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部落烧,三星堆遗址会不会是蚩尤部落文明真正的大本营?
可以明确地说,蚩尤和三星堆遗址没有任何关系,三星堆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蚩尤上古时期的九黎部落首领,率领81个部落先与炎帝干了干了很多次,将炎帝赶跑,投奔了黄帝后,蚩尤又与黄帝干上了,最后被黄帝给灭掉,他的部落和土地都被归于黄帝部落。
蚩尤部落主要在河边一带活动,他们善于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至今在河北境内还有相当多的关于蚩尤的遗迹,比如蚩尤坟、黄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车台、蚩尤血染山等等。
蚩尤战死后,一部分部落投降了黄帝,一部分部落却一路向南,迁徙到了现在的贵州一带,也就是苗族的前身,在贵州部分苗族部落里,还保留着浓厚的蚩尤色彩。比如贵州苗族方言““格蚩爷老””,其意思就是“格蚩尤老”(苗语滇东北次方言:Gid Chib Yeul Laol),“格蚩”,意为爷爷、老人,“爷老”是英雄之意。
从根源上说,蚩尤其实是中原文明的源头之一,是蚩尤部落在中原地区先创造了璀璨的文化,然后与炎黄部落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既然蚩尤属于中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他就和三星堆文明没有任何关系。从现在的考古实证来看,三星堆文明属于华夏文明中非常异类的一支。
为何说三星推文明属于华夏文明,又非常的异类呢?这就不得不从刚刚公布的三星堆发掘信息说起。
此次三星堆考古一口气开了6座祭祀坑,结合过去发掘的文物来看,有两样东西可以铁证三星堆文明属于华夏文明:1、发现了丝织品(据说是丝绸);2、发现了大米。
这两件实物的发现根据确定三星堆和中原文化有联系,大米最早的种植于长江流域的湖南地区。三星堆文明的水稻只能从长江下游往上传播,这是历史规律,也是发展的规律;丝绸就更不用说了,丝绸历来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传说丝绸还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
根据现代的考古发现,丝绸最先起源于5、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中国最早有关丝绸的考古实物是在山西发现的半个蚕茧,距今已经有了5000年历史,同时还在河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古墓中发现了距今5500年的丝绸残存。
最近三星堆发现的众多文化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充分地说明了一点:三星堆与中原文化有联系,它属于华夏文明。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三星堆属于华夏文明,又与中原文化有联系,为何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与中原文化的器物相差那么大呢?
在上古时期,青铜器的发源并不是在中国,而是从西亚传播开来的。冶铜技术最早出现于10000年前的土耳其,而中国出现铜器还是在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既然铜的应用很早就已经出现,那么冶铜的技术传播世界的时间相当的早。三星堆文明距今也就5000-3000年,在这个时间段里,其实世界的冶铜技术比较成熟了,甚至中原地区就已经普及青铜器用于祭祀。
我个人推测,三星堆文明的冶铜技术并不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而是“舶来技术”,当西亚的冶铜技术传到成都平原后,在这里生活的三星堆文明社会第一次见到了将坚硬的石头变成可以任意浇筑的更坚硬的金属,他们认为这是上天派来的使者给他们带来“珍宝”。
在当时那个时代里,这种坚硬的金属不能让凡人使用,只有神灵才配使用这些金属,于是三星堆人就不断的用这些金属来铸造青铜器来祭祀上天。
那么,为何三星堆人要铸造那些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出现过的青铜器呢?这就和三星堆所处的地理环境有莫大的关系了。三星堆时期的成都平原其实相当的封闭,无论是进,还是出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交通的不方便,直接导致了三星堆人对外界文明信息的闭塞。
三星堆人如同井里的青蛙,他们无法见到其他地区铸造青铜器的模样,只能依靠三星堆文化对青铜器的理解,对宗教的理解来进行铸造。
肯定有人会问了,为何丝绸和大米能够传播到三星堆,青铜器却不能传播呢?
原因很简单:1、丝绸和大米在中原地区随处可见,几乎见于平民社会;2、青铜器属于国家重器,只有在重大祭祀场合才展示出来,三星堆人哪有机会见到?
冶铜技术很好传播,只要有人告诉三星堆能使用什么样的矿石,将碳火烧到什么样的温度,就能冶炼出铜来就行。那个时代不可能有人扛着笨重的青铜器满世界到处跑的。
综上蚩尤部落文明肯定不会到成都平原来,他们与三星堆文明没有任何的交集,因为一个部落如果迁徙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却无法改变生活习惯,更不可能将植于基因的文化完全抛弃。三星堆文明的前世今生从目前来看,还无法完全揭秘,只有等未来更重大的考古发现才能将历史的谜团揭开。
古人是如何占卜的?
《左传》里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在当时可是个正经的国家大事,并且儒家就是从商代的巫师发展出来的,当时的巫师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跳大神的巫师,是古代占卜与祭祀的神职人员。这也是孔子所说的“礼”当中级别最高的“礼”。
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人们都有占卜的需求,占卜技术也不是我们中国特产,只不过我们的占卜术在当时是走在世界的最前沿的。
《史记》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1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释意:蛮、夷、氐、羌,虽然没有华夏式的君臣上下等级,但也有决断疑惑的占卜习俗。有的用金石,有的用草木,各国占卜习俗不同。但都可以用来指导战争行动,研究、获取战争的胜利。各自崇信卜筮的神灵,借以预测未来事务。
古人是用什么来做占卜的呢?
