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 孙杨,国漫这是在做仰卧起坐吗?
崛起指的是国漫崛起,不是仰卧起坐,3D动漫的开始,意味着,国漫找到了方向!
拥有自己的风格和未来!
希望国漫越来越好。
为什么中国的帝王和乱世枭雄都想一心要得到传国玉玺?
中国人统治哲学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欲得民心,首先你得名正言顺,地位合法。怎么才能算合法呢?不是法律规定的合法,而是“受命于天”,是上天授予你的合法。中国古人是既不崇拜基督,也不崇拜耶稣,也不崇拜菩萨,中国古人崇拜的是天,天是至高无上的,最大的,最权威的。不管是什么事,只要是“天意”,人就得听从安排,接受。所以怎么证明帝王的合法地位呢?那就是必须要有天意的“凭证”——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所以,历代帝王都一心想要得到传国玉玺,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是合法正统的。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为何被6个皇帝抢了60年?
隋朝萧皇后,一生引得六个帝王为她疯狂,这不禁令人遐想,得美到什么程度才会出现这种效果?
萧后生平
萧皇后出身于兰陵萧氏,西梁明帝萧岿之女。她出生于二月,由于江南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实为不吉,因此由萧岿的六弟东平王萧岌收养。萧岌夫妇收养她不满一年,便双双去世。萧氏遂转由舅父张轲收养。张轲家境贫寒,因此年幼的萧皇后亦随之操劳家务。
《北史 列传第二》炀帝愍皇后萧氏,梁明帝岿之女也。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养之。未岁,及夫妻俱死,转养舅张轲家。轲甚贫窭,后躬亲劳苦。炀帝为晋王,文帝为选妃于梁,卜诸女皆不吉。岿乃迎后于舅氏,令使者占之,曰:“吉。”遂册为妃。
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是只要能确定萧岌卒年,就可以推出萧皇后生年。
《北史 列传第八十一》岌,詧第六子也。性淳和,位至侍中、中卫将军。岿之五年,卒。赠司空,谥曰孝。
西梁明帝五年(天保五年),萧岌去世,此时距离萧皇后出生不到一年,有两种可能:如果天保五年正月去世,则萧皇后应是天保四年二月出生;如果是天保五年三月以后去世,则萧皇后是天保五年二月出生。既然相差不过一岁,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取天保五年二月出生,即公元567年。(顺带一提,北周天和元年即566年,李渊出生)
开皇元年(581年),杨广十三岁(生于569年)为晋王,迎娶十五岁的萧皇后(女大三,抱金砖)。萧皇后孕育儿女有长子元德太子杨昭、次子齐王杨暕、长女南阳公主,亲孙子有太子一脉的燕王杨倓、越王杨侗 、代王杨侑,和齐王一脉诸子(例如杨政道)。
《隋书 帝纪第三》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
在杨广通向太子之位时,萧皇后也在默默做着后宫工作,努力博得婆婆的欢心。此后除了长子杨昭英年早逝外,几十年内富贵无忧,直到江都兵变。
乱世流离
按照某些人的说法,隋朝灭亡后,萧皇后辗转流落,被多位帝王纳入后宫,可是历史上萧皇后有两道保护,能够免于枭雄们的觊觎:第一是年老色衰,反隋势力对其兴趣不大;第二是太后身份,既是一个需要尊奉的吉祥物,又是一件非常有力的武器,霍光废黜刘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都是以太后名义下旨的。
一、宇文化及
公元618年三月,江都兵变,此时杨广五十岁,萧皇后五十二岁。政变后,宇文化及自任丞相,杀尽随行皇室男丁,仅仅留下杨广的侄子——秦王杨浩,将其拥立为帝。杨浩生母早已获罪赐死,则萧皇后此时在宇文化及面前是太后。
宇文化及虽然杀死杨广、大权在握,但名义上仍是隋朝丞相,对萧皇后下手的话连表面都维持不下去了。况且此时宇文化及占据六宫,如同隋炀帝一般,年轻貌美、出身低微的妃嫔已经足够享用了。一个外臣杀老皇帝、立新皇帝已经如坐针毡了,怎么再去睡太后?而且那位太后已经年过五十了。(有人问了,没人对南阳公主下手吗?宇文化及表示:那是我弟弟的媳妇,谁敢动?)
