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空间站,应该把中医阴阳五行改为?
应该把中医阴阳五行改为阴阳七行,增加气和电,您同意我的建议吗?
回答 HJ 2021/12/30
曾有类似想法。推演后发现还是五行行得通。
一、人体生命的外部环境。
按照理想气体模型理解大气,其状态方程是我们在高中物理课上学到的PV=nRT。等式左边是PV,其增加或减少,就是风木、燥金;等式右边nRT是热量的增加或减少,就是相火、寒水;君火是指来自于太阳能量的另一种形式,可见光和紫外线,是地球化学能的主要来源。
人的生命是以(物质)水作为主要溶剂的高分子浓溶液(湿土),外界的湿度(水蒸气分压)的大小对该溶液体系影响很大。
木、金,以及火、(五行)水(表示降温、寒冷),这两对矛盾体,作用在生命载体“(物质)水”之上。这样就可以理解(外部环境)五行概念的由来了。五行的变化是有时空大周期性的,其分布却不一定是均匀的。
二、人的生命体内部。
生命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吸收外部能量做功、保持内部高度的有序性(学名称为熵减),因相似相溶、同气相求而感应并反馈外界的信号。
湿土,是高分子浓溶液体系,是肉身,是生命的载体,俗话说“身上的肉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食物的能量间接来自于太阳;食物是伴随着(物质)水进入体内的;食物的结构有序性(材料熵减)远远高于无机物。
燥金,肺脏、皮肤、大肠等,是生命体与外界的界面,具备保持生命体几何空间(体积V)相对固定和代谢物质排出的功能。也就是俗话所说“人有脸树有皮”的功能,以限制生命体组成物质不因扩散而降低有序性(外部熵减)。(好鸡蛋的壳是不能破裂的。)
生命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重要活性物质蛋白质,在化学元素组成比例、各元素原子排列顺序、分子内部正负基团静电吸引、空间卷曲等方面都是严格有序的,即DNA保持三级结构、蛋白质保持四级结构。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由蛋白质合成的各种生化反应催化剂(酶)控制生命其他物质(如无机盐)的吸收、代谢。这一系列的物质和生化反应过程,都要求保持严格的有序性(内部熵减)。生化反应温度必须控制,不能无限增加,这是对外界寒水的感应。(好鸡蛋是不能散黄的。)
生命在吸收能量后,需要运动做功,以实现呼吸、生殖、心跳、消化等功能。通过物理课我们知道,生命储存能量(化学势能)转换 = 功 = 力 X 力所作用的距离。“力所作用的距离”可以形象理解为汽车气缸的“冲程”。一旦气缸冲程受阻,做功部分或者全部不能完成。所以,身体要保持做功通道的有序性(通道熵减),感应外界风木的变化。这也是肝木需要疏通、条达的由来。
能量(感应太阳间接能量食物化学能、直接感应太阳热能)需要输布,以保证做功、保持体温所需要的能源储备,保持时空连续有序性(时空熵减)。心火(相火)由此诞生。在可利用能量供给充足前提下,生命物质按照一定数学(类似象棋棋盘、足球场地)约束、物理(类似象棋棋子走法、足球运动员规则)规则运动,微观的输出信号是需求,结合不同时空条件,宏观的输出信号是欲望、性格、追求、理想、信念等情志(类似象棋吃子、足球比赛的控球和输赢),这是君火的由来。
三、气和电。
在生命的可接受浮动范围,电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值处于相对稳定的区间;除非在特殊场合,如大功率电台附近、空间站,电磁场、重力场的变化才是需要考虑的。
气,已经包含在风木、燥金里面,也就不用单列出来了。
回答完毕,感谢阅读。
宇宙中真的存在外星人吗?
我国的天眼望远镜接收到一个很强烈的信号,专家表示或许真的有外星文明,我们要不要回复?