乌龟:大家都比较熟悉了,甲骨文也是因为当时占卜后要把占卜的结果记录在龟甲上才留下来的。
蓍草:这个可能有点陌生,史记龟策列传里有详细的介绍
据说蓍草枝梗长满一百根时,它下面就有神龟守护,上面常有青云笼罩。古书上说:“天下和平,王道实现,蓍草就能长出一丈长的茎,一丛能长满一百条梗枝。”当今寻找蓍草,不能达到古书上的要求,找不到长满百茎长一丈的。寻取八十茎以上八尺长的就难得了。人们喜好用卦的,找到满六十茎以上、长满六尺的就可以用了
看看这两样东西可谓是世间珍品,假如我们谁有幸能觅得这神龟或者极品蓍草,那一定是传世珍宝咯,让子孙万代一起沾光吧。但可惜的是《龟策列传》又告诉我们:
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
释意:夏、殷时期,临到要卜筮时,才找来蓍龟,用完就丢弃,因为他们认为,龟甲蓍草,收藏久了,就丧失神灵了。
所以这些占卜材料是有保质期的,保质期过了就不灵了。
不光是占卜材料有讲究,占卜的人员也是有条件的,不是谁占卜都有用的:
夫摓策定数,灼龟观兆,变化无穷,是以择贤而用占焉,可谓圣人重事者乎!周公卜三龟,而武王有瘳。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君子谓夫轻卜筮,无神明者,悖;背人道,信祯祥者,鬼神不得其正。
释意:由于布列蓍草推定吉凶,烧灼龟甲来观察朕兆,变化无穷,因此要选用贤人担任卜官,这可说是圣人对卜筮大事的重视吧!周公连卜三龟,武王的病就好了。纣王暴虐,用大龟也得不到吉兆。君子认为,那些轻视卜筮不信神明的人,是糊涂;背弃人谋只信从吉祥之兆,鬼神也得不到应有的对待。
总结一下,占卜准不准,灵不灵取决于用的材料好不好,占卜的人是不是“贤人”。过去的贤人就是懂“礼”的人,懂礼了其实就是你认可这一套占卜,也就是心诚不诚,善不善。其实再通俗一点就是:灵不灵决定因素在“灵媒”和你信不信。
占卜为什么要用乌龟和蓍草?
我们都听过这些谚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姜还是老的辣”在那个时代,语言还不发达,文字几乎没有,知识的获得完全靠经验,经验丰富,知识就广博,那在部落群体里越有话语权,年轻人想要在认知上超过年长的人几乎不可能。
不但人越老越精,东西越放也越值钱,这个观念对于今天的我们都不陌生。
万物皆有灵,日久会成精。年头越久,灵力越强。假如我们可以找到一只千年狐狸精,请它代我们穿梭于阴阳两界,向年寿更久的天神地祇与祖先亡灵寻求帮助,这当然属于聪明人的聪明选择。但我们马上就会遇到一个难题:无论是千年狐狸精也好,万年鸡精也罢,理论上虽然都是存在的,但在现实世界里实在不好找。那么根据现实世界万事万物的优先级排序:动物貌似比植物精,植物貌似比无生物精,显然最合理的策略就是在动物当中找出最长寿的一种。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乌龟——当然,古人并不了解水母其实更长寿,甚至还有返老还童的本领。俗话说“千年王八万年龟”,这话虽然夸张,但它充分说明了乌龟的长寿在古人的头脑里留下了一个何等惊人的印象。所以动物里就敲定乌龟是最灵的占卜工具。至于蓍草,古人也给了它这么苛刻的生长条件,也是为了能够让它有稀缺性,来提升它的占卜灵性价值。
云南最后一个原始部落还建吗?
云南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原始部落还在,2021年被一场大火烧了,正在重建的中
赔钱最多的5次战争?
