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三国,三国演义中华雄本姓什么?
华雄(?-191),中国东汉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将,为董卓帐下都督。公元191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大破董卓军,华雄在此战中被孙坚一军所杀。明·罗贯中所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则对这段历史作了改动,描写华雄被刘备二弟关羽所杀,这段被称为“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也流传于后世。
四大名著六大奇书六大名著?
谢谢提问,关于四大名著,六大奇书,六大名著,自清代至今,有多个版本的说法。先说四大名著的由来。其实四大名著并非一开始就被认可。尤其是《水浒传》和《红楼梦》。清朝入关后,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实施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对禁书进行了极为严格的封杀和审核。他们认为,《金瓶梅》是“淫书”,就连《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也认为《金瓶梅》是淫史,是“诲淫”之作,所以在当时严酷的文字狱形势下,金瓶梅被列为禁书被封杀。
《红楼梦》也被多次下诏封杀,但因其实在太精彩了,依旧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有人,能够把《红楼梦》全篇背诵下来!所以,清朝人提起最好的四部小说,会在“四大奇书”的基础上,剔除《金瓶梅》,改用《红楼梦》。清十八年、十九年,乾隆连续下旨查禁《水浒传》,称:“《水浒传》以凶猛为好汉,以悖逆为奇能,跳梁漏网,惩创蔑如。实为教诱犯法之书也。”多次将《水浒传》打入冷宫。
真正确立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地位的,除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外,还与一大批小说批评家们极力点评有关,如李卓吾点评《西游记》、金圣叹评《水浒传》、毛宗岗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红楼梦》。因为他们的点评,四大名著广为人知。这些人也与四大名著密切相连,人们耳熟能详。 现在人们公认《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为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毛泽东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
关于“明代四大奇书”的说法,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李渔在三国志演义序中最早提出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和金瓶梅。而明代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认为,《史记》、《庄子》、《水浒传》和《西厢记》是四大奇书。之后,冯梦龙又提出“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见解。只不过王世贞把史书、经书、小说、戏剧四类书目并列在一起,而冯梦龙只强调小说。所谓“六大名著”,只不过是在四大奇书的基础上,增添了《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别无异词。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教育,提升国民文化修养,国家从“六大奇书”中挑选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一并进行大规模刊印。从此,这四部小说在民间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好评,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四大名著”还多次被搬上大荧幕和电视荧屏,中小学教科书中也有精彩章节收录,“四大名著”这个词也成了人们对它们的约定俗成的称谓。《聊斋志异》、《儒林外传》、《金瓶梅》虽然没有被当做“名著”,但它们和“四大名著”一样,都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学领域的结晶,都包含了无穷的先人智慧,都是中华民族的传世“奇书”,必将被我们乃至我们的子孙后代万世传扬。
三国志中的亶洲和夷洲指的是哪里?
读过《三国志》的人往往都会注意到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出现的一段话:
(黄龙)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这里出现的“夷洲”和“亶洲”指的是哪里呢?孙权又为何派人去寻找这两处地方呢?
关于“亶洲”,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中并未出现“亶洲”字样,只说到徐福东渡,“入海求仙人”,访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而不得。只有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才直言徐福入海“止此洲不还” 。今日关于“亶洲”究竟在何处,学界的观点不一,但相对普遍认同是“日本”。一方面根据地理位置,指出“亶洲去琅琊万里”,古时距离计算一般夸大,旨在说明距离很远;另一方面,在日本当地至今还保存着诸多与徐福有关的宗庙和相关祭祀活动,如在和山歌县新宫徐福公园内立有徐福墓等。
关于“夷洲”,观点相对统一,主要认为这就是古代台湾的旧称,与此相似的还有“琉球”、“琉求”、“东番”三个名称。关于它的位置,相比“亶洲”而言更为明确,同时期的一本名为《临海水土志》的文献就明确提到“夷洲在临海郡东南两千里”,“临海郡”也就是今台州市、温州市、丽水市一带,这里的距离计算当有偏差,但已经说明距离相对较近。《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则通过比较“夷洲” 与“亶洲”的距离远近,说明了卫温、诸葛直不能到达“亶洲”,而只能到达较近的“夷洲”的缘故,更确证了台湾就是“夷洲”的可能性。
孙权为何要派军队去寻找“夷洲”和“亶洲”呢?其实主要是为了掠夺人口。首先经过黄巾之乱和多次群雄逐鹿,无论南北的人口都损失严重;其次,因为南方开发较晚,南北人口的迁徙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已经基本定型;最后,东吴政权受到世家大族钳制,藏匿人口,隐瞒赋税,导致兵源和财源不足,在应对魏蜀之际,向海外扩展无疑是更便捷的一条路。
参考文献:
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吕思勉:《三国史话》,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学校:华东师范大学 姓名:任虎
何进不死是不是就没有三国了?