2022年6月8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刊发了一个重大发现,中国的天眼望远镜接收到一个活跃快速射电暴。快速射电暴是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仅维持数毫秒的爆发,这些毫秒闪光都在银河系之外,有着非常明亮、未经分析、广泛的带宽。每次爆发的频率成分取决于爆发的量和不同波长的延迟时间,这种延迟被描述为与频散量相关的值。快速射电暴的色散显示:其源头非常巨大,不能预期其在银河系之内,并且其传播会穿越等离子体。我国探测到的这个信号,科学家发现其与一个致密的射电持续源相关,最终将其定位到了一个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矮星系,并命名为FRB20190520B。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并不是第一次发现这种快速射电暴。人类多次探测到快速射电暴快速射电暴是一种持续时间极短的射电暴,其在宇宙中的具体来源尚不明确,这种现象早在2007年就已经发现。2007年,澳大利亚东部的帕克斯天文台在整理档案数据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在那之后,科学家们又先后6次在帕克斯天文台的记录中发现这种爆发的信号,随后又在设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数据中发现了第7个案例。类似这种天文现象在接下来的几年又多次出现,至今已发现30余次,比如著名的FRB 121102。
FRB 121102于2012年首次向地球发出信号,并自2016年起,每隔157天就重复发出信号,电波爆发期长达90天,再进入67天静止期,之后不断重复此循环。
而我国这次发现的FRB20190520B和FRB 121102又有所不同,我国发现的FRB20190520B信号相当活跃,科学家在不同的时段对其探测以后,发现FRB20190520B的信号源源不断,这样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目前全世界只有这一个。那么,FRB20190520B的发现代表什么?科学家对此是怎么解释的呢?中国天眼发现的FRB20190520B,专家解释说可能有外星文明“中国天眼”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其主要由主动反射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1993年,建造超大望远镜的构思初步提出,直到2016年才建造完成,可想而知“天眼”是多么大的工程。“天眼”建造完成以后,科学家多次探测到脉冲星,充分证明的“中国天眼”的绝对实力。2020年9月,“中国天眼”正式启动针对地外文明的搜索,中国自主探索宇宙真正走出了太阳系。2021年2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又有两项新发现,“中国天眼”捕获到三例新的高色散快速射电暴和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一种名为jitter的计时噪声模式。随着“中国天眼”的不断探测,越来越多的人对找到外星人抱有很大的希望,而“天眼”也不负众望,终于在2022年6月有了最新的发现。
2022年6月8日,中国的天眼望远镜接收到快速射电暴FRB20190520B发来的信号,距离我们仅30亿光年。
与此同时,天文系宇宙学与地外文明研究团组中国地外文明搜寻首席科学家张同杰教授透露:“中国天眼”发现了几例来自地球之外可能的技术痕迹和地外文明候选信号。
专家为什么会这么说呢?FRB20190520B代表了外星文明?上面有说道,FRB20190520B是唯一一个保持持续活跃的快速射电暴,每当中国天眼朝着该天区观测时,一小时出现三四次,虽然每个信号持续时间仅有几毫秒,但是这一发现也能让科学家有了探测的方向。