《隋书 列传第五十》化及至城门,德戡迎谒,引入朝堂,号为丞相……唯留秦孝王子浩,立以为帝。十余日,夺江都人舟楫,从水路西归……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
当年五月,长安的恭帝杨侑禅让于唐王李渊;洛阳的越王杨侗被推举为帝,即皇泰主。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一路兵败,最后时刻过了把瘾,杀秦王杨浩,自立为帝,国号为许(大业元年其父宇文述被封为许国公)。此时萧皇后努力保护着襁褓中的孙子杨政道。此时,政治上阻碍没有了,一般人是不会碰五十多岁老太太的,但是宇文化及已经癫狂,但也不排除可能。
《隋书 列传第五十》其众多亡,自知必败,化及叹曰:"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鸩杀浩,僣皇帝位于魏县,国号许,建元为天寿,署置百官
二、窦建德
李密与宇文化及一番大战后,夏王窦建德最终擒获宇文化及,此时他已经选择通过尊奉杨广嫡孙、皇泰主杨侗来谋取政治利益,则五十三岁的萧皇后此时在窦建德面前是太皇太后。窦建德对萧皇后只能选择好好供奉,除了萧皇后本身,还有另外两条:
1、 窦建德需要突厥作为外援,隋朝义成公主为突厥可贺敦,惹不起
2、 窦建德在善妒强悍的妻子看管下,小妾婢女加起来才十几个,宇文化及带来的后宫佳丽大都被放走,反正是不给窦建德享用。萧皇后被安置在武强县,不在夏国都城。
《旧唐书 列传第四》二年,宇文化及僭号于魏县,建德谓其纳言宋正本、内史侍郎孔德绍曰:“吾为隋之百姓数十年矣,隋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杀之,大逆无道,此吾仇矣,请与诸公讨之,何如?” ……即日引兵讨化及,连战,大破之。 建德入城,先谒隋萧皇后,与语称臣……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布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北史 列传第二》及宇文化及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建德妻曹氏妒悍,炀帝妃嫔美人并使出家,并后置于武强县。是时突厥处罗可汗方盛,其可贺敦即隋义城公主也,遣使迎后。建德不敢留,遂携其孙正道及诸女入于虏庭。
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皇泰主禅让于郑王王世充,五月杨侗被杀,八月杨侑突然去世,一年之内,三位傀儡皇帝都已死去,隋宗庙祭祀断绝。夏王窦建德与王世充反目,虽然没有立即称帝,但是开始建立天子旌旗。
《资治通鉴 唐纪三》窦建德闻王世充自立,乃绝之,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下书称诏,追谥隋炀帝为闵帝。齐王暕之死也,有遣腹子政道,建德立以为郧公,然犹依倚突厥,以壮其兵势。
三、东突厥
武德三年(620年),处罗可汗派人迎接萧皇后及杨政道,立杨政道为隋王,在定襄建立政权,延续隋宗庙祭祀,史称“后隋”。后隋土地狭小贫瘠,国民稀少,主要是沦为突厥奴隶的一万余人,而且杨政道只是王而非皇帝,连西梁都不如。面对此情此景,萧皇后此时怕是已经心如死灰了。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三年二月,处罗迎之,至于牙所,立政道为隋王。隋末中国人在虏庭者,悉隶于政道,行隋正朔,置百官,居于定襄城,有徒一万。
有人问了,突厥风俗迥异,此时已经成了隋室的庇护,难道不会对萧皇后有想法吗?隋朝义成公主不就先后嫁给四任突厥可汗吗?
