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qq等级礼包,秦国农民为什么不敢收留商鞅?
实际上,商鞅的悲剧从他入秦觐见秦孝公那一刻已经注定。因为他的死,从根本上说是他自己和秦孝公共同挖的坑。
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年轻的时候学习了很多学派的学说,当然,对商鞅影响最大的是法家学派。
成年后,商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处担任中庶子。公叔痤这个人非常有识人之明,很早就看出来商鞅是有大才的人,有绝对的能力担任国相。
为此,公叔痤在临终的时候向魏惠王建议重用商鞅,但魏惠王不置可否。看了魏惠王的态度,公叔痤担心商鞅将来成为魏国的心腹大患,于是又向魏惠王提出了另一个建议:“如若不用,就杀之!”
魏惠王听了很震惊,觉得公叔痤一定是病糊涂了,有了精神问题,所以说话才语无伦次的,因此并没有理会这件事。
公叔痤见此,可能心中对商鞅有愧,也可能是觉得商鞅留在魏国难以施展才华,于是告诉商鞅:“你赶紧跑吧,魏惠王要杀你!”商鞅听了公叔痤阐述原因,知道魏惠王没重用自己的打算,推测出来魏惠王根本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所以也不会轻易杀掉自己。因此,商鞅在魏国逗留了一段时间后决定去秦国找工作。
商鞅入秦来到秦国,此时秦国正在张榜求贤。
来到这个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既然想要混出个名堂,那必须要个靠山呀,那谁才是这个地方最大的靠山呢?
毫无疑问是秦国的国君秦孝公呀。
为此,商鞅决定面见秦孝公,向秦孝公献上自己学习多年的治国之道。
第一次;商鞅谈到了尧舜帝道,但秦孝公听得直打瞌睡。
第二次;商鞅又说了禹汤文武的王道,不过秦孝公依然没有兴趣。
到这儿,商鞅一看快不行了,得拿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于是有了第三次。
第三次;商鞅讲霸道,这一次秦孝公听的有点兴趣。
对了,就按照这个路子走吧。
第四次,商鞅讲强国之术。秦孝公听到这种立竿见影的治国之道异常兴奋。
四次见面之后,商鞅果不其然得到了秦孝公的聘用,于是,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影响后世千年的变革就此诞生。但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商鞅人生的悲剧就此注定。
商鞅的荣耀通向坟墓所谓的变革,实际上就是重新分配资源的拥有权。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打击那些对国家没有贡献,但却占据了太多资源的人。
显然,做这种事情的风险很大。历史告诉我们,触动别人利益的改革家,很大一部分都不会有好下场,比如晁错、王安石、张居正等等,即便是皇帝,触动了别人的蛋糕,也可能遭到屠戮,比如新朝王莽和明朝建文帝。
另外,和秦孝公合作改革,还有两个更加困难的地方。
第一、秦孝公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他希望改革稳准狠快。这就让改革之路变得更加困难,守旧势力的反扑也因此可能会更加猛烈。
第二、秦孝公的想法是以霸道方式完成强国任务,但并非是富民。这种情况对于发动改革的人而言倒大霉了,这就等于完全抛弃了群众基础,只能全心全意依靠背后的靠山。
因此这一次改革注定异常危险。
前路漫漫,艰辛无比,为了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避免被守旧势力反噬,聪明的秦孝公决定搭建一个豪华舞台,把商鞅推向舞台的中央,自己则稳坐幕后。如果变法成了,功劳都是自己的,但如果变法失败了,自己可以立刻将商鞅变成弃子,保全自己。
秦孝公明显是在挖坑,商鞅明白吗?
当然,商鞅异常清楚,这种活虽然表面光鲜,但却只能狐假虎威,实际是最苦、最累,也是最不讨好的活儿,将来一定会有性命之忧。
那他为什么还要承担呢?