为什么说FRB20190520B不寻常呢?首先来说,这个信号来自30亿光年外的地方,直到2022年6月才被接收到,虽然无法确定这种信号是怎么发出来的,但是,这种信号从30亿光年产生到地球接收到,也要几十亿年才能做到。也就是说,这个信号产生的时候,地球上的人类还没有进化出来,如果这个信号真的是外星文明发出来的话,可想而知他们是超级高等文明的外星人。对此,美国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Avi Loeb早前就有猜测,他说快速射电暴很有可能是由先进的外星文明发出的,这种强烈的电磁辐射有可能被用于推动星际飞船,也有可能用于星际通信。不过,对于这样的说法,很多科学家表示并非如此,很有可能是星际中的星球发生了爆炸,或者是拥有极端磁场的磁星有关,甚至是一些太空风暴发出来的声音。
科学家发现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宇宙中真的存在外星人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地球在星际中只是一颗尘土般的存在,之所以没有见到外星人,是因为我们的科技能力不足,造不出可以操控远航到外星球的飞船。
另外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在寻找外星人的同时,有可能外星人也在寻找我们,宇宙中的星球数以万计,不可能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
对于这样的想法,没有人能够反驳,因为对于人类来说,宇宙有太多的未知我们没有触及,一是我们能力不足,二是一旦找到,谁都说不准是好是坏。
当然,既然活着就要有探索的精神,我们的很多疑问也会在科学家的努力之下,渐渐地有了答案。
2018年7月24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发现了一个比地球更大更老的星球:开普勒452b。
开普勒452b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比地球大60%,位于恒星的宜居区,科学家认为开普勒452b很可能有大气层和液态水。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开普勒452b和地球的相似指数高达98%,半径约为地球的1.59倍,绕其母星公转周期为385天,比地球一年多20天左右。虽然被很多人认为开普勒452b是人类的第二个地球,但是没人知道那里有没有生命,如果人类坐上探测器前往这个星球,就算按30千米/秒的速度飞行,都需要1500万年才能抵达那里。
而人类的平均寿命按80岁算的话,需要繁衍187500代才能到达开普勒452b,这中途还不能生命,要不然需要繁衍的更多才行。
除了开普勒452b,天文学家还筛选出了大约24颗潜在宜居的系外行星,其中格利泽581d、格利泽581g、开普勒186f、还有比邻星b等星球很可能是宜居的。
地外行星宜居的标准包括行星年龄、质量、体积、表面温度、大气成分,是否在宜居带中,是否有液态水等等。而科学家筛选的这24颗行星,大都在距离我们100光年之外,它们的年龄大都比我们的地球更古老,也相对更大一些,而且上面的生存条件可能比地球还要好一些。
可惜的是,距离远了一些。
不过,因为这24个超宜居星球所在的主恒星大都是红矮星和橙矮星,它们出现的时间大都比太阳更早,因此不能排除地外文明的存在。
结语:其实人类在不断探索外星文明的同时,很有可能外星文明也在探索其他文明,可是有一个问题需要面对,如果真的探测到外星文明,人类准备好怎样交流了吗?
万一探测到了低等文明,我们还可以轻松应对,可是一旦探测到高等文明,产生误会了以后,不是给地球引来了灾难嘛。
另外,人类一直都认为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就是水和空气,难道就不会有其他生命存在的模式了吗?
比如真空人,岩石人、火人、无氧人、二氧化碳人等等。
很可能其他星球的文明认为生命存在的条件是不能有空气和水,而是火和真空呢?
宇宙这么大,一切都有可能,外星文明也极大可能存在,如果把宇宙比作原始的地球,那么我们生活在亚洲,如果没有走出去的话,永远不知道地球上还有非洲和欧洲。
可是当真正走出去了以后,就算知道了欧洲和非洲,也结识了那里的人,最终还是发生了战争。
所以,面对未知,我们需要更加的假设,也需要做好面对不同文明的准备,如若不然,真的有一天外星文明到访地球,我们拿什么应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宇航员回在太空干什么的?