一个历史阶段的形成和走向,往往都是由许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演化而成的,这些因素中当然也包括人的因素和事的因素。尤其是某些时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究竟起多大作用,是否起决定性的作用,还要看整个时代背景、所处阶段、人物角色和之后的影响。
时代背景首先,何进当权时所处的汉朝,时西汉早已灭亡,东汉也已进行了160多年,离灭亡还有30余年。当时的东汉王朝在不断的宫廷斗争中已经走向衰弱。
所处阶段东汉自刘秀建国,历经光武中兴、明章之治达到极盛。之后,在何进当权的80年前,东汉在戚宦之争中开始走向衰落。而到何进当权的30年前,汉桓帝联合宦官诛灭了专权达20余年的梁氏戚族,却又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从而将更为腐败的宦官推上了新的权力高度,并由此酿成了两次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被彻底排斥出朝堂。注意,汉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士大夫一直是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而近300年后,这个中坚力量退出了政治舞台,这通常被认为是动摇了汉朝的根基,其结果导致东汉王朝自此江河日下,并为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人物角色在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后的15年里,整个朝廷从高层到基层都在忙于政治斗争,国家混乱不堪,民不聊生。终于,在长期的混乱和压抑之中,东汉王朝迎来了黄巾起义。这个时候已危如累卵的东汉王朝无力抵抗黄巾军的强大冲击,所以就下令各郡自行募兵抵抗,这就为后来的群雄并起提供了条件。但是朝廷也不能完全不出力啊,这个时候,一个“神奇”的人物就出场了,那就是“屠夫”何进。这位出道才不过4年的杀猪匠,凭借皇后同父异母哥哥的身份被任命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五营士保卫京师。你说这个杀猪匠有没有本事带兵打仗,不得而知。但是人家作为中央军统领,“军统”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将正在雒阳密谋起兵的黄巾首领张角的部下马元义抓获,获此大功直接封侯。此后,何进的弟弟何苗平息荥阳暴乱也封了侯,说明人家还是有点本事的,并非纯粹的“憨憨”。
5年后,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作为皇帝舅舅的何进迎来了人生的巅峰,统管天下兵马。然而,此时的宦官们再次感到了严重的威胁,因为何进深知宦官为天下所共疾,欲诛灭宦官的意图人尽皆知。因此,戚宦之争再次上演。可惜的是,何进毕竟文化不高,又少历宫廷斗争,优柔寡断,不听劝诫,终于被十常侍所害,在人生巅峰之时落得个身首异处。之后发生的的事情更是终结了一个时代,那就是:见何进遇害,袁绍随即带兵杀入宫中,尽灭宦官;原本为迫杀十常侍而被何进召入京的董卓也赶到,随后便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又迫杀何太后及其母,东汉最后一个外戚专权势力也被铲除。一夜之间,争斗了80余年的外戚和宦官势力同归于尽,却为董卓这个豪强做了嫁衣。
之后影响何进之死,改变了国家权力的格局。即原先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因大量借助地方士族而崛起的豪强势力;为了制衡士族豪强而扶植起来的宦官势力;后来为平衡士族和宦官而有意加强的外戚势力。这三股势力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铁三角格局,在何进死后被彻底打破,形成了董卓一家独大的局面。当本属于“保皇派”的宦官和外戚灭亡之后,皇帝的权力被大大削弱,所以后来接连出现董卓和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事件。然而,尽管他们能“挟天子”,却不能真正“令诸侯”,因为早已崛起的各地方豪强,显然不会坐等被个别大豪强所吞并。所以,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就成为时代的必然。
曹操说:“乱天下者,必何进也!”这体现的是曹操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他能认清何进这个角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中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能成为后来“三国”时代中雄踞北方的大枭雄,当时就可见一斑。其实曹操还应该感谢何进,如果何进不死,哪来之后的“魏王”?然而,才疏学浅、资质平庸的何进同学是不可能认识到这点的。他至死都不会意识到自己这个杀猪匠之死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死。
假如不死然而,若何进不死,还有没有后来的“三国”时代?可以推演一下,如果何进不死,那死的就是十常侍。之后呢?何氏独揽朝纲,任人唯亲。已经做大的各豪强势力不满何氏独大,以清君侧之名,发兵灭何。灭何之后,各豪强为争夺地盘开始互相征伐,“三国”时代到来。即使何进与十常侍和解,相安一时,但铁三角并非永远稳定可靠。从东汉王朝建立伊始,三股势力就从未停止过争夺,这种一直在变化的铁三角关系总有一天会被打破,一旦打破必天下大乱。所以,何进本身不重要,因为即便没有何进,也会有李进、王进。只是,时代选择了他,若何进不死,“三国”时代可能晚来20年,而已。
更多资讯请关注“步行僧”
传统的文化的故事有哪些?
