地大物博又不服输的苏联人,小小的德国就算是投入再多的兵力,也如泥牛入海无济于事,更何况在南欧的德军,只是起到占领和统治当地人的目的,以及对北非能源的争夺战上,投入的兵力本来就不多,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除了自乱阵脚,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希特勒在横扫欧洲以后,由于占领的国家过多,必须分兵予以把守,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掠夺当地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这样的情况下,必然要占据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德国兵力。
正所谓有得必有失,随着德国占据的地方越多,除了分兵把守,就算是扶持当地的人组成“伪军”,也达不到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的地步,同时战线拉的过长,无形之中增加了物资运送的难度,毕竟还有很多被占领下的各国人民,在以各种方式展开同纳粹的斗争。
然而欧洲国家虽多,只是在工业基础上比较有实力,但是能源却比较短缺,对于德国赖以生存的机械化兵团来说,是他们最大的软肋。
德国最终不得不对苏联开战,主要是为了夺取粮食,石油和煤炭等战略物资,以维持自己庞大的机械化军团。
虽然开局比较顺利,但当苏联的雨季和冬季相继到来之后,德军的快速推进,被泥泞的道路所阻止,同时苏联广阔的地形,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纵深,也为稳定溃败的局面,提供了有利的重组时间。
此后德军开始在东线的苏联战场上,遭到顽强的抵挡,并因此而损兵折将,1941年6月22日发动战争的时候,德国可是投入了500万人的精锐师团,到了1942年开始从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仆从哪里,相继增扩了百万人的兵力。
南欧除了南斯拉夫以游击战的方式,牵制了德军30万兵力之外,其他如葡萄牙和西班牙由于距离的关系,没有深度参与二战,剩下的希腊,马耳他等等都是些小国,负责德军的战备物资工作,还有意大利军队就近被派往北非战场,结果战果惨不忍睹,一直到二战结束,意大利军队都如鸡肋一般的存在。
鉴于北非战场上意大利军队的无能表现,德国派出悍将隆麦尔率领两个师的兵力,接管了战场指挥权,德军开始横扫北非战场上的英军,隆麦尔因此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称号。
但在此之后盟军也加强了在北非的争夺,由蒙哥马利统帅下的盟军达到了50万人,开始扭转战局,德国无奈之下也增兵至30万左右,然而还是节节败退。
在苏联战场上的德军举步维艰,先后投入兵力达1400万人之多,可见战况是何等的惨烈。
不是德国没有从南欧和北非调兵,而是当时四面楚歌,各个战场都很吃紧,凭南欧和北非不到百万的兵力,送到苏联战场也是杯水车薪,不够塞牙缝的。
前方战场的失利,让德军不败的神话被打破,被占领下的欧洲各国的反抗力量,也随着加大了对交通要道和军火库,原油等战略物资的破坏活动,使得当地为数的德国驻军,陷入疲以应对的境地,同时因为物资运输的缓慢,增加了在东线战场作战的难度。
稳定大后方相对于东线作战,对于德国来说同等重要,德意法西斯只能从欧洲仇恨苏联的国家里,大量的征兵,以缓解兵员不足的问题。
因为东拼西凑参差不齐,也直接影响了德军的战斗力,在东线战争犹如巨大的绞肉机面前,德军的举动无益于饮鸠止渴。
德国所发动的战争,就像贪吃的蛇一样,吃下去的越多,反而因为腹大如鼓,失去了自己机动灵活的优势,最终被贪婪所反噬,沦为待宰的羔羊!
二战中巴顿领导的战役名称?
二战期间巴顿将军指挥的是突尼斯战役。
巴顿生于1885年11月11日。1909年6月毕业于西点军校。1917年11月9日巴顿负责组建美军第一个坦克营的命令。为此,他先后赴英,法等国的坦克学校见习。而后回国建立一个训练中心,招收学员,实施严格紧张的训练,后来,马歇尔将军说“他是美军真正的第一个坦克兵”。
到1918年7月巴顿已组建二个坦克营。1918年9月12日到15日,美军第一集团军在进攻凡尔登西南地区以及9月26日进攻阿尔贡地区时,都有巴顿的坦克部队参与。然而,绝大多数坦克战绩甚微。巴顿却因战场上的表现和战斗热情,获十字勋章,晋升为上校。
1919年5月巴顿奉调回国,任米德堡坦克训练中心少校营长,同时兼任陆军坦克咨询委员会委员。而直到二次大战之前,这许多年年他先后担任过10多种职务,虽无卓著的业绩,但对坦克兵事业的兴趣丝毫未减。通过讲演和撰稿为组建独立的坦克部队大声疾呼,鸣锣开道。
二次大战之初,他一面密切注视着德军集中运用坦克部队实施“闪击战”的战况,一面潜心研究古德里安著述中有关坦克战术的战况文件。恰在此时,时来运转,在骑兵出身的阿德纳查飞(后被称为“美国装甲兵之父”)等人的努力下,1940年7月10日美国正式成立了装甲兵司令部,并组建二个坦克师。
巴顿应召出任第二装甲师旅长,1941年4月巴顿任第一装甲军第二装甲师师长,并晋升为少将。1942年初,巴顿升任第一装甲军军长,率部赴沙漠训练中心,模拟北非战场特点,组织训练为参战作好一切准备。1942年11月,巴顿率部在北非登陆成功。
1943年3月巴顿任第二军军长,指挥了战果辉煌的突尼斯战役,同年5月任第7集团军司令,配合英军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陆作战。赫赫战攻使巴顿威望大增,官运亨通,晋升为四星上将,甚至被吹捧为“指挥坦克的奇才”。
北非是不是二战的主战场?
