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狼牙之战活动,水浒传中的韩滔没有打过胜仗?
要聊韩滔的绰号就得把他那俩基友搭上,那就是呼延灼和彭玘。呼延灼常用的武器是一对钢鞭,所以人的绰号就是人的武器,双鞭,直接了当。呼延灼看重的彭玘就很有心机了,只不过自己使用的是三尖刀,就自比为二郎真君,所以就以“天目将”来称呼了,其他他真正的绰号应该叫三尖刀。同理,韩滔别说百胜了,上山前后的败仗吃过不少,根本担不起这个威名。而韩滔使用的武器是枣木槊,距离宋朝最近的朝代使用槊为武器的大将就是李存孝了,你说李存孝是百胜将我还新,你说韩滔…我觉得你绰号还是叫“枣木槊”好听。
所以韩滔的绰号就是他仰慕某个用槊的武将起的,和他自身的经历没毛线关系。
韩滔做为小彪将,他的实力其实并不算突出。韩滔早年曾应武举,呼延灼征讨梁山时自信满满的把韩滔和彭玘这俩兄弟带上,毕竟大家都是正牌军,收拾梁山这些土鸡瓦犬已是绰绰有余。非常尴尬的是,彭玘一出场就让扈三娘捉了,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在那个年代朝廷正牌将领被敌对势力的女性角色活捉,你让官军的脸面往哪里搁。
彭玘被捉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呼延灼和韩滔的投敌也是迟早的事情。韩滔在投靠梁山后表现机会很多,但是总给人一副谁都打不过的样子,唯一一次大秀箭法,就是在大名府射索超了,这箭射的不痛不痒,也没能让韩滔提升多少含金量。
征南时二人出场不就在先后在常州死于非命。在打退北宋降将金节时,韩滔被高可立一箭射中,张近仁飞奔而来将其杀死。
彭玘要为韩滔报仇,向高可立奔去,只顾着前进了,没注意身旁的张近仁,结果也被砍死。
二人的牺牲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这也多少是二人真实实力的体现。
文/逻辑文史游
谁可捉得史文恭?
宋江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梁山之上除一人而外,谁都可以捉得史文恭。如此说来,史文恭二十回合杀败秦明是一场假打?史文恭武功根本就不行?
并非如此,以施耐庵先生的写法,史文恭应当是《水浒传》的第一高手,武功盖过当时梁山所有的好汉。既然如此,绿野老道岂不是在自相矛盾的瞎说吗?
评论《水浒传》人物,就必须依据文本。绿野老道之所以如此自我矛盾的“瞎说”,正是细读文本的结果。那么,施耐庵又是怎样呈现“活捉”史文恭这个故事的,为何梁山好汉绝大多数人可以活捉此人呢?
卢俊义是如何活捉史文恭的且说杨林、石勇、段景住从北地采购了二百余匹战马,返回途中经过青州时,被曾头市缉私队队长郁保四查禁没收。金毛犬只身一人逃回梁山,第二次挑起了梁山与曾头市之战。
宋江接到报告后,立即点起二万余人,调集二十余名头领,决心荡平曾头市。吴学究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刚刚上山的卢俊义主动请缨,愿意率兵向前。宋江一听很高兴,打算让卢员外为前部先锋。吴用却谏道:“员外初到山寨,未经战阵,山岭崎岖,乘马不便,不可为前部先锋。”
吴学究自有打算,便让卢俊义另外带领一支人马去平川埋伏,只等炮响便来接应。
容与堂本《水浒传》自作聪明,在此“点破”宋江、吴用各自的用意,说是宋江希望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好把寨主让与他。吴用则不希望卢俊义做寨主,便把他支开了。还说是宋江“不负晁盖之言”,让卢俊义为前部,便可活捉史文恭了。
我想,这段话疑似续书作者加的,出处大概是《水浒忠义志传》(俗称“简本水浒传”)。假如按照简本《水浒传》的说法,卢俊义活捉史文恭根本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个版本的《水浒传》中晁盖的遗言是这样的:“贤弟保重。捉得射死我的,与吾报仇,死亦瞑目。你自立为寨主。”晁盖都叫宋江自立为寨主了,宋江又如何要尊重晁盖遗言,以活捉史文恭来谦让寨主之位呢?
