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85,怎么能饮食减肥?
三分练,七分吃
很多人肥胖的根本原因,就是生活习惯太差
而减肥,其实就是一个纠正生活习惯的过程
减肥前,你几乎餐餐撑破肚皮
甜的、油的、炸的,都没能逃过你的魔掌
但到了减肥后,你也没必要学一些高深的卡路里计算
其实只要把下面的这些饮食基础指南都学透,就一定会有帮助
NO.1 别吃零食
你一般在什么时候最喜欢吃零食?
上班?看电影?这些时候往往总想嘴里来点什么
不过,正因为如此,你的注意力被分散
饱足感也会来的更慢
才更容易吃下比往常更多的东西
除此之外,零食本身的热量,一般都偏高
一张图给到你,自己慢慢体会
NO.2 别喝饮料
拿最简单的可乐来举例
包装上面自己写着:每100ml ,含糖10.6g
也就是说:一罐330ml的可乐,大概含糖35g
市面上的方糖,一粒是4.54g
如果把一罐可乐换算成方糖的话,基本上就是下面这样的情况
将近有8块方糖,如果全让你吃下去
可以腻到让你怀疑人生
但如果放在可乐里,你可以轻松的喝完
可能一罐还不够喝
所以平时你觉得自己也没怎么吃糖
怎么就胖得那么快呢?
其实糖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进入了你的体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可乐并不是市场当中含糖比最高的饮料
如果不想间接摄入过多的糖分,建议喝水
NO.3 别吃夜宵 多晒晒太阳
人体细胞中含有一种名为BMAL1的蛋白质
体内含有这种蛋白质越多,储存脂肪的能力就会越强
BMAL1于晚上会变得活跃,你再吃点夜宵,更容易胖了
但是BMAL1遇到第二天早晨的阳光,就会慢慢减少
所以斯斯建议,平时早起多晒晒太阳也挺好
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D,没准还能越晒越瘦呢?!
NO.4 一定要吃早饭
有科学研究显示,那些清晨不吃早餐的人
一整天会吃下比平时更多的热量
所以,不要为了减肥,故意不吃早饭
不仅对减肥没什么帮助,对你的健康也很有影响
NO.5 别节食
一句话,别节食
身体有一套特殊的调节机制
你吃得少或不吃,基础代谢就会降低
节食只会让你越来越虚弱,越来越饿
等到你恢复饮食的时候
吃一餐能够被身体储存的热量
可能会比原来多一倍!
为什么说甘肃自古人杰地灵?
谢谢邀答!
我不是甘肃人,所以对甘肃省的人文历史不太了解,只能是翻阅有关历史史料,但,只是粗略的看看,拣着一些重要的人物进行了以下介绍和描述,绝对是不够完全,请大家原谅!
古代历史人物:
伏 羲:人文始祖,三皇之首。这个大家基本上都知道的,不再详细介绍。
女 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相信女娲造人、炼石补天的故事都听说过吧!
轩辕黄帝: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这位也不用赘述了。
.嫘 祖: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
秦非子:秦国的先祖非子生活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宫(后称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边),是秦的开国君主,他因擅长养马,在 天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襄公(?—前766年)嬴姓,名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开。是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大秦真正的开国之君。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政,秦始皇:甘肃陇西人(也就是现在的礼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13岁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阳。公元前221年,历十年之久征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秦国。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历代大一统王朝的统一范本,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汉名将。这可不是《水浒传》中的小李广花荣哦!这个才是真正的历史上的李广!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秦安)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
甘延寿:字君况,西汉名将,北地郁郅人,即今甘肃庆城县人。与副校尉陈汤共同诛灭了匈奴的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
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
段会宗(前83年~前9年),字子松,天水上邦(今甘肃夭水)人。西汉著名外交家。在西域各族人民享有极高的威望。
另外,古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好象也是甘肃省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了!让大家来说吧!
其实即便是现代,甘肃省也出现过诸多的大人物,并在党、政、军任要职,还有为国家建设和军事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此不再一一介绍,留给甘肃省的条友们去描述吧!
中国有哪些世界遗产?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文化遗产。沈阳故宫(辽宁),2004.7,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12,文化遗产
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12,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文化遗产
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1998.11,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明孝陵(江苏省会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自然遗产
----
还有北京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伟寺庙、孔府孔庙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明清皇家陵寝、龙门石窟、大足石刻、都江堰——青城山、云冈石窟、庐山风景名胜区
多了,比如还有…………
一、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三江并流(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苏州古典园林(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六、颐和园(于199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七、平遥古城(于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丽江古城(于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云岗石窟(于200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布达拉宫(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一、黄山(于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二、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三、长城(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四、天坛(于199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五、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七、青城山-都江堰(于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八、大足石刻(于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九、龙门石窟(于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十、莫高窟(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十一、武陵源(于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十二、皖南古村落(于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十三、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十四、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于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十五、九寨沟(于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十六、黄龙(于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十七、泰山(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十八、武夷山(于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十九、庐山(于199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十、峨眉山-乐山大佛(于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十一、《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4项 澳门历史城区入选
三十二、大熊猫栖息地申遗成功 成为中国第32处世界遗产
三十三、殷墟“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33处世界遗产
石器时代单人道场第85层怎么过?