因为义成公主的身份和年龄,与萧皇后正好相反。身份上,义成公主是隋朝和亲公主,迎娶她那就成为隋朝姻亲关系,在乱世之中更方便介入中原事务,获取政治收益;萧皇后是杨广的皇后,如果收为妻妾,反而不再是隋朝姻亲关系,丧失政治收益。至于年龄,虽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可以推测:
隋义成公主,开皇十九年(599年)嫁给年长的启民可汗,此时大约十几岁,为了说明情况,取最大值十九岁。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可汗去世,此时,义成公主二十九岁。长子始毕可汗续娶年轻貌美的继母。武德二年(619年)始毕可汗去世,弟弟处罗可汗继位,续娶义成公主,三十九岁的义成公主生下一个儿子。一年后,处罗可汗去世,弟弟颉利可汗继位,再娶义成公主,此时义成公主四十岁。(假设义成公主十五岁嫁给启民可汗,那么最终嫁给颉利可汗时只有三十六岁)
《资治通鉴 隋纪五》:(大业五年己巳)突厥启民可汗卒,上为之废朝三日,立其子咄吉,是为始毕可汗;表请尚公主,诏从其俗。《资治通鉴 唐纪三》:(武德二年己卯)突厥始毕可汗将其众渡河至夏州,梁师都发兵会之,以五百骑授刘武周,欲自句注入寇太原。会始毕卒,子什钵苾幼,未可立,立其弟俟利弗设为处罗可汗。《资治通鉴 唐纪四》:(武德三年庚辰)处罗又欲取并州以居杨政道,其群臣多谏,处罗曰:“我父失国,赖隋得立,此恩不可忘!”将出师而卒。义成公主以其子奥射设丑弱,废之,更立莫贺咄设,号颉利可汗。乙酉,颉利遣使告处罗之丧,上礼之如始毕之丧。
四、唐朝
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杀死反唐的义成公主,迎回降唐的萧皇后(六十四岁)及十三岁的隋王杨政道。在皇城朱雀门外的兴道坊赏赐宅邸,供其居住,封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李世民此时三十三岁,妃嫔众多,其中就有隋炀帝女儿——杨妃,算起辈分,萧皇后是杨妃的嫡母,也就是李世民的岳母,李世民怎么会对六十四岁的岳母感兴趣呢?
《北史 列传第二》大唐贞观四年,破突厥,皆以礼致之。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二十一年,殂。诏以皇后礼于扬州合葬于炀帝陵,谥曰愍。《资治通鉴 唐纪九》:(贞观四年庚寅)春,正月,李靖帅骁骑三千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破之。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惊曰:“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其从一日数惊,乃徙牙于碛口。靖复遣谍离其心腹,颉利所亲康苏密以隋萧后及炀帝之孙政道来降。乙亥,至京师。
如今被人们热议的小说,以《隋唐演义》为代表,其中就有萧后风流韵事,但是这是一部怎么样的小说呢?一般人阅读的话,看不下去是常态,文笔很差,远不如评书故事和影视剧。如果说《三国演义》是半真半假,那么《隋唐演义》最多九假一真了。
马文举取自绢一匹巾上。炀帝大哭道:“昔凤仪院李庆儿,梦朕白龙绕项,今其验矣!”贼臣等遂叫武士一齐动手,将炀帝拥了进去,用白绢缢死,时年二十九岁。
杨广:寡人怎么突然年轻了二十来岁?
再说秦王回到长安,朝见唐主。唐主说三处兵锋利害。秦王道:“利害何足为惧?但刘武周与萧铣居于西北,王世充居于中央。臣竟欲差人致书,先结好世充,使不致瞻前顾后,然后进兵专攻刘、萧二处,无有不克之理。未知父皇以为是否?”
刘武周:我占据马邑,还要打太原,明明是你李唐的正北!
萧铣:我一个割据荆湘的梁国君主,怎么跑到大西北了?
魏王名泰,太子之弟,乃韦妃所生。多才能,有宠于帝,见皇后已崩,潜有夺位之意。
李泰:我娘不是长孙皇后吗?