何况,活捉史文恭是晁盖遗言吗?活捉史文恭才能做寨主,这个遗言是宋江篡改了的,并非晁天王正版遗言。宋江请卢俊义上山别有用意,他请的不是卢俊义,而是“玉麒麟”。这个话题下文再讲,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在宋江接到段景住报信时,金圣叹夹批道:“仍从马上提起,以下彼此口口都只为马,则其不为晁盖甚明也,妙笔妙笔。”
这个夹批表明,宋江攻打曾头市绝不是为了实现晁盖遗言,容与堂本说宋江“不负晁盖遗言”一点都没有道理。这件事,还可从卢俊义活捉史文恭的情节中予以佐证。
宋江发起总攻,大破曾头市,史文恭落荒而逃,惊惶奔命。此时,公孙胜开始做法,晁天王阴魂缠绕,直把史文恭逼到平川,正遇埋伏在此的卢俊义、燕青。
史文恭早在曾涂、曾索先后丧命后,便有八分惧怯,曾头市全面溃败,又有法术、阴魂前来袭扰,史文恭早就丧失了战斗力。此时,卢俊义出马,一朴刀便把他搠下马来。
这等轻松活捉,全是吴用的计谋、公孙胜的法术、晁天王的显圣,卢员外不过捡了条死鱼。这样的活捉,梁山好汉几乎谁都可以做到。
梁山好汉真的有可能人人都能活捉史文恭吗上文讲到,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几乎是捡了条死鱼,根本不需要多大的武力,双方一个回合都没有便解决了战斗。当然,一点武功都不会,也难以做到一朴刀就干翻了《水浒传》武功第一高手。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还是得有点武功的。那么,梁山好汉人人都会武功吗?
细数当时的梁山好汉,五虎将到位四个,就差双枪将董平。八骠骑中,也只有没羽箭张清缺席,同时,还有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紫髯伯皇甫端、险道神郁保四这几人尚未入伙。此前上山的所有好汉中,唯独铁扇子宋清不会武功。何以见得?
宋清自从出场之时,到梁山排座次,除了自己从未展示过武功外,施耐庵写这个人物连一句与武功相关的话都没提。其他好汉都或多或少的要说一句“自幼喜爱枪棒”,都是习武之人。
吴学究也是很有武学修养的,当年在东溪村静观刘唐、雷横斗朴刀,很看出点门道。而且,敢在刀风霍霍的真打中,以铜链隔开了这场凶险的打斗。自己没有两下子,吴用根本就不敢拢边。
圣手书生萧让、玉臂匠金大坚也是会武艺的,吴用派戴宗诓他们出城,戴院长半道上溜走了。矮脚虎王英扮作强人假装抢劫,这两个看似文弱书生的书法篆刻家却十分焦躁,“倚仗各人胸中本事,便挺着杆棒,径奔王矮虎。”三人打了五七合,王英便故意退出了战斗。萧让、金大坚虽然武艺并不咋地,毕竟还是有两下子。
当然,吴用也不会派萧让、金大坚去活捉史文恭,上阵打仗至少得由小彪将干活。所以,在吴用设计、公孙胜做法、晁天王显圣,加之史文恭早就惧怯这几个因素,梁山好汉能够活捉史文恭者大有人在。其中,以宋江最能完成这个任务。
假如晁盖遗言真的是要以活捉史文恭为条件,选拔下一任寨主,一贯支持宋江的吴用、公孙胜岂能帮助卢俊义?更何况,宋江是很愿意做寨主的。若真的为了争寨主之位,恐怕卢员外一点机会都没有,埋伏在平川,连史文恭的面都见不到。
还别忘了,花荣这个神箭手。吴用设计将史文恭围住,轮番攻击,花荣暗地里将史文恭射个半死,宋江岂不是手到擒来?宋江也是有点武艺的,还亲手教过两个徒弟,这两个徒弟中,哥哥孔明还曾经与呼延灼斗了二十余回合才被活捉。孔明的武艺完全可以排进小彪将之列,宋江的武艺自然也不会太低。假若把卢俊义换做宋江,同样可以将史文恭一朴刀搠下马来。
因而,还是金圣叹先生说得对,宋江打这一仗并不是为晁盖报仇,自然,也与梁山寨主的归属无关了。
为什么偏偏是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先来读一则金圣叹先生的夹批:“文情由前踢雪骓生来,马名照后玉麒麟立出,前映后带,绝世奇文。”
这则夹批出现在段景住献照夜玉狮子这个细节中,意思很明白,说的就是踢雪乌骓、照夜玉狮子、玉麒麟是三匹战马。也就是说,《水浒传》从呼延灼攻打梁山到活捉史文恭这么大的一段故事,都是围绕战马展开的。战马对梁山太重要了,每次打仗都是骑兵当先,步下战将几乎无用武之地。没有战马,如何与官军作战?梁山恐怕早就被灭掉了,争夺寨主还有什么意思?
