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头地最初指的是哪位文人,通过历史能证明吗?
已成历史的昨天,是由无数个偶然组合织就的必然。
在走向必然的过程中,于关键的几个节点上,我们所崇拜甚至膜拜的“真英雄、大豪杰”的抉择,确实可以调整和引导事件发展方向、加快或延缓事件发展的步伐,从而改变历史的进程。
“时者,势也”。基于上述观点,所谓“时势造英雄”,已经成为共识。而英雄可以引导历史前进的方向,即同样也存在“英雄造时势”的现象。这些,均已被历史所证明。
所以,最好的说法应该是:“时势造就英雄,英雄引领时势”。
翻开二十四史,在其中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段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全部都是英雄借势、导势、造势的历史故事。
大家耳熟能详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秦末风起云涌的“楚汉争霸”、晋末到南北朝的政权更替,等等,不计其数。其间,英雄辈出,时移势转,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我们至今津津乐道,拍案惊奇!
就举历史上个人武力值排名第一的“西楚霸王”项羽为例。
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男子,是大家公认的大英雄。他在秦末风起云涌的反秦战争时,适时乘势而起。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尽管有些后知后觉,起事稍晚。但他能把握机会,在当次将随军北上救赵时,面对强敌的进逼和盟军“壁上观”的极度劣势下,杀将夺帅、破釜沉舟,一举赢得决胜局的胜利,扭转了反秦斗争的被动局面。
所以,项羽作为英雄,他顺应了时势也营造了时势。但他最后的失败,也与他“自矜功伐”并逆时势而为、致力恢复分封制有直接的关系。
而他的对手汉王刘邦,却能一直顺应潮流,凝聚人心,从而笑到了最后。
再举另一个耳熟能详的例证,即汉末群雄逐鹿,曹孟德在乱哄哄的世界里,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阳谋而脱颖而去,征伐四方,奠定曹魏基业,也是顺势、借势、导势、造势,最后成势的典范。
历史告诉我们:时势造就英雄,而英雄引领时势。
天龙八部中全冠清的目的是什么?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却送走了自己的性命”。
以上这句话可以形容王熙凤,也可以用来形容全冠清,这个评价对全冠清或许有些特别,但全冠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目的是丐帮帮主之位,甚至还想成为武林盟主。
利用丐帮在江湖上搅动风云,也是为了自己的“事业”!他全冠清可不想委身于丐帮的一个舵主,如果可能丐帮帮主之位他也是很眼馋的,并且在很早之前就觊觎这个位置了,就是有些有心无力而已,促使全冠清做出选择站位之人,就是前任丐帮副帮主马大元之妻康敏。
而在一起的事情发生原由,全冠清把丐帮弄得风风雨雨,甚至剑指乔峰,背后都是康敏一人所为。
康敏的报复情可以生爱!也可以生恨!
康敏就是如此,她因爱生恨,她所爱之人就是乔峰,事实就是如此,康敏在洛阳百花会上一眼见到乔峰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乔峰的豪气干云、英雄气概让康敏深深地着迷,并深陷其中。
但乔峰对康敏是没有任何感觉的,乔峰是什么人?别说康敏是副帮主马大元之妻,马大元对乔峰又非常不错,你认为乔峰会是这种小人?就算康敏与马大元没有什么关系,就以乔峰的秉性来说,他也瞧不上康敏,纵使康敏有不俗的容貌,但在乔峰看来他与康敏就是两路人,根本就走不到一起的。
也因此自始至终乔峰就没有给康敏任何机会,甚至是都没有正眼瞧过她。
这让康敏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就是是大理段正淳这种翩翩公子对她也是魂不守舍的,就你乔峰装什么君子呢?