再说隋宫萧后,与沙夫人、薛冶儿、韩俊娥、雅娘住在突厥处……义成公主见丈夫死了,抑郁抱疴,年余亦死……那突厥死后无嗣,赵王便袭了可汗之位,号为正统
颉利可汗:我是谁?我在哪儿?
突厥贵族:汉人的落魄皇子,成了草原的可汗,文人无耻啊!
明清时期,戏剧话本传奇小说,大都是最底层的文人创作,在那信息闭塞的几百年中,落第秀才没有史书可查,只能根据有限的知识见闻来编造;如今信息发达,二十四史在线阅读,哪怕是搜索一下百科,也有很大几率得知历史上的萧皇后事迹。
退一步讲,就算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历史上的萧皇后,也要明白文学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和历史上的人物形象,是有很大区别的。
可惜,有些人舍弃了脑子,有些人舍弃了脸皮。
哪些四大名著人物的死?
一直以来,都是喜欢聊轻松一点的话题。死亡,意味着生命的消亡,个体的流逝,这个问题好沉重。
其实,有生,就有死,“生”和“死”是生命的两个终端,都无法回避。
《红楼梦》里,林黛玉不是第一个凋零的,也不是最后一个零落的。可是,林黛玉的死,却成了万千红迷心中的最痛。
林黛玉的死亡场景,无论是《红楼梦》原著里描写的,还是87版电视剧里展现的,或者是越剧《红楼梦》等所呈现的,都是那么的令人不舍,那么的令人怜惜。
林黛玉的死亡,无疑是一个悲剧,是将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生命之花的凋零过程,用中国画的手法展现到读者、观众眼前的一个悲剧。
林黛玉的死亡也是一种美,一种悲剧美,一种充满争议的戏剧表演美。
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从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充满了争议。
争议如下:
1、《红楼梦》原著里所描写的方式
林黛玉得知了金玉良缘已成定局的消息后,不再爱惜自己,肆意糟践自己的身体,终于“魂归离恨天”。临去之前,烧毁了贾宝玉所赠、她所题的旧帕。
贾宝玉迷糊了,可是,林黛玉不知道啊。林黛玉临终遗言是要回归故里苏州,对贾宝玉是抱怨的,口里念的是:“宝玉,宝玉,你好——”
这最后的不完整的话,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是好“狠心”?好“无情”?好“冷酷”?
2、87版电视剧的方式
贾府是以武功立足朝堂的,海疆不太平,贾府的成年男人都要为国出力,贾宝玉也不例外。
贾宝玉卷入了战争当中,身处危险之境。林黛玉日夜思念,乃至成疾。再加上贾母生病,王夫人等人的冷迫害,薛宝钗等人的无情。这个时候,是真正的“风刀霜剑严相逼”,并且没有了贾宝玉和贾母的庇佑。
这种情况下,林黛玉最终病亡。
3、判词所暗示的死亡方式
《红楼梦》第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是合在一起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玉带林中挂”,预示着林黛玉不是病死的,是爱情无望后,生无可恋,自己寻死的。她自己拿着一根丝带,走到树林里,吊死在树上了。
这种死亡方式,是最不能为笔者所接受的。林黛玉,那么唯美的一个女孩子,那么追求生活品质的一个女孩子,怎么可能接受自己成为舌头长长的吊死鬼的模样?
4、联诗暗示结局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联诗中的诗句。
“寒塘渡鹤影”,是史湘云出句。“冷月葬花魂”,是林黛玉所对。这一句取意于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及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段。
以“鹤影”隐湘云将来孤居形景恰好,作者曾描写她长得“鹤势螂形”。很自然地,不少读者认为,林黛玉的结局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月亮凄清地挂在中天,林黛玉走进了荷塘里,她的生命自此消亡。
5、续书里的各种结局
读了红楼,口齿噙香,意犹未尽。于是,一部部红楼梦续书出现了。写红楼梦续书,不是今人的专利。早在清代,红楼梦问世后,就有人开始续写红楼梦了。
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有一部续书,脑洞大开,写林黛玉死而复活。不是本体的复活,是复活在了丫鬟小红的身上。复活后的林黛玉,救贾府于衰败之中,而且还神奇地振兴了贾府。
第3、4两种方式,赋予了林黛玉自主精神,我的生命我做主。虽然消极,却暗合了她的葬花词,尤其是第4中月下沉荷塘,“质本洁来还洁去”。
为什么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也没灭亡匈奴?
