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战,飞行员怎么解决生理问题?
飞行员在战机内上厕所是最难受的,特别是女性,很不方便,方法也是千奇百怪,甚至有些“流氓”、“不雅”、“害羞”。
飞行员在执行任务前一天,有专门的厨师会做一些容易吸收的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如果任务时间较长,飞行员可以选择排空,相对而言,大便容易控制,因为一天只吃3~4顿,而排泄只需每天1次,或每2天一次,但小便却要来的频繁一些,往往每天4~7次。
有人说,飞行员在起飞前都不会喝水,就是为了防止在空中会尿急,之前美国空军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很多女性飞行员故意在起飞前不喝水,后来被领导狠狠批评了一顿,因为正常人在没有剧烈运动的情况下,每天最好要补充1500-2000mL水分,作为飞行员来讲,需求的水分只会更多。
为了避免小便选择不喝水,或只喝一点点水都是不对的,这样做人体很容易脱水,脱水会导致飞行员的抗负荷耐受力降低50%,出现的健康问题包括身体能力下降、认知能力下降、感知能力下降、剧烈头痛、视力变差,以及可能由高过载引起的晕厥等等,特别是对操作极其复杂的飞行员来讲,脱水引发的后果非常严重,所以该喝的水还是得喝,该排出的尿液还是得排出来。
战斗机长时间飞行,飞行员怎么解决生理问题?相比于战斗机,运输机、轰炸机的单次飞行时长往往在10小时以上,有些情况甚至要超过24小时,所以飞行员的吃喝拉撒全都要在运输机、轰炸机上,那么他们的生理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答案很简单,运输机、轰炸机有专门的厕所,例如当年的图-95轰炸机,在导航员座椅正后方有一个马桶,飞行员有需要就可以进行排便,但过程却十分“痛苦”,因为轰炸机飞行员在不戴氧气面罩的情况下,如果有人上厕所,意味着其他人会闻到很长时间的粪便臭味,不过好在轰炸机的一个马桶,总算能解决排泄难题。
到了图-95MS时期,苏联也考虑到飞行员“闻臭味”的难处,所以建造了一个独立的小卫生间,后来到了图-160时期,卫生间不仅有折叠马桶,还配备了空气循环系统,后面各国不断升级大型飞机的厕所标准,据传伊尔-76运输机的厕所,跟波音737客机的差不多。
相比于体型巨大的运输机、轰炸机,“寸土寸金”的战斗机飞行员又该如何解决生理问题呢?
1.憋着
一战时的飞机很简陋,重量都集中在发动机和机枪上,所以战机的续航时间、飞行距离都很短,通常飞个1~2小时就结束了,如果在驾驶战机前没有尿意,又没有喝太多水的话,完全存在“憋着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二战结束后,虽然活塞战斗机被喷气式战斗机取代,战机的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如果不在空中加油,飞行时间往往也都在1~2小时内,美国空军退役军官、前F-4战斗机飞行员伯纳德•阿佩尔就说过,他在驾驶T-33教练机时,由于大多数飞行任务时长在1~2小时,所以他选择憋尿来解决。
2.就地解决
战机在天上不断呼啸而过,这种情况在一战尤为频繁,当时战机重量轻,构造简单,飞行高度也低,整个座舱为开放式,这点不难从各大影视剧中了解。
一战时期,航空兵极其稀少,再加上约束还不完整,各类规定形容虚设,所以飞行员在起飞前仍然大量喝啤酒的情况经常发生,自然,上了飞机之后就会忍不住想要小便。
得益于开放式座舱、较低的飞行高度、较慢的飞行速度,所以飞行员通常带一个容器,可能是杯子或罐子,当忍不住时,飞行员可以就地解决,完事后将尿液倒出舱外,或者直接带容器一起扔出去。
除了战机飞行员之外,宇航员受限于时代背景,他们在尿急时也只能“就地解决”,例如1961年,苏联宇航员在登录飞船前尿急,无奈之下只能将尿液排在宇航服内,幸运的是,苏联航天局在宇航服内多设计了一根管道,尿液最终被排出宇航服内。
但美国航天服在起初就没设计“尿液管道”,在原计划中,美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时间为15分钟,但因为出现了一些意外,导致航天器发射推迟了3小时,航天员艾伦·谢泼德最后实在没憋住,只能将尿液排在宇航服内,所以美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他们的宇航员是尿着裤子完成任务的,同时艾伦·谢泼德也是全球首个将宇航服尿湿的人。
3.尿管、尿斗、尿袋
二战时期的战机,相比于一战时期,航程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飞行员执行任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有时候航行时间高达10小时,多国为了解决飞行员的小便问题,特意配备了一根尿管。