康敏对自己容貌与魅惑都很自信,但却在乔峰这里吃了亏,这让康敏这种傲娇之人如何受得了呢?于是,一场针对乔峰的计划就开始了。
而全冠清只不过是康敏手里的一颗棋子而已。
也是从这里开始以乔峰的身份作为引子,促进剧情的推进发展。
康敏通过丈夫马大元知道了乔峰的身份,康敏计上心来,有了对付乔峰的妙计,她要让乔峰身败名裂,让乔峰这个世人眼里的大英雄、大豪杰被人群起而攻之,这才是康敏的目的,也是延续全冠清的目的,我们看到的结果只不过是康敏借全冠清之手实施出来了而已。
马大元这个人的武功虽然不怎么样,但对待兄弟那是相当到位的,乔峰是契丹人的事情他通过汪剑通已经知道了,但选择没有揭发乔峰,反而沉默了乔峰的存在。
有马大元这个在丐帮声望极高的副帮主在,康敏陷害乔峰的事情也不会有人相信,毕竟空口无凭,你得拿出证据是不?
康敏也不是易于对付之辈,为了报复乔峰对她的蔑视,康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伙同白世镜陷害了马大元,马大元一亡,丐帮就没有了给乔峰说话之人,但康敏没想到自己辛苦拉拢的白世镜竟然不肯对付乔峰,这下子计划就耽搁了。
为了能够把计划继续实施下去,康敏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选择马大元已经没了,她需要一个站在她这边的老人,并为她说话,康敏紧接着又拉了徐长老进入她的队伍。
徐长老作为九代老人,说话是非常有分量的,也是仅次于马大元身份之人,如果有徐长老这种分量重的人指证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份,相信足以打消丐帮中的大部分弟子,至于其他对乔峰信任度较高的弟子,这就需要另外一个人出马了。
这个人就是全冠清。
可能很多人当初看全冠清的时候对于这个人也是气得牙痒痒,全冠清这个人一上来就把马大元的身亡紧扣乔峰,真的让人很气愤,但有时候你却没办法反驳全冠清,因为他说起来似乎有理有据。
康敏对自己的人设是以一个“弱女子”的形象,她必须要有一个在外说话之人,而全冠清就是她最好的人选。
不得不说康敏很会看人,并且也会拿捏一个度,不论是白世镜、徐长老、还是全冠清都没办法抵挡康敏的美人计,除了白世镜还保存最后一点对乔峰的理智之外,其他两人都已经全部臣服康敏,特别是全冠清,他臣服康敏的同时心中也有一团烈火在蠢蠢欲动。
马大元在世时、乔峰在帮内时,这全冠清也是不敢多说什么,毕竟自己有几斤几两他清楚,他也是一个非常识时务之人,但在马大元被陷害之后,乔峰的身份又让全冠清得知,他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
康敏对付乔峰是什么原因他不清楚,但他知道只有自己辅佐康敏对付乔峰,那么自己在丐帮的位置将会发生改变,别说现在的舵主,就是九代长老、丐帮帮主、甚至是武林盟主也不是不可能。
恰巧现在又有康敏主动送上门来,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全冠清自然是非常乐意了,他才不管之前与乔峰的兄弟情谊呢!
与乔峰的兄弟情义相比,他更看重丐帮的位置与康敏,这可是爱情事业双丰收啊!全冠清会不动心吗?
他的确动心了。
全冠清此人在丐帮能够做到舵主之位并不是靠什么武功力压群雄,而是他的一张嘴,全冠清在丐帮里面也是非常奇怪的存在,以丐帮的行事风格来说存在他这种“斯文人”的确是有些稀奇,全冠清行走江湖靠的就是能说会道、就是智慧。
“十方秀才”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全冠清硬是凭借着一张嘴就把马大元这口锅拉到乔峰身上,在加上乔峰契丹人的身份就更坐实了马大元为什么会被陷害,一定是马大元发现了乔峰的身份,乔峰想灭口罢了,有全冠清在前面游说,康敏沉默不语,徐长老在施加压力,这下子乔峰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那是有理也没理,怎么说?自己是契丹人?这个身份让很多人都欲言又止,肯出来帮乔峰说话之人也没有了,大家都在观望徘徊。
全冠清是小人,他为了自己的丐帮帮主之位,不惜与康敏同流合污一起陷害乔峰,康敏为了报复乔峰的忽视,而全冠清更多的是为了得到丐帮帮主之位。
结语:全冠清机关算尽,到最后还是暴露了自己,康敏的结局也不好,她一生都在恨,恨段正淳对她的抛弃,恨乔峰对她的不闻不问,甚至不屑一顾,全冠清渴望帮主之位最终结果还是功亏一篑,康敏也失去了所有,这或许也是求不得吧!