1、保证航天飞机的正常运行
航天员在太空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航天飞机的正常运行,这样才能执行其它的任务。例如,要进行航天器控制的常规操作,维修航天飞机生活舱或工作舱内的仪器、仪表系统,定期向地面通报航天器运行状况和自身的身体状况等;
2、释放卫星和回收卫星
航天员在太空可以释放卫星或利用航天器上的机械臂将有故障的卫星“抓”回来,进行维修。也许航天飞机有史以来发射的最有名的卫星要算是“哈勃”太空望远镜。航天飞机后来曾经三次回到太空为“哈勃”更换部件。在更换部件前,一名航天员必须用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将它捕获,运送到有效载荷舱内。航天员进入有效载荷舱,爬上哈勃太空望远镜,安装新部件。当地面控制人员确信哈勃望远镜运行状态良好后,再由机械臂将它释放回太空
3、进行科学试验
航天员在太空,可以利用空间的特殊环境,进行很多科学实验,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空间生命科学试验-观察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机体出现的生理、生化变化,探讨其机理和验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研究动物和植物在太空环境中的生长、发育和变异等。
(2)空间科学的研究-航天员在航天器上可以操作各种观察和测量设备,对地球环境、太阳、月球面、地球磁场、电离层、大气层等进行深层次的观察与研究,通过载人航天器上的天文望远镜,进一步揭示天体的真实面貌。
(3)对地球进行观察-航天员利用远离地球的有利条件,可对地球表面进行全面的观察、摄影和光谱测定。通过这些工作,收集有关地球自然资源、地质地貌、大气层状态、耕地季节变化、世界海洋变化、水生生物状态、沙漠植被作物覆盖、森林的覆盖与储量等信息。
4、太空生产
可以利用太空独特的失重环境,研究、加工和生产在地球上不能生产的、性能优良的新材料和新产品。航天员在天上操纵“合金”和“结晶”的电加热炉,制取非常纯的半导体材料砷化锢和砷化镓,它们的经济价值很高,估计每千克价值可达100万美元。空间制药和生物制品可以大大提高药品的纯度和产量。推测目前能在天上生产的药品多达三四十种。在天上生产药物一个月的产量可相当于地球上同样设备20年的产量。
5、组装太空站
国际空间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人造天宫”。国际空间站总质量可达400多吨,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这个庞然大物是不可能在地面组装好发射到太空的,它采用的是桁架挂舱式结构,即以桁架为基本结构,增压舱和其它各种服务设施挂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挂舱式空间站。组装国际空间站的任务落到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号航天员身上。他们必须将组装的部件送上太空,并进行舱外活动,将它们组装起来。
穿越火线好玩的生化模式?
穿越火线生化模式中生化酒店、雪山突袭、巨人厨房、军港、水泥工厂、生化空间站、生化沙漠、生化金字塔、死亡中心、生化角斗场、寂静村、等这些都挺好玩的。
把地球上的微生物包括厌氧菌送到月球?
不大可能,虽然这些厌氧菌或许能够以某种休眠形式保持活力。
地球微生物在月球前往月球的旅程的并非只有人类这一种生命:十二名在月球上行走的阿波罗宇航员还带着一名无意的偷渡者——一种常见的细菌,链球菌,是这趟生命最远的旅行除了人类之外唯一已知的幸存者,跟宇航员的待遇不同的是,它们经历的是无保护的太空旅行。关于地球细菌如何在没有营养、水和辐射防护的情况下在真空中生存的问题似乎有了一点点实证。
上图:;链球菌
测量员系列探测器是美国最先安全降落在月球上的航天器。1969年11月,阿波罗12号机组人员回收了测量员3号照相机内部的微生物,并在无菌条件下带回了地球。
大约50-100个微生物个体(全部是链球菌)能够历经发射、太空真空、三年的辐射暴露,在绝对温度仅比绝对零值高20度的情况下深度极冻、并且没有营养,水或能源,但仍然幸存下来。(美国在月球上扔了5个测量员系列的探测器,只有测量员3号是阿波罗登月任务唯一有二次造访的。在阿波罗任务或2个苏联无人采样任务中取回的土壤样本中均未发现其他生命形式,虽然在阿波罗宇航员回收的土壤中发现的有发现氨基酸,但不一定是生物来源。)