乐羊子半途而废
【传统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有一年,乐羊子决定外出求学,妻子一人留在家中纺线织布。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返回家,跟妻子说他太想家,不想求学了。妻子听后,什么都没说,而是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成了两半。然后才语重心长地说:“织布机上的这些布看起来很美丽,但他们都是由一根根丝线慢慢累积起来的,现在我一刀就把他们剪断了,等于前功尽弃。你在外求学,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你这样半途而废,怎能学有所成?”乐羊子觉得妻子说的很有道理,就又去继续求学了。
【人生感悟】
乐羊子因想家欲终止学业,遭到他妻子的反对。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要靠勤奋与坚持才能精进。在学习中,青少年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被一些表面的困难所吓倒,更不能为自己找一个看似充足的理由而停止。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02
钟繇习书
【传统故事】
三国时期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叫钟繇,他是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小时候聪颖好学,酷爱书法艺术。为了练习书法,他经常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场合地点练习书法。有一次,他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时,还趁玩耍的间隙蹲在地上写字呢!他的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在练习书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钟繇终于成了一代书法名家。后来,有人登门去向钟繇请教书法秘诀,钟繇笑着说:“我哪有什么秘诀啊!我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加努力一点,付出的心血更多一些罢了。”
【人生感悟】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泥土就会有绿荫,有艳阳也会有阴雨。一个耕耘者只要认认真真地劳动,定会有果实可收,也定能得到人们的爱戴。在学习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别人取得收获的时候,有何感想?是喜悦,是嫉妒,是不屑一顾,还是其它?“天道酬勤”,看到别人的收获,不论如何,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家应该去思索,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不负这大好时光,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不致虚度。
03
子游治武城
【传统故事】
春秋末年,吴国有个叫子游的书生拜圣贤孔子为师。孔子教导他说:“当政者要用礼乐教化老百姓,这样他们就会听从政令,安居乐业。”子游学成后,当上了鲁国武城的地方官。他谨遵师训,以礼乐教化百姓,使人们遵从礼仪。这天,孔子带着几个弟子来到武城,听到城里到处有弦乐歌声,他非常高兴。子游见到老师后,恭敬地说::“我听从老师的教导,用礼乐教化百姓。现在人们不再野蛮粗俗,而是懂得礼貌了,治安自然就好了。”子游学以致用,受到了孔子的赞赏。
【人生感悟】
子游学有所成,谨遵师训,以礼乐教化百姓,使人们遵守礼仪。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青少年应当学习他的学以致用,使知识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但能充实自己,还能造福社会。这就是实现治学明礼的终极意义。
04
齐己和尚一字之师
【传统故事】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和尚,非常喜欢梅花。有一年冬天,他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吟了一首《早梅》,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云游天下时,曾拿着自己写的这首《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郑谷看了以后,说:“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经过反复推敲,他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却使《早梅》更贴近题意了。齐己非常佩服,叩地膜拜。从此,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人生感悟】
“一字之师”即改正一个字的老师。一篇好的诗文,在经过别人的评论或改正后会更加趋于完美。有些青少年也用投稿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但在写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扰和阻滞。此时,就不妨多问问身边的同改,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所谓集百家精华成精辟文章便是由此而来。
05
武丁中兴
【传统故事】
商王武丁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复兴商朝。为此,他向天下招贤纳士。有一次,武丁听说有个叫傅说的奴隶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们因为傅说出身卑贱而反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上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先王昨夜托梦给我,说将派遣重臣来辅佐国事。”说完,就让画师按照他的描述,画了一张重臣的像,并派人按此画去找来傅说。大臣们见傅说是先王在梦中推荐的大贤人,就不敢反对了。武丁在傅说的辅助下,励精图治,仅用三年时间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兴”。
【人生感悟】
一位贤明的君主如果要使他所管理的国家强盛起来,就必须做到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勤勉执政。商武王之所以能开创“武丁中兴”的盛世局面,也正是因为他的贤明治国和知人善任。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虽然不是一国之君,但可以引申武丁的行事作风,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做到勤奋自勉,知人善任,定可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