从这三匹战马的来头看,其中大有文章。踢雪乌骓是宋徽宗所赐,照夜玉狮子则是金国王子的坐骑,文本故事中就说,照夜玉狮子要比踢雪乌骓厉害。文本之中,施耐庵还藏着有这样的隐喻:宋徽宗不如金国王子,最终将败亡在金国人的手下。历史的真实也是如此,攻破汴京,制造靖康之乱的金国统帅中就有一位金国王子。那么,谁来制服照夜玉狮子呢?毫无疑问,就是金圣叹所讲的“玉麒麟”。
上文讲到,宋江攻打曾头市活捉史文恭与晁盖报仇无关,也与梁山寨主归属无关,因为,宋江早就惦记玉麒麟了。这个细节在“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这回书的末尾,就讲得十分清楚了。
当时,梁山还在为晁天王做法事,来自大名府龙华寺的大圆和尚在宋江、吴用面前提起了河北“玉麒麟”,宋江“猛然醒起”,说最近事多,竟然把这件事情忘了。宋江如数家珍的将卢俊义的情况介绍得一清二楚,还说:“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
看来,宋江早就盘算着“玉麒麟”了,只是连续攻打青州、华州、芒砀山,处理晁盖之事而没顾得上。宋江所说的只要卢俊义上山,便不怕官军了。此前,宋江怕过吗?不仅不怕,几乎每次都是梁山主动惹事,宋江先后攻陷了高唐州、青州、华州等城池,不知杀死了多少官军。宋江所愁、所惧者,就是战马。所以,当了临时寨主便让杨林、石勇、段景住专门负责前往北地采购马匹。
北地战马以照夜玉狮子为象征,施耐庵的故事中说,解决了照夜玉狮子就等于荡平了曾头市,梁山的战马再无人收缴了。因而,并非是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而是玉麒麟制服了照夜玉狮子。
假若从文本故事看,梁山好汉能够如此活捉史文恭者,大有人在。但从《水浒传》寓意而言,却只有玉麒麟可以活捉照夜玉狮子。
晁盖为何显圣帮助卢俊义这是“晁盖阻止宋江做寨主”这个观点的一大支撑,仿佛晁盖宁可让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做寨主,也不能让宋江得逞。或者退一步讲,晁盖认定了史文恭就是射他的凶手,晁天王这是报仇来了。
这样读《水浒传》也没有多大问题,但却轻看了晁天王。
要说晁盖阻止宋江做寨主,那大名府显圣救宋江又是怎么回事呢?宋江发背疮,干脆让他死掉岂不阻止得更彻底?
