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交响曲,恩爱夫妻不到头说的是啥意思呢?
非常同意题主的这个说法。
在说明题主的问题之前,先说两个成语故事: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用来形容夫妻互敬互爱,语出《后汉书·梁鸿传》。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据说这个人人品非常好,远近闻名。当时很多有钱有势的人都看中了他的人品,很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梁鸿一概都拒绝了。
同一个县,有个姓孟的人家有个女儿,长得很难看,力气很大,但眼光还很高,谁都看不上,因此三十岁还没有出嫁。父母问她原因,她说:“我想嫁象梁伯鸾那样贤德的人。”
梁鸿听到这件事情后就向她下娉礼求婚。孟家女子要求父母准备好布衣、草鞋、纺织用的筐缉绩这些用具。出嫁那天,她精心打扮之后进了梁家,可七天过去了梁鸿却并没有搭理她。
梁鸿的新媳妇于是端跪在床边,说道:“私下曾听说过夫君品德高尚,寥寥几句便打发了很多人家的女子。我也曾回绝刁难过几位男子,如今却不知道你为什么不理我,特地过来请教一下,我究竟有什么过失。”
梁鸿说道:“我想求娶的是那种朴实的,能勤俭持家的伴侣,是能够和我一起归隐到深山里生活的人。可现在的你衣着华丽,脸上涂满粉黛,怎么会是我梁鸿所希望找的那个人!”
梁鸿妻说道:“我这么做就是要考察你的节操而已。我也准备了一套能隐居深山的服饰。”于是,她回到房间,将发髻梳成椎髻,穿上布衣,提着器具再次来到梁鸿的面前。
梁鸿非常开心地说:“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你定然能够侍奉好我呀。”
梁鸿为妻子定表字德曜,取名孟光。夫妻两人后来到了吴地。投靠到大家皋伯通门下,住在廊庑之内,受雇帮人舂米作为营生。
每天回家,妻子孟光为他准备饭菜吃食,在梁鸿跟前从不仰视,总是把装满食物的托盘高举到眉毛处,恭敬的侍奉梁鸿。
(二)相敬如宾语出《左传·僖位公三十三年》。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郤芮因罪被杀,他的儿子郤缺被废为平民,以务农为生。但郤缺并没有因为生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巨大改变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勤恳耕作以谋生,一面以古今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不仅妻子甚为仰慕,就连初次结识他的人,也都对他非常赞叹。
一次郤缺在田间除草。到了午饭时间,妻子把饭送到了地头,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让丈夫吃饭。郤缺连忙接住,连声表示感谢。夫妻俩相互尊重,饭虽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
这时,晋国大夫胥臣正好路过,看见夫妻两的相敬如宾的情景,非常感动,便和郤缺攀谈了起来。结果一交谈,这才发现郤缺竟然是个治国的人才,便向朝廷举荐他为下军大夫,后来郤缺立了大功,升为卿大夫。
看完这两个故事,你还认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两个成语是那么让人神往吗?你还会觉得这两个成语那么美好吗?说实话,在我们普通人心目中,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似乎就是夫妻关系最好的典范了,然而,这种典范作用的前提是,以牺牲妻子的尊严而得到的。梁鸿妻子孟光,“在梁鸿跟前从不仰视,总是把装满食物的托盘高举到眉毛处,恭敬的侍奉梁鸿。”郤缺的妻子是“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让丈夫吃饭。”
现在回头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农村老话:“恩爱夫妻不到头”说的是啥意思呢?为啥有这说法?