图:均来自网络
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个怎样的人?
天下精英能尽为臣之道者,无论是忠臣或者奸臣,从不同用途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叫治世之臣,每朝每代都有,他们熟知圣人之言,君子之道,不仅能理清国家大事,还能摆正君臣关系,为皇帝分忧,皇帝有了这样的能臣,便可以国泰民安,开创太平盛世,诸如管仲、魏征等人,他们属于社稷的建造者。第二类叫救世之臣,这种人凤毛麟角,可能几百年才出一个,他们既学孔孟之道,又习权谋诡计,灵活的使用各种手段来治理天下,用一己之力来延续衰败的朝廷寿命,比如张居正,他们是社稷的维护者。第三类叫乱世之臣,这种人不属于奸臣、坏人,而是乱臣,他们熟知厚黑之学,将阴谋诡计,权谋手段运用的淋漓尽致,由于他们人生阅历丰富,看清楚了人性的黑暗面,往往可以改朝换代,这种人比救世之臣还稀缺,属于社稷的破坏者,姚广孝便是一个典型的乱世之臣。
姚广孝,江苏苏州人,生于1278年至元十五年。姚广孝家境富裕,自幼敏而好学,尤擅吟诗作画,十四岁于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号道衍。
出家人一般都是了却红尘,潜心向佛,姚广孝却不一样,虽然好学,学的却既不是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经世之道,也不是佛学经典、六道轮回,而是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这席应真也算是个奇人,身为道士却不去炼丹修道,专修阴阳术数之学。阴阳术数在当时人们眼中就是旁门左道,君子之流根本不屑一顾,但阴阳术数之学来源悠久,不仅包括天文、算卦、占卜,权谋机断等,其中还蕴含着对现实的理解和分析,及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由于科举不考阴阳术数之学,所以学此学问的大多不是什么常人眼中的正常的人,但身怀此学之人往往有吞天之志,改朝换代之能。
姚广孝虽好结交文人雅士,兵甲富于胸中,却无报国之门,以至长时间内一直郁闷忧愁,恐自己此生无出头之日,于是开始云游天下。
待到姚广孝嵩山寺游玩之时,碰到一个影响他一生的相术奇人袁珙。此时的袁珙为人看相已很有名气,“所相士大夫数十百,无不奇中”。袁珙原本不认识姚广孝,但他看到姚广孝后,大吃一惊,追上前去为他算了一卦“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若是旁人给此评语,定会大发雷霆,不想姚广孝听到三角眼、嗜杀这样的评语不怒反喜。
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抓住这个机会,以通儒僧人的身份上京应试,可惜未被授予僧官,这让姚广孝非常失望,只好耐心等待。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需要高僧诵经祈福,因缘际会之下,姚广孝认识了燕王朱棣,并随他来到北平,在庆寿寺做了主持。
姚广孝本应该在寺庙祈福念经,可是他却时常出入燕王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朱棣说着同一件事:造反。
此时的姚广孝年近五十且又是个精神正常的人,他也不是那种贪图官位,喜爱钱财,追名逐利之人,他也知道造反成本极高,如若失败必将会满门抄斩,但因其学贯古今、胸有韬略,又得不到重用,满腔的抱负难以实现,如今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回,满脸的皱纹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加,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等待,不断磨练着他的心智,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引线来引爆。
而朱棣却不同,他出身皇族,妻妾成群,钟鸣鼎食,雕墙峻宇,造反不是吃饭,万一失败,自己小命不保,这笔生意实在需要仔细考量,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走上这条不给归路。
就在朱棣还在犹豫之中,刚刚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根本没有初登帝位的羞涩和谦虚,率先开始动手,出了先着。