尿管的一头配备漏斗,连接战机飞行员,另一头则直通飞机外面,但随着航行高度的提升,尿管也会因低温出现冻结,导致尿液无法排到飞机外面,反而使得尿液会洒在驾驶舱内,接着尿液很快就会结冰,甚至可能会冻在飞机的仪表和操作杆上。
随着喷气式战机的普及,驾驶舱的密封性,使各国重新开始研究飞行员的排便问题,尿管退出历史舞台,尿斗应运而生,尿斗的顶端是个漏斗,内部是海绵和除臭剂。
后来尿袋开始普及,但女性飞行员更多使用的是尿布,尿袋跟塑料袋差不多,属于便携式容器,虽然成本低,但使用起来仍然需要飞行员揭开裤腰带,并且尿袋这东西,曾多次导致战机坠毁。
1992年9月8日,美国一位飞行员驾驶F16执行任务,低速巡航下,F16的巡逻时长为4小时,不巧的是,这位飞行员在起飞前喝了很多水,在飞上天后没过多久便想小便。
在小便前,飞行员将战机调整至自动驾驶状态,并且揭开安全带,正打算“痛快”的排便,可就在飞行员解开安全带折腾来折腾去的时候,他不小心碰到了右侧的操作杆,结果飞机意外失控,接着开始急速坠落。
就这样,F-16从1万米高空,急急坠落到了1000米以下,即便战机距离地面仅有600米,飞行员依旧无法成功操控飞机,无奈的他只能选择弹射,一架昂贵的F-16就这么因飞行员小便问题而意外坠毁了。
诸如此类的意外事故还有很多,可想而知,在战机驾驶舱内小便非但是一件困难的事,同时还具备很大的危险性。
4.AMXDmax
随着科技的发展,“飞行员如何解决生理问题”也成了各国空军的主要关注项目,美国空军就研发出了AMXDmax。
AMXDmax“机组人员任务扩展设备”由男用尿罩(女用尿垫)、专用内裤、集尿管(区分为男用和女用)、收集袋(套)、控制单元和电池组件等组成
跟传统尿液收集器不同,AMXDmax从外面看是一条黑色四角短裤,内部智能设备由电池供电,在灵敏的传感器帮助下,AMXDmax可以在1秒内就能检测到有无尿液,并且能迅速将尿液收集到容器中,在排便过程中,飞行员无需脱掉裤衩,目前美军已经开始大面积普及。
——END——
1912年后军阀混战打了多少年?
1912年清帝退位后,中国大地曾长期处于军阀混战之中,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迫于外部压力这才得以缓解,其中尤以1916年袁世凯去世至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之间这段最为混乱,十二年间竟然更换了多达十五任国家元首。那么,在此期间,一共爆发了多少场军阀战争呢?我们来简单盘点一下:
护国战争:1915年12月25日至1916年7月14日“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在清廷、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的博弈和妥协之下,清帝宣布退位,南京临时政府则出台《清室优待条件》保障其基本利益,袁世凯则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大地开始进入北洋统治时期,袁世凯则是北洋政府的第一任国家元首。
然而,袁世凯上台之后便开始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并从1915年开始筹备恢复帝制,并于同年12月12日实施,宣布复辟封建帝制,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建立“中华帝国”,废除民国纪元。
袁世凯的复辟迅速遭到了举国反对,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同时出兵讨袁,其中蔡锷率领第一军进攻四川,李军烈率领第二军入广西、广东,都督府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则率兵驻守云南,同时令都督府左参赞戴戡率一部兵力入贵州策动起义。面对护国军,袁世凯则发动北洋军和川、湘、粤等省军队共约8万人,分别从川、湘、桂三路攻滇。
到1916年3月,袁世凯的北洋军因作战不力,再加上外交接连遭受挫折,被迫撤销帝制,但仍居大总统之位、同年5月,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眼看局势不可逆转,袁世凯于6月6日忧愤而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注:护国运动严格意义上并不算军阀混战,但这场战争却就此导致中华大地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拉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因而将其列入。
护法战争:1917年7月至1918年5月21日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后与中央掌权的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入京调停的张勋发动复辟,却很快被段祺瑞击败,而段祺瑞则以“功臣”自居,以国务总理职位执掌政府大权(这一时期又与第三任国家元首冯国璋爆发了新的府院之争)。