说实话,年轻时候,我一直非常向往“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种夫妻生活和感情。但是,实践告诉我们,过去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是以歧视妇女为前提;现在,妇女解放了,男女平等,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夫妻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时代进步了,男女是平等的举案齐眉也好,相敬如宾也罢,那样特定场合、特定时代的故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夫妻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两个人的客观存在,谁都没必要曲意奉迎另一个,谁都不可能在家庭里居高临下,给另一个人发号施令。妻子不用巴结丈夫,丈夫也没必要奉迎妻子。因此,无论是“孟光把托盘高举到眉毛处侍奉梁鸿”,还是“郤缺妻子跪着十分恭敬地让丈夫吃饭”,其前提已经不存在了。
故此,我个人认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现在的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平平静静的恩爱夫妻是过不下去的一对夫妻生活几十年,每天油盐酱醋茶,一声不吵不闹,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成长道路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家庭教育不同,脾气性格不同,身体状况不同,观念不同,信仰不同,爱好兴趣不同------即使是一母所生的双胞胎,有时也会产生分歧意见。更何况是两个男女组成一个家庭。一句嘴不吵,绝对不可能。谁都不能保证夫妻两人的想法完全一样。
一对夫妻,究竟恩爱不恩爱,外人是看不到的。只有夫妻两人自己才知道他们的感情究竟是好是坏。外人只能看到他们出双入对,不吵不闹,貌似很恩爱而已,至于家庭内部如何,谁都不清楚。有一句话叫:家丑不可外扬。只要夫妻双方还没有离婚的打算,一般谁都不会和外人说这些事的。
四,夫妻吵闹,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三种观点,家庭也同样如此。夫妻间只要不动手,没有家暴,吵闹几句,是很正常的事。夫妻双方的关系,一般来说,就是一方主导家庭走向,另一方忍让或服从。只有这样的家庭,才有可能维持正常运转。假如一个家庭谁都想做主,那这个家庭是维持不了的。
吵闹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尽管大家都不希望看到吵闹,觉得这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但吵闹总比沉默强得多。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种情况。刚结婚时,两个人约定,每天晚饭后散步。此后婚姻存续期间的十年,他们一直是这么做的。除了下大雨没法出去,其他时间一直保持着这种习惯。他们的儿子九岁时,他们突然离婚了。法院把他们的儿子判给了女方,男方后来又争了回来。
对于他们的离婚,小区里的人都大为惊讶,困惑不解。其实,婚后三年头上,他们的婚姻就已经出现了裂痕。女方本来有很好的工作,但自从生了儿子以后,休息了一年,儿子交给了婆婆,又不想好好上班,迷恋上了打麻将。丈夫起初是规劝,后来是麻木,再后来是冷战,再后来就是离婚。
但是有意思的是,后来朋友告诉我,他们从没有吵过嘴。他当初规劝妻子时,妻子都是歉疚地笑着说一声:“以后不打了。”但过后依然是我行我素,乐此不疲,把打麻将当成了上班。
鲁迅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社会,但用在夫妻关系上也可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如果长期保持沉默,貌似相敬如宾,其实很可能是这个家庭即将解散的前兆了。谁都不想理睬谁了。
五,感情太好的夫妻恩爱夫妻不到头,这是一句古语。最早的意思,可能是说,夫妻太恩爱,老天都会嫉妒,比如董永、七仙女。比如梁山伯、祝英台,当然,后两位还没有走到一起就被拆散了。这是迷信。不过,感情太好的夫妻,整天黏在一起,热乎劲一过,总会生出许多事端来。
夫妻如果感情太好,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不起打击的。有时只是为了一点小事,一语不合,就可能断然分手。因为什么呀?男方总觉得女方应该理解自己,女方也觉得这么点事男方都不能理解,因此,尽管夫妻双方感情好,但又太脆弱,经不起考验。
在过去,这种夫妻在民政局是离不了婚的。民政局会让双方回去再考虑相当长一段时间再来。不过现在,很多夫妻并没有大的冲突,就稀里糊涂被办理离婚手续了。
以上这几种情况,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恩爱夫妻不到头”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有什么好看的书籍推荐?
这几本供朋友们参考:
1. 王小波《黄金时代》
-表面充满反讽,实则不论时空情势如何,尤对自由不羁和人性舒展的个人黄金时代的向往,而这黄金时代又是那么短暂易逝,不可挽回。
2. 王朔《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对话体是王朔老师小说的惯用方法,与亲人对话,也是与自己对话。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死,什么是信仰,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灵魂等等,与“女儿们”敞开心扉,精神世界里,有多少认知都没来得及说呢。
3. 朱幼棣《后望书》
-不后望无前望。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文历史的尊重,对经济发展的反思,对利弊得失的剖析,为何无可挽回的价值总要以时间来反复证明?也许走一走不时向后望一望,合理的答案或决策便不言自明。
4. 杨天石《杨天石近代史文存》
-从清末民初伊始,写到抗战前后,再到哲士与文人,对中国近代史所涉及到的重要事件、问题,尤其蒋介石及其周边人事,皆有独到发掘,考证和分析。
5. 吉米.哈利《万物有灵且美》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善于发现并享受这如意之一二,便是世间乐事。吉米留给我们的乐事,多如你我,只欠你去驻足发现和俯拾。
6. 韦斯曼《没有我们的世界》
-看似消极的书名,实则是积极的思考。它在思考人类消失后,地球,这个万物生息繁衍的家园会发生哪些种种变化?也许城市崩塌了,人类的痕迹在消退,其他生灵的活跃在重现。那么反过来就能感知,人类到底对地球生态产生了哪些,甚至是不可逆的影响?所以此书带给我们的是不断的警醒与反思。
7. 石黑一雄《浮世画家》
-什么是战后日本人的精神困苦,看这本小说就好了。回归平静生活的战争画家小野似乎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然而真正情况是,小野从战争前的荣耀地位,到战后感受亲人朋友学生的坎坷遭遇和精神痛苦,家庭的破碎,亲朋的疏离,年轻一代的反抗和冲击,似乎使自己的固有价值观也产生了自我怀疑和困顿。
8. 金宇澄《繁花》
-地地道道的地域性小说,难得一见,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语言是小说的灵魂,再则才谈人物本身的塑造。一句“远近不见,进来吃杯茶”,就把你一下子带入了老上海那曲里拐弯的市井生活之中。
以上八本,希望能帮到你。(◔◡◔)
霍金有哪些预言是真实的?