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本是朱棣的得力助手,也成为了朱允炆最早开始清除的人。朱允炆对这个叔叔毫不客气,
突调大军,奔赴河南周王府,将朱橚全家押至京城,直接贬为百姓,迁至云南。
朱橚是第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同年,有人告发晋王朱㭎贪虐残暴,建文帝朱允炆毅然依据大明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将朱㭎迁至蜀地。
第二年,朱允炆再一次大义灭亲,以“不法事”的罪名将岷王朱楄逮捕,并废为庶人,远徙漳州。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建文帝朱允炆又以“意图谋反、伪造宝钞”的罪名开始对湘王朱柏下手,责命其入京师讯问。就当大家以为这次还会像以往那般顺利的时候,甚有骨气的朱柏与家人饮酒诀别后,紧闭宫门,全家随他自焚而死。
就算是这样的惨剧,也没停滞朱允炆继续行动的步伐,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将代王朱桂和齐王朱榑抓获,双双废为庶人。
至此,建文帝朱允炆彻底背弃了当初向朱元璋做出的承诺,早就将什么文成武德、以德服人通通丢在脑后,傻瓜都会看出建文帝下一步将会干什么。
但是,建文帝抢到了先手,却没抢到先机,姚广孝抓住眼前这个时机,继续向朱棣灌输着他的理论,此时的朱棣也彻底明白过来,如果放任这个侄子继续胡搞下去,自己可能连姚广孝也不如,恐怕做个穷和尚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朱棣开始招兵买马,就在他的王府之内开展军事训练,甚至还招募了一批算命占卜的异人术士,以给自己壮胆。
朱允炆原本本着“先打弱的,后打强的”的战略,如今其他藩王纷纷落马,朱棣似乎已经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只能束手就擒,然而就在此时,朱棣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按照惯例,建文帝登基,藩王应当入朝晋见新的皇帝,由于此时局势紧张,大家都以为朱棣不敢来拜见,岂料朱棣不仅来了,而且在众目睽睽之下“行皇道入,登陛不拜”。
朱棣的无礼令群臣愤怒,纷纷上奏,要求就地解决朱棣,朱允炆知到自己登基不久,根基未稳,随即以至亲为由拒绝了这一正确提议。
朱棣风光的回到北平后,次月又遇到了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还应该前去京城,但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次前去肯定不会像上次那般幸运,于是派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代他前去祭拜。
果不如然,三兄弟一入京城,兵部尚书齐泰便力谏朱允炆将三人扣为人质,就在朱允炆表示同意的时候,翰林学士黄子澄居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影响朝廷削藩,还不如将三人送还,以此来麻痹朱棣。
朝廷削藩,早已闹的沸沸扬扬,路人皆知将要对朱棣动手,此时居然还要掩耳盗铃,可见书生办事,不知所谓。朱允炆本就拿不定主意,今见黄子澄所言,甚合他意,便将朱高炽三兄弟放回。
派三个儿子前往京城,朱棣本已经为自己的亲率行为后悔的要死,没想到三人居然毫发无损的回来,高兴的大叫:此乃上天助我。
此时朱棣也明白了,朱允炆一定不会放过自己,躲是躲不过去,而且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不是帝王之路,就是死路。
然而此时朱棣还少一样东西,那就是时间,造反不是过家家,需要兵马粮草,为了争取时间,朱棣从伟大的军事家孙膑装疯卖傻的故事上得到启发,酝酿好久之后,专门在北平的闹市中开始装疯。
此事自然被朱允炆得知,于是派遣二个耳目前去看个究竟,二人来到王府,此时正是六月,盛夏如火,只见朱棣披着棉被,正在烤火,而且口中不停念叨,冻死我了。朱允炆得知二人密奏,很是高兴了一阵,但他却不知,在权力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然而朱允炆还是知道了他的叔叔在装疯卖傻,于是命令北平都司张信立刻逮捕燕王。张信本就是朱棣的亲信,接到任务后,初时也是犹豫好久,毕竟和朱棣造反那是杀头的死罪。