段祺瑞执掌大权之后,不仅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国会,而且还意图以武力统一南方军阀。于是,于1917年7月17日抵达广州的孙中山,呼吁各界为护法而斗争。在孙中山的号召下,国会议员纷纷南下参加护法,并召开国会非常会议,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
1917年8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随即讨伐段祺瑞的护法战争拉开帷幕。彼时,南方军阀对于段祺瑞早已不满,于是纷纷响应“护法”。不过,这些军阀名为“护法”,实际不过是借助这个名义扩张势力罢了,例如控制两广、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趁机向湖南扩张;又如控制滇、黔,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趁机向四川扩张。
正如前文所说,南方军阀虽然以“护法”名义发动北伐,但其实只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因此内部并不团结,因而在北洋军的镇压之下,北伐军接连受挫。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辞职,护法战争失败。
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至1922年6月孙中山被迫辞职之后,军政府领导权落入以桂系为首的西南实力派手中,后桂系和滇系发生内讧,孙中山则扶持驻闽南的粤军陈炯明部返回广东,于1920年10月占领广州,将桂系赶回了广西。11月,孙中山新返回广州,重组军政府,同时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以陈炯明为护法军政府陆军部长、内务部长。同年6月,广东军政府发动粤桂战争,打败桂系,统一广西。次年3月15日,孙中山在桂林誓师,计划由桂入湘北伐。
然而,就在孙中山正在积极谋划北伐之际,陈炯明却与湖南军阀赵恒惕结成反孙联盟,暗杀了拥护孙中山的粤军参谋长邓铿,并囚禁了廖仲恺,迫使孙中山回师广东。1922年5月,孙中山由广东进攻江西,北伐直系。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迫从前线返回广州时,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史称“六一六事变”。孙中山避入永丰舰(后改称中山舰),8月被迫到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直皖战争:1920年7月14日至同年7月19日前文说过,张勋复辟失败之后,爆发了第二次府院之争,北洋就此分化为冯国璋的直系和段祺瑞的皖系,双方矛盾极为尖锐。之后,段祺瑞通过操作“安福国会”,以徐世昌取代冯国璋成为总统。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曹锟继承直系军阀头领,直皖之争逐渐尖锐化。
曹锟上台之后,在他的积极串联之下,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吴佩孚也于5月自衡阳率直军北上至保定,准备讨段。段祺瑞则秘密召开军事会议,调徐树铮的西北边防军于北京附近布防,并强迫徐世昌宣布了惩办曹锟、吴佩孚等人的命令。
7月14日,直皖两军在北京东西两面的京津铁路和京汉铁路线上的涿州、高碑店、琉璃河一带开战,直皖战争拉开序幕。然而,开战之后,皖系东、西两路迅速溃败,段祺瑞无奈之下于1920年7月18日向徐世昌请求下令停战。
这次直皖战争历时五日,皖军大败。7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辞职。直、奉两系军阀遂控制了北京政权。
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4月10日至同年6月18日直皖战争之后,直奉凉席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奉系张作霖推荐亲日的交通系首领梁士诒出任内阁总理,梁士诒与仔细关系本就不好,奉系又借梁士诒支配中央的财政交通,这引起了直系的极大不满。于是吴佩孚通电揭露梁士诒卖国丑行,梁士诒遂于1922年1月25日离京。
直奉翻脸之后,张作霖决议讨伐直系,双方于1922年4月29日,在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混战,吴佩孚亲到前线督战,令主力在炮兵掩护下迂回到奉军的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奉军腹背受敌。5月4日,奉系第16师临阵倒戈,暂编1师也退出丰台,奉系西线全面崩溃。