《水浒传》故事主题讲的是梁山聚义,梁山好汉被施耐庵设计为北斗七星群中的天罡地煞,是道家镇锁的“妖魔”。晁盖则是施耐庵笔下的“毗沙门天王”,即北方多闻天王,不在一百单八人之列。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是这样讲晁盖的:“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 ”
龚开所讲的晁盖,就是一尊多闻天王的铸像,对于梁山而言,仅是一个象征意义。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基本秉承了龚开对晁盖的定位,像“玉麒麟”那样,赋予了文本深处的寓意。宋江才是天罡地煞的魁首,《水浒传》的潜台词便是谁也不可能阻止宋江做寨主。
晁盖归位后,具备了查看道家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名册的资格,知道梁山好汉上应天星,所以,才在大名府显圣时告诉宋江“江南地灵星”才能救治。正因为如此,晁盖显圣时就已经申明,自己已经不再计较被射杀的冤仇。
当时,宋江见晁盖显圣,很是吃惊,以为晁盖是来追责了,便说:“哥哥从何而来?屈死冤仇,不曾报得,中心日夜不安。前者一向不曾致祭,以此显灵,必有见责。”晁盖却回应道:“非为此也”。
晁盖不再计较个人仇怨,为梁山大计而搭救宋江,曾头市显圣,也是帮助宋江制服照夜玉狮子。因为,晁盖原本就是梁山大护法,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护法。
施耐庵以这种“迷信”的写法,所表达的含义就是“佛道合一”。其实,生辰纲大案便是佛道联手做下的。赤发鬼刘唐远来报信,却蹊跷的睡在了灵官殿。此人为何睡在东溪村山上的灵官殿呢?施耐庵在这回书的回目中以文不对题的写法暗示读者,刘唐并不是因为醉酒才“醉卧”在这灵官殿的,书中细节并没有写到刘唐醉酒。
灵官,是道教大护法,正对应晁盖这个佛教大护法。施耐庵以这个符码暗示,刘唐出自龙虎山道家伏魔大殿,是道家“授意”前来寻找佛家大护法,一并劫取生辰纲,揭开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大聚义的序幕——梁山佛道合一,这是《水浒传》的一大主题,或者可以说是“替天行道”之“道”。
宋徽宗“崇道抑佛”,下“革佛诏”破坏佛教,施耐庵在书中以鲁智深的故事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讽刺,属狗的宋徽宗竟然被鲁智深做了下酒菜。这是《水浒传》反皇帝主题的又一种表述。
宋江避难在自己家中,躲在佛堂的地窨子里,上面供奉的是三世佛。道家“魔头”危急时刻,还得寻求佛家庇佑。庇佑宋江的“三世佛”在梁山上就是以晁盖为符码,江州劫法场、大名府患背疮,都是晁盖出手相救……。
晁天王赞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必定要在曾头市显圣,再次帮助宋江。因为,曾弄此时已经是“曾长官”,曾头市变成了与北宋官府相互救援的金国人的榷场。同时,有金国王子的坐骑为象征,宋江荡平曾头市,实际上就是隐喻了梁山好汉抗金的事迹。可惜的是,《水浒传》被腰斩,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也就没了下文。
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抗金,其实就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难道晁天王会反对吗?
有“托塔天王”相助,梁山好汉谁都有活捉史文恭的可能。卢俊义不过附体“玉麒麟”,作为梁山好汉抗金,并有可能与金国王子一战的隐喻和象征罢了。
我们有什么冷兵器对上它不会吃亏?
日本刀的刀身那么长,我们有什么冷兵器对上它不会吃亏?
其实我给你讲,日本刀都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
其实,就是我们的唐刀,尤其是陌刀的原型,
你一看,就知道简直一模一样。
只是岛国人身材矮小,于是因地制宜的,
把刀柄变得短了一些,把刀身弄得弯曲了一点。
其制造工艺、设计风格,完全就是山寨咱们的唐朝陌刀。
日本刀的劈砍拼刺效果相当不错,因此,实际作战效果很棒,
无论是破甲能力,还是持续作战能力,都可以说是棒棒哒,
然而,要想对付起来,也是很容易的,三种武器,就是日本刀的天敌。
第一,当然就是我们的弓弩,弓弩的威力,那可不是盖的,
一波弓弩下去,别说日本刀,你拿长矛也没用,毕竟,距离上就是碾压。
第二种武器,那就是重甲骑兵,这个可以说是步兵的天敌,
重甲骑兵的冲击力,那可以说赶上轻甲坦克了,
加上重甲在身上,日本刀根本砍不动,反倒是会被切菜一样,全被收割。
第三种武器就是明朝时候,戚家军使用的狼筅,
这家伙经过实战证明,就是武士刀的克星啊,
根据记载,在浙江台州,戚家军就靠着鸳鸯阵与铁狼筅,
在东南沿海可以说是连战连捷,仅在嘉靖四十年的台州大战中,
戚家军一举歼灭了五千五百多名倭寇,解救了数千被倭寇擒获的百姓,
而自己的伤亡人数,仅在百人以内。
因此,不要把日本刀就想象成冷兵器之王,那就是咱们玩剩下的,
在中国古代,能够克制他的武器,可以说多着呢!