就在这生死一线之时,张信的母亲因受到朱棣府中那些异人术士在街头散布的谣言:燕王将来定能取得天下,立刻制止了张信。在这个啼笑皆非的理由下,张信化妆潜入王府,将朱允炆逮捕燕王之事和盘托出。
原本卧床养病的朱棣立即神奇的恢复了健康,感谢完张信的救命之恩后,立刻唤出等候多时的姚广孝,开始商议对策。
此时的朱棣面临着人生最大一个挑战,由于事发突然,军队来不及集结,要取天下,先得占领北平,可是他连王府都出不去。
朱棣胆大心细,做贼而心不虚,于是邀请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督指挥使谢贵进王府,说抓住了乱臣贼子,需要二人进府验明正身。二人也知目前形势,但又没接到逮捕燕王的诏,为完任务,于是肩并肩,大步踏的进入了鬼门关。
待到进了王府,到了大堂,朱棣摔瓜为号,一声令下,将二人捆了起来,随即全部斩杀。开工没有回头箭,之后朱棣令大将张玉率兵乘夜攻击北平,由于守卫北平的士兵群龙无首,三日之内,燕王朱棣就完全占据北平。
这做曾是元朝大都的城市,朱棣即将从这里开始自己的霸业。为了这一天,朱棣已经等了很久,士兵、武器、粮草充足,但他还缺一样,就是造反的理由。
对于六十四岁的姚广孝而言,为了等这个机会,他已经付出了一切,他没有少年青春的意气风发,也没有声色犬马的吃喝玩乐,他只有坎坷的经历和日复一日孤灯下的苦读,于是姚广孝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开始给朱棣找一个造反的理由。
功夫不负有心人,姚广孝终于从大明律中找到了一个漏洞。当初,朱元璋为了制约藩王,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定,又为了防止奸臣作乱,他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但前提条件是藩王必须有天子的密诏。
这对姚广孝来说简直就不是个问题,他充分发挥自己厚黑学的本事,对这一条视而不见,直接宣称朝中有奸臣,需要出兵“靖难清君侧”,甚至将这歪理写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问朝廷要奸臣,并且还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
当朱棣将这一理论,向将士们宣传,意图鼓舞士气,岂料在他正讲的高兴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屋顶上的瓦片纷纷被吹落,就在人们以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面如土色之时,姚广孝又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真龙飞天,定有风雨相随,如今瓦片落地,正乃大吉大利之预兆”。
当朱棣的部队接连大败朝廷的军队,朱允炆大惊失色,他最害怕的事终于发生了,而且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也显现出来,没有一个有战斗经验的人能去对付朱棣。
朱允炆知道他的叔叔这次是来真的,马虎不得,孤注一掷之下,将三十万大军交给了朱元璋的老乡、开国功臣耿炳文。
朱允炆一生干过许多蠢事,但他把军权交给耿炳文是最愚蠢的,他没有开动脑子想一想,为何朱元璋杀了那么多的开国功臣,唯独留下了耿炳文,他又有何过人之处?
果不如然,耿炳文接连在扬雄、莫州惨败,最后在正定溃败入城时,自相践踏,踩死的不可计数。之后,朱允炆以勋戚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调兵五十万讨伐朱棣,围攻北平。
从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三年之中,朱棣虽有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战局已呈拉锯。建文四年,朱棣已经开始相信,战争如果这样打下去,自己的将士会越打越少,迟早会被对方擒获送去领赏,一直支撑他的希望之火眼看就要熄灭,就在此时一个消息改变了朱棣即将屈辱死去的命运:京师兵力十分空虚,如趁虚而入,一定可以图之。
此时的朱棣身处北平,离京师远距千里,而且各地都有名将镇守,士兵作战勇猛,从北平打到京城,谈何容易?