之后,吴佩孚又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指挥直系军队且战且退,之后对进入伏击圈的奉系军队发动猛攻,结果奉系的东线也就此崩溃。虽然由张学良率领的奉系第二梯队战斗力较强,打退了吴佩孚的进攻,但由于奉系整体败局已定,他也只好率领军队有序撤退。
最终,此战以奉系惨败告终,总统徐世昌则下令免除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等职。6月18日,直奉两方代表在秦皇岛海面的英国克尔留号军舰签订了停战条约,以榆关(山海关)为两军分界线,奉军撤出关外,直军也大部分撤回原防,第一次直奉战争宣告结束。
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9月至10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开始全面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曹锟则通过贿选当上了大总统。与此同时,退回关外的张作霖也不甘心失败,积极扩军备战的同时,与段祺瑞、孙中山建立了“反直”同盟。
△直奉之战后,张作霖扩军备战
1924年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之间爆发战争,张作霖随即通电谴责曹锟、吴佩孚,并以援助卢永祥为名,于9月15日命15万奉军分路向榆关(即山海关)、赤峰、承德方向进发。而曹锟也于9月17日发布讨张令,以吴佩孚、王承斌、彭寿莘、王怀庆、冯玉祥等率军20万依托长城组织防御。
战争爆发之后,战局极为胶着,但冯玉祥由于吴佩孚对自己的仇视和排挤,对曹锟和吴佩孚早已不满,早已经谋划着对付曹、吴二人,而第二次直奉战争无疑给了他这个机会,于是冯玉祥于10月24日突然发动“北京政变”,战场形势就此大变,直军纷纷溃退。
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的战败结束,张作霖、冯玉祥等随后在天津曹家花园召开会议,决议成立中华民国执政府与善后会议以取代国会,并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统总统与总理之职,之后政权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反奉战争:1925年10月至1926年6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派遣11个师进占直隶、山东、江苏等地,控制京奉铁路和津浦铁路全线,并胁迫北洋政府任命奉军将领李景林、张宗昌、姜登选、杨宇霆分别为直隶、山东、安徽、江苏军务督办,严重威胁到了其他地方军阀。于是,从1925年下半年开始,接连爆发了多场反奉战争。
1、浙奉战争。1925年10月8日,直系军阀、浙江军务督办孙传芳在联络浙、闽、苏、皖、赣等地方军阀,组成五省联盟共同讨伐奉系,并于10月15日正式开战。此战奉系最终战败,势力北撤至山东,浙苏皖联军占领徐州。
2、国松岭反奉战争。浙奉战争爆发后,郭松龄于同年11月在滦州起兵,杀害姜登选,发表反奉宣言,意图推翻张作霖统治,冯玉祥也随之通电讨奉。奉军虽然初战失利,但在日本军政两界的干涉之下,郭松龄兵败被杀、曝尸奉天。
3、国奉战争。郭松龄反奉之后,冯玉祥与其签订《郭冯密约》,联合倒奉,但由于日本的干涉,郭松龄兵败被杀,反奉宣告失败。1926年6月,奉系张作霖和直系吴佩孚又联手向冯玉祥发动进攻,山西阎锡山也趁机发兵,冯玉祥的国民军最终战败,被迫退往西北地区,冯玉祥宣告下野。
北伐战争:1926年7月9日至1928年12月29日就在北方反奉战争打的热火朝天之际,成立于1925年7月1日的广东革命政府,已经通过东征和南征取得了稳固的根据地,开始积极谋划北伐。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
国民革命军自广东起兵之后,吴佩孚还在和张作霖猛揍冯玉祥,一看后院起火,连忙回军抵御,可匆忙回师的吴佩孚哪里顶得住,接连遭受战败之下,连忙请孙传芳出手,孙传芳对于吴佩孚联手张作霖本就不满,又想着坐收渔利,哪里肯出手。直到吴佩孚从两湖败退河南,北伐军于9月进抵江西,孙传芳这才出兵迎战,结果也是惨遭战败。
战败之后,孙传芳被迫再度与奉系合作,然而依旧无法抵御北伐军的进攻。之后,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蒋介石被迫下野,北伐战争第一阶段就此结束。此战,吴佩孚和孙传芳基本被消灭,张作霖也遭遇重创。