我是老鱼,一个有趣有灵魂的创作者,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记得点赞评论关注哟!为何会败于大清的冷兵器?
清朝以弓马打天下,这是近代以来刻画的落后形象好吧,说白了就是为了给晚期打败仗做个开脱。清朝一统天下,最依仗的就是火器。
的确,后金刚刚起兵的时候,是重步兵一统的女真各部。建州女真位于金辽宁的东北部,与朝鲜接壤。这里不善骑马,以步弓著称。当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之后,才有的大规模的骑兵。
萨尔浒之战后,虽说是后金军赢了,但是也受到了来自大明不小的冲击,其中就有火器。努尔哈赤意识到了火器的威力,随后在攻下抚顺之后,便召集了俘虏中的火炮手,要求他们为后金效力。攻陷沈阳辽阳后,后金又获得了不少的火炮,并且在浑河战役中,采用炮兵炸开了川军的阵地,最后歼灭了川军。
宁远之后,后金意识到了明朝之前的火器威力都不及红夷大炮,故而在孔有德携炮来降时给予重任。皇太极对于火炮的重视,一度超过了明朝的朱由检。松锦大战的前夕,明清两军互相炮战,后来是因为明军更熟悉炮战,火炮数量更多,这才让清军败下阵来。洪承畴被俘后,清军获得了大量的红夷大炮,随后炮轰松山城,拿下了锦州,改变了关外的局面。
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召见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命其编写新的历法,然后为清军铸炮。再后来一统天下的战争中,多可见清军炮轰城池的案例,比如打扬州,打江阴,打广州,打长沙。都是集中火炮优势,一顿猛轰。
而明朝的火器没有天下第一,徐光启都说过满洲有了火炮之后比大明更精于运用。而明军对火器过度依赖,使得军队的战斗力不及清军,故而野战经常战败。所以清军打败明军很正常。其实在工业革命之前,火器对骑兵没有绝对优势,骑兵依旧是战场上的王者。
宋太宗两次北伐都失败了?
第一次北伐1、赵光义临时起意,太过冒险,拍脑袋决策
在赵光义心中,无论是南方统一,还是北汉被灭,基本都是赵匡胤的既定战略,他只是在吃老本。而且北汉就是鸡肋,打不下北汉,只能说明自己无能;打下了,也证明不了自己厉害。把它作为丰功伟业,骗骗小老百姓还可以,大臣们和自己都心知肚明。
他认为,文治武功的落脚点应是幽云十六州!这块地盘被石敬瑭送出去几十年了,柴荣、赵匡胤都没能收复,尤其是赵匡胤只想着“存钱买幽云”。如果自己能够一举拿下它,那就远超他们了。
所以,在北汉被灭后,赵光义东出娘子关、井陉,穿越太行山,进入河北,五月二十九日到达镇州,然后就不走了。他想的是,正好可以趁契丹新败,一举拿下幽云十六州。
这令曹彬、潘美这些老将及士兵们一时难以适应。大家长途跋涉,数月围攻,打得天昏地暗、粮草将尽、将士疲乏,差点都功亏一篑,天幸大功告成。可赵光义不封赏就罢了,还临时起意打契丹!