就在朱棣陷入这个思维陷阱的时候,这个时代最出色的谋士姚广孝点醒了他,这个不读死书,不认死理,善于变通的姚广孝敏锐的发现,完全可以避开城池,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便可。
朱棣醍醐灌顶,仿佛通往京城的道路畅通无阻,那闪闪发光的宝座,便是自己的天子之路。
1402年建文四年元月,朱棣在他的行宫再一次披上了战甲,他下定决心,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进攻,不成功,便成仁。朱棣取道馆陶,连克东阿、东平、单县,剑锋直指徐州。当徐州守军龟缩不出,企图固守之时,朱棣绕开徐州,转攻宿州,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攻克泗州、扬州,六月渡江,拿下镇江,目标直指京城南京。
皇城里的朱允炆已经慌乱到了极点,六神无主,想不到削藩竟会让自己皇位不保。当朱棣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在两个内奸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帮助下,朱棣攻克京城,江山易主。
而此时,史上最大的疑团诞生了,朱允炆烧毁了自己的宫殿,不知所终,朱棣也没有找到他的尸体,朱允炆的下落从此成了千古之谜。
朱棣终于坐上了帝王宝座,他认为自己当之无愧,因为他为之付出的太多了,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当朱棣开始分封跟随自己靖难功臣时,所有的人开心不已,但是唯独一人对此却完全不敢兴趣,他认为这些赏赐毫无价值,这人便是姚广孝。
毫无疑问,姚广孝是靖难成功的最大功臣,他虽然没有冲锋陷阵,但从从策划造反到出谋划策,全是他一手策划,可以说是他扶上朱棣坐上了皇位。
1404年永乐二年,朱棣授官给姚广孝,任命他为资善大夫,正二品太子少师,并且恢复其本名。
此后,姚广孝的行为便开始怪异起来,朱棣让他蓄发还俗,他不干,分他美女房子,他不要,只是每天住在寺庙里,白天换上官服上朝,晚上换上僧衣回庙。
人们不禁要问,姚广孝到底是为何?实际像姚广孝这样聪明绝顶,智谋过人的人,深知功高震主,一旦过于放肆,朱棣定不容他。
这就是一个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被神秘笼罩的人,争论极大的人,他深入简出,只想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
1418年永乐十六年三月,北京庆寿寺,八十四岁的姚广孝已是一位躺在床上的无力老者,常年的军旅生涯和繁重的参谋工作已经耗干了他所有的精力,当年那个满怀抱负的阴谋家已经变成了一个耄耋老人,此时他感慨良多,他不仅改变了朱棣的一生,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奇计百出,发机决策,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一生没有什么喜剧色彩,中青年时代不得志,花甲之年之年才开始自己的事业,因造反而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他推翻了一个政权,又参与重建了一个政权,不为钱,不为名,只赢下了一个助纣为孽阴谋家得名声。
奄奄一息的姚广孝面对前来探望他的朱棣,提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要求:放了溥洽。
这溥洽本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据说他知道朱允炆逃亡之事,甚至还有人说是他收留了建文帝,对待这样一个特殊的犯人,朱棣已经关押了十五年。
朱棣知道姚广孝这个要求的分量,但姚广孝毕竟是自己一生中的挚友,他最后一个要求,实在难以抉择。朱棣沉思片刻,最终做出了决定,答应了姚广孝。
姚广孝释然了,无数的人在他的阴谋策划之下,死于非命,无比残忍的罪行就发生在自己面前,他虽然劝阻过,却无能为力,这些人虽然不是直接死在自己手上,但他却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姚广孝虽然不是什么大慈大悲之人,却也不是什么泯灭人性的恶魔,但是还是很多人因他而死,他背负的罪恶实在太多了,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向朱棣提出了如此要求。
三月十八日,这位大明历史上最伟大的阴谋家终于含笑离开了人世,享年年八十四,姚广孝终于从精神上和肉体上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什么是出头之日?