1928年1月,蒋中正被恢复了北伐军总司令职务,之后再联合冯玉祥、阎锡山之后,蒋中正于4月7日在徐州誓师北伐,北伐战争第二阶段开始。面对北伐军的进攻,奉系全面崩溃,张作霖被迫于6月发表声明退出北京,但随后被炸死于皇姑屯。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面对当时岌岌可危的形势,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6日宣布“东北易帜”,北洋政府时期至此终结,全国上下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中原大战:1930年5月初至11月4日北伐成功之后,全国上下其实仅仅实现了形势上的统一,当时的形势与此前的军阀割据形势别无二致,只是以新军阀取代了旧军阀而已。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战后国民政府势必进行整合,然而这种整合难免得罪各派军阀,内部矛盾开始滋生。
之后,失势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国民党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意图推翻蒋介石领导南京国民政府,中原大战就此爆发。
彼时,反蒋军的战略是:阎锡山自津浦路南下,冯玉祥自陇海路东进,谋取徐州,李宗仁则向湖南进兵,威胁武汉。战争初期,反蒋联军在南北战场均取得主控权,获得大部战役的胜利, 6月下旬攻陷济南。7月下旬,作战重心由陇海线转向津浦线,战场形势亦急转直下;8月15日,蒋军克复济南 ,晋军退往黄河北岸。
这场战争持续长达近七个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暂时统一了国民党各军事集团,维持了全国上下的基本统一形势。
中原大战之后,日军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迫于外界压力,大规模的军阀战争就此结束。不过,大规模的军阀战争虽然没有发生,但地方军阀的小规模战争仍然时有发生,例如四川军阀内战。
此外,以上仅是直接影响国家政权交替的大规模军阀战争,至于一些仅仅影响地方势力变化的军阀战争,则并未被列入其中,例如1920年的川滇战争,又如1927年的粤桂战争等等。
PS:由于个人知识有限,如有遗漏,万望海涵。
看抖音浙江温岭油罐车爆炸的视频20人死亡?
你好,我是非著名娱记静婧的爸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本期导读:看抖音浙江温岭油罐车爆炸的视频20人死亡,到底是咋回事呢?------2020年6月13日16时40分左右,G5沈海高速温岭西出口下匝道发生槽罐车爆炸,事故截止目前共造成20人死亡,这辆满载石油液化气(LPG)的槽罐车经通过现场所拍摄的视频分析,应该是槽罐车内的液化石油气因某种机械故障,振动,撞击,高温等原因造成泄漏,大量的可燃气体泄漏到空气中,全方位与空气里的氧气混合,与周围的火苗或静电接触发生爆炸,这应该就是本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何区分各种危险品槽罐车大家平常开车在路上一定会看到各种槽罐车,有些是运输各种化学物质稳定的液体,如洒水车,水泥车等,但是有些槽罐车会运送入本次温岭事件中的危险化学品。如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汽油等。相信很多人看到这类运送危险品的槽罐车会敬而远之,那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来分清楚这些危险的槽罐车呢?
第一.装运非危险品的槽罐车,这类槽罐车不属于危险品,以个人名义就可以购买,常见的运输介质有:润滑油,食用油,石蜡,等普货液体。
如何区分:
1) 罐体:银灰色
2) 色带:无
3) 介质名称:在罐体两侧后部书写介质名称,字体红色
第二.常用槽罐车
加油车和运油车属于这类范畴,国家规定的是专门用于装运柴汽油的槽罐车,不可以装运其他截止。
如何区分:
1) 罐体:银灰色
2) 色带:罐体中心线涂有大红色环形色带
3) 标志图形:罐体两侧涂有明显的易燃图形
4) 介质名称:在罐体两侧后部写介质名称,字体红色
第三.装运易燃液体槽罐车,主要运载3种危险品化工液体,如:酒精,乙二醇等醇,苯类易燃化学品。
如何区分:
1) 罐体:银灰色(易燃),中灰色(有毒)
2) 色带:罐体中心线水平位置涂有大红色,正黄色(有毒)环形色带
3) 标志图形:罐体两侧涂有明显的易燃,有毒图形
4) 介质名称:在罐体两侧后部写介质名称,字体红色
第四.装运腐蚀品槽罐车,主要装载8种腐蚀类化工液体,常见的运输品有: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油漆原液,甲醛等强酸强碱类液体。
如何区分:
1) 罐体:深灰色
2) 色带:罐体中心线涂有黑色环形色带
3) 标志图形:罐体两侧涂有明显的腐蚀图形
4) 介质名称:在罐体两侧后部写介质名称,字体红色
第五.装运液化气体运输槽罐车,主要装载二类易燃气体压缩而成的液体,这类车罐体一般用不锈钢制造,常见的运输介质为甲烷,丙烷,LNG(液体天然气),LPG(液体石油气)也就是本次温岭事故发生的车辆装载物。