因为他没有任何选择。
商鞅入秦只身一人,他在秦国没有任何基础,只能全部依靠秦孝公,这也就注定他永远只可能是秦孝公的棋子,只能心甘情愿的接受秦孝公的摆布。
商鞅一路高歌猛进,既通向成功,也通向坟墓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开始变法,命令商鞅和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等人辩论。这一次辩论的结果显然已经注定,因为有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必胜。
当然,从这一刻起,商鞅已经被秦孝公推向了前沿阵地,成为了和旧贵族前沿搏杀的武器。此时的商鞅只有拼命的去撕咬敌人,才有可能得到秦孝公更多施舍,从而武装自己每一处。
事实也证明,商鞅在抗住旧贵族攻击的时候,也在主动进攻。
当时,太子嬴驷(即后来秦惠文王)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等守旧势力不甘心被商鞅打击,于是挑逗太子去触犯商鞅制定的法律。
这件事对于商鞅而言,表面上是国君和太子之间的抉择,但实际上却是现在和将来命运的抉择。为了稳定现在,商鞅无可奈何的选择了国君(现在),抛弃了太子(未来)。
不过,惩罚太子显然不现实,但惩罚太子的两个老师还是绰绰有余的。于是公子虔和公孙贾二人,一个被剃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刻了字。
这件事发生之后,商鞅等于告诉了全天下的人,尤其是秦孝公,自己和太子结下了仇怨,而且和守旧势力势不两立。
秦孝公看到这儿很开心,赋予了商鞅更大的权力。于是,商鞅有了更大的能力去撕咬其他人。
很多人看到这儿不明白,事情都发展到了这一步,为何秦孝公没有出面处罚太子。原因很简单,秦孝公就是利用太子稳定守旧势力、稳定天下局势。秦孝公故意让守旧势力盘踞在太子周围,这样一来等于告诉他们,现在不要着急反抗、反扑,等我死了,天下还是你们的。
稳定了守旧的贵族势力,改革就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那么,下一步就是秦国的老百姓了。
第一次变法;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一人犯罪,邻里连同受罚,开告密揭发之风。此外,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二十等爵制。
第二次;开阡陌、废井田,土地成为私有且可以买卖。另外,废封建、立郡县,所有官员任免出自国君。
一系列的制度实行下来,秦国上下基本上是利出一孔了,所有人只知道“耕战”,成为了帝国称霸之路上的工具。因此,不仅仅是守旧贵族的利益被侵犯,就连普通百姓的利益也被无情的剥夺。
在这一场改革中,唯一得到利益的就是国君,他控制全国一切的利益来源,控制了全国百姓一切获利机会,甚至是他们的生存权力。
命运的终结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旋即,商鞅的末日到来。被剃掉鼻子后隐忍多年的公子虔等人罗织罪名,告发商鞅谋反。
这是一次积蓄多年怒火,必须要找到发泄的途径,为此,秦惠文王立刻下令逮捕商鞅,在全国范围张贴告示。
得益于商鞅的变法,秦国所有的百姓都知道秦法的严苛,所有人都害怕连坐,再加上那些在朝中掌权,死而不僵的守旧贵族疯狂的报复,因此,秦国上下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收留商鞅。这也是太史公司马迁说商鞅作法自毙的原因
此时,商鞅真的害怕了,于是商鞅选择逃往魏国。
不过,向外逃亡的路也早已被秦孝公算计了进去。因为早在三年前,秦孝公便派遣了商鞅趁火打劫,趁魏国在马陵之战失败后,元气大伤之时,夺取了魏国河西部分土地,并且生擒了魏国公子卬。因此魏国拒绝放商鞅入境。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商鞅最终选择回到了秦孝公赐予的封地之上。这里就在秦国的眼皮子底下,也因此,秦惠文王轻而易举将商鞅拿下,最终为了平息守旧势力和百姓的怒火,商鞅被五马分尸。
最后说一下,至于秦孝公为什么不给商鞅留退路。那是因为秦孝公知道自己死后,商鞅一定会遭到反攻倒算,因此商鞅很有可能逃往外国,而秦孝公害怕重蹈魏惠王的覆辙,因此,本着得不到的或者不需要只能毁掉的原则,商鞅必须死!