为什么幸存下来的只有链球菌呢?或许这多少有些庆幸,40亿年前地球上细菌刚刚出现时,环境也并不比月球好多少,但是我们走到了今天,这也值得反思。
上图:阿波罗12从月球上群回来的测量员3号的摄像机。
极端微生物:边缘生活当第一批细菌诞生于地球时,没有氧气可以呼吸,也没有臭氧可以阻止太阳有害的紫外线辐射。氧气在那时完全是有毒气体。而且地球上还有核辐射,来自衰变的铀235,那时地球铀的含量是现在的约50倍。空气很热,充满了有毒的化学物质,例如火山释放的含硫气体,难怪那个时期被西方科学家们命名为冥古宙(原子希腊神话冥王哈迪斯)。
上图:最红的那一段就是冥古宙(Hadean)。
但是,有些细菌可以在似乎对人类不友好的各种条件下生存甚至繁殖,包括:
真空:只要在实验条件下进行适当的护理,降到接近零压力和零温度都可以;
压力:暴露于高达10吨/平方厘米的压力后,细菌仍然能够存活。最近,从地壳7公里或更深的地方找到了厌氧细菌菌落。
热:有细菌在高达600摄氏度的干燥条件下快速加热后仍能生存。在深海热液喷口和地下一英里的储油罐中发现了可以承受极端高温的古细菌。
辐射:包括从运行中的核反应堆内部回收的活细菌。与空间相比,地球上每平方米都受到约10吨屏蔽空气的保护。
*长期保存,包括经过大约2500万年封装在被树脂困住的蜜蜂的肠道中后恢复并培养的细菌。 微重力研究与天体生物学
空间站微生物基因突变是生命的王牌。当面临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时,物种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适应之,将有益的遗传改变纳入其DNA中,以发育出新的有利生存的性状。这个过程在外太空(如果天剑适宜)仍然一样地进行。
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国际空间站上的微生物正在根据那里的条件发生遗传变化。对空间站的宇航员来说,这没有危险,但这提醒着人们,进化甚至在远离地球的地方仍然在继续。
研究小组发现,在这些微生物中发生的遗传变化仅是由于它们努力生存并应对太空中的严酷条件而引起的——这些生物正在空间站上进化。
上图:空间站取回的微生物样本
是哪些物种呢?
这些研究人员研究了两种物种:
S.金黄色葡萄球菌,也称为葡萄球菌,是包含潜在-致命MRSA菌株的人病原体。
蜡状芽孢杆菌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小。
在空间站上,这些物种存在于各种器物表面上,包括最近在空间站厕所上产生的抗药性菌株。
就像地球上一样,国际空间站上到处都有微生物!细菌通常在温暖的环境中壮成长,部分原因是喜欢跟人类身体一样的环境。但是,在建筑物或本例中的空间站的寒冷表面上,生物必须更努力地求生。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小组发现这些物种改变了它们的基因,使这些生物能够在不寻常的空间站环境中摄食、生长和生活。
从阿波罗12的宇航员取回的幸存的链球菌、关于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细菌的研究以及对空间站细菌进化现象的研究,似乎都强烈暗示着如果将某些细菌(如厌氧细菌)送到月球上,这些微生物似乎是可以保持活力的。
但是——
存活不等于能够发展月球虽然作为太阳系宜居带内最适宜生命生活的行星的卫星,它缺乏很多支撑生命繁荣发展的条件,诸如:
没有大气和液态水供生物形成生态,细菌不泡在水里都无法生长;
没有地磁保护生物受到宇宙射线的破坏,耐辐射不代表可以在辐射下正常进行生化活动;
月亮向阳面极热、背阳面又极冷,温度太极端,生物体难以获得稳定的熵态环境来维持自体平衡。
因此除非采取一种休眠的状态,否则在月球上“日子是过不下去的”,更不要提“文明”了。
显然文明的条件比生命的条件还要苛刻,举个例子:
上图:根据计算机模拟,全球变暖,不设定得太剧烈,都可能造成地球人口的逐渐衰退,文明也会随之衰退。如此轻微的环境变化就可以摧毁文明,就不要说月球那种恶劣条件了。
总结把地球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厌氧菌都送到月球,几亿年后月球上也不可能会出现文明的。因为就像细菌的菌落一样,文明也需要各种生长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一块漂浮在太空中的石头都能够当你的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