北非战场(本文指的北非战场是,利比亚的沿海地区及埃及的埃利两国的边境地区还有突尼斯部分地区。时间是从隆美尔在1941年4月率领德军发动进攻开始到1943年5月,德意军队投降为止),如果从英国和德国及意大利,敌对双方对此战场的直接投入(军队数量、装备数量)上来判断,不能算是主战场。可如果,加上将这些军队、装备从各自本土或其它地区运到北非战场,所动用的运输工具,就包括有火车、汽车、运输机和运输船只(在跨洋渡海时,还要有海上和空中护航)。并且在北非战场作战,因其自然环境不同于欧洲战场,所以就连饮用水,毎一滴都要用运输卡车,跑上几百公里,甚至一、两千公里。德国为了保证他的非洲军团(包括一个摩托化师及第15装甲师)的作战及生存,配备的运输力是入侵苏联一个集团军运输力的十倍。还因为北非战场的气侯酷热干燥,德国坦克发动机的寿命由正常的1400英里——1600英里,下降到了300英里——900英里。而北非战场的沙漠地带,使机动车辆的磨损增大,进一步增大了后勤保障的困难。这些原因,造成了德国为北非战场,实际投入的各种资源是庞大的。这只举德军一个例子,而英国和意大利投入的军队和装备更多,消耗和损失就更多。特别是,敌对双方为了保障对北非战场的运输线的安全,在东南地中海地区的海上及空中,进行了长时间、较强烈度的战斗。北非战场不仅是陆地上的战斗,还有海上及天空的搏杀。
北非战场的重要性。对于英国来说,北非战场的胜负既是关系到本土生命线安危的问题(北非战场的失败,意味着对英国本土提供的生存资源,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增加的运输距离最远将达到一万余公里,运输成本会大大的增加,安全性会大幅降低),还影响到大英帝国的士气和威望。自开战以来,英国军队,在北欧、西欧及希腊,连战连败。已不能再败了,可以说已无资本再败了。希特勒,在最初阶段,认为既使丢掉整个北非,在军事上也是可以忍受的,因为即便英国占领了北非,单凭英国一己之力,是构不成対欧洲丈陆的真正威胁,而且德军能快速的击败苏联,英国本身就已算不上一个对手了。但时间不长,希特勒岀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也就是为了墨索里尼的“面子”,保障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统治,他才決定岀兵北非。时间到了1941年底,随着美国的参战,北非战场的重要性增加了。因为,美英两国的军事力量就会对欧陆产生威胁。从北非地区,可以跨海对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撒丁岛和西西里岛进行登岛作战,进而对法国、意大利和欧洲的“软腹部”——巴尔干半岛,实施攻击。事实上,美英联军在取得北非战场的胜利后两个月后,就进行了登陆西西里岛的战役(1943年7月10曰,希特勒于7月12曰,就停止了堡垒计划,并从东线抽调兵力来增加西线防御力量),并且造成了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垮台。
而且,北非战场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与瓜达尔卡纳尔岛的胜利,被视为二战中三个转折点之一。所以,北非战场应该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
北非战场有豹式坦克吗?
有。北非战役中,战绩平平,在1943年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没到达之前,谢尔曼坦克,与德国的4号F2坦克几乎不分伯仲,但有一点时,1941年到1943年被德国击毁的谢尔曼坦克在300辆左右,不包括其他类型坦克。而德国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损失数量只有150多辆包括与英军坦克作战的击毁数据。
因为德国累计在北非只投入3个装甲师,一个是著名的第21装甲师,一个是第15装甲师,在算上后戈林伞兵装甲师,预计德国投入坦克的数量低于300辆。
1943年中美英联合发表了什么?
开罗宣言
1943年中美英发表的宣言
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即:开罗会议)。
其中,政治问题主要是于23日晚和25日下午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兼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两次长谈中讨论。因为美、英事先已进行过商议,无需再谈。中美双方领导人就八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若干共识。其中,关于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这也就为《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回归中国的内容打下了基础。此后的1943年12月1日,美国白宫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这就是有名的《开罗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