这是因为汉军与唐军的传承与结构不同、而造成了战争进程各不相同。
一:
打仗要讲天时地利人和。汉军战争进展慢,正是因为汉朝对塞外世界的天时地利还不熟悉。所以汉朝只有一边进行战争,一边探索塞外的部落王分布、地理、气候等等,这是一个从完全陌生到逐步了解熟悉并适应的过程,这是需要时间的。由此汉军彻底打服匈奴,用了几百年时间。
二:
唐军战争进展相对快,但是一战灭突厥,显然是夸张了。
事实是:从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李靖出塞讨伐东突厥开始,直至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苏定方扫灭西突厥。
从此突厥再也没翻过大浪花,算是基本被大唐打服了。但前后也历时近三十年,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岂是一战而灭的?
而唐军三十年平突厥,确实也算是很快了。正是因为有了自汉武开始的地理探索发现的成果,中原对塞外再不陌生。再加承袭了鲜卑北魏的唐军,又身兼了中原农耕民族军队的坚韧性、组织纪律性,与游牧民族军队的轻捷剽悍性,几大优点合一,使得唐军对出塞远征作战,只要马匹粮草准备足够,随时就可说走就走,再无须进行漫长的地理、气候探索与适应。
下面再分别讲一讲汉军击匈奴与唐军伐突厥的不同。
汉朝武帝击匈奴,那是万事开头难。(1》
首先是汉军对塞外环境的陌生。
汉武之前,中原王朝根本不知道塞外世界有多大。
当时中原军队最远的行军足迹,也只不过是百年前秦军曾到了河套地区,中原王朝从未深入过漠南草原,更别说漠北。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敌人从哪儿来?敌国有多大、地形气候如何?敌人有多少兵力?等等这些对于远征成败至关重要的问题。汉朝是要从零开始摸索,逐步积累经验的。
(2)
其次是汉军的兵力结构是以车兵、步兵为主,骑兵为辅的军队。
要三千里远征塞外,这样的军队是不行的,所以还要大规模养马,并对军队兵种构成,作战方式进行改革,建立训练成规模的骑兵,才能远征匈奴。
但是汉朝武风浓烈,军民战斗力在“军功封侯”制度激励下,战斗力决不是虚的。
所以,汉武打了一辈子匈奴,那是武功赫赫的!
武帝一朝,虽然尚未有彻底打服匈奴,但也把匈奴真的打怕了,匈奴对汉朝的态度,从武帝时起,就从以前骄横跋扈变成了日后的敬畏满怀。
相对汉军初时对塞外的陌生,唐军首次出塞作战,就早已熟门熟路了。(1)
首先,唐军对塞外地理气侯熟悉并适应。
隋唐一体,唐军的前身是隋军,隋军多次出塞,也征服过突厥,对突厥情况一清二楚!
而隋唐前身是西魏变成的北周,西魏源于拓拔鲜卑建立的北魏。
唐军的骑兵队伍中,军中有大量的将领,先祖本就是鲜卑军功贵族。可以这样说,塞外草原,实际就是他们的外婆家。
所以唐军出塞,没有汉军当年遇到的那些诸如地形地理不熟,将士对气候不适等等问题,这就是唐军的优势。
(2)
其次,唐军对突厥人的战术也非常了解、熟悉。
汉军与匈奴首次交锋,对匈奴利用骑兵机动性“先佯装败退,引诱汉军深入,然后骑兵迂回切道汉军粮道”的战术,无所适从,常装吃亏。
然而这种战术遇上唐军,那一开始就不灵了。因为继承了鲜卑骑兵战术的隋唐骑兵,自己本来就是这种术的行家里手。
对骑兵战术运用之娴熟,也是唐军能在三十年间就迅速征服突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