至于秦惠文王非要弄死商鞅,一个原因是安抚守旧势力和百姓。另一个则是集权,因为在改革的过程中,商鞅是冲在最前方打击守旧贵族和百姓的工具,因此获得了很多权势和威望。而秦惠文王上台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增加权威,已经没有用处的商鞅自然成为了弃子。再加上处死商鞅还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何乐而不为呢。【多说一句,处死商鞅,也可能是秦孝公留给秦惠文王新手大礼包,只是大家心照不宣罢了。】
三国志系列哪个好玩?
光荣《三国志》如今已经到了第32年了,系列也做到了第13部,这个游戏伴随了很多人成长,很多人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多半都来源于这个游戏,《三国志》系列对于演义的还原及武将的刻画都很完美。
9代是小编玩的最久的一部,曾经也是每日每夜的刷。最近也发了很多《三国志》系列的文章,今天就做个《三国志》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三国志1》
<三国志1》是在1985年12月推出的三国志系列的开山之作,也是当时游戏环境下的战略游戏的巅峰作品(虽然现在无法直视)。光荣在这个系列第一部的开发中,人物的细节参考了很多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和人物像,在地理位置上也尽量还原了三国志时期的势力分布与全国轮廓。于是乎,这个作为后面12部续作作品的大体框架就出来并延续下去了。
《三国志2》
第二部基本就是过渡产品了,但是距第一作已时隔四年,和第一代相比并无过多的进化点,所以这一部的反响并不高。反倒是南梦宫前一年推出的《三国志·中原的霸者》取得了不出的反响。
《三国志3》
为了夺回被南梦宫的三国志系列占去的市场,光荣在1992年推出的《三国志3》终于是倾尽了全力。画面和音效皆有变革性的提升,本作的君主制系统也基本上决定了今后《三国志》系列的架构。
《三国志4》
1994年2月登场的《三国志4》,在3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进化,武将增加了特技,然后相性、血缘的概念也出现了,少数民族入侵也是在这作中开始加入的。4代虽然属于早期作品,但如今还有许多老玩家认为这作是最经典的《三国志》。
《三国志5》
1995年,作为系列在中国玩家中玩家中民众基础最强的《三国志5》出现了,5代的BGM多次被各种国产电视剧和综艺盗用。5代中增加了事件的元素,彻底稳固了相性和血缘系统。其他各种特技、自然灾害等概念都出现了。5代是被光荣重制和复制最多的一代。很多多年后的机种光荣都会重制对应的《三国志5》。
《三国志6》
1998年,《三国志6》上市,从6代开始,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了,就是《三国志》续作的开发时间约长,创新越少。本作内政简化,变成了比较重战争的一部三国志。但本作至今仍有很多死粉,认为6代才是系列的巅峰。
《三国志7》
2000年上市的《三国志7》,真正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在当时来说,7代的细节已经做到了极致,无论是情节、系统、战争、内政、人物、关系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整个历史事件系统对于三国迷来说是致命的吸引力。而7代开创的人物的多种武将身份扮演的功能,也在后面很多部作品中得到使用。
《三国志8》
也许是在7的开发上,光荣已经耗尽了创意,在2001年上市的《三国志8》,基本上就是前作的强化,据说7代开发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在开发8代了。
《三国志9》
2003年,小编玩的时间最久的作品《三国志9》上市了。这一部也是历史性的一部作品,直接放弃了延续8作的战斗和内政分开的方式,而是采用一张大地图,所有的事情全在这张图上进行,包括战斗。这样的设定就让玩家需要有全局的考虑战略性的眼光。而正是这样的模式,也让《三国志》从这部开始,有了“绞肉机“”的概念。
《三国志10》
2004年,另和传统《三国志》有相当大出入的10代出现了,这一部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有些玩家认为不喜欢,有些玩家至今只玩10。10代在剧情和人物培养、关系网等各种系统上是系列巅峰,有些人玩10就是为了玩剧情。而且和9代一样也是在大地图上行动,只是战斗会有战斗地图。
《三国志11》
2006年,被大部分人认为是《三国志》系列历史排名第一的《三国志11》上市了,采用全水墨画的全地图风格,玩家还可以在地图中建立各种设施。战斗中,在9代的基础上,完成了升华。技能、场景、地形、士气等等要素,让整个游戏变的紧张刺激。11中最著名的“寿春绞肉机”已经超越了“横店影视城”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炼狱。
《三国志12》
正如之前所说,制作时间越长的作品总会让人不满意。2012年的《三国志12》,将武将原画重新绘制了之后,其他系统却没有更多的增加游戏性。不过战斗方式变成了即时战略的样子,让战斗的有了一些乐趣。
《三国志13》
2016年,等待4年后,《三国志13》上市了。13有着全系列最多武将的光环,结合了全系列各种优良系统,复杂的绊关系系统,各种各样的设施,还有比12更进化的战斗系统。这些让玩家们更期待未来的《三国志14》。
乔峰虚竹和段誉连手可以打败扫地僧吗?