如何区分:
1) 罐体:银灰色
2) 色带:罐体中心线水平位置涂有大红色环形色带
3) 标志图形:罐体两侧中央部位涂有明显的易燃易爆图形
小结:银灰色,深灰色的罐体,车体有颜色的环形色带,罐体有明显标志及字体,这些都是危险物品槽罐车的显著特征,各位开车上路的司机需要对其有所认识,避免这次温岭事故的再次发生。
运输液化气体的槽罐车为什么这么危险危险系数最高的就是LNG(液体天然气),LPG(液体石油气)运输管槽车,首先简单介绍下这二种物质,LNG(液体天然气),是天然气经压缩,冷却至其沸点温度而变成的液体,经压缩后的天然气体积是气态天然气的1/625,压缩后的天然气便于轮船及汽车运输至工业各个领域使用。其次液化石油气是在炼油厂内由石油进行高压降温所得到的一种无色挥发性液体,它极易自燃,当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范围浓度后,它遇火就爆炸。
相比LNG,本次温岭事故中爆炸的LPG液化石油气更加危险,LPG液化石油气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易爆性:当液化石油气爆炸时,由于液化石油气的热值比较高,它的热值是普通煤气热值的好几倍,所以当出现爆炸时威力相当大,破坏力惊人。像本次温岭爆炸事故,一辆20吨左右的槽罐车,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一颗200吨当量的TNT炸弹所发出的能量,200吨TNT当量的炸弹相当于200万颗手榴弹爆炸所发出的能量。
2. 易燃性:液化石油气具有石油的主要成分,包括丙烷 丁烷,丙烯,丁烯等这些典型的烃类物质,烃类物质最大的特点就是易燃性,并且烃类物质的闪点和自然点非常低,一旦泄漏很容易引起燃烧,从温岭事故现场视频来看,一开始液体泄漏楼产生了大量白色烟雾,这时说明罐体已经泄漏了,但是还没到燃点,过了大概1分钟左右,发生了更大规模的爆炸,应该就是遇到了火苗或者静电引发了爆炸。所以看见类似的烟雾,就是危险的信号。
3. 有毒性:液化石油气也是一种有毒气体,当液化石油气在空气中达到10%的浓度时,会让人产生中毒反应。会出现呕吐,恶心甚至昏迷的情况,在泄漏点附近的人员必须尽快撤离至安全范围,否则会给人带来极大的伤害。
4. 易流性:液化石油气因为是液体的原因,非常容易流淌,一旦出现泄漏,液化石油气会从罐体中流淌出来。当1升的压缩液化石油气流淌出来后会挥发成350升左右的可燃,易爆,有毒气体,这些气体极其容易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小结:LPG槽罐车这么危险就是因为它有危险品所全部的安全隐患,在运输及日常生产生活中要极其认真的对待这种危险物质,不能有半点马虎,因为一旦发生事故,那就是一场大灾难。会波及无数无辜的人。
槽罐车爆炸为什么这么厉害?从本次事故现场的视频来看,泄漏的槽罐车液化石油气已经在数千平方米的空间中弥漫开来,形成恐怖的液化石油气气体云,只要其中有一丁点火星那么这数千平方米内将产生极其恐怖的大爆炸,爆炸范围内由于空气的急剧消耗导致身处其中的人窒息乃至死亡,这与现代战争中云爆弹的特点相类似。
云爆弹的原理就是首先引爆一颗普通的炸药,这可以理解为槽罐车车体泄漏,其次云爆弹将云爆剂烟雾抛撒到空气中与空气混合,这可以理解为槽罐车持续向外泄漏液化石油气烟雾,当云爆剂浓度达到要求后延时引信会第二次引爆,这时的爆炸杀伤力惊人,爆炸范围内的氧气被大量消耗,身处其中的人无一幸免,第二次引爆就像槽罐车泄漏的气体被火苗点燃,产生了类似云爆弹爆轰的效果。所以本次温岭事故所造成的现象和云爆弹类似
这就是为什么液化气体槽罐车是危险系数最高的运输车辆,虽然它在运输工业产品,但是它的危险系数就像在运输一颗相当危险的大炸弹,一旦管理疏忽或者维护保养欠妥,产生的危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难以想象。
遇到温岭事件作为司机应该做什么?1. 停车熄火,禁止各种形式的使用手机,因为这样会形成静电,引发爆炸。
2. 禁止任何形式的围观,拍照,及时通知附近车辆熄火及人员撤离。
3. 快速撤离现场,至少撤离至800以外再使用手机报警,通知消防部门来处理。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了解一些液化石油气的常识,有助于消防人员处理事故,减少降低人员伤害及财产损失。
最后总结:希望通过本次温岭事件,及本篇科普文章,给各位运输液化气体的公司敲响警钟,给各位要开车的司机进行一下危险品车辆的科普,大家以后在路上多注意此类车辆,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避免泄漏爆炸事故的发生,
我是一个80后的普通职员,每天热衷于给我家宝贝静婧做好吃的美食,如果你喜欢我的问答,请给与关注谢谢,还可以去看我的视频,问答,都有我美食和生活的分享,谢谢
你看到过什么极度恶心又极度震撼你的场面?