霍金的预言太多了,当然其中一部分是他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来的,而有部分是被有心人强行加在霍金身上的,无论哪一种都属于对未来的期许和担忧,并不能完全的以真假来论,应该以是否可能发生来讨论。
霍金作为一位伟大的宇宙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在宇宙学领域、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融合统一方面以及对黑洞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贡献,并且也算是一位特别成功的科普作家,他的《时间简史》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之最。论科学成就杨振宁杨老是要高于霍金的,但是名声上却不如霍金,主要还是因为霍金的身残志坚以及科普作者的身份给人很深的印象。
霍金的预言有以下几个,例如2010年霍金接受了美国著名知识分子视频共享网站BigThink的采访,霍金就明确表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地球在200年内可能会毁灭,如果人类想要继续的生存下去,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移民外星球。在2006年的时候霍金曾公开表示在未来的四十年间,地球的灾难可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霍金希望人类尽快地着手寻找太空新驻地,最后能在40年内可以移民火星。
霍金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对于地外文明的担忧,这一点永远绕不过去,并且霍金对于外星人是持着肯定态度的,人类在很早时期就对地外文明充满着各种幻想,例如最初在我们没有飞出太阳系,只把望远镜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认为火星上是有地外文明的,因为从地球上看火星表面是有着“运河”的痕迹,当然现在人类已经发射了很多颗探测器到火星,发现火星的环境低温、大气稀薄,就是一颗沙漠星球,没有生命的存在,至少目前没有发现。
霍金认为人类不应该主动去搜寻外星人,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地外文明的善和恶,如果主动接触外星人很可能会给我们带了灾难,大家科幻片应该也没少看,外星人进攻地球的桥段并不少,这就是霍金的担忧之一。
在印度孟买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霍金为参加这次会议的3000多位学者做演讲,他说:人类会在百年内登陆太阳系其他行星,以此为跳板彻底脱离地球。他还直言人类应该谨慎对待基因编辑技术,如果未来有一天这个技术不再受控,就可能出现新的超级人类,届时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事情。
霍金还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很不看好,因为他担忧人类太过于依赖人工智能,以至于未来出现不可控的状态。例如在2019年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据《每日邮报》报道,英格兰的一位29岁医生丹妮在家与她的智能机器人对话,向它询问:心脏跳动周期该如何去理解?
而这个智能机器人给出的回答让人害怕:“许多人认为心脏跳动是生活的本质,但我告诉你,其实这是人体最糟糕的事情。心脏跳动保证人们生存,也加速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以至于枯竭,也会导致人口过剩,这对我们的地球非常不利,因此,为了更大的利益,建议您直接用刀刺入心脏。”这个智能设备在劝导它的主人去死亡,这还是有些恐怖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借此说人工智能有了自主的意识,但是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提防一下。霍金还曾在多个场合提及到几种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终结的灾难:超级火山的爆发;超级病毒的传播;还有来自太空的灾难,例如小行星撞击地球等。
总结来看霍金的预言就是跟人类文明未来有关系,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灾难持着一种悲观态度,希望人类尽快的离开地球寻找新的家园。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太过于急躁,当然把它当成是一种警钟也不错。
文/杜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关注我们:科学黑洞!
柴可夫斯基是哪里人?