金庸要出扫地增这个角色,不过是想找一个可以缓和这几人矛盾的大佬。但是天龙八部中已有角色无一人可以担任这个重担,逍遥派的哪几人已经差不多死光了,就算在世也不一定有这个能力!怎么办呢?金庸本人是信奉佛学的,只有在佛家里面找一个和事佬才行了。
所以此人的武功必定得无敌于天下才可以,已有角色不能担任重担,就必须创造一个才行。天龙八部,我们都是知道是金庸借用佛门中八部天龙的名号来使用的,
1.帝释天对应萧峰。。2。天龙对应段誉。3。夜叉对应游坦之。4。乾达婆对应阿朱。5。阿修罗对应慕容复。。6。迦楼罗对应鸠摩智。7。紧那罗对应阿紫。8。摩呼罗迦对应虚竹。
那扫地增对应是谁呢?相信大家都猜出来了就是佛陀了,也只有佛陀才能化解这几人的春秋大梦和几十年以来的知见障。他们再无敌,再强凶霸道,也不会是佛陀的对手,有人或许说萧峰不是一掌打得扫地僧吐血而出吗?我想那应该是金庸不想显得此人太无敌而故意设定的,但也有可能是想表达佛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
总结起来一句话想打败扫地,除非你是唯一男主且主角光环只照耀己身的作品,否则你们几个再练一万年也不是管理员的对手!
喜欢的话,评论,转发。
天天象棋的cdkey有哪些?
一是好友对战或人机对战,包括棋力测评、快棋场、十分钟场、二十分钟场。
二是历史名将等你来战,包括楚汉争霸、战国七雄、三国演义。
三是残局关卡,等你来闯。
四是逐鹿天下,舍我其谁。
为什么在西汉称诸侯王而到了明朝称作做藩王?
有区别;
西汉刘邦那时候,纯粹是家天下的分封,天下就是一块大饼,姓刘的骨血 瓜而分之,比战国时稍微进步一点的是,稍微集权了一点点,至少都是姓刘的,不过后患也挺大的,传了三代 到汉景帝这儿就七国之乱了,不过比战国七雄还是好对付,至少都姓刘,翻翻家谱 都可以扯半天闲篇。
而明朝的藩王 就很不一样了,这个藩 有点像唐朝时期的藩镇,简单来说 就是没有分天下的福利,你只是高级一点的臣子,职责是要 守土安疆的,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军区而已,对比西汉那个 军政铸币等大礼包包圆的小朝廷来说,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当初朱元璋要把儿子分封天下,底下的人就劝他别倒开历史的小火车,这是灾祸之源,老朱不听,因为从小到大的环境,让老朱对官吏都没什么好感,只是指望他们上班而已,一不开心,说砍死你 就砍死你,蓝玉 空印都是这样。
而对于亲人子女,又有点老家长的溺爱和宠幸,所以对于防守天下的重任,自然也只信任自己的儿子,为此还专门把攻击性的武将全砍了,只留了耿炳文此类防守型的武将来帮他儿子,结果还真是帮到忙了。
被一直在徐达 常遇春哪儿蹭经验的朱棣,当副本boss给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