我见过的恶心震撼场景不少。有一年我去乌镇旅游,乌镇是专门吃羊肉的地方,一条街上就有七八个羊肉店。
我转到一个偏僻的小街上,看见那里正要杀羊。于是停在那里观看,只见三只羊被捆在一个大盆子里。屠夫正在旁边的架子上挂起一只已经杀好的羊。那只羊已经被剖开内脏全部都堆在大盆子旁边的地上,那三只被捆的羊的头正好就对着这一堆血腥的东西。
我看着那三头羊的眼神,当时非常的震撼。我知道很多场面都会比这个震撼,但是我见过的震撼场面,这真是其中之一,让我难以忘记。
三头即将要上刑场的羊,看着已经被宰杀的同伴,那种眼神有一种极致的惊恐和绝望。
很快屠夫就去拖其中一只出来宰,那只羊挣扎着恐惧着。被屠夫拉起来,一刀就结果了它的性命。我看着这只羊在一阵抽搐之后死去。盆子里的另外两只羊已经惊吓到无与伦比了。
我看了一阵,不忍心再看下去。
这里到处都是羊肉店,游客们过来都会打卡的,吃一锅羊肉,然后走在秀丽漂亮的江南古镇上。可是我却在这里眼见了一场非常震撼的屠宰。
这种震撼并不是说场面有多么血腥,因为屠宰是很常见的事情。只是因为那个眼神,我无法用语言确切的形容,这是几条生命最后的绝望和恐惧。
从那天开始我就不吃羊肉了。
2、虐杀乌龟
另外一次是在一个路上看到一个流动摊贩,好多人围着在买,我就去看看是什么,一看是在卖乌龟。他有一台三轮车,三轮车上烧着一锅水,那锅水并没有完全烧开。他把乌龟拿出来活生生的往半开的水里面丢,因为水不是完全烧开的,无法直接快速杀死它,只见那只乌龟在锅里面痛苦地挣扎,至少一分多钟才不怎么动了。然后他再拿出来放在砧板上,用刀剖开。
那个场面实在是太残忍了,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杀乌龟,我问他你这水都没有开,就把乌龟丢下去,你为什么不把它杀了再丢。他对我嗤之以鼻。
我一看他还有两只乌龟没卖走。二话没说我就买下了,拿回家养了两天之后就出去放掉了。
有时候屠宰不可避免,他也要以此营生,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要用这么残忍的方式。
3、虐杀鹧鸪
还有一次在菜市场看到一个卖鹧鸪的,有人买鹧鸪的时候,他就会把鹧鸪鸟拿出来,用手活生生的拔毛啊。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那些鹧鸪被他一把一把毛拔和捋,疼得直叫唤,直到疼死。我当时很穷,身上没什么钱,也忍不住买了两只去放生了。
我唯一放生的就这两次是看见了实在忍不住才会去买,也不会说刻意去放生。后来我到那个放生龟的小池塘去看,我那两只乌龟还在里面开心地游着,我大概每隔两三个月就会去看一次他们。
对于屠宰杀戮动物的理解
在电影《阿凡达》里面有一个情节,主角和女阿凡达一起去捕猎。女阿凡达捕到了一个猎物,在用刀子杀他之前对那个猎物说真抱歉,我们因为生存需要你献出生命。当然这种对天地感恩的思想,其实我们中国自古就有。
中国人自古就认为万物都是上天恩赐的。我们能去索取其实是一种福分,所以尽量只索取必须的。如果在必须的基础上还无穷无尽地去杀戮,为了更多的利益去杀戮。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损福折寿的。
当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是需要大量的屠宰来支撑的。然而屠宰的方式应该更加文明。在工业化屠宰上很多用电击的方式减少动物死亡时的痛苦和恐惧,就很好。即使条件没有这么好,也可以尽量别虐杀,其实并非只是为了一种善心,因为恐惧和痛苦会对动物血液和肉体产生一些影响,其实人吃了也会不太健康。
当屠宰方式不太合适,那种场面真的是很恶心又震撼。恶心的是场面,震撼的是人的心。
有没有可能出现自己一方的友军打伤自己一方的?