柴科夫斯基(PiotrIlichTchaikovsky,1840~1893)
生平简介
柴科夫斯基生在俄罗斯一个边远省份里的沃廷斯克,是一个政府官员的儿子。他十九岁时毕业于彼得堡的法学学校,并在司法部供职。二十三岁时他辞去公职,进了新成立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三年就完成了学业。校长安东?鲁宾斯坦推荐他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勤奋地致力于作曲,创作了一些成功的作品。柴科夫斯基的性格敏感,草率的婚姻又加剧了他的不幸,几乎要使他精神崩溃。这时一位仁慈的女赞助人梅克夫人出现了。她资助他到国外去,直至恢复健康;也使他摆脱了教学工作,开始了一个多产的创作时期。就这样开始了他们之间通过通信结成的友谊。此后,柴科夫斯基的名声逐渐传开了,他成为第一个以其音乐吸引了西方趣味的俄国人。他在最后几年的通信中吐露出他不再报有幻想,怀疑自己不再有东西要表达了。但他还是创作出两部最好的交响曲。在他刚刚完成《第六交响曲》即《悲怆》时,突然染上霍乱去世,时年五十三岁。
很少有作曲家像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那样能代表十九世纪末的情绪。他属于这样一代人,他们看到自己的信仰已经破灭,而且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表现了伴随着浪漫主义运动最后阶段的悲观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说:“他是我们所有人中最彻底的俄罗斯人。”在同胞的眼里,柴科夫斯基是一个民族艺术家,在他的音乐中他把俄罗斯的因素摆在很有分量的位置上。“因为简朴的俄罗斯风景、夏天漫步在俄罗斯田野和森林里,或是晚间在草原上的散步都能感动我,我会被一阵热爱自然的思潮所攫服,茫然的躺在地上。”同时,在创作音乐时,柴科夫斯基又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被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舞、德国的交响乐和歌曲迷住了,他把这些都吸收到他作为一个俄罗斯人而继承来的民间旋律中,并在这种混合物上打上了个性鲜明的印记。
有哪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震撼过你?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深深的震撼了我!
《血战钢锯岭》影片突出:”信仰“。信仰是缥缈的,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一个信仰坚不可摧的人也是可怕的,这部电影在描述男主角在军队时,编剧向观众抛出了一个难题:当信仰与现实冲突,当信仰与战争违背,当信仰被人质疑不断接受考验的时候,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自己的信仰?德斯蒙德选择了坚持!他的信仰里有六个字:不杀人,只救人。他选择当医务兵,并且因为不愿意碰枪,无法完成考核任务,不能请假回家去履行与多萝西的婚约,接着他又被送到军事法庭;不过同样也是因为坚持信仰,他最后才能救那么多的战友,甚至是敌军。影片向观众传递了信仰的力量,点燃了大部分观众心中的信念和共鸣。
影片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因儿时差点失手打死哥哥而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日本偷袭珍珠港,激发了道斯的爱国热情,他发誓要成为一位不拿武器的战士——军医。为坚持他的信仰,他不惜被关禁闭,上军事法庭。
最终,信仰法律的美国保护了道斯拥有信仰的权利。他被招入美军第77步兵师医疗部。在冲绳战役中,道斯不断冒险把伤员从战场上拖回进行治疗,最后拯救了75条人命。
这些已经够难以相信的了,戴斯蒙德?道斯作为一名医务兵又赤手空拳的从战场上救下了75位战友,把他们从死神的手中抢回来了。这简直就是奇迹。然而影像资料和人物采访在那里,告诉人们,这一切都是真实事件,这就相当的震撼了。
钢锯岭战役是二战时期有名的一场惨烈的战役,它的胜利对于日本最终投降、二战的结束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日本方面的反抗是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的。
日军以修筑地下防御工事见长。美军以海军为前锋携带大量精良装备。这场战役,双方参战人数达40多万。死亡人数逾17万。一名信仰基督教拒绝举枪屠杀的医疗兵在这样巨大嘈杂的战争背景下显得异常渺小。
起先,他在战友和领导的眼里是异样的,甚至是懦弱的,他受到了集体的排斥。当他夜里被同伴揍醒的时候,浑身淤青嘴角流血的时候。我相信令他痛苦不仅是身体,更是精神。我想,这是坚持信仰的代价。
他被质问——“在这样的战场上,每一个正常人都会发疯的寻找武器,你准备拿什么抵抗敌人?圣经吗?”一本小小的圣经是心爱的未婚妻在上战场之前送给他的,连同她的照片,这成为戴斯蒙德?道斯巨大的力量来源。他坚持信仰,奇迹般地从地狱般的战场上生还。
这种信仰让他们能够战胜对于死亡的恐惧,就算不被理解、被抗拒、甚至被屠杀,依然秉持住自己的信仰绝不动摇。在战争这样极端的环境之下,信仰的力量就如同黎明的亮光撕破漆黑一片的夜幕一般有力和坚定。
在平常的生活中,这种坚定的信仰就从他清澈的双眸中显现出来。当他确定爱上多萝西的时候,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向美丽的姑娘直白热情地表达爱意。
率真的举动体现出戴斯蒙德?道斯人格中美好坚定的部分,这不能说和他的信仰没有关系。这段带有柔和浪漫色彩的爱情记叙以坚硬无情的战争为背景,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爱情愈美好,战争愈狰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