我觉得这个“出头”有不同的标准:
一、高级别的“出头之日”:1、高僧、大道开悟,得升福地,解脱生S;
2、就是题主所说“王侯将相登位之时,,这类人,就是人中龙凤,几辈子修行的结果吧,终生可望不可及;
二、中等级别的“出头之日”:1、书生金榜题名(古人高中三甲、当今清、北级别),文人墨客的文、字、画天下传颂;
2、富贵之家(古代大富商,当今私企老板)荣耀乡里,香车宝马,美女如云;
3、国企、事业单位的高管;
三、中等偏下的“出头之日”:1、学子考取功名(古代举人一类,当今一本以上)
2、进入国企、事业编制的普通职员;
3、私企高管拿高薪的时期;
四、能够安身自足的绝大多数,结婚、孩子考上大学、买房都是高光时刻:私企员工、一般商贩、自谋职业者;贷款还完、或者完全有能力还完,每年有万元以上的积蓄。
五、最落魄的人,也有出头之日:1、吃了官·司的人,结束了阴暗时光;
2、乞讨的人得到一笔小钱;
3、重病的人好转起来;
.......
结论:人生而不平等,以平常心对待,无论处在哪个级别,都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都有属于自己的“出头之日”!
以上也是一家之言,未必客观,请大家批评!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制度发明?
这主要是一个历史影响的问题!
科举制的诞生直接改变了我国上千年的官场格局,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意义深远。连唐太宗都称赞道:“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
在隋朝开创科举以前,整个官场基本被门第观念所把持。对于那些出身门第高的世家子弟,他们的仕途之路从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
反观普通民众,就算满腹才学也没有途径进入朝廷工作,因为他们连门第这第一关都过不了,直接就会被当权者pass掉。
而科举制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现象,人们评判人才的优劣不再只看他的门第出身,其文化水平和个人能力上升到了最高的地位。
这样的做法首先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平民百姓可以依靠着自己读书方面的天赋彻底改变出身,让整个家族的等级来到新的层级。
对于中央来说,采取这样的选拔制度可以更好的输入人才,人才也可以做到“精准分配”。在一帮有真才实学官员的掌控下,国家机器才会减少“翻车”的危险。所以科举制的出现绝对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最后一点就是,科举制度稳固了统治!由于科举制,天下有学问的人都不琢磨去推翻朝廷了,而是去通过考试一心求官,这有利于巩固皇权!
不过这个制度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点弊端,选拔方式死板单一。
古代的科举强调卷面成绩,无论是监考还是审核都遵从严格的程序,不过考试内容却一直都是我们今天口中的“传统文化”。虽然这些东西也非常重要,不过对于人才的选拔来说,单单看这一方面实在是过于单一。
所以在科举的催生之下,官场上出现了很多的“伪学霸”,无论是什么年代,会考试的人都不等于是有能力的人。一个真正的人才一定要具备创新能力,而在科举制的硬性要求之下,学子们的创新能力几乎被“阉割”殆尽。
对于历史上众多的名人来说,他们虽然也经历了科举,并且拿到了不错的成绩,不过科举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块“痛苦”的跳板罢了。
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生搬硬套,根本谈不上学问!
第二点弊端,滋生腐败之风。
由于考试过于重要,导致很多人只注重最后的结果,并不在意取得成绩的过程。所以某些时代的考场上出现了舞弊现象,考生之间、考生和考官之间,都不一而同的出现了勾结作弊现象。
只要最后不被发现,应考之人就能平步青云,这样不但给国家带来官职损失,还把真正的人才排挤到了外面,如果这些被排挤的人才屡次不中弟,或许他们的人生只能以失败收场。
科举考试的内容就强调圣贤思想经典理论,如果因为个人欲望把仁义道德完全抛开,着实有一些讽刺意味。
综上所述,科举的开创给国家带来了新鲜血液,也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一部分底层人民的命运,其公正性是最显著的特点。
不过这种选拔方式并不能完全选出真正的人才,考察的内容过于单一,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太大的禁锢作用,一个民族的创造性在这种模式下都受到了坏的影响,这或许就是科举带有的最大弊端吧。
最后,祝各位学子,高考加油!愿你不负十年寒窗,最终达成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