误伤友军的事情在现代战争中比比皆是,战争并没有因为技术上的进步而减少误伤,相反因为战场距离的增大、武器的远程化发展,这些年战场误伤事件反倒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战时就曾经发生过一些著名的“误击”事件,比如1945年3月20日苏联王牌飞行员阔日杜布击落美机事件。当天他驾着自己的拉-7战机快乐的搜寻德国人,看到一群美国轰炸机从附近飞过,阔日杜布带着僚机跑去“参观”,结果被美军当成了“FW-190”,当即就遭到4架P-51的围攻。
阔日杜布被逼的无处可逃,一怒之下打起了空战,反将四架美机干了下来,美军摔死两名飞行员。事后苏联人还不道歉:“你先开火的,难道我不能还手吗!”对此美军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而苏联倒也“实在”,没把这4架美机算进阔日杜布的生涯战绩。
阔日杜布算是躲过一劫,但换成别人可就没这么幸运了,1944年美军对圣洛道路的轰炸时,因为投弹时机问题,轰炸机群把4300吨炸弹扔到了自己人头上,炸死了100多名大兵,连躲在战壕里的地面总司令莱斯利·詹姆斯·麦克奈尔中将(Lesley James McNair)都成了炮灰。
美军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的战争也是个典型,这场“越战以后首次战争”完全就是场牛刀杀鸡式的武装表演,美军在整场战争里只死亡了19人,然而战场上被打死的没几个,其中17人是被己方海军攻击机干掉的。当时4架-A-7“海盗Ⅱ”攻击机搞错了目标,把陆军的地面指挥部给炸上了天。
后来的海湾战争中各种“误炸”更是司空见惯,美军大名鼎鼎的M1A1坦克在海湾战争中共计损失23辆,其中7辆属于友军误击摧毁。比之更惨的是配属的“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战争中报废了25辆,有20辆是美军自己不小心打的。
还有人员损失,海湾战争中美军阵亡146名士兵,受伤467人,其中35名死者、72名伤者属于己方误击,被联军其他地面部队打死24人,打伤57人,被联军飞机炸死11人,而美军也给英军造成了惨痛伤亡,一次A-10攻击机将英军“武士”战车当做俄制BMP-2步战,顷刻间就炸死9名英军。
到伊拉克战争时,这种误伤更是令人哭笑不得,闹得部队人心惶惶,美军A-10攻击机连英军“挑战者2”坦克都摧毁了,闹出1死3伤的惨剧。除此之外还有战斗机轰炸己方防空阵地的事情,美军一架F-16战斗机被己方“爱国者”导弹锁定,为了能活下来,飞行员“先发制人”,抢先发射AGM-88反辐射导弹,把自家导弹阵地炸上了天。
别怪美军飞行员这么敏感,仅在前一天,“爱国者”导弹就误击了一架英军战机,造成飞行员死亡。
当然英军也没少出这档子事儿,他们号称“不可摧毁”的“挑战者2”坦克就是在伊拉克战场因为误击破的功——两辆挑战者2因为识别原因发生了互相攻击,直到一辆坦克将另一辆击毁,事故造成了2死2伤的惨剧。
所以你看,战场上己方“互相伤害”的事儿是真不少见,甚至占据了相当高的伤亡比例,也正因为如此,“敌我识别”问题成了相当重要的战争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