割地求和超110万平方公里,面积缩水70%,差点亡国,被称“西亚病夫”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原为一个小部族,1299年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消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6——17世纪,奥斯曼帝国日趋鼎盛,曾经多次打到维也纳城下。其领土在17世纪达到巅峰时期,疆域达亚欧非三大洲。包含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大部分领土,地中海沿岸、红海沿岸、波斯湾沿岸都由土耳其控制。
自18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由于内乱及被英、法、俄等西方列强打压,国力逐渐衰弱,原先领有的巴尔干半岛、北非、黑海北岸等大部分领土或独立,或被英法俄等列强占领。1829年,在英、法、俄三国的干涉下,希腊宣布独立。1830年,阿尔及利亚被法国占领, 1875年,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宣布脱离帝国独立。1881年突尼斯被法国占领。 1882年,英军以整顿治安为借口占据埃及。1912年利比亚被意大利占领。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奥斯曼帝国领土只局限于土耳其本土及伊拉克及阿拉伯半岛西岸,被当时列强称为:“西亚病夫”。
20世纪初期,由于新老帝国主义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逐渐形成了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意为主的同盟国集团。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在战争开始前,虽然德国对土耳其许诺了许多好处,但奥斯曼帝国仍倾向于协约国。
不过,协约国中的沙俄与土耳其是死敌,沙俄一直对奥斯曼帝国虎视眈眈,想要取得黑海及土耳其海峡的控制权。萨拉热窝时间爆发后,奥斯曼帝国曾派出大臣访问法国,希望加入协约国参战,前提是英法保证俄国不对奥斯曼动武,但法国没来得及答应,战争就爆发了;战争爆发后,英国宣布征用土耳其在英国订购即将交付的两艘无畏级战列舰;将土耳其彻底推向了同盟国一方。
橙色为协约国、绿色为同盟国
最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还是押错了宝,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作为同盟国的奥斯曼帝国被迫与协约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为防止奥斯曼帝国再次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条约大力削弱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及国力,对奥斯曼帝国和土耳其人十分苛刻。
一、割地。
1、奥斯曼帝国将恰塔尔加线以西割予希腊,另外绥克至布哈尼耶以西主权暂归土耳其,五年后以公投决定是否并入希腊。根据这一条款,基本形成了现在土耳其和希腊的分界线,欧洲部分和爱琴海的岛屿基本都割让给了希腊,土耳其自身仅保留了伊斯坦布尔附近极小的领土,土耳其周边的领海至此几乎都划给希腊了。
2、承认亚美尼亚独立,黑海海岸基雷松之东、艾尔新疆、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归亚美尼亚;这部分领土基本占据了现在土耳其的4分之1。
3、爱琴海东南部包括岛屿割让给意大利(这部分岛屿在二战后,因意大利战败又归给了希腊)。
4、原属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半岛西部伊拉克地区领土割予英、法两国,成立新的保护地。
《色佛尔条约》签订后的土耳其
二、土耳其海峡管理。包括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两旁的“海峡地区”成为非军事区,但协约国拥有对该地区的军事行动权。规定由美、英、法组成的委员会管理,负责区内航运、灯塔管理及领航等事宜;这样意味着黑海海峡彻底对世界开放,任何国家都可以自由深入土耳其腹地。
三、赔偿,土耳其不仅要支付协约国的战争赔款,还要支付协约国军队在土耳其行动的军费,奥斯曼帝国所得的税收优先支付战争赔偿及协约国占领军队费用。但由于战后土耳其的财政状况,根本没有能力支付赔偿,而取消了赔偿要求。
四、军队,条约规定土耳其必须废除征兵制,全国兵力不得超过45,000人,且不得有重型武器及空军、海军,亦不可以有大型商船。
根据《色佛尔条约》,让土耳其从战前约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直接跌成了45万平方公里,损失了110多万平方公里,割地率超过了71%。并且丧失了对土耳其海峡的控制权。如果跟巅峰时期的550万平方千米相比,少了超过90%的领土。彻底从一个大国变成了一个中小型国家。
由于《色佛尔条约》对土耳其太过苛刻,以凯末尔为领导的土耳其的民族主义者于安卡拉成立了土耳其大国民议会,谴责《色佛尔条约》损害土耳其人利益和主权,对之不予承认。并组织土耳其军队与希腊进行战争。最终,土耳其赢得了对希腊战争的胜利。协约国被迫同凯末尔政府重新签订了条约,即《洛桑条约》。土耳其收复了东色雷斯、伊兹密尔以及土耳其东部南部领土,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后来在1939年又强占了割让给叙利亚的哈塔伊,最终形成了如今78万平方公里的土耳其国土。
请问大家农村现在老年人很害怕火葬?
土葬本就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中国自古就有“落叶归根”和“入土为安”之说。
农村人喜欢土葬的原因有二:
一、落叶归根
老人认为,人不论走到哪里。一定要认祖归宗,因为你的一切,都是故乡的水土养育你,赋予你生命力。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说的就是不能忘记根。
农村老年人的怀旧思想重,经历不平凡得年代。有很多忍其实都是远离自己出生的地方,所以老年人经常念叨,自己小时候的事情。经常讲一讲上上辈的故事。偶尔会随口说一句:“等我不在了,记得要把带回去”之类的话,每每听到都让人一阵心酸。
老人就想回到出生的故乡,想守护自己的故乡,因为是那时的水土让他成长,他也要回去守望自己的土地。
二、入土为安
农村老人,从根本上认为,人本就土生,所以要入土。因为老人心中有牵挂和念想,选择土葬目的就是葬自己,让自己为了牵挂而祝福,为了念想而守护。守护的是自己的故乡,祝福的是自己的亲人和祖辈。
火葬一般流行佛教高僧,因为他们控制七情六欲,心中了无牵挂,选择火葬是藏自己,靠火葬的舍利看自己的修为,度过人,度过事,都是过往云烟。
农村老人选择土葬不选择火葬的原因就是落叶归根,不忘本。入土为安,守护自己牵挂人和故乡,祝福自己的亲人,让自己念想在故乡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