没有人愿意。这导致临时决策容易,一线部队实际执行就难了。
首先,补充兵员难;其次,粮草调集难;再次,部队集结难。
所以,六月十三正式北伐时,扈从六军都还没有集合完毕。大军就这样匆匆出发。
2、放过外围敌人开始进展顺利,沿途人民热烈欢迎王师,还敬献马匹。十天后,到达幽州城南。
十天时间,没什么抵抗,就取下了岐沟关和涿州,幽州近在眼前。太顺利了。
但是别忘了契丹的守城之心,以及幽州城外的另两路契丹军。一路是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在幽州城北的万余屯军,另一路兵力不多的契丹军则由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领屯兵德胜口(今北京昌平居庸关东部),虎视眈眈。
赵光义恰恰放过了这两路外围敌军。这是赵光义大意犯下的一个致命错误,他没有先去消灭外围敌人,没有去抢占关隘,而是在幽州城外安营扎寨。这就好比去偷人家东西,留着恶狗不动,却心安理得地登门入室。必有后患。
3、契丹援军来势迅猛宋军攻城10余天没有效果。而且,赵光义把曹翰和米信在东南边以防异常的预备部队也派上了攻城。
可曹翰可不愿意马不停蹄跑过来打幽州。士兵们有的就开始挖土,结果挖出了螃蟹。曹翰对众将领说,这螃蟹是水里的动物,却跑到陆上来,表明它失去了依靠;而且螃蟹多脚,这又预示着敌人援兵将至;蟹,又与“解”谐音,不正是说要班师吗?
实际上曹翰这个粗人哪懂这么多预示?这摆明是太累了,不情不愿地呆在这,可敌人又死守,大家旧事重提,想干脆班师算了。
正是在这军心涣散之际,契丹耶律沙率大军从西北的古北口杀到了。
4、赵光义太过轻敌,战场应对经验不足,率先逃跑两军战于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耶律沙不敌,败退而走。赵光义紧追。
正中敌人以退为进之计。
赵光义像拿着鞭子一样,使劲催着部队前进。结果,从中午追到晚上,只追了十余里。这明显是大家太累了,也不愿意再干了。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眼前一亮。是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率精锐从两侧小道出现了。
宋军陷入包围。赵光义下令,停止追击,依托高粱河据守。但气势为之一变,宋军根本没有抵抗的斗志和体力。
契丹大军全涌过来了。耶律沙调转回头,与宋军再战;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则左右夹击。
苍茫大地,顿时马蹄阵阵,杀声四起。
幽州城内守军一见援军到来,马上打开城门,竞相出击,发泄这么多天来的怨气。
这就是四面楚歌!
宋军节节败退,乱不成军,死者万余人。
将士们早已不知赵光义的去向,因为,他骑的是千里良驹,跑得比其他人还快。
第一次北伐败局已定。
第二次北伐六年前的高粱河,是赵光义心中永远的痛,是他腿上经久不愈、年年发作的箭伤,是北宋开国精锐的耻辱之地。不复此仇,难以顺心。
经过几年的休养,赵光义再次北伐了。但赵光义并不像赵匡胤那样久经阵战、谋定后动,既不懂用计,又不会选将。结果雍熙北伐以失败告终,其影响延续数百年。
1、情报失误契丹国内正是蒸蒸日上的势头,萧太后及其子是该国治理最好的时候。
但赵光义北伐的依据是:现在契丹国主年幼,国事全凭萧太后决断,而这萧太后又宠幸韩德让,两人出双入对的,契丹国内已满是非议,我们正好可以趁机夺取幽云地区。
其实,萧太后与韩德让的关系举国皆知,这是事实。但问题是,耶律隆绪和众大臣都不以为意。游牧民族的习俗与中原汉族毕竟是大不相同的。
赵光义把这种路边新闻当作情报!当时契丹的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时不时派些间谍过来,这些事情说不准就是他们故意当作情报而泄露的。
2、调兵遣将不当东路大军: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进为副,米信为幽州西北道都部署、杜彦珪为副、郭守文为都监,率兵二十万从东面的雄州出发。