你好,要过石器时代单人道场第85层,你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准备工具:在进入道场之前,确保你有足够的食物、水和基本的生存工具,例如火柴、绳索和工具刀。
2. 寻找庇护所:在道场的第85层,你将面临更加恶劣的环境条件。寻找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例如洞穴或树木下的遮蔽处,以保护自己免受天气和野生动物的伤害。
3. 火种和烹饪:使用火柴或其他火种工具,点燃篝火。这将为你提供温暖、照明和烹饪食物的能力。找到可燃的材料,例如干草、树枝和树叶,以维持火焰。
4. 食物和水:在道场的第85层,你需要寻找食物和水源。探索周围的区域,寻找野果、树木和水源。确保你知道哪些植物是可食用的,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净化水源,以防止疾病。
5. 狩猎与捕鱼: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应,你可能需要学会狩猎或捕鱼。使用你的工具,例如工具刀和绳索,制作简易陷阱或捕鱼工具,以捕捉野生动物或鱼类。
6. 天气和环境:要在石器时代单人道场第85层生存下去,你需要适应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条件。学会利用自然资源,例如树皮和树枝制作简易的庇护所,以保护自己免受寒冷和风雨的侵袭。
7. 保持警惕:在道场的第85层,你可能会面临野生动物的威胁。要保持警惕,尽量避免与危险动物接触,并学会防御和保护自己。
8. 心理调整:生存在石器时代单人道场的第85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保持积极的心态,并学会适应孤独和压力。寻找方法来保持身心健康,例如练习冥想、阅读或进行体力活动。
通过遵循这些步骤,你将增加在石器时代单人道场第85层生存下去的机会。然而,请记住,这只是一个虚拟场景,实际的生存环境可能会更加复杂和危险。
山西为什么叫山西?
山西为什么称「晋」?
叔虞封唐,燮父改晋: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旦灭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迁居晋水之旁,改称「晋」,他就是晋侯燮。
跟「叔虞封唐」有关的「桐叶封弟」典故我们耳熟能详,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和《史记·晋世家》,太长了就不引用了,两处记载其实有点不一样,柳宗元还写过《桐叶封弟辨》认为这个记载不可信。西周早期,山西黄河、汾河一带的叫「唐」,也就是所谓的「尧墟」,「尧」本原是陶唐氏部落的首领,所以这里称为「唐」。
出土的《尧公簋》铭文「唐伯侯于晋」也印证了「燮父迁晋」的历史事件:燮父所居晋国都邑晋并不在唐叔初封之唐旧地,而是其新迁之都。
《尧公簋》铸造于成王二十八年,因此《尧公簋》也修正了成王在位年数为37年(含周公摄政7年)。
(以上结论详参:朱凤瀚,《尧公簋与唐伯侯于晋》《考古》,2007,年3期)所以,「山西」之「晋」是因「晋水」而得名。
班固《汉书·地理志》:唐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郑玄《诗谱·唐谱》:“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司马贞索隐《史记·晋世家》:唐有晋水,至子燮改其国号曰晋侯。「晋水」也就是今天的浍水河,流经今天的绛县、曲沃、翼城等地,学界今天认为的翼城就是最早的晋都:
今天的浍水河是条不大的河,放大地图才可以看到:
在网络上搜索到浍水河的照片:
晋水之源在绛县:
今天,考古结合文献,我们大致搞清楚了从唐到晋,历代晋侯都城迁徙大致过程:叔虞封唐 ——燮父改晋(翼)——成侯迁曲沃——晋穆侯迁绛。
「晋」字的本义是什么?「晋」字在甲骨文中是个残片,意义不明,
金文和篆文承袭甲骨字形: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我认同古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的看法:「晋」就是「箭」的初文。
「晋」从「至至」从「曰」,也有从「口、甘」(这个字形不能当「曰」或者「口」理解,只是一个象形之物的抽象符号)。「至至」就是两个倒过来的「箭矢」。
杨树达先生的《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晋》(科学出版社,1955,页13)一文云:
晋者,箭之古文也……像两矢插入器中之形。杨树达先生毫无疑问是正解,经传文献中也有很多记载:
所以,初文「晋」为象形会意,后起字「箭」为形声相益,这是汉字形声化演变趋势的体现。比如:象形字「卩」演变成形声字「跽」。
所以,《说文》释「晋」为「进」是后起义,「晋升、晋级」正是取「进」之意:
《说文》,晋,進也,日出萬物進。从日从臸。《易》曰:明出地上㬜。 《爾雅.釋詁下》:「晉,進也。」 《文選.班孟堅〈幽通賦〉》:「盍孟晉以迨群兮,辰倏忽其不再。」李善注引曹大家曰:「孟,勉也。晉,進也。」从「隹」从「辵」的「進(进)」造字本义强调是「运动的前进」,为什么从「隹」呢?「隹」代表是小型鸟类。
不知道这一点大家有没有注意:麻雀之类的小型鸟,不能退走,也不能倒飞,要么转头飞、跑。
因为鸟儿身体工程学决定了麻雀之类鸟儿不会倒走,倒飞,世界上除了蜂鸟没有鸟能倒着飞。
我猜是不是也跟鸟类的运动神经系统有关,鸡、鸭或者鸽子鸟类行进的时候点头,保持视觉的稳定,保持身体平衡,如果倒退话无法保持平衡:科学家为这个问题做过多次试验,写过多篇论文:
见科学松鼠会的文章:鸟类点头的问题: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2142鸽子点头的时候,重心没有变,是利用点头保持视野的稳定,保持身体的平衡:
所以,古人以「隹」的运动,表示「前进」,是非常有道理的。
那么,也就说「晋」和「進(进)」造字之初,是各有所专的,「晋」可能是假借表示「进取、上进」的意思,比较抽象,「進」则强调运动,比较具象。
---------------
综上所述:1、「山西」之「晋」因「晋水」而得名,「晋水」即今之晋南之「浍水河」,其源头在绛县。2、「晋」的本义是「箭」,假借表示「进、升」等意义(也可能是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