中路大军: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袁继忠为都监,从定州领兵数万,经飞狐(今北口峪,位于河北张家口蔚县与保定涞源县交界)出关。
西路大军: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杨业为副、王侁和刘文裕为都监,从雁门出兵。
曹彬之前被赵光义府邸旧人污蔑、撤换了枢密使,对军中将领早就不熟;副手崔彦进,资历比曹彬只高不低,平后蜀期间,崔彦进其实还算是曹彬的上司,之后又与契丹在边境对峙八年;米信,马军都指挥使,是一员猛将;杜彦珪是皇亲国戚。
相比之下,曹彬是名儒将。平南唐时,赵匡胤专门赐予他尚方宝剑,他还靠装病来制约部将;路上碰到同僚,自己都闪开让路。好比一名书生,仁而不勇,主要以不违旨意不滥杀、不议论他人不犯上、不炫耀功劳不说话而著称。
在这种情况下,赵光义还不是十分信任他,也没有授予他什么临机专断的权力。所以,他面临的局面挺复杂。论资历,论对敌经验,崔彦进毫不逊色;论近年军中关系,曹彬丝毫不如崔彦进和米信,有可能是“帅不知将”;又不知道米信这个西北道都部署是个什么安排,东路大军分出两支部队,到底是米信自己行动,还是统一指挥,搞不明白;杜彦珪,也是惹不起。
西路军也复杂。统帅潘美自然不用说,开国重臣,灭南汉时的指挥艺术如行云流水、平南唐时勇猛过人。副帅杨业经历这名北汉降将深得赵光义信任,已经在边境防御契丹有六七年。都监王侁、监军刘文裕更不简单,李飞雄惊天大案中的当事人,驻守石岭关时,老帅郭进自杀;讨伐李继迁时,主帅田仁朗被撤;此次北伐,皇亲国戚刘文裕又是倡议者。
所以说,赵光义没有指定统一的指挥者,全靠自己运筹帷幄,军中将领又是相互制衡。
3、大兵团作战主帅没有临机处置权力赵光义对部队面授方略。单纯从战略部署来看,似乎天衣无缝。
田重进负责抢占中部险要、阻断契丹相互援军;潘美、杨业打战所向披靡,负责在山后诸州攻城略地;曹彬老成持重,负责牵制主力并择机与中西路大军会和,展开决战。
但战略意图是一回事,战术执行又是另一回事。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争又是一个系统工程,什么通讯、后勤保障乃至天气、地理都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很多决断,全凭主帅的指挥艺术。
曹彬是个老实人,坏就坏在太听领导的话。关键还在于领导的话不好理解,“持重缓行”这种领导意图太模棱两可。到底部队在哪活动,不能逾越哪条线才算“持重缓行”?何时才能三路合兵?如果敌军主力来了,而中西路又还没会和,到时该怎么办?
所以说,大军靠赵光义遥控指挥,基本没有自己的担当和作为。比如,东路军三月十三日攻取涿州,曹彬就命令部队待在这不动了,大家就只吃粮食不打战。
因为皇帝说要“持重缓行”,因为上次北伐就是因为太仓促攻打幽州导致失败,所以咱们不能整“兵贵神速”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那一套。
大军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五六十公里外的幽州城,静静地看着萧太后亲征,静静地看着契丹不断调兵遣将;静静地等着中西路的消息,静静地等着赵光义的下一步通知。
曹彬大军在涿州从三月十三日等到四月初。在这二十来天里,形势早就变化了!
4、后勤出现问题当初北伐时,赵光义压根没有知会中书,导致筹粮、运粮等后勤供应没法保障。准备严重不足。
再加上耶律休哥不断地采取削弱、疲敝的小部骚扰战术,赵光义所担忧的“粮道被断”,果然发生了。曹彬大军的粮食被吃光了。后继无援。
兵马已动,不能没粮。曹彬撤兵筹粮。
可赵光义又急忙遣使命令曹彬:停止后撤,率军沿白沟河(即北据马河下游)与米信会和,然后沿河待命,择机与中西路大军合兵,再与契丹决战。
大军这样没有方向地来回奔波、折腾了一个多星期,疲惫不堪。
到五月初,曹彬在岐沟关兵败如山倒。将士们四散溃退,人喊马嘶,曹彬与米信仅凭身边的几人几骑冲出重围。
这场岐沟关之败更甚几年前的高粱河之败。二十万大军,大部阵亡,北伐主力及全国精锐消耗殆尽,二次北伐的失败就此注定!
至于杨业阵亡陈家谷,那更是意料之中的了。